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25页PPT

合集下载

《坚持改革开放》PPT精品教学课件

《坚持改革开放》PPT精品教学课件
第一课 踏上 之路
1.1 坚持改革开放
第一目
改革开放促发展
我们的国家 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大国,但在近代遭受:
鸦片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中法战争 八国联军侵 华战争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1.为实现强国富民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做出了哪些努力?
国际影响: ③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 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 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国务院总理李强:我们常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 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下一步,推进中国式现 代化,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过程当中,
坚 持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促发展
推动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四个尊重”

综合国力方面

中国腾飞表现 人民生活方面
开 放
中国腾飞谱新篇
国际界影响力 中国腾飞证明了什么/改革开放重要性: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课堂练习
1.改革开放的事实说明了( )
A
①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1978年 三中全会
说一说:我国是怎样推进改革开放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 放的历史征程。
2.我国是怎样推进改革开放的?
① 开启: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 的历史征程。(标志性事件)
② 推广: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 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人中民国生腾活飞的表现——人民生活

第8讲--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第8讲--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的计划经济体制
文化上
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 Nhomakorabea受政治运动影
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社会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
生活上 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历史二轮复习
【主干知识】
这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
开放前)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开始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社会主义 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历史二轮复习
4.社会生活上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生
活水平总体较低。与此同时,新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 及大众传媒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 影响较大,呈现明显的时代特色。
历史二轮复习
【隐性知识】
中外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16~18世纪的西方各国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重商主义道路,迅速 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和体制转型,先后成为世界强国。重商主义 具有国家干预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军事扩张主义、殖民主义、 鼓励人口增长等政策特征。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 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二十多年 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 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 程。 ——何正斌《300年经济学与30年中国经济发展》

严重阻碍生产力 所有制,实行 为农业发展开
发展
农民土地所有 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 1953~1956 小农经济难以满 把土地等主要 进一步提高了

足国民经济发展 生产资料由私 农业生产力
的需要

第二节 外交政策

第二节 外交政策

二、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这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1982年宪法中,都规定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主要是: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独立自主体现着中国国家主权至高无上的性质。中国坚决 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和利益,绝不屈服于任何大国和大国集团 的压力,保持国家主权尊严和独立,捍卫主权的完整性。在国 际事务中,中国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自己的判断,决 定自己的立场、方针、政策,不受任何大国的影响,也不受社 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实行真正的不结盟,中国永不 称霸。
(5)中国愿意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 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经济、技术、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二)中国对发达国家关系的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巩固和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 要组成部分。中国为促进现代化建设,有必要和需要同发达国家在经济技 术等领域进行合作。发达国家从各自不同时期的国家利益出发,不同程度 的重视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也积极谋求扩大对华关系。因 此,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同发达国家的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 1、中国对于美国关系的政策
在这些战略方针指导下,这一时期外交成交十分可观:与苏联及其他一 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争取到了苏联在军事、经济、技术 方面的援助;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发展合作关 系,并在与印度和缅甸的外交往来中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总之,这一阶 段的外交政策,捍卫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主权和尊严。但是,与此 同时,也开始显露出局限性,即把意识形态的异同作为是否建立亲疏关系的 标准,从而使外交工作初露“左”的倾向。 第二阶段,60年代,世界局势剧烈动荡,美国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外交 政策,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放弃了“一边 打”的政策,采取同时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毛泽东提出了“两个 中间地带”的思想:把亚非拉国家划分为第一中间地带,作为直接同盟军; 把西欧、北美和大洋洲国家划分为第二个中间地带,作为间接同盟军。同时, 也积极谋求改善同一些西方国家的关系,如1964年与法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以民促官”的方针同日本等国家开展外交。

历史上不同的几种经济增长模式

历史上不同的几种经济增长模式

历史上不同的几种经济增长模式1.改革开放前30年(1949~1978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

为了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我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在这期间,我国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统计资料表明,GDP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624.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6.15%。

然而,因为是在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形成了以追求速度为核心的发展思路。

经济增长呈现高消耗、高浪费和明显的结构性失衡。

重化工业的发展,牺牲了农业,使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第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第二产业。

由于企事业单位吸纳的劳动力人口有限,大量劳动力被限制在农村,从事效率低下的农业生产,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

人民的生活质量没能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高。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但为以后阶段的经济建设奠定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初具规模的经济基础。

2.改革开放时期前10年(1978~1992年):“双轨制”体制下摸着石头过河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经济的短缺,被长期压抑的社会需求得到突然的释放,使得经济领域各个方面供给严重不足。

经济的改革开放,推动了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为对象的生产领域的快速发展,高额利润的刺激与旺盛的市场需求,主导了市场条件下的粗放式经济增长。

在产业结构上,这一时期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而在制造业中,为人民生活服务的轻工业产品取得了极大丰富。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迅速增长;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的扩大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形成了已非国有企业发展为主要推动力的粗放型增长。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1坚持改革开放(共20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1坚持改革开放(共20张PPT)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中国腾飞的表现:
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 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从 “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 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 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2、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春风化雨,40年跨越腾 飞。时至今日,改革开放让人民群众收获了太多的幸福感、 获得感和自豪感。下面能够体现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有
( D)
①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②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 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④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年内1000多万农村贫困 人口实现脱贫 B、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改革的酝酿与兴起
包产到户的星星之火
1978年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 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 搞大包干。
搞大包干第一年,即1979年,小岗村发生了巨 大变化。 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
年粮食产量总和; 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 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 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有核武器国家
18日下午,顺利返回着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一1978)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1949. 10-1956. 9)第一阶段:继续推行土地改革政策(1949. 10一1953春)第二阶段:初步建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政策(1953. 4一1956. 9)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1956. 9一1966. 5)开始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宣告结束。

(1956. 9一1958年底)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966.5 -1976. 10)土地政策基本处于停止不前,乃至倒退、混乱或被砸碎的不正常状态。

4徘徊时期的土地政策(1976. 11-1978. 11)比文化大革命时期虽有所好转,但起色不大,突出的特点是徘徊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1978 – 2002)一、人民公社后期的土地政策(1978.12-1982.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的转变和拨乱反正的完成,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召开标志着人民公社开始解体二、家庭联产承包政策的演变((1978.12-2002.12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20年是人民公社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带有浓厚的人民公社色彩,后20多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承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

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 12-1984. 12 )所谓大突破指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这一阶段的体制特征是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制度全而解体,新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

这一时期,土地政策走过了一个不平凡阶段。

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 1一1991. 12 )。

所谓大磨合,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

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其体制特征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转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领域,向计划经济时期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统购统销制度”发起冲击。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考点精讲:第12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考点精讲:第12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

政治上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1.一从边1倒95”0 年指到的1是95倒1 向年,以中苏华联人为民首共的和社国会不主仅义同国印家度,、故印度A尼项西 错亚误、;缅和甸平和共巴处基五斯坦项四原个则亚是洲1民95族3 年独提立出国家的建,与立了题外目交时关间系不,符而, 故且同B瑞项典错、误丹;麦中、华瑞人士民、芬共兰和四国个成欧立洲之资初本,主确义立国了家独建立立自了主外的交 关系。促成上述外交成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C ) 和A.平“外一交边方倒针”,意故识C形项态正外确交;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是 1955 年 万B.隆和会平议共上处提五出项的原,则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 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 政治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 遭到严重破坏
阶段特征
政治上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4.下列对表格反映的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
1971-1972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
时间 国家
1971 年
1972 年
科威特、土耳其、伊朗、黎巴 亚洲
嫩、塞浦路斯
日本、马尔代夫
尼日利亚、喀麦隆、塞拉利昂、毛里求斯、多哥、马达加斯加、
非洲
卢旺达、塞内加尔
政治上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 整
国际格局演变
中国外交政策调整
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极 对峙格局形成
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 同存异”的方针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 2、如何看待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失误?
三、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三路、2的0 世实纪践50~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社会主义 建
“一五” 计划
设的起步 三大改造
建设社会 主义道路 的探索与 失误
正确探索 失误
1953~1957 年,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 步基础
①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②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 常化;③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3.(2013·湖北孝感一模)周恩来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 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 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不学他们”突出表现在采取( ) A.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确 立:1949 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正式确立: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但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 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 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下图是我国某一“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万 吨)。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B )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7.民歌是时代的回音壁,反映不同时代特征。这是中国民间一首典 型民谣:“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 太阳吸袋烟。”下列关于这首民谣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这首民谣最早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B.这是新型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带来的丰硕成果 C.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业丰收的喜人面貌 D.违背农业发展规律,是浮夸风的真实写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