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NO. 4 A ug us t 2 01 5

人 文 新 论
《 周 易 的“ 天人 合 一 ’ ’ 思想 及 其 当代价 值
王 超
( 南开 大学 马克 思主 义教 育 学 院, 天津 3 0 0 0 7 1 )


要: “ 天人 合一 ” 是《 周易 》 一 书的重要思 想 , 其 形成过程 体现 了中国古人逻 辑思想 的演绎发展 , 见 证
第 4期 2 0 1 5 年 8月
华北 电力大 学学 报 ( 社 会科 学版 l
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C h i n a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Th e Thi n ki n g o f Ha r mo n y Be t we e n t he He a v e n a n d Hu ma n i n
Zh o u  ̄i a n d i t s Re a l i s t i c I n s p i r a t i o n
了 中华 儿 女 在 中华 大 地 上 生 生 不 息 的 生 产 与 生 活 过 程 。《 周易 》 的 思 想 蕴 含 着 中 国 古 代 人 民 丰 富 的 传 统 智 慧 。通 过 对《 周易 》 天 人 合 一 思 想 的考 察 , 人 们 能 够 更好 地 认 识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精 髓 , 把 握 中 国 古 人 的 思 维 模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周易的经验性质周易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人民在实践过程中的总结是其时代发展的产物系辞下言易为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然后始画八卦周易系辞下而成因此观物取象成为周易的形成方式观天象察地理可以归为一类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考察而取诸身和取诸物则体现了古人对自身以及周围人文环境的把握并由此形成互为影响的天地人三者统一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提要]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不仅是一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

其三,“天”和“人”之所以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皆因为“天”和“人”皆以“仁”为性。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不仅是一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

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思想)认为,研究“天”(天道)不能不牵涉“人”(人道);研究“人”也不能不牵涉到“天”。

这就是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对今天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说有着正面的积极意义。

对解决当前生态问题,“天人合一”思想(即“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的思想)作为一种哲学的思考,一种思维模式,或可有几点启发:其一,不能把“人”和“天”看成是对立的。

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

作为“天”的一部分的“人”,保护“天”应该是“人”的责任,破坏“天”就是对“人”自身的破坏,“人”就要受到惩罚。

因此,“人”不仅应“知天”(知道“天道”的规律),而且应该“畏天”(对“天”应有所敬畏)。

现在人们强调“知天”(所谓掌握自然规律),只是一味用“知识”来利用自然,以至于无序地破坏自然,把“天”看作是征服的对象,而不知对“天”应有所敬畏,这无疑是“科学主义”极端发展的表现。

“科学主义”否定“天”的神圣性,从而也否定了“天”的超越性,这样就使人们在精神信仰上失去了依托。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学说认为,“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知天”而不“畏天”,就会把“天”看成是一死物,而不了解“天”乃是有机的、生生不息的。

“畏天”而不“知天”,就会把“天”看成外在于“人”的神秘力量,而“人”则不能体现“天”的活泼的气象。

“知天”和“畏天”的统一,正是说明“天人合一”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的责任。

其二,不能把“天”和“人”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外在关系。

这是因为“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

天人合一在当代的体现

天人合一在当代的体现

天人合一在当代的体现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
实践意义。

在当代,天人合一的体现不仅体现在哲学观念和文化意识上,更体现在社会生活、艺术文化、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首先,在社会生活方面,天人合一表现为和谐发展,即实现人与
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在社会建设中,我们应秉持天人
合一的思想,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化,让所有人共享社会财富,让社会公平、稳定、繁荣发展。

其次,在艺术文化方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情怀和审美趣味。


古至今,中华传统艺术几乎都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如山水画、诗
词歌赋等艺术形式,强调自然与人的相互融合,营造一种和谐的审美
环境,让人们更好地领略自然之美。

最后,在人际关系方面,天人合一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
理解、尊重。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忙碌快节奏,人际交往趋于表面
和麻木,容易出现冷漠、仇恨、猜疑等不良情绪和行为。

而天人合一
的愿景是促进人类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在人际关系中充满爱、关心
和尊重,营造一个和谐、有益、美好的社会生态。

综上所述,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并在现代社会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当人们重新审视并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秉持合作、共享的理念,就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

2、“天人合一”思想对生态文明的诠释生态文明就是以可持续的和谐发展观,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现代和后代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生活方式生态化,在日常生活和物质消费领域中确立全新的道德标准。

而传统的“天人合一” 思想中,内在地包含着处理这些关系的追求和思考。

首先,“天人合一” 是系统整体的和谐观。

其次,“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

人类的命运始终与大自然的存在和发展密切相关。

人类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虽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的破坏,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准确定位,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天人合一” 的意蕴。

第三,“天人合一” 建立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秩序。

3、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分析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当今时代的价值感悟

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当今时代的价值感悟

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当今时代的价值感悟摘要:一、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历史背景二、天人合一在古代的实践与应用三、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四、如何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五、天人合一对未来发展的启示正文:天人合一这一概念,源自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是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主张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和谐共处。

在历史的长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我国古代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与应用,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思想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展现出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一、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历史背景天人合一主张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和谐共处。

这一观念起源于古代,受到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的推崇。

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社会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二、天人合一在古代的实践与应用在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古代皇帝祭祀天地,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农民依据节气耕作,遵循自然规律;医学家研究阴阳五行,以求人与自然平衡。

这些实践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此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儒家倡导仁爱、礼仪,以和谐人际关系,这些都反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古代社会的广泛应用。

三、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天人合一的思想重新受到关注。

现代社会应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在:提倡绿色环保,节约资源;强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如何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要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首先要有尊重自然的意识,将自然视为人类的朋友而非征服的对象。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天人合一”思想视天人为一体,强调天道和人道,强调自然界和人的紧密相连,追求天、地、人整体的和谐。

其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价值,对反思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有不同程度的启发意义。

(1)对行为的指导约制。

有利于调控人们的过度行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天人合一”思想中“知止”、“中”的观念包含了生产发展的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建立环境保护意识,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该思想同时也包含了满足人类需要的适度原则,这要求我们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适度消费。

(2)有利于协调天人关系,加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要维护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就应当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今天既不能以损害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也不能超过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

(3)在生态伦理上的价值体现。

现代社会的科学理性造成了现代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论错觉,最终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采取了一种客体化的征服、掠夺姿态。

不仅酿成了严重的自然生态灾难,而且在根本上造成了人类生存的危机,即环境危机。

因此,要解决环境危机,就要纠正以人为中心的天人二分的对立观点,树立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著作《庄子》是一部系统阐述他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的重要著作。

本文将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角度出发,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观点之一。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庄子主张人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二、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启示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呼吁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于当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爱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2. 人文关怀与社会和谐庄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成功,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助精神。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利益,培养人文关怀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个人修养与内心宁静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精神困惑。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自在,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内心的宁静。

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意味着要关注个人修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从而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

4. 和谐发展与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频繁。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和谐发展的理念。

这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意味着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推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综上所述,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论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论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命题,而“天人合一”思想是天人关系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儒家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占据着主导性地位。

本文主要从环境问题方面研究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并结合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揭示出该思想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儒家;天人合一;生态危机;现代价值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天,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迫切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回归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

追根溯源,我国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该思想虽然不能直接指导我们解决生态危机,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不少有益的教诲和启示,进而去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出路,以缓解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

一、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天人观中始终居于绝对主流地位,而其文化渊源当首推儒家。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它的“天人合一”思想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万物一体”: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将人与自然置于同等的地位,强调“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念,把天地万物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孔子虽没有明确提出过“天人合一”,但他思想中却包含了“万物一体”这一层面。

他主张敬天畏天,但他并不认为天就是神,他眼中的“天”主要就是自然界,“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以及“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论语·泰伯》)也就是说,天是自然的,但又是可认识的,人与自然是可以统一的。

可见,他将人和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整体。

由此可看出,中国先哲早已认识到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存在系统,人类只有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和谐相处,才能共存和受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摘要:“天人合一”思想由来已久,影响深远,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具有广泛的现代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对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注解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思想是一个基本的信念。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天人合一”思想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世界观。

中国古代先哲用“天人合一”思想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在儒家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

而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
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类行为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中国医学典籍《内经》也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

《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

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

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谈及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一观念在我国思想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二、“天人合一”观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哲学史家汤一介认为,“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对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们不能把“人”看成是和“天”对立的,破坏“天”就是对“人”自身的破坏,“人”要受到惩罚。

因此,人不仅应知天(认识自然,以便合理地利用自然),而且应该“畏天”(对自然界应该敬畏,要把保护“天”作为一种神圣的责任)。

现在人们只强调“知天”,只是一味地利用“天”、征服“天”,以至无序地破
坏“天”,而不知对“天”应有所敬畏,这无疑是“科学主义”极端发展的表现。

“知天”和“畏天”的统一,正是“天人合一”的重要表现。

所谓“天人合一”,简单点理解便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人与自然的和谐,长期以来,由于遵循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人们对自然界的过分索取已成为一种习惯。

当然,一切生存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切物种都有“为我”的特性,“利己”是一种自然规律,这是事物进化的基本机制。

在人类以强势固守完全自我中心的情况下,大自然被严重透支了,以至于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

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

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在于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
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显然,这样的发展态势,是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面对这些现实,人们不得不坐下来审视自己曾经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获取利益的
所作所为,终于认识到,自然界不仅仅是为人类准备的,它也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资源。

自然界除了具有物质的资源的意义,还以自身为价值尺度,为人类生活提供了自然美的精神价值尺度。

人类生活的和谐,有赖于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和谐。

“天人合一”论讲求天地万物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事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万物皆“天”所化生,因而与“天”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天人合一”这一观念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自然规律的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因此,“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对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把自然界当成朋友,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天人和一”观念对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

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
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

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

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工艺美术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