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要点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世界当代史复习题汇编杨帆整理编辑一、名词解释。
1.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因该体系是在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故名。
其主要内容是:以黄金为基础,确立“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两大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它的确立,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
2.雅尔塔体系:美、苏、英三大国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它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3.纽伦堡审判: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对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判。
经过长达10个多月的审理,对20多名主要战犯作出严厉裁决,判处德国政治领袖集团、秘密警察和党卫队等为犯罪组织。
它基本上是一次公正的审判,同时也是盟国在战后一次重要的国际行动。
4.东京审判:1946到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日本法西斯首要战犯的审判。
经过长达两年多的审理,对20多名主要战犯作出裁决。
这次审判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正义,但它并没有彻底根除日本的法西斯主义,为日后日本右翼分子美化侵略历史埋下祸根。
5.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这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技等一切领域进行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它的推行,加剧了美苏间的对抗状态,对战后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6.“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的名为《和平砥柱》的反共反苏演说。
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而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号召所有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共产主义威胁。
世界现代史的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的名词解释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迅速,世界各国历经一系列重大事件,引发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名词。
这些名词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于了解世界现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几个关键的名词,并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
一、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9年期间,全球发生的一场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始于美国,随后迅速传播到其他各国,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生产下降、失业率上升、贫困扩大等问题。
大萧条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人们对金融体系和政府干预的反思。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1939年至1945年期间发生的一场全球性战争。
这场战争由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与盟军国家(包括英国、苏联、美国等)之间展开。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联合国成立,国际秩序发生了重大调整。
三、冷战(Cold War)冷战是二战后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隐秘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虽然没有直接军事冲突,但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非常高,全球各地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都受到了影响。
冷战对世界格局以及各国军备竞赛和科技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在1966年至1976年期间发生的一场政治运动。
这场运动的目标是清除资产阶级势力和推进共产主义革命。
然而,文化大革命造成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和知识分子的迫害。
这场运动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五、第三世界(Third World)第三世界是指在冷战期间,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
第三世界国家主要位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经济相对较为欠发达,社会问题较为突出。
第三世界对全球南北关系、经济发展以及南方国家的团结和互助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世界现代史是指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至今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见证了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巨大变革。
以下是一些世界现代史中的重要名词解释: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 1914 年至 1918 年,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
战争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
战争的双方分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
同盟国主要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协约国主要包括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美国等。
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它也加速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削弱了欧洲列强的实力,促进了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
二、十月革命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三、巴黎和会1919 年 1 月 18 日至 6 月 28 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
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处理战败国的问题。
然而,巴黎和会实际上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
会议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引发了德国的不满和复仇情绪,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四、经济大危机1929 年至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迅速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大危机的主要表现是生产过剩、企业倒闭、工人失业、银行破产等。
它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严重衰退,也促使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五、罗斯福新政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被称为罗斯福新政。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整理版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1.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
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赖顿森林举行。
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把各国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比价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在这两个机构中,美国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8月根据同年4月在华盛顿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的军事联盟。
参与国家有美、英、法、荷、比、卢、挪、葡、意等。
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正式加入。
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成员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
总部原设在巴黎,后迁布鲁塞尔。
主要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和军事委员会。
历来由美国将领任最高司令部司令。
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3.华沙条约组织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的政治军事联盟。
1955年5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20年。
条约规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
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
总部设在莫斯科。
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任。
4.《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也叫《泛美联防公约》、《西半球联防公约》或《里约热内卢公约》。
1947年9月2日泛美联盟19个成员国(缺尼加拉瓜和厄瓜多尔。
尼加拉瓜于1948年批准该约)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签订。
主要内容:整个西半球都是条约所指的“联防”地区;这个地区的任何一国受到“侵略”时,缔约国要实行“共同防御”和“集体自卫” ;经缔约国2/3多数的同意,就可决定任何一国为“侵略”者,并对其采取断绝外交关系等措施,直至“使用武装力量”。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一)】1、泰罗制(泰勒制):美国工程师泰罗提出的生产管理和工资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在美国及西欧国家流行。
其基本内容是: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研究出最经济而且生产效率最高的“标准操作方法”;严格地挑选和训练工人;实现差别工资制,不同标准使用不同工资率;实行职能式管理。
泰罗制的普遍推行,给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带来了根本的变革,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亚洲的觉醒: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掀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亚洲被压迫的人民觉醒起来,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
其中的重大事件有: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1905-1908年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虽然亚洲各国的革命都失败了,但它唤醒了亚洲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追求自由民主的意识。
3、巴尔干战争:1912-1913年东南欧各国为争夺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属地而发生的两次战争。
1912年爆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结成反对土耳其的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反土耳其战争。
如而起很快战败,它在巴尔干的领土几乎丧失殆尽,被迫求和。
由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终于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
同时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很快于1913年6月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以保加利亚、土耳其为一方,向塞、希两国发起进攻,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结果保加利亚战败求和,失去了马其顿的大部。
战争大大计划了东南欧各国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土耳其人的加入,大大超出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成为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温床。
4、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政策。
1921年3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收制,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实行产品交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的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
雅尔塔体制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
它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1.布雷顿森林体系<?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
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赖顿森林举行。
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把各国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比价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在这两个机构中,美国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
冷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以美苏为首的两个世界体系和国家集团(通称东西方)之间除采用世界性战争和美苏直接交战之外的全面对抗。
战后初期,东西方冷战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为表现形式。
20 世纪 60 年代后,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或瓦解,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争霸。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原来意义上的东西方冷战也宣告结束。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1、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因该体系是在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故名。
其主要内容是:以黄金为基础,确立“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两大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它的确立,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
1971年美国被迫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咨文中提出的对外政策纲领。
其主要内容为:宣称世界已分为两大敌对阵营,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声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对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所试行的征服活动,必须帮助各国人民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有关他们各自命运的问题。
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彻底摆脱孤立主义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走向全球扩张的时代。
它成为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公开破裂、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重要标志。
3、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
从大背景讲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表现。
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而得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
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受其影响之故。
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该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第四点计划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因为是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侵略计划中的第四点,故名。
该计划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是当时实施于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的补充。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1.布雷顿森林协定是战后确定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奶奶7月,来自44个国家的730名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
会议上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立了“两个挂钩”原则,从而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
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1年12月10日欧洲共同体首脑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城签订的关于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的条约,简称《马约》,又称《欧洲联盟条约》。
条约主要内容:①经济货币联盟。
条约规定,在欧盟内部要求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真正实现统一市场,并使经济政策完美地协调起来。
②政治联盟,制定了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
《马约》是欧共体国家实现经济、货币、政治和军事联合的第一次尝试。
是欧共体一体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产物,被认为是欧共体经济政治联合发展的里程碑。
3.莫洛托夫计划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是由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提出,故名。
在冷战时期,面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
1947年7~8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西方把这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计划”。
这一计划的提出是苏联针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作出的首个反击,它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帮助它们恢复和发展经济,也限制了东欧同西方的经济往来,使其日益成为一个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封闭经济集团。
4.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
捷克斯洛伐克党制定了行动纲领,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改革方针,提出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
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赖顿森林举行。
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美元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汇率固定在百分之一幅度内波动。
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在这两个机构中,美国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
铁幕演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
又称铁幕演说。
1946年1月,丘吉尔应邀访美。
3月5日,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演说可以认为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蒙巴顿方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
1947年6月3日,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故名。
同年7月英国国会通过。
根据人民的宗教信仰,印度被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
8月25日,印巴正式分治,英军同日撤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告终。
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
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导致了1947年10月印巴战争的爆发,1949年停火并划定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分界线。
1950和1956年印、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
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
1946年2月22日,身为美国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这为遏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
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其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遏制战略的目标:阻止苏联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揭穿苏联意图的虚伪;敦促克里姆林宫收缩其控制和影响;在苏联内部培育破坏性种子,使克里姆林宫至少改变其行为以符合普遍接受的国际准则。
纽伦堡审判德国投降后按照战时同盟国关于清楚纳粹残余势力和审判德国战犯的决定,纽伦堡审判是在1945年11月20日到1946年10月1日二战后在德国纽伦堡举行的国际战争犯罪审判。
经过218天得审判,最终有18个纳粹分子被判以战争罪和反人类罪,该审判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侵略战争的组织者、阴谋者、煽动者和计划执行者进行的国际审判,开了将战犯押上国际法庭接受法律惩处的先河,推动了德国的民主化进程,这次对战犯的指控是以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为依据的,它作为国际刑法史上第一案例将永载史册。
这次审判也是同盟国在战后一次重要的国际行动。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
这篇咨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的这篇咨文远不止是援助希、土的一项具体政策声明,而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标志着战后美、苏“冷战”年代的开始。
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转向积极干预世界事务、夺取世界领导权的全球霸权战略,美国由此步入了全球扩张的时代。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
从大背景讲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表现。
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
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受其影响之故。
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该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共产党情报局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1956年),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冷战序幕的拉开,为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斯大林和铁托的倡议下,于1947年在欧洲九国(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法国、意大利)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成立的类似第三国际的组织。
第三国际的目的在于建立国际的共产统一战线,而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目是在各个共产党之间交换情报信息,总部最初设立在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
苏联试图通过这个组织以达到控制各国共产党的目的,而不愿受苏联的控制,坚持独立自主路线的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与斯大林发生了冲突,最终这两个在共产阵营中举足轻重的领导人公开决裂。
而南斯拉夫也为此于1948年6月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其总部也由贝尔格莱德迁移至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
1956年随着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以及苏共新领导人赫鲁晓夫积极修补与南斯拉夫的关系,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也于当年宣告解散。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8月根据同年4月在华盛顿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的军事联盟。
参与国家有美、英、法、荷、比、卢、挪、葡、意等。
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正式加入。
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成员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
总部原设在巴黎,后迁布鲁塞尔。
主要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和军事委员会。
历来由美国将领任最高司令部司令。
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华沙条约组织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的政治军事联盟。
1955年5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20年。
条约规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
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
总部设在莫斯科。
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任。
《中苏友好互助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外国签署的友好条约之一。
1950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莫斯科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同年4月11日起生效, 有效期30年。
主要内容有: 两国在防止帝国主义侵略以巩固远东和世界和平的事业上结成政治军事上的联盟; 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发展和巩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互助合作关系。
条约的签订, 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中苏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对于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起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 双方还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1979年4月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7次会议决定, 鉴于国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
莫洛托夫计划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是由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提出,故名。
在冷战时期,面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
1947年7~8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西方把这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计划”。
这一计划的提出是苏联针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作出的首个反击,它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帮助它们恢复和发展经济,也限制了东欧同西方的经济往来,使其日益成为一个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封闭经济集团。
柏林危机随着德国二战后重建的开始,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领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
为此,美国计划将德国西部占领区三合为一。
为了使法国在合并占领区问题上与英美方向一致,美国用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巨额援助法国,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过萨尔宪法,保证萨尔并入法国,促使法国同意法占德区与美英占德区的合并。
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
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
取代苏联管制委员会对民主德国的外交及外贸监督,德国彻底分裂为东西德东京审判1946年1月至1948年11月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1946年1月19日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部根据莫斯科会议规定发表了特别通告,设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28名战犯进行审判,这次审判并不能代表所有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意志,但确认侵略战争为国际法上的犯罪策划、准备、发动或进行侵略战争者列为甲级战犯,是对国际法战犯概念的重大发展。
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年11月苏联政府照会美英法,要求三国在6个月内撤走驻西柏林军队,使其成为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否则,苏联就要“动外科手术”,西方三国拒绝,双方都威胁要诉诸武力,柏林危机再起。
1959年的戴维营会谈,暂时缓和了危机。
1961年1月,赫鲁晓夫与肯尼迪举行维也纳会谈,再次要求西方6个月内缔结对德合约,并使柏林成为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遭拒绝。
当年8月,苏联和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同时美苏互相进行核威胁,危机达到高潮。
最后,西方容忍了柏林墙的存在,苏联也于当年10月宣布收回以前提出的要求,第二次柏林危机结束。
七十七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目标、协调内部立场同发达国家进行谈判的组织。
它的建立,可说是第三世界形成中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揭开了在联合国系统内南北经济斗争的序幕,是有组织的南北对话的序幕。
在每届联大和贸发会议召开之前,它通常都要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统一行动.起初,它的活动据点主要是联合国贸发会议,从年代开始,已扩展到联合国的其他一些机构,现在已成为一个多活动中心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