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青松》赏析
《青松》教学分析

《青松》教学分析摘要:《青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的学习内容。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尝试改变思路、改变方法,以文本为载体,将对比阅读的教学模式引入低年段的古诗教学中。
本文中我将从教学分析、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及评价反思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青松》教学分析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青松》这首诗选自陈毅的《冬夜杂咏》。
全诗共四行,诗的前两行写景,后两行抒情。
整首诗描写了大雪重压下的青松苍翠挺拔的形象,赞颂了青松坚强高洁的品格。
2.学情分析我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四个方面充分备学情。
孩子有一定量的古诗积累,能很快找出诗的节奏韵律,这是他们已有的基础。
这首诗托物言志的手法是学生未知的内容。
积累背诵、体会品格是学生能够达到的要求。
进一步了解岁寒三友的品格是他们想探究的内容。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2.过程与方法:诵读感悟,背诵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品格。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书写美观;理解词句;朗读背诵;体会品格。
2.难点:体会松之坚韧挺拔,领悟松之高尚纯洁。
四、教学策略1.趣--——识字。
2.画——解义。
3.境——悟情。
4.议——明理。
5.比——延伸。
五、教学过程1.趣--——识字。
(1)课前引导学生说说对松树的了解,迅速抓住孩子的心理,拉近古诗与学生的距离。
(2)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并交流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些生字。
2.画——解义。
冬夜,窗外下起鹅毛大雪,雪花漫天飞舞,树枝上压满了厚厚的积雪,大雪中其他植物凋谢枯萎,只有青松更加挺拔。
一压一挺,这两个掷地有声的动词,传神地刻画出青松的坚韧挺拔。
“等到大雪融化后,我们又会知道怎样的青松?”在图片和视频的对比感知中,孩子们发出了惊叹,发出了赞叹,从而清晰地感受到雪后青松更加挺拔、更加洁净的特点。
不畏严寒更挺拔了就是“高”,雪水滋润后更洁净了就是“洁”。
“高洁”这个词语在诗中是形容青松的,但它更多的是用来形容那些高尚的人。
陈毅的咏松诗句的意思

陈毅的咏松诗句的意思【篇一:陈毅的咏松诗句的意思】1、中心思想:赞颂了人的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和那个特定时代的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坚强的精神.2、《咏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3、鉴赏:作者写松是把它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一个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争.我们似乎像松一样承受压迫,又像松一样挺直起来.那冷峻峭拔的松的形象,因为充溢其中的豪气激荡其中的力量而挺直起来.在压与挺的抗争中,我们似乎同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涤荡,因为在这种抗争中,展现了那个时代飞扬凌厉的热情,展现了作者那令人起敬的人格力量.读这首诗,总让人想起陈总的形象.想起那刚毅的面孔.勃发的神采,光明磊落的胸襟,刚直不阿、任何时候也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的人格.真是文若其人.如果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充溢着一种帝王之气,那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也只有刚傲沉毅、满怀将帅气度的陈毅能够写出来!也许作者在这里的主要目的不是抒写个人.冬夜大雪,作者辗转难眠.1960年那是全国人民都在经受考验的时期.特大的自然灾害,党的工作失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背信弃义,帝修联合反华,正使中国内外交困.正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作者作为国内领导人,胸怀的是祖国的命运,承受的是民族的困厄,他考虑的是决不能丧失民族气节,不能丧失原则和立场,向各种反华势力妥协.而这时,全国人民正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迎接困难,战胜困难,顶住了世界性的修正主义的逆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正是对我们的党和人民,对雄气勃发的时代精神的盛赞.也许正是作者人格和时代精神相互融合,内外互动,共同投射在青松这个特定的象喻上,才使这首诗有一股凛然大气,读来令人感动.本回答专业性由文化艺术分类达人汪晓玲认证【篇二:陈毅的咏松诗句的意思】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青松》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谁会背诵?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
是陈毅爷爷写的。
2、板书课题:18青松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青、挺、松”是后鼻音,“直、知、寺”是翘舌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三、细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想想诗句的意思。
2、引导理解诗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压:重压。
挺:直立而高耸。
且:而且
指名说说一、二行的意思。
朗读。
全诗朗读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读出停顿和重音。
大雪|压青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诗意。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引导用熟字记生字。
艇--挺粗--且特--待优--化
“压”是“厂字头”,不要多加一点。
2指导写法。
待、化:左窄右宽。
挺:要摆匀称。
3学生描红。
出示雪融化以后的青松图,指名说说这时修建青松的样子。
指导朗读。(要读出赞、自豪的感情)
3、练说全诗的意思。
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4、小结全诗。
课文一、二两行写看到的景象,突出表现青松不畏严寒;三、四两行表达
了诗人的情感,赞美了青松的高尚纯洁。
(板书:景不畏严寒情纯洁高尚)
18青松

18、青松教材分析《青松》这首诗选自陈毅同志的《冬夜杂咏》,全诗借写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的形象,赞颂了坚强高洁的品格。
以“青松”为题,隐含所抒之情。
全诗共两行,前两行描绘了一幅“青松斗雪”的图画。
漫天飞雪,气势汹汹,不但没有使青松屈服淫威,反而愈挫愈奋,挺而且直。
插图中有一小株顽强生长在峭壁石缝中的横生松,厚雪戏谑,毫不畏惧。
宁折不弯的气势怎不叫人素然起敬。
三四行则言志抒情,艳阳高照之日,大雪势必消融于无形,青松则更加苍翠欲滴。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
3、初步体会轻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青松的品格。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教学投影生字卡片黑板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上节课,我们学了《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我们一起来背一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但不是古诗。
这首诗是陈毅爷爷写的。
2、板书课题:18青松齐读课题。
3、我们曾经学过《陈毅探母》这篇课文,知道陈毅爷爷是个怎样的人?回忆、交流。
4、简介陈毅将军及写这首诗的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简介,激发同学们对陈毅爷爷的尊重和爱戴之情。
引发同学们急于想学这首诗的愿望。
)二、初读课文,正确朗读。
1、听录音范读课文。
(设计意图:录音中的范读课文,是有节奏的朗读,能给学生以正确朗读作示范。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青、挺、松”是后鼻音,“直、知、寺”是翘舌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学课文小组一齐学习,自由轻声读课文,查字典或看图理解不懂的词语,讨论一下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小组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2、引导理解诗句。
一首质朴而高洁的诗——陈毅的《青松》

一起
对 当时 我 国 的 严 重 局 面 和
。
,
使 我 们 联想 起 陈 毅 亲 身经 历 的 中 如 第二
,
人 民 的 处 境 是十 分 清楚 的
》
,
他 的 处 境和 心
。
国现 代 史 上许 多重大 的 厉史性 事 变 次 国内战 争时期 陈毅
,
境 与 时代与人 民无 疑 是 息 息 相 通 的 松
“
影响 很
、
写 作背 景
前 面 已 提 到这 首 诗 写 成 和 首次 发
,
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 十 年 浩劫 的
文革
,
”
中
它 更成为 激
表 的 时 间 这期 间 以 及 成 诗 之 前 我 国在 变革 社会 的生活 中 枚关 的 事件 啊
;
,
励 人 们 增 添 革命豪 情
四人 帮
,
勇 敢不 屈 地 同 林 彪
。
明
《
青
红 军 长征 了
国务院 副 总理 兼外 交部
、
对事业 的炽烈 的感 情
,
军 委副 主 席
、
他 的思 想
、
生 活无 疑 和
使 命感
而这 些 又 取 决 于 有 没有 远 见 卓 识 的 有 没有 坚 定 的共 产 主 义 信 仰
。
中 国的政 治
社会
,
军事 和文 化 生 活 紧 密
真 理 武装 样 的诗句
这
地 联结 在
,
》 堪 称 这种 诗 里 《
最 具 代 表 性的 一 首 冬夜 杂 吟
》
也 总 有 作者 和 这 个 背 景 相 结 合 相联 系 的 个 人处 境 和 心 境
陈毅的《青松》诗

陈毅的《青松》诗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内发生了严重自然灾害,国际上又面临美国武力威胁,一时间国际国内形势显得内忧外患,雪上加霜,大有乱云飞渡、黑云压城之势。
漫漫冬夜,危困交加,作为元帅外交家的陈毅,内心激愤,长夜不寐,深感“投身革命即为家”的重担和责任,不禁思如潮涌,浮想联翩,写下了五言绝句诗《青松》一首。
后来陆续再写,满一年时间,共创作12题19首诗歌。
1962年初,陈毅把这组诗拟题为《冬夜杂咏》并发表在《诗刊》第一期头条上。
开篇重头《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整篇笔法虽平实白描,不事雕琢,但画面鲜明,风骨遒劲。
技法上韵脚工整,不究平仄,而且语言冷峻,字词精当。
直白易解,朗朗上口,却显得精神旷达,寓意深刻,成为陈毅创作的著名诗篇之一。
上联白描写实。
首句用“压”字,表现出雪的量大与重厚,突出了写作背景下环境的险恶、形势的严峻。
次句以“挺”和“直”,展现出青松宁折不弯的姿态。
一压一挺,两个具有动词词性的字;加上一直,以展现形容词个性的字,就把雪的暴虐、松的抗争,描写得惟妙惟肖,动态感极强。
这样,用比兴的手法描述大雪愈是压境,青松愈是昂首挺立,形象生动,意韵昂扬,从深层次来比拟中国人民面对自然灾害,面对国际霸权主义和黑恶势力,坚强不屈的刚强性格。
下联明理写虚,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突出主题,说理清楚。
陈毅直抒胸臆,如果要显露出青松的不屈特性和高贵品质,必须等到冰雪消融之时才立刻明显。
松树挺拔峭直、四季常青、傲立风雪、刚正不阿的禀性,就是中国人民在内受灾害、外临威胁的特殊环境下,不惧封锁、不畏困难、遇挫弥坚、永不低头的精神写照。
陈毅是逆境中的英雄,即使濒临绝境,也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青松》通过洗炼简洁的叙述,斩钉截铁的字句,把青松经历了风雪涤荡和洗礼之后的挺直壮美与高洁本性一览无余地描述出来。
元帅外交家英姿勃发的神采、光明磊落的胸襟、刚直不阿的禀性、百折不挠的人格,展露无遗,跃然纸上。
《青松》课后反思
《青松》课后反思
青松是一篇充满豪情,适合朗读的作品,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
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勇敢与风雪做斗争的高尚品德。
本文是陈毅元帅的《冬夜杂咏》之一,当时的中国处于困境中,坚强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勇敢的与困难做斗争,青松是党和人民的象征,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层深意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刻意的向学生灌输这一思想,而是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加上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松树的挺拔,从内心产生对松树坚强品格的敬佩,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将松树坚强的品格和人相联系的。
本课的重点是朗读,但读中又要体现一定的层次,从最开始初步感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后面的理解后读,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从“用你的朗读读出松树的挺拔形象”到“自己对松树的敬佩”,,在读中更该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在朗读中评价,在评价中提高。
本课篇幅短小,朗读内容少,形式就必须多,因此在朗读中我和学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在竞赛中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进而读好全文,教师有了激情,学生才能有激情,学生有了激情,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激情。
激情是我这堂课自始至终追求的基调,也是学生学好本文的保证。
青松陈毅赏析
青松是中国古代文人所创作的一种诗歌体裁,它以描写青松树的景象为主要内容,表达对青松树的崇敬之情。
青松诗歌的创作,始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其中有不少名家大师的杰作。
陈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对青松诗歌有着深厚的热爱。
他曾说过:“青松诗歌是一种优秀的文学形式,它不仅能够表达出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还能够表达出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之情。
”他还曾说过:“青松诗歌是一种优秀的文学形式,它不仅能够表达出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还能够表达出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之情。
”
陈毅在赏析青松诗歌时,特别强调了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他认为,青松诗歌不仅可以表达出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而且可以传递出古代文化中的思想意念。
因此,他特别重视青松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并力图将其发扬光大。
赞美松树的古诗《青松》赏析
赞美松树的古诗《青松》赏析赞美松树的古诗《青松》赏析导语:《青松》为陈毅诗作,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赞美松树的古诗《青松》赏析,希望有所帮助!原文青松现代: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译文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仔细看一看,这青松又高又直。
要想知道这青松有多么纯洁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
赏析《青松》一题,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
《冬夜杂咏》这一组诗最初发表于《诗刊》1962年第一期上。
共12题19首,这里选其中一首。
发表时有小序云:一九六〇年冬夜大雪,长夜不寐。
起坐写小诗若干段,寄兴无端,几乎零乱。
迄今事满一年,不复诠次。
(诠次,选择、归类及排列的意思。
)送登《诗刊》,以博读者一粲。
(粲,形容笑的样子。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日仲弘记。
(仲弘,是陈毅的字。
)诗人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
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
诗人写松是把它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一个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争。
我们似乎像松一样承受压迫,又像松一样挺直起来。
那冷峻峭拔的松的形象,因为充溢其中的豪气激荡其中的力量而挺直起来。
在压与挺的抗争中,我们似乎同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涤荡,因为在这种抗争中,展现了那个时代飞扬凌厉的热情,展现了诗人那令人起敬的人格力量。
读这首诗,总使人想起陈总的形象。
想起那刚毅的面孔。
勃发的神采,光明磊落的胸襟,刚直不阿、任何时候也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的人格。
真是文若其人。
如果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充溢着一种帝王之气,那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也只有刚傲沉毅、满怀将帅气度的陈毅能够写出来!也许诗人在这里的主要目的不是抒写个人。
冬夜大雪,诗人辗转难眠。
1960年那是全国人民都在经受考验的时期。
特大的`自然灾害,党的工作失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背信弃义,帝修联合反华,正使中国内外交困。
《青松》赏析
《青松》赏析
一)作者介绍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二)文意赏析
《青松》选自《冬夜杂咏》。
《冬夜杂咏》是一组借物咏怀诗,它包括12题19首,有《青松》、《红梅》、《秋菊》《含羞草》等篇。
《青松》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
作者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
通过对抗暴耐寒植物的歌颂,赞美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那个特定时代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作者写松是把它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争。
我们似乎像松一样承受压迫,又像松一样挺直起来。
通过阅读本诗,我们能也感受到作者那令人起敬的人格力量。
这首诗语言冷峻畅达,画面鲜明生动,字少句短,更见风骨。
读者似乎在动态的激荡中感染了松的精神、松的力量、松的品性。
这正是作者的人格、作者的胸怀,也是那个时代的雄气与豪迈。
三)阅读测验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课文中“压”和“且”的读音和正确写法;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一()青松,一()大雪;
3. 默写《青松》(在田字格里默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毅《青松》赏析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注释]
《冬夜杂咏》:这一组诗最初发表于《诗刊》1962年第一期上。
共12题19首,这里选其中一首。
发表时有小序云:一九六0年冬夜大雪,长夜不寐。
起坐写小诗若干段,寄兴无端,几乎零乱。
迄今事满一年,不复诠次。
送登诗刊,以博读者一粲。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日仲弘记。
诠次,选择、归类及排列的意思。
粲,形容笑的样子。
仲弘,是陈毅的字。
[史事]
1960年是我国人民经受严重考验的一年。
在国内,农业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加上党的工作失误,使国民经济面临暂时困难。
在国际上,又遭受帝修反华势力的联合围攻。
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妄图控制中国的阴谋破灭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掀起了反华逆流。
他们背信弃义地大搞突然袭击,单方撕毁协定,撤走全部专家,使我们陷于严峻的局势之中。
在这危急关头,党和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坚持真理,坚持原则,迎接困难,奋勇前进,顶住了世界性的修正主义逆流。
《冬夜杂咏》组诗,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写成的。
它既袒露了作者的胸怀,也是这个时代精神的写照。
《冬夜杂咏》是一组借物咏怀诗,它包括12题19首。
《青松》、《红梅》、《秋菊》等篇,是通过对这些抗暴耐寒花木的歌颂,赞美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含羞草》、《亡羊》等诗,作者对修正主义者不讲原则、丧失立场表现了极大的轻蔑。
《长江》、《三峡》、《故乡》则是对中国人民的昂扬斗志及不可阻挡的革命潮流的赞扬,同时诗中也暗含了对毛泽东主席的敬仰。
《吾读》、《一闲》则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和乐观而旷达的人生态度。
这组咏物诗,寄兴无端,情生意发,字少行短,却每每给人启迪和震撼。
这里只选其中一首重点赏析,其总体风貌,从中可略窥一斑。
[鉴赏]
《青松》一题,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
作者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
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
作者写松是把它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一个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争。
我们似乎像松一样承受压迫,又像松一样挺直起来。
那冷峻峭拔的松的形象,因为充溢其中的豪气激荡其中的力量而挺直起来。
在压与挺的抗争中,我们似乎同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涤荡,因为在这种抗争中,展现了那个时代飞扬凌厉的热情,展现了作者那令人起敬的人格力量。
读这首诗,总让人想起陈总的形象。
想起那刚毅的面孔。
勃发的神采,光明磊落的胸襟,刚直不阿、任何时候也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的人格。
真是文若其人。
如果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充溢着一种帝王之气,那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也只有刚傲沉毅、满怀将帅气度的陈毅能够写出来!也许作者在这里的主要目的不是抒写个人。
冬夜大雪,作者辗转难眠。
1960年那是全国人民都在经受考验的时期。
特大的自然灾害,党的工作失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背信弃义,帝修联合反华,正使中国内外交困。
正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作者作为国内领导人,胸怀的是祖国的命运,承受的是民族的困厄,他考虑的是决不能丧失民族气节,不能丧失原则和立场,向各种反华势力妥协。
而这时,全国人民正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迎接困难,战胜困难,顶住了世界性的修正主义的逆流。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正是对我们的党和人民,对雄气勃发的时代精神的盛赞。
也许正是作者人格和时代精神相互融合,内外互动,共同投射在青松这个特定的象喻上,才使这首诗有一股凛然大气,读来令人感动。
松、梅、兰、菊这些抗暴、耐寒、隐幽的花木,历代文人都爱吟咏,以至于积淀下来成为一种特定的民族性的审美意象,成为一种洁身自好的人格象征。
但封建文人,由于特定的时代局限性,虽然以这些花草自喻,表现自身高洁,却往往主要是感叹个人际遇,无奈之中难遣失意之情。
如左思的《咏史》中,也有写松的: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在,由来非一朝。
左思在这里以松和小树取喻,说明世胄承袭高位,俊杰沉沦下僚,郁郁葱葱的松树却不得不受小树苗的遮蔽和压抑,对此表现了不满。
但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即是说明俊杰没有达到高位,不是因为才能平庸,而只是先天地位不同,同时在这愤愤不平之中,作者也只好做了无奈的伤感与默认。
因为这里的松只能被动地接受地势所给予它的位置。
同样是写松,陈毅所写的青松简直和左思之松大异其趣了。
陈毅也是写逆境之松,写遭受压抑的大松,但在作者看来,逆境方见英雄本色,一切崇高和壮美无不在斗争中诞生。
这里的松不是默默地隐忍,不是被动地承受,而是在向恶势力勇敢地抗争。
一压一挺,这两个
掷地有声的动词,可谓把大松的力度传写得刻骨惊心!也正是因为作者认为逆境是对英雄的磨练,是对品性的锻造,他才接着写道: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作者相信,在经历了风雪的涤荡和洗礼之后,就会更见其高洁本性。
这其中表现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他深刻的人生感悟。
他相信困难是暂时的,恶势力是要被战胜的,断言高洁的品性是绝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正是这样坚定的信念,才使这首诗通篇洋溢出饱满的雄气,给人启发和激动。
总之,这首诗语言冷峻畅达,画面鲜明生动,字少句短,更见风骨。
作者始终在斩钉截铁的用语与含蓄蕴藉内容之间,在冷峻峭拔的形象与飞扬凌厉的热情之间,在风雪的暴虐与青松的抗争之间制造巨大的张力,从而加大诗的艺术感染力。
读者似乎在动态的激荡中感染了松的精神、松的力量、松的品性。
那正是作者的人格、作者的胸怀,也是那个时代的雄气与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