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知识点复习-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初二下数学期中考试知识点

初二下数学期中考试知识点

二次根式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注意:(1)若0a ≥这个条件不成立,则 a 不是二次根式;(2)a 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a ≥0.2.重要公式:(1))0a (a )a (2≥=,(2)⎩⎨⎧<-≥==)0a (a )0a (a a a 2 ;注意使用)0a ()a (a 2≥=.3.积的算术平方根:)0b ,0a (b a ab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注意:本章中的公式,对字母的取值范围一般都有要求.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0b ,0a (ab b a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近似值比大小;(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平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平方根:)0b ,0a (ba ba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1))0b ,0a (baba >≥=; (2))0b ,0a (b a b a >≥÷=÷;(3)分母有理化:化去分母中的根号叫做分母有理化;具体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常用分母有理化因式: a a 与,b a b a +-与, b n a m b n a m -+与,它们也叫互为有理化因式.9.最简二次根式:(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①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10.二次根式化简题的几种类型:(1)明显条件题;(2)隐含条件题;(3)讨论条件题.11.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代数运算,以前学过的,在有理数范围内的一切公式和运算律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都适用;(2)二次根式的运算一般要先把二次根式进行适当化简,例如:化为同类二次根式才能合并;除法运算有时转化为分母有理化或约分更为简便;使用乘法公式等.四边形概念:(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几何B 级概念:(要求理解、会讲、会用,主要用于填空和选择题)一 基本概念: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四边形的外角,多边形,平行线间的距离,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 二 定理:中心对称的有关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3.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三 公式: 1.S 菱形 =21ab=ch.(a 、b 为菱形的对角线 ,c 为菱形的边长 ,h 为c 边上的高) 2.S 平行四边形 =ah. a 为平行四边形的边,h 为a 上的高) 3.S 梯形 =21(a+b )h=Lh.(a 、b 为梯形的底,h 为梯形的高,L 为梯形的中位线) 四 常识:※1.若n 是多边形的边数,则对角线条数公式是:2)3n (n -. 2.规则图形折叠一般“出一对全等,一对相似”.矩形菱形正方形3.如图: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从属关系.4.常见图形中,仅是轴对称图形的有: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奇边形、等腰梯形……;仅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平行四边形……;是双对称图形的有:线段、矩形、菱形、正方形、正偶边形、圆…… .注意:线段有两条对称轴.※5.梯形中常见的辅助线:※6.几个常见的面积等式和关于面积的真命题:相似形几何A级概念:(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几何B 级概念:(要求理解、会讲、会用,主要用于填空和选择题)一 基本概念:成比例线段、第四比例项、比例中项、黄金分割、相似三角形、相似比. 二 定理:※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2.“平行”出比例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它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3.“SSS ”出相似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4.“HL ”出相似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三 常识:1.三角形中,作平行线构造相似形和已知中点构造中位线是常用辅助线. ※2.证线段成比例的题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1)直接法:由所要求证的比例式出发,找对应的三角形(一对或两对),判断并证明找到的三角形相似,从而使比例式得证; (2)等线段代换法:由所证的比例式出发,但找不到对应的三角形,可利用图形中的相等线段对所证比例式中的线段(一条或几条)进行代换,再利用新的比例式找对应的三角形证相似或转化;(3)等比代换法(即中间比法):用上述的直接法或间接法都无法解决的证比例线段的问题,且题目中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似形,可考虑用等比代换法,两对相似形的公共边或图形中的相等线段往往是中间比,即要证d c b a =时,可证f e b a =且f e d c =从而推出dc b a =;(4)线段分析法:利用相似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列方程,并求线段长是常见题目,这类题目中如没有现成的比例式,可由题目中的已知线段和所求线段出发,找它们所围成的三角形,若能证相似,即可利用对应边成比例列方程求出线段长. 3.相似形有传递性;即: ∵Δ1∽Δ2 Δ2∽Δ3∴Δ1∽Δ3。

2023年初二下册数学期中复习重点考点梳理

2023年初二下册数学期中复习重点考点梳理

初二下册数学期中复习重点考点梳理初二下册数学期中复习:重点考点整理(二次根式)1、二次根式定义形如式子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必须满足: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含有,且有意义〕。

①被开方数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分式等代数式;②推断时肯定要注意不要化简,肯定要有意义。

2、最简二次根式假设二次根式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①根号下无分母,分母中无根号;②被开方数中没有能开方的因数或因式。

知识点3 二次根式的性质〔1〕非负性√a 〔a≥0〕是一个非负数注意:此性质可作公式记住,后面根式运算中经常用到.〔2〕〔√a〕^2=a 〔a≥0〕注意:此性质既可正用,也可反用,反用的意义在于,可以把任意一个非负数或〔3〕非负代数式写成注意:〔1〕字母不肯定是正数.〔2〕能开得尽方的因式移到根号外时,必须用它的算术平方根替代.知识点4 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1〕最简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①被开方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数或因式,分母中不含根号☆同类二次根式〔可合并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同类二次根式,即可以合并的两个根式知识点5 二次根式计算——分母有理化〔1〕分母有理化定义: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2〕有理化因式: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有理化因式确定方法如下:①单项二次根式:利用来确定,如下,分别互为有理化因式。

②两项二次根式:利用平方差公式来确定。

如以下式子,互为有理化因式〔3〕分母有理化的方法与步骤:①先将分子、分母化成最简二次根式;②将分子、分母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中不含根式;知识点6 二次根式计算——二次根式的乘除〔1〕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八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知识点一、选择题1.下列图案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A.B.C.D.2.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长为8,则它的两条对角线可以是()A.6和12 B.6和10 C.6和8 D.6和63.如图,E是正方形ABCD边AB延长线上一点,且BD=BE,则∠E的大小为()A.15°B.22.5°C.30°D.45°4.下列方程中,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是()A.x2﹣x(x+3)=0 B.ax2+bx+c=0C.x2﹣2x﹣3=0 D.x2﹣2y﹣1=05.如图,▱ABCD的周长为22m,对角线AC、BD交于点O,过点O与AC垂直的直线交边AD于点E,则△CDE的周长为()A.8cm B.9cm C.10cm D.11cm6.下面图形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B.C.D.7.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普查方式的是()A.一批电池的使用寿命B.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C.一批食品中防腐剂的含量D.全市中小学生最喜爱的数学家8.小明和同学做“抛掷质地均匀的硬币试验”获得的数据如表:抛掷次数100200300400500正面朝上的频数5398156202244若抛掷硬币的次数为1000,则“正面朝上”的频数最接近( ) A .20B .300C .500D .8009.下面调查方式中,合适的是( )A .试航前对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各系统的检查,选择抽样调查方式B .了解一批袋装食品是否含有防腐剂,选择普查方式C .为有效控制“新冠疫情”的传播,对国外入境人员的健康状况,采用普查方式D .调查某新型防火材料的防火性能,采用普查的方式10.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这一学期4次数学测试中平均成绩都是95分,方差分别是2.2S =甲, 1.8S =乙,3.3S =丙,S a =丁,a 是整数,且使得关于x 的方程2(2)410a x 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若丁同学的成绩最稳定,则a 的取值可以是( ) A .3B .2C .1D .1-二、填空题11.已知()22221140ab a b a b +=≠+,则代数式20192020b a a b ⎛⎫⎛⎫- ⎪ ⎪⎝⎭⎝⎭的值为_____.12.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要使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还需添加一组条件.下面给出了五组条件:①AB =AD ,且AC =BD ;②AB ⊥AD ,且AC ⊥BD ;③AB ⊥AD ,且AB =AD ;④AB =BD ,且AB ⊥BD ;⑤OB =OC ,且OB ⊥OC .其中正确的是_____(填写序号).13.要使代数式5x -有意义,字母x 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 14.48与最简二次根式23a -是同类二次根式,则a =_____.15.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ABE 为等边三角形,连接DE ,CE ,延长AE 交CD 于F 点,则∠DEF 的度数为_____.16.已知a ,b 是一元二次方程x 2﹣2x ﹣2020=0的两个根,则a 2+2b ﹣3的值等于_____. 17.如图,AB ∥CD ,AB =7,CD =3,M 、N 分别是AC 和BD 的中点,则MN 的长度_____.18.如图,点E 在正方形ABCD 的边CD 上,以CE 为边向正方形ABCD 外部作正方形CEFG ,O 、O′分别是两个正方形的对称中心,连接OO′.若AB =3,CE =1,则OO′=________.19.若点()23,在反比例函数ky x=的图象上,则k 的值为________. 20.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410kx x ++=有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三、解答题21.我校对本校的八年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分成“非常感兴趣”、“比较感兴趣”、“一般般”、“不感兴趣”四种类型,分别记为A 、B 、C 、D .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如下尚不完整的统计图.根据所给数据,解答下列问题:(1)本次问卷共随机调查了_________名学生,扇形统计图中m _________,扇形D 所对应的圆心角为_________°;(2)请根据数据信息补全条形统计图;(3)若该校有2000名学生,估计选择“非常感兴趣”、“比较感兴趣”共约有多少人? 22.解方程:x 21x 1x-=-. 23.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CD ,AB =AD ,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AC 平分∠BAD .求证:四边形ABCD 为菱形.24.某路口红绿灯的时间设置为:红灯40秒,绿灯60秒,黄灯4秒.当人或车随意经过该路口时,遇到哪一种灯的可能性最大?遇到哪一种灯的可能性最小?根据什么?25.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2m ﹣1)x+m 2=0有两个实数根x 1和x 2. (1)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2)当x 12﹣x 22=0时,求m 的值. 26.阅读下列材料:已知:实数x 、y 满足22320.25x xy x x +=++(0.75)x ≠-,求y 的最大值. 解:将原等式转化成x 的方程,得21(3)(2)04y x y x y -+-+=①. 若3y =,代入①得0.75x =-,0.75x ≠-,3y ∴≠,因此①必为一元二次方程.21(2)4(3)404y y y y ∴∆=---⨯=-+≥,解得4y ≤,即y 的最大值为4. 根据材料给你的启示,解决下面问题:已知实数x 、y 满足223221x x y x x ++=++15x ⎛⎫≠- ⎪⎝⎭,求y 的最小值.27.如图,点P 为ABC ∆的BC 边的中点,分别以AB 、AC 为斜边作Rt ABD ∆和Rt ACE ∆,且BAD CAE α∠=∠=,DPE β∠=.(1)求证:PD PE =.(2)探究:α与β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8.已知ABC ∆是边长为8cm 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 Q 同时出发,分别在三角形的边或延长线上运动,他们的运动时间为()t s .()1如图1,若P 点由A 向B 运动,Q 点由C 向A 运动,他们的速度都是1/cm s ,连接PQ .则AP =__,AQ = ,(用含t 式子表示);()2在(1)的条件下,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APQ ∆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2,若P 点由A 出发,沿射线AB 方向运动,Q 点由C 出发,沿射线AC 方向运动,P 的速度为3/,cm s Q 的速度为./acm s 是否存在某个a 的值,使得在运动过程中BPO ∆恒为以BP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存在,请求出这个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A解析:A【分析】本题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求解.【详解】A选项是中心对称图形,故本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C选项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D选项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按照其定义求解即可,注意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2.A解析:A【分析】由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即可求得OB与OC的长,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求得答案.【详解】解: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C=12AC,OB=OD=12BD,若BC=8,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得:|OB-OC|<8<OB+OC.A、6和12,则OB+OC=3+6=9>8,OB-OC=6-3=3<8,能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符合题意;B、6和10,则OB+OC=3+5=8,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6和8,则OB+OC=3+4=7<8,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6和6,则OB+OC=3+3=6<8,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与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注意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的应用.3.B解析:B【分析】由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推出∠ABD=45°,由∠ABD=∠E+∠BDE,BD=BE,推出∠BDE=∠E,即可求解.【详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D=45°,∵∠ABD=∠E+∠BDE,∵BD=BE,∴∠BDE=∠E.∴∠E=12×45°=22.5°,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正方形的性质.4.C解析:C【分析】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满足四个条件:(1)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2)二次项系数不为0;(3)是整式方程;(4)含有一个未知数.由这四个条件对四个选项进行验证,满足这四个条件者为正确答案.【详解】解:A、x2﹣x(x+3)=0,化简后为﹣3x=0,不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故此选项不合题意;B、ax2+bx+c=0,当a=0时,不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故此选项不合题意;C、x2﹣2x﹣3=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故此选项符合题意;D、x2﹣2y﹣1=0含有2个未知数,不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故此选项不合题意;故选: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应注意抓住5个方面:“化简后”;“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项的系数不等于0”;“整式方程”.5.D解析:D【解析】【分析】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AB=CD,AD=BC,AO=CO,可得AD+CD=11cm,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E=CE,即可求△CDE的周长=CE+DE+CD=AE+DE+CD=AD+CD=11cm.【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D=BC,AO=CO,又∵EO⊥AC,∴AE=CE,∵▱ABCD的周长为22cm,∴2(AD+CD)=22cm∴AD+CD=11cm∴△CDE的周长=CE+DE+CD=AE+DE+CD=AD+CD=11cm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本题的关键.6.D解析:D【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对每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详解】A项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B项是中心对称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C项是中心对称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D项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掌握知识点是解题关键.7.B解析:B【分析】根据抽样调查和普查的特点分析即可.【详解】解:A.调查一批电池的使用寿命适合抽样调查;B.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适合普查;C.调查一批食品中防腐剂的含量适合抽样调查;D.调查全市中小学生最喜爱的数学家适合抽样调查;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的区别,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8.C解析:C【分析】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个常数附近,据此求解即可.【详解】观察表格发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正面朝上的频率逐渐稳定到0.5附近,⨯=次,故选C.所以抛掷硬币的次数为1000,则“正面朝上”的频数最接近10000.5500【点睛】本题考查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可以用频率估计概率.9.C解析:C【分析】由普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准确,但所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而抽样调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近似.【详解】A、试航前对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各系统的检查,零部件很重要,应全面检查;B、了解一批袋装食品是否含有防腐剂,适合抽样调查;C、为有效控制“新冠疫情”的传播,对国外入境人员的健康状况,适合采用普查方式;D、调査某新型防火材料的防火性能,适合抽样调查.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的区别,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10.C解析:C 【分析】根据方程的根的情况得出a 的取值范围,结合乙同学的成绩最稳定且a 为整数即可得a 得取值. 【详解】∵关于于x 的方程2(2)410a x 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6+42>0,a ∆-且20.a -≠ 解得:>-2a 且 2.a ≠∵丁同学的成绩最稳定, ∴<1.8a 且0a >. 则a=1. 故答案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方差的意义理解,结合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进行求解.二、填空题11.0或-2 【分析】根据(ab≠0),可以得到a 和b 的关系,从而可以求得所求式子的值. 【详解】解:∵(ab≠0), ∴,∴(a2+b2)2=4a2b2, ∴(a2﹣b2)2=0, ∴a2=b2解析:0或-2 【分析】 根据2222114a b a b +=+(ab ≠0),可以得到a 和b 的关系,从而可以求得所求式子的值. 【详解】解:∵2222114a b a b +=+(ab ≠0), ∴2222224b a a b a b+=+, ∴(a 2+b 2)2=4a 2b 2, ∴(a 2﹣b 2)2=0, ∴a 2=b 2, ∴a =±b ,经检验:a b =±符合题意,当a =b 时,2019202020192020110,b a a b ⎛⎫⎛⎫-=-= ⎪⎪⎝⎭⎝⎭当a =﹣b 时,()()2019202020192020112,b a a b ⎛⎫⎛⎫-=---=- ⎪ ⎪⎝⎭⎝⎭故答案为:0或﹣2.【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代数式的值,同时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类解分式方程的方法,掌握以上知识是解题是关键.12.①②③⑤ 【分析】】由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方法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B =AD , ∴四边形ABCD 是菱形, 又∵AC=BD , ∴四边形ABCD 是正方解析:①②③⑤ 【分析】】由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方法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B =AD , ∴四边形ABCD 是菱形, 又∵AC =BD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①正确;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B ⊥AD ,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又∵AC ⊥BD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②正确;∵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AD,∴四边形ABCD是矩形,又∵AB=AD,∴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③正确;④AB=BD,且AB⊥BD,无法得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故④错误;∵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B=OC,∴四边形ABCD是矩形,又∵OB⊥OC,∴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⑤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③⑤.【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熟记特殊四边形的判定是解答的关键.13.x≥5【分析】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代数式有意义,∴x﹣5≥0,解得x≥5.故答案是:x≥5.【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二解析:x≥5【分析】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x5∴x﹣5≥0,解得x≥5.故答案是:x≥5.【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二次根式中的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否则二次根式无意义.14.3【分析】首先化简二次根式,再根据同类二次根式定义可得2a﹣3=3,再解即可.【详解】,∵与最简二次根式是同类二次根式,∴2a﹣3=3,解得:a=3,故答案为:3.【点睛】此题主解析:3【分析】2a﹣3=3,再解即可.【详解】==,是同类二次根式,∴2a﹣3=3,解得:a=3,故答案为:3.【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同类二次根式,关键是掌握把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称为同类二次根式.15.105°【分析】根据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可得AB=AD,∠BAD=90°,△ABC为等边三角形,可得AE=BE=AB,∠EAB=60°,从而AE=AD,∠EAD=30°,进而求得∠AED的度解析:105°【分析】根据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可得AB=AD,∠BAD=90°,△ABC为等边三角形,可得AE=BE=AB,∠EAB=60°,从而AE=AD,∠EAD=30°,进而求得∠AED的度数,再根据平角定义即可求得∠DEF的度数.【详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AD,∠BAD=90°,∵△ABE 为等边三角形,∴AE=BE=AB ,∠EAB=60°,∴AE=AD ,∠EAD=∠BAD ﹣∠BAE=30°,∴∠AED=∠ADE=12(180°﹣30°)=75°, ∴∠DEF=180°﹣∠AED=180°﹣75°=105°.故答案为105°.【点睛】 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综合运用正方形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6.2021【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出,再结合原方程可知,由此进一步求解即可.【详解】∵a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再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知:,∴a2+2b −3=a2−解析:2021【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出2a b +=,再结合原方程可知222020a a -=,由此进一步求解即可.【详解】∵a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222020a a -=,再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知:2a b +=,∴a 2+2b −3=a 2−2a +2a +2b −3,=2020+2(a +b )−3=2020+2×2−3=2021,故答案为:202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性质与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运用,熟练掌握相关概念是解题关键.【分析】连接并延长DM 交AB 于E ,证明△AME≌△CM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E =CD =3,DM =ME ,求出BE ,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计算即可.【详解】连接并延长DM 交AB 于E ,解析:2【分析】连接并延长DM 交AB 于E ,证明△AME ≌△CM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E =CD =3,DM =ME ,求出BE ,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计算即可.【详解】连接并延长DM 交AB 于E ,∵AB ∥CD ,∴∠C =∠A ,在△AME 和△CMD 中,A C AM CMAME CMD ∠=∠⎧⎪=⎨⎪∠=∠⎩, ∴△AME ≌△CMD (ASA )∴AE =CD =3,DM =ME ,∴BE =AB ﹣AE =4,∵DM =ME ,DN =NB ,∴MN 是△DEB 的中位线,∴MN =12BE =2, 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18.【分析】先过点O 作BG 的平行线,过点O′作AB 的平行线,两平行线交于点H ,构造直角三角形,再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出OH 和O′H 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详解】过点O作BG的平行线,过点O解析:5【分析】先过点O作BG的平行线,过点O′作AB的平行线,两平行线交于点H,构造直角三角形,再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出OH和O′H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详解】过点O作BG的平行线,过点O′作AB的平行线,两平行线交于点H,如图:∵AB长为3,CE长为1,点O和点O′为正方形中心,∴OH=12×(3+1)=2,O′H=12×(3-1)=12×2=1,∴在直角三角形OHO′中:222+15【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作出直角三角形是解题关键.19.6【详解】解:由题意知:k=3×2=6故答案为:6解析:6【详解】解:由题意知:k=3×2=6故答案为:620.且【分析】根据二次项系数非零结合根的判别式△,即可得出关于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之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且△,解得:且,故答案为:且.【点睛】本题考查解析:4k ≤且0k ≠【分析】根据二次项系数非零结合根的判别式△0,即可得出关于k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之即可得出结论.【详解】 解: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410kx x ++=有实数根, 0k ∴≠且△2440k =-≥,解得:4k ≤且0k ≠,故答案为:4k ≤且0k ≠.【点睛】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牢记“当△0时,方程有实数根”是解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21.(1)50;32;43.2 (2)见解析 (3)1120人【分析】(1)由A 的数据即可得出调查的人数,得出16100%32%50m =⨯= (2)求出C 的人数即可;(3)由1000(16%40%)⨯+,计算即可.【详解】(1)816%50÷=(人),16100%32%50⨯=,10016403236043.2100---⨯︒=︒ 故答案为:50,32,43.2(2)5040%20⨯=(人),补全条形统计图如图所示(3)()200016%40%1120⨯+=(人);答:估计选择“非常了解”、“比较了解”共约有1120人.【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扇形统计图直接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大小.22.2x =.【解析】【分析】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求出整式方程的解得到x 的值,经检验即可得到分式方程的解.【详解】去分母得:x 2-2x+2=x 2-x ,解得:x=2,检验:当x=2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2是原方程的解.【点睛】此题考查了解分式方程,利用了转化的思想,解分式方程注意要检验.23.详见解析.【分析】先判断出∠OAB =∠DCA ,进而判断出∠DAC =∠DAC ,得出CD =AD =AB ,证出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再由AD =AB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证明:∵AB ∥CD ,∴∠OAB =∠DCA ,∵AC 平分∠BAD .∴∠OAB =∠DAC ,∴∠DCA =∠DAC ,∴CD =AD =AB ,∵AB ∥CD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D=AB,∴四边形ABCD是菱形.【点睛】本题考查了菱形的判定,能够了解菱形的几种判定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24.人或车随意经过该路口时,遇到绿灯的可能性最大,遇到黄灯的可能性最小.【分析】根据在这几种灯中,每种灯时间的长短,即可得出答案.【详解】因为绿灯持续的时间最长,黄灯持续的时间最短,所以人或车随意经过该路口时,遇到绿灯的可能性最大,遇到黄灯的可能性最小.【点睛】本题考查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根据时间长短确定可能性的大小是解答的关键.25.(1)m≤14;(2)m=14.【分析】(1)若一元二次方程有两实数根,则根的判别式△=b2-4ac≥0,建立关于m的不等式,求出m的取值范围;(2)由x12-x22=0得x1+x2=0或x1-x2=0;当x1+x2=0时,运用两根关系可以得到-2m-1=0或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据此即可求得m的值.【详解】解:(1)由题意有△=(2m-1)2-4m2≥0,解得m≤14,即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m≤14;(2)由两根关系,得根x1+x2=-(2m-1),x1•x2=m2,由x12-x22=0得(x1+x2)(x1-x2)=0,若x1+x2=0,即-(2m-1)=0,解得m=12,∵12>14,∴m=12不合题意,舍去,若x1-x2=0,即x1=x2∴△=0,由(1)知m=14,故当x12-x22=0时,m=14.【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熟练掌握公式正确计算是本题的解题关键.26.2316【分析】 类比阅读材料给出的方法,分类探讨得出函数的最小值即可.【详解】解:将原等式转化成关于x 的方程,得:2(3)(21)(2)0y x y x y -+-+-=①,若3y =,代入①得15x =-, ∵15x ≠-, ∴3y ≠,因此①必为一元二次方程.∵3a y =-,21b y =-,2c y =+,∴224(21)4(3)(2)0b ac y y y ∆=-=----≥, 解得:2316y ≥且3y ≠. ∴y 的最小值为2316. 【点睛】 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的运用,把函数转化为关于x 的方程,根据系数的取值范围,结合根的判别式,分类探讨得出答案即可.27.(1)详见解析;(2)2180αβ+=︒,证明见解析.【分析】(1)如图,分别取AB 、AC 的中点M 、N ,连接DM 、PM 、PN 、NE ,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PM NE =,DM PN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已知条件可得BMD CNE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MP BAC ∠=∠=CNP ∠,进而可得DMP PNE ∠=∠,于是可根据SAS 证明MDP NPE ∆≅∆,从而可得结论;(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MP MPN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EPN MDP ∠=∠,然后在DMP ∆中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等量代换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证明:如图,分别取AB 、AC 的中点M 、N ,连接DM 、PM 、PN 、NE . 点P 为ABC ∆的边BC 的中点, ∴12PM AC =, NE 为Rt AEC ∆斜边上的中线,∴12NE AN AC ==, PM NE ∴=,同理可得:DM PN =,12DM AM AB ==, ADM BAD ∴∠=∠,2BMD BAD ∴∠=∠,同理,2CNE CAE ∠=∠,又BAD CAE α∠=∠=,BMD CNE ∴∠=∠,又PM 、PN 都是ABC ∆的中位线,//PM AC ∴,//PN AB ,BMP BAC ∴∠=∠,CNP BAC ∠=∠,BMP CNP ∴∠=∠,∴DMP PNE ∠=∠,MDP NPE ∴∆≅∆(SAS),PD PE ∴=;(2)解:α与β的数量关系是:2180αβ+=︒;证明://PN AB ,BMP MPN ∴∠=∠,∵MDP NPE ∆≅∆,EPN MDP ∴∠=∠,在DMP ∆中,∵180MDP DPM DMP ∠+∠+∠=︒, ∴180MDP DPM DMB PMB ∠+∠+∠+∠=︒, 而22DMB BAD α∠=∠=,2180EPN DPM MPN α∴∠+∠++∠=︒, DPE DPM MPN EPN β∠=∠+∠+∠=, 2180αβ∴+=︒.【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正确添加辅助线、熟练掌握上述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8.(1)(),6AP tcm AQ t cm ==-;(2)存在,8163t s s=或;(3)存在, 3/a cm s =.【分析】(1)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即可表示出来(2)要讨论PA AB ⊥,PQ AC ⊥两种情况,即可求出对应的时间(3)根据BPQ ∆以BP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作QM BP ⊥于M ,用a ,t 的代数式表示出AP ,CQ ,AQ ,BP 等边长,再根据ABC ∆是等边三角形,求出30AQM ︒∠=,从而得出2AQ AM =,讨论P 在线段AB 内运动和P 在AB 外运动两种情况,即可求出结果.【详解】解:()1由题意可知:(),,6AP tcm CQ tcm AQ t cm ===-()2存在8163t s s=或时,使得APQ ∆为直角三角形,理由是 ①当PA AB ⊥时,由题意有28t t =-,解得83t s = ②当PQ AC ⊥时,由题意有()8,2t t =-解得163t s = ∴综上所述,存在8163t s s =或时,使得APQ ∆为直角三角形 ()3存在3/a cm s =时,BPQ ∆恒为以BP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理由是:作QM BP ⊥于M ,如图2所示由题意得:3,AP t CQ at ==,则8,83AQ at BP t =+=-,PQ BQ QM BP =⊥12PM BM BP ∴== ABC ∆是等边三角形,60A ︒∴∠=30AQM ︒∴∠=2AQ AM ∴=, ①当83t ≤时,由题意有832382t t at -⎛⎫+=+ ⎪⎝⎭,解得3/a cm s =, ②当83t ≥时,由题意有382382t t at -⎛⎫-=+ ⎪⎝⎭,解得3/a cm s =, ∴综上所述,存在3/a cm s =时,BPQ ∆恒为以BP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点睛】本题主要考察了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动点等知识点,记住它们的常用性质和把动点问题转换成代数式求解问题是解题关键.。

八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知识点一、选择题1.如图,点E,F,G,H分别为四边形ABCD四条边AB、BC、CD、DA的中点,则关于四边形EFG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是平行四边形B.不是中心对称图形C.一定是中心对称图形D.当AC=BD时,它为矩形2.下列美丽的图案,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3.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CE∥BD,DE∥AC,若AB=4,BC=3,则四边形CODE的周长是()A.5 B.8 C.10 D.124.以下问题,不适合用全面调查的是()A.了解全班同学每周体育锻炼的时间B.旅客上飞机前的安检C.学校招聘教师,对应聘人员面试D.了解全市中小学生每天的零花钱5.如图,在矩形ABCD中,E是BC边的中点,将△ABE沿AE所在的直线折叠得到△AFE,延长AF交CD于点G,已知CG=2,DG=1,则BC的长是()A.32B.26C.25D.236.下列方程中,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是()A.x2﹣x(x+3)=0 B.ax2+bx+c=0C.x2﹣2x﹣3=0 D.x2﹣2y﹣1=07.为了解我市八年级10000名学生的身高,从中抽取了500名学生,对其身高进行统计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每个学生的身高是个体B.本次调查采用的是普查C.样本容量是500名学生D.10000名学生是总体8.如图,函数kyx=-与1y kx=+(0k≠)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大致()A.B.C.D.9.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E为AD上一点,EF CE⊥交AB于点F,若2DE=,矩形ABCD的周长为16,且CE EF=,求AE的长( )A.2B.3C.4D.61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B.两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C.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D.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二、填空题11.不透明的袋子里装有6只红球,1只白球,这些球除颜色外都相同.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1只球.摸出的是红球的可能性_____摸出的是白球的可能性(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2.如图,点D、E分别是△ABC的边AB、AC的中点,若BC=6,则DE= .13.如图,在□ABCD 中,AD=6,点E 、F 分别是BD 、CD 的中点,则EF=______.14.为估算湖里有多少条鱼,先捕上100条做了标记,然后再放回湖里,过一段时间(鱼群完全混合)后,再捕上200条鱼,发现其中带标记的鱼有20条,那么湖里大约有______条鱼.15.若()14,A y -、()22,B y -都在反比例函数6y x=的图像上,则1y 、2y 的大小关系为1y _________2y (填“>”、“<”、“=”)16.在△ABC 中,点D ,E 分别为BC ,AC 的中点,若DE =2,则AB 的长为_____.17.x 千克橘子糖、y 千克椰子糖、z 千克榴莲糖混合成“什锦糖”.已知这三种糖的单价分别为30元/千克、32元/千克、40元/千克,则这种“什锦糖”的单价为_____元.(用含x 、y 、z 的代数式表示)18.若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2,则该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19.如图所示,直线a 经过正方形ABCD 的顶点A ,分别过顶点D 、B 作DE ⊥a 于点E 、BF ⊥a 于点F ,若DE =4,BF =3,则EF 的长为_______.20.▱ABCD 的周长是32cm ,∠ABC 的平分线交AD 所在直线于点E ,且AE :ED =3:2,则AB 的长为_____.三、解答题21.在矩形ABCD 中,AB =3,BC =4,点E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且BD =BE ,连接DE ,Q 为DE 的中点,有一动点P 从B 点出发,沿BC 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E 点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1)如图1,连接DP 、PQ ,则S △DPQ = (用含t 的式子表示);(2)如图2,M 、N 分别为AD 、AB 的中点,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MNPQ 为平行四边形?请说明理由;(3)如图3,连接CQ ,AQ ,试判断AQ 、CQ 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22.正方形ABCD中,点O是对角线DB的中点,点P是DB所在直线上的一个动点,PE⊥BC于E,PF⊥DC于F.(1)当点P与点O重合时(如图①),猜测AP与EF的数量及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当点P在线段DB上(不与点D、O、B重合)时(如图②),探究(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当点P在DB的长延长线上时,请将图③补充完整,并判断(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直接写出结论;若不成立,请写出相应的结论.23.用适当的方法解方程:(1)x2﹣4x﹣5=0;(2)y(y﹣7)=14﹣2y;(3)2x2﹣3x﹣1=0.24.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BC=3.(1)在图①中,P是BC上一点,EF垂直平分AP,分别交AD、BC边于点E、F,求证:四边形AFPE是菱形;(2)在图②中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出面积最大的菱形,使得菱形的四个顶点都在矩形ABCD 的边上,并直接..标出菱形的边长.(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5.解方程:x 21x 1x-=-. 26.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我区某校倡议八年级学生利用双休日加强课外阅读,为了解同学们阅读的情况,学校随机抽查了部分同学周末阅读时间,并且得到数据绘制了不完整的统计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被调查的学生周末阅读时间众数是 小时,中位数是 小时;(2)计算被调查学生阅读时间的平均数;(3)该校八年级共有500人,试估计周末阅读时间不低于1.5小时的人数.27.如图,在ABC ∆中,90ABC ∠=︒,BD 为AC 的中线,过点C 作CE BD ⊥于点E ,过点A 作BD 的平行线,交CE 的延长线于点F ,在AF 的延长线上截取FG BD =,连接BG 、DF .(1)求证:BD DF =;(2)求证:四边形BDFG 为菱形;(3)若13AG =,6CF =,求四边形BDFG 的周长.28.已知ABC ∆是边长为8cm 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 Q 同时出发,分别在三角形的边或延长线上运动,他们的运动时间为()t s .()1如图1,若P 点由A 向B 运动,Q 点由C 向A 运动,他们的速度都是1/cm s ,连接PQ .则AP =__,AQ = ,(用含t 式子表示);()2在(1)的条件下,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APQ ∆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2,若P 点由A 出发,沿射线AB 方向运动,Q 点由C 出发,沿射线AC 方向运动,P 的速度为3/,cm s Q 的速度为./acm s 是否存在某个a 的值,使得在运动过程中BPO ∆恒为以BP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存在,请求出这个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C解析:C【分析】先连接AC ,BD ,根据EF =HG =12AC ,EH =FG =12BD ,可得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当AC ⊥BD 时,∠EFG=90°,此时四边形EFGH 是矩形;当AC=BD 时,EF=FG=GH=HE ,此时四边形EFGH 是菱形,据此进行判断即可.【详解】连接AC ,BD ,如图:∵点E、F、G、H分别为四边形ABCD的四边AB、BC、CD、DA的中点,∴EF=HG=12AC,EH=FG=12BD,∴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故选项A错误;∴四边形EFGH一定是中心对称图形,故选项B错误;当AC⊥BD时,∠EFG=90°,此时四边形EFGH是矩形,当AC=BD时,EF=FG=GH=HE,此时四边形EFGH是菱形,故选项D错误;∴四边形EFGH可能是轴对称图形,∴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FGH一定是中心对称图形.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中点四边形的运用,解题时注意: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2.C解析:C【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即可.【详解】第1个,即不是轴对称图形,也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第2个,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故本选项正确;第3个,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故本选项正确;第4个,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故本选项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掌握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解题关键.3.C解析:C【分析】由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CE∥BD,DE∥AC,易证得四边形CODE是菱形,又由AB=4,BC=3,可求得AC的长,继而求得OC的长,则可求得答案.【详解】解:∵CE∥BD,DE∥AC,∴四边形CODE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CD 是矩形,∴AC =BD ,OB =OD ,OC =OA ,∠ABC =90°∴OC =OD ,∴四边形CODE 是菱形∵AB =4,BC =35AC ∴=∴OC =52∴四边形CODE 的周长=4×52=10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菱形的判定,运用勾股定理解三角形,掌握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4.D解析:D【解析】由普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准确,但所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而抽样调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近似,因此,A 、了解全班同学每周体育锻炼的时间,数量不大,宜用全面调查,故本选项错误;B 、旅客上飞机前的安检,意义重大,宜用全面调查,故本选项错误;C 、学校招聘教师,对应聘人员面试必须全面调查,故本选项错误;D 、了解全市中小学生每天的零花钱,工作量大,且普查的意义不大,不适合全面调查,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 .5.B解析:B【分析】连接EG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BE =EF 又由E 是BC 边的中点,可得EF =EC ,然后证得Rt △EGF ≌Rt △EGC (HL ),得出FG =CG =2,继而求得线段AG 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求得答案.【详解】解:连接EG ,∵E 是BC 的中点,∴BE =EC ,∵△ABE 沿AE 折叠后得到△AFE ,∴BE =EF ,∴EF =EC ,∵在矩形ABCD 中,∴∠C =90°,∴∠EFG =∠B =90°,∵在Rt △EGF 和Rt △EGC 中,EF EC EG EG =⎧⎨=⎩, ∴Rt △EGF ≌Rt △EGC (HL ),∴FG =CG =2,∵在矩形ABCD 中,AB =CD =CG +DG =2+1=3,∴AF =AB =3,∴AG =AF +FG =3+2=5,∴BC =AD 22AG DG -2251-=6.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应用.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是关键. 6.C解析:C【分析】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满足四个条件:(1)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2)二次项系数不为0;(3)是整式方程;(4)含有一个未知数.由这四个条件对四个选项进行验证,满足这四个条件者为正确答案.【详解】解:A 、x 2﹣x (x +3)=0,化简后为﹣3x =0,不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故此选项不合题意;B 、ax 2+bx +c =0,当a =0时,不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故此选项不合题意;C 、x 2﹣2x ﹣3=0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故此选项符合题意;D 、x 2﹣2y ﹣1=0含有2个未知数,不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故此选项不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应注意抓住5个方面:“化简后”;“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项的系数不等于0”;“整式方程”.7.A解析:A【分析】由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A 、每个学生的身高是个体,故A 正确;B 、本次调查是抽样调查,故B 错误;C 、样本容量是500,故C 错误;D 、八年级10000名学生的身高是总体,故D 错误;故选:A .【点睛】考查了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解题要分清具体问题中的总体、个体与样本,关键是明确考查的对象.总体、个体与样本的考查对象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范围的大小.样本容量是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数目,不能带单位.8.B解析:B【分析】分k >0和k <0两种情况分类讨论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详解】解:当k >0时,函数1y kx =+的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反比例函数k y x =-的图象分布在二、四象限,没有选项符合题意;当k 0<时,函数1y kx =+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k y x=-的图象分布在一、三象限,B 选项正确,故选:B .【点睛】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能够分类讨论,难度不大. 9.B解析:B【分析】易证△AEF ≌△ECD ,可得AE=CD ,由矩形的周长为16,可得2(AE+DE+CD)=16,可求AE 的长度.【详解】∵四边形ABCD 为矩形,∴∠A=∠D=90°,∵EF ⊥CE ,∴∠CEF=90°,∴∠CED+∠AEF=90°,∵∠CED+∠DCE=90°,∴∠DCE=∠AEF ,在△AEF 和△DCE 中,A D AEF DCE EF CE ∠=∠⎧⎪∠=∠⎨⎪=⎩,∴△AEF ≌△DCE(AAS),∴AE=DC ,由题意可知:2(AE+DE+CD)=16,DE=2,∴2AE=6,∴AE=3;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熟练掌握矩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10.A解析:A【分析】利用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定理逐项判断即可.【详解】A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此项正确B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此项错误C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此项错误D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此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判定定理,掌握理解各判定定理是解题关键.二、填空题【分析】分别计算出摸出的是红球和白球的概率,然后根据概率的大小进行判断.【详解】解:从中任意摸出1只球.摸出的是红球的概率=,摸出的是白球的概率=,所以摸出的是红球的可能性大于摸出的解析:大于【分析】分别计算出摸出的是红球和白球的概率,然后根据概率的大小进行判断.【详解】解:从中任意摸出1只球.摸出的是红球的概率=67,摸出的是白球的概率=17,所以摸出的是红球的可能性大于摸出的是白球的可能性.故答案为:大于.【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概率的意义,以及求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掌握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2.3【分析】先判断DE是△ABC的中位线,从而得解.【详解】因为点D、E分别是△ABC的边AB、AC的中点,所以DE是△ABC的中位线,所以DE=BC=3.故答案为3.考点:三角形的中解析:3【分析】先判断DE是△ABC的中位线,从而得解.【详解】因为点D、E分别是△ABC的边AB、AC的中点,所以DE是△ABC的中位线,所以DE=12BC=3.故答案为3.考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解析】【详解】∵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BC=AD=6,∵点E. F 分别是BD 、CD 的中点,故答案为3.【点睛】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解析:3【解析】【详解】∵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BC =AD =6,∵点E. F 分别是BD 、CD 的中点,116 3.22EF BC ∴==⨯= 故答案为3.【点睛】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14.1000【解析】【分析】根据通过样本去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捕上200条鱼,发现其中带有标记的鱼为20条,说明有标记的占到,而有标记的共有100条,从而可求得总数.【详解】可估计湖里大约有鱼解析:1000【解析】【分析】根据通过样本去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捕上200条鱼,发现其中带有标记的鱼为20条,说明有标记的占到110,而有标记的共有100条,从而可求得总数. 【详解】可估计湖里大约有鱼100÷20200=1000条.故答案为1000.【点睛】本题考查了用样本估计总体,体现了统计思想,统计的思想就是用样本的信息来估计总体的信息.15.>【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即可解答.【详解】解:的图象当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故,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 解析:>【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即可解答.【详解】 解:6y x =的图象当0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4-<-2,故12y y >,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6.4【分析】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在△ABC 中,点D ,E 分别为BC ,AC 的中点,∴DE 是△ABC 的中位线,∴AB=2DE ,∵DE=2,∴AB=4,故答案为:解析:4【分析】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解:∵在△ABC中,点D,E分别为BC,AC的中点,∴DE是△ABC的中位线,∴AB=2DE,∵DE=2,∴AB=4,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17.【分析】根据混合什锦糖单价=三种糖果的总价钱÷混合糖果的重量列式可得答案.【详解】解:根据题意知,这种什锦糖的单价为:;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列代数式,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解析:303240 x y zx y z++++【分析】根据混合什锦糖单价=三种糖果的总价钱÷混合糖果的重量列式可得答案.【详解】解:根据题意知,这种什锦糖的单价为:303240x y zx y z++++;故答案为:303240x y zx y z++++.【点睛】本题考查列代数式,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18.【分析】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可得AD=CD,∠D=90°,再利用勾股定理求正方形的边长.【详解】解: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D=CD,∠D=90°设AD=CD=x,在Rt解析:【分析】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可得AD=CD,∠D=90°,再利用勾股定理求正方形的边长.解: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D=CD,∠D=90°设AD=CD=x,在Rt△ADC中,∵AD2+CD2=AC2即x2+x2=(2)2解得:x=1,(x=﹣1舍去)所以该正方形的边长为1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考查正方形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和勾股定理的应用,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解是解题的关键.19.7【解析】【详解】因为ABCD是正方形,所以AB=AD,∠BFA=∠BAD=90°,则有∠ABF=∠DAE,又因为DE⊥a、BF⊥a,根据AAS易证△AFB≌△DEA,所以AF=DE=4,BF解析:7【解析】【详解】因为ABCD是正方形,所以AB=AD,∠BFA=∠BAD=90°,则有∠ABF=∠DAE,又因为DE⊥a、BF⊥a,根据AAS易证△AFB≌△DEA,所以AF=DE=4,BF=AE=3,则EF=AF+AE=4+3=7.20.6cm或12cm.【分析】证△ABE是等腰三角形,分“点E在线段AD上” 和“点E在AD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分别求得答案即可.【详解】解:分两种情况:①点E在线段AD上,如图1,∵四边解析:6cm或12cm.【分析】证△ABE是等腰三角形,分“点E在线段AD上” 和“点E在AD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分别求得答案即可.【详解】解:分两种情况:①点E在线段AD上,如图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B=CD,AD=BC,∴AB+AD=12×32=16(cm),∠AEB=∠CBE,∵∠ABC的平分线交AD所在的直线于点E,∴∠ABE=∠CBE,∴∠ABE=∠AEB,∴AB=AE,∵AE:ED=3:2,∴AB:AD=3:5,∵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32cm.∴AB的长为:16×38=6(cm).②点E在AD的延长线上,如图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B=CD,AD=BC,∴AB+AD=12×32=16(cm),∠AEB=∠CBE,∵∠ABC的平分线交AD所在的直线于点E,∴∠ABE=∠CBE,∴∠ABE=∠AEB,∴AB=AE,∵AE:ED=3:2,∴AB:AD=3:1,∵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32cm.∴AB的长为:16×34=12(cm);故答案为:6cm或12cm.【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与角平分线线的综合应用,熟知以上知识点及应用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21.(1)15344t-;(2)当t=52时,四边形MNQP为平行四边形,证明见解析;(3)AQ⊥CQ,证明见解析.【分析】(1)由勾股定理可求BD=5,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S△DPQ=12(S△BED﹣S△BDP)可求解;(2)当t=52时,可得BP=52=12BE,由中位线定理可得MN∥BD,MN=12BD=5,PQ∥BD,PQ=12BD=5,可得MN∥PQ,MN=PQ,可得结论.(3)连接BQ,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QD+∠BQA=90°,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Q=CQ,∠DCQ=∠CDQ,由“SAS”可证△ADQ≌△BCQ,可得∠AQD=∠BQC,即可得结论.【详解】解:(1)∵四边形ABCD是矩形,AB=3,BC=4,∴BC=4,CD=3,∴BD22BC CD+5,∴BD=BE=5,∵Q为DE的中点,∴S△DPQ=12S△DPE,∴S△DPQ=12(S△BED﹣S△BDP)=11135t3222⎛⎫⨯⨯-⨯⨯⎪⎝⎭=15344t-.故答案为:15344t-.(2)当t=52时,四边形MNQP为平行四边形,理由如下:∵M、N分别为AB、AD的中点,∴MN∥BD,MN=12BD=52,∵t=52时,∴BP=52=12BE,且点Q是DE的中点,∴PQ∥BD,PQ=12BD=52,∴MN∥PQ,MN=PQ,∴四边形MNQP是平行四边形.(3)AQ⊥CQ.理由如下:如图,连接BQ,∵BD=BE,点Q是DE中点,∴BQ⊥DE,∴∠AQD+∠BQA=90°,∵在Rt△DCE中,点Q是DE中点,∴DQ=CQ,∴∠DCQ=∠CDQ,且∠ADC=∠BCD=90°,∴∠ADQ=∠BCQ,且BC=AD,DQ=CQ,∴△ADQ≌△BCQ(SAS),∴∠AQD=∠BQC,且∠AQD+∠BQA=90°,∴∠BQC+∠BQA=90°,∴∠AQC=90°,∴AQ⊥CQ.【点睛】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2.(1)AP=EF,AP⊥EF,理由见解析;(2)仍成立,理由见解析;(3)仍成立,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正方形中容易证明∠MAO=∠OFE=45°,∠AMO=∠EOF=90°,利用AAS证明△AMO≌△FOE.(2) (3)按照(1)中的证明方法证明△AMP≌△FPE(SAS),结论依然成立.【详解】解:(1)AP=EF,AP⊥EF,理由如下:连接AC,则AC必过点O,延长FO交AB于M;∵OF⊥CD,OE⊥BC,且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四边形OECF是正方形,∴OM=OF=OE=AM,∵∠MAO=∠OFE=45°,∠AMO=∠EOF=90°,∴△AMO≌△FOE(AAS),∴AO=EF,且∠AOM=∠OFE=∠FOC=45°,即OC⊥EF,故AP=EF,且AP⊥EF.(2)题(1)的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延长AP交BC于N,延长FP交AB于M;∵PM⊥AB,PE⊥BC,∠MBE=90°,且∠MBP=∠EBP=45°,∴四边形MBEP是正方形,∴MP=PE,∠AMP=∠FPE=90°;又∵AB﹣BM=AM,BC﹣BE=EC=PF,且AB=BC,BM=BE,∴AM=PF,∴△AMP≌△FPE(SAS),∴AP=EF,∠APM=∠FPN=∠PEF,∵∠PEF+∠PFE=90°,∠FPN=∠PEF ,∴∠FPN+∠PFE=90°,即AP ⊥EF ,故AP=EF ,且AP ⊥EF .(3)题(1)(2)的结论仍然成立;如右图,延长AB 交PF 于H ,证法与(2)完全相同.【点睛】利用正方形,等腰三角形,菱形等含等边的特殊图形,不管其他条件如何变化,等边作为证明等边三角形的隐含条件,证明三角形的全等,是证明此类问题的关键.23.(1)x 1=-1,x 2=5.(2)y 1=7,y 2=﹣2.(3)12317317,44x x +==. 【分析】(1)根据因式分解法即可求出答案;(2)根据因式分解法即可求出答案.(3)利用公式法求解可得.【详解】(1)x 2﹣4x ﹣5=0,分解因式得:(x +1)(x ﹣5)=0,则x +1=0或x ﹣5=0,解得:x 1=-1,x 2=5.(2)y (y ﹣7)=14﹣2y ,移项得,y (y ﹣7)-14+2y =0,分解因式得:(y ﹣7)(y +2)=0,则y ﹣7=0或y +2=0,解得:y 1=7,y 2=﹣2.(3)2x 2﹣3x ﹣1=0,∴a =2,b =﹣3,c =﹣1,则△=(﹣3)2﹣4×2×(﹣1)=17>0,∴x1=3174+,x2=3174-.【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常用的方法有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要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选用合适的方法.24.(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和EF垂直平分AP推出AF=PF=AE=PE即可判断;(2)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和这条对角线的垂直平分线作菱形的对角线,此时的菱形即为矩形ABCD内面积最大的菱形.【详解】(1)证明:如图①∵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1=∠2,∵EF垂直平分AP,∴AF=PF,AE=PE,∴∠2=∠3,∴∠1=∠3,∴AE=AF,∴AF=PF=AE=PE,∴四边形AFPE是菱形;(2)如图②,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和这条对角线的垂直平分线作菱形的对角线,连接各个点,所得的菱形即为矩形ABCD内面积最大的菱形;此时设菱形边长为x,则可得12+(3-x)2=x2,解得x=53,所以菱形的边长为53.【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掌握知识点是解题关键.25.2x .【解析】【分析】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求出整式方程的解得到x的值,经检验即可得到分式方程的解.【详解】去分母得:x2-2x+2=x2-x,解得:x=2,检验:当x=2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2是原方程的解.【点睛】此题考查了解分式方程,利用了转化的思想,解分式方程注意要检验.26.(1)补全的条形统计图如图所示,见解析,被调查的学生周末阅读时间的众数是1.5小时,中位数是1.5小时;(2)所有被调查学生阅读时间的平均数为1.32小时;(3)估计周末阅读时间不低于1.5小时的人数为290人.【分析】(1)根据统计图可以求得本次调查的学生数,从而可以求得阅读时间1.5小时的学生数,进而可以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由补全的条形统计图可以得到抽查的学生周末阅读时间的众数、中位数.(2)根据补全的条形统计图可以求得所有被调查学生阅读时间的平均数.(3)用总人数乘以样本中周末阅读时间不低于1.5小时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即可得.【详解】解:(1)由题意可得,本次调查的学生数为:30÷30%=100,阅读时间1.5小时的学生数为:100﹣12﹣30﹣18=40,补全的条形统计图如图所示,由补全的条形统计图可知,被调查的学生周末阅读时间众数是1.5小时,中位数是1.5小时,故答案为1.5,1.5;(2)所有被调查学生阅读时间的平均数为:1100×(12×0.5+30×1+40×1.5+18×2)=1.32小时,即所有被调查同学的平均阅读时间为1.32小时.(3)估计周末阅读时间不低于1.5小时的人数为500×40+18100=290(人). 故答案为(1)补全的条形统计图如图所示,见解析,被调查的学生周末阅读时间的众数是1.5小时,中位数是1.5小时;(2)所有被调查学生阅读时间的平均数为1.32小时;(3)估计周末阅读时间不低于1.5小时的人数为290人.【点睛】本题考查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问题.27.(1)详见解析;(2)详见解析;(3)20【分析】(1)先可判断四边形BGFD 是平行四边形,再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可得BD FD =;(2)由邻边相等可判断四边形BGFD 是菱形;(3)设GF x =,则13AF x =-,2AC x =,在Rt ACF ∆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x 的值.【详解】(1)证明:90ABC ∠=︒,BD 为AC 的中线,12BD AC ∴= //AG BD ,BD FG =,∴四边形BDFG 是平行四边形,CF BD ⊥CF AG ∴⊥ 又点D 是AC 的中点12DF AC ∴= BD DF ∴=.(2)证明:由(1)知四边形BDFG 是平行四边形又BD DF =BDFG ∴是菱形(3)解:设GF x =则13AF x =-,2AC x =,6CF =,在Rt ACF ∆中,222CF AF AC +=2226(13)(2)x x ∴+-=解得5x =4520BDFG C ∴=⨯=菱形.【点睛】本题考查了菱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中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证明四边形BGFD 是菱形.28.(1)(),6AP tcm AQ t cm ==-;(2)存在,8163t s s=或;(3)存在, 3/a cm s =.【分析】(1)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即可表示出来(2)要讨论PA AB ⊥,PQ AC ⊥两种情况,即可求出对应的时间(3)根据BPQ ∆以BP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作QM BP ⊥于M ,用a ,t 的代数式表示出AP ,CQ ,AQ ,BP 等边长,再根据ABC ∆是等边三角形,求出30AQM ︒∠=,从而得出2AQ AM =,讨论P 在线段AB 内运动和P 在AB 外运动两种情况,即可求出结果.【详解】解:()1由题意可知:(),,6AP tcm CQ tcm AQ t cm ===-()2存在8163t s s=或时,使得APQ ∆为直角三角形,理由是 ①当PA AB ⊥时,由题意有28t t =-,解得83t s = ②当PQ AC ⊥时,由题意有()8,2t t =-解得163t s = ∴综上所述,存在8163t s s=或时,使得APQ ∆为直角三角形 ()3存在3/a cm s =时,BPQ ∆恒为以BP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理由是:作QM BP ⊥于M ,如图2所示由题意得:3,AP t CQ at ==,则8,83AQ at BP t =+=-,PQ BQ QM BP =⊥12PM BM BP ∴== ABC ∆是等边三角形,60A ︒∴∠=30AQM ︒∴∠=2AQ AM ∴=, ①当83t ≤时,由题意有832382t t at -⎛⎫+=+ ⎪⎝⎭,解得3/a cm s =, ②当83t ≥时,由题意有382382t t at -⎛⎫-=+ ⎪⎝⎭,解得3/a cm s =, ∴综上所述,存在3/a cm s =时,BPQ ∆恒为以BP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点睛】本题主要考察了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动点等知识点,记住它们的常用性质和把动点问题转换成代数式求解问题是解题关键.。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知识点大全doc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知识点大全doc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知识点大全doc一、选择题1.如图,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5AB =,6AC =,过D 作AC 的平行线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则BDE ∆的面积为( )A .22B .24C .48D .442.将下列分式中x ,y (xy ≠0)的值都扩大为原来的2倍后,分式的值一定不变的是( )A .312x y +B .232x yC .232x xyD .3232x y3.下列美丽的图案,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个数是(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4.如图,△ABC 中,AB =AC ,DE 垂直平分AB ,BE ⊥AC ,AF ⊥BC ,则∠EFC 的度数为( )A .35°B .40°C .45°D .60°5.下列调查中,适合采用普查的是( ) A .了解一批电视机的使用寿命 B .了解全省学生的家庭1周内丢弃塑料袋的数量C .为保证某种新研发的战斗机试飞成功,对其零部件进行检查D .了解扬州市中学生的近视率6.如图,将△ABC 沿着它的中位线DE 折叠后,点A 落到点A ’,若∠C =120°,∠A =26°,则∠A ′DB 的度数是( )A .120°B .112°C .110°D .100° 7.下列成语故事中所描述的事件为必然发生事件的是( )A .水中捞月B .瓮中捉鳖C .拔苗助长D .守株待兔8.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4cm ,AD =12cm ,点P 在AD 边上以每秒1cm 的速度从点A 向点D 运动,点Q 在BC 边上,以每秒4cm 的速度从点C 出发,在CB 间往返运动,两个点同时出发,当点P 到达点D 时停止(同时点Q 也停止),在这段时间内,线段PQ 平行于AB 的次数是( )A .2B .3C .4D .59.如图,在矩形ABCD 中,E 是BC 边的中点,将△ABE 沿AE 所在的直线折叠得到△AFE ,延长AF 交CD 于点G ,已知CG =2,DG =1,则BC 的长是( )A .32B .26C .25D .2310.下列调查中,适合普查方式的是( ) A .调查某市初中生的睡眠情况 B .调查某班级学生的身高情况 C .调查南京秦淮河的水质情况D .调查某品牌钢笔的使用寿命11.如图,将AB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得到DEC ∆,使点A 的对应点D 恰好落在边AB 上,点B 的对应点为E ,连接BE .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 .AC AD =B .AB EB ⊥C .BC DE =D .A EBC ∠=∠1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这一学期4次数学测试中平均成绩都是95分,方差分别是2.2S =甲, 1.8S =乙,3.3S =丙,S a =丁,a 是整数,且使得关于x 的方程2(2)410a x 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若丁同学的成绩最稳定,则a 的取值可以是( ) A .3B .2C .1D .1-二、填空题13.如图,为测量平地上一块不规则区域(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画一个边长为2m的正方形,使不规则区域落在正方形内,现向正方形内随机投掷小石子(假设小石子落在正方形内每一点都是等可能的),经过大量重复投掷试验,发现小石子落在不规则区域的频率稳定在常数0.25附近,由此可估计不规则区域的面积是__m 2.14.小明用a 元钱去购买某种练习本.这种练习本原价每本b 元(b >1),现在每本降价1元,则他现在可以购买到这种练习本的本数为_____.15.已知()22221140ab a b a b +=≠+,则代数式20192020b a a b ⎛⎫⎛⎫- ⎪ ⎪⎝⎭⎝⎭的值为_____.16.一个样本的50个数据分别落在5个小组内,第1、2、3、4组的数据的个数分别为2、8、15、5,则第5组的频率为______ 。

八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知识点复习第一章证明(二)一. 等腰三角形1. 性质:等边对等角2. 判定:等角对等边3. 推论:“三线合一”4.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例1、已知:如图1所示,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则∠A的度数为()A.30°B.45°C.36°D.72°图1例2、如图,△ABC中,AB=AC,点D在AC边上,且BD=BC=AD,则∠A的度数为()A.30°B.36°C.45°D.70°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角,求其他两角的情况。

注意:等边三角形与轴对称、中心对称的关系。

二.直角三角形(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1.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2. 命题与逆命题※3.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三.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例1、如图,△ABC中,AB=AC,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 AB=8,BC=4,∠A=36°,则∠DBC= , = .△BDC的周长C△BDC第3题四. 角平分线※1. 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2.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例1、如图,ABC ∆中,DE A AC AB ,,ο40=∠=是腰AB 的垂直平分线,求DBC ∠的度数。

平移与旋转轴对称图形的关系例1、如图6-2-13,在Rt △ABC 中,∠ACB =90°,AC =BC=1,将»BD,则图中Rt △ABC 绕A 点逆时针旋转30°后得到Rt △ADE ,点B 经过的路径为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___.第二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 不等关系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非负数 <===> 大于等于0(≥0) <===> 0和正数 <===> 不小于0非正数 <===> 小于等于0(≤0) <===> 0和负数 <===> 不大于0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注意:有且仅当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期中考试重点知识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二次根式2. 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2)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3)分母中不含根式。

3. 同类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若被开方数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

4. 二次根式的性质5. 二次根式的运算(1)因式的外移和内移如果被开方数中有的因式能够开得尽方,那么,就可以用它的算术根代替而移到根号外面;如果被开方数是代数和的形式,那么先解因式,·变形为积的形式,再移因式到根号外面,反之也可以将根号外面的正因式平方后,再移到根号里面。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用字母表示为:(4)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应用】(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两边的关系,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两边。

2. 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 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

注意:定理中a、b、c 及a2+b2=c2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若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c2=b2,那么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是b为斜边。

3. 勾股数①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即a2+b2=c2中,a、b、c为正整数时,称a、b、c为一组勾股数。

②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3、4、5;6、8、10;5、12、13;7、24、25等。

八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知识点一、选择题1.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有n个除颜色外其他完全相同的小球,其中有9个黄球,每次摸球前先将盒子里的球摇匀,任意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后再放回盒子,通过大量重复摸球实验后发现,摸到黄球的频率稳定在30%,那么估计盒子中小球的个数n为()A.20 B.24 C.28 D.302.如图是一张矩形纸片ABCD,AD=10cm,若将纸片沿DE折叠,使DC落在DA上,点C 的对应点为点F,若BE=6cm,则CD=( )A.4cm B.6cm C.8cm D.10cm3.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普查方式的是()A.对全国中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B.对五一节期间来花果山游览的游客的满意度调查C.环保部门对长江水域水质情况的调查D.对本校某班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情况的调查4.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长为8,则它的两条对角线可以是()A.6和12 B.6和10 C.6和8 D.6和65.下列图标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A.B.C.D.6.以下问题,不适合用全面调查的是()A.了解全班同学每周体育锻炼的时间B.旅客上飞机前的安检C.学校招聘教师,对应聘人员面试D.了解全市中小学生每天的零花钱7.如果a=32,b=3﹣2,那么a与b的关系是()A.a+b=0 B.a=b C.a=1bD.a>b8.如图,▱ABCD的周长为22m,对角线AC、BD交于点O,过点O与AC垂直的直线交边AD于点E,则△CDE的周长为()A.8cm B.9cm C.10cm D.11cm9.若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 各边的中点得到一个矩形,则四边形ABCD 一定是( ) A .矩形B .菱形C .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D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10.两个反比例函数3y x =,6y x=在第一象限内的图像如图所示,点1P 、2P 、3P ……2020P 反比例函数6y x =图像上,它们的横坐标分别是1x 、2x 、3x ……2020x ,纵坐标分别是1,3,5,…,共2020个连续奇数,过点1P 、2P 、3P ……2020P 分别作y 轴的平行线,与反比例函数3y x=的图像交点依次是()11,Q x y 、()22,Q x y 、()33,Q x y ……()20202020,Q x y ,则2020y 等于( )A .2019.5B .2020.5C .2019D .403911.某校共有2000名学生,为了解学生对“七步洗手法”的掌握情况,现采用抽样调查,如果按10%的比例抽样,则样本容量是( )A .2000B .200C .20D .212.如图,是一组由菱形和矩形组成的图案,第1个图中菱形的面积为S (S 为常数),第2个图中阴影部分是由连接菱形各边中点得到的矩形和再连接矩形各边中点得到的菱形产生的,依此类推…,则第2020个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用含S 的代数式表示为( )(S ≥2且S 是正整数)A .20184SB .20194SC .20204SD .20214S二、填空题13.在不透明的口袋中有若干个完全一样的红色小球,现放入10个仅颜色不同的白色小球,均匀混合后,有放回的随机摸取30次,有10次摸到白色小球,据此估计该口袋中原有红色小球个数为_____.14.如图所示,将△ABC绕AC的中点O顺时针旋转180°得到△CDA,添加一个条件_____,使四边形ABCD为矩形.15.小明用a元钱去购买某种练习本.这种练习本原价每本b元(b>1),现在每本降价1元,则他现在可以购买到这种练习本的本数为_____.16.为了了解我市八年级男生的体重分布情况,市教育局从各学校共随机抽取了500名八年级男生进行了测量.在这个问题中,样本是指_____.17.如图,将矩形ABCD绕点A顺时针旋转到矩形AB′C′D′的位置,旋转角为α(0°<α<90°),若∠1=110°,则∠α=.18.已知a,b是一元二次方程x2﹣2x﹣2020=0的两个根,则a2+2b﹣3的值等于_____.19.某气球内充满了一定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气球内气体的气压p(kPa)是气体V的反比例函数,其图像如图所示.则其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_.体积()3m20.如图,在 ABCD中,若∠A=2∠B,则∠D=________°.21.如图,将△ABC绕点A旋转到△AEF的位置,点E在BC边上,EF与AC交于点G.若∠B=70°,∠C=25°,则∠FGC=___°.22.在△ABC 中,点D ,E 分别为BC ,AC 的中点,若DE =2,则AB 的长为_____.23.如图,在矩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点E 、F 分别是AO 、AD 的中点,若 6 cm AB =,8 cm BC =则AEF 的周长=______cm .24.如图,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H 为AB 边中点,菱形ABCD 的周长为24,则OH 的长等于___.三、解答题25.如图,在ABCD 中,点O 为对角线BD 的中点,过点O 的直线EP 分别交AD ,BC 于E ,F 两点,连接BE ,DF .(1)求证:四边形BFDE 为平行四边形;(2)当∠DOE = °时,四边形BFDE 为菱形?26.把一张矩形ABCD 纸片按如图方式折叠,使点A 与点E 重合,点C 与点F 重合(E 、F 两点均在BD 上),折痕分别为BH 、DG .(1)求证:△BHE ≌△DGF ;(2)若AB =6cm ,BC =8cm ,求线段FG 的长.27.解下列方程:(1)9633x x =+- ; (2)241111x x x -+=-+ . 28.已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点E 、F 在AD 上,且AE=DF求证:四边形BECF 是平行四边形.29.如图,在Rt △ABC 中,∠BAC =90°,D 是BC 的中点,E 是AD 的中点,过点A 作AF ∥BC 交BE 的延长线于点F .(1)求证:四边形ADCF 是菱形;(3)若AC =6,AB =8,求菱形ADCF 的面积.30.如图,在▱ABCD 中,BE=DF .求证:AE=CF .31.解方程:224124x x x +-=-- 32.化简求值:221211x x x x x x x ++⎛⎫-÷ ⎪--⎝⎭,其中31x =- 33.定义:有一组对角是直角的四边形叫做“准矩形”;有两组邻边(不重复)相等的四边形叫做“准菱形”.如图①,在四边形ABCD 中,若∠A =∠C =90°,则四边形ABCD 是“准矩形”;如图②,在四边形ABCD 中,若AB =AD ,BC =DC ,则四边形ABCD 是“准菱形”.(1)如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A 、B 、C 在格点(小正方形的顶点)上,请分别在图③、图④中画出“准矩形”ABCD和“准菱形”ABCD′.(要求:D、D′在格点上);(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填写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①一组对边平行的“准矩形”是矩形;②一组对边相等的“准矩形”是矩形;③一组对边相等的“准菱形”是菱形;④一组对边平行的“准菱形”是菱形.(3)如图⑤,在△ABC中,∠ABC=90°,以AC为一边向外作“准菱形”ACEF,且AC=EC,AF=EF,AE、CF交于点D.①若∠ACE=∠AFE,求证:“准菱形”ACEF是菱形;②在①的条件下,连接BD,若BD=,∠ACB=15°,∠ACD=30°,请直接写出四边形ACEF的面积.34.如图,在▱ABCD中,BC=6cm,点E从点D出发沿DA边运动到点A,点F从点B出发沿BC边向点C运动,点E的运动速度为2cm/s,点F的运动速度为lcm/s,它们同时出发,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EF∥AB.35.商店把进货价为8元的商品按每件10元售出,每天可销售200件,现采用提高售价的办法增加利润,已知这种商品每涨价0.5元,其销售量就减少10件,物价局规定该商品的利润率不得超过60%,问商店应将售价定为多少,才能使每天所得利润为640元?商店应进货多少件?36.阅读下列材料:已知:实数x、y满足22320.25x xyx x+=++(0.75)x≠-,求y的最大值.解:将原等式转化成x 的方程,得21(3)(2)04y x y x y -+-+=①. 若3y =,代入①得0.75x =-,0.75x ≠-,3y ∴≠,因此①必为一元二次方程.21(2)4(3)404y y y y ∴∆=---⨯=-+≥,解得4y ≤,即y 的最大值为4. 根据材料给你的启示,解决下面问题: 已知实数x 、y 满足223221x x y x x ++=++15x ⎛⎫≠- ⎪⎝⎭,求y 的最小值.【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D解析:D【详解】 试题解析:根据题意得9n=30%,解得n=30, 所以这个不透明的盒子里大约有30个除颜色外其他完全相同的小球.故选D .考点:利用频率估计概率.2.A解析:A【解析】由题意可知∠DFE=∠CDF=∠C=90°,DC=DF ,∴四边形ECDF 是正方形,∴DC=EC=BC-BE ,∵四边形ABCD 是矩形,∴BC=AD=10,∴DC=10-6=4(cm ).故选A.3.D解析:D【分析】调查方式的选择需要将普查的局限性和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查结果准确,所以在要求精确、难度相对不大,实验无破坏性的情况下应选择普查方式,当考查的对象很多或考查会给被调查对象带来损伤破坏,以及考查经费和时间都非常有限时,普查就受到限制,这时就应选择抽样调查.【详解】解:A.对全国中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适合抽样调查;B.对五一节期间来花果山游览的游客的满意度调查适合抽样调查;C.环保部门对长江水域水质情况的调查适合抽样调查;D.对本校某班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情况的调查适合普查;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判别普查的方式,关键在于熟记抽样调查和普查的定义.4.A解析:A【分析】由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即可求得OB与OC的长,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求得答案.【详解】解: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C=12AC,OB=OD=12BD,若BC=8,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得:|OB-OC|<8<OB+OC.A、6和12,则OB+OC=3+6=9>8,OB-OC=6-3=3<8,能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符合题意;B、6和10,则OB+OC=3+5=8,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6和8,则OB+OC=3+4=7<8,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6和6,则OB+OC=3+3=6<8,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与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注意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的应用.5.D解析:D【分析】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中心对称图形绕着对称中心旋转180°与原来的图形重合求解即可.【详解】解:A、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本选项不合题意;B、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本选项不合题意要;C、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本选项不合题意;D、是中心对称图形,本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心对称图形的判断选择的知识.记住中心对称图形绕着对称中心旋转180°与原来的图形重合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D解析:D【解析】由普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准确,但所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而抽样调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近似,因此,A、了解全班同学每周体育锻炼的时间,数量不大,宜用全面调查,故本选项错误;B、旅客上飞机前的安检,意义重大,宜用全面调查,故本选项错误;C、学校招聘教师,对应聘人员面试必须全面调查,故本选项错误;D、了解全市中小学生每天的零花钱,工作量大,且普查的意义不大,不适合全面调查,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7.A解析:A【分析】先利用分母有理化得到a2),从而得到a与b的关系.【详解】2),∵a而b2,∴a=﹣b,即a+b=0.故选:A.【点睛】﹣2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D解析:D【解析】【分析】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AB=CD,AD=BC,AO=CO,可得AD+CD=11cm,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E=CE,即可求△CDE的周长=CE+DE+CD=AE+DE+CD=AD+CD=11cm.【详解】解:∵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B =CD ,AD =BC ,AO =CO ,又∵EO ⊥AC ,∴AE =CE ,∵▱ABCD 的周长为22cm ,∴2(AD+CD )=22cm∴AD+CD =11cm∴△CDE 的周长=CE+DE+CD =AE+DE+CD =AD+CD =11cm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本题的关键.9.D解析:D【分析】先画出图形,再根据中位线定理、矩形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详解】如图,点,,,E F G H 分别为,,,AB BC CD AD 的中点,四边形EFGH 是矩形 连接AC 、BD由中位线定理得://,//AC GH BD EH四边形EFGH 是矩形90EHG ∴∠=︒,即EH GH ⊥EH AC ∴⊥BD AC ∴⊥即四边形ABCD 一定是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中位线定理、矩形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依据题意,正确画出图形,并掌握中位线定理是解题关键.10.A解析:A【分析】主要是找规律,找出规律即可求出本题答案,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y 分别为1、3、5时x 的值,即可求出当2020y =时x 的值,再将其代入3y x =中即可求出2020y . 【详解】解:当1,3,52020y =⋅⋅⋅时,1x 、2x 、3x …2020x 分别为6、2、65 (62020)将1x 、2x 、3x …2020x 代入3y x =, 得:1y 、2y 、3y …2020y 202040392019.52y ==,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反比例函数y=k x(k ≠0)的图象是双曲线;图象上的点(x ,y )的横纵坐标的积是定值k ,即xy=k . 11.B解析:B【分析】某校共有2000名学生,按10%的比例抽样,用总数乘以10%即可得出样本容量【详解】解:2000×10%=200,故样本容量是200.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样本容量,一个样本包括的个体数量叫做样本容量,等于总数乘以抽取的比例.12.B解析:B【分析】观察图形发现第2个图形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 4,第3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6S ,依此类推,得到第n 个图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即可.【详解】解:观察图形发现:第2个图形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 4, 第3个图形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6S , …第n 个图形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4n S-,故第2020个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用含S 的代数式表示为20194S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变化类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的观察图形,找到规律用通项公式表示出来.二、填空题13.20【分析】利用频率估计概率,设原来红球个数为x 个,根据摸取30次,有10次摸到白色小球结合概率公式可得关于x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得.【详解】设原来红球个数为x 个,则有=,解得,x=20,解析:20【分析】利用频率估计概率,设原来红球个数为x 个,根据摸取30次,有10次摸到白色小球结合概率公式可得关于x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得.【详解】设原来红球个数为x 个, 则有1010x +=1030, 解得,x =20, 经检验x =20是原方程的根.故答案为20.【点睛】本题考查了利用频率估计概率和概率公式的应用,熟练掌握概率的求解方法以及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是解题的关键.14.∠B=90°.【分析】根据旋转的性质得AB=CD ,∠BAC=∠DCA ,则AB ∥CD ,得到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根据有一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可添加的条件为∠B=90°.【详解】∵△A解析:∠B=90°.【分析】根据旋转的性质得AB=CD ,∠BAC=∠DCA ,则AB ∥CD ,得到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根据有一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可添加的条件为∠B=90°.【详解】∵△ABC 绕AC 的中点O 顺时针旋转180°得到△CDA ,∴AB=CD ,∠BAC=∠DCA ,∴AB ∥CD ,∴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当∠B=90°时,平行四边形ABCD 为矩形,∴添加的条件为∠B=90°.故答案为∠B=90°.【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旋转前后两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也考查了矩形的判定.15.【分析】先由已知条件求出现在每本练习本的单价,再根据“金额÷单价=数量”列出代数式便可.【详解】解:根据题意得,现在每本单价为(b ﹣1)元,则购买到这种练习本的本数为(本),故答案为. 解析:1a b - 【分析】先由已知条件求出现在每本练习本的单价,再根据“金额÷单价=数量”列出代数式便可.【详解】解:根据题意得,现在每本单价为(b ﹣1)元, 则购买到这种练习本的本数为1a b -(本), 故答案为1a b -.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列代数式,掌握列代数式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16.从各学校共随机抽取的500名八年级男生体重.【分析】所有考查对象的全体就是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查对象称为个体.研究中实际观测或调查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样本,依据定义即可解答.【详解】解:在解析:从各学校共随机抽取的500名八年级男生体重.【分析】所有考查对象的全体就是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查对象称为个体.研究中实际观测或调查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样本,依据定义即可解答.【详解】解:在这个问题中,样本是指从各学校共随机抽取的500名八年级男生体重,故答案为:从各学校共随机抽取的500名八年级男生体重.【点睛】本题考查统计中的总体与样本,属于基本题型.17..【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得∠B=∠D=∠BAD=90°,根据旋转的性质得∠D′=∠D=90°,∠4=α,利用对顶角相等得到∠1=∠2=110°,再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可计算出∠20.解析:0【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得∠B=∠D=∠BAD=90°,根据旋转的性质得∠D′=∠D=90°,∠4=α,利用对顶角相等得到∠1=∠2=110°,再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可计算出∠3=70°,然后利用互余即可得到∠α的度数.解:如图,∵四边形ABCD为矩形,∴∠B=∠D=∠BAD=90°,∵矩形ABCD绕点A顺时针旋转得到矩形AB′C′D′,∴∠D′=∠D=90°,∠4=α,∵∠1=∠2=110°,∴∠3=360°﹣90°﹣90°﹣110°=70°,∴∠4=90°﹣70°=20°,∴∠α=20°.故答案为20°.18.2021【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出,再结合原方程可知,由此进一步求解即可.【详解】∵a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再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知:,∴a2+2b−3=a2−解析:2021【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出2a b +=,再结合原方程可知222020a a -=,由此进一步求解即可.【详解】∵a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222020a a -=,再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知:2a b +=,∴a 2+2b −3=a 2−2a +2a +2b −3,=2020+2(a +b )−3=2020+2×2−3=2021,故答案为:202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性质与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运用,熟练掌握相关概念是解题关键.19.【分析】根据“气压×体积=常数”可知:先求得常数的值,再表示出气体体积V 和气压p 的函数解析式.【详解】设,那么点(1.6,60)在此函数解析式上,则k =1.6×60=96,∴.故答案为: 解析:96P V=【分析】根据“气压×体积=常数”可知:先求得常数的值,再表示出气体体积V 和气压p 的函数解析式.【详解】设kPV=,那么点(1.6,60)在此函数解析式上,则k=1.6×60=96,∴96PV =.故答案为:96PV =.【点睛】解答该类问题的关键是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它们的关系式.20.60【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可知,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由已知可得,∠A=2∠B且是邻角,故可得∠B的度数,然后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的性质可得∠D=∠B,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析:60【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可知,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由已知可得,∠A=2∠B且是邻角,故可得∠B的度数,然后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的性质可得∠D=∠B,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A=180°,又∵∠A=2∠B,∴3∠B=180°,∴∠B=60°,又∵∠D=∠B,∴∠D=60°,故答案为:60.【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相邻内角互为补角,相对内角相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1.65【分析】根据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可推出∠BAE=∠FAG=40°,∠F=∠C=25°,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解.【详解】解: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B=AE,∠BAC=∠EAF,又∵∠解析:65【分析】根据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可推出∠BAE=∠FAG=40°,∠F=∠C=25°,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解.【详解】解: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B=AE,∠BAC=∠EAF,又∵∠B=70°,∴∠BAE=180°-2×70°=40°,∵∠BAC=∠EAF,∴∠BAE=∠FAG=40°,∵△ABC≌△AEF,∴∠F=∠C=25°,∴∠FGC=∠FAG+∠F=40°+25°=65°,故答案为:65.【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把握对应相等的关系是解题关键.22.4【分析】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在△ABC中,点D,E分别为BC,AC的中点,∴DE是△ABC的中位线,∴AB=2DE,∵DE=2,∴AB=4,故答案为:解析:4【分析】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在△ABC中,点D,E分别为BC,AC的中点,∴DE是△ABC的中位线,∴AB=2DE,∵DE=2,∴AB=4,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 23.9【解析】【分析】【详解】在中, ,∵点、分别是、 的中点,∴是的中位线, , , ,∴的周长,故答案为:9.解析:9【解析】【分析】【详解】在Rt ABC 中,10AC cm == ,∵点E 、F 分别是AO 、AD 的中点,∴EF 是AOD △的中位线,12141452E F O D B D A C ====,11422AF AD BC cm === ,115242AE AO AC === , ∴AEF 的周长9AE AF EF cm =++=,故答案为:9.24.【分析】根据已知可求得菱形的边长,再根据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H 为AB 的中点,从而求得OH 的长.【详解】∵菱形ABCD 的周长等于24,∴AB==6,∵四边形ABCD 是菱形,∴AC ⊥BD ,解析:【分析】根据已知可求得菱形的边长,再根据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H 为AB 的中点,从而求得OH 的长.【详解】∵菱形ABCD 的周长等于24,∴AB=244=6,∵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H为AB边中点,∴在Rt△AOB中,OH为斜边上的中线,∴OH=12AB=3.故答案为: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菱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掌握“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三、解答题25.(1)详见解析;(2)90【分析】(1)证△DOE≌△BOF(ASA),得DE=BF,即可得出结论;(2)由∠DOE=90°,得EF⊥BD,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为对角线BD的中点,∴BO=DO,AD∥BC,∴∠EDO=∠FBO,在△EOD和△FOB中,EDO FBO DO BOEOD FOB ∠=∠⎧⎪=⎨⎪∠=∠⎩,∴△DOE≌△BOF(ASA),∴DE=BF,又∵DE∥BF,∴四边形BFDE为平行四边形;(2)∠DOE=90°时,四边形BFDE为菱形;理由如下:由(1)得: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若∠DOE=90°,则EF⊥BD,∴四边形BFDE为菱形;故答案为:90.【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菱形的判定等知识,证出△DOE≌△BOF是解题的关键.26.(1)见解析(2)3cm【分析】1)先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出∠ABD=∠BDC ,再由图形折叠的性质得出∠1=∠2,∠3=∠4,∠A=∠HEB=90°,∠C=∠DFG=90°,进而可得出△BEH ≌△DFG ;(2)先根据勾股定理得出BD 的长,进而得出BF 的长,由图形翻折变换的性质得出CG=FG ,设FG=x ,则BG=8﹣x ,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x 的值.【详解】(1)如图,ABCD 四边形是矩形,AB CD ∴=,90A C ∠=∠=︒,ABD BDC ∠=∠.BEH ∆是BAH ∆翻折而成的,1=2∴∠∠,==90A HEB ∠∠︒,AB BE =.DGF DGC ∆∆是翻折而成的,3=4∴∠∠,90C DFG ∠=∠=︒,CD DF =,∴在BEH ∆和DFG ∆中,HEB DFG ∠=∠,BE DF =,2=3∠∠,BHE DGF ∴∆∆≌.(2)四边形ABCD 是矩形,6AB =,8BC =,6AB CD ∴==,8AD BC ==, 22=10BD BC CD ∴+=,又由(1)知,DF CD =,CG FG =,=1064BF ∴-=. 设FG x =,则8BG x =-,在Rt BGF ∆中,222BG BF FG =+,即()22284x x -=+,3x ∴=,即3FG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矩形的折叠问题,涉及知识点有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与性质,勾股定理,折叠性质等知识点,解题关键在于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27.(1)35x =;(2)原方程无解 【分析】(1)分式方程两边同乘以(3+x )(3﹣x )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求出整式方程的解得到x 的值,经检验即可得到分式方程的解;(2)分式方程两边同乘以(x +1)(x ﹣1)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求出整式方程的解得到x 的值,经检验即得结果.【详解】解:(1)方程两边同乘(3+x )(3﹣x ),得9(3﹣x )=6(3+x ),解这个方程,得x=35,检验:当x=35时,(3+x)(3﹣x)≠0,∴x=35是原方程的解;(2)方程两边同乘(x+1)(x﹣1),得4+x2﹣1=(x﹣1)2,解这个方程,得x=﹣1,检验:当x=﹣1时,(x+1)(x﹣1)=0,∴x=﹣1是增根,原方程无解.【点睛】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解法,属于基本题型,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28.证明见解析.【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对角线互相平分,根据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式平行四边形,可得证明结论.【详解】如答图,连接BC,设对角线交于点O.∵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D,OB=OC.∵AE=DF,OA﹣AE=OD﹣DF,∴OE=OF.∴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29.(1)详见解析;(2)24【分析】(1)可先证得△AEF≌△DEB,可求得AF=DB,可证得四边形ADCF为平行四边形,再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得AD=CD,可证得结论;(2)将菱形ADCF的面积转换成△ABC的面积,再用S△ABC的面积=12AB•AC,结合条件可求得答案.【详解】(1)证明:∵E是AD的中点∴AE=DE∵AF∥BC∴∠AFE=∠DBE在△AEF 和△DEB 中AFE DBE DEB AEF AE DE ∠=∠⎧⎪∠=∠⎨⎪=⎩∴△AEF ≌△DEB (AAS )∴AF =DB∵D 是BC 的中点∴BD=CD=AF∴四边形ADCF 是平行四边形∵∠BAC =90°,∴AD =CD =12BC ∴四边形ADCF 是菱形;(2)解:设AF 到CD 的距离为h ,∵AF ∥BC ,AF =BD =CD ,∠BAC =90°,AC =6,AB =8∴S 菱形ADCF =CD•h =12BC•h =S △ABC =12AB•AC =16824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菱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30.证明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AD ∥BC ,AD=BC ,证出∠ADE=∠CBF ,再由BE=DF ,得出DE=BF ,证明△ADE ≌△CBF ,即可得出结论.试题解析:∵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D ∥BC ,AD=BC ,∴∠ADE=∠CBF ,∵BE=DF ,∴DE=BF ,在△ADE 和△CBF 中, {AD CBADE CBF DE BF=∠=∠=,∴△ADE ≌△CBF (SAS ),∴AE=CF .考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1.-1【解析】【分析】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求出整式方程的解得到x 的值,经检验即可得到分式方程的解.【详解】去分母得:(x+2)2-4=x2-4,解得:x=-1,经检验x=-1是分式方程的解.【点睛】此题考查了解分式方程,利用了转化的思想,解分式方程注意要检验.32.11x+;33【分析】通分合并同类项,再约分,代入求值.【详解】原式222111(1)x xxx x x-=⋅=+-+代入得原式33311==-+.【点睛】本题考查分式的化简求值,分式混合运算要注意先去括号;分子、分母能因式分解的先因式分解;除法要统一为乘法运算.33.(1)见解析;(2)①②③④;(3)①证明见解析;②23【分析】(1)根据准矩形和准菱形的特点画图即可;(2)根据矩形的判定定理和菱形的判定定理结合准矩形和准菱形的性质对每一个选项进行推断即可;(3)①先根据已知得出△ACF≌△ECF,再结合∠ACE=∠AFE可推出AC∥EF,AF∥CE,则证明了准菱形ACEF是平行四边形,又因为AC=EC即可得出准菱形ACEF是菱形;②取AC的中点M,连接BM、DM,根据四边形ACEF是菱形可得A、B、C、D四点共圆,点M是圆心,根据圆周角定理可推出∠BMD=90°,即可求出AC,再根据∠ACD=30°即可求出AD,CD的长,则可求出菱形的面积.【详解】(1);(2)①因为∠A=∠C=90°,结合一组对边平行可以判断四边形为矩形,故①正确;②因为∠A=∠C=90°,结合一组对边相等可以判断四边形为矩形,故②正确;③因为AB=AD,BC=DC,结合一组对边相等可以判断四边形为菱形,故③正确;④因为AB=AD,BC=DC,结合一组对边平行可以判断四边形为菱形,故④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③④;(3)①证明:∵AC=EC,AF=EF,CF=CF,∴△ACF≌△ECF(SSS).∴∠ACF=∠ECF,∠AFC=∠EFC,∵∠ACE=∠AFE,∴∠ACF=∠EFC,∠ECF=∠AFC,∴AC∥EF,AF∥CE,∴准菱形ACEF是平行四边形,∵AC=EC,∴准菱形ACEF是菱形;②如图:取AC的中点M,连接BM、DM,∵四边形ACEF是菱形,∴AE⊥CF,∠ADC=90°,又∵∠ABC=90°,∴A、B、C、D四点共圆,点M是圆心,∵∠ACB=15°,∴∠AMB=30°,∵∠ACD=30°,∴∠AMD=60°,∴∠BMD=90°,∴△BM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M=DM=22BD=222=1,∴AC=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AD=AC×sin30°=1,CD=AC×cos30°3∴菱形ACEF的面积=12×13×4=3【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判定和性质,菱形的判定和性质,圆周角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知识点是解题关键.34.t =2【分析】当运动时间为t 秒时,BF =tcm ,AE =(6﹣2t )cm ,由EF ∥AB ,BF ∥AE 可得出四边形ABFE 为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出关于t 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当运动时间为t 秒时,BF =tcm ,AE =(6﹣2t )cm ,∵EF ∥AB ,BF ∥AE ,∴四边形ABFE 为平行四边形,∴BF =AE ,即t =6﹣2t ,解得:t =2.答:当t =2秒时,EF ∥A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找出关于t 的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35.商店应将售价定为12元,才能使每天利润为640元,商店应进货160件.【分析】设售价为x 元,则销售量为10200100.5x -⎛⎫-⨯ ⎪⎝⎭件,根据利润=数量⨯每件的利润,每天所得利润为640元列出方程,再根据利润率不得超过60%,即可得出结果.【详解】解;设售价为x 元,据题意得10(8)200106400.5x x -⎛⎫--⨯= ⎪⎝⎭化简得2281920x x -+=,解得112x =,216x = 又8860%x -<⨯12.8x ∴≤ 16x ∴=不合题意,舍去12x ∴=, ∴1210200101600.5--⨯=(件). 答:商店应将售价定为12元,才能使每天利润为640元,商店应进货160件.【点睛】本题考查了销售问题的数量关系的运用,不等式的性质的运用,熟悉相关性质是解题的关键.36.23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知识点复习
【】多做练习题和试卷,可以使学生了解各种类型的题目,使学生在练习中做到举一反三。

在此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提供八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知识点复习,希望给您学习带来帮助,使您学习更上一层楼!
八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知识点复习
一. 不等关系
※1. 一般地,用符号(或), (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 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
非负数:大于等于0(0) 、0和正数、不小于0
非正数:小于等于0(0) 、0和负数、不大于0
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
(1) 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ab,那么a+cb+c, a-cb-c.
(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
(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
※2. 比较大小:(a、b分别表示两个实数或整式)
一般地:
如果ab,那么a-b是正数;反过来,如果a-b是正数,那么a
如果a=b,那么a-b等于0;反过来,如果a-b等于0,那么a=b;
如果a
即:
ab,则a-b0
a=b,则a-b=0
a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
三. 不等式的解集:
※1.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 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多个,一般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
※3.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
①定点:有等号的是实心圆点,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
②方向:大向右,小向左
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
※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特别要注意,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①去分母;
②去括号;
③移项;
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注意不等号方向改变的问题)
※4. 不等式应用的探索(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列不等式解应用题基本步骤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相类似,即:①审: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不等关系,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等含义;
②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③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④解: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
⑤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五.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六.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 定义:由含有一个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
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无公共部分,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通常是利用数轴来确定.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
(3)写出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情况(a、b为实数,且a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
第二章分解因式
一. 分解因式
※1.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二. 提公共因式法
※1.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2. 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
+ac=a(b+c)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彻底;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三. 运用公式法
※1.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 主要公式:
(1)平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
平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平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5. 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
(4)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第三章分式
一. 分式
※1. 两个整数不能整除时,出现了分数;类似地,当两个整式不能整除时,就出现了分式.
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为分式,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2. 进行分数的化简与运算时,常要进行约分和通分,其主要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
分式的值不变.
※3. 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有公因式时,可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这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的们的公因式,也就是把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叫做约分.
※4. 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二.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简记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三. 分式的加减法
※1. 分式与分数类似,也可以通分.
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2. 分式的加减法:
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一样,分为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与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1)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2)异号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3. 概念内涵: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最简分母,其方法如下:
(1)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2)最简公分母的字母,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的积,
(3)如果分母是多项式,则首先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四. 分式方程
※1.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②解这个整式方程;
③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原方程检验.
※2.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①审清题意;
②设未知数;
③根据题意找相等关系,列出(分式)方程;
④解方程,并验根;
⑤写出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