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音乐教案六年级

水调歌头音乐教案六年级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形式之一——水调歌头;2. 学习并演唱《水调歌头》这首经典的水调歌曲;3.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准备:1. 音乐教室或者多媒体教室;2. 音乐播放设备;3. 《水调歌头》音乐录音;4. 课件或者黑板、粉笔。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水调歌头的概念和特点,解释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学习歌曲(15分钟)1) 播放《水调歌头》音乐录音,让学生先感受整首歌曲的氛围和旋律;2) 分段学习歌曲,带领学生一起跟唱;3) 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的重音、节奏和情感表达。
3. 分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选择一段歌词,进行分组合作演唱。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可以添加动作、舞蹈或者其他表演元素。
4. 小组展示(10分钟)每一个小组轮流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评价。
教师可以赋予肯定和建议,匡助学生提高演唱和表演的水平。
5. 音乐欣赏(10分钟)播放其他优秀的水调歌头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感受不同风格和表现形式的水调歌曲。
引导学生发表对音乐的感受和评价。
6.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水调歌头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味。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水调歌头,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2. 鼓励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水调歌头的知识,拓宽音乐视野;3.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者校内演出,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预度和表现,赋予及时的肯定和指导;2. 学生之间互相观摩和评价,促进彼此的学习和进步;3. 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水调歌头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水调歌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并演唱了一首经典的水调歌曲。
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2)理解《水调歌头》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苏轼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3)分析《水调歌头》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水调歌头》。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水调歌头》。
(2)理解《水调歌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分析《水调歌头》中的修辞手法。
(2)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水调歌头》,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水调歌头》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欣赏感受。
5. 情感拓展(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对诗歌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水调歌头》。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能够理解《水调歌头》的诗意,并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3. 学生能够表达出对诗歌的欣赏感受,以及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水调歌头》原文及注释。
2. 课件:展示《水调歌头》的图片、音乐等相关资源。
3. 参考资料:关于苏轼的背景资料、其他相关诗词等。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和作者;
2.掌握《水调歌头》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能够欣赏《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内容
1.《水调歌头》的背景介绍;
2.《水调歌头》的基本特点;
3.《水调歌头》的欣赏和解析。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背景介绍
1.教师简要介绍唐代文学,特别是宋之问的文学成就;
2.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讲述宋之问的生平和其创作背景。
步骤二:《水调歌头》的基本特点
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水调歌头》,注意语调和节奏感;
2.分析《水调歌头》的词牌、韵律和字数等基本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水调歌头》的意象、表达手法等艺术特点。
步骤三:《水调歌头》的欣赏和解析
1.学生分组,每组学生分别选择一段《水调歌头》进行朗读;
2.学生展示朗读成果,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析《水调歌头》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4.学生就自己对《水调歌头》的理解进行发言,进行文学交流。
四、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评价学生对于《水调歌头》背景和作者的了解情况;
3.评价学生对《水调歌头》基本内容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4.评价学生对《水调歌头》的欣赏和解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对于《水调歌头》的理解和欣赏是否到位;
3.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交流;
4.对于学生的表现是否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对人生意义的反观与顿悟
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
己——人
“旷达”: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
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
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
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
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
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
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
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
———林语堂《苏东坡传》
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轼 苏辙 欧阳修 曾巩 王安石 韩愈 柳宗元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明月”(抓住上阙中的动词)
“问”、“欲”——神往
“恐” ——担忧
“何似” ——自得
出示写作背景:这年,苏轼在密州任职已两年有余,其弟苏辙身处齐州,兄弟俩已有七年未曾谋面。当年,苏轼自请调任密州,是为了躲避汴京政争漩涡。看似出于自愿,实则却是处于被冷遇流放的境地。他一方面反对王安石变法,另一方面却在渴望重返朝堂、再展宏图。
矛盾:为朝廷效力和政治抱负在朝廷无用武之地
“恨”:个体生命希望追求永恒的迷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意象背后的象征义和情感
2.感受苏轼的乐观旷达。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抓住意象品读诗文。
2.理解作者情感变迁的层次。
教学难点:
1.结合背景理解诗文中的意象。
2022年《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诵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干脆 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驾驭运用语文的规律。 如: 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 朗读,使学生更深化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 达的剧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化 和美妙情操的陶冶。
读通读顺。 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
秋词中最闻名的一首,一直喜闻乐见。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 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 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育学生审美情趣提 高其品德修养”“培育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 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设计多种 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实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 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2022 年《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1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的背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
第4页 共76页
月下跳起舞来,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哪里像在人间啊! (四疑)
下片:月儿已经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 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
(描写月光) 月儿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要在人们分别时才 变圆呢? 人都有悲欢离合之事,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种事自 古以来难以圆满。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妙的月 光。 (1) 问:比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 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2)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透过词的本意,词人向我们示意了什么?——“天上” 乃朝廷也……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一)欣赏音乐,导入本课1.介绍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播放音乐《水调歌头》。
3.出示图片,面对中秋月圆,如果你是苏轼,会有怎样的情思?1.结合老师介绍的背景,用心体会歌声传达的信息。
2.进一步结合情景,思考教师给出的问题。
1.音乐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带着背景去欣赏音乐,会更加容易理解。
2.结合特定环境,换位思考,容易接近人物。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自行朗读,并且自行解决字词问题。
3.在学生疏通文意完成以后,出示全文翻译。
1.边读边下注释,解决生字词。
2.记下不懂的、有问题的地方,并且小组讨论。
疏通文意是理解内容的首要前提,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在老师给出注释后将原先的疑问解答。
效果会比老师直接提出并解答要好很多。
(三)再读课文,分析内容提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学生小组讨论,并由组长总结,最后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这两个问题都比较学生,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让学生自主学习所谓情景交融,理解会更深刻。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提问:仔细研读,反复朗读,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2.让学生明白该句子当中蕴含着的作者的乐观豁达的情绪。
反复读,仔细体会,并且由组长组织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本文的重中之重,在朗读中体会词的美感,融入其中,学习作者的乐观情怀,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
(五)再听仙乐,小结全文再次播放王菲《水调歌结合对词的分析,带这是一个情感的头》,让学生闭上眼睛去聆听,去感受。
上苏轼的情感,带上自己的理解,再次感悟文章的意境。
升华,学习语文,就必须学会想象,就必须富有感情。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小作文:面对这样的中秋,面对这样的诗人,你有没有话想对他说呢?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并且对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词的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大意,感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能力,体会词的韵律之美。
4、启发学生品味词中的意境和哲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含义,把握词的主旨。
(2)体会作者在词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教学难点(1)感悟词中的意境和哲理。
(2)学习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月亮在古代诗词中的象征意义,引发学生的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文学成就、政治生涯等。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即苏轼在中秋佳节,因思念亲人、感慨人生而作。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
4、解读词句(1)逐句讲解词的含义,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
(2)引导学生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3)分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表达的矛盾心理。
5、情感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名句所蕴含的情感。
(2)让学生思考作者在词中所表现出的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6、诵读体会(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全词,注意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2)请几位学生上台诵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拓展延伸(1)展示其他与中秋、月亮有关的诗词,让学生比较它们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1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诵读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能力;设置情境,引导想象,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课前讲话: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
为此,老师想给同学们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就在后面。
对啦,今天学校领导和语文组全体教师都来到了我们班,一起见证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美好时光,也为一睹我们185班同学的风采。
相信你们能用你们的妙语连珠,用你们的真知灼见,用你们热情似火让在座的老师叹为观止,有没有信心?(有!)会不会喜欢老师后面送的礼物?用掌声来给我答案,也让后面的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热情。
(掌声热烈)二、猜谜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得学学孙悟空,变变身,我从身上扯一毛,用口呵一气,变、变、变,嗯,同学们接招,听好喽,俺要出招了。
猜猜我是谁:有时我被悬挂在高空中,有时我可怜呀,被挂在树梢,有时呢,我很丰满,胖如圆盘,为了减肥,有时我饿得两眼昏花,枯瘦如镰刀,请猜我是谁?(月亮)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以月为诗,我们学过的也不少吧,谁能给大家背几首?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以月为题材的词中极品,可以说“中秋词自它一出,余词尽废”。
想不想一睹为快?打开书191页,板书:水调歌头三、解题:1、“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2、请一名学生说说他了解的苏轼。
师小结:是啊!苏轼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一个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
四、学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正音、句读。
2、自由朗读——指名吟诗(扮苏轼,表演读,气氛热烈)——齐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教学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
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可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一年当中的哪一夜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中秋节)是的,月亮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他们
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现在请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举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
继《枫桥夜泊》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3、这些诗句,更多的是想通过月亮或月光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
)
4、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中秋咏月的词,——“水调歌头”,曾经有人这么评价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可见,这首词的文学地位。
二、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
“三苏”。
最高官至礼部尚书。
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
一生坎坷,飘零不定。
苏轼的学识广博,他开豪放词风,并且在散文、诗歌、词、书画等方面都很精工。
是北宋成就
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
三、整体感知
1、大家先把这首词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聆听)
2、下面我们听听范读,注意节奏停顿。
3、学生看着屏幕大声朗读,想想这首词写什么?
4、(分析小序)下面请大家把小序读一遍。
小序中的“兼”字是什么意思?(例如,他是我们班的班长兼团支书。
“兼”字指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
)
5、那我们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这首词至少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两个)。
6、是哪两个呢?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可能大家一时还不能理解,那我们先把这问题留着,等词的意思都吃透了,再回过头来理解接却这个问题。
现在再读一次这首词。
四、补充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41岁,是密州的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当时王安石他们的政见不同,被贬
到密州,并且与他的弟弟子由已经有六七年没见面,心情抑郁不欢,写下这首词,但并没有因此幻
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现实生活的。
五、翻译词句意思。
请大家结合课文注解,把这首词的意思疏通一下。
(学生自读课文及注解)
六、分析词句
(一)分析上片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和下片都可用一个字概括(问),问什么?
上片问谁?(青天),向青天提了什么疑问?(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天上宫阙”指的是什么?(注释是月宫)
3、“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该怎么理解?(回去),他想回到天上去吗?应该回到那里去?
请大家结合苏轼的生平来理解。
(回到朝廷去,他关心的是朝廷)
5、那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的“琼楼玉宇”又指什么?(还
是指朝廷)。
6、你能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很想回朝廷,“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
7、他怕什么?(“寒”。
)“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不是)。
那指什么?(应该是指心理上的恐惧,具体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
讲述:苏轼被贬,就是因为在朝中受小人的诽谤和中伤。
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心生恐惧。
8、那最后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什么意思?“人间”指什么?(“人间”就是现在上任密州),那么在人间好还是在天上好?(人间好,就是说在密州当官好,)
讲述:因为被朝中的小人中伤,才被贬到密州,在密州,天高皇帝远,没有排挤、没有诽谤和中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