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性_感知现代建筑的空间意义

合集下载

现代建筑中的透明性研究

现代建筑中的透明性研究

现代建筑中的透明性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建筑的不断追求,透明性成为了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透明性不仅仅是指建筑外观的视觉效果,更是一种对于空间交流和人与环境互动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现代建筑中透明性的含义、应用以及其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

首先,什么是透明性?透明性在建筑设计中指的是建筑外墙或构件材料的透光性,如玻璃幕墙、透明隔墙等。

透明性使得建筑内外可以形成视线的延伸,室内与室外的界限模糊。

透明性的引入可以带来一种开放感和轻盈感,同时也能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使人们在建筑内部也能感受到外部的美景。

其次,透明性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玻璃幕墙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标志之一,它允许自然光线进入室内,为建筑内部创造一个明亮开放的空间。

此外,透明隔墙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它在不同功能区域之间提供了一种可视性,增加了空间的连通性和灵活性。

透明楼梯和电梯的设计也为建筑增添了一份立体感和轻盈感。

透明性的引入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实现人与空间的互动。

例如,在公共建筑设计中,透明性的运用可以提高人们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透明的外墙可以让行人从外部窥探到建筑内部的活动,从而吸引他们的目光进入建筑,进而促使人们参与到建筑所提供的活动中。

而在商业建筑中,透明幕墙能够使人们从外部更好地观察到内部的商品,提供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展示效果。

除了对于人与空间的互动,透明性对于建筑设计本身也有一定的影响。

透明性的引入使得建筑体量看起来更加轻盈,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和透明度。

建筑的透明性还可以与周围的环境进行对话,融入自然景观,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例如,位于大自然中的透明建筑能够让人们无障碍地观赏到外部的美景,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体验。

透明性的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隐私和安全问题。

透明性的增加可能导致建筑内部活动被公开展示,也容易受到外界的观察,这给个人和机构的隐私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其次是建筑材料和能源成本的问题。

《透明性》读书笔记

《透明性》读书笔记

《透明性》读书笔记专业:学生:指导老师:书籍简介:作者:柯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1月作者简介:柯林·罗(Colin Rowe), 世界著名建筑和城市历史学家、批评家和理论家。

1920年出生于英国Rotherham,1999年11月5日卒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

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很多建筑设计师,其中著名的就有他曾经在利物浦教授过的学生詹姆斯·斯特林,在上世纪60到80年代还有很多建筑系的学生、教育家和设计师被他的思想所感染和启发。

在1950年后柯林·罗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精彩的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章,对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对建筑历史和实践的分析发掘出“现代”和“传统”之间一些新的概念关系,特别在古典主义的诠释上以及被称作“白色建筑”的现代运动中,柯林·罗提出了很多独特深远的观点。

尽管柯林·罗声称自己是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运动的追随者,但他却公开宣称基于现代主义思想的城市规划是一场失败。

因为他认为现代城市规划所造成的城市结构影响了历史城市的延续性。

事实上他的大多数重要著作和论文更多关注于城市形态,而不是建筑语言。

在20世纪70年代任教于康奈尔大学期间,他集中关注于一种全新的基于卡米罗·西特的著作思想上的一种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方法。

柯林·罗是一名杰出的学者、教师和理论家,他的有关于城市和建筑的著作深远影响了现代建筑思想。

他的最著名的书籍《拼贴城市》(Collage City,和Fred Koetter合著),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城市形态的方法,认为不连续的、断裂破碎的每一次建筑尝试或者城市区段更新改造实际上都自发地最后形成了有逻辑的组织性。

在建筑上他怀念建筑折衷主义,主张现代建筑应改摒弃那些纯粹的抽象,而应自然地随历史的演进而自然演化,在自身留下历史的记忆和注脚。

再读透明性

再读透明性

再读透明性韩艺宽【摘要】1956年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完成的透明性著作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揭示柯布西耶工作的建筑理论.然而在后续的发展历程中,透明性理论对现代建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通过多位建筑家的阐述和发展逐渐具有了建筑设计方法论的特征.该文试图通过对透明性建筑理论发展的阐述揭示这一转化进程,并总结作为设计方法论的透明性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4页(P17-20)【关键词】透明性;设计教学;广义透明性;方法论【作者】韩艺宽【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1.1 起源1941年希格弗莱德·吉迪恩在《空间·时间·建筑》一书中首次将绘画作品与建筑关联,他分析了包豪斯校舍和立体主义绘画之间的某种相似特征。

并将这种面与面之间的互相渗透定义为透明性。

1944年戈尔杰·凯普斯在《视觉语言》里运用了当时流行的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原理,描述了什么时候两个或多个图形如何共享一个底面,这些图形被赋予一种透明的特征。

凯普斯作了如下论述:“一个人如果看到两个或多个图形彼此重叠,并且每一个都要将重叠的公共部分占为己有,那么我们就面临一种空间维度的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设想一种新视觉品质的存在——图形具有透明性:也就是说,它们能够互相渗透,却又不在视觉上彼此破坏。

然而,透明性不仅仅意味着一种视觉品质,它还意味着一种更为广泛的空间秩序。

透明性就是同时感知不同的空间位置。

空间不仅有深度,而且一直处在深浅的变化之中。

随着每一个图形在我们眼中忽近忽远,透明图形的位置获得了模棱两可的意义。

”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对透明性的定义正是在对希格弗莱德·吉迪恩以及戈尔杰·凯普斯的批判性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艺术史论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社会意义与功能性的思考

艺术史论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社会意义与功能性的思考

艺术史论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社会意义与功能性的思考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20世纪初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建筑领域的重要流派。

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史论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本文将探讨艺术史论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社会意义与功能性的思考,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社会意义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作为一种对传统建筑方式的颠覆与创新,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艺术史论指出,现代主义建筑通过打破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构造方式,提出了一种以功能性为核心的全新建筑理念。

这种理念强调建筑与社会、环境以及居住者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它摒弃了过去那种奢华陈旧的建筑形式,更加强调形式与功能的结合,强调建筑对人们的影响与服务。

现代主义建筑在社会意义上彰显了对功能与效率的追求。

艺术史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通过简化与减少装饰元素,强调内部空间与布局的合理性,使建筑实际运作起来更加高效与便捷。

这种以功能为导向的设计理念,满足了社会对于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获得最大效益的需求。

同时,现代主义建筑追求的透明性与开放性,也大大提升了建筑与居住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促进了社会的沟通与合作。

二、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能性现代主义建筑以其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的设计原则,为建筑和社会带来了许多实际的好处。

首先,艺术史论指出,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注重提供灵活多变的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使用者的喜好进行调整。

这种灵活性使得建筑可以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满足人们对于舒适、便捷生活环境的追求。

其次,现代主义建筑注重注重对光线、通风、采光等环境因素的把握。

根据艺术史论的观点,现代主义建筑通常采用大面积的窗户和开放的布局,使得室内空间能够充分地接受自然光线,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同时,在通风和采光的设计上,建筑师注重的细节可以使得居住者始终享受到新鲜的空气和自然的光线,有助于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最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艺术史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通过运用新材料和先进技术,将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概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玻璃幕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玻璃幕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玻璃幕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玻璃幕墙是指多层连续使用玻璃材料建成的外墙,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中,不仅给建筑带来现代感,同时也为建筑提供了更好的采光、隔热、隔音等功能。

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玻璃幕墙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建筑外立面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办公、住宅等不同类型的建筑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就玻璃幕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讨论它的优势和局限性。

一、应用分析1. 美观性:玻璃幕墙的最大特点就是视觉透明,能够使建筑的外观更加轻盈、明亮,具有现代感观。

现代城市中,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成了标志性的建筑外观,给城市增添了特有的景观。

2. 采光性:玻璃的透明性使得建筑内部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减少对室内照明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建筑的能耗,对环保和节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3. 隔热隔音:通过优质的玻璃材料和隔热、隔音的设计,玻璃幕墙能够有效地减少外界的噪音和热量的传递,提高了建筑内部的舒适度。

4. 空间延伸:玻璃幕墙的使用可以将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进行无缝连接,提供了更大的室内空间感,同时也增加了建筑外部景观的可视性。

5. 可持续性:玻璃材料可以循环利用,且可以进行多种防护涂层处理,延长了玻璃幕墙的使用寿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以上几点是玻璃幕墙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主要优势,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二、局限性1. 隐私性:因为玻璃幕墙的透明性,建筑内部的私密性将会受到一定的侵犯,需要一定的隔离和处理,以保护用户的隐私。

2. 维护成本高:玻璃幕墙的清洁和维护是一项繁琐且成本较高的工作,需要定期进行清洗、保养和检查,尤其是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需要使用专业的设备和人员进行高空作业。

3. 安全隐患:玻璃幕墙材料的脆弱性使得其较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尤其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和加固措施。

4. 热量散射:玻璃幕墙在阳光长时间的照射下会产生过多的热量,导致室内温度升高,需要在设计中考虑使用隔热处理的玻璃材料。

浅谈现代建筑的美学思考

浅谈现代建筑的美学思考

浅谈现代建筑的美学思考现代建筑美学思考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与突破。

现代建筑美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观念,而是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材料和建筑技术,追求更加先进、环保和功能性的设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现代建筑的美学思考。

首先,现代建筑美学追求的是简约和功能性。

相比传统的装饰繁复的建筑,现代建筑强调简洁明快的外观和独特的线条。

它们注重材料的原生美和形式的准确表达,追求设计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将空间最大化地利用起来。

现代建筑也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通过运用透明的玻璃幕墙和营造宽敞明亮的室内空间,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呼应,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其次,现代建筑美学追求的是创新和独特性。

现代建筑注重突破传统的建筑限制,追求更新颖的设计理念和形式。

例如,采用非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玻璃、金属、混凝土等,通过结构和空间的创新运用,创造出独特且富有创意的建筑形态。

现代建筑也善于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如3D打印和可持续建筑材料,来改进设计和建造过程,实现更加高效和环保的建筑。

第三,现代建筑美学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性。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现代建筑美学也开始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现代建筑通过设计能源高效的建筑外观、运用可再生能源和改进建筑材料,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使用太阳能电池板来提供建筑的电力需求,使用反射材料来减少建筑对热能的吸收,以降低能源消耗。

同时,现代建筑也注重水资源和垃圾的管理,通过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和进行废物再利用,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最后,现代建筑美学追求的是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现代建筑注重建筑与人的关系,将人的需求和舒适性放在首位。

建筑师不仅要考虑建筑的外观和功能,还要考虑到建筑对人的体验和情感的影响。

现代建筑设计要创造出舒适、安全和友好的室内环境,关注无障碍设计和可访问性的问题,来推动社会的共融和持续发展。

总之,现代建筑美学思考不仅在外观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和突破,更注重其与环境、社会和人的关系。

建筑透明性的实现与效果评价

建筑透明性的实现与效果评价

建筑透明性的实现与效果评价在当今社会中,建筑透明性已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体现了建筑与社会的互动,还是建筑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我们如何评价一个建筑的透明性?透明性到底对建筑有哪些影响?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几个评价透明性的指标供大家参考。

一、实现建筑透明性的方式建筑透明性是建筑师和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选择材料和建筑元素时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它通过建筑元素的选择,例如墙面或窗户,以及材料和颜色的透明度来实现。

以下是常见的建筑透明性的实现方式:1.墙面和窗户墙面和窗户是建筑透明性的重要元素。

将更多的窗户和门设计进建筑中,可以使室内和室外空间相互联系,同时增加光线和通风的进入,使房间更加明亮。

2.玻璃墙透明玻璃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透明性,还可以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降低室内的照明需求。

玻璃还可以将观看角度放大,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开放和明亮。

透明玻璃的使用还可以节约建筑造价,因为无需使用其他材料来衬垫建筑物。

3.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透明度是影响建筑透明性的另一个因素。

使用透明的材料,如玻璃墙和透明石材墙,可以使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融为一体。

黑色、白色、深灰色等浓重颜色的建筑材料则降低了建筑物的透明度和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性。

二、建筑透明度对建筑的影响建筑透明度对于建筑的设计和实际使用有很大的影响。

具体表现如下:1.促进自然通风和光线的进入透明外观的建筑物可以提高自然通风和光线的进入,从而减少室内供氧的需求。

透明材料的使用还可以将室内的自然美景与外部环境带入室内,营造出一个理想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促进与社会的互动透明的建筑物可以增强建筑物与周围社会的联系。

它可以为建筑物提供更多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使建筑物在当地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社会和公共团体可以通过建筑物的透明化更好地了解建筑物,与业主进行更加顺畅的沟通。

3.提高建筑物的环保性透明外观的建筑物可以减少内部的照明需求,从而降低内部电力消耗。

新旧建筑之空间关系的透明性解读

新旧建筑之空间关系的透明性解读

新旧建筑之空间关系的透明性解读摘要:对新旧建筑空间关系形式的探讨对于城市建筑环境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透明性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合著的《Transparency》一书中提出的。

本文通过对几个实例的分析,探讨透明性的空间组织形式在城市建筑环境更新设计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城市建筑环境更新改造设计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透明性组织形式,新旧建筑空间关系形式,空间几何系统正文:上世纪60年代,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建构了“建筑透明性”的概念。

从而为我们提炼出了一种可移植的、可评估的建筑形式观点和方法。

本文试图通过对透明性概念进行外延式的分析,来对现代城市建筑更新实例进行一种新的解读。

在城市建筑的更新改造扩建中,新旧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的营造对于现代主义运动以来基于文脉思想的整体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新旧建筑之间通过某种方式产生对话。

而透明性的组织形式则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

在《Transparency》一书中,透明性被分为物理层面和现象层面。

物理层面的透明性,最为我们熟悉,指的是透明的性质或状态——容许光或空气透过,例如透明玻璃的属性。

而现象的透明性则是指物质(例如空间)之间的互相渗透,同时保证在性质和完整性上不被彼此破坏。

下面通过比较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和柯布西耶的加歇别墅来分别说明建筑学上的两个层面的透明性:这座住宅面对花园的立面与包豪斯校舍的一侧的立面都用了大面积的玻璃。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柯布西耶主要利用了玻璃的平面属性,而格罗皮乌斯更注重玻璃的透明属性。

实际上,加歇别墅最主要的特征则是它的层状结构,立面前的垂直空间,玻璃后隐含的垂直空间,透过二层露台所看到的后层空间,无不代表了不同的空间系统,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界面,但又互相渗透。

包豪斯校舍的室内和室外空间也有对话,但只是通过玻璃的透明属性来实现。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包豪斯校舍主要体现了透明性的物理层面的意义,而加歇别墅则主要体现了透明性的现象层面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居塞皮 ·特拉尼和法西斯宫
现代主义道路上, 诸位大师对透明性作出了不同的回应, 其中意大利年轻建筑师渴望把城市历史文化同时代的结构逻 “我们不企图割裂传统……真正 辑美学做出更理性的结合 — 的建筑应是逻辑和理性的紧密结合。 ” 为献给领袖的作品, 法西斯宫在设计之初就包含了 “人人 可达” 的墨索里尼理想, 体现了政治、 社会等对建筑透明性的 要求。 特拉尼不仅在半立方体(平面是完整的正方形, 高度是 其边长的一半)的设计中建立了严格的几何逻辑, 也面对城市 展示了分层立面的理性的 “透明” 。 早期研究表明, 法西斯宫最初采用了意传统宫廷建筑模式, 平面围绕开敞庭院展开。 而后, 庭院变成双层中央会议厅 , 围绕 有长廊和办公室等, 四周分层立面都是为了保证外部对于内部中 庭感知的透明度。 而在底层, 特拉尼把未来派将街道深入建筑的 纲领做了升华, 把入口门厅退后, 和室外广场仅由一组玻璃门隔 离, 开启后庭院—广场一体化, 允许人流不断流动 (图1 ) 。 后来这 种 “透明”的做法, 作为持久趋向贯穿了他的整个公共建筑设计。
图4 住宅二号室外照片和设计手稿
a.A-B-A形式 b.C-A形式 c.A-C-C-A形式 图3 法西斯宫立面转换图
三、 彼得· 埃森曼和住宅二号
与其说埃森曼发现了特拉尼的形式转换手法, 不如说展示 了自己操作建筑形式结构的方式和自主性观念。 在他的早期作 品住宅二号中 (图4) , 可以察觉法西斯宫的浓重痕迹。 埃森曼也选择了半立方体外形, 从九宫格矩阵(图5) 中选 择分类出3种可能形式: 16根柱子的设立; 4个平面的围合; 3个 在平面间的实体。 通过可行性探索, 他确立了明显化的网格、 层状立面、 旋转、 无特定方向和无限量梁柱。 埃森曼也把这种 手法概括为 “双价” : 同一要素具有等价的两组不同符号, 可用 不同形式去阅读, 在感觉和意识上具有多意色彩。 如并行的墙 与柱, 当其中一个被认为是结构系统时, 另一个即为其它信息 符号系统。 这样创造的空间, 同时包含语义和句法的透明, 比 功能的透明更为复杂。 这正是霍斯利总结的现代建筑获取透明性的便捷方式:平 面上将多个平行直角面系统沿特定方向叠加,内部空间“交叠 而保持完整”;并将垂直该方向的线转化为具有穿透力的墙体; 形成层状化的立面空间效果后,营造平立面间阅读的矛盾,最 后加以围合形成建筑。 但埃森曼的解释显然走得更远, 他对功能主义观念持批 判态度, 认为立面已不再具有政治隐喻或作为表演的角色, 而 应显示内部功能内容(如开口大小、 材料变化) 。 他亦将建筑
7
《建筑》 年
第 期
图5 住宅二号生成手法
四、 小结
法西斯宫开启了以形式结构创造建筑透明性的大门, 但 排除法西斯理想, 特拉尼的表达手法来源于何处, 最终目的是 什么, 已随他的早逝而无从考证。 埃森曼对于法西斯宫的阅读, 采用了批判性文本式阅读。 他认为, 对一个建筑的阅读可以是临时、 错综、 偶然性的, 甚至 是偏颇的; 宁可是暗示性的, 而不是结论性的。 他把建筑学和 语言学进行了类比, 把建筑的形式结构发展为建筑句法学。 但 是, 它们之间不能类比的方面也许更多, 所以埃森曼构建的透 明性更多的是句法学意义上的, 而远离了柯布西耶等大师展 示空间层次的初衷, 可谓把特拉尼形式结构下的透明性推向 了自主性的极端。 令笔者困惑的是, 埃森曼一再强调自己不是要废除传统建 筑, 但其 “自治性” 似乎走在与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相悖的道路 上。 而这种所谓建筑既非物质也非精神(甚至不包括几何性) 的 “内在性” , 到底如何生成? 为什么既说形式是自我生成的 主体, 还要引入众多外部参照物呢(何况外界文本的介入无疑 会削弱 “内在性” 的表达)? 答案恐怕还要在今后继续探求。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文苑□编辑/王 月透明性: 感知现代建筑的空间意义
文/李歆旻 林恺怡
“透明” 一词起源于现代艺术, 立体主义绘画对时空关系的 全新理解导致传统绘画固定视点和平面的做法被打破, 纵深空 间的压缩形成具有双关意味的交叠形态, 带来多重体验和解读。 《透明性》一书定义的透明包括 “实际的” 和 “现象的” , 前者指 由玻璃等材料形成的透明, 后者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不同层次的 空间被同时感知……不同位置的透明图形具有相同的空间意义。 ” 笔者把这种取得透明的手法总结为具有自身形式结构的双 重立面做法。 为应对复杂的城市环境和建筑内部空间而采取双 重立面, 是手法主义和巴洛克时期延续下来的意大利传统。 然 而当时的处理虽有自身结构逻辑, 却不能称为完全意义的 “透 明” (当然也出于教堂空间本身需求) 。 特拉尼运用双重性在 法西斯宫达到了结构与表皮的模糊——四个立面的网格既可 被阅读为梁柱结构的暴露展示, 又可被阅读为立面的延续(图 2) 。 正如霍斯利说: 透明性总是产生于可以归属于两个或多 个参照系统的地方。 法西斯宫在技术、 功能之外的更广泛的自 由形式带来的结构秩序, 提供了反复阅读的乐趣。
图1 法西斯宫一四层平面
77
文苑
一种反对。
□编辑/王 月
从历史脉络里抽离开来至于真空, 只讨论其本身的生成转换 过程(即建筑客体具有自主性) 。 如本案例中, 埃森曼强调拒 绝象征意义, 要撕去理性主义或法西斯主义标签, 展现特拉尼 的建筑语言对句法学的关注。
全一致, 这种自主性也是对现代主义 “形式追随功能” 论断的 三是网格与实体。 三面网格一面实体在立面形成C-A非 对称形式, 如图3(b) , 与基准形式相互作用, 在三分对称系统 中叠加二分不对称系统。 埃森曼还引入斜角阅读: 利用轴测图 特性将两个相邻立面联系起来阅读, 例如西南立面和西北立面 联系起来产生A-C-C-A对称图形, 如图3(c) 。 框架在三个相邻立面中的延续表达了转动的趋势, 而框架 和实体间的转换表达了停滞的关系, 因此不同的解读得到了完 全相反的转动与停滞的结论, 完成了概念上的结构辨证关系。 埃森曼认为特拉尼建筑立面的变迁正好揭示了建筑学本体论 的发展, 相比之下理性主义的数学(如Kenneth Frampton的解 读)和怀旧的形而上学(如Alan Colquhoun的解读)都不足以 揭示立面的全部含义。
图2 法西斯宫立面
二、 彼得· 埃森曼对法西斯宫的解读
埃森曼继承了柯林 · 罗的形式分析, 并结合乔姆斯基语言学 研究成果, 发展为通过操作建筑形式结构而达到透明性的句法 学方法: 把构造元素梁、 柱、 墙(形式上的线、 面、 体)等看成是 句法中的单元, 通过组合转换分解等手段来形成新的 “句子和 文本” 。 他认为法西斯宫立面的实现包含了对称与非对称、 稳定 与旋转及网格与实体的交叠过程, 是由三个主题衍生出来的: 一是A-B-A形式, 如图3(a) 。 原型取自传统四角塔楼的府 邸, 在立面形成A-B-A三分对称的基准状态。 二是旋转和交迭转换。 旋转打破对称, 同时每个立面都 从相邻立面提取形式母题并加入新的母题形成二级元素, 继 续被下一立面提取。在功能相似房间实现了各个立面的不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