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 的最后胜利。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 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 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 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 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 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 发,独创性地发 展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关于革命 的理论。
抗日战争时期,党总结了以前两个阶段的经验,建 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作了集中概括:"一 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 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 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 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 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 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3.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 设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明确的。 大革命失败后,党对武装斗争的认识有了提 高,发动了武装起义,建立了党领导的人民 军队,开展农村游击战争,开辟了建立人民 政权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就是无产 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 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 命总路线的展开和具体化,指明了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具体发展方向。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的伟大历史事 件,具有重大意义。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具有现实可能性。
第一,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中国没 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 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 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 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原因。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 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农民送子弟参军
人民军队宗旨具体体现在其基本任务上,即打仗、 筹款、做群众工作。
( 3) ( 2) (1) 做 筹 打 群 款 仗 众 工 作
红军战士笔记本中记 载的红军三大任务
在井冈山上,毛泽东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的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原因和条件。
1928年10月毛泽东 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 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 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 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 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 的原因和条件。
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 斗争》一文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 的思想,即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 据地为依托,三者密不可分,是一个统 一的整体。这一思想的提出,为农村包 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 作风建设,必须把党的思想和党的政治路线结合起来。这些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是毛泽东建党 思想的主要特点。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大法宝的提出过程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 的建设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明确的。
第二章第3节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召开八七 会议,在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 面出政权”,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 装斗争的重要性。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
一枪——南昌起义.rm.rm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 起义和广州起义是探索中国革命新道 路的起点。霹雳一声惊天地——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rm (上). 秋收起义(上走向井冈山――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它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 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它从中国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列 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 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 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 法论意义。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 委员长有极大权力,“对于党政军一切事 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 还决定要彻底清查与整理户籍、保甲,健全保 甲制度。规定要以保甲为单位,强制民众推行 “国民抗敌公约”,宣誓“服从最高领袖蒋委 员长之领导,尽心尽力,报效国家”等。
• 会后,国民党根据会议确定的方针,陆续 制定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异党问题处 理办法》、《处理异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反 共文件。因此,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抗战时期 国民党改变政策,逐渐采取消极抗战、积极反 共政策的标志。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 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率领被领导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 争,并取得胜利; 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 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 育。
(3)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统一性 独立性——思想上、政治上和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教学设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教学设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教学设计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 封建社会的困境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占据绝对的权力,压迫人民群众,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革命道路就成为了必然选择。
2. 辛亥革命的启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3. 乡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毛泽东提出了“乡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一道路成功地把中国农村的革命力量和城市的工人阶级结合起来,形成了统一战线。
4. 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的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装力量和政治力量密切配合,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1. 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之一是建立统一战线。
在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为推翻封建统治奠定了基础。
2. 农村包围城市毛泽东提出了“乡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一道路成功地把中国农村的革命力量和城市的工人阶级结合起来,形成了统一战线。
3. 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之一是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装力量和政治力量密切配合,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4. 建立革命根据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之一是建立革命根据地。
在这些根据地上,建立了革命政权和革命军队,为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总结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
乡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立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建立革命根据地等基本经验,为新中国的诞生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对今天的中国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个人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对于我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革命道路 和平斗争 (非暴力革命) 武装斗争
(暴力革命)
城市中心 农村中心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运动。 对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 乏足够的认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召开八七会议,在会议上毛泽 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 装斗争的重要性。 1928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 山的斗争》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 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统一战线基本策略路线在中国 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运用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1924——1927大革命时期)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1937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
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
法论意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1939年,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中 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 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 要的法宝。”
1、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 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 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 性所决定的。
凶残
武装斗争
可能性
1.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客观 条件 红色政权 存在发展 的条件 主观 条件
2015版毛概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
1、统一战线
(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统一战线
中国社会 是一个两 头小中间 大的社会
中国社会两头小中间大
敌人势力强大,决 定了中国革命的长
期性和残酷性。同 时,中国革命的不 平衡性。
24
1、统一战线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统一战线
中国社会性质 和主要矛盾决 定了无产阶级 拥有广大的同 盟军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人民军队本质的集中体现
30
(3)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
A﹒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方针; B﹒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C﹒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D﹒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被世界关注
几乎所有论述战争、和平与革命的重要著作,都提到毛泽东的名字;
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南昌起义打响了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 派的第一枪。
南昌起 义指挥部一 江西大旅社。
视频:南昌起义
(2)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工农武装割据” 局面的形成
毛主席在井冈山上
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会师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红军在山上,
3、党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马克思主义 理论准备严重不足
(2)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 的党员占党员的绝大多数
(3)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 的环境 (4)长期同资产阶级建立 政治联盟
党的建设
思想建党——首位
根本 原因 主要 目的 主要 途径 主要 形式
党内非 无产阶 级思想 大量存 在
实现思想 上入党, 提高全党 的思想政 治素质
2.武装斗争
第 3 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与基本经验

第 3 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与基本经验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走到了十字路口。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突破了“城市中心论”的俄国革命模式,走出了一条与“俄国相反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条道路的主要内容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思想,它成为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明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是党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
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一个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风格建设起来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个各革命阶级广泛参加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正确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就等于正确地理解和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第 1 节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一武装斗争的中国特点1 .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武装夺取政权是革命的最高形式,这是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特点。
除了这种共同特点外,中国革命还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对于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共产党人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从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 1924 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几年中,我们党还不懂得直接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
1924 年至 1927 年,乃至在其以后的一个时期,对此也还认识不足,但是从 1924 年参加创建黄埔军校开始,已进到了新的阶段,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了。
经过北伐战争,党已掌握了一部分军队。
国民革命的失败,得到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
这个时期我们党比较深刻地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敌人力量的强大及其统治的残酷这两个特点所决定的。
前一个特点决定中国革命是长期的;后一个特点决定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的。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革命的特点时指出:“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
2018版 毛概 第二章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民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排挤、压迫,在一定 时期一定程度上可以参加革命,或保 持中立。(中间集团)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及相互关系
两个联盟
工人阶级同农民、 知识分子和其他 劳动者的联盟
工人阶级同非劳 动人民主要是民 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关 在这两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基础 系 第二个联盟为革命胜利提供了完全保障。
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内无民主制 度而受封建 主义压迫
(1)必要性
是由中国的具 体国情决定的。
农民占全国人口的 绝大多数,是革命 的主力军和无产阶 级可靠的同盟军;
外无民族独 立而受帝国 主义压迫
第一,中国革 命必须以长期 的武装斗争为 主要形式。
第二,中国革 命必须走农村 包围城市的道 路。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帝国主义列强支持 下的北 洋 军 阀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的国 民 党 新 军 阀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人民革命 愿望强烈,国民革 命的政治影响及良
好的群众基础(客 观条件)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秋收起义
1927年9月
广州起义
1927年12月
三大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武装斗争的 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城市为中心 的思维模式却注定了起义的失败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928年《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 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这条新道路就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识记;易考选择题)1.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1)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2)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考点: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回答的疑问】(3)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
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进行了系统而又完整的概括。
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必要性【考点: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必要性】第一,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第二,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
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获得广大的群众基础,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
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
(2)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现实可能性【考点: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现实可能性】第一,中国是众多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存在不少的统治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缝隙和可能。
第二,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历过民主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第五,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和意义(1)“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考点:“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2)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考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首先,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次,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最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识记;易考选择题)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其中,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考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1.统一战线(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考点: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首先,中国革命面对的敌人异常强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敌人不但有强大的帝国主义,而且还有顽固的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
其次,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必须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最后,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考点: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在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各种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首先,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这一特点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其次,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在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
(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形成和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策略方针和原则。
【考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形成和实行的一系列重要的策略方针和原则】主要有:①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②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③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以及同顽固派的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④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起来的原则等。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考点:党在不同时期领导的统一战线】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当党能够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分裂统一战线问题时,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前进;反之,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后退。
【考点:党领导和建立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的经验】(5)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考点: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一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同时,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只有建立这个联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2.武装斗争(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优点和特点之一。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考点: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原因】第一,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没有合法斗争的可能性;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压迫。
这一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第二,面对中国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和庞大的反革命武装,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第三,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帝国主义之间和国内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规定了中国的武装斗争不可避免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2)这支军队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考点: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意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这个宗旨是无产阶级军队区别于中国旧军队的根本标志。
【考点: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3.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1)加强党的建设的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
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
【考点:加强党的建设的原因】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考点:毛泽东所说的一项伟大的工程】(2)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容。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