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圆环病毒的八大危害

合集下载

猪圆环病毒病危害及综合防控

猪圆环病毒病危害及综合防控

兽医临床科学 |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572018.16·0 引言猪圆环病毒病是由圆环病毒Ⅱ型引起的以断奶仔猪消瘦、体表淋巴结肿大、腹泻、黄疸、贫血、死亡为主要特征的多系统功能衰竭障碍性传染性疾病。

猪圆环病毒包括2个血清型,其中猪圆环病毒Ⅰ型对猪造成的危害较小,通常不会表现出致病能力;猪圆环病毒Ⅱ型主要感染和危害1~3周龄的仔猪和断奶仔猪,引起断奶仔猪出现多系统综合衰竭症、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新生仔猪先天性脑震荡、增生性坏死性肺炎和妊娠母猪繁殖障碍等疾病。

1 发病经过山东省聊城市某猪场共有保育猪300头,保育猪体重在30 kg 左右。

2017年2月13日,保育猪群中突然出现以咳嗽、精神沉郁、被毛杂乱、逐渐消瘦、腹泻、厌食等症状的患病猪。

发病后,养殖户立即将患病猪隔离,选择使用抗生素治疗,并没有取得明显效果,随后几天发病猪数量逐渐增加,并出现死亡现象。

养殖户随后将病情上报当地畜牧站,工作人员到达养殖场,对猪进行全面诊断治疗。

通过调查发现,该养殖场从未免疫过猪圆环病毒Ⅱ型疫苗,同时整个养殖场卫生环境不佳,存在很多应激因素。

结合该养殖场的整个发病情况,工作人员初步怀疑是猪圆环病毒感染引起的猪圆环病毒病,通过采集病料,送达检测单位,进行严格的病毒学检测,明确病原后,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很好地控制了疫情。

猪圆环病毒病危害及综合防控程秀娥(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东古城镇畜牧兽医站,聊城 252525)摘要:猪圆环病毒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猪健康生长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猪圆环病毒病在我国猪养殖产业中广泛流行,尤其是对断奶仔猪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

猪场中出现猪圆环病毒病后,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红、体温升高等症状,不同日龄的猪临床症状会表现出很大差异性,另外,该种病毒会导致机体出现免疫抑制,使其他疫苗免疫效果下降,常引起多种疾病爆发流行,严重危害猪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猪圆环病毒病;危害;综合防控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8.16.038作者简介:程秀娥(1975-),女,山东聊城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禽疾病调查、预防、控制、诊疗方面的工作。

猪圆环病毒的危害与净化

猪圆环病毒的危害与净化
2 型猪圆环病毒会导 致断奶仔猪患上呼吸道疾病综合症,表现呼吸困难、咳嗽等 典型的临床症状,影响断奶仔猪的食欲,降低其生长速度,其 饲料利用率的降低。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虽然死亡率较低, 但会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发挥,对猪场的经济效益 造成严重的影响。
仔猪在未 断奶时膘肥体重,其在断奶后至 16 周龄之间会患上断奶仔 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患有该病的断奶仔猪会逐渐消瘦,不 断咳嗽,呼吸频率明显加快,皮肤较为苍白,被毛杂乱。精神 萎靡,四肢无力。尿液最初为黄色,后期尿液中可以看到灰白 色的絮状物。病猪的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该病的发病率 一般为 5%~20%,死亡率为 5%~20%。
检测采用病原 PCR 法以及抗体 ELISA 法,每 2~4 年检 测一次。生产以及后备母猪,种公猪以及后备种公猪的抽样 比例为 100%;育肥猪以及商品猪的抽样比例为 25%。
淘汰对阳性种猪以及后备种猪一律强制淘汰;母猪繁殖 性能低下也应淘汰。种群中出现发病猪应立即进行隔离治 疗,检测结果为阳性应立即淘汰。 3结语
养猪
兽研标.TIF not exist!
猪圆环病毒的危害与净化
张建亮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道动物卫生防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广东 清远 511510)
关键词:猪圆环病毒;危害;净化 DOI:10援3969/J.ISSN援1671-6027援2019援04.095
猪圆环病毒是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的 DNA 病毒,根 据其基因型的不同可分为 1 型猪圆环病毒和 2 型猪圆环病 毒。1 型猪圆环病毒通常不会对猪造成任何危害,而 2 型猪 圆环病毒则具有较大的致病性。该病毒不仅与猪细小病毒病 和繁殖障碍综合症等多种疾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可引 发猪的肠炎以及间质性肺炎等多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给生 猪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猪圆环病毒的净 化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猪圆环病毒的危害

猪圆环病毒病症状有哪些

猪圆环病毒病症状有哪些

猪圆环病毒病症状有哪些猪圆环病毒病主要侵害5-16周龄的仔猪,引起仔猪渐进性消瘦、呼吸急促或困难、腹泻、贫血、皮肤苍白和全身淋巴结肿大,导致断奶后与生长期的猪生长迟缓及高死淘率,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圆环病毒病症状有哪些。

猪圆环病毒病的临床症状(l)断奶后仔猪的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6-16周断奶仔猪表现为发育不良消瘦、皮肤苍白、肌肉衰弱无力、呼吸系统多发性炎症、呼吸困难、腹泻、贫血、黄疸、体表淋巴结肿大,皮肤出现蓝色的皮下出血点,特别是最后一对乳头呈淡蓝色。

有些猪出现神经症状,如角弓反张、四肢划动,最后因衰竭死亡。

(2)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pdns):主要表现体温微高至正常,主要从后肢和臀部开始出现中央为黑紫色,边缘呈紫红色圆形或不规则形,隆起于皮肤表面,呈斑块状黑色痂皮,并逐步向前躯蔓延,如无继发感染,一般死亡率在15%以下。

(3)仔猪先天震颤症(ct):主要表现出生仔猪全身骨骼肌肉痉挛性收缩,头部、肋部四肢震颤,站立不稳,行走困难、吮吸不住乳头,因仔猪吃奶不足表现昏睡、低血糖症,最后衰竭而死。

要与缺硒、猪伪狂犬病,单纯的由于母猪无乳综合征引起的初生仔猪低血糖症,以及猪瘟感染相区别。

猪圆环病毒的剖检(1)pmws:猪尸体消瘦,有不同程度贫血和黄疸,全身淋巴结肿大4-5倍,切面呈苍白色,可见间质性肺炎、肺门淋巴出血肿大、支气管黏脓性炎症引起的肺部表面散在隆起的胶状硬块。

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及支气管淋巴结显著肿大、质硬,切面结构致密、灰白色或见出血。

(2)pdns:除确皮肤表现外,双侧肾肿大到原来3-4倍,颜色苍白,表面有出血点,切面多汁并伴有灰白色坏死灶。

脾肿大、肝脏呈橘黄色外观,心脏肥大。

肺脏呈弥漫性或局灶性间质性肺炎病变,病变部变硬,呈灰红色或灰白色。

(3)繁殖障碍:检验可见死胎和木乃伊胎、新生仔猪胸腹腔积水,心脏扩大成苍白色。

肾脏肿大,色变淡,表面或切面皮质部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斑点(白斑肾)。

猪圆环病毒的危害及其疫苗免疫防治

猪圆环病毒的危害及其疫苗免疫防治

养殖与饲料2019年第08期保护效果比较明显;疫苗B 、疫苗C 对断奶仔猪衰竭综合症(PWMS )保护效果比较好,但是对中大型猪呼吸道以及对母猪的免疫效果一般;疫苗D 在临床上效果较差,不推荐使用。

各种疫苗的具体免疫效果,应该与其抗原含量和佐剂有直接关系。

疫苗A 抗原含量很高,但佐剂是油佐剂,吸收慢,产生抗体慢,适用于母猪和中大型猪免疫;疫苗B 和疫苗C 免疫效果和临床特性类似,说明圆环病毒病国内全病毒疫苗效果和国外进口蛋白苗效果差不多,质量没有明显区别,因为是水佐剂,适合仔猪断奶时免疫,能快速产生免疫应答,但不适用于母猪和中大型猪免疫;疫苗D 是国产蛋白苗,免疫效果较差,与进口蛋白疫苗质量有一定距离,建议养殖场谨慎使用。

根据国产疫苗的抗原含量、佐剂以及毒株来源,建议养殖场母猪使用抗原含量高、市场主流毒株的主流油佐剂疫苗,仔猪使用抗原含量高的主流毒株水佐剂疫苗,中大型猪使用水包油包水佐剂的高抗原含量的市场主流毒株疫苗,这样在疫苗使用上可以做到优势互补,避免单一使用,对综合防控圆环病毒病效果也更为理想。

【责任编辑:胡敏】摘要猪圆环病毒(PCV )病是我国乃至世界普遍流行的猪场疾病之一,是当前以免疫障碍、繁殖障碍、生长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病毒性疾病。

本文就猪圆环病毒对猪场实际生产中的危害及免疫措施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猪圆环病毒;危害;免疫猪圆环病毒的危害及其疫苗免疫防治姜学喆安徽省阜南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安徽阜南236300猪圆环病毒(PCV )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病毒之一,该病毒最早发现于加拿大,随后在欧美和亚洲相继发生和流行,血清学调查表明,PCV 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猪圆环病毒(PCV )是一种无囊膜单股环状DNA 病毒,1974年德国学者Tischer 首次在猪肾传代细胞系PK-15中分离到该病毒,并于1982年命名为猪圆环病毒(PCV )。

该病的主要特点为母猪繁殖障碍、断奶仔猪衰竭综合征、猪皮炎肾病综合征、仔猪肠炎及先天性震颤等,此外还是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 )、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PDNS )的重要病原。

猪场圆环病毒病的危害及其防控技术

猪场圆环病毒病的危害及其防控技术

猪场圆环病毒病的危害及其防控技术作者:王洪宝来源:《农家科技》2018年第12期摘要:畜牧业作为推进我国国民经济良好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不仅可以确保我国经济稳健发展,同时还可以确保我国畜产品安全合理,必须对其的养殖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然而,国内养猪场临床常会遇到仔猪断奶后顽固性腹泻、迅速消瘦,继发细菌性疾病(如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等)混合感染,引发大量死亡;育肥猪出现皮肤红肿癍块、消瘦、甚至死亡等特征,即圆环病毒病,给养猪场造成巨大损失。

针对于此,文章主要以永清县猪场养殖为例,结合圆环病毒病的实际危害,进一步提出相关的防控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猪场;圆环病毒病;主要危害;防控技术猪圆环病毒病(PCV)是近些年来国内猪场养殖频发的猪传染病,主要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诸多系统功能出现障碍性疾病问题的传染病类型。

结合以往的经验来看,猪圆环病毒病是迄今为止动物病毒的最小表现形式,一般分为2个血清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CV1和PCV2。

其中,PCV1属于非致病性病毒,PCV2属于致病性病毒。

也就是说,PCV2是直接导致断奶仔猪出现多功能障碍性疾病问题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猪圆环病毒病可相继引发多种功能性疾病,如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猪细小病毒等疾病。

且根据不完全的调查显示,PCV2已经广泛流行于国内各地养殖场当中,亟待解决。

一、猪场圆环病毒病的主要类型与危害1.引发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多突发于6周龄-8周龄仔猪当中,发病率较高,多在20%-60%之间。

仔猪一旦出现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死亡率基本上可以达到5%-35%之间。

仔猪最初感染猪圆环病毒的时候,往往不会直接显现出来。

多会在仔猪断奶后的2-3周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且仔猪身体逐渐消瘦。

可以说,猪圆环病毒病在发病期间,并不会直接导致仔猪死亡,但是会导致仔猪生长缓慢,并出现发育障碍问题,继而引发其他系统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等。

猪圆环病毒病的危害及其有效的防控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的危害及其有效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猪 圆环病毒 病 ;危 害;防控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是 由猪 圆环病毒感染而引起猪 发 生 的一 种传 染 性疾 病 ,目前在 我 国养 猪 场 中尤 其 以猪 圆环病 毒 2型感 染率 尤 为突 出 。该 病对 各个 年 龄 段猪 群 均有 较 强 的易感 性 ,一 般 猪感 染后 潜 伏 期 较 长 , 即使 是 在胚 胎 期 或 仔 猪 出生 后 发 生 早期 感 染 ,也 多 在仔 猪 断奶 后 才 陆 续 出 现 临 床症 状 ,且 主 要 集 中在 6—12周 龄 仔猪 较 为多 发 ;怀 孕母 猪 感 染 后 ,常 常 易 导致 母 猪 出现 繁 殖 障 碍综 合 征 ,并 可 经 胎盘垂直传染给仔猪 。其感染猪可 自鼻液 、粪尿等 排 泄物 中排 出病 毒 ,并 经 消化 道 、呼 吸 道 引起感 染 。 猪 群 在 饲 养 管 理不 善 、养 殖 密 度 过 大 、猪 舍 内通 风 不 良 、空 气 污 浊 、不 同 猪 群混 养 以及 继 发 感 染其 他 疾病 时 ,其 发病 猪 的发 病症 状 则会 明显 地加 重 。病 猪 主要 表 现为 渐进 性 消瘦 ,皮 肤 和可 视 黏膜 苍 白并 伴随有黄染 ,且发病猪伴随 出现有 呼吸困难 、咳嗽 为 主要 发病 特征 的呼吸 障碍性 症状 。据 进一 步研 究 观察 发 现 ,猪 圆环 病毒 2型不 仅 是 断奶 仔 猪多 系 统 衰 竭综 合症 的主要 病 原 ,而且 容 易 引起 感染 猪 发 生 继发感染而出现相关性综合征 ,如猪增生性坏死性 肺炎 、猪 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 、猪细小病毒 、传染
厂 东 饲料 第 27卷 第 4期 2018年 4月
猪圆环病毒病的危害及其有效的防控措施
夏道伦 李淑萍 z
(1.湖北省襄 阳市襄州 区畜牧兽 医局 ,湖北 襄 阳 441 104) (2.湖北省襄 阳市襄州 区龙 王镇畜牧兽医服务 中心 ,湖北 襄 阳 441 104)

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对策分析

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对策分析

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对策分析1. 引言1.1 猪圆环病毒病的定义猪圆环病毒病,又称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病害。

猪圆环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猪病毒性腹泻病原体家族。

这种病毒主要侵害猪的胃肠道,引起病猪胃肠道炎症,严重时可导致腹泻、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猪圆环病毒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且易造成暴发流行,给养猪业造成重大损失。

由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稳定性,加上现代养殖业的密集化程度增加,一旦发生病毒感染,容易造成多头猪同时感染,引发爆发性传染病。

猪圆环病毒病对养猪业的安全生产和稳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防治猪圆环病毒病,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与防治研究。

1.2 猪圆环病毒病的危害猪圆环病毒病是一种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幼猪。

这种病毒主要通过口-鼻途径传播,幼猪感染后可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如高烧、咳嗽、呼吸困难等。

猪圆环病毒还会影响猪的消化系统,导致呕吐、腹泻等症状。

猪圆环病毒的危害不仅体现在猪的生长发育上,还会导致猪群的经济损失。

因为病毒传播迅速,一旦发生疫情,整个猪群都有可能受到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将不可估量。

猪圆环病毒病还存在着潜在的人畜共患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了解猪圆环病毒病的危害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有效的诊断与防治对策,才能有效减少猪圆环病毒病给猪群带来的危害。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探讨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对策,从而提高疾病的防控水平,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 分析猪圆环病毒病的病因与传播途径,探讨疾病的发生机制,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探讨猪圆环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及时准确地诊断疾病,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方案。

3. 深入研究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方法,探索新的诊断技术,提高疾病的早期检测率。

猪圆环病毒病的危害和净化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的危害和净化措施

2024年第01期猪圆环病毒(PCV)是世界上现有已知的最小动物病毒之一,也是典型的单股环状D N A病毒,病毒的粒子大小通常为14~17nm,没有囊膜,基因组大小约为1.76kb,能够对外界理化因子形成很强的抵抗力。

德国学者Ti scher教授于1978年第一次分离到猪圆环病毒,并且于1982年正式命名。

猪圆环病毒的生存能力较强,在72℃的高温环境与pH3的酸性环境能存活相当长的时间,氯仿不能将其灭活。

目前发现,猪圆环病毒有4个血清型,分别是PCV-1、PCV-2、PCV-3和PCV-4,PCV-1为非致病性病毒,PCV-2、PCV-3、PCV-4均为致病性病毒。

猪感染PCV-2后,会通过粪便、鼻液排毒,并且通过呼吸道、口腔等多种方式感染其它猪。

PCV-2可导致病猪淋巴系统中的T细胞大幅度减少,且导致B细胞出现凋亡现象,从而使病猪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研究证明:PCV-2很容易与其它多类病原微生物混合在一起,加重病猪的感染程度;有学者认为: PCV-2通常会与伪狂犬病病毒、细小病毒等混合感染,导致猪免疫失败,可将PCV-2视为原发病毒。

PCV-3与PCV-2的同源性只有40%,只是病毒呈圆环状。

该型病毒在我国猪场的分离率为10% ~60%,个别猪场达100%。

多与PCV-2混感。

PCV-4各日龄猪均易感,不排除其它动物感染的可能性。

该病毒可在体内大多数组织中检测到,如脑、肝、脾、胃、肺、淋巴结和小肠等。

该型病毒与PCV1、PCV2、PCV3的同源性低于50%。

该病毒的猪场阳性率为50%存在。

猪圆环病毒现在已严重威胁到养猪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给养殖场(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有鉴于此,本文以PCV-2为例,对猪圆环病毒的危害和净化措施进行探讨。

1流行病学猪是猪圆环病毒的天然宿主,无论性别、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有可能感染。

PM W S(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断奶猪易感染,大多发病于断奶后5~ 8周或断奶后2~3周的仔猪,主要诱因是断奶应激;PD N S(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则易多发于哺乳仔猪、育肥猪、生长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圆环病毒的八大危害
技术专题"猪圆环病毒病的八大危害
作者:华传仙江西派德农实业有限公司
2003年,第四届国际新出现与再出现猪病大会在意大利罗马举行,此届猪病大会的主题是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仔猪断奶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和猪流感(SIV),表明猪圆环病毒病已成为世界猪病热点。

南京农业大学吴增坚教授等(2006)对2004年6~12月间华东地区送检的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病料进行PCR基因测序,病毒病检出率由高到低排列为:蓝耳病病毒:82%(68/83);圆环病毒:80%(52/65);猪瘟病毒:76%(19/25);细小病毒:42%(15/36);伪狂犬病病毒:33%(4/12)。

猪圆环病毒(PCV)在1982年被发现,当时被认为是PK-15细胞系的一种污染物。

血清学调查证实德国(1982)、加拿大(1989)、新西兰(1991)、英国(1994)、美国(1995)都有本病毒存在,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本病自1996年首次报道后,近10年中几乎遍及所有养猪比较发达的国家,许多规模化猪场均受到重创,致使不少染病猪场保育猪死、淘率高达20%,少数猪甚至高达50%左右。

现有的研究基本上都证明,圆环病毒Ⅱ在蓝耳病病毒或者某些免疫增强剂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加深了对淋巴系统的侵害,造成淋巴细胞缺少和淋巴肉芽肿的特殊病变,继而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引发多种相关疾病。

一、与蓝耳病并发是造成保育猪和生长前期育肥猪(6~13周龄)死亡的主要原因
Harms等(2001)采用剖腹取胎,不吃初乳人工饲喂至3周的猪做实验:19头单接种圆环病毒,表现为发热、嗜睡、轻度呼吸加快,4头黄疸,14头渗出性皮炎。

因黄疸死亡2头,渗出性皮炎死亡1头,出血性胃溃疡死亡3头,接种后28天死亡率26%,呈典型的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眼观与组织学病变。

17头联合接种蓝耳病病毒和圆环病毒,表现为发热、昏睡,由呼吸加快发展为呼吸困难,偶见黄疸,接种后10天,死亡率91%,接种后20天全部死亡,表现为严重间质性肺炎和坏死性肝炎(Vet Pathol 38:528-539)。

以上实验表明,单一圆环病毒感染可引起消瘦、黄疸为主的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而蓝耳病病毒与圆环病毒同时感染引起以呼吸困难为特征,致死率可达100%。

二、造成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
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体温升高,进行性消瘦,体重减轻,被毛粗乱、毛竖起,皮肤苍白或黄疸(20%比例),继而呼吸加快,腹式呼吸或张口呼吸,腹部起伏明显,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最后死亡。

无继发感染病例不咳嗽,不腹泻。

剖检可见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苍白不出血,肺部病变以间质增宽、水肿和肺浆膜面斑点状出血为特征。

三、参与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
圆环病毒病在多数情况下,被视为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孪生病,其发病原因,系由猪群在蓝耳病或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Ⅱ型
混合感染,致使在免疫抑制状态下,发生多病原混合感染和后续感染出现的综合征,这些病原包括链球菌、副嗜血杆菌、支原体、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败血波氏杆菌、流感病毒、呼吸道冠状病毒、伪狂犬病毒等,有时还可发现猪瘟强毒的混合感染,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和呼吸困难,有时部分猪有全身潮红的败血症症状和因微循环障碍导致的耳尖、尾端、股、前肢腋下皮肤瘀血、出血和瘀血斑点。

剖检可见大叶性肺炎、坏死性肺炎、胸膜肺炎、心包炎、浆膜炎,胸水和腹水增多等。

本病的防制对策除采用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黄金守则之外,应对相关病原作出正确的实验诊断,选用细菌敏感的药物作为保健和治疗极其重要。

四、参与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PDNS)
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见有人工复制成功的实验,但在自然的临床病例中大多数能分离到圆环病毒Ⅱ型和一些致病性不高的病原菌,所以多数学者认为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与圆环病毒Ⅱ型有关。

本病在北美发病率较低,病死率亦很轻微,但在欧洲较常见,病死率可高达10%~20%。

本病在欧美国家未见季节性的报道,但在我国夏秋季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笔者认为高温高湿的气候(转32页)(接27页)和蚊蝇的叮咬可能是一种诱因。

剖检病变主要为肾外观呈土黄色贫血状态,早期肿胀,肾包膜较难剥离,皮质易碎,中晚期质地坚实,透过肾包膜可见到散在的斑点状、大小不一、白色的坏死灶。

五、圆环病毒Ⅱ型相关性肠炎
据欧美一些国家报道,在一些圆环病毒Ⅱ型和蓝耳病控制较差的猪场,保育猪和生长猪肠炎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究其原因同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限制和圆环病毒Ⅱ型及蓝耳病所造成的免疫抑制有关,从而导致肠道病原菌的增殖和危害。

常见的病原菌有细胞内劳森氏菌、密螺旋体、沙门氏菌等,笔者曾了解到江西某猪场的保育猪因本病死亡率高达30%。

泰妙菌素和痢菌净对本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六、圆环病毒Ⅱ型相关性繁殖障碍疾病
主要发生在初产母猪或导入的新猪群中,感染母猪受胎率降低,发情期推迟,妊娠母猪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增多,断奶前仔猪死亡率上升。

在死产和新生仔猪中最常见的病理损害为非化脓性到坏死性或纤维素性心肌炎。

七、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
现有的研究已证明:本病主要发生于初产母猪,一般发病率在1%~3%,但有的高达20%。

本病的病死率高低取决人工辅助喂乳,人工加喂掺有5%~10%淘汰老母猪血清的脱脂牛奶,对提高病仔猪成活率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八、圆环病毒Ⅱ型与母猪繁殖障碍
国外报道圆环病毒Ⅱ致使孕猪发生死产和流产已有多年,发病对象以初产母猪居多,并且已得到实验证实,近2年来我国也时有发生,发病对象也以初产母猪为重,特别发生在从无圆环病毒Ⅱ的种猪场引进的后备母猪,据报道个别严重的猪场,死、流产的初产母猪的发病率高达80%。

“粪便返饲”和引进的后备猪与自留种猪尽可能早地混
群饲养颇益于对本病的控制。

目前,圆环病毒病尚未有特效的预防措施,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增强猪体自身抵抗力,同时做好蓝耳苗和圆环组织苗的免疫及适当的药物保健,加强断奶、转栏时的饮水保健(以营养性药物为主),这样才能减少该病的发生率,减少损失。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