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五《祸兮福兮》实用课件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13课 祸兮福兮课件1 语文版必修5

(二) 第三节语言点 行:执行。昧:暗。 颣:丝线上的疙瘩,这里是不平的意思。建:通“健”, 刚健。 偷:苟且,懈怠。渝:改变,这里有败坏的意思。 器:才能。贷:施与。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 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 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 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 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化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 就是他。也许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雾, “神龙见首不见尾”, 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记述是关于孔子求见老子的故事, 说孔子见老子问“道”,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 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
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 从事。慎:谨慎;如:像。
2.内容理解 第五节所说的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它包含两层: 其一,大起于小,质变来自于量变,所以从反面讲,要防微 杜渐,要防患于未然;从做事的正面讲,就要从小事做起, 积少成多。古人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是这个道 理。其二,量变不聚积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发生质变,而人 们常常于成功前夕而放弃,结果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做事不 但要善始,而且要善终。
颣:丝线上的疙瘩,这里是不平的意思。 建:通“健”,刚健。 偷:苟且,懈怠。 渝:改变,这里有败坏的意思。 器:才能。 贷:施与。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 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这一段说明,真正的“大”与“高”,可能不会直接给 人这样的印象,而庸人常常被蒙蔽,只有高明的人,才能得 道。而且,得道之士,也不会直接表现出高明,反而常常会 甘居人下,不避尘世。就像后世谈到隐士所说:“小隐隐于 野,大隐隐于市”。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3课 祸兮福兮课件 语文版必修5

(4)不笑不足以为道 古义:把__…__…__作__为__ 今义:_认__为_ (5)为天下式 古义:_标__准__,__表__率__ 今义:_形__式__,__式__样__
4.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意义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与“恶”相对 夫唯道,善贷且成: 善于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好,妙 (1)善 善刀而藏之: 通“缮”,擦拭 素善留侯张良: 与……友善,交好 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于,擅长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爱好,崇尚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体现了老 子怎样的观点?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答案 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这 段文字意在说明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显示着这个道理。 譬如动与静,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物理学中谈到运动,都会先假定一个相 对静止的参照物。假如没有静止,运动也就无从谈起。再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的 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对立面。
三、文化常识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士:在先秦原为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后来游离出来成为有知识有技艺的人,差不多 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
品读研析
课堂导语
相信大多数同学都看过《射雕英雄传》,我们都为郭靖能够习得绝世武功《九 阴真经》而兴奋不已,在《九阴真经》这部绝世武功秘诀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天 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没错,出自老子的 《道德经》,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老子,看看他还写了哪些“武功秘籍”。好, 接下来我们正式学习今天的课文《祸兮福兮》。
【技巧点拨】 1.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
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墙上芦
祸兮福兮教学PPT

❖ 晋文公问政于咎犯。咎犯对曰:分熟不 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地割以分民而益其 爵禄,是以上得地而民知富,上失地而民知 贫,古之所谓致师而战者,其斯之谓乎?
敝则新
❖ 赵简子谓左右车席泰美,夫冠虽贱,头必戴之。 履虽贵,足必履之,今车席如此泰美,吾将何以履之 。夫美下而轻上,妨义之本也。
• 善于容让而不失于人,是为曲则全——最大的周全; • 善于承怨而受人爱戴,是为枉则直——最好的正直; • 善于虚下而受人景仰,是为洼则盈——最好的完满; • 淡泊守常而能不败殆,是为敝则新——永远不陈旧; • 少私寡欲,素朴知足,是为少则得——最好的收获; • 欲多伤身、智多乱心、物多乱人,是为多则惑
❖ 尧的儿子丹朱
❖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东方朔。朔曰 :此非唇舌所争,而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 言此,或可万一冀耳。乳母既至,朔亦侍侧,固谓曰:汝痴 耳!帝今已长,岂复赖汝哺活耶!帝凄然,即敕免罪。
洼则盈
❖ 晋文公时,翟人有献封狐、文豹之皮者。文公喟然叹曰: 封狐、文豹何罪哉?其皮之罪也,大夫栾枝曰:地广而不平, 财聚而不散,独非狐豹之罪乎?文公曰:善哉,说之。栾枝曰 :地广而不平,人将平之。财聚而不散,人将争之。于是列地 以分民,散财以赈贫。
• 防微杜渐 未雨绸缪 •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 功败垂成 功亏一篑 慎始慎终 •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 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 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 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 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 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 曰:“疾在腠理,汤[ta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 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 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 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敝则新
❖ 赵简子谓左右车席泰美,夫冠虽贱,头必戴之。 履虽贵,足必履之,今车席如此泰美,吾将何以履之 。夫美下而轻上,妨义之本也。
• 善于容让而不失于人,是为曲则全——最大的周全; • 善于承怨而受人爱戴,是为枉则直——最好的正直; • 善于虚下而受人景仰,是为洼则盈——最好的完满; • 淡泊守常而能不败殆,是为敝则新——永远不陈旧; • 少私寡欲,素朴知足,是为少则得——最好的收获; • 欲多伤身、智多乱心、物多乱人,是为多则惑
❖ 尧的儿子丹朱
❖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东方朔。朔曰 :此非唇舌所争,而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 言此,或可万一冀耳。乳母既至,朔亦侍侧,固谓曰:汝痴 耳!帝今已长,岂复赖汝哺活耶!帝凄然,即敕免罪。
洼则盈
❖ 晋文公时,翟人有献封狐、文豹之皮者。文公喟然叹曰: 封狐、文豹何罪哉?其皮之罪也,大夫栾枝曰:地广而不平, 财聚而不散,独非狐豹之罪乎?文公曰:善哉,说之。栾枝曰 :地广而不平,人将平之。财聚而不散,人将争之。于是列地 以分民,散财以赈贫。
• 防微杜渐 未雨绸缪 •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 功败垂成 功亏一篑 慎始慎终 •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 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 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 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 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 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 曰:“疾在腠理,汤[ta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 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 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 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4.16祸兮福兮(1)课件

【名师点拨】 在老子看来,“损有余而补 不足”,这是自然界最初的自然法则——“天 之道”。但人们早已忘却“天之道”,代之而 建立了人们自己的法则——“人之道”,即有 利于富人而损于贫者。“天之道”,有利于贫 者,给他们带来宁静与和平,而“人之道”则 相反,它是富人手中的工具,使贫者濒于“ 民不畏死”的绝境。老子认为应该使贫富平 均,大家有利。老子希望以“天之道”警戒富 人,让他们本着自己的利益以遵行天道。
[板凳]
宇宙万物都符合“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的规律,人生无需由天主宰,更无需由人安 排,一切要顺应自然,只有达到与自然融为 一体的境界,才能得到无限的自由。对待功 名应“削迹捐势,不为功名”。这样,捐弃功 名,淡泊名利,秉持清心寡欲、见素抱朴的 生活态度,追求一种无欲无争、无知无为、 贵柔守雌的生活,以求得与自然的贯通与融 合,不失为人生的美好选择。
③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末乱。_____合__抱__之,木生于 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_____始__于__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八、文学常识 1.走进作者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前后),姓李名耳, 战国时期楚国苦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 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 人。老子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 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 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 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 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 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 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______中__国__哲__学”。之父
今义:一种动物。
六、特殊句式 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_____判__断句 ②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_____判__断句 ③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不祥,是为 天下王 ______判_断句 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______状__语__后__置句 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______状__语__后__置句 ⑥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______宾__语__前__置句 ⑦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______状__语__后__置句
[板凳]
宇宙万物都符合“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的规律,人生无需由天主宰,更无需由人安 排,一切要顺应自然,只有达到与自然融为 一体的境界,才能得到无限的自由。对待功 名应“削迹捐势,不为功名”。这样,捐弃功 名,淡泊名利,秉持清心寡欲、见素抱朴的 生活态度,追求一种无欲无争、无知无为、 贵柔守雌的生活,以求得与自然的贯通与融 合,不失为人生的美好选择。
③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末乱。_____合__抱__之,木生于 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_____始__于__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八、文学常识 1.走进作者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前后),姓李名耳, 战国时期楚国苦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 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 人。老子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 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 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 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 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 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 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______中__国__哲__学”。之父
今义:一种动物。
六、特殊句式 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_____判__断句 ②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_____判__断句 ③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不祥,是为 天下王 ______判_断句 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______状__语__后__置句 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______状__语__后__置句 ⑥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______宾__语__前__置句 ⑦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______状__语__后__置句
语文版必修五《祸兮福兮》ppt课件

2.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尾大不
掉,王室难以控制。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 旗号,互相以武力征伐,其目的就是称霸天下。 为了实现目的,他们往往急功近利,但结果却 是“欲速则不达”。应当说当时整个社会的心 态都是轻浮躁动的,因而诸侯行事也想走捷径。 有鉴于此,老子著了《道德经》,提出了“天 道无为,顺其自然”的观点,试图扭转世风, 改变现实。
4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 别之。——《孝经· 三才》
赏读:所谓孝,就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
人的最根本的品行。正确而不可改变的道理, 民众以此为法则。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姓李,名耳,
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 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 学,死于扶风。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 《道德经》(也叫《老子》)。
修身名句 1 子 曰 :“ 父母 之年 ,不 可不 知也 。一 则以 喜, 一 则以 惧。”——《论语· 里仁》
赏读:孔子说:“对于父母的年龄不能不时时
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欢喜,另一 方面又因为他们寿高而有所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 以其饮食忠养之。——《礼记· 内则》
一页页翻开,先是拼音,然后便是教我们写简
单的生字了。虽然上面的字迹都随着水迹模糊 了,却还是大致辨得清楚。我看见一个女孩, 用又白又胖的小手,紧紧地抓住铅笔,一笔一 画地写着,写得歪歪斜斜,脸上却满是童稚的 欢喜。 “一”字突然映满了眼帘,满页纸上都是歪歪 扭扭大小不一的“一”字。一开始的“一”, 画得像蜈蚣似的,压抑得让人难受。后来的虽 然算不上清秀漂亮,至少也没有一开始的难看 了。在书边的角落里,我看到了一行稚嫩的字 体:wohuixiezile(我会写字了)。虽然是拼音, 但我还是看明白了,那个女孩,在满满的一页
《祸兮福兮》ppt课件

今义:一种动物。
6、特殊句式 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___判__断__句 ②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__判__断__句_ ③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 王 _____判__断句 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_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 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_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 ⑥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 ⑦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_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
7、名句默写
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__皆__知__善__之__为__善,斯 不善已 有无相生,______难__易,长相短成相形,高下相 盈,______音__声,前相后和相随 《老子·2章》
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____祸__之__所_ 伏孰知其极其 无正 ________正_,善复复为为奇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老子·5108章》
极富金山寺独特风貌 颈联先写月色,1个“入 ”字,将山月写活,似乎山月钻到了松林间,在林 间洒下斑驳的倩影,银光点点,令人陶醉 再写 江水,那滔天的白浪又像是积雪崩落 这两句1 静1动,有声有色,富有诗情画意
这首诗是王安石前期作品,雄心勃勃的他只 有“恨未能”才是真的,他绝对不会放弃自己的 主张,“羽化而登仙”只是1闪念而已
第13课 祸兮福兮
诗海探珠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天末海门横北固, 烟中沙岸似西兴 已无船舫犹闻笛, 远有楼台祗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 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计, 1到扶桑恨未能
赏析 这是首描写金山寺夜景的律诗 前3 联写景,最后1联抒情 起句“天末”、“海门”、“ 横”等词构成了宏丽壮阔的画面,以如此浑厚 雄健之笔为起调,遂令境界大开,极苍苍茫茫之 致,如高山坠石,出人意外,有气势,有魄力 颔联 先写笛声,再写灯火,这1联是暗写镇江之繁华, 画面虽然显得孤寂,却也生动地描绘出江上清 丽的夜景,
6、特殊句式 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___判__断__句 ②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__判__断__句_ ③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 王 _____判__断句 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_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 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_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 ⑥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 ⑦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_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
7、名句默写
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__皆__知__善__之__为__善,斯 不善已 有无相生,______难__易,长相短成相形,高下相 盈,______音__声,前相后和相随 《老子·2章》
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____祸__之__所_ 伏孰知其极其 无正 ________正_,善复复为为奇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老子·5108章》
极富金山寺独特风貌 颈联先写月色,1个“入 ”字,将山月写活,似乎山月钻到了松林间,在林 间洒下斑驳的倩影,银光点点,令人陶醉 再写 江水,那滔天的白浪又像是积雪崩落 这两句1 静1动,有声有色,富有诗情画意
这首诗是王安石前期作品,雄心勃勃的他只 有“恨未能”才是真的,他绝对不会放弃自己的 主张,“羽化而登仙”只是1闪念而已
第13课 祸兮福兮
诗海探珠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天末海门横北固, 烟中沙岸似西兴 已无船舫犹闻笛, 远有楼台祗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 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计, 1到扶桑恨未能
赏析 这是首描写金山寺夜景的律诗 前3 联写景,最后1联抒情 起句“天末”、“海门”、“ 横”等词构成了宏丽壮阔的画面,以如此浑厚 雄健之笔为起调,遂令境界大开,极苍苍茫茫之 致,如高山坠石,出人意外,有气势,有魄力 颔联 先写笛声,再写灯火,这1联是暗写镇江之繁华, 画面虽然显得孤寂,却也生动地描绘出江上清 丽的夜景,
祸兮福兮ppt实用课件

材料所引的是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 事。它形象而具体地表现了老子的观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福祸可以相互转化。明白了这个道理,当 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要盲目乐观,要保持 清醒头脑,避免乐极生悲;而当处在逆境 时,也不能灰心丧气,同样要有对未来的 预见性与信心,积极奋斗。面对变化莫测 的世界与万物,最好的态度就是平和、内 敛,淡泊。
斯:则,就。恶:丑,长得难看。 已:表示确定语气。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形: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盈: 呈现。
美与恶,有和无,难和 易,高和下,音和声,前 和后,都是相对的概念, 本章意在说明事物都是相 对而存在的。推而广之,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 在着一个对立面。
这一段说明,“道”不易认 识。真正的“大”与“高”,可能 不会直接给人这样的印象,而庸人 常常被蒙蔽;只有高明的人,才能 得道。而且,得道之士,也不会直 接表现出高明,反而常常会甘居人 下,不避尘世。就像后世谈到隐士 所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 市”。
课文第四章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 而不刿,直而不肆,光 而不耀。”
见:表现。是:正确,引申为认 为正确。伐:自夸。长:长进。
总结:本章讲的是矛盾的 转化,并由此树立了一种 道家的人生观即“不 争”。
课文第三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 亡;下世闻道,大笑之。”
讨论: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 不同态度?
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 “闻道”的三种境界:大笑是因为不能窥透 天机,只觉得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看明白 一些,却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 就在于他能够一眼看穿,见出本质,从而勤 力行之。这三种境界从侧面说明事物 (“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论和 辩证法。他又是现实 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 的奇人,为人处世卓 尔不群,在当时和后 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 厚的神秘色彩,神化 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 的就是他。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3《祸兮福兮》课件

语文
第四单元 13 祸兮福兮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1 情境导入 2 学习目标 3 整体感知 4 研读课文 5 课文小结 6 布置作业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情境导入
手捧战国典籍,目视诸侯纷争,想他在尘埃蔽日时横 空出世;他用洪钟般的嗓音,吟出历史沉浮的沧桑。他 不愧于天、不怍于人的伟岸,他威武不屈、朗照乾坤的 品质,足以令世间小人畏惧;他稳重矫健的身姿,他如 椽大笔的慧启,足以让他在纷争中全身而退。虽然历史 决定了他只能做思想的传播者,不能做“乐以天下,忧 以天下”的君王,但他没有卸下肩头沉甸甸的使命,因 为他知道成大事者要有坚忍不拔之志,风雨之后会迎来 彩虹。他就是孟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论民本》。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文章结构
语文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研读课文
1.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 【提示】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闻 道”的三种境界:大笑是因为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 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看明白一些,却又不能完全弄 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够一眼看穿,见出本 质,从而勤力行之。这三种境界从侧面说明事物 (“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天道。他要求富者能够做到“常善救人,故人无弃人; 常善救物,则物无弃物”。从均富和使人与物都能得到 充分利用一点来看,老子的愿望是好的,但在考虑如何 实现这一愿望时,他并没有提出任何积极的斗争纲领, 而是向剥削者说教,幻想他们发善心,这又充分暴露了 老子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上的软弱无力。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四单元 13 祸兮福兮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1 情境导入 2 学习目标 3 整体感知 4 研读课文 5 课文小结 6 布置作业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情境导入
手捧战国典籍,目视诸侯纷争,想他在尘埃蔽日时横 空出世;他用洪钟般的嗓音,吟出历史沉浮的沧桑。他 不愧于天、不怍于人的伟岸,他威武不屈、朗照乾坤的 品质,足以令世间小人畏惧;他稳重矫健的身姿,他如 椽大笔的慧启,足以让他在纷争中全身而退。虽然历史 决定了他只能做思想的传播者,不能做“乐以天下,忧 以天下”的君王,但他没有卸下肩头沉甸甸的使命,因 为他知道成大事者要有坚忍不拔之志,风雨之后会迎来 彩虹。他就是孟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论民本》。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文章结构
语文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研读课文
1.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 【提示】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闻 道”的三种境界:大笑是因为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 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看明白一些,却又不能完全弄 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够一眼看穿,见出本 质,从而勤力行之。这三种境界从侧面说明事物 (“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天道。他要求富者能够做到“常善救人,故人无弃人; 常善救物,则物无弃物”。从均富和使人与物都能得到 充分利用一点来看,老子的愿望是好的,但在考虑如何 实现这一愿望时,他并没有提出任何积极的斗争纲领, 而是向剥削者说教,幻想他们发善心,这又充分暴露了 老子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上的软弱无力。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行百里者半九十。
•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 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 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 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 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 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 何异断斯织乎?”(《乐羊子妻》)
• 思考5:面对人生祸福的无常,圣人始 终保持着什么样的心态?
• 有道者内心刚正率直,却又始终保 持着一种内敛、中和的姿态,固守其 身,以不变应万变。
课文第五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 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 如始,则无败事。 安:安定。 持:保持。 未兆:没有显现预兆的事物。 泮:消解 为:动词,做。 累:通“蔂”,土筐。 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
无为而无不为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 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见:表现。 是:正确,引申为认为正确。 伐、矜:自夸。 长:长进。 诚:确实。
• 思考2.这几句话表明了怎样的人生观? • 这几句是对“圣人执一为天下式”的具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 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 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 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 且成。”
建言:古书。 昧:暗。 夷:平坦。 颣:丝线上的疙瘩,引申为不平。 上德:高尚的德。 辱:污垢。 建:通“健”,刚健。 偷:苟且,懈怠。 质真:纯真的德; 渝:改变,此处为败坏。 器:才能。 象:形象。 善贷且成:善于辅助万物并使之完成。
体阐释。老子认为:人生最大敌人就是“自 我”,即:自见,自是,自伐和自矜。凡表 现欲太强、自以为是、自吹自擂、居功自傲, 都是“四自”的显著表现。只有抛除种种浅 薄的欲望,与世无争,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庄子:至人无己
课文第三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世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思考3: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不 同态度? 上、中、下是以人的悟性而言。大笑是因为 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 看明白一些,却又迷惑不解;只有悟性极高的 人才能颖悟微妙的天道,从而勤力行之。
《史记》记载: 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
关,关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 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
《道德经》
• 又名《老子》,分上下两篇,上篇 《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 共81章。《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 整的哲学著作。
概括《道德经》思想体系的三个关键词
• 思考4:这几句说明了“道”的什么特点?
• “道”微妙难识,隐藏在万物背后, 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庸人常被其表 象所蒙蔽,只有高明的人,才能得道。
课文第四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 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 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倚:依靠。 伏:隐伏。 极:究竟,终极。 正:定准。 奇:邪恶。 妖:不善,恶。 割:伤。 廉:有棱角。 刿:刺伤,割伤。 肆:放纵自己。 耀:炫耀。
• 祸福相依 • 北叟,塞上叟也。其马亡入胡中,人
皆吊之。叟曰:“何知非福?”居数月, 其马引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叟曰: “何知非祸?”及家富马良,其子好骑, 堕而折髀,人皆吊之。叟曰:“何知非 福?”居一年,胡夷大入,丁壮皆战死者 十九,其子独以跛之故,子父相保。
课文第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事物变化的规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执:坚守。一:指道。式:表率,标准。
• 思考1、“是以”即因此,表明由上文的原因 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何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 “执一”就是固守其道,也就是老子所主 张的“无为”,因为事物都是向反面发展的, 所以“无为”就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斯:则,就。恶:丑,长得难看。已: 表示确定语气。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形事:物在都比是较相和反对相照成中的显。现表出面来相。反盈的:事呈 现。物实质上却是紧密相连的。
课文第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曲:委曲;全:保全。 枉:弯曲。 洼:低洼;盈:蓄满。 敝:破旧。
• (1)你能举例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 未乱”的重要性吗?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小王子的星球上埋着可怕的种子……
这是猴面包树的种子。星球的土壤里到处 都是。对猴面包树动手迟了,就永远别想 剔除干净……要是涉及到猴面包树,必然造 成一场灾难。” (《小王子》)
• (2)你能举例说明“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 败之”的现象吗?
孔子问礼
孔子求见老子,老子对儒学理论进行 了一番鞭辟入里的批判:“夫六艺,先王 之陈迹也。今子所修者,皆因陈迹也。迹 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
孔子默默无言回来,三天没有给学生讲 课,慨叹道:“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 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这 件事从侧面表现了老子学问的高深、玄妙。
老子出关
• 1.“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样子,自 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 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
• 2.“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 性。“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 事物的自然之性;
• 3.“道”:“道”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了 悟并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最高的境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解:祸兮福兮
祸
兮
福
《 老
兮
子
》
老子其人其书
• 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谥曰 聃,字伯阳。我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
• 据说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后退隐 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 不知所终。
• 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 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 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传说中的太上老君 指的就是他。
• 行百里者半九十。
•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 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 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 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 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 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 何异断斯织乎?”(《乐羊子妻》)
• 思考5:面对人生祸福的无常,圣人始 终保持着什么样的心态?
• 有道者内心刚正率直,却又始终保 持着一种内敛、中和的姿态,固守其 身,以不变应万变。
课文第五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 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 如始,则无败事。 安:安定。 持:保持。 未兆:没有显现预兆的事物。 泮:消解 为:动词,做。 累:通“蔂”,土筐。 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
无为而无不为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 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见:表现。 是:正确,引申为认为正确。 伐、矜:自夸。 长:长进。 诚:确实。
• 思考2.这几句话表明了怎样的人生观? • 这几句是对“圣人执一为天下式”的具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 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 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 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 且成。”
建言:古书。 昧:暗。 夷:平坦。 颣:丝线上的疙瘩,引申为不平。 上德:高尚的德。 辱:污垢。 建:通“健”,刚健。 偷:苟且,懈怠。 质真:纯真的德; 渝:改变,此处为败坏。 器:才能。 象:形象。 善贷且成:善于辅助万物并使之完成。
体阐释。老子认为:人生最大敌人就是“自 我”,即:自见,自是,自伐和自矜。凡表 现欲太强、自以为是、自吹自擂、居功自傲, 都是“四自”的显著表现。只有抛除种种浅 薄的欲望,与世无争,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庄子:至人无己
课文第三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世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思考3: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不 同态度? 上、中、下是以人的悟性而言。大笑是因为 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 看明白一些,却又迷惑不解;只有悟性极高的 人才能颖悟微妙的天道,从而勤力行之。
《史记》记载: 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
关,关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 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
《道德经》
• 又名《老子》,分上下两篇,上篇 《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 共81章。《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 整的哲学著作。
概括《道德经》思想体系的三个关键词
• 思考4:这几句说明了“道”的什么特点?
• “道”微妙难识,隐藏在万物背后, 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庸人常被其表 象所蒙蔽,只有高明的人,才能得道。
课文第四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 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 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倚:依靠。 伏:隐伏。 极:究竟,终极。 正:定准。 奇:邪恶。 妖:不善,恶。 割:伤。 廉:有棱角。 刿:刺伤,割伤。 肆:放纵自己。 耀:炫耀。
• 祸福相依 • 北叟,塞上叟也。其马亡入胡中,人
皆吊之。叟曰:“何知非福?”居数月, 其马引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叟曰: “何知非祸?”及家富马良,其子好骑, 堕而折髀,人皆吊之。叟曰:“何知非 福?”居一年,胡夷大入,丁壮皆战死者 十九,其子独以跛之故,子父相保。
课文第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事物变化的规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执:坚守。一:指道。式:表率,标准。
• 思考1、“是以”即因此,表明由上文的原因 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何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 “执一”就是固守其道,也就是老子所主 张的“无为”,因为事物都是向反面发展的, 所以“无为”就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斯:则,就。恶:丑,长得难看。已: 表示确定语气。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形事:物在都比是较相和反对相照成中的显。现表出面来相。反盈的:事呈 现。物实质上却是紧密相连的。
课文第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曲:委曲;全:保全。 枉:弯曲。 洼:低洼;盈:蓄满。 敝:破旧。
• (1)你能举例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 未乱”的重要性吗?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小王子的星球上埋着可怕的种子……
这是猴面包树的种子。星球的土壤里到处 都是。对猴面包树动手迟了,就永远别想 剔除干净……要是涉及到猴面包树,必然造 成一场灾难。” (《小王子》)
• (2)你能举例说明“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 败之”的现象吗?
孔子问礼
孔子求见老子,老子对儒学理论进行 了一番鞭辟入里的批判:“夫六艺,先王 之陈迹也。今子所修者,皆因陈迹也。迹 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
孔子默默无言回来,三天没有给学生讲 课,慨叹道:“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 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这 件事从侧面表现了老子学问的高深、玄妙。
老子出关
• 1.“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样子,自 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 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
• 2.“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 性。“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 事物的自然之性;
• 3.“道”:“道”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了 悟并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最高的境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解:祸兮福兮
祸
兮
福
《 老
兮
子
》
老子其人其书
• 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谥曰 聃,字伯阳。我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
• 据说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后退隐 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 不知所终。
• 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 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 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传说中的太上老君 指的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