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药物治疗护理常规
精神科护理常规

【精神科一般护理常规】一、精神科入院护理常规1、病房护士接到患者住院通知后,应立即准备好床位及治疗用物,并通知医师。
2、新入院患者到病区后,由主班护士负责接待患者并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重点观察极度兴奋、衰竭、谵妄、明显消瘦、伴有严重外伤、高热等情况,如有上述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急救准备。
3、护士给患者更衣时观察有无躯体外伤和女患者月经情况,并对患者进行安全检查,防止将危险品带入病室,如有贵重物品以及患者多余的衣物一并交给护送人或家属带回,并告知家属(1一2人)向医生介绍病史。
4、协助新入院患者做好卫生处理,包括沐浴、更衣、理发、剪指甲等。
观察全身情况,如有伤痕、压疮、头虱、体虱或牙齿缺失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记录。
5、进行入院常规检查,测T、P、R、BP及体重。
如有异常变化时立即通知医生。
6、患者进入病房后,向患者介绍病房情况,包括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科主任、护士长、病室环境、作息制度等内容(意识不清、不合作者可暂缓),注意态度要平和、耐心。
7、主班护士向护送人或家属讲介绍探视制度及要求。
入院当日作入院评估,并根据病情需要作好护理记录。
8、新入院患者测BP、T、P、R、每日四次,连测一周,一周后每日下午测体温一次。
(第一周护理同分级护理制度的特级护理内容)二、精神疾病护理常规1、保持病区整洁,空气流通和舒适安静,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息环境,并根据病情进行分级护理。
2、进行各种操作前应向患者做好告知、解释工作,并认真观察病情和治疗反应,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详细记录和交接班。
3、坚守工作岗位,加强巡回,对意识不清、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郁状态等重点患者加强护理,以防自杀、伤人、逃跑、毁物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4、注意患者饮食及排便,对生活不能自理者应按时协助喂水、喂饭,三日内无大便应通知医生给予处理,对拒食和拒服药者应设法劝导,或报告医师处理。
5、做好晚间护理,每晚督促患者洗脚、女患者洗会阴、生活不能自理者护士应协助定期洗澡、更衣、剪指甲、理发、饭前便后应洗手,保证患者做到六洁(脸、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床单位清洁),四无(无褥疮、坠床、烫伤、交叉感染的发生)。
常用精神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工作标准服务规范

常用精神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工作标准服务规范1.前言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为了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在进行精神护理技术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服务规范,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服务水平。
2.操作规程(1)用药规程1)熟悉精神药物的分类、用途、禁忌症等内容;2)了解患者的症状、体质、药物过敏史等情况,选择合适的精神药物;3)掌握精神药物的使用方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确保精准用药。
(2)心理行为疗法操作规程1)了解病人心理问题,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2)掌握心理行为疗法操作技能;3)规范治疗时间、频次和疗程,审慎选取心理行为疗法的方式和方法。
(3)安全约束操作规程1)了解安全约束的定义、目的、种类和应用范围;2)规范安全约束的操作流程和技巧;3)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正确选用安全约束方式,确保患者和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
3.工作标准(1)卫生清洁标准1)对病房、病床、用具等物品定期进行清洗消毒;2)常规更换病人用品,保持室内整洁卫生;3)做好垃圾分类,定期清理垃圾。
(2)安全防范标准1)做好火灾、水灾、电气事故等安全防范工作;2)定期检查病区安全设施,排除安全隐患;3)做好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
(3)服务规范1)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贴心的服务;2)尊重患者隐私权,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3)加强与患者家属、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的沟通与联系。
4.总结以上是常用精神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工作标准服务规范的一些内容,护士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学习、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为患者的健康服务保驾护航。
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常规与原则 (2)

鼓励适当运动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兴 趣,鼓励他们进行适当的 运动,如散步、瑜伽等, 有助于放松身心。
饮食护理
均衡营养
为患者提供营养均衡的饮 食,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 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控制饮食
对于有饮食障碍的患者, 需要控制饮食,避免过度 进食或绝食等行为。
保持水分摄入
确保患者每天摄入足够的 水分,以维持身体正常功 能。
睡眠护理
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保持 安静的睡眠环境,避免夜间干扰。
睡眠限制
放松训练
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或深呼吸练 习,有助于患者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
对于失眠的患者,需要进行睡眠限制 ,避免过度躺在床上。
卫生护理
个人卫生
督促患者保持个人卫生,定期洗 澡、洗头、刷牙等。
衣物整洁
限制患者接触危险物品 ,如锐器、火源等。
04
保持地面干燥,防止滑 倒。
防止自杀的措施
01
02
03
04
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和行 为异常,及时发现自杀倾向。
限制患者接触自杀工具,如刀 具、绳子等。
24小时不间断的护理和监控 ,确保患者不离医护人员的视
线。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其 生活信心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确保患者穿着整洁、舒适、合适的 衣物。
环境卫生
保持患者居住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定期清洁和消毒。
03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建立信任关系
尊重患者
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尊严,不歧 视或贬低患者,建立平等、尊
重的护患关系。
耐心倾听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和感受, 不随意打断或否定患者,给予 患者充分的表达机会。
护士如何应对神经病患者的药物治疗和副作用监测

护士如何应对神经病患者的药物治疗和副作用监测引言在神经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然而,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因此,作为护士,我们应该了解如何正确应对神经病患者的药物治疗以及监测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1.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在进行药物治疗前,我们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
通过仔细阅读病历、与医生交流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病情严重程度等信息,有助于我们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2.关注患者的反应和效果:在患者开始服用药物后,我们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治疗效果。
例如,如果患者出现药物过敏或不良反应,我们应该及时记录并向医生报告,以便医生进行调整。
3.依从医嘱:护士在给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必须严格遵循医嘱。
用药时间、剂量等方面都必须符合医生的要求,切不可随意更改。
副作用监测和处理1.学习药物的副作用:护士需要了解不同药物的各种可能副作用,并学会监测和辨识这些副作用。
可以通过参考药物说明书、相关期刊、医学网站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
2.对患者进行评估: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经常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评估。
例如,检查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等指标,观察患者的表情、行为变化等,以便及早发现药物副作用的迹象。
3.根据副作用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果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我们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如果出现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应该立即停药并告诉医生;如果遇到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可以适当调整饮食和药物使用时间等。
结论药物治疗是神经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作为护士,我们应该掌握正确的药物治疗方法,密切监测患者的药物反应和副作用,以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以上是关于护士如何应对神经病患者的药物治疗和副作用监测的内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精神科护理常规 2014

精神科护理常规成都市德康医院成都市精神病院.精神科护理常规成都市德康医院成都市精神病员一四年四月0二目录精神科一般护理常规精神科安全护理常规患者饮食护理常规患者心理护理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护理常规多参数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护理常规精神科康复训练护理常规患者出院护理常规兴奋躁动状态患者护理常规木僵状态患者护理常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护理常规消极患者护理常规冲动患者护理常规外走患者护理常规拒食患者护理常规进食障碍患者护理常规睡眠障碍患者护理常规痴呆患者护理常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护理常规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常规心境障碍患者护理常规神经症患者护理常规应激相关障碍患者护理常规人格障碍患者护理常规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护理常规儿童孤独症患者护理常规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者护理常规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护理常规.儿童少年期情绪障碍患者护理常规精神科一般护理常规一、新入院护理1.礼貌接待,根据病情和家属要求安排床位。
检查患者随身携带的物品及日常生活用品的准备情况。
对患者进行卫生处理,更换病员服,检查躯体情况,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2.介绍医院情况、住院规则、探视制度、安全管理要求等。
3.填写体温单、床位卡、饮食通知单。
4.入院前3日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各4次,3日后变更为2次。
血压入院前3日每日测量1次,3日后变更为每周1次。
特殊情况遵照医嘱执行。
5.入院前3日每日进行护理记录,班班病情交接,3日后变更为一般记录、交接,病情有特殊变化随时记录、交接。
6.常规化验检查3日内完成,各类辅助检查一周内完成,心电图检查24小时内完成,特殊情况遵医嘱执行。
二、对病情突然变化者应报告医生,并做好详细交接班1.精神症状突然变化:如出现严重药物副反应、自伤和冲动行为等。
2.体温:≥37.5℃以上需连续监测至恢复正常3日后改为常规测量(37.5℃-37.9℃每日测3次,38.0℃-38.9℃每日测4次,≥39℃每日测6次),在体温单上记录并详细交班。
精神疾病的治疗及护理

(二)临床应用
3.维持治疗 维持治疗至少6个月,反复发作病人应持 续治疗2年以上。维持血锂浓度以0.4~0.8mmol/L 为宜 4.不良反应及处理 临床常见的早期不良反应主要为恶 心、手颤、口干、口有金属味、多尿、肌无力、疲乏 等;后期主要为持续多尿、烦渴,体重增加、甲状腺 肿大、粘液性水肿、手指细震颤,如出现粗大震颤提 示已接近中毒。从小剂量开始用药,逐渐加量,饭后 服用,必要时加服淡盐水等,可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 一旦出现中毒反应,应立即停用锂盐,加速锂的排泄 可给予高渗钠盐进行渗透性利尿或人工透析,对症处 理等。
二、抗精神病药物 (一)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1.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①抗精神病作用:主要为阻 滞神经元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的功能;②镇静作用: 主要为阻滞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功能;③其他作用: 如镇吐、降低体温、止痉、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2.心血管系统作用 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引起血管扩张, 血压降低,也可间接地通过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的 作用,抑制血压调节中枢,还可以引起心电图的改 变,如Q-T和P-R间期延长,T波倒置等。
严格执行护理常规和工作制度加强药物治疗的护理注意病人服药时的护理要设法保证患者把药服下防止藏药吐药等行为对拒不服药的患者可改用肌肉注射静脉输液等方式给药注意观察病人的用药后的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要宣传服药的意义和目的争取病人主动配合
第二十章 精神疾病的治 疗及护理
第一节 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
一、精神药物的分类
(三)β-受体阻滞剂
近年来发现β-受体阻滞剂对焦虑症有效。最常 用的是普萘洛尔,可减轻焦虑伴有的自主神经 症状;有支气管哮喘、心功能不全、传导阻滞 者禁用。一般剂量为10~60mg/d,分次口服。 不良反应较少。
六、电痉挛治疗
精神科疾病护理常规内容

精神科疾病护理常规内容1. 引言1.1 疾病概述精神科疾病是指一类以异常情绪、行为和认知功能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常见的精神科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
这些疾病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社会功能下降和自杀行为。
精神科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既包括遗传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
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情绪波动大、感觉异常、思维混乱等症状。
疾病的发生往往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康复,同时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精神科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通过合理的药物管理、心理支持和病人安全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进行护理工作时,还需要注意评估护理效果,及时调整护理措施,确保患者的身心健康。
1.2 护理概念护理是指在精神科护理中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心健康照顾和护理。
护理概念是指在精神科疾病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各种护理技术和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
护理概念强调的是对患者的全面关注和照顾,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
在精神科疾病护理中,护理概念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感受,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护理概念还强调护理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护理关系,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在精神科疾病护理中,护理概念的实施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是保障患者安全和健康的基础。
2. 正文2.1 疾病的常见症状精神科疾病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每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和症状。
常见的精神科疾病及其常见症状如下:1. 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常出现情绪低落、消沉、对生活失去兴趣、睡眠障碍、食欲变化等症状。
2. 焦虑症:焦虑症患者常表现为持续不安、紧张、恐惧感、焦虑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手脚发冷等。
精神药物及抗抑郁药物中毒的护理常规

精神药物及抗抑郁药物中毒的护理常规【概念】精神药物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精神活动的药物。
而精神病治疗药分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抗躁狂药和抗焦虑药等几大类。
抗精神药物是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的药物,又称神经阻滞剂或强安定剂、抗精神病药物中毒往往与用药剂量偏大有关,但也可发生于一般治疗剂量时。
【临床表现】早期呈嗜睡状态,表情淡漠、缄默少动或兴奋不安、无力、眩晕、恶心、呕吐、心悸、血压轻度下降、尿潴留、共济失调、震颤、肌张力增高等;有的可有急性锥体外系反应,如静坐不能、动眼危象和角弓反张等。
严重中毒时,呈昏迷状态,腱反射消失、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达40℃,大汗淋漓、脱水、血压下降、周围循环衰竭,有的可有癫痫发作,呼吸抑制,体温降低、血压持续下降、四肢远端冰冷、皮肤苍白或发绀、尿量减少,进一步可有肾衰、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心肌损害和肝功能损害而导致死亡。
1、急救原则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防止毒物继续吸收,排毒解毒,对症处理,维持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
2、急救及护理措施(1)应将病人安置在单间病室,设专人护理,加强基础护理。
立即停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遵医嘱给予洗胃、吸附与导泻。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和意识障碍的程度,针对不同症状对症处置,注意观察药物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3)遵医嘱给予利尿、解毒保肝药物静脉滴注,必然时给予留置导尿。
(4)低血压的处理:补液,纠正血容量不足,若血压仍未回升,可给予升压药,禁用盐酸肾上腺素。
(5)中毒引起的高热应用一般的解热药多不见效,应给予物理降温,体温在36℃以下时应注意保暖,使用热水袋时防烫伤,保持床铺干燥、平整和清洁,定时翻身,防褥疮发生。
(6)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护理,随时吸痰,间歇或持续吸氧,做好二便护理,预防并发症。
(7)意识不清病人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能量代谢平衡,给予鼻饲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入。
昏迷病人给予抗感染治疗,可用抗生素和肾上腺素以控制或预防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药物治疗护理常规
使用精神药物治疗者,均按精神药物治疗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一、适应症:各类精神疾病及心理因素所致的失眠、紧张、焦虑等症。
二、禁忌症:镇静和安眠药物中毒,各种原因所致的昏迷状态,消耗性疾病导致的恶病质,各种严重躯体疾病,均应禁用精神药物。
三、精神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1、药物的选择:根据诊断和靶症状,选择最适宜的药物。
1)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幻觉、妄想等症状。
2)三环类、四环类及其他抗抑郁剂治疗各类抑郁症,以控制或消除抑郁、焦虑和运动抑制等症状。
3)抗躁狂药治疗躁狂症并预防双相情感性疾病的复发。
4)抗焦虑药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和肌肉松弛的作用。
2、剂量调节
1)治疗剂量: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到能控制症状、但无明显副反应的最佳治疗量。
2)维持治疗量:病员自知力恢复且病情稳定后应采用维持治疗量,以防止病情复发,维持治疗量一般为治疗剂量的1/3-1/2或视病情而定。
3)主张单一用药。
个别病例治疗后效果不佳者,可考虑更换或采用联合用药治疗。
4)剂量个体化。
因个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及耐受性不同,故药物剂量应个体化。
5)儿童及老年人因年龄的关系,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有差异,药物疗效及副反应亦随之有差异。
儿童用药应按体重计算剂量,老年人因各脏器功能普遍减退,药物的排泄率降低,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容易蓄积而产生严重副反应。
因此,剂量均应相应降低,大约为青壮年剂量的1/3-1/2。
四、精神药物治疗护理要点
1、服药治疗中观察病员的进食、睡眠、日常活动情况、主诉和精神症状变化。
定时测血压、脉搏,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及排尿性晕厥。
一旦发生应将病人平卧或呈头低足高位,必要时给予升压药物,但禁用肾上腺素(副肾素)。
2、发药时应严密检查病员的口腔、水杯,以免吐药、藏药,防止储药自杀。
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3、丁酰苯类、吩噻嗪类及长效药物制剂,易发生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痉挛性扭转、吞咽困难和动眼危象等锥体外系副反应,应密切观察及时报告主管医师,以便及时处理,对吞咽困难者做好饮食护理。
4、治疗过程中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皮肤黄疸、瘙痒和发热症状时,应考虑为药源性肝炎。
若出现上感、周身不适、咽部疼痛、高热,考虑为颗粒性白细胞降低的可能性,应急查白细胞计数,并定期复查肝功和血象。
5、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剂具有中枢和周围抗胆碱能作用,因此病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流涎、视物模糊、散瞳、心动过速、颜面潮红、发热、便秘、腹胀和排尿困难等症状,重者可致肠麻痹和尿潴留。
应及时调整剂量或暂停用药,给予毒扁豆碱或其他处理。
6、精神药物可致过度镇静或出现精神症状或发生抑郁情绪等反应,应及时给予处理。
7、抗精神病药物和抗忧郁剂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可导致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猝死等。
因此,应定时测量脉搏、血压和进行心电图检查。
8、抗精神病药物及抗抑郁剂,有降低抽搐阈,诱发癫痫发作的副作用,工作人员应严密观察并随身携带压舌板,防止病员癫痫发作时咬破舌头。
9、碳酸锂治疗期间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如疲乏无力、嗜睡、恶心、呕吐、厌食、白细
胞增高、甲状腺功能低下、夜尿增多、烦渴和皮肤病等。
其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容易出现中毒症状,表现为舌、手震颤、共济失调、构音困难、体温升高、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上述症状发生后,应及时停用碳酸锂,并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控制食盐摄入量,每日不超过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