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持有对公司价值影响研究概述
超额现金持有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

超额现金持有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企业经营中,现金持有一直被视为一项重要指标。
然而,超额现金持有是指企业持有的现金资产超过其运营所需的最低限度。
这种情况下,超额现金持有对企业的价值有何影响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超额现金持有对企业的流动性有积极影响。
持有足够的现金可以确保企业在紧急情况下有足够的资金储备。
例如,当市场经济不稳定或者发生突发事件时,企业可以利用超额现金应对突发情况,确保正常的运营和发展。
这种流动性的增加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包括扩大市场份额、投资新项目等。
因此,超额现金持有可以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
其次,超额现金持有对企业的信誉和声誉有积极影响。
持有充足的现金可以向外界展示企业的财务实力和稳定性。
这种信誉和声誉的提升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此外,持有超额现金还可以增加企业的借贷能力,因为银行和金融机构更愿意向现金充足的企业提供贷款。
这种信任和借贷能力的提升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价值。
然而,超额现金持有也可能对企业的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过多的现金持有可能导致企业的资本利用率低下。
资本利用率是指企业利用资本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效率。
如果企业过多地将现金储备而不进行有效的投资和运营,就会导致资本闲置和浪费,从而降低企业的价值。
其次,超额现金持有也可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失去优势。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投资,以保持竞争力。
如果企业过多地将现金储备而不进行投资,就可能错失市场机会,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
为了充分发挥超额现金持有的积极影响,企业应该合理管理现金。
首先,企业需要进行充分的财务规划和预算,确保现金的合理使用。
其次,企业可以考虑将超额现金进行投资,以获取更高的回报。
投资可以包括购买其他企业的股权、投资于新项目或者进行研发等。
通过合理的投资,企业可以提高现金的收益率,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
财务视角下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 苏舒,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财务管理一班。
Business !
·121·
财经纵览
会计审计
地域等) 的数据挖掘钻取。 根据客户获利分析结果,对因赔付率较高而亏损的客户,采取降低 手续费、提高费率、增加防灾减损投入等措施; 对费用率较高的客户, 可以适当改变服务流程,或作业模式,降低作业时间或提高作业效率。 ( 二) 作业预算介绍 作业预算就是估时作业成本法的逆向操作。估时作业成本法以使用 的产能为基础,通过时间方程和产能成本率,将成本分配到保单、 产 品、客户。相反,作业预算却是从预测产品、保单、客户的结构和数量 开始,然后估算完成预期需求所必须供给的产能,最后计算成本即预算 金额,确定需要供给的资源产能。这个过程是可以重复的。 作业预算步骤可以归纳如下: 1. 根据最新经验建立一个估时作业成本法模型; 2. 计算产品、服务以及客户的获利能力; 3. 在流程改进、定价、 产品和客户组合、 产品设计和客户关系等 方面做出管理决策; 4. 根据提高获利能力的决策,预测下期产能、产销量及结构; 5. 计算满足下期预期产销量的资源产能需求; 6. 核定下期与本期相比或增加或减少的开支,供给下期资源产能。 作业资源对从事重复性经营活动,尤其是那些由保单、产品、服务及客 户的需求引发的流程所使用的资源最为有效,可以消除传统预算过程中存 在的大量判断和主观上的随意性,用来确定实现预算必要的资源供给。 另外,通过实施估时作业成本法,可以将公司业务流程分解为多个 相互衔接的作业流程,每个作业流程的时间方程能够提供流程的标准作 业时间,而用部门预算计算的部门标准产能成本率则可以提供作业的标 准价格,从某种意义上等同与标准成本管理,标准作业时间为量差,标 准产能成本率为价差,从而采用标准成本管理办法,对公司预算实施进 行过程管控分析。( 作者单位: 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 1] 罗伯特. S. 卡 普 兰 史 蒂 文. R. 安 德 森 著, 陈宇 学 黎 来 芳 译, 《估时作业成本法 - 简单有效的获利方法》 ,商务印书馆,2012.
企业现金持有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企业现金持有影响因素研究综述近年来,企业现金持有一直备受关注,其具有显著影响企业经营和财务决策的作用。
企业现金持有是指企业所持有的货币资产,如现金、银行存款、商业票据等。
本文将综述现有研究,分析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未来研究方向。
影响因素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现金持有的重要因素。
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企业倾向于减少现金持有,因为通货膨胀导致现金价值降低,而当经济形势不稳定时,企业更愿意持有现金以应对风险。
财务因素:企业财务因素对现金持有也影响很大。
现金流量和盈利能力是财务因素的两个主要方面,它们决定了企业的现金来源和现金使用能力。
当企业现金流量不足时,企业会更愿意持有现金以避免支付固定成本,如利息和租金等。
而当企业盈利能力较强时,企业可能会减少现金持有,以投资扩张或提高股息等方式回报股东,从而提高股价。
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机制对企业现金持有也有重要影响。
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现金管理能力,减少现金持有并提高运营效率;而缺乏有效治理机制的企业更倾向于持有现金。
同时,高管的监督和薪酬政策也与企业的现金持有有关。
行业特征:行业特征也是影响企业现金持有的重要因素。
一些行业特征,如资本密集型与研发密集型行业,需要较大的现金储备,以应对突发事件和市场波动。
而一些贸易和服务型行业则可能会减少现金持有,因为其现金流量较稳定。
未来研究方向虽然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探讨了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因素,但仍有一些未来研究方向。
首先,可以考虑探讨政治和法律影响企业现金持有的因素,特别是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
政治和法律因素通常涉及到企业收购、股权分置等问题,对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可能会因国家和地区而异。
其次,可以研究不同产业链上的企业现金持有情况。
由于供应链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产业链上的企业现金持有情况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最后,可以探讨与企业现金持有相关的社会因素,如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成长战略等。
现金持有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及分析师效应

现金持有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及分析师效应作者:邓家品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9年第05期摘要:以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为样本,文章探究了现金持有水平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比较了公司分别在分析师关注度高和低两种环境下现金边际价值的差异。
实证结果表明,公司持有更高比例的现金既提高经营业绩,也加重代理成本,但现金对业绩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公司价值会随其现金持有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同時,分析师关注度高的公司的现金边际价值也更高,其影响渠道既和经营业绩相关,也和代理成本相关。
关键词:公司价值;现金持有;分析师关注一、引言现金被誉为企业的“血液”,在公司经营和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公司持有现金对其价值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积极讨论的话题。
现金作为具有高流动性的资产,有助于企业在遭遇周转不济等突发情况时走出财务困境;同时,现金作为企业战略资产,有助于企业在面临融资约束时也能抓住良好的投资机会。
但是,现金属于非盈利性资产,不能直接产生效益,企业持有现金是有机会成本的;更严重的是,企业持有现金可能产生代理成本,因为相对于非现金资产,现金更容易被管理层滥用以满足自身利益从而有损股东利益和企业价值,如Dittmar和Smith(2010)所指出。
因此,企业持有现金对其价值有着双重的影响。
部分国外文献基于美国数据表明,公司价值随着现金持有量先上升后下降,呈倒U型,但此说法也有不足之处。
例如,Martínez-Sola等(2013)把公司价值对其现金持有量和现金持有量的平方项以及其它一些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发现现金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其平方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以此说明公司价值随着现金持有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呈现抛物线式的倒U型。
但是,这个结果是不稳健的,因为极大多数公司现金持有量都位于抛物线对称轴左边,所以现金平方项显著为负不能表明公司价值随着现金持有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可能只表示现金的边际价值在递减。
我国纺织业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

我国纺织业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现金是公司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其持有的多少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同时现金的收益性偏低,公司持有闲置现金过高必然会增加机会成本。
因此,科学地持有现金数量一直是公司管理中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纺织业作为我国传统产业和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支柱产业,具有劳动密集程度高、对外依存度较大的特点,尤其上市公司表现得更为显著。
纺织业上市公司市场规模大,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受到严重的融资受限和代理成本问题,纺织业上市公司该如何管理现金持有成为极其重要的现实问题。
通过阅读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于现金的研究是相当频繁的,尤其在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较为全面。
关于现金持有量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也不少,但各学者主要从治理环境,市场融资结构,环境波动,资本结构等视角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
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发现企业生命周期对企业现金管理有重要的影响,因而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对我国纺织业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量与企业价值问题进行了研究。
基于此,本文将企业生命周期、现金持有量和企业价值放到一个框架内,选取纺织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通过因子分析计算出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运用理论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的方法,详细研究了在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现金持有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成长期和成熟期,我国纺织业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与企业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在衰退期,现金持有量与企业价值呈显著负相关。
据此对我国纺织业上市公司提出明确企业生命周期,合理管理现金,改善治理结构,避免利益冲突的建议。
发展良好的纺织上市公司当前应提高现金持有量,有助于实现更高的企业价值,衰退期的纺织公司,应降低现金持有量,避免持有过多闲置资金。
现金持有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及分析师效应

一、引言现金被誉为企业的“血液”,在公司经营和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公司持有现金对其价值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积极讨论的话题。
现金作为具有高流动性的资产,有助于企业在遭遇周转不济等突发情况时走出财务困境;同时,现金作为企业战略资产,有助于企业在面临融资约束时也能抓住良好的投资机会。
但是,现金属于非盈利性资产,不能直接产生效益,企业持有现金是有机会成本的;更严重的是,企业持有现金可能产生代理成本,因为相对于非现金资产,现金更容易被管理层滥用以满足自身利益从而有损股东利益和企业价值,如Dittmar和Smith(2010)所指出。
因此,企业持有现金对其价值有着双重的影响。
部分国外文献基于美国数据表明,公司价值随着现金持有量先上升后下降,呈倒U型,但此说法也有不足之处。
例如,Martínez-Sola等(2013)把公司价值对其现金持有量和现金持有量的平方项以及其它一些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发现现金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其平方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以此说明公司价值随着现金持有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呈现抛物线式的倒U型。
但是,这个结果是不稳健的,因为极大多数公司现金持有量都位于抛物线对称轴左边,所以现金平方项显著为负不能表明公司价值随着现金持有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可能只表示现金的边际价值在递减。
在国内,研究现金持有和公司价值关系的文献较少,基于股权分置改革后样本的实证研究基本没有,本文有助于填补了这一块研究空白。
为什么本文选取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股权分置改革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不仅给上市公司的估值带来大幅提升,也对公司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前非流通股股东主要以现金股利的方式获取投资收益,部分上市公司需要维持很高的现金持有水平以进行分红。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显著低于改革前。
因此,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更能反映当前中国的经济现实,对未来也有更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金持有理论及其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综述

经营权 的分 离 ,产生了管理层与股东的利 益分 化 ,管理层基于 自身利益考虑偏好于 储备 高于股东价值 最大化所 需要的现 金。
在 管 理 层 与 股 东 之 间 代 理 问题 的研 究
重点关注公司如何确定最优现金持有水平 ,
而 动 态 权 衡 理 论 则 进 一 步 分 析 公 司 如 何 向
部融资作 为未来投 资项 目的首选 ,因而持
有 大 量 现 金 是 股 东 价 值 最 大 化 的安 排 。
现 持 理 及 金 有 论 其
■ 王 蔚 ( 重庆 大学经济与 工商管理 学院 ◆ 中图分类号 :F 7 文献标识 码 :A 20 重庆 403 ) 00 0
F uk n e ( 0 2) a l d r 2 0 以小 公 司 为样 本 , e
根 据 A e gu( 0 3)的研 究 ,在 o mo l 2 0
~
战略越来越成为影响公司现金持有 的一个
重要因素 。S e e ( 0 3J o n n 2 0 归纳指 出, 现
金储备在一定程度上构成 了企业 的一项长 期管理期权 ,它能给企业带来相应 的财务 弹性和战略机会 。在资本市场不 完善 的情
持 有 政 策 , 最 后 回 顾 国 内外 学 者 对现 金 持 有 与 公 司业 绩 和 价 值 关 系的 实证 研 究。 总 结发 现 ,现 金 持 有 对公 司业 绩 和 价值 的 影 响仍 存 在 争 议 。 关键 词 :现 金 持 有 公 司业 绩 公 司 价
值 实证 研 究
得出信息不对称越严重 ,现金持有 比例越
高 。T re 和 Sln( 0 4) 于 影 响西 班 eu l i a 20 对 牙 中小 企 业 现 金 持 有 因影的证究述
现金持有量与公司经营业绩、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

现金持有量与公司经营业绩、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从高现金持有的持续性特征入手,实证分析了该特征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高现金持有公司确实存在滥用自由现金流的行为;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与非持续性公司相比,更有可能滥用自由现金流;高现金持有的持续性特征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仅限于次年,持续性不强。
【关键词】持续性;公司绩效;自由现金流量一、引言与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的丰硕研究成果相比,现金持有量与公司经营业绩、价值关系的研究屈指可数,研究者如Mikkelson and Partch(2003)、Pinkowitz and Williamson(2004)、Schwetzler and Reimund(2004)、Faulkender和Wang(2005)对Pinkowitz and Williamson(2004)分别从业绩表现、股东评价的角度,对公司持有大量现金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却不尽一致。
国内研究者陈雪峰、翁君奕(2002)对1999年实行配股的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现金富余公司的现金持有量越多,公司业绩则越差,获得了公司持有大量现金服务于管理者个人私利的证据。
顾乃康等(2006)从股东评价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所持现金的市场价值存在折价,其边际价值仅为0.5-0.6元。
彭桃英、周伟(2006)研究发现,超额现金对未来几年的经营业绩呈现出正面影响,结果支持了权衡理论的观点。
姜宝强等(2007)采用样本分类回归、对比检验的方法,研究了上市公司超额现金持有与企业绩效、价值之间的关系。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研究者要么对暂时性获得的大量现金进行分析,要么从股东评价的角度研究现金持有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将以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金持有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以期从新的视角来阐释高现金持有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会月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70·2010.3下旬【摘要】现金持有行为是公司一项重要的理财行为,它综合反映了公司的财务战略和经营战略,并与公司的运营与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在概述企业现金持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现金持有与公司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现金持有公司价值融资李世新张雪艳(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30)现金持有对公司价值影响研究概述一、理论研究成果概述关于现金持有问题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但由于其论及的主要是宏观经济学的货币需求问题,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现金持有理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多经济学和财务学理论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公司现金持有问题进行了诠释,其中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1.静态权衡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Kraus 和Lizenberger (1973)等提出的权衡理论逐步发展成形。
现金持有量研究者在引入其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现金持有的静态权衡模型。
该模型认为,持有现金也有收益,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是通过比较现金持有的收益和成本来决定其现金持有的余额和比例的。
公司持有高额现金主要是为了规避外部融资的高成本,是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的。
当然,该模型也存在某些缺陷,比如只提到了有形成本,而没有关注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关系引发的各种无形成本。
2.信息不对称理论。
现金持有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在Myers 和Majluf (1984)的融资啄食顺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该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使外部融资变得十分困难,从而导致外部融资的代价更为高昂。
由于经理人拥有公司资产价值的信息,但外部投资者却无法准确了解该信息,外部资金供应者为了确保他们以不被高估的价格购买证券,就会适当地对所购买的证券打折,而这一行为传递给管理层的信息却可能是证券价格被低估了。
当管理层发现不发行证券可能更有利,而本公司现金流量又不足以满足盈利性项目的投资需求时,公司可能会被迫放弃一些有利的投资,这对最大化股东价值是不利的。
为了避免这种隐性成本,公司将内部融资作为未来投资项目的首选,因而持有大量现金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安排。
3.代理理论和自由现金流假说。
Jensen (1986)从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代理成本出发,提出了解释代理人现金持有动机的自由现金流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企业存在代理成本时,公司持有大量现金与公司管理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但与股东的利益不一致。
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产生了经理人与股东的利益分化,利益分化使经理人往往并不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更多地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由于股东分散性极大,“用脚投票”或“搭便车”的现象普遍存在,这部分资金相对于其他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经理人在使用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容易将自由现金投向净现值为负的项目,进而降低公司价值,损害股东利益。
自由现金流假说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在现金持有的研究方面引入了一个无形但异常重要的项目———代理成本。
由于衡量公司治理的指标众多,影响现金持有的众多公司治理因素由此跃入了实证研究的视野,并推动现金持有实证研究的蓬勃发展。
4.战略价值说。
战略价值说是现金持有行为的新兴领域,国内尚未出现相关研究。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战略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在进行现金持有量决策时也必然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综合考虑,现金持有的战略价值说由此产生。
Baskin (1987)发现,为了确立自己的战略性市场地位,企业通常会持有较多的现金。
Soenen (2003)进一步归纳指出,现金储备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企业的一项长期管理期权,它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财务弹性和战略机会。
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现金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
在经济不景气时,充足的现金有助于企业抓住有利的投资机会。
此外,持有现金越多,越有利于企业:能够较长时间地承受损失;能够增强避免重大财务困境的能力;提高并购弹性;从容规划利用资本市场的时间安排。
因此,公司在开业、IPO 和高速增长阶段都需要较多的现金储备。
战略价值说从战略价值角度拓展了现金持有收益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是近年国外学术界对现金管理的研究重点之一,但研究结果尚未达成共识。
二、国内外实证研究现状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关于现金持有的价值效应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公司从外部筹资需要大量成本,而持有大量现金则是一种能够提高公司价值的行为;另一种观点则基于代理成本和自由现金流理论,认为管理者在公司内部聚集大量现金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在积累大量现金后会将其浪费掉,从而持有大量现金是一个价值毁灭而不是价值增加的行为;此外,更多学者认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信息不对称与代理成本共存,现金持有与公司价值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2010.3下旬·71·□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本文接下来将从三个角度对现金持有价值效应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评述。
1.现金持有的正面价值效应的研究。
国外关于现金持有与经营业绩、价值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
如Myers 和Majluf (1984)认为,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成本,持有充足的现金是有价值的。
Pinkowitz 和Williamson (2002)的实证研究支持了以上结论,他们发现股东对边际一美元现金持有的估价超过一美元,并且他们发现公司现金持有的价值主要由增长期权、投资机会以及股东与债权人利益冲突等因素共同决定。
与前述直接研究边际现金持有的股东价值不同,Mikkelson 和Partch (1999)从高现金持有公司的业绩特征来间接证明现金持有的价值,他们以现金及其等价物超过资产总额25%的美国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在接下来的5年里,这些持续持有大量现金的公司营运业绩中位数大于规模、行业与之匹配的公司的营运业绩中位数。
此外,他们认为大量现金持有并不代表经理人和股东之间就会产生严重的利益冲突。
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相关研究者也以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张照南、杨兴全从控股股东与其他股东的利益分歧角度分析公司治理对现金持有量及其价值的影响,结果发现现金持有量与公司价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且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环境能显著提高上市公司持有现金的市场价值。
彭桃英、周伟(2006)从现金持有影响因素、高额现金持有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也发现超额现金对企业未来几年的经营业绩有正面影响。
2.现金持有的负面价值效应的研究。
根据Jensen 的自由现金流假说,在存在代理成本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持有过多的现金容易被管理人用于追求私利而使公司价值下降。
Harford (1999)从股票回报率角度说明高现金持有的企业更倾向于进行价值减少的并购活动,主要反映为并购宣告引起的股价下跌和并购后公司运营业绩的下滑。
Couderc (2004)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过多的现金持有会导致公司经营业绩变差。
Schwetzler 和Reimund (2004)在改进Mikkelson 和Partch (2002)的方法的基础上,区分了具有超额现金持有的公司,结果发现那些连续三年持有超额现金的公司经营业绩显著较差。
此外,Kalcheva 和Lins (2007)同时从股东保护程度与管理者的代理人问题两个层面考察公司现金持有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发现在股东保护较弱的条件下,拥有控制权的管理者职位越稳固,公司现金持有越多,但公司价值却相对较低。
在国内,陈雪峰、翁君奕(2002)以实施配股的公司为样本,分析了配股前后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
研究发现,配股后62.6%的公司经营业绩下降,且总样本的平均业绩显著低于配股前一年的水平。
此外,通过横截面研究发现在现金富余的公司中现金持有量越多的公司业绩越差。
顾乃康等(2006)从股东评价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所持现金的边际价值仅为0.5~0.6元。
吴荷青(2009)以连续5年高额持有现金的公司为样本,分析现金持有与公司业绩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超额现金持有与公司业绩负相关。
此外,持续性高额持有现金的公司与非持续性高额持有现金的公司相比,更有可能滥用自由现金流。
3.现金持有价值效应的其他研究。
与上述两类明确界定现金持有价值效应的研究不同,更多的学者认为,现金持有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还受诸如公司治理、成长机会、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
Dittmar (2005)就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对现金持有价值效应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下,治理差的公司额外一美元现金持有的市场价值仅为0.42~0.88美元,而治理好的公司现金持有价值几乎是它的两倍,这表明一个公司现金持有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公司治理状况。
Pinkowitz 等(2006)的研究则发现,具有高成长机会或成长机会可预期性较差的企业所持的现金具有更高的价值。
Faulkender 和Wang (2006)在对其检验方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不仅得出了类似的结果,而且发现随着企业现金持有水平或杠杆程度的提高以及更容易进入资本市场融资,企业所持现金的边际价值呈递减趋势。
国内研究者也从多个不同角度证明了现金持有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姜宝强、毕晓方(2006)通过研究超额现金持有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发现当企业持有较少现金时,对公司绩效无显著影响,但随着现金持有的增加,超额现金持有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就依赖于代理问题的严重程度。
刘明星(2008)利用相关研究模型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结果发现,现金持有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但对其市场价值具有正面影响,这种不一致可能受股市泡沫、盈余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着一些治理结构、激励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三、小结关于企业现金持有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者分别从公司财务特征、公司治理及其持有大量现金的后续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为后续研究者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然而,从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并没有就现金持有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得出一致的结论,甚至还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此外,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些市场大多有着成熟和完善的内部与外部治理机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制度也不够健全,职业经理人队伍参差不齐,无论内外部治理市场还是法律环境都不如欧美国家,将国外研究成果照搬到我国的资本市场中必定有其不适用性。
因此,关于我国现金持有的价值效应仍有进行更多探讨和研究的必要。
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时,应结合我国国情,对已有相关模型进行有效扩展和改进以丰富现金持有理论,完善其经验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