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义
儿童科学前概念的例子

儿童科学前概念的例子儿童科学前概念指的是儿童在正式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的一些基本认知和理解。
这些概念通常是从亲身经验中获得的,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世界的探索和观察所形成的基本科学认知。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些关于儿童科学前概念的例子。
1. 重力:一位年幼的孩子用手把一个小球推向桌子边缘,当小球落地时,孩子发现它会停下来而不是继续滚动。
这个孩子可能会提出问题:“为什么球停下来了?”这就是他对重力的一种概念认知,他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实验,开始了解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
2. 形状与颜色:当儿童玩积木的时候,他们逐渐能够感知到不同形状的积木可以搭建不同的结构,也能够发现不同颜色的积木组合在一起可以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这些亲身实践让孩子逐渐学会了认知形状和颜色,并开始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水的状态变化:儿童在玩水的时候,会发现水可以变成冰、可以变成蒸气。
通过观察和实验,他们会逐渐形成关于水的固液气三态之间转化的概念,开始理解温度对物质的影响。
4. 植物生长:孩子在种植小小的豌豆或者观察家里的盆栽时,可以看到植物从种子开始生长,逐渐长成大树或花朵。
通过这一过程,他们慢慢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初步接触到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5. 动物特征:儿童在观察家养宠物或者动物园的动物时,可以发现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体型、外貌、习性和饮食习惯。
通过这些观察,他们开始认知和理解动物的特征,并初步接触到动物学的基本概念。
这些例子表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实验和亲身体验,逐渐形成了一些科学前概念。
这些概念虽然简单,但是为日后的正式科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可以通过引导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建立更多更深入的科学前概念,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前概念”认知的小学科学教学

基于“前概念”认知的小学科学教学小学科学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而“前概念”认知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本文将从“前概念”认知的概念、特点以及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能够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前概念”认知的概念及来源“前概念”(前包括预先、先前等意思)是指人们在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已经具有的有关该知识的一些基本认知、观念和经验。
在教学中,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他们已经拥有一些有关这个领域的认知,这些认知就是“前概念”。
这些“前概念”可能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社会环境以及以往教学中习得的知识等。
“前概念”认知的研究在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论积淀。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对“前概念”认知的研究逐渐走向成熟。
皮亚杰、维戈茨基等学者提出了许多与“前概念”认知相关的重要理论和观点。
这些理论和观点为我们深入了解和认识“前概念”认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1.丰富性。
学生的“前概念”认知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而成的,因此在内容上是丰富多彩的,既包括关于事物的形态特征,也包括关于事物相互关系、功能作用等方面的认知。
2.混乱性。
学生的“前概念”认知由于来源多样,因此在某些方面可能是混乱的、模糊的、错误的,有时甚至与科学的认知相反。
3.稳定性。
学生的“前概念”认知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可能会得到修正和完善,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易被轻易改变。
4.个性化。
每个学生的“前概念”认知都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点,这与其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历程有关。
1.把握学生的“前概念”。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之前,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认知,把握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初步认知和了解,以便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前概念”。
在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前概念”,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方式进一步认知所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的形成。
前概念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

前概念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
前概念是指孩子们的早期科学知识,它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重要起点。
前概念是指孩子
们从幼儿园时期开始构建的关于世界的概念,是他们认知世界的基础和框架。
前概念针对孩子们感性和简单的思维方式,以经验和直觉为基础,帮助他们理解自然
现象和科学原理。
前概念作为科学知识的基础,有助于孩子们理解和掌握更复杂的科学知识。
前概念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物质和物体:孩子们应该了解物质和物体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特性和属性,如形状、大小、颜色、质地、重量等。
2. 空间:孩子们需要了解空间的概念以及如何描述物体的位置、方向和距离。
例如,左右、前后、上下、近远等概念。
前概念是孩子们进一步学习科学的基础,它们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孩子们能够逐步加深对前概念的理解,并逐渐掌握更复杂的
科学知识。
总之,前概念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它是孩子们认识世界和理解科学的基础。
家长
和老师应该引导孩子们探索和学习科学,帮助他们养成好奇、探究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促
进他们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儿童的前科学概念与转变

小孩的前科学看法与转变范学军一、什么是前科学看法(一)对于小孩前科学看法界定在平时的科学教课中,你能否是也有这样的疑惑:有些科学知识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有些科学知识不论怎么讲,学生都出现错误的认识,比方烧水时冒出的“白气”学生认为是水蒸气,浮在水面的物体遇到的浮力大等等。
出现错误的认识究竟是什么原由呢?踏进科学教室的小孩,其实不是一张白纸,他带着进入讲堂以前累积的全部生活经验,包含他在过去学习和生活中看到的各样现象、形成的各样看法,以及他们个体的想法,此中有一部分与此刻广泛认可的科学理论是一致的,有一些则是不一致的。
它们是小孩在接受正式的科学看法教育以前,对平时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经过长久的经验累积和鉴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实质的认识。
比方 : 一些小孩认为鸡不是鸟 , 鳄鱼属于两栖动物等等。
小孩的这些看法来自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感觉体验、平时语言、大众传媒、科学课程、家庭情境中的对话等。
建构主义认为小孩的这些看法其实不是一些简单、琐碎的错误信息 , 小孩有自己的“朴实物理理论”、“朴实生物理论”等 , 他们有自己解说、剖析有关现象和事物的方法 , 只管他们的解说可能与科学的看法有很大不同。
所以相对于科学看法而言 , 我们称之为前科学看法,简称前看法。
“前看法” 的提法最早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他将看法分红平时看法和科学看法两类:平时看法又称为前科学看法、错误看法。
也有人把前看法也叫科学前看法、平时看法、迷思看法、还有看法、直觉看法、天真谛论等。
对于“前科学看法”的界定,国内外教育界对此都有所研究。
我们对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顶峰、刘恩山所撰写的“‘前科学看法’的术语和定义的综述”一文中对“前科学看法”的界定表示认可。
他们的看法是:在理论上,前科学看法指的是学习者将科学看法的内涵增添、减少或代替,致使外延扩大、减小或移位的看法。
韦钰博士在《研究式科学教育教课指导》一书中也指出“心理学往常以人们掌握看法的门路不同将看法分红平时看法和科学看法。
前概念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

前概念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小学科学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起点,而科学学习的前概念则是小学科学学习的基础。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之前所拥有的一些概念和认识,它们是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所积累的,是学生进入正式科学学习的基础。
前概念的形成对于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前概念的概念、特点、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和前概念在小学科学学习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前概念概述二、前概念的特点1. 形象性前概念是通过学生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和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因此它是具有形象性的。
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最初是基于感觉和经验的,这就决定了学生对世界认识的具体和形象化。
学生对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是通过感官直接获取的,这些认识都是具体而形象的。
2. 主观性前概念的形成是受到学生自身主观因素影响的,因此它是具有主观性的。
学生的前概念是根据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来形成的,它是学生对事物认识的主观反映。
前概念具有个体性和情感因素,它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观表现。
4. 片面性5. 静止性三、前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学生的前概念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形成的,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一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知与认知阶段,即学生通过感官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感知,获得一些基本的认知,这是学生形成前概念的起点。
第二阶段是概念与概念联系的阶段,即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形成简单的概念,并且能够将不同的概念进行联系,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第三阶段是概念的变异和丰富的阶段,即学生开始对已有的概念进行变异和丰富,逐渐形成一些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这些阶段是前概念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其具体过程会因个体差异和环境条件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前概念,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前概念在小学科学学习中的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前概念特点,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前概念及教学对策

所理 解 的 部 分 。所 以 , 即便 在学 习后 学生 通 常 也 不 会放 弃 原 有 的 概 念 . 而
是 对 新 概 念加 以排 斥 . 至 扭 曲对 新 甚 概 念 的 理 解 而 导 致 了 学 生 头 脑 中存
在 的与 科 学概 念 不 一 致 的 认识
1以 自身 的 前 概 念 为 基 石 . . 自我
必 须 充 分 了解 学 生 科 学 学 科 的 原 有
知识 经 验 背 景 . 了解 学 生 有 哪 些 概 念 是 片 面 的甚 至 是 对立 的 . 充 分 运 用 并 学 生 的 原 有 概 念 创 设 教 学 中 的认 知
根 导 线 . 个 小 电 珠 他 们 带 着 自 一 让 己 的前 概 念 随 意摆 弄 。两 个 要 求 : 一
间 的 矛 盾 冲 突 . 现 由前 概 念 向科 学 实
概 念 的 转 变
的看 法 往 往 是 片 面 的 、 糊 的 。在 学 模 习新 知 识 时 . 少 学 生 只 注 意 到 自己 不
四 、 学 科 学 教 学 的 基本 对 策 小 利 用 什 么 方 式 可 以 有 效 地 进 行 概 念 转 变 呢 ?在 实 际 教 学 中 , 有这 样 几 种 基 本对 策 : 道 导 线应 该 怎 么 与 电珠 和 电池 相 连 。 心 急 的 同学 不 断 向教 师 打 听 正 确 的 连法 , 师故 意 置 之 不 理 。 教 突然 , 有个 同 学 的 小 电珠 亮 了 .大 家 都 异 常 兴
冲突. 以此 作 为 引 发 学 生 进 行 概 念 转
变 学 习 的契 机 。 为要 转 变 学 生 的 前 因
概 念 . 仅 告 诉 学 生 “ 确 ” 概 念 是 仅 正 的 无 效 的 .只 有 在激 励 性 的情 境 中 . 在 学 生 的 前 概 念 与科 学 概 念 的 激 烈 碰 撞 中 . 能 解 决 前 概 念 与科 学 概念 之 才
小学生一些经典的科学前概念

小学生一些经典的科学前概念
调查以下这些科学前概念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和提问法,另外在访谈中有的还用到了绘图和实验操作等手段。
研究的对象主要是8-12岁的小学生。
1.力与运动
对于力与运动,8-11岁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五种观点:
(1)力与活着的物体的有关,只有具有生命的物体才有力;
(2)物体运动的时候一定有力的作用;
(3)物体运动得速度越快,它所受到的力也就越大;
(4)如果物体不运动了,它就不受力了;
(5)假如一个物体在运动着,那么作用在它上面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
持观点(1)的多是一些年龄相对较小的学生。
其他四种观点在这些学生中间极其普遍。
如上图所示,学生认为物体在下落的过程中会受到向下的力作用,物体下落得越快受到的力就越大;当物体往上运动时会受到向上的力的作用,当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它就不受力了。
2.有关人的消化道
当访谈者问:学生食物从口进入以后,它们在人体内所经过的路径如何?学生的回答大致归为下图中的三类: 一个入口,一个出口,如图(a)所示;两个入口,一个出口, 如图 (b)所示; 两个入口,没有出口,如图(c)所示。
3.有关简单电路
访谈者首先让8-11岁的学生用一节电池、两根导线来点亮一个小灯泡。
当灯泡亮了以后,让他们解释电路的电流情况。
学生一般有以下三种解释:第一种观点如图 (a)所示,学生认为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出发到达灯泡,于是灯泡就亮了;第二种观点如图 (b)所示,学生认为电流从电池两端出发到达灯泡;第三种观点 如图(c)所示,电流从正极出发,然后经过小灯泡,最后流回负极。
第三种观点是科学的。
“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义的综述

一
代前科学概念 的是 Jhs n Mc oa ont eA、 D n dJ和 WebG o l b 在 17 9 7年发表 的文章 “ 中小学热 力学 中 的错 误概念 ”
中使用 的术语 “ 错误概 念” m socp os 。 ( i nef n ) c i
林林 总总的前科学概念 的术语依研究 的不同可分 为两大类 。一类是 “ 以科学 知识 为依 据的术语 ” hm - (o o
关键词 : 前科 学概念 ; 术语 ; 定义 中图分 类号 :4 G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8—0 2 ( 06 0 04 0 10 6 7 20 ) 6— 0 3— 3
“ 前科学概 念” 的术语 对前 科学 概念 的研究 具有
很大的影响 , 因为“ 词的错误和不恰 当的选择 会极大 的 阻碍理解” Fa c ao ,60 ; 前科 学 概念 ” ( rni B cn 12 ) “ s 的术 语和定义是前科学概念 的研究 人员必须要 面对 的首要
V0 . 8 N0. 12 6 De . 2 o c 06
前 科 学 概念 ” 的术 语 和 定 义 的综 述
李 高峰, 恩 山 刘
( 北京师 范大学 生命科 学学院 , 北京 10 7 ) 0 8 5
摘要: 文章对“ 前科 学概念 ” 的术语和定义进行 了综述 , 绍 了“ 科学概 念” 介 前 的术语及 其分类 、 前科 学 “ 概 念” 的概念 的不 同界 定, 讨论 了其分歧 , 并概述 了 自己关于前科 学概念 的术语及其 定义的观 点。
“ 童 关 于 性 和 生 育 的 概 念 ”( hlrn Scnet o 儿 C i e ’ ocps f d
t n) 朴 素理 论 ( a et o e ) 朴 素认识 ( av e is、 o n i h r s 、 v ei ni b — e l f 、 科 学 概 念 ( rsin f ocp os 、 概 念 is 前 e) pec t ccnet n ) 前 ei i i ( rcnet n ) 教育 前 观念 ( risu tn e ) p ocp os 、 e i pe t co a i a 、 n r i l d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义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义的综述李高峰刘恩山*(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本文对“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义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及其分类、“前科学概念”的概念的不同界定,讨论了其分歧,并对未来研究作了展望。
关键词:前科学概念;术语;定义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对前科学概念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词的错误和不恰当的选择会极大的阻碍理解”(Francis Bacon,1620);“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义是前科学概念的研究人员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早期研究对“前科学概念”的指代皮亚杰(Piaget Jean)在1929年出版的着作《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就是关于前科学概念的研究。
严格地讲,“儿童概念”(child’s conception)不是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因为它并不是前科学概念研究中的专门用语,而只是对“前科学概念”的描述或指代。
属于此类情况的还有很多,诸如“儿童关于人体结构和内脏的概念”(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the human body)、“儿童关于性和生育的概念”(Children’s concepts of sexuality and birth)、“儿童关于繁殖的概念”(Children’s concepts of reproduction)、“语言对儿童速度概念的影响”(The effect of language on a child’s conception of speed)、“儿童对生物分类的理解”(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classification of living organisms)、“外行理解的亚里斯多德学说、牛顿学说和物理学”(Aristotelianism, Newtonianism, and the physics of the layman)等。
二、“前科学概念”的术语作者简介:李高峰(1970-),男,汉族,河南沁阳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刘恩山(1956-),男,汉族,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James H. Wandersee、哈佛大学的Joel J. Mintzes和康奈尔大学的Joseph D. Novak(1994)从众多的前科学概念的文献中选取了1929年至1992年间有影响的319篇文献,总结了前科学概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笔者发现最早用术语来指代前科学概念的是Johnstone A., McDonald J.和Webb G.在1977年发表的文章“中小学热力学中的错误概念”中使用的术语“错误概念”(misconceptions)。
林林总总的前科学概念的术语依研究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科学知识为依据的术语”(nomothetic terms),评价学生拥有的知识与标准知识是一致的还是背离的,以学生的回答和当前科学的认识的一致性为基础。
这类研究运用的术语有谬误(errors)、错误(mistakes)、持久错误(persistent pitfalls)、错误概念(misconceptions)、错误观念(erroneous ideas)、错误理解(misunderstandings)、课堂错配(classroom mismatches)、潜在错误源(underlying sources of error)、不正确的概括(incorrect generalizations)、科学的差异领会(differential uptake of science)、朴素概念(naive conceptions)、朴素理论(na?ve theories)、朴素认识(naive beliefs)、前科学概念(prescientific conceptions)、前概念(preconceptions)、教育前观念(preinstructional ideas)、概念困难(conceptual difficulties)、儿童学习难题(children’s learning problems)、有限或不恰当的认识体系(limited or inappropriate hierarchies)、迷信认识(superstitious beliefs)、学生困难(student difficulties)、概念紊乱(conceptual disorders)、冲突模式(conflicting schemas)、未建成认识(unfounded beliefs)。
另一类是“以自我描述为依据的术语”(idiographic terms)。
学生按其自己的术语描述其对自然物质和事物的理解,研究者探索、研究和分析学生个体的解释,揭示普遍特征。
属于此类的术语有对现实的个人模型(personal models of reality)、科学的多重个人形式(multiple private versions of science)、个人构想(personal constructs)、学生观念(pupil’s ideas)、学生标准(schoolchildren’s criteria)、相异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s)、相异构架(alternative frameworks)、自发推理方式(spontaneous ways of reasoning)、自发推理(spontaneous reasoning)、发展中概念(developing conceptions)、儿童科学(children’s science)、儿童观点(children’s views)、儿童知识(children’s knowledge)、儿童理解(children’s understanding)、直觉认识(intuitive beliefs)、常识理论(commonsense theories)、日常物理和化学概念(everyday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ceptions)。
Haluk zmen(2004)在文章“学生在化学中的一些错误概念:化学键的文献综述”中也汇总了“前科学概念”的术语。
他说,学生的先前认识与其通过科学交流获得的概念不同,这些概念在科学教育文献中被标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错误概念(迷思概念)、相异概念(异类概念)、相异科学概念(common alternative science conceptions)、相异构想、相异感知(alternate perceptions)、朴素观念、朴素理论、儿童科学直觉(children's scientific intuitions)、儿童科学、常识性理解(common sense understanding)、常识性概念(common sense concepts)、相异概念框架(alternative conceptual framework) 、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s)、直觉概念(intuitive conceptions)、直觉科学(intuitive science)、学生直觉理论(students' intuitive theories)、前科学概念、学生描述-解释系统(students'descriptive and explanatory systems)、自发性知识(spontaneous knowledge)。
除此之外,有的学者用的术语是替代概念(alternate conception)、抛锚概念(anchoring conceptions)、抛锚观念(anchoring idea)、直觉观念(intuitive ideas)、教学前概念(preinstructional conception、pre-instruction conception)、模糊概念(fuzzy conception)、原始概念(primitive conceptions)、民间概念(folk concept)等。
三、“前科学概念”的定义错误概念是历史上研究之初、学者们首选的术语。
错误概念的意思是“对事物含糊的(vague)、不完善的(imperfect)或者是错误的(mistaken)理解(understanding)”(James ,Joel ,Joseph ,1994)。
Arthur Louis Odom(1995)在研究中也主张用“错误概念”,他说“错误概念是学生拥有的与通常从科学家那里获得的概念不同的观念(ideas)”。
Haluk zmen(2004)列举了表示前科学概念的19个术语,这些术语在使用上未达成一致。
他说,“为简便起见,本文使用错误概念这个术语,意思是与普遍接受的术语的科学理解不同的概念。
”错误概念由学习者普遍拥有,难以“教掉”(teach away),和当前的科学知识是不同的。
错误概念暗示,此等概念具有消极意义,对学习者的认知目的不起作用,应尽快消除。
在“错误概念”被提出之后,对学生拥有的前科学概念的界定有许多不同的声音。
有人认为,错误概念是错误的概念,主张用“错误”(mistake)来取代“错误概念”。
如Gowin(1983)就建议将术语简化,由错误概念改成错误。
认同此观点的学者不多。
绝大多数科学教师赞同使用“错误概念”。
他们认为,“错误”比“错误概念”有更强的、更明确的否定的内涵,意指糟糕的认识或是将主要规则和原理置之度外,这是不恰当的。
“错误概念”表达的概念能够代表“和当前科学思想不一致的观念(idea)”,它对于科学教师和普通大众、甚至门外汉来说都非常易于理解,而且从一开始就用“错误概念”,它已是科学教师熟悉的行话了。
后来,许多研究者,如Abimbola(1988)、Gilbert和Swift(1985),都偏爱“相异概念”,而不用原先占主导地位的“错误概念”。
他们认为“相异概念”不仅指出了“学习者对一系列可理解的自然现象和物体建构了基于经验的解释”,而且这个术语也暗示,学习者拥有相异概念是有理由的、合理的,它给拥有这些概念的学习者以智力上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