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壮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作文

壮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作文
在广西的大山里,壮族人过节日那可真是热闹啊!三月三这天,男女老少都穿上漂亮的衣服,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歌声就像山里的
泉水一样动听,让人忍不住想跟着一起跳!
说起壮族,那铜鼓可是他们的宝贝。
祭祀的时候,鼓声一响,
整个村子都跟着震动起来,好像祖先们在天上也听到了。
这鼓声,
就是壮族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谢。
壮族人还特信花婆,觉得她是孩子们的守护神。
每年花婆节,
家家都会给花婆献上鲜花和好吃的,求她保佑孩子们健健康康长大。
这种信仰啊,真的让人感受到壮族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庭的爱。
说到吃的,壮族的五色糯米饭可是绝对不能错过的!用各种颜
色的天然材料染成,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
这五色糯米饭不仅好吃,还寓意着五谷丰登和民族团结,每次节日庆典都少不了它。
总的来说,壮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真的很有特色,让人感受到
这片土地上的生机和活力。
有机会的话,一定要亲自去感受一下!。
壮族作文4篇

壮族作文4篇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壮族作文一:壮族风情(737字)壮族是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和南宁等地。
我是一个壮族人家的孩子。
壮族人比较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云雾缭绕的青山之上,点缀着一栋栋独具特色的小木楼。
有些人家的木楼上雕刻着龙或凤的图案,这代表着壮族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木楼市有木板和木桩建造而成的,有些壮族人家的木楼上雕刻着鱼和人的图案,这代表着壮族人都希望全家人能和和美美,年年有余。
小木楼一般都为一到两层,以及一个竹条和木桩架成的生活阳台。
木楼上方住着人,则木楼下方关牲口。
无论是什么样的房子,壮族人都会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上。
壮族人的服饰既精致又雅观,款式各式各样,女子一般着装主调为黑色的,衣领和衣角还有衣袖上都绣着红蓝色的花边,裤脚稍宽,头上包着提花围巾,围巾边上嵌有白色的流苏。
小伙子多穿襟上衣,主调也为黑色,腰间系着一条红蓝色的花腰带。
在壮族的山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有时会踩着高跷行走。
这是祖先传下来的鞋,转租人处于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上都有泥巴,如果穿着鞋在下雨天走路,鞋子的下面就会有一大块泥巴,带泥进屋,实在不卫生,所以壮族人就发明了“非”字形的高跷鞋,在下雨的时候就穿着他走路,回到家时就把它脱下来放在阳台,这既方便又卫生。
壮族人饮食也是别具特色的,他们自家酿造了米酒、红薯酒还有木薯酒……等,度数都不高。
米酒是过节用来招待客人的重要饮料有的人在米酒里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红薯酒是壮家人用来祭奠哀悼的酒,每逢到了清明节,寨子里的人就会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红薯酒,到亲人的坟前祭扫。
木薯酒是办喜事用的喜酒,比如说结婚时,男女双方的家人都会举着木薯酒向亲家互敬一杯。
山寨里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即使生活在苦、在困难,他们依然那么乐观、积极向上。
壮族的风俗作文

壮族的风俗作文
《壮族的风俗》
壮族可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民族哟!我就来讲讲我所了解到的壮族风俗吧。
就说那次我去壮族朋友家做客吧,一到他家门口,就看到他们家门上挂着漂亮的彩布。
进入家中,可把我新奇坏了。
他们家里的布置很特别,有着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
到了吃饭的时候,那场面更是让我大开眼界。
他们端上来了丰富的食物,各种五颜六色的糯米饭,有红的、紫的、黑的,看着就特别诱人呢!听朋友说,这些不同颜色的糯米饭可是用不同的植物染色而成的,真是太神奇了。
还有一道道美味的菜肴,其中有一道我印象特别深刻,是用一种特殊的树叶包着肉做的,味道十分独特。
吃饭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特别热闹。
壮族还有个有趣的风俗就是唱山歌啦!听说他们在很多场合都会通过唱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想象一下,在青山绿水间,壮族的人们放声歌唱,那场景该有多美呀。
而且他们的舞蹈也很棒,动作有力又洒脱。
这就是我所体验到的壮族的风俗,真的特别有意思呀,让人感受到了这个民族的独特魅力。
以后有机会,我还想再去深入了解他们更多的风俗呢!
以上作文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随时可以向我提问。
壮族的风俗作文450字

壮族的风俗作文450字
在广西那片大地方,壮族的风俗可是真有意思!
说起壮家的婚礼,那可真叫一个热闹!新娘子穿上那华丽的壮
族服装,头上戴满银饰,简直就像个山茶花仙子。
婚礼上,那歌声、锣鼓声,一个接一个,简直要把屋顶都掀翻了!大家举杯欢庆,祝
福新人白头偕老。
农历三月三,那就是壮族的歌圩节了。
那时候啊,整个村子都
热闹起来,男女老少都聚在一起唱歌。
那歌声啊,飘得老远老远,
就像山里的清泉一样,听着都让人心里舒坦。
说到壮族的美食,那可真是让人流口水!五色糯米饭,看起来
就五彩斑斓的,吃着也香。
每到过节或者家里有喜事,家家户户都
会做这个,寓意着吉祥如意。
还有那酸笋炒鱼,酸辣可口,吃上一
口就停不下来。
在壮族人的生活中,铜鼓可是个宝贝。
不管是庆祝、祭祀还是
打仗,都离不开它。
那铜鼓一响,整个村子的人都得过来集合,一
起庆祝这美好的时刻。
总之啊,壮族的风俗就像广西这片土地上的明珠,每一颗都闪闪发光,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去了解。
广西风俗三月三话题作文六篇

广西风俗三月三话题作文六篇“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广西风俗三月三作文,仅供参阅!↓↓↓“三月三”相关内容↓↓↓广西风俗三月三作文【1】在不知不觉中,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到了。
三月三是我们壮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杀鸭、蒸糯米饭、煮彩蛋。
三月三前夕,外婆就把刚采来的红蓝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
第二天清晨6点,外公外婆早早就起来了。
外婆先用芭蕉叶包好竹筐的内部,然后再把浸泡好的五色糯米放进竹筐里。
接着,外婆又用一片芭蕉叶遮好竹筐的顶部,再把竹筐放在灶上蒸。
1个小时后,我们也起来了,这时,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也已经蒸好了!我们一个个拿着碗,争先恐后地拿糯米饭。
我要了五种颜色的糯米饭,弟弟妹妹们呢,则是只拿自己喜欢的颜色的'糯米饭。
过了一会儿,我们就把碗里的糯米饭都吃完了,我吃得最快,虽然我要了五种颜色的糯米饭,但我每一种只要了一点儿,五种糯米饭凑起来也只有一个糯米饭团的大小。
就在我们吃糯米饭的时候,外公和外婆就已经杀好鸡、切好肉了。
半小时后,我们整理好物品后,就上山扫墓了。
当我们到达墓地时,眼前却是一堆又尖又长,又密又多的杂草。
我的大舅、二舅、三舅都拿起铲子和镰刀除草,过了一会儿,草就被清理干净了。
紧接着,外公把吃的东西都摆在墓前,然后,拿出纸钱分给我们,让我们用小石头把纸钱压住。
压完纸钱后,三舅就把一大把香点燃,然后给我们每人3根香去拜坟。
最后,外婆又让我们吃鸡蛋,别的地区都是吃彩蛋,我们却是鸡蛋。
我想:人们为什么要做各种颜色的糯米饭,肯定是它预示着人们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含义吧!鸡蛋呢,也许是祝愿我们小孩赶快长大,健康成长吧。
广西风俗三月三作文【2】农历三月初三日,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古帝乡人潮涌动,齐集狮子山白水寺之上,游览大好春光,瞻仰刘秀金像;舒展身心于山野,祈福平安于寺庙是日,八方游人如同百川归海,帝乡繁华之街道更显节日之盛装。
广西壮族三月三风俗的作文范例七篇

广西壮族三月三风俗的作文范例七篇广西壮族三月三风俗的作文【1】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我们壮乡的传统节日.今年的〝三月三〞又快到了.时间在飞逝,明天就是我早盼望来到的〝三月三〞了,我的心情哪,甭提多高兴了.晚上,妈妈就开始作起〝三月三〞的食品准备.首先妈妈拿来红兰,炒了一下就滚了热水,就把红兰泡入水中,妈妈就用手co着红兰,不过多久,红兰便冒着热气,水变成了红紫颜色的了,香透了.我想……彩妈妈就把糯米洗好,泡入红兰水,等到明天早晨蒸.听了妈妈说明天蒸,我焦急了.但还是得明天吃上这香喷喷的糯米饭,因为明天是〝三月三〞嘛,这只是准备.然后,妈妈做另一种食品,就是鸡蛋.第二天清早,我一骨碌地爬床来,穿上衣裤就闻到一股糯米饭的香味.于是,我赶忙来到厨房.早起的妈妈见了我说:〝快快来吃糯米饭了.〞我兴奋地欢呼起来,拧开饭jin的盖,哇,好香啊,只见饭jin里乘着美丽的糯米饭,有黄色的,白色的,红色的,紫色的.我抓起一大把的糯米饭,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吃了一会儿,妈妈又递给我鸡蛋,我惊喜极了.于是,我又津津有味地吃起鸡蛋来.原来这些美味食品是妈妈一清早起来做的.我想:〝……〞这天,有的小朋友还结了个鸡蛋网,挂在胸前,网里放着个红通通的鸡蛋(那时_).我们还拿着鸡蛋,和别的同学斗呢,真是有趣.我想:人们为什么要做各种颜色的糯米饭,肯定是它表示着使人们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利的含义吧!鸡蛋呢,也许是祝愿我们小孩呢感快长快长,健康成长呢.广西壮族三月三风俗的作文【2】今年,我第一次到乡下外婆家去过三月三,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节日.壮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饭特出名,我是早有耳闻的..一听见五色糯米饭这个词,我嘴都谗了.到了外婆家,我叫外婆演示一次做糯米饭的程序给我看,外婆笑了笑就答应了.开始,外婆把枫叶放在臼中捣烂,晒干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外婆还说,这枫叶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继续做.第二天,外婆把叶渣捞出来滤净,(滑雪作文)然后取出黑色染料液体.黑色染料液体要放入锅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外婆接着把黄栀子的果实提取,再将黄栀子捣碎成片后放入清水里浸泡,就可以得到黄橙色的杂料液体.紧接着,外婆又用同一品种而叶片形状不同的红蓝草经水煮而成的红色杂料液体和紫色杂料液体跟糯米浸泡.外婆还告诉我说,这些植物叶片稍长的,颜色就稍深点,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叶片较圆的,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经外婆这么有一讲,我才知道:原来一种植物还会有两种颜色呢,真是太神奇了!外婆说,用这些杂料浸泡过的糯米分别放在锅里蒸十几分钟,就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糯米饭.说着说着,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饭啊!可是当外婆还没有做好五色糯米饭时,邻居的小伙伴已经来叫我去赶歌圩了.我听了立刻欣喜若狂,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去赶歌圩呀.我和小伙伴边走边聊天起来,虽然他们说的壮语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是从他们的眼神和笑容里,我知道了壮族人民是很热情好客的,就连小孩也不例外.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一个土坡上,只见一对对青年男女肩并着肩在土坡上对歌,周围都围满了观众,真是热闹非凡啊!广西壮族三月三风俗的作文【3】充满奇风异彩的壮族节庆,多数是以村寨或家庭为中心的.说到交际最广泛.规模跨州过县.可以把所有人都牵动起来的节庆,莫过于三月三的歌墟了.壮族人的能歌善舞是举世闻名的,他们以歌来讲述事情.表露情感.渲泄情绪,自古以来就有以歌会友.赛歌选贤能.以歌传情择偶.赛歌择婿等风俗,逐渐形成了〝歌墟〞这种以歌为主的节日盛会.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壮乡处处成了歌的海洋.盛装打扮的人们向〝歌墟〞涌去,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米饭和彩蛋,先去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据说〝歌墟〞便是为纪念刘三姐而起的.人们敬过刘三姐后,即争相亮七歌喉相对唱,歌声此起彼落.打擂台式的对歌是最有趣的,应对双方或单对单.或组对组,歌词往往都是脱口而出,即兴〝爆肚〞,以难倒对方为胜,当然大不乏戏谑诙谐之词,逗得听众哄堂大笑.节日期间,不但有欢歌笑语,还有抢花炮,耍杂技.舞龙舞凤.演壮戏等各种文娱活动;而最终硕果累累的,却是造就了双双对对的美好姻缘.实际上,壮族男女青年把三月三视为他(她)们的〝情人节〞,谁不想抓住这每年一度最好的交际机会,觅得意中人呢?这时,传情择偶的对歌便在歌墟的一角展开.通常先是小伙子唱〝游览歌〞观察特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就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如果有意,便以歌声回应,彼此有了倾慕之心,就唱爱慕歌.若姑娘觉得小伙子的人才.歌才都合意,就会悄悄将自己精心绣制的绣球赠给意中人.绣球是用_块花瓣结成的一个圆球,每瓣代表一个月份,它是壮族人的传情信物.有的专访,歌墟场上还会搭起彩棚让男女青年互抛绣球,那场面既欢乐又让人感到情意绵绵,煞是动人.隆重的歌墟往往要一连狂欢几天.而近年来,壮族歌节更发展成为〝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民歌好手也云集而来,自然,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了.广西壮族三月三风俗的作文【4】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状语交〝窝埠坡〞.〝双龙洞〞.壮族人民每到〝三月三〞时,方圆数千里的男女青年,都开开心心地穿上盛装来参加,少则几百人,多多则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响亮,成了歌的世界.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则佳偶,别有风趣.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的答应;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即编即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男女青年经过对歌接触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约下一次歌圩再会.在歌圩上还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急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此外,还有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无彩凤.武术表演.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在节目的气氛中.广西壮族三月三风俗的作文【5】三月三,是我们壮家扫墓的节日.我的家乡在广西扶绥县,每年三月三,都要跟我爸爸妈妈回岜盆老家去扫墓.一大清早,爷爷就蒸好了祭奠先祖用的五色糯米饭.红色,是用红蓝草染成的;黄色,是用密蒙花染成的;黑色,是用枫叶染成的;紫色,是用紫叶染成的.蒸熟的五色糯米钣香喷喷.亮晶晶,一闻到那股清甜的香味,总忍不住伸手抓起一团放到嘴里.三月三是登高看风景的日子.扫完墓,大人们就带着我爬上墓地附近的小山坡,看看周围的风景,可以看到高速公路,也可以看到附近大学的逐羊景区和游泳山泉银泉山庄,还可隐约望见远处的县城,风光美极了.三月三也是我们壮族唱山歌的节日.青年男女成群结队来到歌坡唱起情歌,穿着壮族节日盛装的大伯大婶们也聚集在这里唱起了歌唱美好生活的山歌:〝哎哟尼罗……你来看罗!左江两岸好风光哩……〞录相播放到市里的电视上,她们还得过市里的奖状呢!我爱家乡,我爱家乡的三月三.广西壮族三月三风俗的作文【6】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到了.三月三是我们壮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羊.蒸糯米饭.煮彩蛋.三月三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妈妈就已经把蒸好的五色糯米饭倒进大圆盆里,热腾腾地活像一个鲜花竞艳的花盘.我吃了几口糯米饭,就来到妈妈身边,帮她选蛋煮蛋.妈妈说:〝煮蛋的时候,火不要太旺,以免蛋在锅里开裂.等水开后,你在一旁用筷子将蛋上下翻一翻,好让它们受到均匀的热度,蛋在锅里就安然无恙了.〞妈妈说完就忙别的去了.我照着妈妈说的煮好蛋,并把这些蛋涂上七彩颜色,码在竹篮里就像一篮五颜六色的贝壳.你可知道,碰蛋比赛是三月三孩子们的最大乐趣.我和妹妹拣了几个又尖又大的彩蛋,朝村口跑去,找伙伴们展开碰蛋大战.村里的伙伴也纷纷来到村口.我们有的把蛋放在衣兜里,走得慢慢的,生怕蛋在衣兜里〝打起架〞来;有的把蛋放进毛线网袋里,挂到胸前;有的两手中各拿一个蛋,兴冲冲地跑来.碰蛋开始了,村口顿时热闹起来,小伙伴们这一群那一伙地围在一起碰蛋比高低.〝啪!〞一个蛋被碰破了,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欢笑声.我和妹妹拿了四个鸡蛋.四个鸭蛋,和小伙伴碰了起来,结果三赢五输,我们把碰破的蛋一个个剥开皮吃掉了.小伙伴们也在剥蛋,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用涂满各种颜色的手抹着沾在嘴边的蛋,笑了.我们回到家里,只见妈妈正把一碗碗.一碟碟热气腾腾的鱼.肉.菜摆满一桌.这时,爸爸笑盈盈地拎来了几瓶好酒,同邀来的亲戚好友开怀畅饮.一桌人高高兴兴地吃饭.喝酒,欢笑声在屋里回荡着.广西壮族三月三风俗的作文【7】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_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序.美丽,歌声婉转清脆.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从此,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就形成了歌墟.广西壮族三月三风俗的作文。
壮族的节日作文

壮族的节日作文篇一:壮族的节日吃立节“吃立节”是龙州、凭祥一带壮族特有的节日。
据说中法战争时,当地壮族人民因忙于抗击外国侵略者而顾不上过春节,直到正月三十才凯旋而归。
为了庆祝胜利,补过春节,当地人便把每年正月三十作一个节日来过,此后相沿成习。
歌婆节壮族人民的歌婆节一般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举行。
它是壮族地区传统性的群众活动。
壮语称“窝埠坡”或“窝坡”。
届时,青年男女从各地汇集在固定地点,每次一天或数天不等,一般有数百乃至数千人参加。
各三五成群互相对唱,这一组同那一组问唱,那一对同这一对唱答,并多是触景生情、随编随唱。
据文献所记,“歌墟”始于宋代,明代的“歌墟”已与今接近。
娅拜节广西者宁、索乌的壮族每年4月属兔的那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48条鱼,到娅拜山上祭奠壮族传说中的妇女娅拜,礼仪十分隆重。
相传,娅拜是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百姓与压迫他们的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
众人把她埋在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定名娅拜山。
每年到她遇难那一天,壮家人都要祭奠她,表达怀念之情。
篇二:壮族的节日_900字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
其中,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
节日中的壮族人壮族的春节: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节期。
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做糕点、杀猪、包粽子。
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
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
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
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
云南壮族三月三的风俗作文

云南壮族三月三的风俗作文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壮族人民不仅要在歌圩上比赛唱歌、跳舞、吹笛子,而且还得举行“摸牛”比赛,其隆重程度不亚于过年。
相传,“三月三”是壮族祖先鬼的
生日,有许多的鬼怪都会来参加这个节日,为了不让这些鬼怪破坏人们的生活,所以壮族人民便在“三月三”这一天举行摸牛比赛。
这天一早,壮族人民就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美味的食物来到村前的河边,而村里的男子就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小孩们一起在河边游玩。
他们在河里一边游水,一边唱歌,还不时地把一些食物扔进河里让这些鬼怪们去吃。
看着他们玩得这么开心,人们都会把手里的食物吃掉。
吃完东西后,大家又一起比赛唱歌、跳舞。
从那以后,壮族人民便把“三月三”定为鬼节。
其实“三月三”并不是鬼的生日,而是壮族人民对自己祖先鬼的祭祀日。
每年“三月三”这一天人们都会举办活动来纪念祖先鬼。
在这一天,壮族人民会从山上摘下新鲜的花和一些植物泡水给自己的祖先喝。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一)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
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
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
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
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
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壮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二)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少女佩戴。
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
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
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
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条扁纱带将鞋耳和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
儿童头饰:童帽是用二三寸宽的绣花布条缝制成的无顶遮额帽。
古籍中记载壮俗“露顶跣足”、“布帛勒额(束额)”,在童帽上获得再现,这种遮额帽既能保护头部也是一种装饰品。
婴儿的背带比常见的汉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状,“蝶身”长三尺,宽二尺四寸,中绣花样图案或八卦乾坤图,但很少见绣有文字,两边“蝶翼”长九尺,宽一尺二寸,这种背带壮话称“腊”。
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身刺绣上如“出入平安”“美满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图案。
壮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三)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
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
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
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
壮族女子出嫁日一是梳头:由媒婆、送嫁婆帮新娘梳头,新娘则边唱“哭嫁歌”,从早上哭到离开娘家,有哭“爹娘”、“兄弟姐妹”、“姑爷”等多种哭嫁歌。
主要内容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有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有埋怨兄弟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或是对一同长大的姐妹的留恋等等,曲调婉转缠绵,催人泪下。
“哭嫁”是流传于壮族农家的一种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壮族农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连绵,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处,近到2至3里,远则数百里,跨省、跨县、跨乡、天隔一方,一别难见。
“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知何时是归期,思前想后,不禁潸然。
“哭嫁”,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告别家人,答谢亲友的感情流露和心灵表白。
所谓“哭嫁”,就是姑娘出嫁时,以“哭”代说,倾诉衷肠,表达离情,招呼来宾,告别亲人的一种形式。
姑娘出阁时,要吃“离娘饭”。
办酒前夕,由家庭中最年长的女性长辈给姑娘梳妆,打扮成年妇女模样。
晚上鸡叫头遍时,在堂屋前举行仪式,焚香燃纸,祷告先辈。
先哭祖父(母)、父母、以谢多年养育之恩,表达依依惜别,谓之“开声”或“启声”。
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
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
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近代受
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或离婚,或赔偿一定的财物。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