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功教学文档
课件 第1节 功(共25张PPT)

马拉车
F
F
s 拉力对车做了功
现在你知道用什么标准来判断是否做功吗?
F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必要因素
s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注意:二者缺一不可。 F
F
F
s
s F
起重机吊起货物
F
s F
拉力对货物做了功
人用力推打石 头而没推动
分 析 F≠0 s=0
没有做功(劳而无功)
议一议
(1)当你抱着一摞书不动时,你累吗?你对书做功 了吗?为什么? (2)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人累吗?人对讲台 做功了吗?
伟大的物理学家—焦耳
焦耳是一位主要靠自学成才的科学 家,他对物理学做出重要贡献的过程不 是一帆风顺的。1843年8月,在考尔克 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中提出热量与机械功 之间存在着恒定的比例关系,并测得热 功当量的值。这一结论遭到当时许多物 理学家的反对。
为了证明这个发现是成功的,焦耳以极大的毅力,采用不同 的方法,长时间地反复进行实验。直到1850年,焦耳的科学结 论终于获得了科学界的公认。从1849到1878年,焦耳反复作了 四百多次实验,结果都相差不远。
第十一章 第1节 功
学习目标
1、功的含义 2、功的必备要素 3、功的计算及单位
想想议议
用力拉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则 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F支 F 对小车 做了功
F阻
F
G
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有了“成效”?有了“贡献”呢?
叉车举高货物 Fs
一、力学中的功
1.功: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 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 做了功。
议一议
(3)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 人对球做功了吗?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efea4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3f.png)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功》,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256页至259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培养能量守恒观念。
3. 能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
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员举重、推土机推土等实际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场景中,人们和机器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共同点?2. 基本概念讲解(15分钟)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巩固功的计算方法。
5. 功与能的关系(10分钟)讲解功与能的关系,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性质4. 功与能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学生从地面抬起一本课本所做的功。
(2)分析生活中一个实例,阐述功与能的关系。
2. 答案:(1)已知课本质量m=200g,重力加速度g=9.8m/s²,抬起高度h=1m,求做的功。
解:W=mgh=0.2kg×9.8m/s²×1m=1.96J(2)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性质。
初中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功的定义,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例子的分析讨论得出做功的定义,以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分析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用功的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判断力是否做功。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功的物理教案5篇

功的物理教案5篇教案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1章第1节,内容为: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功的概念,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简单物体的功。
2. 掌握功的单位,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和单位换算。
2. 重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功的故事,如“拉车爬坡”。
2. 讲解功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3. 例题讲解:用课本上的例题讲解功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5. 单位换算:讲解功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功的计算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单位及换算七、作业设计(1)拉力为10N,移动距离为5m的木箱。
(2)重力为15N,上升高度为3m的物体。
答案:(1)50J(2)45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在单位换算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设备、运动训练等。
教案二至教案五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在上述的教案中,教学难点与重点部分需要重点关注。
这部分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这些难点和重点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设计和调整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部分也需要重点关注。
这部分详细列出了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
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灵活调整教学过程,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1节 功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学习方案设计
学校名称: 通辽市第十一中学 课程名称: 八年级物理 内容主题: 11.1 功 教材版本: 人教版下册 教师姓名: 宗加春 教 龄: 15
简介:《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用 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功的理解和功的计算。能 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 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做铺垫,而本节内容 是学习本章的基础。
期望学生行为及目的 时间
创设问题 根据语文中功的解释引出 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
情境 物理中功的意义。
生的积极性。
2分
创设合作 根据预习内容组织学生小 加强小组合作,学生
情境 组合作完成学习工具单的 积极参与。
8分
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已的 学生展示自已的成 2 分
校长寄语: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
授课年级 课型
学 习 目 标
重点 难点 学法指导
学习要素 创设情景 引入主题 合作交流
八年级 授课教师 宗加春 主题
11.1 功
综合解决课
课时
1 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 下没有做功
2.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 性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 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案)年级八年级授课时间课题第1节功教学目标1. 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能列举出生活中关于做功的实例。
2. 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 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分析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这节课是在前面所学的“机械运动”、“力与运动”等力学重要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教材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能、机械效率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解决力学问题时,如果从能量角度研究,有时会更简单。
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
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
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
“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教学器材实验小车、书本等。
多媒体ppt,包含视频:《物理学中的功》、《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功的计算》、《功》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播放图片】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字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说“功”这个字,在“有功之臣”、“劳苦功高”这些词语中,功表示功劳;在“事半功倍”、“大功告成”这些词语中,功表示成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1节功》教案

功教学目标1 知道力学中地功地含义。
2理解力学中做功地两个必要地因素。
3 理解功地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知道力学中地功地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地两个必要地因素。
目标 4难点理解功地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目标 5教具演示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知识准备5分鈡1.力地三要素是什么?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4、重力地方向如何?二.引入新课5分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地例子。
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地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20分1.力学里所说地功包括两个必要地因素:(1) 作用在物体上地力。
(F)(2) 物体在力地方向上通过地距离。
(S)2.举例几个不做功地例子:(1)物体没有受到力地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
如在光滑地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
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地路程为零。
如一人用很大地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地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地距离不是在力地方向上移动地。
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地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地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地方向上通过地距离地乘积。
(1)功地计算式:W=FS(2)功地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地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地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地距离成正比。
4.1焦耳地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地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地方向上通过地距离是1米。
四小结及测试。
5分五.布置作业。
四.例题(P167)五.小结及五分钟测试。
5分板书设计:1.力学里所说地功包括两个必要地因素:(1) 作用在物体上地力。
(F)(2) 物体在力地方向上通过地距离。
(S) 2.举例几个不做功地例子:课后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 第1节功 课件(共20张PPT)

3、及时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知道力学中做功的 含义 理解做功包含的两 个必要因素 能准确判断力对物 体是否做功
学习目标二: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 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能应用公式 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1.请同学们自学课本63-64页“功的计算”部分,完 成下列填空:
在力学中,功等于力与 在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的 乘积,功的计算公式: W = Fs ;在国际单位制中, 力的单位是 牛 ,距离的单位是 米 ,功 的单位是 牛米 ,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 做 焦耳 ,简称 焦 ,符号是 J .
2、在水平地面上,用50N的力沿水平方向拉 着重为100N的小车前进5m,此过程中,重力所做 的功是___0_ J,拉力所做的功是_2_5_0_ J。
3、 某足球运动员在水平方向用25 N的力,将
10 N的球沿水平地面踢出,踢出后球在地面上
滚了30 m才停下来。在球滚动过程中,脚对球
所做的功为( D )。
学习目标一: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理解做功包 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几个例子中人是否做了功 ,并说明理由。
人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上前行。
人用力搬大石头而没搬起来。
冰壶在光滑的冰面上滑行。
F
人提着滑板在水 平路面上前行
s
分 析 F≠ 0
s≠ 0
力的方向与运 动方向垂直
(2) 有力无距离。
(3) 有距离无力。
请列举生活中力不做功的其他的例子,由其他学生点评。
学习目标一: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理解做功包 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针对训练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出为什么。 1.苹果从树上落下,重力对苹果做了功。 (√ ) 2.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水平前进,牵引力对汽车做 了功。 (√ ) 3.人推货车,货车不动,人对货车做了功。(×) 4.拉动小车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桌子的支持 力对小车做了功。 (×) 5.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 人对球做了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力的三要素中的力的大小、方向和物体通过的路程(距离),但是把力的方向和通过的距离联系起来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判断物体有无做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
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阅读指导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课
堂
小
结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
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
功?
提出问题,猜想
在教师的启发下,设
计实验方案,并在实
验基础上进行分析、
论证。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
评估与交流。
提升的物
体的重量
G/N
提升物体
的高度h/
m
直接提升物体
做的功W1/J
手的拉
力F/
N
手移动的
距离s/m
使用机械所
做的功W2
/J
能否
省力
能否
省功杠杆
动滑轮
【板书设计】
一.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二、功的计算
1.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三、功的原理: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