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

合集下载

第一讲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第一讲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第一,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货币形式, 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而人们日常看到的 却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发育的身体。对已经发育 的身体的观察和对它的细胞形式的观察相比,后者 当然要困难得多。“因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 细胞容易研究些。” 第二,人类在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探讨和研究的两 千多年的历史中,尽管对一些发展了更复杂的经挤 范畴作过一些或多或少的科学分析,但是,对经济 运动中最简单,因而也是最基本的经济范畴却没能 作出什么科学的分析。
两千多年是指公元前三世纪亚里士多德,(因为他是第 一个研究价值形式的学者)算起,到马克思以前,没有 任何一个人能够把价值形式讲清楚,从而阐明货币的起 源和本质。

1843年底,马克思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目的是要写一部批判现存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学的巨著。他在这方面的最初研究成果反映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 宣言》等著作里。这些著作已经揭示了资本主义剥 削的原理、资本家的利益和雇佣工人的利益之间不 可调和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 的对抗性和暂时性。
(一)第一版序言
1、《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联系以及
讨论内容:1、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必须运用抽象法问题。 2、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2、资本论研究对象和任务
3、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一种阶级关系 4、预告以后各卷的内容和欢迎科学批评
3、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能不能跳跃
1、《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联系以及必 须运用抽象法问题 “现在我把这部著作的第一卷交给读者。这部著作是我
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初篇和续篇相隔 马克思首先说明《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和 很久,是由于多年的疾病一再中断了我的工作。”

资本论第一卷鉴赏

资本论第一卷鉴赏

资本论第一卷鉴赏《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的经典之作,它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批判,同时也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本篇鉴赏将对该卷内容进行简要概述和评价。

1. 引言----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引言中,马克思首先明确了该书的主题和目的。

他指出,该卷将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本质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作用。

同时,他还强调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和危机,以及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2. 资本的生产过程---------在资本的生产过程中,马克思详细论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他指出,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超出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一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马克思通过对于劳动力商品、资本循环和再生产等问题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和机制。

3. 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资本的循环,另一方面是资本的周转。

在资本循环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从货币形态到生产形态再到商品形态的转变过程,以及其中涉及到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

在资本周转中,他强调了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对资本增值的影响,并提出了关于如何降低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的理论。

4. 资本和剩余价值---------在第四篇中,马克思对资本和剩余价值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指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而资本则是实现剩余价值的经济形式。

同时,他还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即利润、利息和地租等形式的分配关系。

5.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在第五篇中,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和危机。

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此外,他还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矛盾,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可持续性。

6. 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在最后一篇中,马克思展望了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概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概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概述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分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 (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

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由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卡尔·马克思创作。

这部著作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克思在书中详细分析了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

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通过剥削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还阐述了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直接为生产使用价值而进行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是指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标准的劳动。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所包含的抽象劳动量决定的,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还对价值形式和货币拜物教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而货币拜物教则是由于商品交换而导致的对货币的神秘化和抽象劳动的物化。

这些观点有助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总之,《资本论》第一卷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著作,它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提供了科学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1、分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

”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第一卷

一对一 一对多 多对一 劳动产品 货币(金银)—五大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商品
交换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生产的社会化
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价值 商品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
第二部分(剩余价值论)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前提 “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 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 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 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全集(第一卷200) 一般商品流通:W-G-W (货币) 资本的总公式:G-W-G’(资本) 价值规律 ( 等价交换原则)Gˊ不能产生 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产生)Gˊ必须产生 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不得不在流通中产生(实现) W中产生 (特殊商品为劳动力)
第一部分(劳动价值论)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 ‘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 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全集(第一卷47)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 动规律的分析,创立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剖析剩余 价值奠定基础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工资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相对人口过剩
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
财富积累 贫困积累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
资本主义灭亡
六、相对剩余价值 概念: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劳动力价值 下降为条件,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 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反向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实现 的。 过程:协作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机器和大工业
第六篇 工资 (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在现代庸俗经济学那里表现为劳动的边际产出,只是由于边际 产出递减,而资本家按最低的边际产出支付工资,从而就象消 费者获得消费者剩余那样,资本家获得资本剩余。” —全集(第一卷585)

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1、分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

”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资本论第一卷目录

资本论第一卷目录

资本论第一卷目录1. 引言2. 商品和货币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中,马克思首先探讨了商品和货币的概念。

他认为,商品是一种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的物品。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的能力,而交换价值是商品能够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量度标准。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它使得商品能够更轻松地进行交换。

3. 商品的生产和商品的流通过程接下来,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的生产过程和商品的流通过程。

他指出,商品的生产过程包括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是指生产者通过劳动将商品生产出来的过程,而价值增殖过程则是指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生产者所消耗的价值的过程。

商品的流通过程则是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其中包括分配、交换和消费。

4. 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接下来,马克思探讨了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概念。

他认为,资本是一种价值的积累形式,它代表着一定量的劳动价值。

而剩余价值则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超过他们自身维持生活所必需的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实现对资本的积累。

5. 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的矛盾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的矛盾。

他指出,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控制和组织劳动的方式来实现对剩余价值的掠夺。

然而,这种剥削关系也同时导致了生产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例如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劳动过程中的危机。

6.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接下来,马克思探讨了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过程。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是通过资本家不断积累剩余价值,并将其投资于新的生产过程中来实现的。

然而,这种扩大再生产过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过度生产和经济危机。

7. 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最后,马克思讨论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质所致。

这种矛盾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平等的增加。

总结《资本论》第一卷目录涵盖了商品和货币、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的矛盾、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以及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等多个关键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第一卷给我留下的一点东西
看到这个文章题目,老师一定认为我是没有看作业的要求吧,其实不然,我看到了老师说《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我们不能看太多,但我要说看了《资本论》第一卷之后,我更觉得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一气呵成,通篇来谈谈我的感受,这样我才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才觉得舒畅。

当然这肯定是不成熟的。

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1、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

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

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2、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

3、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

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4、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

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

5、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6、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7、《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8、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

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

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说到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

以上就是我对资本论的理解,和一些看法,十分的肤浅,所以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