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民歌课后感想

合集下载

民歌教学课程心得体会总结(2篇)

民歌教学课程心得体会总结(2篇)

第1篇一、引言民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内涵。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民歌教学在各大院校逐渐兴起。

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民歌教学课程,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民歌教学课程的心得体会总结。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1. 课程内容本次民歌教学课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民歌概述:介绍民歌的定义、分类、历史渊源、艺术特点等基本知识。

(2)民歌演唱技巧:讲解民歌演唱的基本方法、呼吸、发声、咬字等方面的技巧。

(3)民歌创作与改编:探讨民歌的创作过程、改编技巧以及如何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

(4)民歌鉴赏:分析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2. 教学方法本次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1)讲授法:由教师系统讲解民歌的基本知识、演唱技巧等。

(2)示范法:教师现场演唱或播放优秀民歌,让学员直观感受民歌的魅力。

(3)实践法:学员跟随教师学习演唱技巧,并进行实践练习。

(4)讨论法:学员分组讨论民歌的特点、创作背景等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心得体会1. 民歌的魅力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民歌的魅力。

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反映了我国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歌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2. 民歌演唱技巧的重要性民歌演唱技巧对于表现民歌的艺术魅力至关重要。

在本次课程中,我学习了呼吸、发声、咬字等方面的技巧,这些技巧对于提高演唱水平具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我也认识到,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演唱技巧,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歌文化。

3. 民歌创作与改编的意义民歌创作与改编是传承民歌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在保持民歌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时代背景和听众需求进行适当的改编,使民歌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

民歌茉莉花听后感

民歌茉莉花听后感

民歌茉莉花听后感学生篇第二实验小学一三班周末我和妈妈一起欣赏了江苏民歌《茉莉花》,第一次聆听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茉莉花香,当我闭上眼睛第二次聆听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小桥流水,一位头带花环的美丽少女,一阵风扬起她白白的裙摆,她在花海中翩翩起舞的画面,那画面美丽极了!妈妈告诉我茉莉花是洁白无瑕、朴实无华的象征,虽然现在的我还不是太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我喜欢茉莉花那淡淡的香味,喜欢它那洁白的品质。

西关小学六二班《茉莉花》旋律优美,清丽、婉转,波动流畅,感情细腻,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

听这首歌的时候,我被那优美的曲调所陶醉,使我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开满茉莉花的园子里,来到充满茉莉芬芳的江南小镇,感到江南人民的心地是多么纯洁,感到江南的姑娘是那么柔情似水。

第二实验中学八四班“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满满花香香,香也不过他,我有……”歌词句式整齐,充满生机,委婉的表现出江南水乡的清秀,表现了当地的地域特色,突出了茉莉花的朴实无华。

宋祖英唱的《茉莉花》,旋律婉转流畅,音乐含蓄、妩媚,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洋溢着江南水乡的典型风韵,表达人们内心美好的情感,听来感到新颖亲切很有艺术感染力,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竹林小学五一班我喜欢这首歌曲的歌词“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让我将你摘下来,送给别人家”。

这句歌词主要讲茉莉花的颜色并不像牡丹那么艳丽,它的颜色只是那种普普通通的白颜色,它的美主要体现在它那悠然的香气,它的香气能让人迷失了方向,人们都想把它摘下送给别人家。

我想不止是茉莉花,人也是如此,一个人的外表再美,他的心灵不美,那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

茉莉花不但外表清雅,而且还有着高尚的品格,茉莉花的这些品质深深的吸引了我。

第三实验小学四一班看着歌唱家宋祖英身着一袭白色长裙,如百灵鸟般的歌声,“好一朵茉莉花”传入耳中,眼前便盛开了一朵朵圣洁的茉莉花。

民歌观后感

民歌观后感

民歌观后感引言在歌曲中传递着情感,触动着心灵。

民歌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表达形式,以其深情、质朴的旋律和歌词,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它不仅承载着民间文化传统,还传递着人们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本文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对几首经典的民歌进行观后感的分享。

正文《茉莉花》《茉莉花》是中国著名民歌之一,它源自中国古代戏曲《江洲司马青衫湿》中的著名唱腔。

这首歌曲真实地描绘了那个时代对爱情的态度和对家园的眷恋。

每次听到这首歌,我都会陷入回忆之中,仿佛回到了童年时期。

茉莉花的清新芳香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思念,让我不禁默默地唱起了这首歌。

它的旋律简单朴实,歌词朗朗上口,让人很容易沉浸其中。

通过《茉莉花》,我感受到了音乐与记忆的力量,它们能够将人们带回过去,唤起深藏在心底的情感。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是另一首令人难以忘怀的民歌。

这首歌曲传递着对春天的渴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当听到这首歌的响起,我仿佛置身于春天的花海中,感受到了大地苏醒的喜悦。

歌曲的旋律婉转而欢快,歌词中蕴含着对大自然的赞美,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通过《春天在哪里》,我深刻体会到了音乐的魅力,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带来心灵的慰藉和愉悦。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源于西北大漠的民歌,歌颂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家的眷恋。

这首歌曲充满了热情和朝气,让人感受到了辽阔大漠的豪情和阳光的温暖。

歌曲的旋律磅礴而激昂,听起来仿佛扑面而来的清风。

通过《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我领略到了音乐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的重要性,它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激发起对于多元文化的探索和尊重。

《千里之外》《千里之外》是一首现代民歌,由周杰伦演唱。

这首歌曲以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先锋的词曲创作,吸引了无数听众的喜爱。

歌曲讲述了一段异地恋的故事,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和对爱情的坚守。

每次听到这首歌,我都会被歌词中的真挚情感所打动,仿佛与歌曲中的人物一起感受着距离带来的苦痛和思念之情。

世界民歌欣赏课程心得体会

世界民歌欣赏课程心得体会

世界民歌欣赏课程心得体会
本文主要介绍世界民歌欣赏课程的体验和感悟。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歌曲,从中了解了各地的文化
和生活方式,增进了对世界的了解和感知。

在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民歌:有的舒缓悠扬,有的激情澎湃,有的婉转动听,有的忧伤沉郁。

无论是哪种
类型的歌曲,都展现了当地人的生活和情感,引人入胜。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来自南美洲的民歌。

这些歌曲节奏明快,
旋律优美,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舞曲。

这些歌曲通常
由吉他,口琴和手鼓等乐器组成,给人以轻盈愉悦之感。

而我觉得最具有感染力的则是来自非洲的民歌。

这些歌曲充满
了原始和朴素的风味,伴随着鼓声和打击乐器的律动,引人入胜。

这些歌曲的主题往往是家庭、朋友、恋爱、自然、宗教等人生话题,有着深厚的情感和人文内涵。

学习世界民歌欣赏课程,让我感受到多样性的美,世界的文化
和旅行,反映了世界各地民众的生活和传统。

因此,通过这门课
程,我能够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更好
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更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和沟通。

总之,在学习世界民歌欣赏课程的过程中,我既收获了音乐的
快乐,也领略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魅力,这让我更加感悟到世界
多元化的美和价值。

深刻理解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增强了对
人类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尊重,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思考世界的未来。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听后感受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听后感受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听后感受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古老而经典的中国民歌,歌中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歌曲源于中国西北地区,以其简单朴实、感人至深的歌词和旋律而深受人们喜爱。

听后感受如下:
1.自然之美:
这首歌以山丹丹这一具体的花卉形象为载体,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歌词中的“开花红艳艳”形象生动,让人仿佛能够看到那片绚烂的花海,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和神秘。

2.热爱生活:
歌曲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忙碌的生活中,通过欣赏自然之美,歌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感染着听者,让人在琐碎的日常中也能找到欢愉和满足。

3.乡愁情怀:
由于歌曲源自中国西北地区,其中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情怀。

歌中提到的大漠孤烟直,让人想象起辽阔的草原和远离尘嚣的宁静。

这种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家园的思念,引发了人们对乡愁的共鸣。

4.简单真挚:
歌曲的旋律简单朴实,歌词真挚感人。

这种简朴的音乐风格让人觉得亲切,仿佛是在和一位朴实的老者共同吟唱一首歌。

这种真挚质朴的风格正是这首歌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5.文化传承: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作为一首中国传统民歌,承载着丰富的文
化内涵。

通过这样的歌曲,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古老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传承着一种对自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总体而言,这首歌曲以其淳朴的歌词和悠扬的旋律,让人在聆听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土的眷恋,唤起了人们对于美好、深刻的思考。

学唱陕北民歌感悟心得

学唱陕北民歌感悟心得

学唱陕北民歌感悟心得有:1.历史文化:陕北民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信仰。

学唱这些歌曲,让我对陕北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地方特色:陕北民歌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其旋律优美、歌词生动,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学唱这些歌曲,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3.音乐韵律:陕北民歌的韵律十分独特,既有柔美的旋律,又有豪放的歌声。

学唱这些歌曲,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音乐的韵律之美。

4.情感表达:陕北民歌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学唱这些歌曲,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更加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5.文化传承:学唱陕北民歌,让我更加关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陕北民歌。

6.艺术修养:学唱陕北民歌,也让我更加注重自身的艺术修养。

在欣赏和学习这些歌曲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唱歌,还学会了欣赏音乐、理解艺术,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

7.民族自豪感:通过学唱陕北民歌,我更加了解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也更加自豪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歌声,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8.音乐创新:在学唱陕北民歌的过程中,我也尝试进行了一些音乐创新。

我尝试将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的陕北民歌相结合,创作出了一些具有现代感的新作品。

这种创新的过程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音乐的本质和创作技巧。

9.语言艺术:陕北民歌的语言艺术也非常独特。

通过学唱这些歌曲,我不仅学会了用方言唱歌,还领略到了语言的魅力。

这种语言艺术让我更加热爱中文,也更加热爱唱歌。

10.心灵触动:最后,学唱陕北民歌也让我心灵上得到了很大的触动。

每当我唱起这些歌曲时,都会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

这种感动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也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中国民歌欣赏学习心得

中国民歌欣赏学习心得

中国民歌欣赏学习心得来自中国各地的民歌,带给了我们深深的印象。

聆听一首民歌,就如同穿越回去,把握起以往的风貌。

民歌中仿佛有着更多的元素,比如景物、情感甚至历史等都能被融入其中,抒发着无尽的温情。

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我深有感慨。

民歌中承载着当地的历史人物、典故、古迹、田园风光等。

被士兵的抗日救亡的歌声所激发的英勇壮举,被家乡的甜蜜难忘的旧日情怀汇聚成痕迹,所有这些无一不被民歌所载起,让人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可见其中的宏伟精神和深厚底蕴。

另一方面,民歌也讲述着民间故事,诗意十足,有描绘美好的时光,也有描写情深意长、憧憬未来的动人篇章。

在每一句民歌里都包藏着细微的情感,仿佛歌颂生活的每一段,不绝于言。

一路听来,令人仰望,亦有感动之时,可见其中的魂魄与力量。

在最后,我们向中国民歌致敬!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人追求自由、实现理想的源泉,民歌中流淌着传承几千年沧桑磅礴的深情,让世人皆受到鼓舞!同时,也希望我们勤加练习,让这份音乐、以及历史从未停止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流传下去!自古以来,中国民歌就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方式,来自中国不同地域的民歌就是对唐宋文言文的再现,重新勾勒了历史的轮廓,呈现出瑰丽的景致。

民歌的曲调跳动、结构严谨,把古老的文化传承历史,唱完了百年之人懂得并不是西风,竹篮金钗当垂杨村,南风笛音洞庭心长情。

这些超越时空的歌声,耳鬓厮磨,将弥漫以往的音乐美好,让听者仿佛穿越时光,回到年轻的靠山那些日子里。

中国的民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的形式,同时它也弥合了历史的就隙,把曾经的故事用旋律淋漓尽致的展现给我们。

比如:“念奴娇”中,平等进行着追逐战,让我们见识汉朝习俗;《大破夜叉洞》等,演绎着隋朝抗贼之事,威武雄壮;《洞庭春草》描述了江南渔歌,缠绵悱恻、愁怨千秋;更有《甄父》里表现出明末割据的争夺,让我们从中获取中国文化的激情;以及《倚天屠龙记》中的生活故事,无限活力四射,将传说的魅力更加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学民歌的体会与感受

学民歌的体会与感受

学民歌的体会与感受
学民歌是一种充满乐趣和收获的体验。

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种情感、一种精神,是人民在生活中的真实反映。

学习民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民歌的独特魅力。

民歌通常以简短、优美的诗歌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音乐性。

学习民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欣赏音乐,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学习民歌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民歌通常是由当地的居民创作和演唱的,因此它们反映了当地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

通过学习民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和文化中。

最后,学习民歌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和表达能力。

民歌通常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因此它们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学习民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格律,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音乐情感和思想。

总之,学习民歌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体验,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和表达能力。

无论是在学校、社区还是舞台上,学习民歌都是一种既有趣又有用的方式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和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曲民歌赏析学习感想
来自江西的我,以前对内蒙古了解甚少,在高中学的是理科,对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更是一无所知。

也许是缘分吧,让我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要是没来这里上学,也许以后我也不会去了解内蒙古的一些民歌以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名曲民歌。

甚至更别提能有这么一个有民族特色韵味的音乐老师给我上名曲民歌赏析这门课程。

以前一直以来都很讨厌唱歌,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五音不全,每次和同学KTV时,我都是那个最安静的,任凭同学怎么鼓励,也不敢开口,甚至到上这课之前。

每次上这课觉得就是一种折磨。

总是早早的到教室找一个自认为比较安全的位置,这样才能逃开老师的点名。

每次老师总点名叫我们起来唱歌,似乎全班都在埋头,都怕老师点到自己。

直到期中考试,老师让我们每个人站起来唱一首歌,我才开始敢唱歌,并明白开口唱歌最大的障碍是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感。

这种恐惧感来自小学的音乐老师,有一次开小差被老师点起来唱老师刚教的歌,我唱的超难听,当时老师说:不会唱还不好好听。

从那以后我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甚至有点自卑,现在我从那阴影里面走了出来,摆脱了对唱歌的恐惧感。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自己不仅战胜了自己的内心的障碍,敢开口唱歌,并对名曲民歌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爱好。

从专业素养上来说,我学到了很多民族的背后深厚的文化和故事,更了解了很多名歌的韵律,这对学旅游的我来说是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

音乐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

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

音乐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

音乐从声波上分析它介于噪声和频率不变的纯音之间,从效果上讲它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和表达人的情感。

音乐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

这在歌曲中这种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

近年来,大陆、台湾、香港以及全球其它地区的华人流行音乐不断交流,开始出现互相融合、汇聚的趋势。

因此,开始出现“全球华语流行音乐”的总体称
谓。

一个突出的表现:中国大陆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港台、海外各大流行音乐榜单的发布和编制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大陆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流行音乐当中,有着一种民谣性质的音乐,它们的典型代表是校园民谣、都市民谣、军营民谣,这些民谣音乐在流行音乐当中亦占有一席之地,曾经都有过其辉煌的岁月,民谣淳朴的曲调,通俗的歌词同样感动了很多人。

它具有以下特点特点:娱乐性,一般不具备很深音乐理论和技巧修养甚至根本没什么音乐知识的听众都能接受;生活性,它直接宣泄人的情绪和感情;通俗性,歌词大多近似白话,而且表达的内容很贴近生活。

民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

不过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歌,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所指的是主要以木结他为伴奏乐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

民歌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它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覆盖生活的不同层面,成为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除了娱乐作用外,它在社会生活中还具有许多实际功用。

民歌在新中国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里的野花,连片密布,摇曳生姿。

社会主义民歌创作的沃野展现在眼前,劳动人民的歌声冲天而起,响彻云霄。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派出工作组对全国的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风进行大范围的抢救挖掘工作。

自1984年起,又开展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工作。

通过这些大规模的活动,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音乐能陶冶我们的情操,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

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

”说明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与行为。

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

说明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

人们在进行强体力劳动时,为了减轻精神上的负担,发出“杭唷!嗨唷!”的声音,特别是在集体劳动时,更有用歌唱的节奏来统一步伐和着力点的作用。

劳动号子就是这样产生的。

另如持续时间较长的重复性劳动,为避免单调及精神上的疲劳,人们也会自然地发出种种歌声来调剂精神。

如采茶、放牧、摇船、插秧等等,虽节奏并不一定与劳动动作合拍,但因有了歌唱的调节,就会使人感到轻松和减少寂寞感,枯燥感。

当人们的感情不能用歌唱表达的时刻,又借用种种不同乐器的音色、音域、演奏手法等,超脱了人声的限制,并且运用独奏、合奏、协奏等等形式,这就是一切器乐曲产生的原由。

以上实例说明,生活中需要有音乐来陪伴,而音乐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调剂品,以及人们寄托思想感情的艺术品,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

所以说:“哪里有人类的足迹,哪里就有音乐。

”它既可以自娱,也可以娱人,更可以通过音乐音响的信息,来传达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古今中外无不如此。

特别是人类越进化、越发展,音乐的复杂性、细致性、多样性越是明显,并且大部分音乐以超越了国家民族、人种的界限,以人类共同的感情语言特性,来进行相互间的感情交流,特别是器乐曲更是如此。

因“喜、怒、哀、乐、忧、思、苦”这些感情属性,只要是人类,都会有相同的感知,至于其深度如何,那倒要视具体作品来定了。

即使是不同民族的音乐语言,其音调虽有所同异,而感情、气质的属性,仍然是相同的。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期中作业和期中考试,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分析10篇左右学过的民歌,我选择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嘎达梅林《阿里郎》《沂蒙山好风光》等10首歌。

虽然自己分析的成分少,大部分来自网上搜集和书籍查询。

但通过这次作业加深了我对这些歌曲的了解,弥补了上课留下的空白。

期中考试我唱了《在那遥远的地方》,一大早我就去图书馆后面练歌。

一开始我觉得自己唱什么都不行,打算放弃了。

最后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放开嗓子把这首歌完整的唱了下来。

第一次在这么多人前唱歌,似乎也没想象的那么差。

总之,这门课对我来说可以说:在音乐上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

所以,名曲民歌赏析是一门意义很大的学科,在精神上极大的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在学术
上丰富了我们的音乐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