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从城堡到现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从城堡到现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从城堡到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从城堡到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是指通过有序的设计和组织城市空间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综合性工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本文将从城堡起源开始,探讨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以及现代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

一、城堡:城市规划的起源从古代到中世纪,城市规划在城堡的建设中起源并得到初步发展。

城堡作为当时的防御工事,往往修建在战略要地,并以城墙和堡垒为主要特征。

城堡内部划分为军事区、居住区和农业区,基本满足了当时的防御需求和生活功能。

二、工业革命:城市规划的现代化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的兴起催生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开始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满足工人的居住需求、提供工业用地,城市的扩张和工业区的划分成为重要任务。

工业城市逐渐形成,街道布局合理化,工业区和居住区划分清晰,城市规划进入现代化阶段。

三、现代城市规划:从理论到实践20世纪初,城市规划开始出现了明确的理论体系和规划方法。

城市规划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并不断发展着。

从芝加哥的大卫·伯恩汉姆到巴黎的奥斯曼,众多城市规划师开始提出各种规划理论和实践经验。

现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建筑风格的协调以及人文环境的保护与提升。

四、综合发展:可持续城市规划新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城市规划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渗透到城市规划中,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绿化带的划设、交通环境的优化、低碳建筑的推广等都成为了城市规划师关注的焦点。

五、数字技术:城市规划的未来趋势当前,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规划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城市规划师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城市的问题和需求,制定更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智慧城市的概念也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热点领域。

六、结语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见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一、前言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久远, 现状依旧复杂。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本文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历程及现状,旨在为中国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城市规划的历程1. 1906年至1949年:时代背景和特点20世纪初,随着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引进,中国开始了城市规划的探索。

各地建立城市改造委员会、北洋政府、城市规划局等部门,以治理城市的混乱和不协调。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是由西方思想影响下参照欧美模式建立合理化城市,大都取消指压坊、街巷改善、新市扩建等。

此时期城市规划实际上是为了列强跋扈而建立的,为了提高治外法权地区的生产力和战略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特定城市,如在上海制定了倡导国际化的南滨江规划,这为后来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理论支持。

2. 1949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

陈云、邓稼先、刘少奇等领导推进了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三反、五反及“大跃进”使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陷入了相对低谷。

但是在这一时期里,中国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和工具箱,确立了城市规划重工业示范和绿地公园网、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块综合利用等规划标准。

3. 1978年至现在: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1978年至今,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具有扩大规模,普及化发展的重要特点,城市项目的财政性、市场性、境外投资的明显增强,城市建设的主导地位也逐渐转向市场机制。

中国15年规划和2020城市总体规划给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挑战和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陆续建立规划设计院、城市建设委员会等机构,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

三、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1. 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201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超过了60%,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0%,预计中国城市人口将迅速增长。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一、引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城市规划时代。

1949年至1965年这段时间被视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内,中国迅速地进行了城市规划的改革和建设。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现代城市规划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

二、分析与讨论1.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致力于实现新中国的城市规划目标。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重点是发展工业和农业,以及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住房和基础设施问题。

政府实施了土地整理和城市规划,进行了大规模的住房建设,并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桥梁和供水系统等。

此外,为了解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问题,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措施。

2.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工厂化运动,这导致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迁移。

城市规划部门紧急调整计划,以适应快速增长的人口规模。

通过增加城市规划人员和建筑师的数量,中国加紧了城市规划工作的进程。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除了注重住房建设外,还更加注重工业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政府注重城市规划与工业发展的结合,促使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3.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3-1967)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继续推动城市规划的发展。

此时,城市规划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规划和保护政策,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并保护自然资源。

此外,政府还开始注重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了对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工作。

三、结论在1949年至1965年这一时期,中国城市规划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改革的阶段。

中国政府不仅致力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条件,还注重了城市与工业、农村的协调发展。

同时,政府还开始关注城市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成果为今天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三、广州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 势
当前,广州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注重可持续发展:未来广州的城市规划将继续可持续发展,注重生 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将积极推进绿色出行、低碳生态等理念在城市规划 中的应用。
2、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广州市将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构建 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通过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间 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社会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城市化进 程缓慢,城市规模较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是如何在有 限的城市范围内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 文化需求。
二、现状分析
1.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总体特点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规划工作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 议题。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总体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背景
1.政治背景
在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体制落后,国家积贫积 弱。为拯救民族危亡,国内有识之士开始提出“实业救国”和“规划救国”的口 号,展开城市规划工作。在此背景下,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开始起步。
2.经济背景
20世纪中期,随着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 工作逐渐得到重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城市 规划工作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和指导。
虽然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和战略性。一些城市在规划过程中只考虑当前的 需求和利益,忽略了长远的发展和战略目标。导致城市规划难以适应未来发展的 需求。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

研究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有助于深 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和问 题,为当前和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借 鉴和启示。
它不仅涉及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 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还反映了中 国城市发展的独特轨迹和转型。
研究意义
了解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揭示城市规划在不同历史阶段的பைடு நூலகம் 色和作用。
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城市规划案例和实践,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为当前的城市规划提 供参考和借鉴。
深入探究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还有助于理解城市规划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 的关系,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02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晚清时期的城市规划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 和通商口岸的开放,一些开明的 官员和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城市
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 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如上海、 广州、天津等,以适应外商投资
和国际贸易的需要。
晚清时期的城市规划主要关注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容市貌的改 善,如道路、桥梁、供水、排水
等。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引言 •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 •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挑战与机
遇 • 案例研究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介绍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是一个复杂而 多元的领域,涵盖了从19世纪中叶到 21世纪初的城市规划理念、实践和影 响。

城市设计的历史与现代发展趋势

城市设计的历史与现代发展趋势

城市设计的历史与现代发展趋势自古以来,城市一直是人类生活的重心,城市的发展也不断地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今天,城市设计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本文中,将探讨城市设计的历史和现代发展趋势。

一、城市设计的历史西方城市设计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当时,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就已经开始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并且很多城市都是按照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规划的。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希腊出现了一系列经典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如雅典和斯巴达。

在中世纪的欧洲,城市设计更多地与城市防御有关,如柏林城墙、巴黎圣母院、西班牙圣马力诺城堡等。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城市设计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继续发展壮大。

到18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人均消费开始逐渐上升,城市设计开始关注城市的人文环境和城市景观。

法国首都巴黎成为当时在城市设计上的领袖,其规划和设计成为了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典范。

18世纪中后期,欧洲其他城市如都灵、维也纳等也经过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改革,使得城市更加现代化和美观。

二、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1. 可持续性发展许多城市都面临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城市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因此,可持续性成为了现代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必须追求自己的可持续性发展。

2. 智慧城市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城市设计的新热点。

智慧城市的理念是通过数码技术和社会网络来提高城市管理和生活的品质,整合社会资源优化城市各项服务,提高城市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数据共享,在现代城市设计中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

3. 城市创新城市创新是指通过发展新的技术、新的实践方法和新的商业模式等手段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

城市设计师经常会利用城市创新来解决当代城市中的问题,例如住房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史

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史

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史
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其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十分丰富多彩。

下面将概述广州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1. 清代规划:清朝时期,广州的城市规划主要以保护城市的安全和经济发展为目标。

在这个时期,广州城内外的城墙得到了加固和扩建,以保护城市免受外敌的侵害。

此外,还规划了一些集市和商业区,推动了城市的商业繁荣。

2. 近代规划:进入近代,广州开始面临着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广州进行了一系列规划和改造。

其中最著名的是中轴线规划,即从南沙河到珠江河口的一条纵贯城市的道路。

这一规划带动了城市的整体发展,并对后来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现代规划:进入现代,广州的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限制城市扩张和加强资源保护,广州成功创建了一些生态公园和绿化带,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

同时,城市规划还重点发展了交通系统,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和便利性。

4. 未来展望:未来,广州将继续致力于城市规划和发展。

预计
将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

此外,关
注人居环境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建设也将是未来规划的重点。

总结起来,广州城市规划的发展经历了清代的保护和商业发展、近代的规划和改造,以及现代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广
州将继续追求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目标,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和未来发展机会。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中国城市在近代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小小的城墙内的老城区,发展成拥有高楼大厦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规划是城市形态和风貌的设计和规划,早在几千年前的古时候,中国城市规划已经存在了。

不过在近代,城市规划开始大规模推行,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第一阶段:开埠时期的城市规划19世纪初,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对于许多城市,为了应对口岸的开放和贸易的发展,这些城市的规划都开始受到影响。

这个时期的城市规划以南京、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开埠城市为代表。

这些城市规划实际上是外国人开发中国城市的成果,不再以中国古代的布局为主,而是采用了欧洲城市的格局,如马赛式、纽约式和巴黎式。

在这些城市规划中,广场、公园、机场、码头、公寓、商业街区以及铁路、轨道交通等设施都得到了解决。

这个阶段的中国城市规划,显著表现出外国设计及开发的影响,虽然有中国特色,但是多有消极面,例如城市布局杂乱,缺乏与生态环境的结合等。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又迎来了一次大波。

发展城市规划的原因是改善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的功能和提升生活质量水平。

在19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中,国务院授权各省市分别制定了城市规划,还设立了新的城市规划机构。

首批编制的城市规划中,首都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杭州、南京、武汉等城市是重点。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使城市具有现代化特色,在经济上更加重要,在生活质量和环境上更加健康。

1949年后,政府也开始规划经济建设,农村重工业方针,为城市规划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从欧美等国城市规划中汲取营养,改进了城市布局,越来越注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将绿色空间、开放空间、文化空间等国际经验运用到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中。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城市规划的发展1980年代和1990年代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城市规划,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具有历史意义。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通过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向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城市规划等手段,加速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花园城市(艾比尼泽·霍华德)——带形城市(索里亚·伊·马塔)——工业城市(加尼埃)巴黎改建:奥斯曼在1851年开始的18年中的大师之作。

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是干道网的规划与建设,当时数量庞大的马车已经彻底瘫痪了巴黎的交通,奥斯曼在密集的旧市区中,征收土地,拆除建筑物,切蛋糕似地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这些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交通干道。

奥斯曼在这些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使城市充满绿意,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

奥斯曼的都市计划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这些经过仔细规范,同时期新建的楼房统一了巴黎的街景,造就了一个典雅又气派的城市景观。

城市地底下的工程才是城市建设有最有远见的最佳指标。

巴黎的地下工程除了闻名世界的地铁网络以外,还有令后来无数市民引以为傲的下水道系统。

巴黎的下水道简直就像一个地下城市,每条街道地下都有宽敞的下水道,也设有街名,一部分的下水道被规划成为下水道博物馆,在隧道似的空间里,展示出下水道的系统设计与各种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巴黎的观光景点之一。

奥斯曼在他的城市规划中,开辟了好几个大型公园,利用大型空地开辟出来的公园。

以及保留资源地景开辟出来的大型公园,成为巴黎的“城市之肺”。

奥斯曼在他的回忆录中特别强调,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公园里市民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与开敞的空间,这个城市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处处展现出高水准的地景专业与优秀传统。

在密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出一片绿地,也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目标。

新协和村: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暴露其种种矛盾时,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已经产生的社会弊病,提出了社会改良的设想。

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

住房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

为了做到自给自足,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公仓库,统一分配。

他宣传的这些设想,遭到了当时政府的拒绝。

1852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带了900名志同道合者去实现“新协和村”。

随后还有不少欧文的追随者建立了多个新协和村形式的公社。

花园城市:“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

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提出的。

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发表了题为区《明天的花园城市》的专著,阐述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随后也影响了全世界的城市建设,他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具有生态理念的社会城市·在实践中常被简单理解为花园城市·就是注重城市园林绿化。

我国最早的松江新城主干道设置上百米的绿化带·使建筑掩映在绿化中,成为各地政府学习的榜样。

由此各地城市不惜巨资,注重建设公园和道路绿化。

使得绿化园林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政绩工程。

花园城市理念和目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新城建设绿化标准和园林美学,但有些人为的形象工程绿地不成体系,徒具形象,却不具备生态优化的价值。

以花园城市为样本建设的最新案例是苏州工业园区。

在园区建设十五年来,经过生活检验,暴露出了若干问题:用地强度较低,使得城市空间过于疏远,交通距离略长。

由于沿主干道都是绿化带,因为绿化使得街道单调,缺乏人性化。

商业集中在邻里中心,导致汽车依赖,因此面向低碳城市建设目标,我们要将花园城市向生态高效城市转型,保护好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升级城市的公共交通,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因此当代城市要遵循生态可持续城市理念。

综合打造优美低碳的现代新城,而不是简单的花园城市。

带形城市: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

“带形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

交通干线一般为汽车道路或铁路,也可以辅以河道。

城市继续发展,可以沿着交通干线(纵向)不断延伸出去。

带形城市由于横向宽度有一定限度,因此居民同乡村自然界非常接近。

纵向延绵地发展,也有利于市政设施的建设。

带形城市也较易于防止由于城市规模扩大而过分集中,导致城市环境恶化。

最理想的方案是沿着道路两边进行建设,城市宽度500米,城市长度无限制。

[1] 较有系统的带形城市构想,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的。

他认为有轨运输系统最为经济、便利和迅速,因此城市应沿着交通线绵延地建设。

这样的带形城市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便于接触自然,也能把文明设施带到乡村。

索里亚于1882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外围建设了一个4.8km长的“带型城市”。

后于19世纪90年代又在马德里周围规划了一个未建成的马蹄状的“带型城市”共58KM.[3]影响带型城市理论对以后城市分散主义有一定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现代派建筑师西尔贝赛默等人提出的带型工业城市理论也是这个理论的发展。

[3]带型城市空间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带型城市空间的成因、特点、演变以及发展中遇到的有关于产业、用地布局相关问题方面,而对如何从空间形态上界定带型城市的研究较少,由此造成了研究中案例只是少数几个典型的城市或者仅限于国外的城市。

在1980s,赵大壮、方仁林等学者通过借鉴国外案例,总结了带型城市的特点,提出可以通过带型城市模式来解决大城市拥挤问题。

进入21世纪后,杨辉、徐有钢、柴宗刚和张小娟等人,以西北地区的带型城市为主要对象,分析了我国带型城市与地形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城市空间特点与发展过程,提出了带型城市未来发展可能采取的策略。

其中,张小娟提出带型城市是建成区主体平面形状长短轴之比大于4:1的城市,明确地对带型城市的狭长带状进行了描述。

在对空间的研究中,由于我国带型城市与地形关系紧密,大多发育于河谷之中,杨永春教授对“河谷型,,城市的空间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涵盖了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化、城市自身的特征以及城市的分布分类,得出了该类城市在未来发展时应注意的空间问题和应采取的用地布局措施。

由于其从地形角度对城市进行分析,也很少涉及到带型的形态界定。

在带型城市交通特征研究方面,涉及的交通问题很多,但多以定性分析为主,通过一些直观明显的差异来推断带型城市的交通问题,较少定量研究,从而导致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和实用价值。

滕丽、杨永春、广晓平、钱勇生、王海龙和孙有信等人,基于带型或河谷型城市的特点,分析了带型城市的道路交通、过境交通、过河交通问题,得出一些结论,如:带型城市与同规模平原型城市相比交通问题出现早且严重;带型城市主干路的规格和指标应该比一般城市略高一些;带型城市主干路、次干路的比例比一般城市小。

陆化普、文国玮、李海涛、于星涛、叶茂和倪捷等人,基于带型城市特殊的空间形态以及交通上的轴带特征,依据TOD思想研究了带型城市公共交通的问题。

可以说,对于带型城市交通的研究,开始注意到带型城市与团状城市的差异,并进行了简单的测算,得出了一些结论。

但基于道路交通特征的量化分析过少,系统性较差,导致研究成果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提出的建议较为笼统,缺乏适用的具体指标。

工业城市:1901年,法国青年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的城市规划理论,阐述了未来大工业城市如何布局的问题。

戛涅从工业的发展需要出发,设想“工业城市”人口为35000人。

他把“工业城市”各功能要素都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

中央为市中心,有集会厅、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剧院等。

城市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型的。

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向阳面。

工业区位于居住区的东南。

各区间均有绿带隔离。

火车站设于工业区的附近。

铁路干线通过一段地下铁路深入城市内部。

城市交通设快速干道和供飞机发动的实验场地。

“工业城市”住宅街坊宽30米,配备绿化地带,组成各种舍友小学和服务设施的邻里单位。

戛涅的规划设计思想对现在的工业城市的整体布局规划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在实践中,戛涅所提出的理论在很多时候是一种美丽的理想:现代城市的拥挤大大超出了戛涅的设想。

工业城市是产业革命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以工业生产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在英国等国有以单一工业为主的“专业性工业城”。

在工业化国家中,工业是促使大多数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城市的主要经济基础。

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城市是综合性的,大多是有工业的。

中国习惯上称以工业为主的城市为工业城市。

工业城市可分为综合性工业城市和专业性工业城市两类。

工业城市形成的初期,往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工业生产分工协作的发展,城市工业的部门结构往往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在地理、资源等条件优越的地区,专业性工业城市会逐步演变为综合性工业城市。

中国辽宁省素有“煤都”之称的抚顺市,就经历了从专业性煤矿城市逐步发展为兼有石油、钢铁、机械、炼铝、电力等工业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