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立体几何经典例题
高二数学立体几何练习题

高二数学立体几何练习题
1. 三棱锥ABCDA1是一个底面为正三角形ABC的三棱锥。
已知
AD=3,BC=4,AB∥CD且AB=2CD。
求证:AB=√21。
解析:
首先,可以得到AB=2CD,即AB=2,CD=1.根据正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BAD=60°。
由于锥心角ABD=60°,且CD通过顶点D且平行于底面,所以可得CD与底面ABC的交点与锥顶点D和底面三个顶点构成的四个点在同
一个平面上。
我们可以称这个平面为α平面。
在平面α上,连接CD与顶点A1,作直线A1B∥AB,交线段AB
于点E。
△ABE与△ABC是相似三角形,因为∠EAB=∠ABC(对应角),
而∠ABE=∠ACB(平行线所成的内错角相等)。
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AE=AB/AC,即AE=AC=3√3(三棱锥ABCDA1的高度)。
又因为A1B∥AB,所以A1E=AE=3√3。
由△ADE可以得到∠DAE=60°。
根据勾股定理,在△ABE中,有AE^2=AB^2+BE^2,即(3√3)
^2=2^2+BE^2,解得BE=3。
根据勾股定理,在△ADE中,有AD^2+AE^2=DE^2,即3^2+
(3√3)^2=DE^2,解得DE=6。
所以,AB=AE+BE+ED=3√3+3+6=√21。
综上所述,满足题目要求,即证明了AB=√21。
(精选试题附答案)高中数学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经典大题例题

(名师选题)(精选试题附答案)高中数学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经典大题例题单选题1、已知三棱锥P−ABC,其中PA⊥平面ABC,∠BAC=120°,PA=AB=AC=2,则该三棱锥外接球的表面积为()A.12πB.16πC.20πD.24π答案:C分析:根据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结合球的性质、球的表面积公式进行求解即可.根据题意设底面△ABC的外心为G,O为球心,所以OG⊥平面ABC,因为PA⊥平面ABC,所以OG//PA,设D是PA中点,因为OP=OA,所以DO⊥PA,因为PA⊥平面ABC,AG⊂平面ABC,所以AG⊥PA,因此OD//AG,PA=1,因此四边形ODAG是平行四边形,故OG=AD=12由余弦定理,得BC=√AB2+AC2−2AB⋅AC⋅cos120°=√4+4−2×2×2×(−1)=2√3,2⇒AG=2,由正弦定理,得2AG=√3√32所以该外接球的半径R满足R2=(OG)2+(AG)2=5⇒S=4πR2=20π,故选:C.小提示:关键点睛: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所示的正方形SG1G2G3中,E , F分别是G1G2,G2G3的中点,现沿SE,SF,EF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一个四面体,使G1,G2,G3重合为点G,则有()A.SG⊥平面EFG B.EG⊥平面SEFC.GF⊥平面SEF D.SG⊥平面SEF答案:A解析:根据正方形的特点,可得SG⊥FG,SG⊥EG,然后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结果.由题意:SG⊥FG,SG⊥EG,FG∩EG=G,FG,EG⊂平面EFG所以SG⊥平面EFG正确,D不正确;.又若EG⊥平面SEF,则EG⊥EF,由平面图形可知显然不成立;同理GF⊥平面SEF不正确;故选:A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属基础题.3、若一个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长为a,则这个正方体的全面积为()A .2a 2B .2√2a 2C .2√3a 2D .3√2a 2答案:A分析: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 ,求出正方体的棱长即得解.解: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 ,则√3x =a ,即x 2=13a 2,所以正方体的全面积为6x 2=6×13a 2=2a 2. 故选:A4、《九章算术·商功》中,将四个面都为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称为鳖臑.如图,在鳖臑ABCD 中,AB ⊥平面BCD ,AC ⊥CD ,AC =BC +CD =2,当△BCD 的面积最大时,鳖臑ABCD 的表面积为( )A .√3+√62B .3+√62C .2+√3+√62D .3+√3+√62答案:D分析:根据题意可证明CD ⊥BC ,从而说明三角形BCD 是直角三角形,求得BD ,进而求得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可得答案.由题意可知:AB ⊥平面BCD ,CD ⊂平面BCD ,故AB ⊥CD ,又AC ⊥CD ,AC ∩AB =A,AB,AC ⊂平面ABC ,故CD ⊥平面ABC ,BC ⊂平面ABC ,故CD ⊥BC ,所以S △BCD =12BC ⋅CD ≤12×(BC+CD 2)2=12 ,当且仅当BC =CD =1时取得等号, 故BD =√1+1=√2 ,由AB ⊥平面BCD ,可知AB ⊥BD,AB ⊥BC ,故AB=√AC2−BC2=√4−1=√3 ,所以S△ABD=12AB⋅BD=√62,S△ABC=12AB⋅BC=√32,S△BCD=12BC⋅CD=12,S△ACD=12AC⋅CD=1,所以鳖臑ABCD的表面积为√62+√32+12+1=3+√3+√62,故选:D5、锐角△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7、b=8,m⃑⃑ =(12,cosA),n⃑=(sinA,−√32),且m⃑⃑ ⊥n⃑,则△ABC的面积为()A.√3B.3√3C.5√3D.10√3答案:D分析:先由向量垂直得到A=π3,利用余弦定理求出c=3或c=5,利用锐角三角形排除c=3,从而c=5,利用面积公式求出答案.由题意得:12sinA−√32cosA=0,故tanA=√3,因为A∈(0,π2),所以A=π3,由余弦定理得:cosA=64+c 2−492×8c =12,解得:c=3或c=5,当c=3时,最大值为B,其中cosB=49+9−642×7×3<0,故B为钝角,不合题意,舍去;当c=5时,最大值为B,其中cosB=49+25−642×7×5>0,故B为锐角,符合题意,此时S△ABC=12bcsinA=12×8×5×√32=10√3.故选:D6、过半径为4的球O表面上一点M作球O的截面,若OM与该截面所成的角是30°,则O到该截面的距离是()A.4B.2√3C.2D.1答案:C分析:作出球的截面图,根据几何性质计算,可得答案.作出球的截面图如图:设A为截面圆的圆心,O为球心,则OA⊥截面,AM在截面内,即有OA⊥AM,=2 ,故∠OMA=30∘,所以OA=4×12即O到该截面的距离是2,故选:C7、如图,点N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ΔECD为正三角形,平面ECD⊥平面ABCD,M是线段ED的中点,则A.BM=EN,且直线BM,EN是相交直线B.BM≠EN,且直线BM,EN是相交直线C.BM=EN,且直线BM,EN是异面直线D.BM≠EN,且直线BM,EN是异面直线答案:B解析:利用垂直关系,再结合勾股定理进而解决问题.如图所示, 作EO ⊥CD 于O ,连接ON ,过M 作MF ⊥OD 于F .连BF ,∵平面CDE ⊥平面ABCD .EO ⊥CD,EO ⊂平面CDE ,∴EO ⊥平面ABCD ,MF ⊥平面ABCD ,∴ΔMFB 与ΔEON 均为直角三角形.设正方形边长为2,易知EO =√3, ON =1 EN =2,MF =√32,BF =52,∴BM =√7.∴BM ≠EN ,故选B .小提示:本题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8、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为线段A 1B 1的中点,则异面直线D 1E 与BC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 .√55B .√105C .√155D .2√55答案:B分析:连接AD 1,AE ,得到AD 1//BC 1,把异面直线D 1E 与BC 1所成角转化为直线D 1E 与AD 1所成角,取AD 1的中点F ,在直角△D 1EF 中,即可求解.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连接AD 1,AE ,可得AD 1//BC 1,所以异面直线D 1E 与BC 1所成角即为直线D 1E 与AD 1所成角,即∠AD 1E 为异面直线D 1E 与BC 1所成角,不妨设AA 1=2,则AD 1=2√2,D 1E =AE =√5,取AD 1的中点F ,因为D 1E =AE ,所以EF ⊥AD 1,在直角△D 1EF 中,可得cos∠AD 1E =D 1F D 1E =√2√5=√105. 故选:B.9、若直线a //平面α,A ∉α,且直线a 与点A 位于α的两侧,B ,C ∈a ,AB ,AC 分别交平面α于点E ,F ,若BC =4,CF =5,AF =3,则EF 的长为( )A .3B .32C .34D .23答案:B分析:根据线面平行可得线线平行,从而可求EF =32. ∵BC //α,BC ⊂平面ABC ,平面ABC ∩α=EF ,∴EF //BC ,∴AF AC =EF BC ,即35+3=EF 4,∴EF =32. 故选:B.10、如图在正三棱锥S −ABC 中,M,N 分别是棱SC,BC 的中点,Q 为棱AC 上的一点,且AQ =12QC ,MN ⊥MQ ,若AB =2√2,则此正三棱锥S −ABC 的外接球的体积为( )A .12πB .4√33πC .8√3πD .4√3π 答案:D分析:根据题意证明SA,SB,SC 两两垂直,将三棱锥放入棱长为2的正方体,两者外接球体积相同,求得正方体外接球体积即可得出答案.因为在△SBC 中,M,N 分别是棱SC,BC 的中点,所以MN //SB ,因为MN ⊥MQ ,所以SB ⊥MQ ,因为三棱锥S −ABC 为正三棱锥,所以SB ⊥AC (对棱垂直),又因为MQ,AC ⊂面SAC ,MQ ∩AC =Q ,所以SB ⊥面SAC ,因为SA,SC ⊂面SAC ,所以SB ⊥SA,SB ⊥SC ,在Rt △SAB 中,SA 2+SB 2=AB 2,因为三棱锥S −ABC 为正三棱锥,所以△SBC 是等腰三角形,△ABC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SB =SC ,AB =AC ,所以SA 2+SC 2=AC 2,即SA ⊥SC ,所以SA,SB,SC 两两垂直,将此三棱锥放入正方体中,此正方体的面对角线长等于AB 长,为2√2,则该正方体棱长为2,外接球半径R =√(22)2+(2√22)2=√3,正方体外接球体积V =43πR 3=43π×(√3)3=4√3π,此正三棱锥S −ABC 的外接球体积和正方体外接球体积相同,为4√3π.故选:D填空题11、如图所示,过三棱台上底面的一边A1C1,作一个平行于棱BB1的截面,与下底面的交线为DE.若D、E分别是AB、BC的中点,则V A1B1C1−DBEV A1B1C1−ABC=______.答案:37分析:证得S△A1B1C1=14S△ABC,然后结合棱台与棱柱的体积公式即可求出结果.因为BB1//平面DEC1A1,且平面BB1C1C∩平面DEC1A1=C1E,所以BB1//C1E,又因为B1C1//BE,所以四边形BB1C1E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1C1=BE,且E分别是BC的中点,所以B1C1=1 2BC,同理A1B1=12AB,因此S△A1B1C1=14S△ABC,设上底面的面积为S,高为ℎ,则下底面的面积为4S,所以V A1B1C1−DBEV A1B1C1−ABC =13(S+√S⋅4S+4S)ℎ=37,所以答案是:37.12、两个平面最多可以将空间分为___________部分.答案:4分析:根据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分别计算出它们将空间分成的部分数即可得解. 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两种,当两个平面平行时,它们可将空间分成3部分,当两个平面相交时,它们可将空间分成4部分,所以两个平面最多可以将空间分为4部分.所以答案是:413、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底面四边形ABCD为矩形.请在下面给出的5个条件中选出2个作为一组,使得它们能成为“在BC边上存在点Q,使得△PQD为钝角三角形”的充分条件___________.(写出符合题意的一组即可)①PA=2;②BC=3;③BC=√5;④AB=√2;⑤AB=1.答案:②④或②⑤或③⑤分析:设PA=a,AB=b,AD=c,BQ=x(0≤x≤c),则CQ=c−x,计算出PQ2,DQ2,PD2,若在BC边上存在点Q,使得△PQD为钝角三角形,则PQ2+DQ2<PD2,解不等式再根据已知条件可得答案.设PA=a,AB=b,AD=c,BQ=x(0≤x≤c),则CQ=c−x,因为PA⊥平面ABCD,底面四边形ABCD为矩形,所以PA⊥AQ,则PQ2=PA2+AQ2=PA2+AB2+BQ2=a2+b2+x2,DQ2=CD2+CQ2=b2+(c−x)2,PD2=PA2+AD2=a2+c2,若在BC边上存在点Q,使得△PQD为钝角三角形,则PQ2+DQ2<PD2,即a2+b2+x2+b2+(c−x)2<a2+c2,整理得x2−cx+b2<0(0<x<c),要使不等式有解,只需c2−4b2>0,即只需BC>2AB即可,因为①PA=2;②BC=3;③BC=√5;④AB=√2;⑤AB=1,所以②④或②⑤或③⑤.所以答案是:②④或②⑤或③⑤.14、所有棱长均为2的正三棱锥的体积为______.答案:23√2##2√23分析:棱长均为2的正三棱锥,分别求出棱锥的底面面积和高,代入棱锥体积公式,即可得到答案. 当三棱锥棱长均为2时,正三棱锥即为正四面体,如图,正四面体的底面积S=√34×22=√3,正四面体的高ℎ=PO=√PA2−AO2=√22−(23×√32×2)2=2√63,故正四面体的体积V=13⋅S⋅ℎ=2√23.所以答案是:2√2315、已知球O的半径为43,点A,B,C,D均在球面上,若△ABC为等边三角形,且其面积为√3,则三棱锥D−ABC的最大体积是___________.答案:2√33分析:根据三角形面积求出边长,即可求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继而可求出高的最大值,求出体积.设△ABC外接圆的圆心为O1,由△ABC是面积为√3的等边三角形,得12⋅|AB|2⋅sin60∘=√3,解得AB=2,则|O1B|=12×|AB|sin60∘=2√33.当三棱棱锥D−ABC体积最大时,球心O在DO1上,因此有|OO1|=√|OB|2−|O1B|2=23,所以|DO1|的最大值为43+23=2,三棱锥D−ABC的最大体积为V=13⋅S△ABC⋅|DO1|=13×√3×2=2√33.所以答案是:2√33.小提示:本题考查三棱锥的外接球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建立好勾股关系求出高.解答题16、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BB1的中点.(Ⅰ)求证:BC1//平面AD1E;(Ⅱ)求直线AA1与平面AD1E所成角的正弦值.答案:(Ⅰ)证明见解析;(Ⅱ)23.分析:(Ⅰ)证明出四边形ABC1D1为平行四边形,可得出BC1//AD1,然后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证得结论;也可利用空间向量计算证明;(Ⅱ)可以将平面扩展,将线面角转化,利用几何方法作出线面角,然后计算;也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计算求解 . (Ⅰ)[方法一]:几何法 如下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A 1B 1且AB =A 1B 1,A 1B 1//C 1D 1且A 1B 1=C 1D 1, ∴AB //C 1D 1且AB =C 1D 1,所以,四边形ABC 1D 1为平行四边形,则BC 1//AD 1, ∵BC 1⊄平面AD 1E ,AD 1⊂平面AD 1E ,∴BC 1//平面AD 1E ; [方法二]:空间向量坐标法以点A 为坐标原点,AD 、AB 、AA 1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则A (0,0,0)、A 1(0,0,2)、D 1(2,0,2)、E (0,2,1),AD 1⃑⃑⃑⃑⃑⃑⃑ =(2,0,2),AE ⃑⃑⃑⃑⃑ =(0,2,1),设平面AD 1E 的法向量为n ⃑ =(x,y,z ),由{n →⋅AD 1→=0n →⋅AE →=0,得{2x +2z =02y +z =0, 令z =−2,则x =2,y =1,则n →=(2,1,−2).又∵向量BC 1⃑⃑⃑⃑⃑⃑⃑ =(2,0,2),BC 1⃑⃑⃑⃑⃑⃑⃑ ·n ⃑ =2×2+0×1+2×(−2)=0, 又∵BC 1⊄平面AD 1E ,∴BC 1//平面AD 1E ; (Ⅱ)[方法一]:几何法延长CC 1到F ,使得C 1F =BE ,连接EF ,交B 1C 1于G , 又∵C 1F//BE ,∴四边形BEFC 1为平行四边形,∴BC 1//EF , 又∵BC 1//AD 1,∴AD 1//EF ,所以平面AD 1E 即平面AD 1FE , 连接D 1G ,作C 1H ⊥D 1G ,垂足为H ,连接FH ,∵FC 1⊥平面A 1B 1C 1D 1,D 1G ⊂平面A 1B 1C 1D 1,∴FC 1⊥D 1G , 又∵FC 1∩C 1H =C 1,∴直线D 1G ⊥平面C 1FH , 又∵直线D 1G ⊂平面D 1GF ,∴平面D 1GF ⊥平面C 1FH ,∴C 1在平面D 1GF 中的射影在直线FH 上,∴直线FH 为直线FC 1在平面D 1GF 中的射影,∠C 1FH 为直线FC 1与平面D 1GF 所成的角,根据直线FC 1//直线AA 1,可知∠C 1FH 为直线AA 1与平面AD 1G 所成的角.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C 1G =C 1F =1,D 1G =√5,∴C 1H =√5=√5,∴FH =√1+(√5)2=√5,∴sin∠C 1FH =C 1H FH=23,即直线AA 1与平面AD 1E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3.[方法二]:向量法接续(I)的向量方法,求得平面平面AD 1E 的法向量n ⃑ =(2,1,−2),又∵AA 1⃑⃑⃑⃑⃑⃑⃑ =(0,0,2),∴cos <n ⃑ ,AA 1⃑⃑⃑⃑⃑⃑⃑ >=n ⃑ ⋅AA 1⃑⃑⃑⃑⃑⃑⃑⃑ |n ⃑ |⋅|AA 1⃑⃑⃑⃑⃑⃑⃑⃑ |=−43×2=−23, ∴直线AA 1与平面AD 1E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3.[方法三]:几何法+体积法如图,设B 1C 1的中点为F ,延长A 1B 1,AE,D 1F ,易证三线交于一点P . 因为BB 1∥AA 1,EF ∥AD 1,所以直线AA 1与平面AD 1E 所成的角,即直线B 1E 与平面PEF 所成的角.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在△PEF 中,易得PE =PF =√5,EF =√2, 可得S △PEF =32.由V 三棱锥B 1−PEF =V 三棱锥P−B 1EF ,得13×32⋅B 1H =13×12×1×1×2, 整理得B 1H =23. 所以sin∠B 1EH =B 1H B 1E =23.所以直线AA 1与平面AD 1E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3.[方法四]:纯体积法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点A 1到平面AED 1的距离为h , 在△AED 1中,AE =√5,AD 1=2√2,D 1E =3, cos∠AED 1=D 1E 2+AE 2−AD 122D 1E⋅AE=2×3×√5=√55, 所以sin∠AED 1=2√55,易得S △AED 1=3.由V E−AA 1D 1=V A 1−AED 1,得13S △AD 1A 1⋅A 1B 1=13S △AED 1⋅ℎ,解得ℎ=43, 设直线AA 1与平面AED 1所成的角为θ,所以sinθ=ℎAA 1=23.【整体点评】(Ⅰ)的方法一使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方法二使用空间向量坐标运算进行证明; (II )第一种方法中使用纯几何方法,适合于没有学习空间向量之前的方法,有利用培养学生的集合论证和空间想象能力,第二种方法使用空间向量方法,两小题前后连贯,利用计算论证和求解,定为最优解法;方法三在几何法的基础上综合使用体积方法,计算较为简洁;方法四不作任何辅助线,仅利用正余弦定理和体积公式进行计算,省却了辅助线和几何的论证,不失为一种优美的方法. 17、已知正方体ABCD −A ′B ′C ′D ′.(1)G 是△BA ′C ′的重心,求证:直线DG ⊥平面BA ′C ′;(2)若AB =1,动点E 、F 在线段AD 、D ′C ′上,且DE =D ′F =a ,M 为AB 的中点,异面直线EF 与DM 所成的角为arccos√210,求a 的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24分析:(1)根据空间向量,以B ′A ′⃑⃑⃑⃑⃑⃑⃑⃑ =i ,B ′B ⃑⃑⃑⃑⃑⃑⃑ =j ,B ′C ′⃑⃑⃑⃑⃑⃑⃑⃑ =k ⃑ 为基底,用基底向量表示其他向量,根据向量的数量积为0判断线线垂直,进而证明线面垂直.(2)以空间直角坐标系,写成点的坐标,根据向量的夹角与异面直线夹角间的关系,列出方程即可求解.(1)证明:设B ′A ′⃑⃑⃑⃑⃑⃑⃑⃑ =i ,B ′B ⃑⃑⃑⃑⃑⃑⃑ =j ,B′C ′⃑⃑⃑⃑⃑⃑⃑⃑ =k ⃑ , 显然i ⋅j =0,j ⋅k ⃑ =0,k ⃑ ⋅i =0,因为G 是△BA ′C ′的重心,所以B ′G ⃑⃑⃑⃑⃑⃑⃑ =13(i +j +k ⃑ ),故DG ⃑⃑⃑⃑⃑ =B ′G ⃑⃑⃑⃑⃑⃑⃑ −B ′D ⃑⃑⃑⃑⃑⃑⃑ =B ′G ⃑⃑⃑⃑⃑⃑⃑ −(B ′B ⃑⃑⃑⃑⃑⃑⃑ +BA ⃑⃑⃑⃑⃑ +AD ⃑⃑⃑⃑⃑ )=13(i +j +k ⃑ )−(j +i +k )=−23(i +j +k ⃑ ) A ′C ′⃑⃑⃑⃑⃑⃑⃑⃑ =k ⃑ −i ;DG ⃑⃑⃑⃑⃑ ⋅A ′C ′⃑⃑⃑⃑⃑⃑⃑⃑ =−23(k ⃑ 2−i 2)=0,得DG ⃑⃑⃑⃑⃑ ⊥A ′C ′⃑⃑⃑⃑⃑⃑⃑⃑ , 同理DG ⃑⃑⃑⃑⃑ ⋅A ′B ⃑⃑⃑⃑⃑⃑⃑ =0,得DG ⃑⃑⃑⃑⃑ ⊥A ′B⃑⃑⃑⃑⃑⃑⃑ . 因为A ′C ′⃑⃑⃑⃑⃑⃑⃑⃑ 不平行于A ′B⃑⃑⃑⃑⃑⃑⃑ ,所以直线DG ⊥平面BA ′C ′. (2)以D 为坐标原点,射线DA 、DC 、DD ′分别是x 轴、y 轴、z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于是E(a,0,0),F(0,a,1),M (1,12,0),则EF⃑⃑⃑⃑⃑ =(−a,a,1),DM ⃑⃑⃑⃑⃑⃑ =(1,12,0).于是cos⟨EF⃑⃑⃑⃑⃑ ,DM ⃑⃑⃑⃑⃑⃑ ⟩=|EF⃑⃑⃑⃑⃑ ⋅DM ⃑⃑⃑⃑⃑⃑⃑ ||EF⃑⃑⃑⃑⃑ |⋅|DM ⃑⃑⃑⃑⃑⃑⃑ |=12a √52⋅√2a 2+1=√210,解得a =√24,所以a 的值为√24.18、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正方形,E 为侧棱PC 的中点.(1)求证:经过A 、B 、E 三点的截面平分侧棱PD ;(2)若PA ⊥底面ABCD ,且PA =AD =2,求四面体ABEP 的体积. 答案:(1)证明见解析;(2)23.分析:(1)设截面ABE 与侧棱PD 交于点F ,连结EF,AF ,证明CD//EF.即得F 为PD 的中点,即截面ABE 平分侧棱PD ;(2)取PB 中点H ,连EH ,证明EH ⊥平面PAB ,即得解. (1)证明:设截面ABE与侧棱PD交于点F,连结EF,AF.因为底面ABCD为矩形,所以AB//CD.又AB⊄平面PCD,且CD⊂平面PCD,所以AB//平面PCD.又AB⊂平面ABE,且平面ABE∩平面PCD=EF,所以AB//EF.又因为AB//CD,所以CD//EF.因为E为PC的中点,所以F为PD的中点,即截面ABE平分侧棱PD. (2)∵PA⊥平面ABCD,BC⊆平面ABCD,∴BC⊥PA,又BC⊥AB,∴BC⊥平面PAB.取PB 中点H ,连EH , ∵E 是PC 中点,∴EH//BC ,即EH =1且EH ⊥平面PAB , 又Rt △PAB 的面积S =12PA ⋅AB =2.∴四面体ABEP 的体积V =V E−PAB =13⋅S ⋅EH =23.小提示:方法点睛:求几何体的体积常用的方法有:(1)规则的公式法;(2)不规则的割补法;(3)等体积法. 要根据已知条件灵活选择方法求解.19、如图,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D 为棱AA 1的中点.若截面△BC 1D 是面积为6的直角三角形,求此三棱柱的表面积.答案:24√2+4√3分析:设AD =b,AB =a ,根据△BC 1D 是面积为6的直角三角形,由{BD 2+C 1D 2=BC 1212⋅BD ⋅C 1D =6求解.解:设AD =b,AB =a ,则BD =C 1D =√a 2+b 2,BC 1=√a 2+4b 2.由题意得{BD 2+C 1D 2=BC 12,12⋅BD ⋅C 1D =6, 即{a 2+b 2+a 2+b 2=a 2+4b 2,a 2+b 2=12,解得{a =2√2,b =2, 从而S 表=4×3×2√2+2×2√2×2√2×√34=24√2+4√3.。
高中立体几何典型题及解析

高中立体几何典型500题及解析(二)(51~100题)51. 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中,AB=BC=CD=DA=DB=AC,M 、N 分别为BC 、AD 的中点。
求:AM 及CN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解析:(1)连接DM,过N 作NE∥AM 交DM 于E ,则∠CNE 为AM 及CN 所成的角。
∵N 为AD 的中点, NE∥AM 省 ∴NE=21AM 且E 为MD 的中点。
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1, 则NC=21·23= 43且ME=21MD=43 在Rt△MEC 中,CE 2=ME 2+CM 2=163+41=167∴cos ∠CNE=3243432167)43()43(222222-=⋅⋅-+=⋅⋅-+NECN CE NE CN ,又∵∠CNE ∈(0, 2π)∴异面直线AM 及CN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2.注:1、本题的平移点是N ,按定义作出了异面直线中一条的平行线,然后先在△CEN 外计算CE 、CN 、EN 长,再回到△CEN 中求角。
2、作出的角可能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也可能是它的邻补角,在直观图中无法判定,只有通过解三角形后,根据这个角的余弦的正、负值来判定这个角是锐角(也就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或钝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邻补角)。
最后作答时,这个角的余弦值必须为正。
52. .如图所示,在空间四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是BC 、AD 上的点,已知AB=4,CD=20,EF=7, 。
求异面直线AB 及CD 所成的角。
解析:在BD 上取一点G ,使得,连结EG 、FG 在ΔBCD 中,,故EG//CD ,并且, 所以,EG=5;类似地,可证FG//AB ,且, 故FG=3,在ΔEFG 中,利用余弦定理可得 cos ∠FGE=215327532222222-=⋅⋅-+=⋅⋅-+GF EG EF GF EG ,故∠FGE=120°。
另一方面,由前所得EG//CD ,FG//AB ,所以EG 及FG 所成的锐角等于AB 及CD 所成的角,于是AB 及CD 所成的角等于60°。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10道大题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10道大题1.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侧面SBC垂直于面ABCD,已知∠ABC=45°,AB=2,BC=22,SB=SC=3.1) 证明平面SCD与平面SAB的交线l平行于AB;2) 证明SA垂直于BC;3) 求直线SD与面SAB所成角的正弦值。
2.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P为其顶点,O为其中心,PO平行于AB且PO=2,M为PD的中点,AD=AC=1,O为AC的中点。
1) 证明PB平行于平面ACM;2) 证明AD在平面PAC上;3) 求直线AM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
3.在四棱锥P-ABCD中,∠ABC=∠BAD=90°,BC=2AD,△PAB与△PAD均为等边三角形。
1) 证明CD垂直于平面PBD;2) 求二面角CPBD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4.在四棱锥P-ABCD中,PA垂直于底面ABCD,AC垂直于AD,ABCD为梯形,AB平行于DC,AB垂直于BC,PA=AB=BC=3,点E在棱PB上,且PE=2EB。
Ⅰ) 证明平面PAB垂直于平面PCB;Ⅱ) 证明PD平行于平面EAC;Ⅲ) 求平面AEC和平面PBC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5.在图中,矩形ABCD所在平面垂直于直角梯形ABPE所在平面于直线AB,平面ABCD与平面ABPE的交线为AB,且AB=BP=2,AD=AE=1,AE垂直于AB,且AE平行于BP。
1) 在面ABCD内是否存在点N,使得MN垂直于平面ABCD?若存在,请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 求二面角D-PE-A的余弦值。
6.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平面A1BC垂直于侧面A1BB1,且AA1=AB=2.1) 证明AB垂直于BC;2) 若直线AC与平面A1BC所成角为α,求锐二面角AAC1B的大小。
7.在四棱锥V-ABCD中,底面ABCD为正方形,侧面VAD 为正三角形,平面VAD垂直于底面ABCD。
高中数学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知识总结例题(带答案)

高中数学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知识总结例题单选题1、如图,点N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ΔECD为正三角形,平面ECD⊥平面ABCD,M是线段ED的中点,则A.BM=EN,且直线BM,EN是相交直线B.BM≠EN,且直线BM,EN是相交直线C.BM=EN,且直线BM,EN是异面直线D.BM≠EN,且直线BM,EN是异面直线答案:B解析:利用垂直关系,再结合勾股定理进而解决问题.如图所示,作EO⊥CD于O,连接ON,过M作MF⊥OD于F.连BF,∵平面平面ABCD.EO⊥CD,EO⊂平面CDE,∴EO⊥平面ABCD,MF⊥平面ABCD,∴ΔMFB与ΔEON均为直角三角形.设正方形边长为2,易知EO=√3,ON =EN=2,MF=√32,BF=52,∴BM=√7.∴BM≠EN,故选B.CDE小提示:本题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2、如图直角△O′A′B′是一个平面图形的直观图,斜边O′B′=4,则原平面图形的面积是()A.8√2B.4√2C.4D.√2答案:A解析:根据斜二测画法规则可求原平面图形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度,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由题意可知△O′A′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B′=4,则OʹAʹ=2√2,所以原图形中,OB=4,OA=4√2,故原平面图形的面积为1×4×4√2=8√2.2故选:A3、如图,用斜二测画法作水平放置的正三角形A1B1C1的直观图,则正确的图形是()A.B.C.D.分析:由斜二侧画法的规则分析判断即可先作出一个正三角形A1B1C1,然后以B1C1所在直线为x轴,以B1C1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对应的x′,y′轴,使夹角为45°,画直观图时与x轴平行的直线的线段长度保持不变,与y轴平行的线段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得到的图形如图,然后去掉辅助线即可得到正三角形的直观图如图,故选:A4、下列空间图形画法错误的是()A.B.C.D.分析:根据空间图形画法:看得见的线画实线,看不见的线画虚线.即可判断出答案.D选项:遮挡部分应画成虚线.故选:D.5、如图,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a,沿图1中对角面将它分割成两个部分,拼成如图2的四棱柱,则该四棱柱的全面积为()A.(8+2√2)a2B.(2+4√2)a2C.(4+2√2)a2D.(6−4√2)a2答案:C分析:拼成的几何体比原正方体的表面增加了两个截面,减少了原来两个正方形面,据此变化,进行求解. 由题意,拼成的几何体比原正方体的表面增加了两个截面,减少了原来两个正方形面,由于截面为矩形,长为√2a,宽为a,所以面积为√2a2,所以拼成的几何体的表面积为4a2+2√2a2=(4+2√2)a2.故选:C.6、已知三棱锥A−BCD的所有顶点都在球O的球面上,且AB⊥平面BCD,AB=2√3,AC=AD=4,CD= 2√2,则球O的表面积为()A.20πB.18πC.36πD.24π答案:A分析:根据AB⊥平面BCD,得到AB⊥BC,AB⊥BD,再由AB=2√3,AC=AD=4,CD=2√2,得到BC⊥BD,则三棱锥A−BCD截取于一个长方体,然后由长方体的外接球即为三棱锥的外接球求解.因为AB⊥平面BCD,所以AB⊥BC,AB⊥BD,∴BC=BD=√42−(2√3)2=2,在△BCD中,CD=2√2,∴CD2=BC2+BD2,∴BC⊥BD.如图所示:三棱锥A−BCD的外接球即为长方体AGFH-BCED的外接球,设球O的半径为R,则2R=√BA2+BC2+BD2=√(2√3)2+22+22=2√5,解得R=√5,所以球O的表面积为20π,故选:A.7、下列条件中,能得出直线m与平面α平行的是()A.直线m与平面α内的所有直线平行B.直线m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平行C.直线m与平面α没有公共点D.直线m与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平行答案:C分析: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线面平行的性质逐个辨析即可.对A ,直线m 与平面α内的所有直线平行不可能,故A 错误;对B ,当直线m 在平面α内时,满足直线m 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平行,但m 与α不平行;对C ,能推出m 与α平行;对D ,当直线m 在平面α内时,m 与α不平行.故选:C.8、如图是长方体被一平面所截得到的几何体,四边形EFGH 为截面,长方形ABCD 为底面,则四边形EFGH 的形状为( )A .梯形B .平行四边形C .可能是梯形也可能是平行四边形D .矩形答案:B解析: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判断EF 与的平行、EH 与FG 平行.因为平面ABFE //平面CGHD ,且平面EFGH ∩平面ABFE =EF ,平面EFGH ∩平面CGHD =GH ,根据面面平行的性质可知EF //,同理可证明EH //FG .所以四边形EFGH 为平行四边形.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长方体截面形状判断,考查面面平行的性质应用,较简单.多选题9、(多选)一个几何体有6个顶点,则这个几何体可能是( )A .三棱柱B .三棱台C .五棱锥D .四面体答案:ABCGH GH分析:根据棱柱、棱台、棱锥及四面体的图形分析,即可得答案.对于A ,三棱柱是上下两个三角形,有6个顶点,满足题意;对于B ,三棱台是上下两个三角形,有6个顶点,满足题意;对于C ,五棱锥是底面为五边形及一个顶点,有6个顶点,满足题意;对于D ,四面体的顶点个数为4个,不满足题意.故选:ABC.10、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将正四棱锥称为方锥.已知半球内有一个方锥,方锥的底面内接于半球的底面,方锥的顶点在半球的球面上,若方锥的体积为18,则半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半径是3B .体积为18πC .表面积为27πD .表面积为18π答案:ABC分析:作出正四棱锥的对角面,为半球的半个大圆的内接三角形,由图形可用球的半径表示出棱锥底面边长,高,由棱锥体积求得半球半径.然后计算半球体积,表面积,判断各选项.如图,是正四棱锥的对角面,设球半径为r ,AC 是半圆的直径,则正四棱锥底面边长为√2r ,棱锥体积为V =13×(√2r)2×r =23r 3=18,r =3, 半球体积为V =23πr 3=23π×33=18π,表面积为S =2π×32+π×32=27π,故选:ABC .11、如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则下列四个命题正确的是( )PAC △PAC△A.两条异面直线D1C和BC1所成的角为π4B.直线BC与平面ABC1D1所成的角等于π4C.点D到面ACD1的距离为√33D.三棱柱AA1D1−BB1C1外接球半径为√32答案:BCD分析:对于A:根据异面直线的求法易得:异面直线D1C和BC1所成的角为∠AD1C;对于B:可证B1C⊥平面ABC1D1,则直线BC与平面ABC1D1所成的角为∠CBC1;对于C:根据等体积转换V D−ACD1=V D1−ACD,求点D到面ACD1的距离;对于D:三棱柱AA1D1−BB1C1的外接球即为正方体ABCD−A1B1C1D1的外接球,直接求正方体外接球的半径即可.连接AC、AD1∵AB∥C1D1且AB=C1D1,则四边形ABC1D1为平行四边形,∴异面直线D1C和BC1所成的角为∠AD1C∵AC=AD1=D1C,则△ACD1为正三角形,即∠AD1C=π3A不正确;连接B1C在正方形BB1C1C中,BC1⊥B1C∵AB⊥平面BB1C1C,B1C⊂平面BB1C1C∴AB⊥B1CAB∩BC1=B,则B1C⊥平面ABC1D1∴直线BC与平面ABC1D1所成的角为∠CBC1=π4 B正确;根据等体积转换可知:V D−ACD1=V D1−ACD即13×ℎ×12×√2×√2×√32=13×1×12×1×1,则ℎ=√33C正确;三棱柱AA1D1−BB1C1的外接球即为正方体ABCD−A1B1C1D1的外接球则外接球的半径即为正方体ABCD−A1B1C1D1体对角线的一半,即R=√32D正确;故选:BCD.12、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ED⊥平面ABCD,FB∥ED,AB=ED=2FB,记三棱锥E−ACD,F−ABC,F−ACE的体积分别为V1,V2,V3,则()A.V3=2V2B.V3=V1C.V3=V1+V2D.2V3=3V1答案:CD分析:直接由体积公式计算V1,V2,连接BD交AC于点M,连接EM,FM,由V3=V A−EFM+V C−EFM计算出V3,依次判断选项即可.设AB=ED=2FB=2a,因为ED⊥平面ABCD,FB∥ED,则V1=13⋅ED⋅S△ACD=13⋅2a⋅12⋅(2a)2=43a3,V2=13⋅FB⋅S△ABC=13⋅a⋅12⋅(2a)2=23a3,连接BD交AC于点M,连接EM,FM,易得BD⊥AC,又ED⊥平面ABCD,AC⊂平面ABCD,则ED⊥AC,又ED∩BD=D,ED,BD⊂平面BDEF,则AC⊥平面BDEF,又BM=DM=12BD=√2a,过F作FG⊥DE于G,易得四边形BDGF为矩形,则FG=BD=2√2a,EG=a,则EM=√(2a)2+(√2a)2=√6a,FM=√a2+(√2a)2=√3a,EF=√a2+(2√2a)2=3a,EM2+FM2=EF2,则EM⊥FM,S△EFM=12EM⋅FM=3√22a2,AC=2√2a,则V3=V A−EFM+V C−EFM=13AC⋅S△EFM=2a3,则2V3=3V1,V3=3V2,V3=V1+V2,故A、B错误;C、D正确.故选:CD.13、正三棱锥底面边长为3,侧棱长为2√3,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正三棱锥高为3B.正三棱锥的斜高为√392C.正三棱锥的体积为27√34D.正三棱锥的侧面积为9√394答案:ABD分析:先求出正三棱锥的高和斜高,从而可判断AB的正误,再计算出体积和侧面积,从而可判断CD的正误.设E为等边三角形ADC的中心,F为CD的中点,连接PF,EF,PE,则PE为正三棱锥的高,PF为斜高,又PF=√12−94=√392,EF=32×√33=√32,故PE=√394−34=3,故AB正确.而正三棱锥的体积为13×3×√34×9=9√34,侧面积为3×12×3×√392=9√394,故C错误,D正确.故选:ABD.填空题14、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为线段A1B上的动点(不含端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__.①平面A 1D 1P ⊥平面BB 1P ;②DC 1⊥PC ;③∠APD 1的取值范围是[π2,π); ④三棱锥C 1−D 1PC 的体积为定值43.答案:①②④分析:由正方体的特征知A 1D 1⊥平面AA 1B 1B ,DC 1⊥对角面A 1BCD 1,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和线面垂直的性质可知①②正确;当点P 为线段A 1B 的一个四等分点且靠近点B 时,由长度关系可求得cos∠APD 1>0,知③错误;由体积桥和三棱锥体积公式可确定④正确.对于①,∵几何体是正方体,∴A 1D 1⊥平面AA 1B 1B ,又A 1D 1⊂平面A 1D 1P ,∴平面A 1D 1P ⊥平面BB 1P ,①正确;对于②,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DC 1⊥对角面A 1BCD 1,对角面A 1BCD 1,∴DC 1⊥PC ,②正确;对于③,当点P 为线段A 1B 的一个四等分点且靠近点B 时,可得:AP =√102,D 1P =√342,AD 1=2√2,由余弦定理得:cos∠APD 1=AP 2+D 1P 2−AD 122AP⋅D 1P =52+172−82×√102×√342=√85>0,此时∠APD 1<π2,③错误; 对于④,∵△D 1C 1C 的面积是定值S =12×2×2=2,点P 到面D 1C 1C 的距离为BC =2,∴三棱锥C 1−D 1PC的体积V =13×2×2=43,④正确. PC所以答案是:①②④.15、如图,在正方体中,A 、B 、C 、D 分别是顶点或所在棱的中点,则A 、B 、C 、D 四点共面的图形______(填上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答案:①③④分析:四点共面主要通过证明两线平行说明,本题利用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结合平行线的传递性进行说明,证明平行时绝不能凭直观感觉或无理论依据.图①:证明AB ∥EF ,CD ∥EF ,可得AB ∥CD ;图③:证明BD ∥EF ,AC ∥EF ,可得BD ∥AC ;图④:证明GH ∥EF ,AC ∥EF , BD ∥GH ,可得BD ∥AC .图①:取GD 的中点F ,连结BF 、EF ,∵B 、F 均为相应边的中点,则:BF ∥HG又∵HG ∥,则BF ∥即ABFE 为平行四边形∴AB ∥EF同理: CD ∥EF则AB ∥CD 即A 、B 、C 、D 四点共面,图①正确;图②:显然AB 与CD 异面,图②不正确;AEAE图③:连结AC,BD,EF,∵BE∥DF即BDFE为平行四边形∴BD∥EF又∵A、C分别为相应边的中点,则AC∥EF∴BD∥AC即A、B、C、D四点共面,图③正确;图④:连结AC,BD,EF,GH,∵GE∥HF即GEFH为平行四边形,则GH∥EF又∵A、C分别为相应边的中点,则AC∥EF同理:BD∥GH∴BD∥AC即A、B、C、D四点共面,图④正确.所以答案是:①③④.16、一个正四棱柱的底面边长为2,高为4,则该正四棱柱的体积为________.答案:16分析:根据棱柱的体积公式直接计算即可.由题可得该正四棱柱的体积为2×2×4=16.所以答案是:16.解答题17、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棱BB1的中点.(1)求证:B1D∥平面ACE.(2)若F是棱CC1的中点,求证:平面B1DF∥平面ACE.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分析:(1)连BD,使BD∩AC=G,连EG,由中位线定理以及线面平行判定定理证明即可;(2)证明B1F∥平面ACE,结合B1D∥平面ACE,利用面面平行判定定理证明即可.(1)连BD,使BD∩AC=G,连EG.∵ABCD是正方形,BD∩AC=G,∴DG=BG.又∵E是BB1中点,∴B1E=BE,∴DB1∥GE,又DB1⊄平面ACE,GE⊂平面ACE,∴B1D∥平面ACE.(2)∵E是棱BB1的中点,F是棱CC1的中点.∴B1E∥CF且B1E=CF,∴四边形B1ECF是平行四边形,∴B1F∥CE,又∴B1F⊄平面ACE,CE⊂平面ACE,∴B1F∥平面ACE,由(1)B1D∥平面ACE,又∵DB1∩B1F=B1,∴平面B1DF∥平面ACE.18、用符号表示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1)平面α与β相交于直线l,直线a与α,β分别相交于点A,B;(2)点A,B在平面α内,直线a与平面α交于点C,点C不在直线AB上.答案:(1)α∩β=l,a∩α=A,a∩β=B;图象见解析;(2)A∈α,B∈α,a∩α=C,C∉AB;图象见解析分析:由题意将自然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根据点线面的关系,借用集合符号,表示即可.(1)用符号表示:α∩β=l,a∩α=A,a∩β=B,如图.(2)用符号表示:A∈α,B∈α,a∩α=C,C∉AB,如图.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点、线、面的关系的符号表达,属于基础题.。
【强烈推荐】高二数学立体几何(详细答案)

在如图7-26所示的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PA=AC=1,PC=BC,PB和平面ABC所成的角为30°。
(1)求证:平面PBC⊥平面PAC;(2)求AB的中点M到直线PC的距离。
如图8-32,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E∈BB1,截面A1EC⊥侧面AC1。
(1)求证:BE=EB1;(2)若AA1=A1B1,求平面A1EC与平面A1B1C1所成二面角(锐角)的度数。
已知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ABC的中线AF与中位线DE相交于G(如图7-28),将此三角形沿DE折成二面角A′—DE—B。
(1)求证:平面A′GF⊥平面BCED;(2)当二面角A′—DE—B为多大时,异面直线A′E与BD互相垂直?证明你的结论。
4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平行四边形,∠BAD=60°,AB=4,AD=2,侧棱PB=15,PD=3。
(1)求证:BD ⊥平面PAD ;(2)若PD 与底面ABCD 成60°的角,试求二面角P —BC —A 的大小。
17.解 (1)由已知PA ⊥平面ABC ,PA=AC=1,得△PA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C=CB=2。
在Rt △PAB 中,∠PBA=30°,∴PB=2,∴△PC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PA ⊥平面ABC , ∴AC ⊥BC ,又AC∩PC=C ,PC ⊥BC ,∴BC ⊥平面PAC ,∵BC 平面PBC ,∴平面PBC ⊥平面PAC 。
(2)如图,过M 作MD ⊥AC ,垂足为D 。
∵平面PAC ⊥平面ABC 且相交于AC ,∴MD ⊥平面PAC 。
过D 作DE ⊥PC ,垂足为E ,连结ME ,则DE 是ME 在平面PBC 上的射影,∵DE ⊥PC ,∴ME ⊥PC ,ME 的长度即是M 到PC 的距离。
在Rt △ABC 中,∵MD ∥BC ,∴MD=21BC=22。
在等腰Rt △PAC 中,DE=DCsin45°=42, 在Rt △ABC 中,∵MD ∥BC ,∴MD=21BC=22。
(完整版)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经典常考题型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经典常考题型题型一: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空间角的计算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通常考查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一般出现在解答题的第(1)问,解答题的第(2)问常考查求空间角,求空间角一般都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求解.【例1】如图,在△ABC中,∠ABC=,O为AB边上一点,且3OB=3OC=2AB,已知PO⊥平面ABC,2DA=2AO=PO,且DA∥PO.(1)求证:平面PBD⊥平面COD;(2)求直线PD与平面BDC所成角的正弦值.(1)证明 ∵OB=OC,又∵∠ABC=,∴∠OCB=,∴∠BOC=.⊥∴CO AB.又PO⊥平面ABC,⊥OC⊂平面ABC,∴PO OC.又∵PO,AB⊂平面PAB,PO∩AB=O,∴CO⊥平面PAB,即CO⊥平面PDB.又CO⊂平面COD,∴平面PDB⊥平面COD.(2)解 以OC,OB,OP所在射线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设OA=1,则PO=OB=OC=2,DA=1.则C(2,0,0),B(0,2,0),P(0,0,2),D(0,-1,1),∴PD=(0,-1,-1),BC=(2,-2,0),BD=(0,-3,1).设平面BDC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令y=1,则x=1,z=3,∴n=(1,1,3).设PD与平面BDC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即直线PD与平面BD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类题通法】利用向量求空间角的步骤间标.第一步:建立空直角坐系第二步:确定点的坐标.线)坐标.第三步:求向量(直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计夹(或函数值).第四步:算向量的角将夹转为间.第五步:向量角化所求的空角查关键错题规.第六步:反思回顾.看点、易点和答范【变式训练】 如图所示,在多面体A1B1D1DCBA中,四边形AA1B1B,ADD1A1,ABCD均为正方形,E为B1D1的中点,过A1,D,E的平面交CD1于F.(1)证明:EF∥B1C.(2)求二面角EA1DB1的余弦值.(1)证明 由正方形的性质可知A1B1AB DC∥∥,且A1B1=AB=DC,所以四边形A1B1CD为平行四边形,从而B1C A∥1D,又A1D⊂面A1DE,B1C⊄面A1DE,于是B1C∥面A1DE.又B1C⊂面B1CD1,面A1DE∩面B1CD1=EF,所以EF∥B1C.(2)解 因为四边形AA1B1B,ADD1A1,ABCD均为正方形,所以AA1⊥AB,AA1⊥AD,AB⊥AD且AA1=AB=AD.以A为原点,分别以AB,AD,AA1为x轴,y轴和z轴单位正向量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可得点的坐标A(0,0,0),B(1,0,0),D(0,1,0),A1(0,0,1),B1(1,0,1),D1(0,1,1),而E点为B1D1的中点,所以E点的坐标为.设平面A1DE的一个法向量n1=(r1,s1,t1),而该面上向量A1E=,A1D=(0,1,-1),由n1⊥A1E,n1⊥A1D得r1,s1,t1应满足的方程组(-1,1,1)为其一组解,所以可取n1=(-1,1,1).设平面A1B1CD的一个法向量n2=(r2,s2,t2),而该面上向量A1B1=(1,0,0),A1D=(0,1,-1),由此同理可得n2=(0,1,1).所以结合图形知二面角EA1DB1的余弦值为==.题型二: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此类试题一般以解答题形式呈现,常涉及线、面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的探究或空间角的计算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一般有两种解决方式:(1)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进一步论证;(2)利用空间向量,先假设存在点的坐标,再根据条件判断该点的坐标是否存在.【例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PA⊥PD,PA=PD,AB⊥AD,AB=1,AD=2,AC=CD=.(1)求证:PD⊥平面PAB;(2)求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3)在棱PA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BM∥平面PCD?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1)证明 因为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AB⊥AD,所以AB⊥平面PAD,所以AB⊥PD.又PA⊥PD,AB∩PA=A,所以PD⊥平面PAB.(2)解 取AD的中点O,连接PO,CO.因为PA=PD,所以PO⊥AD.因为PO⊂平面PAD,平面PAD⊥平面ABCD,所以PO⊥平面ABCD.因为CO⊂平面ABCD,所以PO⊥CO.因为AC=CD,所以CO⊥AD.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由题意得,A(0,1,0),B(1,1,0),C(2,0,0),D(0,-1,0),P(0,0,1).设平面PCD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则即令z=2,则x=1,y=-2.所以n=(1,-2,2).又PB=(1,1,-1),所以cos〈n,PB〉==-.所以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解 设M是棱P A上一点,则存在λ∈0,1],使得AM=λAP.因此点M(0,1-λ,λ),BM=(-1,-λ,λ).因为BM⊄平面PCD,所以要使BM∥平面PCD,则BM·n=0,即(-1,-λ,λ)·(1,-2,2)=0,解得λ=.所以在棱P A上存在点M,使得BM∥平面PCD,此时=.应设,把要成立的作件结论当条,据此列方对断问题,先假存在【类题通法】(1)于存在判型的求解规围内”等.标,是否有定范的解程或方程组,把“是否存在”化问题转为“点的坐是否有解对问题,通常借助向量,引进参数,合已知和列出等式综结论,解出参数.(2)于位置探究型【变式训练】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D⊥平面ABCD,AB∥DC,AB⊥AD,DC=6,AD=8,BC=10,∠P AD=45°,E为P A的中点.(1)求证:DE∥平面BPC;(2)线段AB上是否存在一点F,满足CF⊥DB?若存在,试求出二面角F-PC-D的余弦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证明 取PB的中点M,连接EM和CM,过点C作CN⊥AB,垂足为点N.∵CN⊥AB,DA⊥AB,∴CN∥DA,又AB∥CD,∴四边形CDAN为平行四边形,∴CN=AD=8,DC=AN=6,在Rt△BNC中,BN===6,∴AB=12,而E,M分别为P A,PB的中点,∴EM∥AB且EM=6,又DC∥AB,∥且EM=CD,四边形CDEM为平行四边形,∴EM CD∥∵⊂平面PBC,DE⊄平面PBC,∴DE CM.CM∴DE∥平面BPC.(2)解 由题意可得DA,DC,DP两两互相垂直,如图,以D为原点,DA,DC,DP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则A(8,0,0),B(8,12,0),C(0,6,0),P(0,0,8).假设AB上存在一点F使CF⊥BD,设点F坐标为(8,t,0),则CF=(8,t-6,0),DB=(8,12,0),由CF·DB=0得t=.又平面DPC的一个法向量为m=(1,0,0),设平面FPC的法向量为n=(x,y,z).又PC=(0,6,-8),FC=.由得即不妨令y=12,有n=(8,12,9).则cos〈n,m〉===.又由图可知,该二面角为锐二面角,故二面角F-PC-D的余弦值为.题型三: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将平面图形沿其中一条或几条线段折起,使其成为空间图形,这类问题称为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折叠问题常与空间中的平行、垂直以及空间角相结合命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3】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AB=5,AC=6,点E,F分别在AD,CD 上,AE=CF=,EF交BD于点H.将△DEF沿EF折到△D′EF的位置,OD′=.(1)证明:D′H⊥平面ABCD;(2)求二面角B-D′A-C的正弦值.(1)证明 由已知得AC ⊥BD ,AD =CD .又由AE =CF 得=,故AC ∥EF .因此EF ⊥HD ,从而EF ⊥D ′H .由AB =5,AC =6得DO =BO ==4.由EF ∥AC 得==.所以OH =1,D ′H =DH =3.于是D ′H 2+OH 2=32+12=10=D ′O 2,故D ′H ⊥OH .又D ′H ⊥EF ,而OH ∩EF =H ,所以D ′H ⊥平面ABCD .(2)解 如图,以H 为坐标原点,HF 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H -xyz .则H (0,0,0),A (-3,-1,0),B (0,-5,0),C (3,-1,0),D ′(0,0,3),AB =(3,-4,0),AC =(6,0,0),AD′=(3,1,3).设m =(x 1,y 1,z 1)是平面ABD ′的一个法向量,则即所以可取m =(4,3,-5).设n =(x 2,y 2,z 2)是平面ACD ′的一个法向量,则即所以可取n =(0,-3,1).于是cos 〈m ,n 〉===-.sin 〈m ,n 〉=.因此二面角B -D ′A -C 的正弦值是.【类题通法】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是翻折前后形中面位置系和度量系的化关键搞清图线关关变情况,一般地翻折后在同一平面上的性不生化还个质发变,不在同一平面上的性生化个质发变.【变式训练】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BAD =,AB =BC =1,AD =2,E 是AD 的中点,O 是AC 与BE 的交点.将△ABE 沿BE 折起到△A 1BE 的位置,如图2.(1)证明:CD⊥平面A1OC;(2)若平面A1BE⊥平面BCDE,求平面A1BC与平面A1CD夹角的余弦值.(1)证明 在题图1中,因为AB=BC=1,AD=2,E是AD的中点,∠BAD=,所以BE⊥AC.即在题图2中,BE⊥OA1,BE⊥OC,从而BE⊥平面A1OC.又CD∥BE,所以CD⊥平面A1OC.(2)解 由已知,平面A1BE⊥平面BCDE,又由(1)知,BE⊥OA1,BE⊥OC,所以∠A1OC为二面角A1-BE-C的平面角,所以∠A1OC=.如图,以O为原点,OB,OC,OA1分别为x轴、y轴、z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因为A1B=A1E=BC=ED=1,BC∥ED,所以B,E,A1,C,得BC=,A1C=,CD=BE=(-,0,0).设平面A1BC的一个法向量n1=(x1,y1,z1),平面A1CD的一个法向量n2=(x2,y2,z2),平面A1BC与平面A1CD的夹角为θ,则得取n1=(1,1,1);得取n2=(0,1,1),从而cos θ=|cos〈n1,n2〉|==,即平面A1BC与平面A1CD夹角的余弦值为.。
高中几何体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几何体试题及答案解析试题一:立体几何基础题题目:已知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求该长方体的体积。
解析:长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其三个维度的乘积来计算,即体积V = a × b × c。
答案:V = abc。
试题二: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题目: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A(1, 0, 0),点B(0, 1, 0),点C(0, 0, 1),求三角形ABC的面积。
解析: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向量叉乘来求解。
设向量AB = (-1, 1, 0),向量AC = (-1, 0, 1),向量AB与向量AC 的叉乘结果为向量AB × AC = (1, -1, 1)。
该向量的模即为三角形ABC的面积的两倍。
答案:三角形ABC的面积为√3。
试题三:圆锥体的体积计算题目: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h,求圆锥的体积。
解析:圆锥的体积可以通过公式V = (1/3)πr²h来计算。
答案:V = (1/3)πr²h。
试题四:球体的表面积与体积题目:已知球体的半径为R,求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解析:球体的表面积可以通过公式A = 4πR²来计算,球体的体积可以通过公式V = (4/3)πR³来计算。
答案:球体的表面积A = 4πR²,球体的体积V = (4/3)πR³。
试题五:旋转体的体积题目: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h,求圆柱的体积。
解析:圆柱的体积可以通过公式V = πr²h来计算。
答案:V = πr²h。
结束语:通过上述试题及答案解析,我们可以看到高中几何体的计算涉及体积、面积和表面积等概念,这些计算在数学和物理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解决更复杂的几何问题至关重要。
希望这些试题和解析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立体几何概念的理解,并在解题过程中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C
α
若PA=PB,则P在α上的 , 在 上的 射影在AB的中垂线上 射影在 的中垂线上
在平面ABC 若PA=PB=PC,则P在平面 , 在平面 上的射影是△ 上的射影是△ABC的外心 的外心
20. D1 A1 H D A O B B1 C C1
19.
P
A B
O
C
提示:可取 提示:可取AP=AB=AC=1
C
A B
O
在平面BC 若PA⊥BC, PB⊥AC则P在平面 ⊥ , ⊥ 则 在平面 上的射影是△ 上的射影是△ABC的垂心 的垂心
18
P
A O B
C
D
10(2), ,9,5: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 ), ),14, , : B
已知l ⊂ α , AB是平面α的一条斜线, 则l ⊥ AB ⇔ l ⊥ AB在α 上的射影
测验卷第20、 题讲评 测验卷第 、21题讲评 练习册“面面平行” 练习册“面面平行”习题讲 评 练习卷第21题 练习卷第 题
C
平 行
B E N F P
D M
A
练习卷第1题 即测验卷第15题 练习卷第 题 即测验卷第 题C 练习卷第2题 练习卷第 题
10(1), ( ), ),19, 3,6,11,20:点在 , , , : 平面上射影位置的确定( ) 平面上射影位置的确面 ACD1所成的角相等
12. A1
D1 B1 D A B
C1
C
12.平面 1D1、平面 平面AB 平面ACD1、平面 1C 平面 、平面AB
10(3), :点在平面上射影位置的确定(2) ( ), ),18:点在平面上射影位置的确定( )
P
两两互相垂直, 若PA、PB、PC两两互相垂直,则P 、 、 两两互相垂直 在平面ABC上的射影是△ABC的垂心 上的射影是△ 在平面 上的射影是 的垂心
5 9
P
A1 A B Q C D N A
A
l
H
D1 P M D 0 B B1
C1
C
QD ⊥ PQ ⇔ QD ⊥ AQ
AM ⊥ A1 N ⇔ AM ⊥ OP
17, 7, 16
C
8
b a h
α
A O D B
G 7 8 9 14
4.非充分且非必要 非充分且非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