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的中西药物相互作用
精神药物治疗学 复习资料

第一章精神药物治疗学的理论原则与药物临床研究精神疾病治疗方式 (P4 了解)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娱乐治疗特殊人群使用精神药物的原则*老年人:①小剂量开始②尽可能避免使用具有镇静或抗胆碱作用的药物③尽可能避免多药合用*儿童:适应证和禁忌证*孕妇:怀孕头3个月精神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哺乳期妇女:精神药物可通过乳汁使婴儿产生药物中毒或不良反应。
药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及诊断药品等。
药物临床试验的样本量* I期临床试验样本量20~30人。
*Ⅱ期临床试验样本量≥100对。
*Ⅲ期临床试验的试验药样本量≥300人。
*Ⅳ期临床试验样本量≥2 000人。
Meta分析对单个药物研究结果进行综合汇总定量分析的一种统计方法。
Meta分析在国内曾被翻译成“综合分析、集成分析、衍生分析、荟萃分析、二次分析、鸟瞰分析”等。
药品I期耐受性试验研究设计(1)受试者入选标准:一般为健康的志愿受试者;年龄18-50岁;体重不能相差太大,选标准体重为宜;男女各半;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选患者作受试者;实验开始前一天住院。
(2)受试者排除标准:15岁以下的儿童、50岁以上的老人、孕妇、哺乳期妇女、月经期妇女、肝功能异常者、健康检查不合格者、嗜烟嗜酒者、经常使用其他药物或对试验药物敏感者。
不能表达其承诺者也不能选择为受试者。
(3)最大试验剂量的确定:①选择同样药物临床治疗剂量的1/10座位初始计量。
②采用Dollery法以最敏感动物最小有效量的1%-2%作为初始剂量;③采用改良Blackwell法,在2种动物LD的1/600和2种动物长期毒性试验中出现毒性剂量的1/60这4个剂量中取最低剂量。
④可以用大动物的最低毒性剂量的1/4-1/3作为初始剂量。
(4)试验分组及方法:一般为无对照开放试验,必要时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典型抗精神病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不 良反 应 , 镇 静 、 体 外 系 不 良反 应 和 精 神 运 动性 操 作 损 如 锥
害。
12 1 帕罗西汀增加奋乃静血浓度 ..
奋乃静 主要经 1 2和 A
122 氟西汀增加氟哌啶醇 和氟奋乃静血浓度 氟哌啶醇 ..
次主要经 1 2酶 、 A 主要经 2 6和 3 4酶代谢 , D A 氟奋乃静主要 经 1 2和 2 6酶 代谢 , 西 汀轻 度抑 制 1 2酶 , 度抑 制 A D 氟 A 重 2 6酶 , ~中度抑制 3 4酶 , D 轻 A 从而 抑制氟哌 啶醇和 氟奋 乃
代谢 。
1 14 2 1 .. C 9酶 2 1 代谢 。 C 9酶 115 2 9酶 . . C 甲硫 哒 嗪 次 主 要 经 2 9酶 代 谢 。 C 甲硫 哒 嗪 ( 主 要 ) 奋 乃 静 ( 要 ) 次 、 次 经
1 影响典 型抗精神 病药血 浓度 的药物
11 典型抗精神病 药的代谢途径 .
静 血 浓 度 , 更 大 的 氟奋 乃静 用 量 。 需
增 加 氯 氮 平 血 浓 度 。喻 东 山报 告 , 丙 嗪 确 能 增 加 氯 氮 平 血 氯
浓度 ( 3 2415 / 由 0 2 g L增 至 57430 . L)3。已有 氯丙 - 2 -0 p/ [ g J
嗪 (5 3 0 g d 联合 氯氮平( 0 10~ 0 m / ) 10~20 g d 引起心力衰 0m / )
差异, 可能是 当高剂 量时 , 还原氟 哌啶醇浓 度因饱 和而 向氟
哌啶醇转化更多 。
2 3 西酞普兰不影响典型抗精神病药血浓度 . 氯 丙 嗪次主要经 1 2酶代 谢 , A
西酞普 兰不
14 吸烟 降低抗精 神病 药血浓度 . 14 1 降低氯丙嗪血 浓度 .. 吸烟诱导 1 2酶 , A 加速氯丙 嗪代谢 , 理论 上降低 氯丙 嗪血浓 度 。8例吸烟者 比 9例不 吸烟者 氯丙 嗪 的达峰 浓 度和 曲线
中西药物相互作用

中西药物的相互作用一、概述中西药物合用的情况日益增加:1.合理并用或组方疗效增强,毒副作用下降。
2.不合理并用或组方疗效下降,毒副作用增强。
例:地高辛加活心丹引起频发性室性早搏、心率失常。
活心丹中的蟾酥毒、蟾酥精、蟾甙配基等成份可增强它对心脏的毒性作用,还可出现色视,瞻妄等症状。
含蟾酥的中成药有:救心丹、六神丸、喉症丸、喉痛消炎丸等,与地高辛不宜合用或慎用。
二、相互作用的机理(一)药代动力学方面1.对吸收的影响(1)肠道酸碱度变化抗酸中成药陈香露白露片、乌贝散、大黄苏打片等,与酸性的西药合用时产生相互作用。
如:阿斯匹林加大黄苏打片:由于后者的碱性作用,与阿斯匹林发生酸碱反应,使酸性的阿斯匹林的溶解增加,解离度、溶解速度增加,同时加速胃排空,加快药物进入肠道,因肠道吸收面积较大,肠吸收增加。
盐酸四环素加陈香露白露片:由于盐酸四环素与陈香露白露片发生酸碱反应,导致四环素的溶解度下降,当胃内Ph5-6时,四环素吸收减少。
氯霉素与陈香露白露片:氯霉素与陈香露白露片也可发生酸碱反应:在PH 7以上主要是发生脱氯反应,在PH 2—7的水解为一般酸碱催化作用下的酰胺键水解。
氯霉素有二个羟基,在溶液中常易被氧化,另一个芳香性硝基,在溶液中被还原后生成氨基,这些变比都能使氯霉素受到破坏,并与溶液的PH值有关。
但一般认为它在Ph6左右为最稳定。
(2)胃肠蠕动、胃排空时间变化华山参片(含莨菪碱)作用于肠道,其抗胆碱作用引至肠蠕动减慢,能使其它药物在肠内停留时间延长。
大黄、番泻叶导至肠蠕动加快,能使其它药物在肠内停留时间缩短。
地高辛如果与上述药物分别合用时,则可能因为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受到影响而使它在肠道内的吸收增加或减少。
洋金花片抗胆碱作用能使胃排空时间延长,使药物进入肠道的速度下降,药物肠内吸收速度减慢。
(3)形成螯合物或复合物四环素合用:Ca2+、Mg2+、Al3+、Fe2+;石膏、海螵蛸、自然铜;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牛黄解毒丸;汤剂:白虎汤、桂甘龙牡汤。
中西药相互作用

中西药相互作用我们所说的药物相互作用是指药物受合用、或先后使用的其他药物、内源性化学物质、附加剂或食物等影响,而使药效发生变化的现象,还包括合用药物在体内影响临床检查结果。
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使药物的作用增强,以致出现毒性反应;也可能使药物的作用减弱,甚至消失。
利用药物相互作用,除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外,也可进行药物中毒的解救,防止耐药性的出现,因而受到众多医药工作者甚至用药者个人的关注。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是一种应当持续不断、逐渐广泛深入开展的工作,对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有效地联合用药极为重要。
目前,随着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兴起,中西药物联合并用的机率越来越高。
中西药物联合组方的制剂不断问世,剂型日益增多,因此,重点探讨中西药物联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1.1 研究方法(1)药效学研究方法这类研究方法是通过对诸如血压、血糖、血沉等临床可测数值的测定;或者通过对诸如头痛、咳嗽、溃疡愈合、抗菌活性等一些病人可感觉或临床可观察到的症状或现象的改变来评价配伍用药的结果。
(2)药动学研究方法这类研究方法是通过对诸如血浆药物浓度、t1 /2等药动学参数的测定来判断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或作用机制。
(3)药效学和药动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既有药动学参数的采集,又有临床疗效的客观表现,使药物相互作用结果的判断更趋于正确。
2药物相互作用分类2.1传统的药剂配伍分类(1)理化的配伍变化主要指药物伍用后产生沉淀、吸附、螯合、缩合、水解等反应。
(2)药理的配伍变化不利的药理伍用其结果如拮抗作用影响疗效,延误病情,如吗丁林与654-2伍用,促进胃动力作用抵消;相加、协同作用增加毒副作用如链霉素与庆大霉素伍用,抗菌作用增强,耳毒性相加;利福平与雷米封伍用,可延缓耐药性,但肝毒性增加。
(3)病理的配伍变化指药物的禁忌症如心得安与哮喘、阿托品与青光眼等。
(4)增加毒副作用属于潜在变化其本质包括上述二作用,由于此配伍可产生严重后果如致死、致残等药源性疾病。
神经系统与药物的作用

神经系统与药物的作用神经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调节和控制系统,它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和神经节)。
药物是指能够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并引发生理或行为改变的化学物质。
药物通过与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产生诸如止痛、镇静、兴奋、抑制等不同的效果。
一、药物对神经传递的影响药物可以通过作用于神经传递过程中的多个环节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在神经传递的过程中,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依赖于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受体的结合。
药物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再摄取和降解等过程,进而影响神经传递的效果。
例如,抗抑郁药物常常通过抑制血浆单胺转运蛋白(SERT)来增加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提高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浓度,增加突触后细胞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从而达到改善抑郁症状的效果。
二、药物对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药物也可以直接作用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改变细胞膜的兴奋性,从而影响神经元的功能。
常见的作用于神经元的药物包括阿托品和乙酰胆碱等。
例如,阿托品是一种抗胆碱药,它可以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断乙酰胆碱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从而减少神经冲动的传递,达到抑制兴奋性的效果。
三、药物对神经系统神经通路的调节神经系统是复杂的网络结构,不同的神经细胞通过神经通路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信息传递和调控网络。
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通路中的关键节点,改变神经系统功能。
例如,巴比妥类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GABA-A受体,增强GABA抑制性神经调制的效果,从而减少神经冲动的传递,产生镇静和催眠的效果。
四、药物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种药物可以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抗癫痫药物、抗帕金森药物等。
抗癫痫药物通过减少神经冲动的传递,抑制癫痫发作的过程,达到预防和治疗癫痫的效果。
抗帕金森药物可以通过增强多巴胺功能,减少帕金森病患者中缺乏多巴胺的症状,从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
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围绕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进行 探索,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临床观察、实验研究等方法,对中 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同时, 还将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对治疗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02 神经系统疾病概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针灸 、中药等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得到广 泛应用。
国外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 康的不断追求,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 系统疾病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 广。
国外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学 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帕金森病
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 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
B
C
癫痫
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 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反复性、发作性和短 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
多发性硬化
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 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脑室 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等部位。
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 医结合治疗研究
汇报人:XX 2024-02-02
目录
• 引言 • 神经系统疾病概述 • 中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与治疗 • 西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与治疗
目录
•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优 势与实践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神经系统疾病的普遍性和高发性
药物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研究

药物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研究药物与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药物通过对神经系统的调节,对人体产生各种生理效应,进而治疗疾病或改善机体状态。
本文将探讨药物如何影响神经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如何对药物作用做出反应。
一、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转运、再摄取以及与神经递质受体的结合来实现。
下面将从药物对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神经递质与神经元终末的相互作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1. 药物对神经递质合成和释放的影响一些药物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过程。
例如,神经调节剂可通过调节酪氨酸羟化酶活性,从而促进5-羟色胺的合成;而抗焦虑药可以通过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来发挥药效。
2. 药物与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在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后,与之相互作用的神经递质受体起到关键作用。
不同的药物可以通过与神经递质受体的结合来产生生物学效应。
举例来说,抗精神病药物可以通过与多巴胺受体结合,从而减少多巴胺的神经传递。
3. 药物对神经递质受体的调节至于神经递质受体的调节,药物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受体,或改变受体的数量和功能,从而影响神经递质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抗抑郁药可以通过增加5-羟色胺受体的数量来发挥治疗效果。
二、神经系统对药物作用的反应正如药物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神经系统也会对药物作用做出反应。
神经系统的反应主要表现在调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同时也包括了药物耐受性和依赖性形成等。
1. 药物的吸收和分布神经系统通过调节局部血流、血脑屏障渗透性等方式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
神经系统通过血脑屏障的调节,可以选择性地限制某些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2.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神经系统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也有调控作用。
例如,在脑脊液中存在着多种酶,这些酶可分解某些药物,从而减轻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3. 药物的耐受性和依赖性神经系统对长期使用某些药物会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中医与西医中医药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对比研究

中医与西医中医药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对比研究神经精神疾病是指一类影响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的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长期以来,中医和西医中医药在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医与西医中医药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对比研究。
一、治疗理念比较中医与西医在治疗神经精神疾病时,有着不同的治疗理念。
中医强调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调理经络、气血,以调整身心的平衡。
而西医则是基于病理学的理论,通过药物、心理治疗等方式,直接干预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治疗方法比较中医药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主要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中药通过草药的配伍煎服来调理身体,其中一些草药具有安神、舒肝、补肾等作用,能够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通过刺激经络来调整神经系统功能。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精神疾病的症状。
西医主要运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方法。
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神经精神疾病最常见的手段,通过药物来抑制或改善疾病的症状。
心理治疗则是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
物理治疗包括电疗、光疗等手段,通过刺激神经细胞来改善翻病症状。
三、疗效对比中医与西医中医药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疗效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医药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优势在于调理身体,通过草药的配伍煎服来改善身体整体功能,从而减轻或消除症状。
而西医以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法,能够通过药物的作用来迅速控制精神疾病的症状。
然而,中医药在治疗神经精神疾病方面疗效的长期稳定性尚待研究。
西医药在病症控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通过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来适应病情变化,但一些药物可能会产生副作用。
总体来说,中西医在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疗效各有所长,可以互相补充。
四、诊断标准比较中医和西医在神经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上也存在差异。
中医往往以症状为主,依据舌诊、脉诊等传统方法进行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的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第一节概述癫痫是一组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具有突然发生、反复发作的特点。
由于异常放电神经元所在部位(病灶)和扩散范围不同,临床就表现为不同的运动、感觉、意识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根据临床和脑电图特点可将癫痫发作分为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未能分型的癫痫发作三大类。
各类型癫痫的具体选药如下:1.部分性发作(各种单纯或复杂的部分性发作):卡马西平(酰胺咪嗪,首选)、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扑米酮、丙戊酸钠2.全身性发作:(1)大发作(强直—阵挛发作):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米酮、卡马西平、丙戊酸钠(2)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地西泮(安定)、异戊巴比妥钠、副醛、水合氯醛、氟烷、硫喷妥钠、乙醚、利多卡因(3)小发作(失神发作):乙琥胺或丙戊酸钠(首选)、氯硝西泮(氯硝安定)、乙酰唑胺、三甲双酮(4)其它各种形式的小发作:丙戊酸钠等3.未能分型的发作:(1)婴儿痉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泼尼松、地西泮类(2)其它形式的抽搐性疾病(婴儿抽搐及发热性惊厥):苯巴比妥用药物治疗癫痫的目的在于控制发作。
药物的选择应根据发作及以往用药的剂量、疗效和毒副反应来决定。
治疗开始时,最好只用一种药物,因为病人常常只需一种药物就能控制发作。
如果用一种基本药物未能完全控制发作,则可将原用药物的剂量减小到无毒、副反应的水平,加上另一药物。
新加药物的剂量应逐渐增加至治疗水平。
如果癫痫发作很严重,确需使用多种药物时,也可同时用多种药物。
常用的是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
二者小剂量联用,可避免毒副反应。
临床证明,中西药物合用治疗癫痫,不仅疗效提高,且能减少不良反应。
如苯妥英钠与中药石菖蒲合用治疗癫痫大发作,疗效优于单用苯妥英钠。
外伤性局限性癫痫,目前多无特效疗法,只沿用非外伤性癫痫的一般疗法,且效果欠佳,复发率较高;尤其是儿童,经常发作严重地影响智力发育、甚至造成终生残废。
用中药干地龙与小剂量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地西泮等)治疗,疗效满意,并能避免苯妥英钠久服引起齿龈增生(多见小儿)。
苯巴比妥与中药癫痫宁合用治疗顽固性癫痫可协同增效,且副反应小。
抗癫痫药物苯巴比妥不宜与中药杏仁、桃仁等并用,以免出现呼吸中枢抑制。
溴化物(溴化铵、溴化钾、溴化钙、溴化钠、三溴片、三溴合剂、溴咖啡因合剂、溴安缬合剂等)与含朱砂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同服,可产生肠道毒副反应,如医源性肠炎。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倾向于认为与环境、精神及内分泌失调等有关。
当气候变化、精神刺激、摄入含酪胺酸较多的食物时,引起血小板的凝聚性增强,此时释放大量的5-羟色胺(5-HT)和花生四烯酸,后者转变为血栓烷素A2(TXA2),酪胺酸可演变成大量的儿茶酚胺,这些物质均可引起颅内血管收缩,致脑局部血流减少,构成偏头痛的血管痉挛期的重要环节。
痉挛后期,血中5-HT减少,血中缓激肽增多,血小板凝聚性降低,此时儿茶酚胺也耗竭,血管活性物质和致痛物缓激肽渗出并积存于血管周围,反应性血管扩张,可出现颅外头皮动脉扩张,导致搏动性头痛。
每次偏头痛发作,脑内局部低灌流或缺血长期反复发作,可造成神经细胞功能受损而引起视觉、体感、反射及语言等方面的高级神经功能障碍,且随病情的延长而加重。
引起神经细胞功能损害的主要因素是:缺血后细胞外钙离子内流,形成细胞内钙超载,而抑制细胞内钙超载可起保护脑细胞作用。
钙拮抗药氟桂利嗪、尼莫地平,可阻止过量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引起血管扩张,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
可抑制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钙超载,保护脑组织。
临床用于治疗偏头痛疗效较好。
尽管许多药物被用于治疗偏头痛,但不同患者对一些药物疗效不尽理想,故有必要寻求更多的安全有效的防治药物。
临床报道氟桂利嗪与中药银杏叶片、尼莫地平与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联用治疗偏头痛起协同作用,从而提高疗效,分别较单用氟桂利嗪、尼莫地平疗效为优。
常用的抗精神病药可分为两大类:一为高剂量药,如氯丙嗪、氯普噻吨(泰尔登)等,有效剂量一般在100mg以上。
第二类为低剂量药,如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哌啶醇等,有效剂量一般在100mg以下。
两类特点是:(1)前者镇静作用强,后者较弱;(2)前者抗幻觉和抗妄想作用较弱,后者作用显著;(3)前者体位性低血压显著,后者轻微或无;(4)前者锥体外系症状较少或无,后者症状显著。
氯丙嗪是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最常用的药物,但大剂量久服可致肝损害:阻塞性黄疸;偶可致中毒性肝炎。
对单用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罔效者,用中药珍珠层粉与氯丙嗪配伍治疗,不仅有效,且能拮抗氯丙嗪的肝损害作用,还能改善患者原有的肝功能异常,从而扩大了氯丙嗪的适应范围。
白细胞减少症是抗精神病药物较严重的副反应之一,发生率1%~3%左右,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防止发展至粒细胞缺乏有重要意义。
中成药全龟胶囊与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等)合用,对后者所致粒细胞减少症疗效颇佳,显效率96%~100%,明显优于维生素B4、鲨肝醇等传统药物,且价廉无毒副反应,长期应用疗效稳定。
整个治疗过程不停用抗精神病药物。
中药五味子与抗精神病药物合用,既能(五味子蜜丸)治疗氯丙嗪等引起的谷丙转氨酶升高(疗效显著、降酶速度快、反跳现象轻微),又能(五味子10g~15g开水浸泡代茶饮)治疗氯氮平所致便秘且效果良好。
氯氮平所引起的流涎反应,非氯丙嗪、奋乃静等药所致的锥体外系统反应。
现代医学认为氯氮平具有抗乙酰胆碱及组织胺、抑制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并可使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增加。
氯氮平所致流涎的副反应,虽然不影响疗效,但却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甚至影响病人的语言功能、进食或服药。
中成药温胃舒冲剂与氯氮平联用,治疗后者所致的不同程度流涎疗效满意。
另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氯丙嗪与中成药华山参片合用,相互增强作用,加重口干、视线模糊、尿闭、甚至发生青光眼的可能性。
服用氯丙嗪期间,忌饮咖啡饮料,以免两者产生药理性拮抗作用。
第二节中西药物不良相互作用一、中枢兴奋药士的宁与舒筋活络丸[临床] 士的宁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半瘫、瘫痪及弱视症,近年试用于白细胞减少症及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者因半瘫或全身瘫痪,同时服用士的宁与舒筋活络丸,可增加药物毒性作用,易出现中毒。
[机制]士的宁(番木鳖碱,Strychnine)是由植物番木鳖(Strychnos nux vomica L.)或云南马钱子(Strychnos pierriana A. W. Hill)种子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对脊髓有选择性兴奋作用,治疗剂量能使脊髓反射的应激性提高,骨骼肌的紧张度增加,中毒时可使全身骨骼肌同时痉挛,产生惊厥。
中成药舒筋活络丸的主药为马钱子,故亦含士的宁。
两药合用,士的宁总剂量就会大于治疗剂量,甚至接近或达中毒量,可使全身骨骼肌同时痉挛,发生强直性惊厥。
[处置]使用士的宁时,不宜同时服用含马钱子的中成药如舒筋丸、舒筋活络丸、舒筋活血丸、疏风定痛丸、疏风活络片(丸)、山药丸、马钱子酊及骨刺丸等。
二、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与祛风湿药酒[临床] 病者患风湿性关节炎服用阿司匹林期间(1次1g,一日3次);中医又给服祛风湿药酒。
两药合用,易引起胃肠道出血。
[机制]阿司匹林对胃粘膜有直接刺激作用,并抑制胃粘膜分泌,增加上皮细胞脱落;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致使胃粘膜失去前列腺素对它的保护作用;破坏粘膜对酸屏障作用,使氢离子逆向扩散至粘膜下层的毛细血管,易引起损害和出血。
如每日服用阿司匹林4g~6g,有70%服用者每天出血3ml ~10ml。
久用可致溃疡或加重溃疡病的发作。
阿司匹林能干扰肝脏利用维生素K合成凝血酶原,用药后出血时间延长,口服0.3g已开始出现,0.6g出血时间延长显著,可持续4~7天。
阿司匹林又能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酶使TXA2(血小板凝集素)减少,并抑制血小板释放ADP(使血小板聚集及小动脉收缩,有利于凝血),使血液不易凝固;每日服阿司匹林1g 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引起出血。
中成药祛风湿药酒所含乙醇刺激胃粘膜,增加胃酸分泌,可使蛋白质变性。
与阿司匹林合用,可加重对胃粘膜的损害,并可增强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更易引起胃出血。
[处置] 应告诫服用大剂量阿司匹林病人,避免饮酒或中药药酒(如舒筋活络酒、胡蜂酒、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三两半药酒、国公酒、远志酊、姜酊等),可适当口服碳酸钙等不吸收碱,以减少胃刺激。
对乙酰氨基酚与乙醇[临床]3名嗜酒者接受治疗量对乙酰氨基酚后,出现严重的肝功能衰竭,其中1人死于肝昏迷[95]。
[机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动物试验证明,乙醇增强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
[处置]告诫嗜酒者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解热镇痛药或含对乙酰氨基酚的中成药[如复方感冒灵片、感冒灵胶囊、感冒清胶囊、感特灵胶囊、贯防感冒片、精制银翘解毒片、抗感灵片、扑感片、速感宁胶囊、速克感冒胶囊、维C银翘片、新复方大青叶片、腰息痛胶囊、银菊清解片、治感佳胶囊(片)]期间应避免饮酒。
吲哚美辛与正胃片[临床、机制与处置]抗酸药是一类能拮抗过多胃酸、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及胃内容物酸度的无机弱碱性物质。
能解除胃酸对胃、十二指肠粘膜的侵蚀、刺激、缓解疼痛,有利于溃疡愈合。
如三硅酸镁、氧化镁、氢氧化铝与吲哚美辛(消炎痛)合用,虽可减轻吲哚美辛引起的胃肠道刺激,但能吸附吲哚美辛从而降低血药浓度,故应避免同服[96]。
同理,含抗酸药三硅酸镁、氧化镁、氢氧化铝的中成药(正胃片、陈香露白露片、胃乐胶囊、胃宁散、胃痛宁片、复方田七胃痛胶囊、复方陈香胃片、复方猴头冲剂、活胃胶囊、蛇伤解毒片)亦不宜与吲哚美辛同服。
金诺芬与雷公藤总苷[临床]门诊处方金诺芬1次3.0mg,一日2次,连服7天;雷公藤总苷1次20mg(雷公藤甲素33μg),一日3次,连服7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易发生不良相互作用[98]。
[机制]金诺芬(醋硫葡金,瑞得)为一种含金的口服抗风湿药,能减少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类风湿因子,恢复免疫球蛋白的浓度,阻断关节炎的发展,缓解症状。
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据报道本品除常见胃肠道反应外,亦可引起贫血、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
雷公藤总苷(雷公藤甲素)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类风湿药,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反应,一般可耐受;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偶可见血小板减少。
两药合用,可加强金诺芬引起血液恶液质的危险。
[处置] 建议医生根据病情的轻重选用其中一种,或如患者没有消化性溃疡,考虑其中一种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
如与金诺芬合用,在给药期间应注意消化道的反应和血象的变化。
三、抗痛风药别嘌醇与胃乐胶囊[临床、机制与处置]病者患痛风服用别嘌醇(别嘌呤醇,痛风宁)期间,不宜同服胃乐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