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2013-2014下)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文学理论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

学时/学分:48/3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6

授课时间:周一3、4节;周四(单)3、

授课地点:6E302

4节

任课教师姓名:曾红职称:副教授

所属院(系):师范学院

联系电话:xx Email:https://www.360docs.net/doc/2d16403522.html,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个别答疑:课前、课间、课后及课余,随时进行。2、集体答疑:对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在课上集体解答。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必修)。是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学的性质、特征、和规律的学科。目的是: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正确分析、研究和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形象,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为学习其他文学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和相关的学科方法,为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及鉴赏、评论文学作品打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系统地掌握文学的基本命题和原理,准确识记和表述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术语和范畴,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各种文学现象,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为学习其它文学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和相关的学科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性学习、名作鉴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把教材内容与中外文学发展史的学习相联系,融会贯通具体、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样式、类型、形态、结构、层次、叙事与抒情的技巧和风格特征,使学生具有分析、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学会正确分析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课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目标:

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做到“博读、勤思、善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及文学欣赏水平,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进步的文学观。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写作、现代汉语,后续课为美学原理。本课程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的基础课。本课程可以为上述文学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和相关的学科方法。使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各种文学现象,提高文学欣赏水平,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刘莆田、徐景熙,主编、童庆柄主审《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参考书: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