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授理学学位)一、培养目标.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创新、进取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毒理生态学.生态修复.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三、学习年限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年。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年。
四、学分要求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学分。
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硕博连读、直攻博贯通设置)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学分。
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容为:()课题的来源、意义;()课题的国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课题的研究容和技术方案;()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预期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中期报告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和资格审查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完成论文选题报告;()完成论文中期报告;()在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通过校外专家的评审。
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授理学学位)一、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生态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依据导师和论文工作需要自由安排的其它院系开设的研究生课程
第一学年内完成
9. 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按学院学术委员会有关规定执行
备注
生态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培养类别
博士
学科、专业代码
071012
一级学科名称
生物学
二级学科名称
生态学
基本学习年限
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培养方式
全日制
学分
总学分不少于2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12学分;培养环节8学分
研究方向
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博士学位课
培养环节安排时间
学分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同学校要求
开学第四周
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同学校要求
中期考核前完成
2
3.学术交流
同学校要求
中期考核前完成
2
4.实践教育
同学校要求
中期考核前完成
2
5. 学科综合水平考试
同学校要求
中期考核前完成
2
6.中期考核
同学校要求
第三学期初
7.论文中期检查
同学校要求
第五学期末(12月份)
外பைடு நூலகம்语(博一外)
3.0
秋
博士学位课
B001204
现代科技革命与现代马克思主义
3.0
秋
博士学位课
B060801
泛生态学导论
3.0
秋
博士学位课
B060802
高级生态学进展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运用生态学方法和技术从事生态学研究的能力;2.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课题选择、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等;3.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能够应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复杂生态环境问题;4.具备团队协作和交流合作的能力,能够在跨学科和国际合作的研究环境中进行科研工作;5.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和伦理道德意识,能够遵守科学道德规范;6.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普能力,能够进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交流和推广。
二、培养方式1.课程学习: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需修满一定学分的课程,其中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研究生学位论文。
必修课主要包括生态学基础、生态实验设计与统计、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生态系统管理与调控等内容。
选修课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进行选择,涵盖领域广泛的生态学研究内容。
2.科研实践:生态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参与科研项目的实践工作,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学生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方向,并由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包括课题选择、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论文撰写等。
学生需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增加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在科研实践中,要求学术严谨,诚实守信,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3.师生互动:每位研究生都会分配一位导师,导师将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
导师会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包括教学、讨论和交流等。
研究生需要与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反馈研究进展和问题,导师也要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4.学术交流:学生需参与学术报告、学术研讨、学术会议等相关学术交流活动,以增强自己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
学生可通过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等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术交流的能力。
5.教学实践:为了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能力和科普能力,学生需参与教学实践。
学生可以担任助教,协助教师进行本科生课堂教学,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育方案071300

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育方案(071300)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一、培育目标
本专业将着力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科研道德的生态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专门人材。
基础研究方向毕业生具有较高国际视野,具有解决所在方向/领域的国际重大前沿科学和基础理论问题的潜力;应用基础方向毕业生具有务实钻研的态度,和较强的解决所在方向/领域的国家和地址重大需求中关键科学问题的潜能。
硕士毕业生具有系统、扎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能用现代实验手腕和生态学理论进行生态学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熟悉把握一门外语,毕业后能独立从事有关生态学的研究、应用、教学和治理等工作。
二、培育方式与修读年限
(一)采纳课堂教授、实验教学、讨论和实践(科研)相结合的培育方式,在学习年限内,要求学习者保证规定的在校学习时刻。
(二)学制3年,培育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在完成培育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早毕业。
三、要紧研究方向
1.群落与恢复活态学
2.植被生态学
3.城市生态学
4.种群生态学
5.景观生态学
6.克隆植物生态学
7.水生生态学
8.污染生态与生态修复
9.分子生态学
10.生态工程学。
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71012,授理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具有扎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
具有从事环境治理、监测、评价、规划与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管理工作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毒理生态学
2.生态修复
3.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3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
总学分要求≥36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24学分,研究环节要求≥12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六、研究环节与学位论文
执行学校和学院有关规定。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育方案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育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71012,授理学学位)一、培育目标1.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求实、创新、进取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和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2.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切的专门知识;3.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制造性的功效。
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1.毒理生态学2.生态修复3.生态环境计划与治理三、学习年限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样为3-5年。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样为4-6年。
四、学分要求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以一样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育,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派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硕博连读、直攻博贯通设置)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育提出的具体要求1.博士研究生的培育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育和考核工作。
2.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1)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需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3.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1学分。
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1)课题的来源、意义;(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进展趋势;(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4)理论与实践方面估量的制造性功效;(5)预期功效;(6)要紧参考文献。
4.论文中期报告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功效,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良意见,待制造性研究功效取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5.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和资格审查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大体条件:(1)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2)完成论文选题报告;(3)完成论文中期报告;(4)在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5)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6)通过校内外专家的评审。
071012 生态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713 生态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生态学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生态学高级人才。
具体要求是: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诚恳合作的求实创新精神。
在生态学方面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较宽的知识面、生产实践知识、较强的工作适应性;具有从事教学、科研和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够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二、学习年限根据生态学专业的特点,脱产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在职硕士生可延长1-2年。
按照课程与论文并重的原则,在时间安排上,课程学习1年,科研论文2年。
前一阶段,约1.0学年的时间,主要用于课程学习,并适当进行科研论文准备工作;后一阶段,主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及论文撰写。
论文工作的实际工作不应少于2学年。
凡能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提前完成全部教学计划,学习成绩优良者,可由本人提出申请,导师同意,校长批准,提前毕业;由于某种客观原因未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可经同样手续,按照学籍管理的规定,适当延长学习期限。
三、主要研究方向1.森林生态;2.恢复生态学;3.景观生态学;4.生物多样性保护四、课程设置、学习方式与课程说明学习有关课程,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是研究生进行科研的前提。
(一)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硕士生课程要注意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
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总学分要求不少于27-29学分(其中助教、助研或助管,学术活动,开题报告答辩,学术报告等4个学分)。
学位课要体现学科的主要知识结构,反映学科的内涵和发展前沿,对不同研究方向要有较好的涵盖性。
选修课要为研究方向服务,要体现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学位课为必修课,选修课根据研究方向和论文工作的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修。
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和跨学科复合型硕士生选修课可超出本选修课范围。
生态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生态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一、学科介绍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起源于1952年植物学专业的地植物学(植物生态学)专门化,当年,仲崇信教授招收了该方向的研究生。
1981年,仲崇信教授在植物学专业内重新招收植物生态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1984年经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生态学专业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本科专业和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0年生态学专业发展成为包含动物、植物生态学在内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成为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组成部分,招聘博士后。
目前,植物生态学部分是我校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的重要支撑领域。
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长期致力于海涂湿地生态、生态工程、动物生态和森林生态学研究,取得了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委、农业部、国家教委(教育部)、海洋局等科技奖励10余个。
1990年以来,先后争取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863、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 (WWF)、Luce Foundation、科技部国家研究与开发专项基金、江苏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八五科技攻关计划、江苏重点农业攻关计划、国际合作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和地方合作等科研项目70余个,经费600多万元;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20个,经费320余万元。
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著作(教材)10部;其中,《生态工程学》在2001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研究生教材。
生态学专业目前有在职教师11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与高级工程师6名和工程师1名。
5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4位教师拥有硕士学位。
教授:钦佩、陈建秀、李建龙、安树青;副教授:陈建群、黄诚、孟文新、张立新、刘茂松、孙书存;钦佩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盐土农业生态学、海滨系统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
陈建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学、动物(昆虫)系统分类学和土壤动物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一、学科介绍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起源于1952年植物学专业的地植物学(植物生态学)专门化,当年,仲崇信教授招收了该方向的研究生。
1981年,仲崇信教授在植物学专业内重新招收植物生态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1984年经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生态学专业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本科专业和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0年生态学专业发展成为包含动物、植物生态学在内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成为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组成部分,招聘博士后。
目前,植物生态学部分是我校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的重要支撑领域。
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长期致力于海涂湿地生态、生态工程、动物生态和森林生态学研究,取得了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委、农业部、国家教委(教育部)、海洋局等科技奖励10余个。
1990年以来,先后争取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863、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 (WWF)、Luce Foundation、科技部国家研究与开发专项基金、江苏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八五科技攻关计划、江苏重点农业攻关计划、国际合作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和地方合作等科研项目70余个,经费600多万元;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20个,经费320余万元。
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著作(教材)10部;其中,《生态工程学》在2001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研究生教材。
生态学专业目前有在职教师11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与高级工程师6名和工程师1名。
5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4位教师拥有硕士学位。
教授:钦佩、陈建秀、李建龙、安树青;副教授:陈建群、黄诚、孟文新、张立新、刘茂松、孙书存;钦佩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盐土农业生态学、海滨系统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
陈建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学、动物(昆虫)系统分类学和土壤动物学。
李建龙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生态学、信息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
安树青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
二、培养目标1.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树立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思想。
2. 具备生态学专业扎实和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向专门知识和坚实的实验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动向。
3. 具备独立申请、主持科研项目和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4. 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
5.掌握1-2门外国语言,能用第一外语进行学术交流。
三、招生方向1.博士生(1)湿地生态工程(2)海滨系统生态(3)节肢动物生态(4)昆虫系统分类(5)城市植物生态与环境(6)信息生态(7)森林生物多样性(8)湿地外来种与生态安全2.硕士生(1)湿地生态学(2)生态工程学(3)动物生态(4)昆虫系统分类(5)森林生态学(6)城市生态学(7)化学生态学(8)景观生态学(9)生理生态学(10)资源生态学(11)信息生态学(12)分子生态学四、招生方案(一)、博士生1.招生对象(1). 直接报考博士研究生时,要求应(往)届硕士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
(2). 报考直博生时,要求应(往)届本科毕业生。
数量暂定2名/年。
(3). 硕博连读时,应为中期考核成绩优秀的硕士研究生申请者。
数量为申请者的85%。
2.招生考试(1). 基础课:政治理论课(具有硕士学位者可免考)、英语;(2). 植物生态方向: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或植物生理学或城市生态学;(3). 动物生态方向:生态学或细胞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或昆虫生物学。
(二)、硕士生1.招生对象:应(往)届本科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
2.招生考试:政治理论课、英语、生态学、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共5门课程。
五、学习年限1. 具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历者,博士生学制通常为三年;在职生可适当延长,期限一年。
2.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学制通常为五年;在职研究生可适当延长,期限一年。
3.硕士生学制,通常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为一年或一年半,学位论文两年或一年半。
在职研究生可适当延长,期限一年。
六、课程设置(一)、博士生硕博连读和具有硕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除全校必修课程外;学生应按其报考方向选择下列2 - 4门专业学位课程。
直博生必须完成硕士学位课程和博士学位课程。
另外,鼓励研究生选修其他学科和专业的课程,进行学科交叉,拓宽知识面。
课程及学分分配如下:(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4学分)(2)英语(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4学分)(3)第二外语(4学分)(4)生态学热点问题(3学分)(5)海滨系统生态学(3学分)(6)昆虫生物学与分类学进展(3学分)(7)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3学分)(8)生物多样性科学(3学分)(9)化学生态与分子生态进展(3学分)(二)、硕士生除全校和全院必修课程外,设置2门专业必修课,其中1门理论课和1门实验课。
另外,开设多门方向课程供研究生选修,同时鼓励研究生选修其他学科和专业的课程,进行学科交叉,拓宽知识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本学科本科生修满32学分,或非本学科及同等学历入学者修满36学分,并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课程及学分分配如下:A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自然辩证法(2学分)英语(4学分)B类:现代生物学进展(3学分)分子生物学进展(3学分)C类:生态学研究进展(3学分)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3学分)D类:景观生态学(2学分)进化生态学(2学分)城市生态与环境学(2学分)微生物生态学(2学分)分子生态学(2学分)昆虫生物学(2学分)昆虫分类学(2学分)动物生态学(2学分)环境工程学(2学分)湿地生态学(2学分)化学生态学(2学分)植被生态学(2学分)数理生态学(2学分)环境经济学(2学分)地统计学(2学分)七、培养方式(一)、博士生1. 按研究方向,学位授权点成立由3名或3名以上教师组成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协助报考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
2. 硕博连读和具有硕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在第一学期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
并广泛查阅有关文献,准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3.直博研究生,前2年以课程学习为主。
入学2年后,由教研室组织3位或3位以上的教师对其进行中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可建议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转为攻读硕士学位或劝其退学。
(二)、硕士生1. 师生互选:研究生入学后,教研室创造条件增加导师和学生的接触机会,增进相互了解。
入学3 –4周内,安排1次介绍会,老师介绍自己的科研情况和所需学生名额、条件,学生介绍自己的科研兴趣和相关情况等。
然后,按学校规定的时间进行师生互选,教研室对师生互选结果进行协调。
2. 导师根据本方案要求和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互选后1个月内订出培养计划,征得硕士生同意后付诸实施。
3. 一年后,教研室组织3位或3位以上的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可建议免试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劝其退学。
八、学位论文(一)、博士生学位论文是全面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鼓励博士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研究,鼓励研究生选择风险性课题。
研究工作体现研究生的创新性和独立性,即独立完成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论文撰写和答辩工作。
具体过程如下:1. 研究生经阅读大量文献后,提出选题、研究内容和实验设计。
与导师协商后,在完成课程学习的下一学期的第8 – 10周在全院范围内做开题报告,接受指导小组或其他教师的提问。
2. 依据开题报告的反馈信息,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对论文设计进行修改,并对研究内容和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取得共识,论文设计经导师审核、签字后实施,签字后的论文设计由教研室保存1份。
3. 研究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工作。
4.论文完成后,由教研室邀请有关专家进行预答辩。
预答辩结果为(1)根据反馈信息,修改论文,按时进行论文答辩,(2)延迟答辩,根据反馈信息,补充实验并重新撰写论文,(3)延迟答辩,重新设计实验并重新撰写论文。
5.通过预答辩的研究生,按时进行论文评议和论文答辩。
6. 通过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严格审核后,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可授予博士学位。
(二)、硕士生鼓励硕士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研究。
研究工作体现导师指导,研究生独立完成为宗旨。
具体过程如下:1. 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范围,学生经阅读大量文献后,提出研究内容和实验设计。
2. 经导师审核、修改后,师生对研究内容和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取得共识。
3. 研究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工作。
4. 论文完成后,由教研室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论文评议和论文答辩。
5. 通过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严格审核后,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可授予硕士学位。
九、教学实践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生应从事1个学期的本科生教学实践,其内容可以是指导实验、野外实习、课程辅导等。
十、图书资料(一)、主要书籍1. Mitsch, WJ & Gosselink, JG. 2000. Wetlands. 2nd.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2. WCMC, et al. 1992. Global Biodiversity. London, Glasgow, New York, Tokyo: Chapman & Hall3. Mitsch, WJ & Jorgensen, SE. 1992.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nd. New York, Toronto: John Wiley & Sons4. Forman, RTT. 1995. Land Mosaic: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5. UNEP. 1995.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6. Borror,D.J.el at,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sects,5th ed.,19817. Daly,H.V.el at,Introduction to Insect Biology and Diversity.19788. Danial,L. e1 at,Soil Biology Guide, 19909. Jin,X—G et a1,Eutrophication of Lakes in China,199010. Abele,L. G.,Biology of Crustacea,198211. 忻介六辞译,昆虫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杜,198412. 忻介六等,昆虫形态分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13. 南开大学等,昆虫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4. 孙懦泳,动物生态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5. 尹文英等,中国亚热带土壤动物,科学出版杜,199216. 伊蘑嘉昭等,动物生态学研究方法,科学出版杜,197717. 何志辉等,淡水生物学(上、下册),农业出版社,198218. 堵南山,甲壳动物学(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93(二)、主要期刊杂志1. Advances in Ecological Research2.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3.Bioscience4.Current Advances i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5.Ecological Monographs6.Ecology7.Ecological Engineering8.Journal of Ecology9. Molecular E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