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非实验、准实验
实验设计的分类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有三种,分为因素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
1、因素设计
根据实验中自变量的数量可以划分为单因素设计和多因素设计。
单因素设计简明易行,但由于实际生活中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通常为多个,所以当情况比较复杂时,最好使用多因素实验设计。
2、准实验设计
研究者事先认识到某些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结果,却又难以在实际妥善控制时,可采用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的主要特点是没有采用随机化程序,即被试的选择和编组、处理分配等都不是随机安排的。
3、非实验设计
非实验设计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确定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非实验研究的方法很多,如自然观察法、相关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个案法和传记法等。
实验心理学(第八讲 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模式
系列前测
系列后测
实验处理
(一)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simple interrupted time-series design)
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是最基本的时间序列设计,基 本上是一种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又由于两组都使用前测验安排,因而其 实验结果不能校直接推广到无前测的情 境中去。
(2)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 设计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 设计是在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和不相等实 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基础上,组 合而成的一种多组准实验设计。
设计模式
(3)平衡设计
平衡设计又叫轮换设计,或拉丁方设计。 在该设计中,研究者为了达到对实验控 制的目的,使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实 验处理.而对实验处理的顺序相实验时 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设计模式
4.事后回溯设计
事后回溯设计是指所研究的对象是已发 生过的事件。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需要设计实验 处理或操纵自变量,只需通过观察存在 的条件或事实,将这种已自然发生的处 理或自变量与某种结果或因变量联系起 来加以分析,以便从中发现某种可能的 简单关系。
设计模式
两类事后回溯设计
(1)相关研究设计 (2)准则组设计
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举例
➢ 三年级儿童对于暴力或凶杀电视片与他 们的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
➢ 饮食和体重之间的关系
(4)回归间断点设计
这种准实验设计通过实验处理与事后测 量回归线的间断点的特征,确定准实验 处理的主效应。即如果实验处理前后的 的回归线出现了间断,说明实验处理是 有效果的。
非实验研究设计

以上面新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研 究为例,来分析除了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外,还有哪些可 能的因素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影响。
首先,由于实验组不是随机选取,可能存在选择偏差 选择偏差,因此 首先 选择偏差 很难确定实验组的学生是否与其他同年级的学生在新方法教 学前处于同等的水平。 其次,由于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可能会有更高的学习兴 其次 趣,从而具有更好的学习成绩。 第三,在没有控制组的情况下,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学 第三 生也会发生很多内部变化,也可能影响学习成绩。
固定组比较设计的应用: 在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某些应用研究中,由 于随机选择被试及其它条件所限,可以采用这种设计。
例: 利用某中学的两个初二班,对比研究教师利用和不利用学习 反馈原理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 在小学高年级的两班中,将给予快速阅读训练班的学生与接 受传统阅读教法班的学生的阅读效果相比较。
一、单组后测设计(the one-group posttest design): 单组后测设计 : 单组后测设计,在实验设计中只有一个实验组 只有一个实验组,没有控 只有一个实验组 只实验一种实验处理,并且在实验处理之前不进 制组,只实验一种实验处理 只实验一种实验处理 不进 行前测,然后通过后测 后测得到该组的后测成绩,以推测处 行前测 后测 理效果。 模式: X O
首先,可以对历史 历史因素有所控制。如果出现与实验处理同 首先 历史 时发生其他无关因素的影响,则对两组后测成绩的影响程 度在理论上是一致的。
其次,由于这种设计没有前测,所以还可以控制测验 测验效应。 其次 测验
第三,对于被试的成熟 成熟因素,由于使用了对照组,也得到一 第三 成熟 定程度的控制。
其次,在O1与O2之间,成熟 成熟因素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系统 其次 成熟 的变化。 第三,由于在这种设计中增加了前测,被试很可能对后测内容 第三 或形式产生敏感,从而影响处理效果,许多研究都说明了测验 测验 效应对内部效度的影响。Anastasi曾经论证了在成就和智力测 验中,即使在没有引入自变量的情况下,在进行了第一次测验 之后,再接受第二次测验,成绩更好些。 第四,统计回归 第四 统计回归也是一个未得到控制的内在无效源,在没 统计回归 有控制组的情况下,仅对一组进行前测后测,可能由于测 量误差引起回归效应。
实验心理学 第3章 实验设计的类型考研笔记-精品

第三章实验设计简化:随机的选择和安排被试;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有效的操作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第3.2章真实验1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控制较高,对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严格的控制并能有效地操纵实验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该设计类型一般在随机化原则上选帝口分配被试、采用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
第一节真实验设计的分类一.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分(各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 分为被试内设计二被试间设it 和混合设计。
三厂按照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小务(一)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或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n 被试间设计]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属于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据实验目的对各组被试随机实施不同处理。
它的基本特点是: 研究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用随机化方法抽取被试,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给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每个被 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in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R 代表以随机的方式抽取被试将被试分配到组。
0代表观察或测试取得的数据。
右下方的小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的顺序。
X 代表实验处理或操纵, 右下的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1质序,没有X 的组别,即为控制组。
优点:①采用了随机取样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选择、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②控制组的设置有效地控制了历史和成熟因素对选择和被试中途退出等内部效度的影响; ③可控制统计回归的影响;④控制了测验与实验处理交互作用对外部效度的影响。
⑤实验处理前没有前测,避免了练习效应; 是理想的实验设计。
缺点:因为没有前测,无法进行实验处理前后的比较,无法知道实验处理引起的效果有多大;统计方法:这种设计基本模式是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一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使用统计水平进行检验的时候可以采用独 立样本t 检验(检验01与02的差异\[2]随机多组后测设计模式:在研究中根据研究情况可以将自变量的水平增加到三个及三个以上,又叫随机多组后测设计,增加到三个时其模式如下: 实验组1:RI Xi Oi 实验组2:R2 X 2 02 控制组:R3 03优缺点:同随机实验继空制组后测设计。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实验的设计

第三章实验的设计概念实验设计内容与评价标准基本类型需考虑的方面评价标准非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按控制程度)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实验设计(按被试分配)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一、基本类型1.根据实验处理中被试人数的多少:①大样本设计;②小样本设计。
2.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①单因素实验设计;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3.根据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①非实验设计;②准实验设计;③真实验设计。
4.根据在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①被试间设计;②被试内设计;③混合设计。
二、被试间/内和混和设计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2.优缺点3.解决缺点的方法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2.优缺点3.克服缺点的方法三、混合设计1.含义2.如何计算实验处理数3.优缺点及克服方法两个技能:1.区分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2.在混合设计中,区分被试内因素和被试间因素(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的处理,各自独立地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接受因变量的测量。
也被称为组间设计、独立组实验设计。
每个被试一个处理内和混和设计2.优缺点(1)优点12岁小学生40岁大叔80岁青光眼老爷爷一个处理方式不会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避免了顺序效应(练习、疲劳)(2)缺点1)被试差异对实验造成的影响难以控制;2)需要的被试数量比较大。
3.克服缺点的方法缺点是由于不同的被试有差异造成的!因此,解决方法就是减小被试间的差异如何减少不同被试组之间的差异?(1)匹配法: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然后把每对中的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组,使各组之间的被试同质。
步骤:第一步前测,第二步分数配对,第三步随机分组2)匹配法的问题:第一,特征太多,无法完全匹配第二,工作量大第三,在多个特征之间有交互作用时,可能混淆实验结果第四,可能出现回归假象(2)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
随机化法的统计学前提:各随机被试组在未经过不同处理之前时相等的(差异在统计允许的限度内)(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都会受到所有水平自变量的影响每个被试所有水平2.优缺点(1)优点1)节约被试人数2)排除了个体差异(2)缺点1)接受不同处理时的时间间隔,可能会有偶然事件发生影响实验结果。
非实验设计

其次,由于这种设计没有前测,所以还可以控制测验效应。
第三,对于被试的成熟因素,由于使用了对照组,也得到一 定程度的控制。
总之,在非实验设计的各种型式中,固定组比较设计是一种 较好的设计,它对无效因素的控制有所改进,对于研究结果 的统计分析和推论,把握性也相对地大一些。
固定组比较设计的局限性:
1、由于不能在随机化基础上选择和分配被试,导致实验前的 实验组和对照组可能不是等组,并且没有施行前测,没有获得 两组是否在实质上是否为基本等组的某些信息,所以,对选择 变量缺乏控制。 2、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都会 影响到该种实验设计的内部效度。
相关研究与准则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相关研究设计主 要在于探讨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及 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而准则组设计则强调存在一定关系 的两个变量之间,表现出什么样的不同状态。
例:
为研究离婚家庭儿童对态度的影响,用准则组设计探讨了离婚 家庭的大学生和正常家庭的大学生对世界、他人、自我价值以 及人际关系的态度。
第四,统计回归也是一个未得到控制的内在无效源,在没 有控制组的情况下,仅对一组进行前测后测,可能由于测 量误差引起回归效应。
由于单组前测后测设计在内部效度方面存在这些问题, 因而很难作出确切的因果关系的结论。
三、固定组比较设计(the static-group comparison design):
An example:
Assume that an investigator is interested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sex and creativity in children. He measures the creativity of a sample of boys and girls and tes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ns of the two sexes. The mean of boy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mean of girls. He concludes that boys are more creative than girls. This may or may not be a valid conclusion. With only this evidence, however, the conclusion is doubtful. Since many other variables are correlated with sex, it might have been one or more of these variables that produc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reativity scores of the two sexes.
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教育研究与写作

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最全
版)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教育研究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总结推广”三个基本阶 段。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序的结构序列。 1.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
实验室内的实验往往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低;学校、教室内的实 验往往外在效度高、内在效度低。
三、实验设计类型(*)
前实验设计
特点:前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是完全没有控制,但可以操纵变 化自变量。
外 高(三个越来越低) 效
内 低(三个越来越高) 效
类 单组后测设计 单组前后测设计 型
固定组比较设计
基 XO 本 模 式
评 优点:由于利用随 价 机分派分出两个等
组,就可以控 制“选择”、“被 试缺失”等因素对 实验结果的干扰; 都进行了后测,便 于作对照比较。如 果在前后测期间, 有什么情况影响,
优点:能消除前测 与后测、前测与自 变量的交互影响, 内在效度较高。既 具有前一设计的优 点,同时避免了练 习效应的影响,节 省了人力和物力。 由于随机取样、随 机分组以及设控制
系列的前后测均 有可能引起被试 的疲劳,敏感与 练习效应。
念。另外,被试 与实验间有交互 作用。
真实实验设计
特点:能使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得到比 较严格的控制,即它能较好地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并 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都有一个控制组,被试随机选择 和随机分派到组。
类 实验组、控制组前 实验组、控制组后 所罗门四组设计
实验设计的类型

实验设计的类型
从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
①真实验设计
②准实验设计
③非实验设计
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
①单因素实验设计
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根据在各种自变量及各种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
①被试内设计
②被试间设计
缺点:需要的人数较多
③混合设计
实验设计模式
一、从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分
(一)被试内设计
1.实验前后设计
2.定时系列设计
3.抵消平衡设计
(二)被试间设计
1.随机组设计
2.配对组设计
(三)混合设计
二、从实验控制的严密程度分
(一)真实验设计
1.完全随机化设计(被试间设计)
(1)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2)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3)随机多组后测设计
2.多因素实验设计
完全随机析因设计
3.随机化区组设计(被试内设计)
(1)随机化区组单因素设计
(2)随机化区组多因素设计
(二)准实验设计
1.单组准实验设计
(1)时间序列设计
(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2.多组准实验设计
(1)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2)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3)平衡设计
(三)非实验设计
1.单组后测设计
2.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3.固定组比较设计
4.事后回溯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举例2
目的:词汇拓展训练对儿童进行为期一年的
训练结果
400
300
词汇量
200
100
0 前测成绩 后测成绩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评价
优点:
(1)能较明显地检测初实验处理的效果如何 (2)对被试的需要量较少,一组被试当两组被试用,无
须设控制组,不但提高效率,被试变量也得到较好控
制
缺点:
使用情况:被试不能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水平
中
自变量为被试变量:性别、年龄、人格
准实验的基本设计类型
单组后测设计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定时系列设计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
(一)单组后测设计
只设一个实验组,给予实验处理,得到一个后测 成绩,把后测结果归结于试验处理
X
O
例如:某单位新领导上任,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在 之后,取得了一些成绩,于是把这些成绩归结于自己 的改革措施得力 数学课外辅导讲座对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
O1 X O2 O1表示实验处理前对被试者观测所得值 O2表示实验处理后对被试者观测所得值 X表示实验条件处理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举例1
目的:第一次参加射击运动的人在接受打靶训练前
后打靶成绩的变化。
方法:选择8名从来没有参加过射击运动的被试,在
他们进行打靶练习前,先进行一次打靶测验,记录下 他们的打靶成绩(前测成绩)。然后对他们进行为期1 周的打靶训练,每天2小时。训练结束后,再次对他们 的进行打靶测验,记录下他们的成绩(后测成绩)。 将前后两次成绩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1周的训练是否 有效果。
实验设计
心理学教研室 雷玉菊
实验设计的概念
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
计划。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
验程序的计划。它的目的在于找出实验
条件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 的结论,来检验解决问题的假设。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从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
①真实验设计 ②准实验设计 ③非实验设计
指实验处理前对一组被试作一系列的定 时重复观测,然后实施实验处理。在对 被试作一系列的定时重复观测,分析自 变量(实验处理)对因变量的关系。
定时系列设计模式
系列前测
系列后测
实验处理
定时系列设计举例
目的:第一次参加射击运动的人在接受打靶训练前后 打靶成绩的变化 方法:选择8名从来没有参加过射击运动的被试,在他 们进行打靶练习前,先进行3次打靶测验,记录下他们 的打靶成绩(前测成绩)。然后对他们进行为期1周的
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
①单因素实验设计 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根据在各种自变量及各种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
①被试内设计 ②被试间设计 ③混合设计
非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
观察法
无介入观察 介入观察
相关法
散点图 相关系数
非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
定义
在相对自然的情境中完成的实验方法,对额外 变量进行了一定的控制
随机组设计的基本假设是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
同的组,若对各组用同一样的课题,在系统的
条件下进行测量,其结果就成为系统组,则他 们的成绩在统计上应是相等的。
2.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X
O1 O2
优点:
Hale Waihona Puke 随机化处理有效地避免了某些非实验因素的影响
对照组和实验组间除实验因素不同外,其他条件
基本相同,增强了各比较组间的可比性
如何检验?
前后测量分别平均作组间T检验
定时系列设计评价
优点:除具有前后设计的优点,还具有
降低由于一次观测而得到被试不正常行为的几率
提供测量过程中的信息,获得发展趋势
缺点:
由于更多次的观测,势必延长实验时间,从而会有
更多的外来影响 也正是更多次的观测,更易引起顺序误差,更易导 致练习、疲劳、紧张或厌烦等效应
缺点:
无前测或对照组,只是叙述后测结果,
没有比较的依据
没有对机体变量、自变量及额外变量进
行控制,结果不可靠
无法排除历史、选择及成熟等无效源的
作用是一种非试验设计
(二)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指在实验条件处理前对被试进行观测的 结果与实验条件处理所做的同样观测结 果加以对比的设计。即,这种设计类型 是实验(处理)前后的比较设计。
配对组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让所以被试做“共同作业”, 即接受预备测验,获得作业分数;
相同任务:如打靶;根据打靶成绩进行分组;
第二步,根据作业分数形成配对组。
配对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在实验处理之前,就把组间变异 缩到最小,并使各组内变异比单独的随 机分配更接近相等。因此,这种设计能 对被试个别差异给予更多的控制,小型 实验用配对设计,其效果比用随机分组 的效果更为显著 缺点:实验者因分配被试而大大增加工 作量
平均 1
训练后 2 75 89 88 70 89 88 84 87 3 89 75 78 57 96 82 83 76
平均
1 2 3 4 5 6 7 8
56 40 38 28 60 58 60 50
71 80 89 67 99 86 79 74
78 81 85 65 95 85 82 79
射击训练效果检测方式的改进,增加前 测后测次数
(1)前后两次观测之间存在时间间隔,会带来外来影响 (2)易产生顺序误差,疲劳误差,随机误差等
解决的办法:
为减少一次测量的随机误差,可增加前 测与后测的次数---如:定时系列设计
为减少成熟、历史等原因带来的误差,
可增加控制组---如:固定组比较设计
(组间设计)
(三)定时系列设计
(时间序列设计)
X
O1 O2
优点:
控制组可以控制试验的内部效度,与成熟作用
无前测,可以控制测验效应与仪器等的干扰
缺点:
对被试选择缺乏控制,无法获得等组,组间差异
无法确定 无法区分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和选择与处理的交互 作用,试验效度下降
(二)随机组设计
将被试随机分配在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
量处理。
增加控制组
固定组后测设计
随机组设计
配对设计
(一)固定组比较设计
又叫静态组或整体组比较设计,不能随机分组
的处理前就已经被确定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
别进行试验处理和不受任何处理,进行后测, 以确定与试验处理之间的作用。 X O1 O2
(一)固定组比较设计
400 300
词汇量
200
100
0 实验组 对照组
通过设立对照组,更好地控制非实验因素对实验
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反映所比较总体间存在的真
实差异
满足了统计学假设检验中关于“所处理的资料必
须贯彻随机化原则”的要求
随机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两个被试组,一个是实验组,一个是对照组,实验
组接受实验处理,两组都接受前后测,两组被试随
机分配
基本模式
O1 O3
8名被试: 前测成绩
训练
后测成绩
有区别吗? 如何检验?
用配对T检验
编号 1 2 3 4 5 6 7 8 平均
训练前 51 49 31 20 70 65 56 48 48.75
训练后 71 80 89 67 99 86 79 74 80.625
差值 20 31 68 57 29 21 23 26
配对T检验:P=0.000295
X
O2 O4
400 350 300 250
词汇量
200 150 100 50 0 前测 后测
对照组 实验组
优点:两组被试尽量做到了随机化,控制了成熟等
因素的影响,可以把后测成绩间的差异归为实验处 理造成的
缺点:仍不如真实验中被试匹配的效果好,练习
(三)配对组设计
也叫对等组设计、匹配组设计,是随机 组设计的一种扩展。目的是使各组的特 性更加相同。这种设计可以控制组内变 异和组间变异。 匹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 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 或者说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 地形成组。
打靶训练,每天2小时。训练结束后,再次对他们的进
行3次打靶测验,记录下他们的成绩(后测成绩)。将 前后的成绩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1周的训练是否有效
果。
编 号
训练前 1 51 49 31 20 70 65 56 48 2 61 32 39 25 50 60 57 49 3 55 40 45 40 60 50 66 53
设计一个试验
人们解决两个不同问题的思维特点分析:
例子:分马问题和肿瘤治疗问题
如何安排人们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顺序?
分马问题
如下图所示,栏内有九匹马,请画出两个 正方形将每一匹马分隔开。
肿瘤问题
假如你是个医生,面临一个胃部患恶性肿瘤的病人, 这个病人不能动手术,但如果不摧毁肿瘤,病人会死 掉。有一种射线可用来摧毁肿瘤,但如果用高强度射 线幅射肿瘤,肿瘤虽会被摧毁,但这种高强度射线也 会使肿瘤通道上的健康组织受到损伤。强度较低的射 线对健康组织无害,但也不会摧毁肿瘤,用什么方式 能使射线摧毁肿瘤同时又避免伤害健康组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