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圈起来的不做
【人教版】生物选修一:2.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课后习题(含解析)

【优化设计】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专题2 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课时演练·促提升1。
含C、H、O、N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可以作为( )A。
异养微生物的氮源、能源B.异养微生物的碳源、能源C.自养微生物的碳源、氮源、能源D。
异养微生物的碳源、氮源、能源解析:含C、H、O、N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一般是蛋白质,因此可给异养微生物提供碳源、氮源、能源。
答案:D2。
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空气、牛奶所采用的灭菌、消毒方法依次是()①化学消毒②灼烧灭菌③干热灭菌④紫外线消毒⑤高压蒸汽灭菌⑥巴氏消毒法A.⑤③②①④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⑥②③④①⑤D.③④②①⑥⑤解析: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能耐高温,用干热灭菌;接种环可通过灼烧灭菌达到迅速、彻底的灭菌效果;实验操作者的双手可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如用酒精擦拭双手;空气可用紫外线消毒;牛奶可采用巴氏消毒法,使营养成分不被破坏.答案:A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基质的是固体培养基B。
培养基只有两类: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C。
固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水即可制成液体培养基D.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解析: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根据培养基的物理性质不同,可将培养基分成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不加凝固剂。
答案:D4。
三个培养皿中分别加入10 mL不同的培养基,然后接种相同的大肠杆菌样液。
培养36 h后,计算菌落数,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选项错误的是()培养皿培养基成分菌落数Ⅰ琼脂、葡萄糖35Ⅱ琼脂、葡萄糖、生长因子250Ⅲ琼脂、生长因子0A。
该实验采用的是固体培养基B.该实验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C。
Ⅰ和Ⅲ对照,说明大肠杆菌的生长不需要生长因子D。
Ⅱ和Ⅲ对照,说明大肠杆菌的生长需要糖类解析:培养基中均加入了琼脂,故为固体培养基;微生物接种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Ⅰ组和Ⅲ组存在两个变量,不能说明大肠杆菌的生长是否需要生长因子;Ⅱ组和Ⅲ组对照,自变量是葡萄糖的有无,说明大肠杆菌的生长需要糖类。
微生物工程实验指导

微生物工程实验指导适用生物技术专业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2008.1实验一 发酵实验用玻璃器皿灭菌前的包扎方法一、目的:学习发酵实验用玻璃器皿在灭菌前的包扎工作,并了解灭菌后的使用方法。
二、原理:为保持发酵实验用玻璃器皿灭菌后的无菌状态,需要对它们灭菌前进行包扎,这些工作看起来简单,但如操作不当或不按操作规程去做,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甚至会导致实验的失败。
三、材料和设备5ml吸管30只,9cm培养皿 10套,120*12mm试管 120只,250ml三角瓶30个,脱脂棉0.5斤,天然棉0.5斤,8层纱布30块,线绳。
四、方法1、洗涤1 新器皿应用2﹪盐酸浸泡数小时再洗涤。
2 琼脂块不能倒入下水道。
3 含菌培养基一般先煮再洗。
4 洗涤后玻璃器皿上水应均匀湿润而无条纹和水珠。
2、包扎① 平皿的包扎:10个一包。
前9个方向一致,最后一个反放,用纸卷成卷,也可放在特制铁桶中灭菌。
② 吸管的包扎:在吸管尾部塞入少许脱脂棉,脱脂棉长约1cm,距管口约0.5cm,以防止在使用时造成污染。
脱脂棉松紧适当,多余的棉花可用火焰烧掉。
每支吸管用约6cm宽纸条,吸管头部包衬双层纸,以30-45º卷起,吸管尾部用剩余纸条打成一结,防止散开,标上容量。
使用时,从吸管中间凝断包扎纸带,抽出吸管。
③ 试管的包扎:用天然棉做成棉塞,紧贴管臂,松紧适宜,棉塞要实,2/3塞进管口。
也可用硅胶塞。
十只一把,外加牛皮纸,扎好。
脱脂棉易吸水,可能造成染菌。
④三角摇瓶的包扎:用8层纱布(大小适宜),塞入瓶口2/3,瓶外部分揪成一团,再用一层牛皮纸或两层报纸把纱布遮严(以免打湿),包扎,用绳子系成活扣。
使用时,去掉包扎纸,拿去纱布,接种后,将纱布塞进瓶口,纱布四角拉下,用绳子系成活扣。
五、作业体会这样做有哪些好处?实验二 灭菌技术及其应用一、目的:掌握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和操作。
二、原理:灭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加热使微生物体内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达到灭菌目的。
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操作技巧分享

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操作技巧分享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分类、繁殖和作用等方面的科学。
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实验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准确的实验操作技巧能够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本文将分享一些常用的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操作技巧,旨在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无菌操作技巧无菌操作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实验操作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旨在避免外源性的微生物污染,保证实验的纯净性。
常见的无菌操作技巧包括:1. 工作台表面的无菌处理:实验前,将工作台表面用消毒剂擦拭干净,并用酒精灯烧热消毒剂,使其蒸汽充满整个工作区域。
2. 手部的无菌处理:洗手后,使用酒精或酒精搓洗剂彻底消毒双手。
实验过程中,避免直接接触口腔、头发等可能带有微生物的区域。
3. 器械的无菌处理:酒精火烧消过的工具和培养皿、试管都应在熟钳烧灼,或用酒精擦拭,以确保无菌操作的可靠性。
二、微生物培养技巧微生物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提供足够的微生物量供研究使用。
以下是一些微生物培养的技巧:1. 培养基的准备:培养基应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配方,避免污染。
实验时,应用高压蒸汽灭菌器将培养基均匀加热至121℃,压力为1.05kg/cm²,持续15-20分钟。
2. 培养皿、试管等器械的消毒:培养皿、试管等器械使用前需要进行高温高压灭菌,以确保无菌状态。
3. 微生物菌株的接种:用无菌的注射器或吸管将微生物菌株接种到培养皿或试管中,并在接种后密封好。
接种时应保持操作迅速,以避免空气中的细菌污染。
三、细菌染色技巧细菌染色是细菌形态鉴定和分类的重要工具之一。
常见的细菌染色技巧包括:1. 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在操作革兰氏染色实验时,应注意使用新鲜的甲醇、碘酒和脱色剂。
2. 嗜酸性染色法:嗜酸性染色法用于染色酸杆菌,目的是观察并鉴定酸杆菌的形态特征。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试验

一、糖类代谢试验
5、β-半乳糖苷酶试验(ONPG试验)
二、蛋白质代谢试验
不同细菌分解蛋白质能力不同,可利用不 同氮源来合成菌体蛋白质,可通过检测加 入蛋白质分解后的产物或PH变化来鉴定细 菌。
二、蛋白质代谢试验
1、吲哚(indole)试验(又称靛基质试验) 目的: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 原理:细菌分解蛋白胨中色氨酸生成的吲哚与试剂 中的二甲氨基苯甲醛作用生成红色的玫瑰吲哚。 方法:纯培养物接种蛋白胨水后35℃培养24-48h沿 管壁徐徐加入Kovac氏试剂或欧氏试剂0.5ml观察。 结果:两层液体交界处出现红色为阳性,无色为阴 性。
2、凝固酶试验
目的:常用于鉴别葡萄球菌。 原理: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凝固酶,使血浆中的纤维 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附着于细菌表面产生凝固。分为 与细胞壁结合的凝固酶(玻片法)与菌体生成后释放在 培养基中的游离凝固酶(试管法)。 玻片法:在玻片上加生理盐水与血浆个一滴,观察凝集 情况 试管法:三只含1:4血浆0.5ml的试管各接种待检菌、 阳性菌株和肉汤阴性菌株,待检菌出现凝固且阴性对照 不凝固为阳性。
三、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2、丙二酸盐利用试验 目的: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 原理:某些细菌将丙二酸盐作为唯一的碳源时,丙 二酸盐被分解成为碳酸钠,使培养基变碱性。 结果:培养基变蓝色为阳性,颜色无变化为阴性。
三、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2、丙二酸盐利用试验
三、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3、醋酸盐利用试验 目的: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 原理:细菌利用铵盐作为唯一氮源同时利用醋酸盐 作为唯一碳源时,分解醋酸钠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与 钠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钠使培养基呈碱性,指示剂由 绿变蓝。 结果:斜面上有菌落生长且培养基变蓝色为阳性。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目的和要求及实验室规则及注意事项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目的和要求及实验室规则及注意事项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研究微生物在人体中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实验是医学微生物学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以及实验室规则和注意事项。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实验目的(1)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特征,掌握基本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2)学习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方法,掌握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和实验操作;(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研究思维。
2.实验要求(2)精确记录实验数据,准确并规范地填写实验报告;(3)遵守实验室规则,严格遵循实验安全操作规程。
二、实验室规则1.实验室开放时间实验室开放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的08:30-17:30,周六至周日不开放。
2.实验室装备使用(1)学生在使用实验室设备前,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并取得资质证书;(2)使用实验室设备时要注意操作规程,禁止随意调试和拆卸实验室设备;(3)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和归位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环境卫生。
3.实验室安全(1)实验室进入前必须穿戴实验斗篷、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2)实验结束后必须洗手,并做好实验台面和器材的清洁工作;(3)对于具有较高危险性的实验,需要两人互相检查和确认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
三、注意事项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查看实验指南,了解实验目的和要求,熟悉实验步骤;(2)检查实验器材和试剂的完整性和可用性;(3)清洁实验台面,并准备所需的清洁消毒用品;(4)穿戴合适的实验服装和个人防护用品。
2.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操作时要细心、耐心,并注意实验安全;(2)严禁饮食、吸烟或涂抹口红等行为;(3)注意实验器材和实验台面的清洁和整理;(4)在实验中遵循实验步骤,严禁修改或省略步骤。
3.实验后的工作(1)清洗和归位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2)保存和整理好实验数据,并根据要求填写实验报告;(3)关闭实验设备和实验室电源,确保实验室安全。
微生物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微生物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微生物实验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很强,它着重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基本技能。
但随着教学侧重点的偏移,传统微生物实验的教学暴露出了很多弊端,对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微生物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微生物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弊端;课程改革一、当前微生物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一)实验前期准备阶段缺失,学生无法独立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的准备工作有很多,例如大量的洗刷、包扎、灭菌、制备培养基、以及实验样品的采集等工作。
而这些准备工作均由教师或者固定实验技术人员完成,实验时老师直接将准备好的器材、物品发放给学生,学生只是熟悉了部分关键环节,缺乏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全面了解,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实验的理解与吸收。
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会因缺乏这方面的锻炼而无法独立开展工作。
(二)实验内容拘泥于书本,学生缺乏兴趣与创新教师是决定实验课质量的关键,充分发挥实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上好实验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前提。
但如果在实验课程中,教师仅仅是单纯的示范教学,学生被动地重复课本中的步骤最后验证实验的结果,这样容易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尽管学生完成了实验,但对如何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如何分析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了解甚微,不仅脱离了实践,而且不利于应用技术的掌握和实验技能的训练。
目前微生物实验课基本上按照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指导进行教学,实验课主要开设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这些实验项目陈旧,脱离学生生活实践,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不会解决,更谈不上思维的创新。
(三)实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佳传统的实验课程一般都是示范教学,即教师在上面做示范,将步骤要点写在黑板上,随后学生跟着一起做。
但鉴于微生物实验的特殊性,很多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很难在黑板上画出来,也很难通过语言描述准确,这时学生只能依靠自身想象去抽象的理解。
对于一些受条件限制,只能教师展示的实验,学生只能围在设备及教师周围观看过程,听教师讲解,无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接收到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不佳。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大全,考研必备

《微⽣物学》实验操作⼤全,考研必备⽬录实验⼀培养基的配制实验⼆消毒与灭菌实验三显微镜油浸系物镜的使⽤实验四细菌形态的观察实验五细菌的⾰兰⽒染⾊实验六放线菌的形态观察实验七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实验⼋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九细菌数量的测定(设计性实验)实验⼗微⽣物的接种⽅法实验⼀培养基的配制⼀、实验⽬的和内容⽬的:学习和掌握配置培养基的⼀般⽅法和步骤内容:1、⽜⾁膏蛋⽩胨的配制2、⾼⽒1号培养基的配制3、马丁⽒培养基的配制⼆、实验材料和⽤具⽜⾁膏、蛋⽩胨、琼脂、可溶性淀粉、葡萄糖、孟加拉红、链霉素、1mol/l NaOH、1mol/l HCl、KNO3、NaCl 、K2HPO4*3H2O、MgSO4*7H2O、 FeSO4*7H2O。
试管、三⾓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天平、⽜⾓匙、pH试纸、棉花、⽜⽪纸、记号笔、线绳、纱布三、操作步骤(⼀)⽜⾁膏蛋⽩胨培养基的配制⽜⾁膏蛋⽩胨培养基是⼀种应⽤最⼴泛和最普遍的细菌基础培养基。
其配⽅如下:⽜⾁膏3g,蛋⽩胨10g,NaCl5g,琼脂15~20g,⽔1000ml,pH7.4~7.61、称药品按实际⽤量计算后,按配⽅称取各种药品放⼊⼤烧杯中。
⽜⾁膏可放在⼩烧杯或表⾯⽫中称量,⽤热⽔溶解后倒⼊⼤烧杯,⽜⾁膏极易吸潮,故称量时要迅速。
2、加热溶解在烧杯中加⼊少于所需要的⽔量,然后放在⽯棉⽹上,⼩⽕加热,并⽤玻棒搅拌,待药品完全溶解后再补充⽔分⾄所需量。
若配制固体培养基,则将称好的琼脂放⼊已溶解的药品中,再加热融化,此过程中,需不断搅拌,以防琼脂糊底或溢出,最后补⾜所失⽔分。
3、调pH 检测培养基的pH,若偏酸,可滴加1mol/l NaOH,边加边搅拌,并随时⽤pH试纸检测,直⾄达到所需pH范围。
若偏碱,则⽤1mol/l HCl进⾏调节。
PH的调节通常放在加琼脂之前。
应注意pH值不可调过头,以免调回影响培养基内各离⼦的浓度4、过滤液体培养基可⽤滤纸过滤,固体培养基可⽤4层纱布趁热过滤,以利结果的观察。
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及应用

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及应用微生物是生命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它们在许多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生理学是对这些微生物的生理特征、生长繁殖规律、代谢过程等行为的研究,涉及到一系列的学科,包括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近年来,微生物生理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它具有极大的潜力在医药、生物能源、化工等众多领域中得到应用。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一、微生物代谢研究及应用微生物代谢过程是其生长繁殖和能量合成的基础。
通过对微生物生理学的仔细研究,人们可以揭示微生物代谢规律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从而开发出许多应用。
例如,研究葡萄糖和其他多糖在微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人们可以开发出发酵工艺,使微生物在葡萄糖进料的情况下,合成出更多的生物产物,如酒精、酸、乳酸等。
微生物代谢的研究也对生物能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可以开发出多种能量转化和储存技术。
例如,利用微集成系统,可以将在线电化学传感器与微生物电解池相结合,将有机废水转化为化学能或电能,实现了污水的净化和能源的高效利用。
二、微生物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微生物在医药行业中应用广泛。
从古代的发酵制药到现代的微生物发酵、基因重组生产等,微生物学在药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许多广谱抗菌素和抗真菌感染的药物都是由微生物生产和发现的。
现代微生物学还可以通过合成基因工程技术,建立人类蛋白质表达系统,用于创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此外,利用微生物的纯化和培养技术,可以大规模生产抗体,具有极大的生物医学价值。
三、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污水处理和污染物去除领域,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代谢反应,可以高效地去除有害物质。
微生物的一些代谢产物还具有很强的氧化还原能力,能够有效去除水体和土壤中的异味、有毒物质和重金属。
总之,微生物生理学在现代科技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生理学实验―――铜绿假单胞菌fabI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鉴定目录实验〇铜绿假单胞菌fabI基因鉴定的原理实验一细菌总DNA的提取与检测实验二铜绿假单胞菌fabI基因PCR扩增实验三铜绿假单胞菌pafabI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实验四质粒的提取与检测实验五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DNA转化实验六遗传互补大肠杆菌fabI温度敏感突变菌株实验七铜绿假单胞菌烯酯酰ACP还原酶的原核表达实验八铜绿假单胞菌烯酯酰ACP还原酶纯化实验九体外鉴定烯酯酰ACP还原酶的酶活性实验十构建铜绿假单胞菌fabI突变菌株实验十一菌落PCR筛选重组子实验十二铜绿假单胞菌脂肪酸合成分析实验报告实验〇铜绿假单胞菌fabI基因鉴定的原理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是一种细胞生物体重要的基础代谢。
生物体脂肪酸合成系统(FAS)为磷脂和类脂等生物质膜组分提供重要的前体物质,同时生物体内一些重要的化合物如硫辛酸、生物素以及细菌群体感应的信号分子等也都需要以脂肪酸合成代谢中的中间产物为前体物质合成。
在不同生物体内,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过程的基本原理是相似的,但是催化反应的蛋白序列和结构则有着很大的差异。
根据合成酶系统的这种差异,人们将脂肪酸生物合成系统分为I型脂肪酸合成酶系(FASI)和II型脂肪酸合成酶系(FAS II)(Cronan, 2006)。
I型脂肪酸合成酶系主要分布在哺乳动物和真菌等生物中,该种脂肪酸合成由一个(或两个)分子量较大的多功能酶蛋白催化。
这种多功能酶蛋白有多个不同功能的结构域,脂肪酸延伸循环中的各个反应分别在酶蛋白的不同结构域进行(Heath et al, 2002a; White et al, 2005)。
II型脂肪酸合成酶系主要分布在细菌,植物和原生动物中,该类生物的脂肪酸合成由一组独立存在的酶催化完成,该系统中各个独立的酶蛋白分别行使一种功能(Cronan, 2006; White et al, 2005)。
细菌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中,酰基链通过硫脂键连接在酰基载体蛋白(ACP)上。
ACP是一种小分子量蛋白,一般由70-8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是FAS II的核心成员之一。
以大肠杆菌为例,说明脂肪酸合成的路径。
1. 脂肪酸合成的起始:脂肪酸合成的起始反应是以细菌体内的乙酰辅酶A合成起初的四碳的短链脂肪酸的过程,该四碳的短链脂肪酸(acyl-CoA)及CO2产物是酰基链延长反应的基础(Revill et al, 2001; White et al, 2005)。
此过程通过羧化、转移、缩合三步来完成:第一步,羧化:乙酰CoA在乙酰辅酶A 羧化酶(ACC)作用下转化为丙二酸单酰辅酶A(Mal-CoA)。
ACC有4个独立的蛋白构成(AccA,AccB,AccC,AccD),其中AccB的行使功能需要生物素作为共价结合的辅因子(Cronan et al, 2002)。
第二步,转移:Mal-CoA在丙二酰转酰基酶(FabD)的作用下将丙二酸单酰基团转移至ACP上,形成Mal –ACP(Jackowski et al, 1987)。
第三步,缩合:在β酮脂酰ACP合成酶III(KAS III,FabH)的作用下将乙酰CoA所携带的酰基链合缩合到Mal-ACP上,生成β酮丁酰ACP,起始新的酰基链的生成(Revill et al, 2001)。
图1 大肠杆菌脂肪酸合成途径2. 酰基链的延长:FASII中有四种关键酶行使碳链延长的功能,该延长过程是以循环的形式进行,每次循环都经过缩合、还原、脱水、再还原四个步骤,使脂肪酸碳链延长两个碳原子(White et al, 2005; Zhang et al, 2008a)。
第一步,缩合:碳链的延长是由β酮脂酰ACP合成酶(-ketoactyl-ACP synthetase,KAS)来催化完成的。
延伸反应中β酮脂酰ACP合成酶有KAS I (FabB)和KAS II (FabF)两种。
每次缩合反应,碳链延长两个C原子,同时在酰基链的β位引入一个酮基(Bergler et al, 1992; D'Agnolo et al, 1975)。
第二步,还原: KAS在延长碳链的同时引入了β位酮基,该基团在β酮酯酰ACP还原酶(-ketoactyl-ACP reductase,KAR,FabG)的作用下加氢还原,转化为羟基集团,将β酮酯酰ACP转化成为β羟酯酰ACP,同时将还原剂NADPH 氧化(Price et al, 2001;2004)。
第三步,脱水:β羟酯酰ACP脱水形成反2稀酯酰ACP为一可逆反应。
该过程由不同底物专一性的两种β羟酯酰ACP脱水酶(-hydroxydecanoyl-ACP dehydratase,HAD):FabZ和FabA催化完成(Iram et al, 2005; Mohan et al, 1994)。
第四步,再还原:循环反应的最后一步由烯酯酰ACP还原酶(FabI) (enoyl-ACP reductase,ENR)来催化完成,将反2烯酯酰ACP还原为饱和酯酰ACP,同时消耗辅因子NADH (Heath et al, 1995; Heathet al, 2002b; Massengo-Tiasse et al, 2008)。
各种细菌间FAS的成分不同,最终的脂肪酸酰基链的长度也有所不同。
一般延伸到16-18个碳原子的链长的脂酰ACP时,碳链停止延长,作为磷脂合成的前体物质被利用(Zhang et al, 2008a;b)。
铜绿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医学上称绿脓杆菌,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种。
该菌是革蓝氏阴性细菌,杆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皮肤、肠道和呼吸道,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本实验的目的就是搞清楚铜绿假单胞菌是否有fabI同源基因,若有PafabI 的功能怎样?是否与大肠杆菌的FabI的功能相同抑或有一些相异的功能。
因此我们将本次微生物生理实验的课程名定为铜绿假单胞菌fabI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2000年,铜绿假单胞菌PAO1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并由61位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完成了其基因组的注释工作。
PAO1菌株基因组全长6,264,403bp包含有5565个基因或者假想基因。
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测序及注释工作的完成,为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脂肪酸合成路径提供了方便。
我们可以根据同源序列法克隆目标基因。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基因库有:(1)EMBL,为设在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基因库,其网上地址为/ebi-home.html;(2)Genbank,为设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基因库,其网上地址/web/search/index.html;(3)Swissport和TREMBL,Swissport是一蛋白质序列库,其所含序列的准确度比较高,而TREMBL只含有从EMBL库中翻译过来的序列。
目前,以Genbank的应用最频繁。
这些基因库是相互联系的,在Genbank注册的基因序列,也可能在Swissport注册。
从上述数据库中查询所要研究的目标蛋白或基因,然后从中获得基因的全长序列。
根据整个基因序列设计特异的引物,通过PCR 从基因组中克隆该基因。
实验一细菌总DNA的提取与检测一、实验器材铜绿假单胞菌PAO1;WTL缓冲液;PCP缓冲液;异丙醇;70%的乙醇;RNase A;1.5 ml离心管;各种枪头;移液器;水浴锅;高速台式离心机;旋转蒸发仪;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紫外分光光度计。
二、目的要求(1)了解常用的细菌总DNA制备方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学习细菌总DNA的操作技术。
三、基本原理细菌基因组的大小一般为1-5 Mb。
制备纯的质量高的总DNA是进行细菌基因组分析、基因克隆和遗传转化研究等的基础。
细菌总DNA的制备方法很多,但大都包括两个主要步骤:先裂解细胞,接着采用化学或酶学方法除去样品中的蛋白质、RNA、多糖等大分子,本实验采用Omega公司的SQ Tissue DNA Kit方法简化了提总DNA的步骤,样品首先用WTL缓冲液裂解细胞,用PCP缓冲液使蛋白质沉淀下来,而总DNA存留在上清液中,然后用异丙醇沉淀得到高质量的细菌总DNA。
四、操作步骤(1)细菌总DNA的提取(按Omega的Bacterial DNA Kit方法)1. 用1.5 ml离心管收集1.0 ml过夜培养的铜绿假单胞菌PAO1菌液10,000 rpm 室温离心1 min,每个组收集两管进行后面的操作;2. 去上清液,加入180 μl TE 溶液,充分悬浮细胞后,加入20 uL IS溶液,室温保存10 min;3. 5,000 rpm 离心5min,去上清,加入200 uL BTL溶液充分悬浮细胞;(可选择步骤:对于G+细菌,加入30 uLGP溶液,剧烈震荡5min;将上清转移至另一个离心管。
)将样品于55°C水浴60 min使细胞裂解完全。
4. 加入25μL蛋白酶K,充分混匀,将样品置于55°C水浴60 min,没10 min 颠倒混匀一次,使细胞裂解完全。
5. 加入5μL RNase A 颠倒数次混匀,室温静置20min,(可选择步骤:10,000rpm离心5min,转移上清至另一个干净离心管)6. 加入220 uL BDL溶液,充分混匀,65°C水浴10 min,加入220uL无水乙醇,充分混匀,如果有沉淀,吹打去除沉淀。
7. 将上清转移至吸附柱中,10,000rpm离心离心1min,去承接液;8. 加入500μL HB溶液,10000rpm离心离心1min,去承接液;9. 加入500μL WB溶液,10000rpm离心离心1min,去承接液;10. 重复步骤9一次11. 12000rpm离心2min12. 将吸附柱转移至一个新的1.5mL离心管中,加入100μL EB溶液,静置3min13. 10000rpm离心1min,收集洗脱液。
(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总DNA1. 清洗并安装好的制胶槽,插入适当的梳子。
2. 称取0.5 g琼脂糖于三角瓶中,加入50 ml 0.5 × T BE电泳缓冲液,称量三角瓶总重量。
摇匀后放在微波炉上加热并且不断摇动,至琼脂糖完全溶解,加水补足原重。
待冷却到约50°C后(不烫手为宜),加4 μl GoldView,摇匀后倒入摆好的18孔制胶板中冷却凝固,1 h以后使用。
3. 凝固后垂直向上拔出梳子。
连同制胶板一同取出凝胶,清理制胶板下侧和制胶槽内的碎胶,放入已装有0.5× T BE电泳缓冲液的电泳槽中,以浸过胶面5 mm 为宜。
4. 用移液器吸取适量DNA样品,1 μl 10 x loading buffer在点样板上混匀后点样,记好各组的点样孔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