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由卡尔•马克思著作,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始人,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晚年,他继续撰写《资本论》。
1883年3月14日在伦敦病逝。
《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辉煌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为了它,马克思倾注了毕生心血.《资本论》共四卷。
马克思把前三卷称为理论部分,把第四卷称为历史批判部分。
因为第四卷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书名,故通常所说的《资本论》指前三卷。
第一卷从简单的商品入手,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作为阶级关系的资本的本质,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
第二卷共分三篇,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进一步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内在的深刻矛盾.第三卷探讨剩余价值如何在资产阶级内部分配的问题。
《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全人类的进化历程。
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
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人类思想体系。
《资本论》这部“稿费甚至不够支付写作它时所吸的雪茄烟钱"的伟大著作,不仅深刻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诸多方面,而且使人类世界的一半发生了深刻变化。
由于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再加上时间有限,所以我只读了《资本论》的第一卷。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商品和货币①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一切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缺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就不能成为商品。
②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
其中,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创造者。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预见——《资本论》第一卷学习笔记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预见——《资本论》第一卷学习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着,这部巨着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着述的伟大的科学巨着,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
它的出版,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基本观点:马克思在这部作品中对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辩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2024年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2024年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按照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篇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的读书心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资本论》第一卷是《资本论》三卷本中的第一部分,涵盖了一些基本概念、价值规律、商品及货币的分析等内容。
这是一个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起点。
首先,读《资本论》第一卷让我对资本主义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使我能够看到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模式,更是一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他清楚地指出,资本的积累对劳动者的剥削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剥削使社会分裂和不平等日益加剧。
通过马克思的论证,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当前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读《资本论》第一卷让我对商品的真正含义有了新的认识。
马克思把商品定义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的物品,通过商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隐藏的劳动时间和社会关系。
这使我明白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商品交换的过程,而这种交换是建立在商品私有制和剩余价值的基础之上的。
这样的认识让我对市场经济的运作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现实中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再次,读《资本论》第一卷让我认识到货币的重要性。
马克思将货币视为商品流通的媒介和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通过对货币的研究,我明白了货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影响。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等价物,不仅仅是一种交换工具,更是资本家实现剥削和剩余价值的手段。
通过马克思对货币的分析,我认识到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使我对货币运行机制和货币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最后,读《资本论》第一卷让我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资本论》以其深刻的分析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今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指导。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著名的经济学著作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留下了很多的读书笔记。
接下来,我将逐步地分享我的思考过程。
首先,我注意到马克思强调了资本的本质。
他指出,资本是价值的自我增殖,通过剥削工人阶级来实现。
这一点引发了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这往往会导致工人的剥削和不公平的财富分配。
这使我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我对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产生了兴趣。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货币则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这使我明白了商品和货币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我开始思考如何合理运用商品和货币,以实现更公平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接着,我着重关注了马克思对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具有价值,并且通过劳动来创造剩余价值。
这引发了我对工人权益的思考。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往往为资本家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他们却只能获得有限的报酬。
这使我思考如何保护工人权益,实现劳动价值的公平分配。
最后,我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将导致其自身灭亡,进而催生出社会主义社会。
这使我对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和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入思考。
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一个更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并思考其中的观点,我得以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机制和问题所在。
这本书激发了我对经济学和社会问题的兴趣,并促使我思考如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并激发了我对改革和创新的思考。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本质和规律。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1. 商品和货币
马克思首先介绍了商品和货币的概念。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物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价值是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用于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
货币的本质是价值,它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
2. 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是一种用于生产的商品,它具有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能力。
剩余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工人出售劳动力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获得剩余价值。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导致了工人的剥削。
4.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工人则希望提高工资和生活水平。
这种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稳定和危机。
5. 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
社会主义革命将消灭资本家阶级,建立工人阶级的统治,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劳动人民的解放。
总结起来,《资本论》第一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这本书对于理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篇1】《资本论》第一卷经过两个月时间的攻读,总算是把资本论第一卷给看完了。
本来文章标题想用“悲惨世界”来命名,又觉得如果只关注资本论中悲观凄惨的社会现实的描述的话,那必然属于管中窥豹,没有高度了。
综合来说,资本论第一卷包含了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的生产理论、制造业及工业的规模发展理论、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等内容。
其核心从个人理解而言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提出了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延展出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其二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也就是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有的历史进步都是基于劳动创造,但劳动能创造的价值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给劳动也就是与工资和劳动报酬对应的价值,还有一部分是无给劳动,就是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享有者是资本家。
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来源于资本对劳动剩余价值的持续永无止境的剥削。
其三提出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会促使劳动价值及剩余价值同比例提高,在制造业领域,会出现劳动的相对过剩,同时也会因为剩余价值对资本的贡献日益增大,小资本逐步会转化为大资本,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小资本家也会由于竞争的关系导致被大资本家剥削而最终成为无产者,生产的规模效应会日益提高,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差距会逐步拉大,当无产阶级穷苦到无法维持必要生计时,资产阶级将面临暴动、革命甚至战争等打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象,届时无产阶级将从被剥削者转变为剥削者,而资本家必将消亡。
以上三个内容可以说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最主要的内容,在接近70万字的著作中,马克思可以说用了大量的篇幅研究了19世纪及18世纪英格兰的社会发展状况,包括人口数量、就业人口数量、制造业规模化现象等。
而且资本论中,大量引用了包括亚当斯密《国富论》、李嘉图《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马尔萨斯的《人口学原理》等当时研究经济的各类著作及学说,也包括大量登载于报纸上的与人口变化、经济发展相关的文献,可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集各种经济理论于一体,并引导出马克思自己的经济学主张的一本经典著作。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是一部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著作。
它的出版对世界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经济学百科全书”。
读完《资本论》第一卷,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体系,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这种剥削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矛盾,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使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他通过对商品交换的分析,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
他还对货币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此外,他还对资本的本质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资本的积累规律和扩张规律。
这些理论使我对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资本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也孕育着自身的灭亡。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将不断加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崩溃。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使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和思考,我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思想精髓。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读后感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读后感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讲述三个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相信读了之后泥猴有所感想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希望你会喜欢。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篇一一、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以劳动产品的社会形式——商品作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一方面,商品按其自然形式是使用物,或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如果说使用价值使得物具有被交换的前提,那么价值就是物得以被交换的本质。
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剥离了商品的物理属性、使用价值,单单是各种商品中统一存在的一种质的衡量。
商品的这种价值隐含在商品中,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体现出来,交换价值只是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则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对商品两重性的论述用的是一种辨证统一的方法。
他指出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
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
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
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虽然是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
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
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紧接着,马克思提出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是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月份读书书目及读书报告
读书书目
《韦伯的两篇演讲——伦理之业》韦伯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
《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在读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这是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原话,意图通过这本书对资本的一整个流程的分析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的运作规律。
在马克思的严重,对整个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乃至是决定作用的是经济结构,所以对经济规律认识清楚之后就能够看清整个社会的运动规律,并从中得出马克思最终的结论,资本主义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在发展出了自己的掘墓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书中的人,并不是一种实体的人,只是一种经济关系的载体。
正如吉登斯在对古典三大家进行评述的时候说,一切经济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样。
马克思在这里只是将人作为一种载体,作为经济领域里的买者或者卖者,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承担者。
这与马克思对于人、社会的定义有关,社会是人的关系的总和,同时人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通过这样的论述自然可以看出来马克思思想的关键词之中存在阶级关系、利益关系、经济关系这些词语。
资本论从总体的三卷来说就是在讲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
第一卷主要是剩余价值论为核心来阐述资本的生产过程。
在它前面叙述的商品、工资等部分只是在为剩余价值论的叙述做一定的铺垫。
《资本论》第一卷的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商品的交换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的生产论、资本的积累。
劳动价值论,通过交换解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在同一商品中不能同时存在的矛盾。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的二重性以及劳动二重性,一个人在只能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及价值中的一个,同时商品只有用于交换才能完成这种让渡,商品的拥有者只有让渡其手中的使用价值,才可以实现商品的价值。
而这个让渡的过程就是将商品投入到交换领域中去。
在这种交换的形式的分析中马克思引入了关于货币的论述,从最初的物物之间的偶然性交换,到扩大之后以一种商
1
品作为媒介的扩大的物与物的交换,再到以贵金属乃至出现稳定的货币作为中间媒介的交换。
在这样的逐步扩大的交换过程中,马克思分析了货币的各种职能。
商品的交换的公式是:W—G—W,从总体的方面来说商品交换的本质仍然是物物之间的交换,只是在交换的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交换的都是双方都需要的物品,因此就产生了货币这个中间的媒介。
商品的这个交换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商品出卖换成货币,在马克思的叙述中,这个过程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失败后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生产者,也就是说商品生产者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如果失败的商品则不能称之为商品,只能是生产者手中的凝结了一定的劳动量的劳动产品,同时没有货币生产者自然也不能得到对他而言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有一段话,论述十分中肯:分工使他们成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同时又使社会生产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关系不受他们自己的支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独立为物的全面的依赖的体系所补充。
历史性。
)第二个阶段是从货币再到商品的一个变换,或者说是最终的形态变化,是因为货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转换形态,或者说是他们普遍让渡的产物,所以它是绝对可以让渡的商品。
货币的力量在第一卷中,马克思已经论述的很清楚了——商品的一切的质的差别在货币上消灭了,货币作为激进的平均主义者把一切差别都消灭了。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德,......,这黄色的努力,可以使异教联盟,国家分裂。
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
剩余价值的生产论,以货币向资本的转化为前提,追逐利润,获得对于剩余价值的支配权。
货币在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有着一种矛盾,即总公式的矛盾。
W—G—W,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怎么转化为资本的?等价交换原则怎么可以产生资本家所需要的利润呢?首先是关于资本的界定以及资本的特点。
资本就是追逐利润的,如果不能产生利润,货币仍然是货币,不能转化为资本。
但是从这个交换的流动的过程中,并不能得出利润是怎么产生的。
也就是说利润的来源并不是交换,而是来源于劳动,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继而马克思引出了绝对剩余价值以及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按照马克思的叙事,资本家的利润就是商品的剩余价值,假如工人的劳动时间是12个小时,其中有六个小时生产的产品价值足以抵得上资本家给予工人一天的工资,那么这剩余的六个小时的时间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这就是利润的来源。
只是这六个小时被资本家用工资掩盖了而已,因为工资是资本家名义上给予工人的十二个小时的报酬。
工人的工资的水准最低的限度是要满足自己的生存,得不到就无法维持劳动力的更新,最高的限度就是还要生存资料、生活资料、后代的延续(持续的创造劳动力),从这个叙述可以看出,商品最后出手所获得的货币总数扣除工人工资、生产原料成本、生产工具的折旧费用等,余下的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而资本家恰恰就是为了获得这部分剩余价值的支配权。
货币的增殖的过程就是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过程。
资本的积累过程,它来到人世间,每一个毛孔里都是肮脏的。
资本的积累与原始积累是不同的。
最原始的积累,马克思用英国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过程,从圈地运动、政府的法令、海外的移民、海外的资本投资等这些手段,英国完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自由的工人,人身的自由,同时又与生产资料的分离。
这两样使得农民走进劳动力市场成为工人,除了进入工厂,别无它路可以走。
2
资本家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原料,有了土地,可以生产亦可以获取地租,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这个样子。
从马克思的分析框架,可以大致看出来这个过程,资本、劳动、土地,三个要素,不同的结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阶级,资本的占有者形成了资本家,土地的使用者形成了农民,劳动力的出卖者形成了工人。
在资本的原始积过程中,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了无业游民。
在这个意义上农民是自由的,但是同时又完成了农民与生产资料的分离,这样这种无业游民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就一无所有,这就被迫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工人。
而资本与土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资本家这个阶层,要进行商品的生产就需要有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就需要雇佣劳动。
为了保证生产的不间断,又需要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所以就有工资的界定的标准。
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之中,感触最深的一个是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过程却是是血与泪的历史,资本的每一个毛孔都是肮脏的,在马克思所罗列的有关工作日的叙述中,现在的我们根本就想象不到当时资本主义的工作条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人际的关系混乱到了什么程度。
居住条件应该是欧洲后来疾病频发的原因之一了;其二是资本的魔力,消除了一切的不平等,消除了一切的差别,改变了一切。
但是资本论第一卷引人思考的地方有三处:其一是有关分工的叙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必然是要消灭掉小农业、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使这一切都卷入到市场中去,但是在大工厂里面的分工在马克思的叙事里面确实对人性的摧残。
原来的没有机器时期,工人还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虽然这也是遭到马克思批判的,但是在大机器出现以后,工人只能盯着机器看着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人的身心状况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但是在涂尔干的叙述里面,社会分工应该是人们相互依赖的一个前提,但是人们如何能有这样的觉悟以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生产作为自己的人生意义?这样是不是有些过于崇高了。
这是二者之间关于社会分工的不同认知。
第二在关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或者说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的核心是剥削,而韦伯的核心却是新教伦理下的资本主义精神,那么资本主义精神的勤俭节约能够产生这样的疯狂的资本社会吗?也许马克思的话也是有所偏颇,所以接下来梳理三者的时候想要好好的比较一下二者的不同以及出发点所在。
第三,是马克思关于印度的公社的论述,在亚洲政治的形式不断变迁的形势下,印度的村社制度却是没有产生多大的变化,基层的制度的稳定与上层政治的脱节又该怎么解释?还没有思考清楚。
2014/3/20
张贯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