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惯性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解析
惯性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惯性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惯性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日益广泛。
惯性技术是基于物理传感器的测量原理,通过测量物体的转动、加速度和方向变化等信息,实现位置、速度和姿态的测量和跟踪。
在航空领域,惯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导航、控制和安全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航空导航中,惯性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的位置、速度和航向信息。
传统的惯性导航系统利用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惯性传感器,通过积分测量的方式实现航空器的位置和速度推演。
这种方法具有独立性强、连续性好和抗干扰性强等特点,可以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提供可靠的导航信息。
随着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发展,小型化的惯性传感器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得惯性导航系统更加轻便、低成本和易于集成。
无人机和航天器等需要高精度导航的航空器,往往采用惯性导航系统作为基准导航系统,与其他导航系统(如GPS、罗盘等)相互配合,提供更精确的导航结果。
在航空控制中,惯性技术可以提供准确的姿态和运动信息,实现航空器的精确控制。
航空器的稳定和敏捷性取决于准确的姿态和运动控制。
惯性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航空器的姿态和运动变化,实现实时控制和调整。
飞行器的姿态稳定和姿态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惯性传感器测量航空器在三个维度上的转动信息,实现姿态调整和稳定控制。
飞行器的动态模型和控制器设计也需要依赖准确的运动信息,惯性传感器可以提供飞行器的加速度和速度等信息,用于构建和校准模型,设计出适合的控制策略。
在航空安全监测中,惯性技术可以提供准确的姿态和振动信息,实现航空器的故障监测和预警。
航空器在飞行中会受到各种外部环境和内部故障的影响,惯性传感器可以通过测量振动和加速度等信息,实时监测和识别航空器的故障和异常状态。
航空器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可以通过惯性传感器测量航空器的振动信息,识别潜在的结构损伤和疲劳裂纹等,提前预警并采取措施,确保航空器的安全和可靠性。
2023年惯性测量装置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惯性测量装置行业市场分析现状惯性测量装置行业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领域,主要涵盖了加速度计、陀螺仪、惯性导航系统等产品。
这些产品在航空航天、汽车、通信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在国内外市场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竞争。
首先,惯性测量装置行业在国内市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中国航空航天、汽车、通信等领域对惯性测量装置的需求不断增长。
尤其是在军事装备、航天航空等高端技术领域,惯性测量装置的应用需求更加迫切。
同时,国内一些企业也在逐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推动惯性测量装置行业的发展。
其次,惯性测量装置行业在国际市场也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随着全球航空航天行业的飞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惯性测量装置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在军事装备、航天航空、智能交通等领域对于惯性测量装置的需求也很大。
因此,惯性测量装置行业在国际市场中也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惯性测量装置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竞争。
首先,技术创新是惯性测量装置行业发展的关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的应用会对传统的惯性测量装置造成一定的冲击。
因此,惯性测量装置企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功能,以应对市场竞争。
此外,惯性测量装置行业还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的现状。
国内外众多企业都在争夺市场份额,因此,企业需要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和市场运作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同时,在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方面也需要加大投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总之,惯性测量装置行业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创新、市场竞争等方面的挑战。
只有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功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惯性测量装置行业取得长远的发展。
2024年惯性器件专用设备市场环境分析

2024年惯性器件专用设备市场环境分析引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舒适生活品质的需求提高,惯性器件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惯性器件专用设备市场作为惯性器件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惯性器件行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惯性器件专用设备市场环境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当前状况和未来趋势。
当前市场环境分析1. 市场规模惯性器件专用设备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随着惯性器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于生产和测试惯性器件的专用设备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惯性器件专用设备市场在过去几年中保持了稳定的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 主要驱动因素惯性器件专用设备市场的增长主要受以下因素驱动:•技术进步:随着惯性器件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升,对于更高精度、更高效率的设备的需求也在增加,推动了专用设备市场的发展。
•应用扩大:惯性器件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涵盖了航空航天、汽车、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惯性器件专用设备市场的增长。
•政策支持:部分国家和地区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和促进惯性器件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惯性器件专用设备市场的发展。
3. 主要市场障碍尽管惯性器件专用设备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障碍:•技术壁垒:惯性器件专用设备需要掌握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测试方法,这对一些小型企业来说是一个技术壁垒。
•市场竞争:随着市场规模的增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需要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环境保护要求: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对于惯性器件专用设备的能耗和排放要求也在提高,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满足环保要求。
未来趋势分析1. 技术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惯性器件专用设备市场将迎来更多的创新技术。
例如,先进的制造工艺和材料将改进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提高生产效率。
2. 应用拓展随着惯性器件在新兴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惯性器件专用设备市场也将迎来更多的需求。
惯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39卷第6期自动化学报Vol.39,No.6 2013年6月ACTA AUTOMATICA SINICA June,2013惯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王巍1摘要基于惯性系统的运动信息动态精确测量技术是现代各类运载体制导与控制的基础,惯性技术是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自主地建立运动载体的方位、姿态基准的唯一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惯性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近年来国内外惯性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阐述了惯性技术在主要领域的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分析了我国惯性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展望了未来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惯性技术,惯性导航,陀螺仪,加速度计引用格式王巍.惯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自动化学报,2013,39(6):723−729DOI10.3724/SP.J.1004.2013.00723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Inertial TechnologyWANG Wei1Abstract Dynamic precise measurement of movement information which is based on inertial system constructs the foundation of guidance and control of various vehicles.The inertial technology is the only independent means to establish the position and attitude reference of a vehicle.The roadmap of inertial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current inertial techn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At the same time,the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main achievement of inertial technology are given.Moreover,the gap between the level in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leading level of inertial technology is analyzed in the paper.Finally,the foreground of the inertial technology is described.Key words Inertial technology,inertial navigation,gyroscope,accelerometerCitation Wang Wei.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inertial technology.Acta Automatica Sinica,2013,39(6): 723−7291惯性技术的重要作用及发展需求惯性技术是惯性敏感器、惯性导航、惯性制导、惯性测量及惯性稳定等技术的统称,是具有自主、连续、隐蔽特性,无环境限制的载体运动信息感知技术,是现代精确导航、制导与控制系统的核心信息源.在构建陆海空天电(磁)五维一体信息化体系中,在实现军事装备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式发展的进程中,惯性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支撑作用.惯性技术是涉及到物理、数学、力学、光学、材料学、精密机械学及微电子、计算机、控制、测试、先进制造工艺等技术的一门综合性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尖端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惯性导航技术是惯性技术的核心和发展标志,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 navigation system,INS)利用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统称为惯性仪表)同时测量载体运动的角速度和线加速度,并通过计算机实时解收稿日期2012-12-31录用日期2013-01-09Manuscript received December31,2012;accepted January9, 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175098),航天科技创新基金(CASC201102)资助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61175098)and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und(CASC201102)本文为黄琳院士约稿Recommended by Academician HUANG Lin1.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北京1000941.Beijing Aerospace Control Device Institute,Beijing100094算出载体的三维姿态、速度、位置等导航信息.惯性导航系统有平台式和捷联式两类实现方案:前者有跟踪导航坐标系的物理平台,惯性仪表安装在平台上,对加速度计信号进行积分可得到速度及位置信息,姿态信息由平台环架上的姿态角传感器提供;惯导平台可隔离载体角运动,因而能降低动态误差,但存在体积大、可靠性低、成本高、维护不便等不足[2].捷联式惯导系统没有物理平台,惯性仪表与载体直接固连,惯性平台功能由计算机软件实现,姿态角通过计算得到,也称为“数学平台”.惯导系统的基本方程(比力方程)如式(1)所示.˙¯Vep=¯f−(2¯ωie+¯ωep)ׯV ep+¯g(1)式中,¯V ep为载体的地速矢量,¯f是加速度计测量值(比力),¯ωie为地球转速,¯ωep为平台相对地球的转速,¯g为重力加速度,2¯ωieׯV ep为哥氏加速度项,¯ωepׯV ep为离心加速度项.由于捷联系统中惯性仪表要承受载体角运动的影响,故要求其动态范围大、频带宽、环境适应性好等,对导航计算机的速度与容量要求较高.捷联系统具有结构紧凑、可靠性高、质量轻、体积小、功耗低、维护方便、成本低等优点,也便于与其他导航系统或设备进行集成化、一体化设计,已成为现代惯性系统技术发展的主流方案[3−4].724自动化学报39卷与其他导航系统相比,惯导系统同时具有信息全面、完全自主、高度隐蔽、信息实时与连续,且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和人为因素干扰等重要特性(见表1),可在空中、水中、地下等各种环境中正常工作.在导弹、火箭、飞机等需要机动、高速运行的运载体的导航、制导与控制(Guidance navigation and control,GNC)系统中,惯性系统因其测量频带宽且数据频率高(可达数百赫兹以上)、测量延时短(可小于1ms),易于实现数字化,成为GNC系统实现快速、精确制导与控制的核心信息源,其性能对制导精度起着关键作用,例如,纯惯性制导地地导弹命中精度的70%以上取决于惯性系统的精度.同时,惯性技术还促进了最优滤波技术等先进控制理论在工程中实际应用.作为发达国家严加封锁的国防关键技术,惯性技术是现代各类运载体GNC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是制导武器或武器平台的支撑性关键技术[5−6].除军用以外,目前惯性技术在民用领域也有大量应用,如大地测量、石油钻井、隧道工程、地质勘探、机器人、智能交通、医疗设备、照相机、手机、玩具等.因此凡是需要实时敏感或测量物体运动信息的场合,惯性技术均可发挥重要作用[7−8].惯性导航系统的主要不足是导航误差会随时间积累,且成本相对较高.随着其他导航技术尤其是卫星导航技术,如GPS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研究人员曾担心惯导技术未来的前景.但是几次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电子战、导航战、体系化作战模式的出现证明了几乎仅有惯性导航系统都能在强电磁干扰的极端恶劣环境下持续、稳定地工作,这进一步强化了惯性系统在武器装备中不可替代的地位[9−10].应用需求的日益发展,对惯性技术不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比如:高精度长航时应用对惯性系统可靠性、精度及其保持时间的更高要求;大动态低精度应用对量程、恶劣环境条件适应性的严苛要求;宇航应用领域对惯性系统精度、寿命、轻质小型化、低功耗的新要求;武器装备应用领域对带宽、测量范围、启动时间、环境适应性、长期免标定方面的高要求等.这些需求对现代惯性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促使惯性技术专业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11].2惯性技术的发展历程惯性技术已经历了百余年发展历程,主要事件如表2所示[11].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是惯性系统的核心仪表,其技术指标直接影响GNC系统整体性能,由于陀螺仪研制难度相对更大,所以陀螺仪表技术一直是惯性技术的重要标志并受到格外重视.从国内外发展来看,干涉型光纤陀螺等新型陀螺仪表已逐步成为当今惯性技术领域的主导陀螺仪表之一,并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在惯性系统发展方面,因平台式系统方案可降低对陀螺和计算机性能的要求,为早期实用化惯性导航系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到上世纪中后期,随着微型计算机和先进惯性仪表尤其是高精度光学陀螺仪技术的进步,捷联惯性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惯性仪表及系统产品正向着“高性能、小体积、低成本”的方向不断进步[11].3惯性技术的研究现状概括而言,惯性技术研究的核心是要解决惯性仪表及惯性系统在不同应用环境因素(如高/低温、振动、冲击、电磁场干扰、低气压等)综合作用下的长期稳定性和动态测量精度问题,这主要包括两类技术问题:一类是克服内因性误差,即工作原理与机、电、光材料及结构等因素引起的固有误差;另一类是克服外因性误差,即应用环境条件和干扰引起的误差.3.1惯性系统及其组合导航系统技术早期的惯性系统主要是基于转子式陀螺的平台惯导系统,在其关键的平台稳定回路中,自适应控制等先进控制理论和数字化、智能化控制技术得到成功应用,平台系统精度及综合性能大幅提高.上世纪后期,随着光学陀螺和微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先进的误差建模与辨识理论、滤波技术等在捷联系统中的应用,捷联惯性系统性能快速提高,对平台式惯性系统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许多领域(如飞机、表1主要导航系统的特点对比Table1Characteristic of different navigation systems惯性导航无线电导航天文导航卫星导航系统自主性完全自主非自主完全自主非自主信息全面性全面不全面不全面不全面导航误差随时间积累随作用范围增加受气候影响不随时间积累抗干扰能力强弱强弱实时导航能力强弱弱弱成本较高较低高低6期王巍:惯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725表2惯性技术领域主要学术理论、技术突破及应用事件Table2Main theories,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s in thefield of inertial technology时间主要事件1687年牛顿(Newton)提出了力学三大定理,奠定了惯性技术的理论基础1765年欧拉(Euler)发表的《刚体绕定点运动的理论》,奠定了转子式陀螺的理论基础1835年哥里奥利(Coriolis G G)提出了哥氏效应原理,奠定了振动陀螺仪的理论基础1852年傅科(Foucault J)利用转子式陀螺敏感装置找到了当地北向和纬度,在地球上验证了地球自转现象1905年爱因斯坦(Einstein)提出狭义相对论,成为光学及其他新型陀螺的理论基础1908年安修茨(Anschutz H)在德国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摆式陀螺罗经1909年斯佩里(Sperry)在美国研制成功舰船用陀螺罗经1910年舒拉(Schuler)发现了“舒拉调谐原理”,并于1923年发表论文《运载工具的加速度对于摆和陀螺仪的干扰》,进一步阐明了舒拉调谐原理的普遍性,为现代惯性导航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1913年萨格奈克(Sagnac)提出Sagnac效应,成为光学陀螺的基本原理1942年德国在V2导弹上率先实现简易惯性制导;同年美国德雷珀(Draper)实验室研制出液浮速率陀螺1949年首次提出了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的概念1958年美国Nautilus号潜艇依靠惯性导航系统在水下行驶21天,成功穿越北冰洋1959年美国利顿(Litton)公司制造出液浮陀螺,并用于飞机与舰船惯导系统1961年第一台He-Ne气体激光器问世,1963年,激光陀螺诞生1968年美国奥托内提克斯(Autonetic)公司研制出动压支承陀螺,精度水平达到0.005◦/h1969年美国阿波罗13号飞船使用液浮捷联惯导技术,捷联式惯导系统逐步得到广泛应用1971年波特兹(Bortz)和乔丹(Jordan)首次提出用于捷联惯导的等效旋转矢量姿态更新算法,为姿态更新的多子样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1976年美国犹他(Utah)州立大学瓦利(Vali V)和肖特希尔(Shorthill R)首次完成了光纤陀螺的试验演示1980年后激光陀螺惯性系统逐步投入使用并可批量生产,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领域的理论创新及技术突破为MEMS惯性器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0年后光纤陀螺惯导系统逐步投入使用,最优数据滤波理论及算法不断改进,为惯性组合系统实现最佳数据融合创造了条件2000年前后光学陀螺实现批量实用化,MEMS惯性器件开始投入使用,之后,代表当今技术前沿的微光机电(Micro-opt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OEMS)陀螺、原子陀螺等新的陀螺仪表得到日益重视,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火箭等)形成了越来越强的竞争与冲击.目前,光学陀螺及MEMS陀螺捷联系统已大量进入军民应用领域,典型产品如美国Sperry公司的MK39/49舰船用激光捷联惯性导航系统,法国IXSea公司先后研制的PHINS和MARINS船用光纤陀螺捷联惯导系统(定位精度分别为0.6nmile/h 和1nmile/24h(Circular error probability,CEP))等[12];MEMS惯性系统目前主要用于中低精度领域[13−16].近年来,采用旋转调制方式实现惯性系统误差自补偿技术的光学陀螺惯性导航系统受到普遍重视[17],如俄罗斯研制的船用“奥米加(Omega)”光纤陀螺单轴旋转惯性导航系统已在某些领域得到实用[18].美国则启动了战略核潜艇用高精度光纤陀螺惯导研制计划,拟采用三轴旋转调制方案补偿光纤陀螺的相关误差,以满足潜艇导航精度要求[19−20].国外陀螺监控技术也较成熟,广泛用于现役潜艇及水面舰艇的惯性导航系统[21].在组合导航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目前的典型组合方式有以下几类[22−25]:1)捷联惯性/卫星组合系统是目前军民领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高精度低成本导航系统,但在战场环境下卫星导航系统易受干扰.2)惯性/地形或景象匹配组合技术是提高军用飞机、无人机、巡航导弹等武器系统导航精度的重要手段,在西方国家的许多战机、导弹上都有大量应用.3)惯性/星光组合技术已较成熟,主要用于各类远程、高空、长航时的飞行器.4)惯性/地磁或重力场匹配组合技术是当前组合导航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美国已编制了全球磁力矢量分布图以实现空间、海洋尤其是海底的高精度地磁匹配自主定位.其他的辅助导航设备还有无线电定位系统、大气数据系统、测速仪/里程计等.为获得更佳的组合性能,实际中往往同时采用多种设备与惯性系统进行组合,并利用Kalman滤波等最优数据融合手段使各系统充分实现优势互补,这也使惯性领域成为Kalman滤波技术最早得到成功应用的领域之一.为进一步改善实用性能,随后的自适应滤波、联邦滤726自动化学报39卷波、H∞滤波、小波滤波、神经网络等新型滤波技术也在组合导航系统、初始对准尤其是传递对准中得到研究和应用[26−28].另外,为使惯性系统得到推广应用并降低使用成本,国外的惯性技术产品基本实现了货架化、通用化、系列化,如今国外研制的多类飞机、舰船用标准化光学陀螺捷联惯性系统已在许多国家的军民用领域得到普遍采用.3.2陀螺仪表技术1)转子陀螺技术国外的单轴液浮陀螺精度已达0.001◦/h(1σ),采用铍材料浮子后可优于0.0005◦/h(1σ),高精度液浮陀螺主要用于远程导弹、军用飞机、舰船和潜艇导航系统中,中精度液浮陀螺则在平台罗经、导弹、飞船及卫星中得到应用;国外还发展了三浮陀螺并应用于战略武器和航天领域,如美国远程导弹制导用浮球平台系统中三浮陀螺的精度优于1.5×10−5◦/h(1σ);因工艺及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国外浮子陀螺应用领域正在逐步被新型陀螺替代.动调陀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等优点,是转子陀螺技术上的重大革新且已得到广泛应用,国外产品精度可达0.001◦/h(1σ).静电陀螺是公认的精度最高的转子陀螺,典型精度一般在10−4∼10−5◦/h(1σ)水平,目前主要用于潜艇等高精度军用领域[29].2)光学陀螺技术1975年,美国Honeywell公司研制出机械抖动偏频激光陀螺,激光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真正进入了实用阶段,之后美国又研制出了无机械抖动的四频差动激光陀螺.激光陀螺良好的标度因数精度及综合环境适应性能,使其在飞机、火箭等许多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开始了对转子式陀螺的替代.1996年后,全固态结构、全数字、低功耗的光纤陀螺在国外进入工程应用阶段,至今已趋于成熟,覆盖了高、中、低精度范围,并在海陆空天各领域获得应用,高精度产品的精度可达到0.001◦/h(1σ)的水平[30−33],尤其在空间飞行器、舰船等领域有独特应用优势,在新研制的惯性系统中日益得到广泛采用.光子晶体光纤和聚合物材料等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推动光纤陀螺不断向高精度、小型化方向发展.光纤陀螺已成为更新换代的新一代主流陀螺仪表[30−31].3)振动陀螺技术20世纪80年代,美国Delco公司研发出了半球谐振陀螺,它具有质量轻、紧凑、寿命长等优点,但对材料及精密加工方面要求较高,目前在国外航天领域有少量应用[34−35].基于MEMS工艺的振动陀螺一般可分为石英音叉陀螺和硅微机械陀螺.国外自1990年开始生产石英音叉微陀螺,目前可批量生产.硅微机械面振动式MEMS陀螺经补偿后性能已达到1∼10◦/h(1σ),允许的环境温度可达到−40◦C∼85◦C,并可承受强冲击[36].BAE公司研制的谐振环式MEMS陀螺性能已达到2◦/h(1σ)[37].2010年4月,由3个硅MEMS陀螺构成的速率传感器组合SiREUS(重量750g,功耗6W)首次在欧空局极地冰层探测卫星(CryoSat-2)上作为姿态测量装置得到成功应用,精度达到10∼20◦/h(3σ)[38],国外硅MEMS陀螺在战术武器等中、低精度领域已有批量应用[39−40].4)新型陀螺技术近年来,国外加大了对光子晶体光纤陀螺、MOEMS陀螺、原子陀螺等新型陀螺的研究力度,并获得了新的进展.美国将基于冷原子干涉技术的原子惯性仪表技术视为下一代主导型惯性仪表,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原子陀螺和原子加速度计精度(1σ)分别达到6×10−5◦/h(1σ)和10−10g(1σ)水平,并希望能研制出5m/h的超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41−42].美国还对MEMS原子器件进行了研究,为实现高灵敏度的微小型原子自旋陀螺创造了条件,目前原理样机的零漂已达0.01◦/h(1σ)的水平[43].光子晶体光纤陀螺使用光子晶体光纤绕制光纤环,可显著提升陀螺性能、尤其是环境适应能力.谐振式光纤陀螺也可采用空芯光子晶体光纤消除寄生的误差信号,提高精度.MOEMS陀螺的技术关键是实现高质量的微型激光谐振腔,这些新型陀螺目前基本处于原理探索或样机研制阶段.3.3加速度计技术石英挠性加速度计是机械摆式加速度计的主流产品,精度可达10−6g水平,技术已成熟且应用最广.摆式积分陀螺加速度计(Pendulous integrated gyro accelerometer,PIGA)则利用陀螺力矩平衡惯性力矩的原理来测量加速度,精度可达10−8g,在现有加速度计中精度最高,但结构复杂、体积大、成本高,主要用于远程导弹等领域.体积小巧的中低精度石英振梁加速度计利用谐振器的力−频率特性来测量加速度,在国外已有大量应用;高性能谐振式陀螺加速度计样机的偏置达1µg量级,标度因数精度达1ppm水平,是今后高精度加速度计的有力竞争者[44−45].目前,微型加速度计有多种技术方案,如MEMS、MOEMS、原子加速度计等,都要利用集成电路、微机械加工、微弱信号检测等关键工艺和技术.国外中低精度硅MEMS加速度计日益成熟,并大量用于战术武器及民用领域,目前正在研究更高性能的产品,其他新型微加速度计也处在研发阶段[46−47].3.4惯性执行机构技术惯性执行机构可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惯性装置,主要包括飞轮(动量轮)和控制力矩陀螺两类,主要6期王巍:惯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727用作空间飞行器姿态稳定/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大力矩、长寿命、高精度、高可靠是其重点发展方向,采用磁悬浮轴承是其关键技术途径,西方国家在该领域有50多年的研究历程,目前已达到较高水平,如法国1986年在“SPOT”卫星上首次采用了磁悬浮飞轮,成功实现了高精度定姿和定向.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磁悬浮、姿控/储能一体化、多自由度控制、陀螺/飞轮一体化等技术.3.5我国惯性技术现状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从无到有,已取得很大进步,为我国航天、航空、航海事业及武器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已成为控制工程领域最具活力的现代工程技术学科之一.因受材料、微电子器件、精密及微结构加工工艺等基础工业水平的制约,我国转子式陀螺及MEMS惯性仪表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还有一定差距,体现在仪表的精度、环境适应性、产品成品率及应用水平等方面.在光学陀螺技术方面,国内激光陀螺研制从上世纪70年代起步,经过多年发展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飞机、火箭等多个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在国内光纤通信和光电子器件发展基础上,我国光纤陀螺发展较早,进步较快,目前光纤陀螺性能和应用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8−50].国内在MOEMS 陀螺研究方面开展了硅基和石英基样机的研制,在光子晶体光纤陀螺、原子陀螺、微加速度计等新型惯性仪表方面正加紧原理探索和试验研究,目前均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惯性系统及组合导航系统方面,通过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及误差机理,我国相关产品综合技术水平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在许多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今后还需在产品的环境适应性、产品一致性、参数长期稳定性等方面不断改进,同时着力提高惯性仪表水平,加大对系统误差机理与建模、误差系数精确标定、快速对准、先进导航算法与最优滤波等技术的研究力度,尤其是惯性导航/卫星导航深组合、地磁场及重力场匹配定位等导航技术方面.我国对惯性导航系统旋转调制、监控陀螺H调制等技术的研究相对较深入,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监控陀螺多位置测漂等技术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国内惯性执行机构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现有航天器主要采用滚珠轴承飞轮,磁悬浮轴承技术已获得突破,目前正处于应用研制和搭载试验阶段[51]. 4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展望各类运动载体对导航、制导与控制系统越来越高的要求是惯性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根据国内外惯性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应用情况[52],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惯性仪表及配套元器件技术:现有转子式、光学陀螺等惯性仪表及配套元器件的精度、可靠性等性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新概念惯性仪表不断提出,如光子晶体光纤陀螺、MEMS陀螺、集成光学/MOEMS陀螺、原子干涉/自旋陀螺及多类新型加速度计等,研究重点是新原理、新方法、新工艺.总的来看,惯性仪表正不断向更高精度(如原子陀螺)、更小型化(如MEMS陀螺)等方向发展.2)惯性系统技术:为不断提升竞争力,惯性系统正向着高精度、小体积、抗恶劣环境、快速启动、标准化、货架式方向发展,关键技术包括系统的数字化、集成化、通电快速热稳定及动态快速对准(含自主对准和传递对准)等技术[53−54].平台式惯性系统需充分利用最新控制理论和控制技术来进一步改善其稳定回路的性能;捷联式系统将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字化固态惯性仪表和系统集成一体化、先进数据滤波等技术,使其综合性能不断提高.另外,随着深空探测任务的逐步实施和惯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的研究还包括月球、火星等地外星球表面和行星际航行的惯性导航理论、误差模型及工程实现技术.3)惯性测试与试验技术:测试技术是准确标定惯性仪表及系统误差系数、提高惯性系统使用性能的关键技术,深入研究误差机理、探索新的测试方法(如国外已有的系统全参数一体化测试方法等)并研制先进而精密的测试设备,是惯性技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试验技术是验证、确认惯性技术产品性能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各类地面的精度或环境试验、实物/半实物仿真试验等,是确保航空、航天产品性能天地一致性并最终完成任务的关键环节.因此不断提高测试和试验技术水平是惯性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55−57].4)新器件和新材料应用技术:采用新器件、新材料向来是提高惯性仪表及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如比热、比刚度特性优异的铍材的应用,使转子式陀螺和惯导平台系统的性能大幅提升;美国GP-B探测卫星用于验证广义相对论效应,所用静电陀螺的球体采用纯天然熔融石英后,精度指标达到前所未有的10−11◦/h的水平[58];而光纤陀螺目前正逐渐采用光子晶体光纤等.所以应关注并发展各类新器件、新材料技术,用来推进惯性技术的跨越式发展.5)横向领域的推广与应用技术:其他学科技术的发展一直是惯性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控制理论、精密加工、微电子、光电子、MEMS等技术对惯性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而惯性技术的成果同时也可推广应用于其他工业领域,如光纤电流互感器、光纤水听器等动态测量与控制设备在许多工业部门都有重要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References1King A D.Inertial navigation-forty years of evolution.GEC Review,1998,13(3):1−152Lu Yuan-Jiu.Inertial Device(I&II).Beijing:China Astro-。
惯性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惯性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惯性技术是一种利用惯性原理和数学计算方法测量、控制和导航物体位置和运动状态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航空、导航、航天等领域,为飞行安全和精确导航提供重要支持。
在航空领域,惯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熟。
在20世纪初,航空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惯性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机械式陀螺仪和气压高度是仪等作为导航仪器来使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惯性技术的应用也随之进一步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机械陀螺仪逐渐被电子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取代,这些新型惯性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运动响应时间短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飞行中。
20世纪60、70年代,惯性导航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
当时惯性导航系统以其高精度、自主性、安全性等优势,成为现代航空器上的必备装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惯性导航系统的应用不断扩大,逐渐进入民用机领域,成为现代民航飞机的基本控制、导航设备之一。
近年来,随着惯性传感器技术、导航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范围和功能不断拓展,包括:1. 惯性导航系统:惯性导航系统由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等惯性传感器和微机测控系统组成,可以实现超高精度的导航、定位和精确的飞行控制。
2. 惯性引导系统:惯性引导系统是一种以惯性传感器测量机体运动状态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改变飞行器航向、飞行速度等参数的周期性或连续性控制系统。
3. 惯性测量系统:惯性测量系统包括陀螺仪、加速度计、惯性测量单元等,可以用于飞机动态特性测试、控制系统仿真试验、军事航空兵器姿态稳定控制等领域。
4. 惯性导弹制导控制:惯性导弹制导控制技术是一种以加速度计和陀螺仪为核心,借助数据处理和瞄准算法进行制导,实现高精度打击目标的导弹系统技术。
总体来看,惯性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是历经多年沉淀和整合的结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航空器已经可以使用高精度、完善的惯性技术来实现全面可靠的控制、导航、定位和监控功能,有效提升了航班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惯性技术在精确制导武器中的应用与发展

文章编号:1671-637X(2007)03-0045-03惯性技术在精确制导武器中的应用与发展鲁 浩1,2, 位晓峰2, 庞秀枝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083; 2.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河南洛阳 471009)摘 要: 探讨了惯性技术在精确制导武器中的应用与发展,给出了战术武器对惯性技术的要求,对国外惯性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对国内惯性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 键 词: 武器; 精确制导; 导航战; 惯性技术中图分类号: V249.3 文献标识码: A Appli ca ti on of i n erti a l technology i n Prec isi onGu i ded M un iti on sLU Hao1,2, W E I Xiao-feng2, P ANG Xiu-zhi2(1.B eijing U niversity of A eronautics&A stronautics,B eijing100083,China;2.China A irborne M issile A cade m y,L uoyang471009,China)Abstract: The app licati on of inertial technol ogy in Precisi on Guided Muniti ons(PG M)and its devel op2 ment are discussed.The de mands of tactical weapons t o inertial technol ogy are p resented.The current conditi on and future devel opment directi on of inertial technol ogy in foreign countries are analyzed,and the devel opment of domestic inertial techniques is als o studied.Key words: weapon; p recisi on guidance; navigati on war; inertial technol ogy1 惯性技术在精确制导武器中的地位惯性技术是武器系统定向导航的关键技术。
2024年惯性测量单元市场前景分析

惯性测量单元市场前景分析1. 引言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简称IMU)是一种用于测量和报告物体在空间中的三维姿态、位置和加速度的设备。
IMU由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组成,可以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导航定位、运动控制等领域。
本文将对惯性测量单元市场前景进行分析。
2. 市场规模分析根据市场研究数据,惯性测量单元市场正在以稳定的增长速度发展。
随着无人机、智能手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于更精准的运动感知和定位要求越来越高,IMU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预计未来几年,全球IMU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3. 市场驱动因素分析3.1 技术进步推动市场增长随着微电子技术和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发展,IMU的性能不断提升,体积更小、功耗更低、成本更低,适用于广泛的应用场景。
这些技术的进步推动了IMU 市场的增长。
3.2 无人驾驶汽车的兴起无人驾驶汽车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惯性测量单元在无人驾驶汽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能够实时监测车辆的姿态、位置和加速度,是实现无人驾驶汽车精准导航和定位的关键技术之一。
随着无人驾驶汽车市场的发展,IMU市场也将得到进一步推动。
3.3 航空航天行业需求增加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对IMU市场需求的增加有着重要影响。
IMU广泛应用于飞机、卫星、导弹等航空航天设备中,用于导航定位、姿态控制等关键任务。
随着航空航天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更精确、稳定的IMU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4. 市场竞争态势分析目前,全球惯性测量单元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厂商包括Honeywell、Northrop Grumman Corporation、Thales Group等。
这些厂商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丰富的产品线和广泛的市场渠道占据了市场份额。
5. 市场前景展望惯性测量单元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硬件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更精准感知和定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同时,无人驾驶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发展也将推动IMU市场的增长。
2024年惯性测量单元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惯性测量单元市场需求分析引言惯性测量单元(IMU)是一种能够测量物体在空间中的加速度和角速度的装置。
它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扩大,IMU市场需求也呈现出增长的态势。
本文将对IMU市场需求进行分析,旨在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参考。
市场概览IMU市场近年来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技术进步:随着微电子技术和惯性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IMU的成本逐渐降低,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促使IMU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应用场景的扩大:除了传统的航空航天领域,IMU在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大。
这些领域对于高精度、可靠性的IMU需求量不断增加。
3.市场需求的驱动:随着航天、电子、汽车等行业的发展,对于导航、姿态控制等关键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促使IMU市场需求的增长。
市场细分IMU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进行细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航空航天:航空航天领域是IMU应用最早、需求量最大的领域之一。
IMU在飞机、导弹、火箭等飞行器的导航、姿态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汽车是近年来兴起的热门领域之一。
IMU在无人驾驶汽车的定位、导航、避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对IMU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3.机器人:机器人是另一个应用广泛的领域。
IMU在机器人的定位、姿态控制、动作跟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IMU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4.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领域。
IMU在虚拟现实设备中的头部追踪、手部追踪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随着虚拟现实设备市场的不断壮大,对IMU的需求也将迅速增加。
市场竞争IMU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厂商包括以下几家:1.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Honeywell是IMU领域的知名厂商之一,其产品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12
2.3 MEMS技术在惯性技术领域的应用
图4 Micro-IMU的侧面 图3 Micro-IMU的正面 Micro-IMU结合了IMU应用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目标,改善了大小,重 量和功率消耗的指标,而性能仍然是比较先进的可商用化的IMU。通过对 MEMS传感器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使之成为可能。 现代的具有三轴机械 特性的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和带有自动温度补偿的集成模数转换都集成在一 个芯片上。这种设计虽然去除了模拟转换器,高精密电压参考等一些内容, 但成功的将所有的传感器和微控制器继承在一个四层的PCB板上。
Page
11技术在惯性技术领域的应用 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代表了一 种未来将改变整个工业和带来下一次技术革命的技术。
MEMS是建立在微米/纳米技术(micro/nanotechnology)基础上的 21世纪前沿技术,使之对微米/纳米材料进行设计、加工、制造和控 制的技术。它可将机械构件、光学系统、驱动部件、电控系统、数字 处理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单元的微型系统。应用MEMS技术可以把微 加速度计和微陀螺仪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惯性测量单元,使其在体 积、重量、成本、功耗、可靠性和寿命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从而 形成了微惯性技术的基础。 应用实例:无线微型惯性测量单元(A Wireless Micro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
Page
6
2.1 陀螺仪
环形激光陀螺(RLG)利用光程差的原理来测量角速度。两束光波沿着同一 个圆周路径反向而行,当光源与圆周均发生旋转时,两束光的行进路程不同 ,产生了相位差,通过测量该相位差可以测出激光陀螺的角速度。 低成本、小体积的激光陀螺以honeywell的GG1308为代表,通过镜片、电 极整体烧结工艺一次成形,总体积小于2立方英寸,其精度可达1º /h,重量为 60克,能承受20g的振动,每个仅为1000美元。由于这种激光陀螺体积小, 重量轻,成本低,所以在武器装备上得到广泛应用。 honeywell的另一种低 成本陀螺为GG1320,其精度为0.1 º /h,重量为100克,输入速率可达+800 度。
Page
17
正如前文所讲,惯性传感器是惯性导航系统发展的基础,与之类似, 惯性导航系统的设计和发展须要考虑权衡的主要因素有:① 必须针 对并满足应用的需求,其中导航性能(尤其是精度)和价格成本是首 要的两个特性指标。价格成本包含系统自身成本、维护成本和使用寿 命。因此对于很多导航应用,合理的价格仍然被置于应用要求的最前 面。导航性能包括:导航的精确性、连续性、完整性、易用性,易用 性是指系统易于使用和维护、系统的自主性等。② 实际的应用环境 是最大的挑战。系统的体积、功耗、可靠性和可用性会关系到惯性导 航系统能否在具体的应用环境中被采用。③ 提高惯性导航系统的通 用性,拓展应用领域。
Page
7
2.1 陀螺仪
Page
8
2.1 陀螺仪
惯性导航系统的一大缺点是误差随时间累加,采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组合 导航、零速修正和旋转调制等技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克服该问题。采用GPS 、星敏感器等与惯性系统进行组合,可大大提高激光陀螺导航系统的精度, 减小误差随时间的积累。采用旋转调制技术后,激光陀螺惯性导航系统的精 度能提高1到2个数量级,适合于长期导航。 激光陀螺以其独特的优点在军事、民用和科研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美国 honeywell公司仅型号为GG-1320的激光陀螺即已生产了25万只以上,且目 前仍以1.7万只每年的产量全速生产。尽管在价格上面临微机电陀螺、光纤陀 螺等陀螺的竞争,但在中高精度应用领域,激光陀螺仍有广阔的市场。
Page
18
3 惯性导航系统的发展趋势
惯性导航系统发展和技术进步呈现以下特点: (1) GNSS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将取代部分传统的INS应用领域。 (2) INS与其他多种导航手段组合,尤其是GNSS/INS组合导航系统, 受到普遍关注。以INS为基础导航源、GNSs为主导航源的导航新模 式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民航主要导航系统,但备份系统仍会在一段 时间内采用陆基导航设施。
Page
9
2.1 陀螺仪
2.1.2 光纤陀螺 光纤陀螺(Fiber Optical Gyro,FOG)使用与环形激光陀螺相同的 基本原理,但其使用光纤作为激光回路,可看作是第二代激光陀螺。 由于光纤可以进行绕制,因此光纤陀螺中激光回路的长度比环形激光 陀螺大大增加,使得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也提高了几个数量级。光纤 陀螺的主要优点在于高可靠性、长寿命、快速启动、耐冲击和振动、 对重力不敏感、大动态范围等。 但是,构成光纤陀螺仪的核心部件对温度敏感.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 料物理参数、工作状态的变化以及结构零件的形变,这些变化会造成 光路的变化与激光能量的非均匀损耗.使光纤陀螺产生非互易性效应 ,降低光纤陀螺的输出精度.因此温度成为了高精度光纤陀螺仪工程 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余如共振问题也是光纤陀螺待解 决的问题。
Page
13
2.3 MEMS技术在惯性技术领域的应用
图5 Micro-IMU的结构图
Page
14
2.3 MEMS技术在惯性技术领域的应用
对比:Honeywell公司生产的HG1930 IMU
图6 HG1930 IMU Honeywell公司生产的采用MEMS技术的IMU,广泛应用于美国军方无人 机和潜艇的导航,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它采用了内部 环境隔离系统,能有效地过滤掉来自实际应用中不需要的传感器输入。
Page 10
2.2 加速度计
2.2 加速度计 加速度计是测量运载体线加速度的仪表,广泛应用于舰艇、船舶、航 空飞行器、陆地车辆等,扩展到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制导武器、大 地测量、资源勘测、地球物理测量、海洋探测、铁路、隧道等方面。 加速度计的发展方向之一:微加速度计 与通常的加速度计相比,微加速度计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 功耗低、可靠性高等优点,因此可被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工业 、工业自动化及机器人等领域,也是武器装备所需的关键传感器之一 ,具有广阔的军事和民事应用前景。
目前世界上研制和生产激光陀螺及其系统的主要国家有美、英、德、法、日 本、俄罗斯和中国,其中美国和法国研制的水平最高,激光陀螺技术发展很 成熟,并形成了二频机抖、四频差动、空间三轴、塞曼陀螺等不同类型的系 列产品。总的来说激光陀螺将向高精度高可靠和小型化、低成本两大方向发 展。仅以最具代表性的环形激光陀螺(RLG)来说明激光陀螺的发展。
惯性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2120120995 刘 嘉
惯性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概述 惯性测量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惯性导航系统的发展趋势 惯性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Page
2
1 概述
惯性技术是利用牛顿经典力学和近代物理学原理进行运动物体姿态/轨迹测 量与控制的应用技术,涉及数学、力学、精密机械、自动控制、电子学、计 算机、光学、精密加工工艺、材料等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惯性仪表、惯 性系统、惯性导航、惯性制导、惯性测量等。 当前,惯性技术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其目标是实现高精度、高可靠性、低 成本、小型化、数字化、应用领域更加广泛的导航系统。一方面,陀螺的精 度不断提高,漂移量可达10-6 º /h;另一方面,随着RLG、FOG、MEMS等 新型固态陀螺仪的逐渐成熟,以及高速大容量的数字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SINS在低成本、短期中精度惯性导航中呈现出取代平台式系统的趋势。在惯 性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Draper实验室、Sperry、原Litton、Delco、 Honeywell、Kearfott、Rockwell、GE(General Electric)以及其它一些 公司和研究机构,对惯性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做出了卓越贡献。
高精度的惯性传感器作为军用级和宇航级产品,主要要求高精度、全温区、 抗冲击等指数。主要用于通讯卫星无线、导弹导引头、光学瞄准系统等稳定 性应用;飞机/导弹飞行控制、姿态控制等控制应用、以及中程导弹制导等。
Page
5
2.1 陀螺仪
2.1 陀螺仪 惯性传感器包含加速度计和陀螺仪。传统意义上的陀螺仪是安装在框架中绕 回转体的对称轴高速旋转的物体。陀螺仪具有稳定性和进动性,利用这些特 性制成了敏感角速度的速率陀螺和敏感角偏差的位置陀螺。由于光学、 MEMS 等技术被引入于陀螺仪的研制,现在习惯上把能够完成陀螺功能的装 置统称为陀螺。 2.1.1 激光陀螺
Page
15
2.3 MEMS技术在惯性技术领域的应用
惯性测量传感器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器件的成本、体积/重量 和功耗等,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材料和工艺:生产厂商采用低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和批量处理技 术,选用硅片、石英、或结合光电材料(如铌酸锂)等新型材料,制 造惯性传感器。 ② 成本:包括产品自身成本和操作维护费用。由于大规模的批量生 产,惯性传感器成本在大幅下降。 ③ 体积:惯性测量传感器在不断向轻量化、小型化、微型化方向发 展;未来一些新型的惯性传感器将无法用肉眼识别,如:MEMS。 ④ 研究热点:一方面集中在小型化MEMS惯性器件的性能提高和有 效封装上,另一方面集中在光学传感器上,尤其是对采用集成光学的 FOG的研究。
(3) 地面车辆导航等民用市场发展迅速,价格低廉的一体化、小型化 、多模式组合导航设备成为市场发展的三个重要方向,这既是惯性导 航系统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
Page
19
4 惯性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惯性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惯性技术应用实例1:体感游戏及手机 Wii主机是任天堂公司于2006年发行的主机,从此“体感”成为了家 用机发展的趋势,微软,SNOY也先后推出了自己的体感主机和周边 。 wii手柄里面采用了一个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当我们挥动手柄时,加 速度传感器通过感应玩家施加在手柄上面的力和地球引力等多方面因 素,来计算出手柄的运动轨迹, 再将这些数据通过蓝牙传送到主机 上 由主机在相应的游戏画面中表现出手柄的移动轨迹和移动速度, 这就形成了电视机里面的人会做和电视机外面的人一样的动作的效果 ,就是所谓的“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