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地壳中元素的分布特征分析实习报告
实验二地球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和分配 。地质1701韩明政032170109

地球、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和分配的实习报告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查找地球化学元素丰度数据,通过图的直观了解,总结地球化学元素丰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元素丰度的地球化学意义。
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整理资料、综合分析比较的能力•相比较的为中国东部各构造单元的酸性岩(本组在此以兴安-吉黑造山带、秦岭-大别造山带、扬子地台(东)、华南褶皱系的花岗岩为例来研究讨论)与世界台盾区、褶皱区和陆地地壳的化学元素丰度。
研究背景•台盾区:前寒武地盾和以前寒武地层为基地的地台的合称。
•台盾区的面积1050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为0.75km,其地壳厚度为35.75km。
台盾区的地台的沉积盖层较薄,此外还有少量的火山沉积岩。
其基底层的上层厚约25km,主要由中酸性火成岩和化学成分与之相当的深变质岩组成。
下层厚度为10km,一般推断为基性火成岩组成。
台盾区地壳的岩石质量占陆地地壳总质量的69.63%。
•褶皱区:寒武纪以来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褶皱带的合称。
•褶皱区的面积为420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为 1.25km,其地壳厚度为38.25km。
褶皱区的沉积该层较厚,平均厚度为3km,在沉积层的质量中,页岩占52%,灰岩占22%,砂岩占18%,此外尚有6%的安山岩和2%的流纹岩。
同台盾区比较,褶皱区的砂岩比页岩少得多。
基底层厚达35.25km,其中酸性岩、中性岩和基性岩的厚度之比为8.9:1:2.9.褶皱区地壳的地壳的岩石质量占陆地地壳总质量的30.37%。
•陆地地壳、台盾区地壳和褶皱区地壳的元素丰度相差不大。
现如今,元素丰度估计值的计算仍以简单平均值法为主。
本组所用数据均是从有关的参考文献中获得实验过程•图1 中国东部兴安-吉黑造山带、秦岭-大别造山带、扬子地台(东)、华南褶皱系的花岗岩以及世界台盾区、褶皱区、陆地地壳中REE元素的CI 型球粒陨石标准化蜘蛛图。
•从图1中分析可知,REE元素在世界台盾区、褶皱区、陆地地壳以及在中国东部各构造单元的花岗岩中的分布趋势是一样的,都是在Eu 元素之前随澜系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少,但在Eu元素之后,基本保持不变。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精选4篇(一)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一、实习背景和目的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现象的学科,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次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和探索,加强对地球地貌、水文地理、气候与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习地点和时间本次实习选择了中国某省自然景观和地质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实习时间为两周。
三、实习内容和方法1. 地形地貌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如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了解形成背景和演化过程。
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地貌剖面测量,进一步了解地形地貌的复杂性。
2. 水文地理调查选择一条河流进行水文地理调查,测量河流的水位、流速、流量等指标,了解河流的特征和水文循环。
调查河流附近的湖泊、水库等地形,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3. 气候与环境观测在实习地点选择一个代表性地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气象观测,记录气温、降水量、风速、湿度等指标,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季节变化。
同时,观测当地的环境状况,包括空气质量、植被覆盖等,分析气候和环境的关系。
四、实习成果和心得体会1.实习成果完成地貌测量和记录,得到了多个地貌剖面图和记录表;进行了水文地理调查并测量了河流流量;完成了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气象观测,并记录了当地的环境状况;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和总结了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环境状况。
2.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我对自然地理学的各个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提供了更具体的学习体验,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形成了系统和全面的知识框架。
同时,实习过程中我们团队协作,分工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五、展望未来综合自然地理实习为我提供了实践探索的机会,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基础。
希望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一、引言地质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科学领域,实习是加深对地质地貌理论应用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报告将详细叙述我的地质地貌实习经历以及所获得的知识和体会。
二、实习背景地质地貌实习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历史演变和自然环境的变迁,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地质地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内容:地层划分与解释、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岩石形成与变质作用、地貌类型与成因等。
三、实习地点与时间本次实习地点位于某某省的XX市,时间为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
该地区地质地貌研究颇具特色,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四、实习内容1. 实地考察在实习期间,我们先从地质地貌的基本常识开始,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去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特征,包括地层的分布、构造的类型、地形起伏、河流分布与发展过程等。
我们还观察了地震遗迹和地壳断裂带,以便更好地理解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2. 野外实践此外,我们进行了一些野外实践,如采集岩石样本、地层剖面绘制、地震波记录的分析等。
通过实际参与和操作,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岩石形成与变质作用的过程,并掌握了一些地质勘探和观测技术。
3. 数据整理与分析通过实地考察和野外实践,我们获取了大量的地质地貌数据。
在实习结束后,我们进行了数据整理与分析,将实地观测结果与地质地貌理论相结合,深入剖析当地地质演变的历史和机制,形成了一份详尽的实习报告。
五、实习收获与体会在本次实习中,我深刻领悟到地质地貌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巨大影响。
通过亲身参与和观察,我发现地球的演化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系统,地质地貌不仅提供了关于地球历史变迁的证据,还为我们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实习也加深了我对地质地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我学会了运用地质知识解读地貌特征并进行科学评估。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技能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优秀3篇)

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优秀3篇)地质学实习报告篇一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
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
具体内容及要求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习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
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
学习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普通地质实验室实习实习一、矿物(一)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习二、矿物(二)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

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咱们脚底下的这大地,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百宝箱,里面藏着各种各样的元素。
今天我就来和你们聊聊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这可神奇啦!你想想,地壳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而各种元素就是在这个舞台上表演的“演员”。
有的元素是超级明星,到处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有的元素呢,则像是害羞的小朋友,躲在角落里不怎么露面。
先说氧元素吧,它简直就是这个舞台上的大主角!占了地壳质量将近一半呢!这就好比氧元素在舞台上光芒四射,谁都没法忽视它的存在。
咱们呼吸的空气里,到处都是氧,它就像我们最亲密的伙伴,时刻陪伴着我们。
“难道你们能离得开氧吗?”硅元素也不示弱,它就像是氧元素的好搭档,在地壳中的含量也特别高。
硅元素构成的石头、沙子,到处都是。
咱们盖房子、修马路,都少不了它。
铝元素呢,就像是个活泼的小精灵。
很多日常用品,像锅碗瓢盆,都有它的参与。
“你们说,没有铝,我们的生活得多不方便呀?”铁元素就像一个强壮的大力士。
建筑、交通工具,到处都需要它出力。
没有铁,哪来的高楼大厦,哪来的飞驰的火车呀?而像金、银这些珍贵的元素,它们就像舞台上神秘的嘉宾,数量稀少,可一旦出现,那就是众人瞩目的焦点。
那为什么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会不一样呢?这就好比在一个班级里,有的同学成绩特别好,特别突出;有的同学虽然也不错,但没那么显眼。
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受到了好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形成这些元素的条件不一样,它们在地球上出现的多少也就不同啦。
总之,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真是太奇妙啦!就像一个充满惊喜的大宝藏,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难道你们不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神奇的世界吗?”我反正是特别期待能知道更多关于它们的秘密!。
土地实习报告【四篇】

⼟壤学实习教学作为⼟壤学教学中的重要实践环节,在对学⽣能⼒培养以及科研思维和团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和意义。
本⽂是为⼤家整理的⼟地实习报告【四篇】,仅供参考。
⼟地实习报告【⼀】 ⼀、实习⽬的 ⼟壤圈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地的⼟壤所组成的⼀种连续体活覆盖体,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物质能量的交换。
⼟壤是地球陆地表⾯具有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具有⽣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
⼟壤与⼈类关系⼗分密切,⼈类⽣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源⼤部分来源与⼟壤,故了解⼟壤,分析⼟壤,创造良好的⼟壤环境,维护植物的正常⽣长发育,是提⾼⼈类物质⽂化⽣活⽔平的重要⽅⾯! 野外教学实习是⼟壤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壤类型调查的基本⽅法,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掌握⼟壤剖⾯性状观察的⽅法,了解⼤明⼭和弄拉⾃然保护区主要⼟壤类型的分布、成⼟条件、剖⾯特征及改良利⽤措施和实现⼟壤的可持续开发利⽤。
⼆、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武鸣县、上林县、⼤明⼭⾃然保护区、弄拉⾃然保护区。
2、实习时间:xx年x⽉x⽇到xx年x⽉x⽇ 3、实习器材:铁铲、PH指⽰剂、软卷尺、⽐⾊卡、⼟⼑、标杆、蒸馏⽔等。
4、实习⼈员:⼴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11级地理科学全体学⽣共120⼈和指导⽼师2⼈。
5、指导⽼师:周兴⽼师、罗献宝⽼师。
三、实习基本理论依据 1、⼟壤剖⾯形态观察分析 ⼟壤剖⾯是指从地⾯向下挖掘后露出来的垂直剖⾯。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挖掘⼟坑,⼟坑深度按实际需要⽽定,标准剖⾯要⼀⽶宽两⽶长,⼀直挖到基岩。
挖出的表⼟、⼼⼟分别放置在两旁,挖好⼟坑后,把向阳的坑壁垂直削平,⽤为观察的⼀⾯,观察上保持原状,不要践踏及堆放⼟壤。
观察剖⾯时,应先从上⽽下划分若⼲层次(⼀般以层颜⾊、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壤的形态、特征,并做好记录。
观察项⽬主要有:⼟层厚薄、颜⾊、质地、结构、酸碱度、松紧度以及根系情况等等。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上的化学元素分布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上的化学元素分布地球,这颗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充满了无数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而地球化学这门科学,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帮助我们解开地球上化学元素分布的谜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里,化学元素无处不在。
从我们呼吸的氧气,到构成身体的各种矿物质,再到脚下的土地和周围的岩石,无一不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然而,这些元素在地球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有着特定的规律和模式。
地球化学的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组成。
地球的核心、地幔和地壳,每个部分都有着不同的化学元素组成。
例如,地球的核心主要由铁和镍等重金属元素组成,而地壳则富含硅、铝、氧等轻元素。
这种分层结构的形成,与地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密切相关。
在地球的表面,化学元素的分布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气候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湿润的地区,由于雨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一些易溶解的元素如钾、钠等更容易被迁移和重新分布。
而在干旱的地区,这些元素则相对较为集中。
地质作用也是影响化学元素分布的关键因素。
火山活动会将地球内部的岩浆带到地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矿物质和化学元素。
这些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了各种岩石,从而改变了当地的化学元素组成。
板块运动则会导致不同地区的岩石相互碰撞和融合,进一步影响元素的分布。
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也在逐渐改变地球上化学元素的分布。
工业生产、农业活动、矿产开采等人类行为,都使得大量的化学物质被释放到环境中。
例如,过度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中氮、磷等元素的含量过高,进而影响周边的水体和生态系统。
为了研究地球上化学元素的分布,地球化学家们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技术。
他们采集岩石、土壤、水样等样本,然后通过化学分析的手段,测定其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这些分析技术包括原子吸收光谱、X 射线荧光光谱等,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样本中微量的化学元素。
此外,地球化学家还会利用同位素分析的方法。
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
地壳中常见的化学元素及其分布规律

地壳中常见的化学元素及其分布规律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它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
这些元素的分布规律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构成和地球化学过程至关重要。
在地壳中,有一些元素特别常见,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较高,并且在地球各个地区都有相对稳定的分布规律。
首先,氧气是地壳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
氧气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它占地壳质量的约46.6%。
氧气主要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如二氧化硅、二氧化铝等。
氧气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与地球的地质构造有关,它主要存在于地壳的上层,特别是地壳的表面。
其次,硅是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元素之一。
硅是地壳中第二丰富的元素,占地壳质量的约27.7%。
硅主要以硅酸盐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如长石、石英等。
硅的分布规律与地球的岩石类型有关,它主要存在于火成岩和变质岩中,而沉积岩中的硅含量相对较低。
此外,铝也是地壳中常见的元素之一。
铝占地壳质量的约8.1%。
铝主要以铝硅酸盐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如长石、云母等。
铝的分布规律与地球的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有关,它主要存在于火成岩和变质岩中,而沉积岩中的铝含量相对较低。
除了氧气、硅和铝,地壳中还含有其他一些常见的元素,如铁、钙、钠、钾等。
这些元素的含量较高,它们在地球各个地区的分布规律也较为稳定。
铁主要以氧化铁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它广泛分布于各种岩石中。
钙主要以碳酸钙和硫酸钙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它主要存在于沉积岩和火成岩中。
钠和钾主要以氯化钠和硫酸钾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它们在海水和盐湖中含量较高。
总的来说,地壳中常见的化学元素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这些元素的分布与地球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和地球化学过程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地壳中元素的分布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成和演化过程,为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地壳中元素的分布特征分析实习报告一·表一对比
我们小组选取的两组数据分别为华北地台大陆地壳元素丰度和中国东部大陆地壳元素丰度,并对其做了对比(表1-1)。
可以看出两者间的差异较小,尤其是丰量元素的比较。
可
表1-1
二·表二对比
在对表二的分析中,我们对华东南地块不同部位陆壳化合物做对比,结果发现华东南地块上陆壳SiO2, K2O和其他物质相对于其他部位多。
而中下陆壳的Na2O,Al2O3的含量相
对于其他部位多。
在下陆壳中Fe2O3,FeO,MnO,MgO相对于其他部位多。
(表2-1图2-2)
而对于以上现象的解释,随着深度,温度,压力的增大,不同的岩石对应不同的变质相。
上地壳由绿片眼和未变质的岩石构成。
中地壳由英云闪长岩-奥长闪长岩-花岗质片麻岩相岩石组成。
下地壳由成分不同的麻粒岩相岩石组成。
而不同的变质相对应不同的化学组分,这就是不同部位的元素差异的原因。
(图2-2)
对于不同地区中下陆地壳化合物丰度的研究中,我们对华东南地块中下陆壳和做了对比(图2-3)。
华东南地块中下陆壳的SiO 2、K 2O 、Na 2O 和Al 2O 3相对于华北地块中下陆壳要多。
而华北地块中下陆壳的Fe2O3,FeO ,MgO , Ca O 相对于华东南地块中下陆壳要多。
对于以上解释,我理解为华北地块比华东南地块接受剥蚀的情况要严重(有可能是构造运动将华北地块抬升),使其化学成分相对镁铁质化了。
(图2-3)
SiO2
TiO2
Al2O3Fe2O3
FeO
MnO
MgO
CaO
Na2O
K2O
其他
61.180.77615.3 2.34
3.640.105 3.21
4.64 3.72 2.05 3.03959.07
0.68414.68
3.14
4.870.107 3.94 6.03 3.38 1.86 2.239不同地区中下陆地壳化合物丰度
华东南地块中下陆壳
华北地台中下陆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