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段落解析
鲁迅《野草》好词好句赏析

鲁迅《野草》好词好句赏析鲁迅《野草》好词好句赏析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鲁迅《野草》好词好句赏析,欢迎参考!鲁迅《野草》好词好句赏析篇1好词:伶仃,憔悴,肃杀,诀别,嫌恶,笑柄好句:1、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去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野草》中的《秋夜》2、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3、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4、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5、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野草》中的《雪》6、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7、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8、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野草》中的《秋夜》9、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小学古诗《野草》赏析

小学经典古诗《野草》赏析
小学经典古诗《野草》赏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离离:历历,清楚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燃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鲁迅《野草》赏析(2)

鲁迅《野草》赏析(2)80年代初,因为我当时极度的神经衰弱,睡不着觉,全身都疼,没法工作,所以住进了小汤山疗养院。
当时大夫治疗神经病不准带书,你本身睡不着觉你还看书,所以不准带书。
所以我偷偷带了一本《野草》,就塞到什么地方都可以,有空偷偷地看那么一篇。
当时我很有兴趣地读了一篇叫《颓败线的颤动》,我觉得非常震惊,里面写了两段梦,《颓败线的颤动》。
问题在于我过去所读到的一些批评里边,除了个别的意见认为这表现了情绪思想上的深刻矛盾,这个老女人的颤动,猛烈的反抗和复仇的情绪,不能不说是作者自己曾经过的情绪。
这是冯雪峰讲的,李柯林引了他不赞同的两种来信的意见。
一种或许是当时某些思想情绪一种曲折表现,是喝过我的血的人,反过来嘲笑攻击我的以怨报德行为的报复。
但是流行的观点认为,这篇散文诗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散文诗。
写了一个像祥林嫂一样伟大的妇女,用一种现实的笔法刻画了一个贫苦劳动的妇女。
他的意旨是描写中国社会下层妇女命运的悲哀,从千百万被蹂躏妇女中选题材,显示了崇高的母爱。
我觉得好像这个作品读的感觉跟它流行的观点不一样。
第一,它不是在讲祥林嫂那样的故事,写一个妇女的命运,而是它背后的东西。
这个故事的编造背后更深层的东西,是他的主要意图。
当时我只感觉到这是一个象征主义的作品。
这就说这个故事究竟意思是什么?我觉得它有两层意思,象征主义的特点就是它有一种多意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有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你的窗子,别人装饰你的梦。
”卞之琳的一首短诗,那么什么意思?李健吾说,这是表现了人生的悲哀。
因为人生都是互相装饰的,最后大家死了就是地球的装饰,坟墓里的人,人生的悲哀。
卞之琳和李健吾是好朋友,他说李先生不对,李先生你解释得不对。
我这首诗讲的事物都是相对的一种观念,相对的。
你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是被看的风景。
你在看风景你是主体,被看的是风景。
但是有人在楼上看你,那么看的人就是主体,你就是被看的风景了。
看风景的人变成被看的风景。
鲁迅的野草原文及解析

鲁迅的野草原文及解析《野草》是鲁迅的一部散文诗集,共包含24篇作品。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反映了鲁迅在动荡年代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历程。
以下是《野草》中的一篇代表作《秋夜》的原文及解析。
原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
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
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 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解析:在这篇散文诗中,鲁迅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通过对后园中两株枣树和野花草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时间和自然的感悟。
枣树象征着现实中的人们,他们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和苦难,但依然坚持着希望。
落叶和果实的轮回代表着生命的循环,表达了鲁迅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同时,枣树刺向天空和月亮的形象,也显示出鲁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抗争。
野花草则象征着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她在冷夜中瑟缩着,梦想着春天的到来。
《野草》鉴赏

《野草》鉴赏《秋夜》作品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富于象征意味的深秋夜色的图景,鲁迅用隐喻象征的方法,赋予这些自然景物以深邃的寄托,使之蕴蓄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站在这样一幅图景中心的。
是那后园的墙外的两株枣树和将繁霜洒在野花草上的秋夜的天空。
这是两个尖锐对立而又进行殊死斗争的象征性的艺术形象。
那个奇怪而高的秋天的夜空象征着当时黑暗而残酷的反动统治者。
他威严,是那样“奇怪而高”地压在人们的头上;他阴险,永远对着人们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他狡猾,即使在其严冷中还“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他冷酷,在得意的微笑中“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使那些做着“春的到来”的小粉红花“颜色冻得红惨惨地”,在夜的冷气中瑟缩着。
这幅秋夜严霜的肃杀的图画,是现实生活阶级关系的象征。
小粉红花在威逼下瑟缩的惨状,象征了现实反动势力对年青一代的压迫和摧残。
正是在这样寒冷黑暗的背景下,鲁迅在《秋夜》中着重描写了两株枣树同夜空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的形象。
简练的笔触传达了无限的深情。
虽然,枣树的果实被打得一个也不剩了,甚至连叶子都落尽了,而且身上满是打枣所致的皮伤。
但是他既不痛苦,也不绝望,而是进行无所顾忌的战斗。
枣树的战斗,给反动势力带来了极大地不安和恐惧。
“鬼峡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
然而月亮也暗暗躲到东边去了。
”但是枣树并没有因此假宽敌人,停止战斗,“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
鲁迅一再重复这样一段枣树直刺夜空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在赞颂枣树那种一意要制敌人于死命的顽强、坚韧的战斗精神。
他把内心的鄙夷和憎恨,刺向那秋夜的天空,把满腔的激情和赞美,献给了那直刺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
他在爱憎分明的矛盾斗争中描写枣树的形象。
在这个形象中,倾注了自己对不屈不挠的人心战斗精神的热情颂歌。
《秋夜》是枣树的颂歌,也是对韧性战斗精神的礼赞。
同时,枣树那贡献了自己全部的果实,满身伤痕,一无所有,而又同夜空进行无畏战斗的形象,正是鲁迅自己韧性战斗精神的写照。
野草读书笔记以及赏析(精品10篇)

野草读书笔记以及赏析(精品10篇)野草读书笔记以及赏析篇1读了鲁迅先生的《野草》,觉得这部散文诗集很有韵味。
我收获颇多,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却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掀翻压在自己身上的巨大的石块,坚强地露出他那小脑袋,鲁迅写野草,暗示着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小草,即使经受无数次摧残,依旧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顽强得站起来,拿起笔来抨击现实的黑暗。
他亲眼目睹黑暗的社会现实,用自己坚强的毅力去拼搏,让生命之树最终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唤醒了那一代的青年。
鲁迅,他是那个时代的先行者,他忍受着孤独,审视生命的本体,感受人类灵魂深处的感情,努力用笔杆去战斗,唤醒人民的心智。
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人是渺小的,可渺小又怎么样呢,小草是渺小的,它却靠着自己的毅力,顶开了巨石。
小草能顶开巨石,精卫能填海,那还有什么是我们不可以做到的呢,即使自己的力量再微薄也可以撼动面前巨大的石头,所以,即使面对难以想象的困难,依靠自己的努力也一定可以克服。
我们要做新时代的野草,即使现在生活安逸,不需要再向前人一样去开创崭新的时代,但我们还应以那苦难的时代为戒,勇于面对生活,直面挑战,要有永不言弃的勇气和信心。
奥运会上,一个个运动员努力拼搏,即使自己没有冠军强,也要拼尽全力;即使落后20、30分也要打出自己的特点打出自己的气势,不为祖国丢脸,不让人民失望,所以,奥运场上杀出了一匹匹黑马。
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要努力拼搏,拼搏过了,人生才精彩。
对人生而言,重要的决非凯旋,而是战斗。
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就要有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在面对巨大的挑战时,拿出自己的勇气,要以野草般顽强的毅力去面对,即使知道对手很强又怎么样,要知道一切皆有可能,不去努力,不去拼搏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实力,就算输了,也不要紧,站起来,重新面对挑战,要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的勇气,终归有一天会迎来胜利的。
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自己肯努力,肯拼搏,终将会有所成就的。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鲁迅《野草》赏析《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鲁迅《野草》赏析1第二个讲和这种哲学相联系,反抗绝望的哲学,这是大家这几年发掘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东西。
但是我觉得有些是过分地在哲学层面上,而不是生命体验。
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产生的一种精神产物。
头一种是鲁迅面对那样一种旧的势力,旧的世界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生命哲学,韧性*,是一种战斗。
那么这个就是他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开掘思考的时候,就是反抗绝望。
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自我精神煎熬和咀嚼,而是坚决进行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感受孤独时候,那种灵魂自我抗争,自我反思。
他的所有的内涵联系,通读《野草》都是和现实生存环境有深刻的联系。
《过客》刚刚发表一个多月,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叫赵其文来信问鲁迅这篇散文诗的命意。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回答他,鲁迅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
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
”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你自己前面一路光明,马上就可以得到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
和一种前面不知道是什么,甚至明知道可能是一场悲剧,那么我还要追求它。
他说更勇猛、更悲壮。
在《野草》里边第一篇《秋夜》以后,来了一篇叫做《影的告别》,影子的告别,这是《野草》里最晦涩的一篇作品。
影子对形,对一个人的形诉说自己前来告别的原因。
这本来就带着一种虚无的观念,整个这篇散文是讲自己内心世界的那样一种虚无绝望,而本身自己又有一种抗争这样虚无绝望的思想,这样的矛盾状态。
他用自己的沉默,向虚无黑暗做最后的悲壮的抗争。
还有一个叫《求乞者》。
在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里边,鲁迅所坚持的是一种人的骨气,人的反抗的精神。
他憎恶的是一种求乞的姿态,一种奴隶式的求乞,伸出一个手来跟人家要东西,这种求乞。
《野草》散文诗赏析

《野草》散文诗赏析散文诗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体,既具有诗的美质,又不受格律的拘限,而能享受散文的散漫自由。
在中国古代,《庄子》或《楚辞》的个别断片,魏晋南北朝的一些小赋,如《小园赋》、《枯树赋》之类,约略近之。
但是,作为一种完整的文体形式毕竟是从异域移植过来的。
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产生,从发表的作品看,当始于1918年,基本上与新文学运动同步。
一批诗人如刘半农、沈尹默、郭沫若等人都曾有过尝试性写作,却十分幼稚。
鲁迅的《野草》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鲁迅自称是一个散文式的人,他写过几首新诗,确是不押韵的,可是本质上是一个诗人。
当他善感的心灵受到触动,或身在大苦闷中而意欲作诗的突围时,采用散文诗的形式是适宜的。
在写作资源方面,无庸置疑的是,他接受过尼采和波德莱尔的影响,用他的话说,是摄取了“‘世纪末’的果汁”。
尼采是旧轨道的破坏者,一生与“庸人”作战,著作多用箴言集成;波德莱尔写人间“罪恶的圣书”,没有尼采似的强者的力,而竟陷入颓唐。
两人在鲁迅这里构成一种奇异的结合,他以一个东方人的巨大的创造力,吸纳了代表日神与酒神两种完全相悖的原质,使《野草》充满内在的张力,虽然篇幅有限,却显得更博大,更深遂,更富于瑰奇的色彩。
鲁迅从来视生命为第一义,重视无数个体生命的保存、充实和发展。
他的小说和杂文,就是面对生命遭到压迫和残害所作的抗议性言说。
《野草》同样表现出对生命的极度关注,不同的是更多地从客体返回主体,是作者对于生命的一个自我眷顾与反思。
他明白地把世界分为“身外”和“身内”两部分,个体生命于是成了黑暗的承担者,或竟至于是黑暗本身。
《野草》有两组词:人与兽,友与仇,爱与不爱,生与死,形与影,梦与醒,过去与未来,等等。
它们不可分割地共同构成为一种关系,一种境遇,一种选择,概括起来就是:绝望与反抗。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多次为鲁迅所称引,不妨看作是《野草》全书的大纲,倘置换为鲁迅自己的.说法,则是: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