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规划案例

合集下载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案例解析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案例解析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案例解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成为了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建设,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案例,探讨其成功之处以及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启示。

一、案例一: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是一个集住宅、商业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城市项目。

该项目充分利用了滨海湾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通过规划建设,打造了一个绿色、宜居的城市空间。

这个项目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城市与自然相结合,通过引入大量绿化、水系和公园,营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

同时,该项目还注重了可持续发展,采用了多种节能、环保的技术和材料,使得整个城市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案例二:丹麦哥本哈根的自行车城市丹麦哥本哈根是世界上自行车使用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其成功之处在于将自行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并通过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完善的自行车道和停车设施。

这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念使得哥本哈根成为了一个低碳、环保的城市,同时也改善了交通拥堵问题。

这个案例的启示是,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重发展可持续的交通方式,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减少对汽车的依赖,从而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三、案例三:中国杭州西溪湿地中国杭州西溪湿地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案例,该项目通过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打造了一个生态友好型的城市空间。

西溪湿地规划中注重了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使得湿地与城市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景观。

同时,该项目还注重了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通过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案例四:德国弗莱堡的可再生能源城市德国弗莱堡是一个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供应的城市,其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规划和建设,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

生态教育概念规划案例(3篇)

生态教育概念规划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分析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

生态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以某中学为例,探讨生态教育概念规划案例,旨在为我国绿色校园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二、规划目标1. 建设绿色校园,提高校园生态环境质量。

2. 普及生态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3. 强化实践教育,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 营造生态文化氛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规划内容(一)绿色校园建设1. 优化校园布局,提高校园绿化率。

在校园内增加绿化面积,合理布局绿化带、草坪、树林等,打造绿色校园。

2. 推广节能技术,降低能源消耗。

在校园内安装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严格垃圾分类,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设立垃圾分类回收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提高资源利用率。

4. 强化校园环境管理,保持校园整洁。

加强校园环境巡查,及时清理垃圾,保持校园卫生。

(二)生态知识普及1. 开设生态教育课程,将生态知识融入课堂教学。

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中融入生态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

2. 开展生态主题班会,加强生态教育宣传。

定期举办生态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生态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3. 组织生态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魅力。

开展植树造林、环保志愿者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态价值。

(三)实践教育强化1. 建立生态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在学校周边建立生态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基地内开展生态实践活动。

2. 开展生态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参与生态科技创新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加强校际交流,借鉴先进经验。

与其他学校开展生态教育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高本校生态教育水平。

(四)生态文化氛围营造1. 设立生态宣传栏,普及生态知识。

在学校显眼位置设立生态宣传栏,定期更新生态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

生态规划案例

生态规划案例

生态规划案例生态规划案例某市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但是由于长期的忽视环境保护问题,导致该市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该市政府决定制定一份生态规划来修复和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首先,该市政府成立了一个由政府官员、环保专家和民间组织代表等人组成的生态规划小组,负责制定生态规划。

小组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当地的环境现状、问题的根源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在调研的基础上,小组制定了一份长期的生态规划。

该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和措施:首先,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

该市地下水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度开采和污染等原因,地下水位下降,水质严重受到威胁。

因此,生态规划建议限制地下水的开采,推广节水技术,并加强对水污染的治理和监测。

其次,控制空气污染问题。

该市的工业发展较为集中,大量的排放物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生态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提高工业企业的环保标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广低碳生活方式等。

此外,生态规划还强调了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该市的自然生态资源丰富,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珍稀的植物和动物物种,生态规划建议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濒临灭绝物种的保护,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和林业经营方式等。

最后,生态规划还强调了加强公众的环境教育和宣传。

生态规划认为只有通过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的来说,生态规划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修复和保护该市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份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中国绿色生态建筑案例

中国绿色生态建筑案例

中国绿色生态建筑案例那我可得给你好好讲讲中国那些超酷的绿色生态建筑案例啦!一、上海建科中心。

1. 环保设计超贴心。

这个建筑啊,就像是一个会呼吸的大宝贝。

它的外立面有一部分是那种可以根据太阳角度自动调节的百叶窗。

就像人热了会脱衣服,冷了会加衣服一样,太阳晒得厉害的时候,百叶窗就会调整角度,挡住阳光,减少室内的热量吸收,这样就不用老开空调啦,超级节能呢。

它的屋顶更厉害,是一个大花园。

这个屋顶花园不仅看起来美美的,像给建筑戴了顶绿帽子(哈哈,开个玩笑),而且还能起到很好的隔热作用。

植物们就像一个个小卫士,把热量都给挡在外面了。

2. 资源循环超巧妙。

建科中心里有一套雨水收集系统。

一下雨啊,雨水就像被邀请的客人一样,被收集起来。

这些雨水可不会被浪费,它们会被用来灌溉屋顶花园里的植物,还能用于冲厕所呢。

这就好像是建筑自己有个小水库,自给自足,多聪明啊。

3. 室内环境超健康。

里面的通风设计也是一绝。

不是那种傻愣愣地吹风,而是通过巧妙的布局,让新鲜空气能够自然地在建筑里流动。

在里面办公或者参观的人啊,就像在森林里一样,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可舒服了。

二、成都来福士广场。

1. 独特的外形与节能。

你看这个来福士广场的外形,就像几个大盒子叠在一起,而且还扭来扭去的。

这个造型可不只是为了好看哦,这种独特的设计可以让建筑的各个面都能更好地采光。

就像一群小伙伴手拉手,每个小伙伴都能晒到太阳一样。

白天的时候,自然光能照到建筑的深处,减少了白天开灯的需求,省了好多电呢。

2. 绿色植物的巧妙运用。

在广场周围和建筑的一些露台上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

这些植物可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它们就像一个个小空调。

夏天的时候,植物们蒸腾作用会带走热量,让周围的空气变得凉爽。

而且植物还能吸收灰尘和有害气体,让在广场附近逛街或者上班的人呼吸到更干净的空气。

3. 节水措施很实用。

这里也有雨水收集装置呢。

成都有时候雨下得挺大的,这些收集起来的雨水经过处理后,就可以用于广场的清洁、景观喷泉之类的。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案例分析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案例分析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案例分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生态城市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案例,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和挑战。

一、案例一:新加坡樟宜机场新加坡樟宜机场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城市建设案例。

该机场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首先,机场建筑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其次,机场周围的绿化带和湿地保护区不仅提供了美丽的景观,还起到了净化空气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作用。

此外,机场还开展了严格的废物管理和水资源管理,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案例二:丹麦哥本哈根丹麦哥本哈根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城市。

该城市通过多项措施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碳排放的减少。

首先,城市建筑采用了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如地热和太阳能,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其次,城市交通系统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减少汽车使用量和交通拥堵。

此外,城市还注重垃圾分类和废物回收,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案例三:中国深圳中国深圳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城市,也是一个积极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

深圳通过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政策,实现了能源消耗的减少和碳排放的降低。

首先,深圳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其次,城市交通系统实施了严格的限行措施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

此外,深圳还注重绿化和生态保护,通过建设公园和湿地保护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案例四:美国波特兰美国波特兰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城市。

该城市通过多项措施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碳排放的减少。

首先,波特兰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其次,城市交通系统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减少汽车使用量和交通拥堵。

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案例

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案例

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案例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案例导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方法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将着重介绍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展示了在不同领域和层面上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

案例一:河北“雄安新区”的规划与建设河北省于2017年设立了“雄安新区”,意在缓解北京的发展压力,重塑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雄安新区注重生态文明建设,采用了多项环保措施。

通过建立全程循环水系统,实现了雨水集中利用;在城市绿化方面,推行了“森林城市”概念,大面积植树造林,提升绿化覆盖率。

这些举措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案例二:广东深圳的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深圳市一直致力于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以减少废物产生和环境污染。

通过建立分类收集体系,并与社区居民合作,深圳成功实施了全市范围内的垃圾分类工作。

深圳还鼓励企业参与资源回收,促进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垃圾处理效率,降低了环境风险,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案例三:云南丽江的生态旅游开发云南丽江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为了保护这片宝贵的生态环境,丽江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旅游政策和措施。

限制游客数量,规范旅游行为,加大环保监管力度等。

在生态游览区域,禁止机动车进入,采用无污染的交通工具,如电瓶车和自行车。

这些举措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更美好的旅游体验。

案例四:山西晋城的清洁能源转型山西晋城是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长期以来依赖煤炭产业发展。

然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下,晋城开始进行清洁能源转型。

通过投资建设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项目,晋城逐渐减少了对煤炭的依赖,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还鼓励能源生产企业改变发展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如骑行和公共交通。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优秀案例集锦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优秀案例集锦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优秀案例集锦在当前全球面临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却也面临着严峻生态挑战的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纷纷开展了多样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

尤其是在县域层面,许多优秀案例为推进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提供了有益经验。

在这个部分,我们将探讨几个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案例,这些案例展现了不同地区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资源管理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 案例一:湖州市安吉县——“绿色之州”的建设安吉县被誉为“绿色之州”,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以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为导向。

安吉县采取了系统性的生态治理措施,推动“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和整治,形成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该县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小镇”计划,通过提升基础设施设施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

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吉乡村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通过“生态+产业”的模式,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

安吉还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了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推动企业进行环保改造。

在这一过程中,县政府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监测与评估活动,为地方生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 案例二:贵州省荔波县——多维度的生态保护荔波县位于贵州省,以其优美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近年来,这里在生态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荔波县明确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方针,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荔波引入市场机制,鼓励老百姓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中,通过设立“生态补偿机制”,激励村民在保持传统生计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

同时,当地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生态修复项目和绿色种植模式,确保地方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不断推进。

采用“游客自愿捐赠”模式,荔波成功集资用于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projects, to protect local biodiversity. Furthermore, the county’s ecological tourism also received a great boost, gradually leading to a beneficial cycle where nature and economy support each other.### 案例三:江苏省汤山镇——智慧生态管理汤山镇以其优质的温泉资源而著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拥有独特的优势。

生态文明案例汇总

生态文明案例汇总

生态文明案例汇总
1.中国绿色长城:中国绿色长城是由中国国家林业局倡导的一个森林保护和生态修复项目,旨在通过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2. 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的共享路:阿姆斯特丹市在城市交通规划
中采用了共享路的概念,即将城市道路的使用权共享给多种交通方式,包括骑行、步行、公交等,以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3. 美国奥斯汀市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奥斯汀市采用了地下水循
环系统,将城市废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回收利用,用于灌溉城市公园、高尔夫球场和农田,从而节约城市用水和减少废水排放。

4. 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的可持续城市规划:斯德哥尔摩市在城市
规划中注重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采用了多种措施,包括城市绿化、公共交通、可持续建筑等,使城市成为世界上最具可持续性的城市之一。

5. 日本京都市的碳中和计划:京都市制定了碳中和计划,旨在
到2050年将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到零,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
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广能源节约、改善交通等。

6. 澳大利亚悉尼的雨水收集系统:悉尼市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将城市屋顶上的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公园、花园和农田,从而节约城市用水和减少洪涝灾害。

7. 新加坡的城市绿化:新加坡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绿化,通过植
树造林、绿化屋顶和墙壁等措施,使城市成为世界上最具绿化的城市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规划案例
生态规划案例
——广州科学城生态规划
广州科学城位于广州市区东北部,地处广州中心组团与东部组团交汇处,北倚生态果林保护区,西邻石牌高教区,广深高速公路从西向东横贯全区。

总用地为22.74平方公里。

相当于中等城市规模的广州科学城是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从无到有进行开发建设。

如何在开发建设中保持良好环境,避免“建设性破坏”,是广州科学城总体规划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科学城发展用地的生态适宜度分析
(一)生态调查及评价因子选择
影响科学城开发建设的生态因素很多,综合考虑广州科学城用地现状、开发目标、性质以及广州当前城建出现的问题等因素,搜集下述八类要素的基础资料文字或图,依据对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显著性及资料的可利用性筛选出评价因子。

(1)坡度:科学城地处丘陵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坡度是影响建设投资、开发强度的重要
控制指标之一。

(2)地基承载力:地基承载力主要与地层的地质构造和地基的构成有关。

影响到城市用地选择和建设项目的合理分布以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

(3)土壤生产性:科学城用地多为农业用地,保护良田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土壤生产性是综合反映土地生产力的指标。

(4)植被多样性:植被多样性是自然引入城市的重要因素,它的存在与保护使城市居民对自然的感受加强,并能提高生活质量,是保护城市内多样的生物基因库和改善环境的重要场所。

(5)土壤渗透性:充足的地下水源对维持本地水文平衡极为重要,在开发建设中应保护渗透性土壤,使之成为地下水回灌场地,顺应水循环过程。

土壤渗透性也是地下水污染敏感性的间接指标。

渗透性越大,地下水越易被污染。

(6)地表水:地表水在提高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调节城市温度、湿度,维持正常的水循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引起城市水灾、易被污染的环境因子。

(7)居民点用地程度:居民点规模是影响
开发投资、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规划中确定居民点保留或集中搬迁的依据。

(8)景观价值:景观价值评价依据自然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

人文评价主要考虑视频、视觉质量(悦目性)、独特性。

自然评价主要考虑地貌、水系、植被三方面。

综合人文评价与自然评价得出三类景观类型,一类为有丰富植被的山峰、河流,视觉条件好,有一定独特性;二类为自然条件较好,视觉质量一般,独特性中等;三类为其他区域。

(二)制定单因子生态适宜度分级标准及其权重
科学城发展用地各生态因素的适宜度分级标准及其权重见表9-1。

表9-1 科学城发展用地单因子分级标准及
权重
编号生态因子属性分级评价值权重
1 坡度
<5% 5
0.15 5%~20% 3
>20% 1
2 地基承载力承载力大 5
0.10 承载力中 3
承载力小 1
3 土壤生产性生产力低 5
0.10 生产力中 3
生产力高 1
4 植被多样性旱地,无自然植被区
5 0.15
荒山灌木草丛区 3 自然密林,果林 1
5 土壤渗透性渗透性小 5
0.10 渗透性中 3
渗透性大 1
6 地表水
小水塘及无水区 5
0.10
灌溉渠及大水塘 3
支流、溪流及其影响区 1
7 居民用地程度
<5% 5
0.12 5%~30% 3
>30% 1
8 景观价值人文、自然景观价值低 5
0.18 人文、自然景观价值中 3
人文、自然景观价值高 1
对表9-1中的8个生态因素加权叠加得出科学城发展用地综合评价值S i在1.97~4.79之间变化,取1.97—2.69—3.15—3.55—3.95—4.79区段为综合适宜度分级标准。

其中3.95<S i≤4.79为最适宜用地;3.55<S i≤3.95为适宜用地;3.15<S i≤3.55为基本适宜用地;2.69<S i≤3.15为不宜用地;1.97≤S i≤2.69为不可用地。

对照科学城现状土地利用情况可看出,最适宜用地为坡度<5%的区域,
无自然植被或荒山区域,低产田地分布区及景观差的区域;适宜用地为坡度<5%的区域,低产田区域,植被较差等区域;基本适宜用地为坡度5%~10%,低中产田区,居民点较集中区域,但经一定的工程措施和环境补偿措施后也可
作为城市发展用地;不宜用地一般为坡度大于10%且植被良好区域,高中产田区,溪流影响区,从生态学及保护生产性土地的观点看是不宜用于发展用地,但在一定限度内可适当占用;不可用地一般为坡度>20%的坡地,溪流水域及植被景观优良的区域,该区域完全不适宜城市发展用地。

科学城五类用地百分比分配为:最适宜用地(约6.736km2)占总用地的30.96%,适宜用地(约5.856km2) 占总用地的26.91%,基本适宜用地(约4.540km2)占总用地的20.87%,不宜用地(约3.290km2)占总用地的15.12%,不可用地(约1.336km2)占总用地的6.14%。

可以看出属于适宜用地范围的用地(前三者)占78.74%,说明科学城用地大部分是适宜开发的,适宜用地主要分布于科学城西部及中南部。

二、生态敏感性分析
影响一个地区生态敏感性因素很多,选用影响科学城开发建设较大的5个自然生态因子,即土壤渗透性、植被多样性、地表水、坡度、特殊价值作为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生态因子,其分级标
准及权重见表9-2。

经单因素图加权叠加、聚类,得出综合评价值SE最大为4.4,最小为1.0,即在1.0~4.4间变化,取4.4—3.6—2.8—2.0—1.0为综合评价值分级标准,按此分级标准分为四类敏感区。

其中3.6<SE≤4.4为最敏感区;2.8<SE≤3.6 敏感区;
2.0<SE≤2.8为低敏感区;1.0≤SE≤2.0为不敏感区。

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区划。

表9-2 科学城生态敏感性分析单因素分级标准及权重
编号生态因子评价标准分级敏感性评价值权重
1 土壤渗透性保证地下水回复、减少对
地下水、土壤的污染
渗透性高 5
0.1
渗透性中 3
渗透性低 1
2 植被多样性景观游憩、生物多样性、
环境改善,水土流失
密林、立体种植果园 5
0.3
一般果园、灌木草丛区 3
农地及其他 1
3 地表水景观游憩、野生生物生
境、污染敏感性
溪流及其影响区 5
0.1
大水塘、灌溉渠 3
其他 1
4 坡度水土流失、土壤侵蚀
>20% 5
0.2 5~20% 3
<5% 1
5 特殊价值生态保护、美学价值、历
史文化价值、娱乐价值
价值高 5
0.3
价值中等 3
价值一般 1
最敏感区为河流及其影响区,坡度>20%,生态价值高的成片的林地,该区域对城市开发建设极为敏感,一旦出现破坏干扰,不仅会影响该区域,而且也可能会给整个区域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属自然生态重点保护地段;敏感区一般为平缓区域上的林地等,对人类活动敏感性较
高,生态恢复难,对维持最敏感区的良好功能及气候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开发必须慎重;低敏感区为有荒山灌草丛等经济作物分布,能承受一定的人类干扰,严重干扰会产生水土流失及相关自然灾害,生态恢复慢;不敏感区主要是旱地农田等,可承受一定强度的开发建设,土地可作多种用途开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学城不敏感区、低敏感区所占面积最大(各为总面积的49.03%和29.60%),而敏感区和最敏感区面积最小(各为总面积的16.85%和4.52%),说明科学城发展用地潜力较大。

三、科学城发展模式及用地选择
为突出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不仅考虑科学城发展用地适宜度模型同时兼顾生态敏感性模型,二者相互对照、串联考虑,揭示如下发展模式:科学城用地范围内分布的生态最敏感区及部分生态敏感区必须保护为科学城的自然骨架,如建设自然公园或生态保护区;科学城用地内覆盖率较高且景观价值大的区域或生产力较高的果林区不适宜开发,或为生态农业区或开辟为生态经济果林观光区;科学城东部、中北部生态敏感
性较高,不宜作高强度开发;科学城未来发展方向宜向东北部、南部发展;科学城土地利用、布局应顺应以上揭示的生态联系,才能保证科学城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

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用地选择中,首先控制生态敏感地段,确定不宜建设区域和“适宜用地”,合理安排土地开发顺序,避免开发活动对其的“过度消费”、“不当消费”,保证科学城发展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