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作业

合集下载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其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资本的产生过程,对于理解整个《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马克思思想的深邃和前瞻性,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指出,商品经济是基于交换和生产的社会关系,而交换的基础是商品的价值。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和价值的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商品经济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变化,但其本质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交换关系。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的产生过程进行了生动描述。

他指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的增值。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资本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劳动的积累和价值的增值。

在现代社会中,资本的形式和运作方式不断变化,但其本质仍然是基于价值的增值。

最后,阅读《资本论》让我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我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与资本积累密切相关。

资本的积累导致了财富的积累和贫困的积累,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

此外,我还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市场经济与资本密切相关。

市场经济是以资本运作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其运作方式和规律与资本的本质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让我对商品经济、资本和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些认识对于我理解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思想的深邃和前瞻性,对于我们思考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第一篇:《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

由于其篇幅繁长,所以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和货币进行阅读,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商品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由于约定俗成,所以商品尺度有所不同。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是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商品体就不存在。

在我们所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改变。

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从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可见,使用价值或财富具有的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质化在里面。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价值由于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的商品和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

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个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时间。

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家孩子量也就不变。

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期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首先,我被马克思对商品的定义所折服。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一种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的东西。

他指出,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而作为交换价值,则可以在市场上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

这个简单而明晰的定义揭示了商品的本质,也为后面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其次,马克思深入分析了商品的交换价值,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他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通过劳动量来决定的,即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就越高。

这个观点让我想起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但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推演更加深入和严密。

他指出,商品的交换既是等价交换,也是不等价交换。

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不同的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是不一样的,因此它们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这样,劳动价值论成为了分析商品交换与再生产的重要工具。

然后,马克思介绍了资本的概念,并深入探讨了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作用。

他指出,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是价值增殖的手段和目的。

资本家将货币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利用工人的劳动生产商品,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这些商品,从而获得利润。

通过这种方式,资本家不断地实现自己的财富积累目标,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对资本的揭示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马克思提出了占有剩余价值的基本原理。

他认为,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只是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剩余价值则归资本家所有。

这个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正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将剩余价值分为两部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获取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实现的。

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的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剧烈的贫富分化现象。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章,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剥削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马克思透过商品这个基本单位,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规律,他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资本的深入阐述,让我对商品的本质、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作业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作业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

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资本论第一章——商品和货币》在整个第一章中,主要内容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通过“二重性”概念的引入,物品本身拥有了一个自身属性转化的平台。

抽象劳动产生价值,而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

一个商品,在人们需要发挥它自身的使用价值的时候,那么以A的形式呈现它;当人们把这件相同的物品放到了交易的世界里的时候,人们把这个物品本身所具有的α的一面展现出来。

通过“二重性”(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资本论第一章——商品和货币》)概念的引入,物品完成了自身的使用和交流的双重作用。

在历史的长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有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始终切合的较好、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巨大偏移的物品渐渐地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交易含义,而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却逐渐的被人们所淡化——货币和以它为主宰的货币经济也随之产生了。

以下我就商品的两个要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的介绍了何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实物上,他所强调的是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比如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受对别人的服务,或是对他人的非物质劳动这些都是有使用价值的。

因为各种物有了使用价值,所以,物与物之间的交换会产生一种关系或是比例即交换价值。

由于交换是一个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因此交换价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这种偶然性中包含必然性。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必定是能够找到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的其它种商品。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是《资本论》的开篇,它详细地分析了商品的本质和货币的起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

阅读完这一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首先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商品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它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求的特性,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具有的能够交换的特性。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是商品的交换,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即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参与市场交换的过程。

接着,马克思对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尺度,是商品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交换更加便利和灵活,也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然而,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并且可以成为资本的形式,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货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他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为我们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此外,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为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商品和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总之,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我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篇1】《资本论》第一卷经过两个月时间的攻读,总算是把资本论第一卷给看完了。

本来文章标题想用“悲惨世界”来命名,又觉得如果只关注资本论中悲观凄惨的社会现实的描述的话,那必然属于管中窥豹,没有高度了。

综合来说,资本论第一卷包含了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的生产理论、制造业及工业的规模发展理论、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等内容。

其核心从个人理解而言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提出了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延展出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其二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也就是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有的历史进步都是基于劳动创造,但劳动能创造的价值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给劳动也就是与工资和劳动报酬对应的价值,还有一部分是无给劳动,就是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享有者是资本家。

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来源于资本对劳动剩余价值的持续永无止境的剥削。

其三提出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会促使劳动价值及剩余价值同比例提高,在制造业领域,会出现劳动的相对过剩,同时也会因为剩余价值对资本的贡献日益增大,小资本逐步会转化为大资本,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小资本家也会由于竞争的关系导致被大资本家剥削而最终成为无产者,生产的规模效应会日益提高,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差距会逐步拉大,当无产阶级穷苦到无法维持必要生计时,资产阶级将面临暴动、革命甚至战争等打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象,届时无产阶级将从被剥削者转变为剥削者,而资本家必将消亡。

以上三个内容可以说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最主要的内容,在接近70万字的著作中,马克思可以说用了大量的篇幅研究了19世纪及18世纪英格兰的社会发展状况,包括人口数量、就业人口数量、制造业规模化现象等。

而且资本论中,大量引用了包括亚当斯密《国富论》、李嘉图《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马尔萨斯的《人口学原理》等当时研究经济的各类著作及学说,也包括大量登载于报纸上的与人口变化、经济发展相关的文献,可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集各种经济理论于一体,并引导出马克思自己的经济学主张的一本经典著作。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读书笔记最近,由于开设了《资本论》课程,在老师的细心讲解和个人学习的基础上,让我对《资本论》这部鸿著的部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一些认识。

在这里我主要谈谈我对其第一卷第一篇共三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讲商品,主要谈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及其交换价值等;第二章讲交换过程,主要谈到商品交换过程中的等价物;第三章讲货币或商品流通,主要谈到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货币功能。

这里我对其中的一些我认为对于我们理解这些内容比较重要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在第一章中,第一个问题是怎样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开始分析的商品的性质?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议悬而未决的问题。

有人认为是简单商品,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商品,也有人认为是简单商品和资本主义商品的统一。

我认为是简单商品,但是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细胞来进行分析的。

第一,从内容上看,这里所分析的商品,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和前提的商品”,不包括劳动力商品,不包括剩余价值,不体现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

它所体现的是一般私有制条件下商品交换关系,是抽象掉资本主义特殊规定性的简单商品。

第二,从研究对象看,《资本论》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一开始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在这里说得很清楚,是把这种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细胞形式”来开始进行分析的,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单纯原子般的关系”,也就是抽象掉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

第三,从研究的逻辑体系看,在这一章中,首先研究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以及价值的质和量的问题;然后研究了创造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问题;然而再研究价值形式,如何由简单的价值形式历史地发展为货币形式,简述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最后再揭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物和物的关系如何掩盖着人和人的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是整部著作的开篇,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在阅读了这一章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和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让我对商品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指出,商品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劳动价值,是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所体现的。

而使用价值则是商品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

这种对商品的分析,让我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背后隐藏的劳动力和社会关系,以及商品交换所涉及的复杂性。

这种分析方法的独特性,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经济学家的深厚功底和独特见解。

其次,马克思对商品交换的分析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

他指出,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通过商品交换,资本得以扩大和积累。

而这种扩大和积累的过程,是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来实现的。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从而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种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深入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最后,马克思对商品交换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更是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是为了实现资本的扩大和积累。

这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也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不仅仅是对经济现象的深刻剖析,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的阅读,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

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资本论第一章——商品和货币》在整个第一章中,主要内容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和使用价值,
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通过“二重性”概念的引入,物品本身拥有了一个自身属性转化的平台。

抽象劳动产生价值,而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

一个商品,在人们需要发挥它自身的使用价值的时候,那么以A的形式呈现它;当人们把这件相同的物品放到了交易的世界里的时候,人们把这个物品本身所具有的α的一面展现出来。

通过“二重性”(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资本论第一章——商品和货币》)概念的引入,物品完成了自身的使用和交流的双重作用。

在历史的长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有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始终切合的较好、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巨大偏移的物品渐渐地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交易含义,而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却逐渐的被人们所淡化——货币和以它为主宰的货币经济也随之产生了。

以下我就商品的两个要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的介绍了何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实物上,他所强调的是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比如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受对别人的服务,或是对他人的非物质劳动这些都是有使用价值的。

因为各种物有了使用价值,所以,物与物之间的交换会产生一种关系或是比例即交换价值。

由于交换是一个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因此交换价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这种偶然性中包含必然性。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必定是能够找到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的其它种商品。

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

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即它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

注入马克思所举的例子,一夸特小麦,总能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

我们所讨论的物,商品,均是由人来进行加工生产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

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

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

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

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也就不形成价值。

读过了资本论的第一章我的第一个体会是,我对“商品”和“货币”的理解更加
深刻了。

首先,“商品”不再是我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淘宝网窗口里的物品,
它还可以是理发师的服务,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

其次,在读到“如果把商品
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各种劳
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时,我对“劳动最
光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两句话有了新的认识,这并不是两句喊喊口号的空话,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生产资料,才能推动人类的进步,劳动不再仅是个人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活动,而成为了推动全人类进步的动力,这么说来,劳动的确是最为光荣的行为。

不过要指出的是,并不只是在车间操作机器或在田间种植庄稼才是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同样可贵——从外观上看脑力劳动者似乎比较清闲,从而导致有许多体力劳动者对脑力劳动者产生误解,认为“我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你们却坐在书桌前动动笔杆,实在太不公平了”,我认为这是有失公允的——每一位劳动者都应得到尊敬,如果说这个社会存在不公平之处,也绝不是劳动性质本身出了问题,而且我相信种种不公平现象一定会随着共产主义的实现而消失。

然后,在理解了货币的相关知识后,我深深为自己小时候“为什么国家不多发一点钱,让每个人都成为大富翁”的想法而汗颜了,货币是一种价值尺度,先不说如果每个人都有很“多”钱其实等于大家都没钱——解放战争胜利前期国民政府发工资都使成捆的发,人们上街买块烧饼都得扛着一包包的金圆券,但国民富裕程度实在是不敢令人恭维。

——如果国家不顾自身购买力随便发行货币,那么造成的混乱将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国民的生活,这种混乱的可怕不是战场上的硝烟鲜血可以比拟的。

第二个,我对马克思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首先,他在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并不仅仅是一味地说,而是从各个方面让人理解从而接受他的观点。

我不是指他常用的例证法,这一点许多其他学者也运用的炉火纯青,而是指他的辩证否定的论证态度,在讲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时,他提了两个看似可以驳倒自己的观点,一个是“一个人越懒他生产的商品价值越高”,一个是“一斤猪肉和十斤猪肉价值量一样”,这两个论题当然是荒谬的,但又是从马克思的理论上推出的,难道马克思难以自圆其说了吗?读到这里我觉得十分诧异,放下书肚子思考了一会儿,总觉得还是有哪里不对,于是再往下看,看到书中强调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分配在一斤猪肉和十斤猪肉上的时间不同”之后,终于恍然大悟,也对这个地方的理解程度又深了一层。

这里一立一破,然后再一立,充分表现出了一位伟大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家“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精神。

其次,他在讲解商品和劳动的关系时,在读者面前,把商品慢慢分解,直到最后成为无数个纯洁的最小粒子——劳动。

我觉得这一段非常有浪漫主色彩,近代
自然科学中化学的发展,使人类得知了每一样看得见的物质都是由无数微小粒子组
成的集合体,马克思把这个说法引用到自己的商品价值体系上,看似奇怪,仔细一
想却不得不为其贴切形象而叹服。

我们知道,马克思作为一名思想家,哲学家,他
对科学技术的进步的关注之热切令人吃惊,但如果仔细研读他的著作,就会发现,
他关注科学技术不仅是因为科技能推动社会发展,而且科技的进步,能为他的学术
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探索渠道,仅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的一个观点
处,他就运用了辩证否定法和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来更为详尽的说理,将自己学过
的知识融会贯通,再运用到新的研究中去,这种研究精神不可不惟令人钦佩。

总之,我读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之后,我知道了马克思希望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剖析来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借以使我们摆脱被剥削的伟大思想也在字里行间流淌着。

马克思大人费尽心思试图为当时的人们揭示他们所处的世界的真实的一面,其目的必然是希望人们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更好的捍卫自己的劳动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