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作品: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复出作家:艾青、汪曾祺、蔡其娇、牛汉、王蒙、张贤亮、高晓声、陆文夫、邓友梅、流沙河、公刘。

知青作家:韩少功,史铁生,张承志,贾平凹、王安忆、郑义、梁晓声、孔捷生、陈建功、张抗抗、阿城、铁凝、芒克、江河、舒婷等等。

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

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

当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革命历史小说:指的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的作品,它们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代表作有《保卫延安》《红日》《红岩》等。
政治抒情诗: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或60年代初出现这一概念。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分明、声韵铿锵。代表诗人为贺敬之、郭小川、李瑛、闻捷等。
新历史小说: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批反思历史的小说。这些小说处理的“历史”并不是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在“正史”的背景下,书写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这些历史题材的小说,都弥漫着一种沧桑感。小说突出的是一种抒情诗式的个人的经验和命运。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我的帝王生涯》《故乡天下黄花》等。
“新写实小说”:出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潮流,其特征如下:注重写普通人(“小人物”)的日常琐碎生活,在这种生活中的烦恼、欲望,表示他们生存的艰难,个人的孤独、无助,并采用一种所谓“还原”生活的“客观”的叙述方式。代表作有《烦恼人生》、《风景》、《一地鸡毛》等。
“女性文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更明显地强调女性的性别差异:针对20世纪80年度女作家创作的“中性化”、男性化作出反拨,鼓励女作家书写女性独特的身心体验和她们在传统文学中遭到压抑的性别体验;二是指更多地从文化角度讨论问题,人物女性身份并不是一种生理决定的产物,而是与传统男性中心社会的文化建构相关。代表作家:林白、陈染、徐坤等。
寻根小说:指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文学创作潮流主张: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其代表作有:《爸爸爸》、《小鲍庄》、《老井》等。

马桥词典名词解释当代文学史

马桥词典名词解释当代文学史

马桥词典名词解释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是指从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发展历程。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当代文学史可以分为不同流派、地域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

特点
•多样性:当代文学呈现出多样的创作方式和题材,在表达形式和思想内涵上呈现多元化。

•现实性:当代文学作品更加关注现实社会的问题,关注人类在当代社会中的处境和挣扎。

•反思性:当代文学倾向于对现实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人性、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

•全球化:当代文学具有全球化的特点,作品之间呈现出多元文化的融合与碰撞。

代表作品
1.《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
2.《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
3.《人类群星闪耀时》- 斯坦尼斯拉夫·勃列日涅夫
4.《麦田里的守望者》- J.D.塞林格
5.《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黑八论”:①胡风:“写真实”论;②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③邵荃麟:“现实主义的深化”论;④张光年:反“题材决定”论;⑤邵荃麟:“中间人物”论;⑥林默涵:反“火药味”论:⑦周谷城:“时代精神汇合”论;⑧夏衍:“离经叛道”论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指20世纪50—70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它所描写的革命历史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

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最终取得的胜利。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主要有宏大的叙事倾向,史诗般的规模,新英雄人物形象的出现。

其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的创作。

3、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50-60年代创作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4、“干预生活”小说指50年代中期,在较为松动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气候中出现的对新中国文学创作中种种清规戒律一次突围的小说创作潮流。

它要求作家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

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

主要作家作品有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和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5、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是积极对现实政治做出呼应而充分体现了时代激情的一种诗歌潮流。

它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

政治抒情诗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主要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等6、杨朔模式杨朔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

7、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

样板戏主要包括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当代文学史1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史1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三突出”创作原则: 1 、“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

(1 分)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1 分)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1 分);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1 分)。

” “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 1 分)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

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

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

(2 分)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3 分)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2 分)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文学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文学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文学现象)1、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2、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

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

有文学史家称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为“百花文学”,甚至有人称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为“百花时代”。

3、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4、“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第一编十七年文学(1949~1966)1.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程。

2.十七年的文学:(1949-1966)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它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国家的权力意志被凌驾于文学之上,作品被强行要求体现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等是十七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3.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万马齐喑,百花凋零。

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4.新时期文学:(1976- )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段。

“五四”文学精神回归。

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但文学的浮躁也不可忽视。

5.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6.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当代文学开始。

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一次团结的大会,也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的会。

2.“干预生活”小说:“干预生活”的文学的主张是对“歌颂和暴力”禁区的一次突围,其特点是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进行揭露,针砭和讽刺,赞扬正面形象与积极力量,具有批判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意义。

代表作品有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准的《芦花放白的时候》3.“爱情题材”小说:这些小说写“家务事,儿女情”,写悲欢离合,借以拨动人们的“情弦”歌颂高尚的情操,歌颂新社会,抓住爱情生活所特有的内容,揭示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大胆探索人物内心的隐秘,鞭挞自私和丑陋的灵魂,批判旧世界,发人深思,对50年代前期颇为流行的概念化,公式化的作品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

如宗璞的《红豆》、邓有梅的《在悬崖上》4.新辞赋体:是郭小川独创的一种诗体,句子长(20多字)而每段行数少(2、3、4句)(长廊式、长句体),格局较严谨,章节大致相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增强了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了诗歌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了一种宏阔澎湃的气势。

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5.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清明,以诗歌的形式悼念总理,反对极左路线为主题的天安门“四五运动”是亿万中国人在极左路线统治下的初步觉醒和抗议呼声,是文革十年最重要和真实的诗歌现象,是“文革”期间美学日常生活化和政治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在艺术表达上十分通俗易懂,就艺术创作而言,没有提供多少经验,但却意味着独立思想和独立写作的表达的再次复苏。

6.伤痕小说:是指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揭示文革悲剧,展示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生活苦难和精神创伤,控诉“四人帮”极左毒害的小说创作潮流,是新时期文学浪潮的第一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
名词解释
1. 山药蛋派: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流派,是在赵树理的影响下形成的。

这个流派的作品取材农村,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适当精神,他们的作品继承弘扬民族传统,美学原则和叙述方法,语言通俗明快,人物形象朴实幽默,真实地体现了山西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味,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民族化、乡土化的创作风格和美学理论,人们称之为“山药蛋派”。

代表作家: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胡正等。

2. 荷花淀派:是在孙犁影响下形成的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

这个流派作品风格鲜明,情感真挚,小说追求诗的意境,文笔婉约流畅,在淡淡的客观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情致。

作品语言简练雅致,有一种朴素单纯的美。

代表作家:孙犁、刘绍棠、丛维熙等。

3. 孙犁小说特点:独具特色的时代风云录;纷繁多姿的妇女形象;浓郁隽永的诗画小说;纯熟新颖的白描手法;浑朴自然的艺术结构。

11、归来诗人:
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12、先锋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

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可以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

稍晚于他们也被人们看作是先锋小说家的有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到90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存探索这三个层次上的推进,对以后文学创作的影响大。

13、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

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

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

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14、百花文学: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15.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研究本是一种西方的文学批评观念,它产生于80年代末的欧美。

以美国的格蕾·格林和英国的科拉·卡普兰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企图“改写所有由男性文化体系衍生出来的种种规范、典律”,“揭开久经压抑、掩藏的躯体、无意识以及文化、语言中的深层欲望”;其分析方法则“结合了语言学结构主义理论、马克斯主义、心理分析和解构论”。

我国的女性文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指的是关注女性生存状态与主体思想的文学作品,其作者不一定是女性。

女性主义文学源于英美,带有女权主义色彩,代表人物如波夫瓦以女性关心话题为主题、面向女性读者的文学。

16、无名:
所谓无名,是指当时代进入比较稳定、开放、多元的社会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变得丰富,那种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往往拢不住民族的精神走向,于是出现了价值多元、共生共存的状态。

17、“寻根小说”:
80年代中期由一部分青年作家有意识地发起和自觉推动的一股创作潮流,其直接的动因是因为前一阶段以反映改革为主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由于在艺术上面临着诸多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本身的发展艰难曲折、复杂多变,迫使作家由现实问题转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吸取现实变革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寻根”作家的影响极为深远。

因此,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就意味着当代
文学开始了一个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新发现和重新铸造的艺术追求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此以后成了小说创作主要的艺术旨趣。

这种追求同时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8、写实文学:
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有相应的真实性,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抽象和艺术反映,溶新闻性与哲理性于一体,是新时期文学的一大贡献。

刘亚洲的《黄植诚少校》、郑义的《冰河》刘心武的《5.19长镜头》等均是写实文学的优秀作品。

19、《望星空》:
作于1959年,该诗通过宇宙的“浩大无比”,“没有涯际”来对比人间与人生的有限和不足,从而潜在地表达了诗人对被主观狂热所左右着的现实的忧思,并且以倾斜与平衡,错位与和谐,躁动与平静的对立统一传达出一种启人深思的艺术张力。

20、新历史小说:
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

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

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