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试验设计
多组设计和准实验

实验分类:<1>实验室实验:它限于在有专门设备的实验室中进行,并对实验的条件、控制以及都有严格的规定。
<2>实地试验:它一般在实际场所中进行,它的并不很严格。
的基本原理: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变量间的。
的基本原理:首先以一个为起点,这个假设一种的陈述,它假定某些会导致某些的变化。
然后进行如下操作:(1)在实验开始时对进行测试;(2)引入,让它发挥作用或影响;(3)在实验结束前在测量;(4)比较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值就可以检验假设。
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对因变量没有影响,从而推翻假设。
如果有差异,则可证实原假设,即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影响。
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通常将受试者分为两个组:与控制组。
这两个组是随机选派的,他们的所有特征和条件都相同,只不过在实验中,收到自变量的影响;而控制组为受到这种影响。
分两个组进行试验的目的是要考察自变量x引起的变化E。
因为即使不引入自变量,由于某些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后(几小时、几天或一年)后测的数值也肯定不会与前测的数值相等。
外部因素的影响由U表示。
所收的影响,实际上是有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由于外部的因素,另一部分是由于新引入的自变量,即de=U+E。
由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构成是采取随机分派的原则进行的,因此实验组所受到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与控制组所受的影响相等(即都等于U)。
这样,实验组真正受到的自变量的影响E应该为:E=de-U。
实验的主要组成部分:(1)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实验中的刺激因素,是有待检验的、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原因。
因此,自变量应该是能够引起某种变化的。
同时,必须经过严格定义和,这样,才便于在实验中进行测量。
因变量是一种应该有自变量所引起的状况,它是研究的关键点,是要被解释的现象。
这种因变量应该在状况上与实验前有所变化,也应该在接受自变量刺激的对象和未接受这种刺激的对象之间有所不同。
实验者应该尽量让自变量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中被观察和测量。
实验心理学(第八讲 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模式
系列前测
系列后测
实验处理
(一)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simple interrupted time-series design)
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是最基本的时间序列设计,基 本上是一种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又由于两组都使用前测验安排,因而其 实验结果不能校直接推广到无前测的情 境中去。
(2)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 设计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 设计是在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和不相等实 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基础上,组 合而成的一种多组准实验设计。
设计模式
(3)平衡设计
平衡设计又叫轮换设计,或拉丁方设计。 在该设计中,研究者为了达到对实验控 制的目的,使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实 验处理.而对实验处理的顺序相实验时 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设计模式
4.事后回溯设计
事后回溯设计是指所研究的对象是已发 生过的事件。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需要设计实验 处理或操纵自变量,只需通过观察存在 的条件或事实,将这种已自然发生的处 理或自变量与某种结果或因变量联系起 来加以分析,以便从中发现某种可能的 简单关系。
设计模式
两类事后回溯设计
(1)相关研究设计 (2)准则组设计
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举例
➢ 三年级儿童对于暴力或凶杀电视片与他 们的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
➢ 饮食和体重之间的关系
(4)回归间断点设计
这种准实验设计通过实验处理与事后测 量回归线的间断点的特征,确定准实验 处理的主效应。即如果实验处理前后的 的回归线出现了间断,说明实验处理是 有效果的。
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教育研究与写作

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最全版)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教育研究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总结推广”三个基本阶段。
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序的结构序列。
1.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教育实验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具体包括:(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
一般来说,一个实验至少被一种假设指导,应陈述两种变量间所希望的因果关系。
(2)明确实验目的。
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构架。
为了使理论系统分析更接近客观实际,需要进行先期的调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让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充分讨论。
(3)确定实验的自变量。
选择被试和形成被试组,决定每组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处理,并确定操作定义。
(4)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5)选择实验设计类型,谋划好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教育实验的实施阶段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实验处理),观测由此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3.教育实验的总结推广阶段在实验的总结和评价阶段,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对实验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
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全面的表述。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1.内在效度指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明确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程度。
它表明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自自变量——有效性。
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因变量的变化,确实由自变量引起,是操作自变量的直接成果,而非其他未加控制的因素所致。
内在效度表明的是因变量Y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变量X——有效性。
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解释。
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有八类新异变量与教育实验内在效度有关或成为内在效度的威胁因素。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五讲准实验设计和比较研究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五讲准实验设计和比较研究
22
对不等比较组前测后测设计的评价(2)
但是,当条件不允许采用随机等组的真 实实验设计,面对的是预先组成的团体, 不能做到随机选择和分配两个等组被试 时,采用不等比较组前测和后测的准实 验设计,对于心理学的研究还是具有很 大的应用价值的,而且,虽然准实验设 计对机体变量和其他额外变量的控制不 够充分,但是能够实现某种程度的控制。
O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五讲准实验设计和比较研究
8
(一)不等比较组设计(4)
库克和坎贝尔曾经举例说明这种设计的作用。 这个例子是有关辅导期的长短对即将假释犯 人在假释期间违反规则次数的作用的研究。 设计模式如下:
X12
O
X9
O
X6
O
X3
O
X0
O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五讲准实验设计和比较研究
9
(一)不等比较组设计(5)
第五讲 准实验设计和比较研究
准实验设计
– 不等比较组设计 –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比较研究
– 横断研究 – 纵向研究 – 跨文化研究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五讲准实验设计和比较研究
1
一、准实验设计(1)
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al design)是一种未能完全符合控制额外 因素作用的实验设计。这种方法不象真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五讲准实验设计和比较研究
18
(一)不等比较组设计(14)
其次,由经过训练的观察者采用周期性 的取样方法,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每个 学生在课堂上的适宜和不适宜的行为。 然后,对实验组实施实验处理两周,即 给予实验组学生管理课堂活动的机会, 对控制组不给予这种机会,而且控制组 学生也不知道实验组学生能得到管理课 堂活动的机会。
第三章 准实验设计与单被试研究设计

或撤销一个处理,是否使被试的行为产生了显著改变。具体来说,就
是单元转换前后被试的行为模式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2. 单元转换的时机
是否开始一个新的单元,主要取决于先前单元是否有清晰、明确
的模式。当然,其他因素也能影响何时和是否转换单元,比如:如果
基线单元的数据趋势已经表明病人的行为正在改善时,研究者不宜采 用新的处理单元对之进行干预;当基线数据显示出行为方面的严重危
方法学习50个生字,同时检测第四周学习的效果,依此类推,第五到第 八周都采用新的识字教学法。则八周识字教学的效果记录如下:
时间序列设计是对一组被试或个体进行一系列周期性测 量,在测量的时间序列中引进实验处理(X),然后观测引 进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结果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 否产生效果。
它的设计模式如下:
中位数检验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将两组数据合并成一个容量为N=n1+n2的样本,
再找出这个样本的中位数m。然后统计出X样本中大于m的数据个数a,小于或等于 m的数据个数b;Y样本中大于m的数据个数c,小于或等于m的数据个数d,再进行 χ 2检验。现在我们就以上述数据为例说明这一检验过程。
第一步:计算实验组X的后测与前测的差异量、控制组Y的后测与前测的差异量:
第三章
准实验设计与单被试研究设计
生态化运动不只是发生在心理学中,而是几乎所有的人文学 科中。许多人文学科过分追随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向,采用分解还 原的方法,导致了对整体人研究的忽视,更忽视了社会文化及生 活情境对人的精神的影响。这种研究取向受到人本主义和后现代 哲学思潮的严厉批评,引发人文科学研究中两种文化的分裂及尖
三单被试研究设计17研究结果不能提供一系列被试组分方差和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单被试实验结果的呈现与解释常常依靠图示比如右图所显示的资料是来自于一项考察班级不团结行为矫治效果的研究这是其中一个学生的行为表现用直线将各个数据点连接起来有助于对比处理前后行为模式的改研究结果不能提供一系列被试组分数无法计算平均数方差和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
准实验研究

局限:多次测验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
提纲
准实验研究的概念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准实验设计的方式
局限:被试不是随机抽样,不能保证被试的代
表性,会影响实验的外在效度,前后测验也可 能产生一定的交互作用。
准实验设计
2. 时间序列设计:
按一定时间间隔对一组非随机抽样
的被试进行一系列测验,而把实验处理
安排在这一系列测验的某些两个之间。
时间序列设计
优点:从总体上理解实验处理的作用,
可以验证不同的自变量在实验中可能出 现 的不同结果。
有自然条件下的两个组,先对两个组进行
前侧,然后,对第一个组实施实验处理,第二 个组不接受实验理,经过一段时间后,对两个 组再进行后侧。
不等控制组设计
优点:由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都进行前后测
验,可以消除由于履历效应、被试成熟、测验 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对实验内在效度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的效度。
提纲
准实验研究的概念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知识回顾
教育实验验研究法: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 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 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 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知识回顾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特点:
1.重点在于论证因果关系 2.研究者可主动控制某些条件 3.具有可重复性
二者的比较
准试验研究 控制 水平 研究 环境 内在 效度 外在 效度 真试验研究
低
高 人工环境
现实和自然
差 好
好
差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1. 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准.
2. 与现实的联系密切. 3. 内在效度低,外在效度高.
谢 谢 大 家!
多组设计和准实验

多组设计和准实验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实验分类:<1>实验室实验:它限于在有专门设备的实验室中进行,并对实验的条件、控制以及都有严格的规定。
<2>实地试验:它一般在实际场所中进行,它的并不很严格。
的基本原理: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变量间的。
的基本原理:首先以一个为起点,这个假设一种的陈述,它假定某些会导致某些的变化。
然后进行如下操作:(1)在实验开始时对进行测试;(2)引入,让它发挥作用或影响;(3)在实验结束前在测量;(4)比较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值就可以检验假设。
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对因变量没有影响,从而推翻假设。
如果有差异,则可证实原假设,即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影响。
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通常将受试者分为两个组:与控制组。
这两个组是随机选派的,他们的所有特征和条件都相同,只不过在实验中,收到自变量的影响;而控制组为受到这种影响。
分两个组进行试验的目的是要考察自变量x引起的变化E。
因为即使不引入自变量,由于某些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后(几小时、几天或一年)后测的数值也肯定不会与前测的数值相等。
外部因素的影响由U表示。
所收的影响,实际上是有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由于外部的因素,另一部分是由于新引入的自变量,即de=U+E。
由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构成是采取随机分派的原则进行的,因此实验组所受到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与控制组所受的影响相等(即都等于U)。
这样,实验组真正受到的自变量的影响E应该为:E=de-U。
实验的主要组成部分:(1)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实验中的刺激因素,是有待检验的、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原因。
因此,自变量应该是能够引起某种变化的。
同时,必须经过严格定义和,这样,才便于在实验中进行测量。
因变量是一种应该有自变量所引起的状况,它是研究的关键点,是要被解释的现象。
这种因变量应该在状况上与实验前有所变化,也应该在接受自变量刺激的对象和未接受这种刺激的对象之间有所不同。
临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关系

临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关系临床试验是评估治疗方法安全和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为了确保试验可以获得可靠的结果,临床试验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临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关系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临床实验设计的基础知识。
一、确定试验目的确定试验目的是临床试验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试验目的应该具体、明确、可操作,并且要与药物或治疗方法的临床需求相关。
试验目的的明确有助于制定清晰的试验策略,有利于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二、制定试验计划制定试验计划通常涉及确定分组方案、随机分配、双盲安排和安排终点事件等方面。
分组方案应该考虑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数据,尽量减少错误因素的影响。
随机分配可以减少系统偏倚和选择偏差。
双盲的安排可以减少检测者和被试者的期望影响。
安排终点事件可以更好地评估治疗效果。
三、确定入选标准确定入选标准是临床试验设计的核心之一。
入选标准应该包括患者的病史、体征、生理指标、影像学结果和实验室结果等。
入选标准的确定应该与疾病的生理和病理特点相一致,合理的入选标准可以减少患者的干扰因素。
四、进行样本量计算样本量计算涉及到治疗策略、终点事件和统计学功效的计算。
样本量计算对于减少误差和判断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样本量计算应该在试验设计的早期进行。
五、治疗方案选择治疗方案选择应该基于患者症状、病理和生理特点以及临床经验。
治疗方案应该尽量减少治疗的副作用,同时确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六、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指标是衡量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评价指标应该与治疗方案相一致,同时要求可靠、准确和易于测定。
评价指标应该可以更好地捕捉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
七、数据收集和分析数据收集和分析是临床试验的末步骤。
数据收集应该在临床试验期间进行,所有数据应该进行统一记录和整合。
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和推断性分析,描述性分析可以总结数据,推断性分析可以判断治疗方案的效果。
八、结论临床试验设计涉及多个步骤,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关系是保证临床试验可靠性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场研究中采用最多的是准实验设计,不过准实验并 不一定都在现场进行。
15
二、常见的准实验设计
1、不等同对照组设计(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
2、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cross-lagged panel
correlational design) 3、回归间断点设计(regression-discontinuity design) 4、间歇时间序列设计(interrupted time series
《心理学研究方法》系列:
现场研究与准实验设计
段锦云 博士
Contents:
一 二 1 2 3 4
引言、概念及典型案例
常见准实验设计类型及案例:
不等同对照组设计
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回归间断点设计
间歇时间序列设计
2
一、引言、概念及典型案例
引言:
常见的实验研究分类:基于随机化程度与场地划分
注:QEDFR:Quasi-Experimentation Design based Field Research, 即基于准实验设计的现场研究
用手扇他的脸,他的皱眉肌就皱缩起来。 用指触他的上唇,上唇就动。 打喷嚏两次。 眼睛闭着的时候,用灯光照他,眼皮就皱缩。 两腿向内弯曲如弓形。
头颅是很软的,皮肤带红色,四肢能动。
这一天除哭之外,完全是睡眠。
10
Case 2. Instrumental Value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for Promotion: A Field Quasi-Experiment
17
Case:薪酬与绩效的关系研究(不等同对照组设计)
自变量:薪酬制度(团队薪酬、计件薪酬) 因变量:工作绩效 程序:选择同地区两家制衣公司的生产车间作为实验组(78 人,有5个生产班组)和对照组(63人,有4个生产班组); 过去一直采用的是计件薪酬制度,为了证明团队薪酬的合 理性,即根据某个班组的产量作为支付薪酬的依据,研究 者对实验组的薪酬方式改成为团队薪酬方案; 每个员工的底薪不变,所在班组的产量超过同期120%的 月产量的话,每超过一个百分点,所在班组将会获得1000 元奖励,以平均分配的方式发给组员。在团队薪酬政策推 出以前,研究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事先测量。事先 测量的数据是X年员工的个人产量。
14
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ation design) 经典书目:Cook, T. D., Campbell, D. T. QuasiExperimentation: Design and Analysis for Field Settings [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79. Cook和Campbell(1966)讨论效度问题时首次提出; 不需要随机化程序(与实验或真实验最大的区别); 能有效解决生态效度和外部效度问题;
前测量; - OCB,自己和直接上级均填,升职决定前后两次测.
11
结果:
研究目的:OCB的工具性研究 结果
12
结论:
(1)(自评和领导评)的OCB都与升职显著相关; (2)工具性认知高(认为OCB对升职有利)的员工,升 职前表现出更多的OCB行为; (3)工具性认知高的员工,升职后OCB行为明显下降。
难做到“完全随机”;
…
5
不同研究设计的特征对比:
注:QEDFR:基于准实验设计的现场研究
6
概念
现场研究(field study):自然状态下和现场 情境中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探索研究。
时间控制上,可以是长时程的,或纵向研究;
被试特征上,嵌入性; 研究对象上,自然单元; 情境控制上,复杂难控制; 取样上,难随机化;
这个小孩子是在1920年12月26日凌晨2点09分生的。
生后2秒钟就大哭,一直哭到2点19分,以后就是间 断地哭了。
生后45分钟,打第一个哈欠。生后2小时44分钟,又 打哈欠,以后再打哈欠6次。 生后12小时,生殖器已能举起,大概是因为憋尿,随 即就小便了。
9
大便是一种灰黑色的流汁。
察:结构化vs.非结构化,参与vs.非参与等; 访谈: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个体和群体,
焦点群体访谈(focus group),电话访谈等;
配对成组的问卷; 准实验设计;
……
8
Case 1.现场观察:陈鹤琴观察记录节选 第1月 第1星期 第1天
(4)工具性认知高的员工,没有升职的,领导评价的
OCB行为依然下降;自评的OCB差异不明显。
13
经典现场研究案例: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提出; 霍桑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谈话实 验); 斯凯伦计划(scanlon plan):参与管理 (management by participation)能有效推进变革; (Lewin)领导风格理论:民主型风格好于放任自流型 领导和专制型领导; ……
design)
……
16
1、不等同对照组设计
“不等同”:参加研究的各组之间至少有一种特征不 相同,不等同的程度,应通过事先测量检查被试选 择过程的随机化程度来确定。 对照组、事前-事后测量 经典范式:
• A.实验组:O1A X O2A
B.对照组:O1B O2B
注:O为观测值,X为实验处理.
- Hui, Lam & Law, 2000;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研究目的:OCB的工具性研究
研究程序:一家大的国际银行
升职前3个月问卷测量、升职后3个月再测; 有效调查人数333,其中80人(24%)升职,直接上 级(约1对4)90人; 测量:- 对OCB的工具性(instrumentality)认知,升职决策
3
单一问卷研究的不足: 适合探究“相关”;
难验证“因果”关系;
对“过程”、“机制”揭示的不足; 方便样本(handy sample)问题; 易引起共同方法变异(common method variance)
…
4
实验室实验的局限性:
实验情境的人为性和代表性问题;
外部效度和生态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