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和个人修养
个人礼仪形象及修养

个人礼仪形象及修养如果没有礼仪维系着人类交往的道德规范,那么人类的文明或许也不会传承下来。
因为我们人类是社会动物,而礼仪就是交流的基础所在。
一个人的修养决定了他的礼仪是否优秀,也就是说,礼仪的好坏决定了他人对于你的印象。
继而决定了你的社交生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人礼仪形象及修养,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个人礼仪形象及修养个人礼仪形象(一)仪表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
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
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
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
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
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
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
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二)言谈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
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
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
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
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
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个人礼仪修养十个原则是什么

个人礼仪修养十个原则是什么1.尊重他人:礼仪修养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包括尊重对方的身份、地位和权利。
无论是与长辈、同事、朋友还是陌生人交往,都应表现出礼貌和尊重。
2.保持整洁:外在形象是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保持整洁和整齐的外表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从穿着、发型、面部护理等方面都能体现出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3.注意言行:言行举止是与他人互动的重要方式,要注意控制情绪,避免粗鲁和冒犯的言行。
礼貌的用语、自制和尊重他人的意见是良好言行的基础。
4.提供帮助:乐于提供帮助是体现个人素养的重要方面,愿意主动地为别人提供协助和支持,是表现出善良和乐于助人的态度。
5.注意言谈:言谈举止是表达思想和交流观点的重要方式,要慎重选择用词,避免冒犯他人或给人不雅的感觉。
在交流中要注意倾听对方的意见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6.礼貌待人:礼仪修养要求我们对待他人要有礼貌,并给予他人基本的尊重。
包括保持微笑,不打断他人讲话,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友好态度等。
7.着装得体:根据不同场合和环境选择合适的着装,给人以整洁得体的感觉。
在公共场所尽量避免暴露和过于性感的服装。
8.注意用餐礼仪:在用餐时要注意与他人的交流,避免用餐时大声喧哗或嘴巴发出声音。
使用餐具要得体,学会使用刀叉和纸巾等。
9.重视时间:守时是礼仪修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尊重他人的时间,不迟到、不提早离开。
如果有紧急情况需要迟到或提前离开,要提前告知对方。
10.保持谦逊:谦逊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品质,不要自大自傲,与人沟通时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及时纠正错误。
同时也要学会感谢他人,不忘回报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这些个人礼仪修养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和形象,让人们对我们的印象更加积极和正面。
通过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礼仪与个人修养的关系

礼仪与个人修养的关系篇一:谈礼仪与个人修养谈礼仪与个人修养摘要:个人礼仪修养即社会个体以个人礼仪的各项具体规定为标准,努力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断完善自我的行为活动。
个人礼仪修养的形成和培养需要靠多方的努力才能实现,其关键在于自己。
从根本上讲,个人礼仪修养就是要求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把良好的礼仪规范标准化作个人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能力行为。
它要求人们认识“秀外惠中”的人生道理,自觉培养内外和谐的个体气质,努力调控行为与情绪,让良好的修养为品质增色。
今天,强调个人礼仪修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礼仪修养人格品质个人礼仪个人礼仪从表象上来看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个体的行为的礼仪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所涉及到礼仪的具体规定,从深层来看则是个人精神面貌和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其核心是律己敬人,表里如一。
1修养即修身养性,“修身”就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不断改变自身,不断地消除、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非道德的欲望。
“养性”就是对自身素质的培养、教育、发展和提高。
个人礼仪修养的结果在于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使交往活动中对于礼仪原则和规范的遵从变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形成一种持之以恒的风格。
这种教育和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要求人们认识“秀外惠中”的人生道理,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自觉培养内外和谐的个体气质,努力调控行为与情绪,最终提升自身的人格品质。
要提升个人礼仪需做到:1认识“秀外惠中”的人生道理个人礼仪在个人整体形象塑造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传达出最直接最生动的第一信息,反映着个人的精神面貌。
个人形象的美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形于外,慧于中”。
“形于外”是指一个人音容笑貌等外观气质特征。
2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出席各种场合,扮演各种角色。
当一个人以某种特定角色出现时,在仪容仪表方面就要符合社会对这个角色所规定的要求。
“慧于中”指的是一个人的容貌美,不仅仅是指标致的五官,而更重要的是指一个人的神情、气质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面貌。
礼仪如何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礼仪如何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礼仪是人们相互之间交往和沟通时所遵循的规范和规则。
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他的礼仪来展现出来。
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更是内心修养的体现。
本文将从交际礼仪、餐桌礼仪以及着装礼仪等方面探讨礼仪如何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一、交际礼仪交际礼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一种礼仪形式。
在社交场合,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可以通过他的言谈举止来体现出来。
首先是语言运用的规范。
一个修养良好的人在对话中注重用语得体、文雅。
他尽量避免使用粗俗、粗鲁的措辞,同时也会尽量减少语气过于激烈或者冒犯他人的言辞。
其次是谈吐的姿态。
一个修养好的人在面对他人时,会保持适度的言谈节制,不会喋喋不休或者言辞过于保守。
他会主动倾听他人的发言,和谐地进行对话互动。
二、餐桌礼仪在餐桌上,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也能够从他的餐桌礼仪中一目了然。
首先是用餐姿势。
一个修养良好的人在用餐时会保持优雅的姿势,不会懒散地靠在椅背上或者伸直脚踝。
他会用餐器具正确,遵循正确的用餐顺序,不会拿错器皿或者用错餐具。
其次是进食态度。
一个修养好的人会对食物保持尊重和感恩之心,在用餐时不会大声咀嚼或者发出难听的声音。
他会注重文明用餐,不会残留过多食物在嘴巴或者用餐器皿上。
此外,一个修养好的人也不会争抢食物或者对人们饭菜的好坏进行过多评价。
三、着装礼仪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还可以通过他的着装礼仪来显现。
着装是外在形象的一种展示,一个修养良好的人会注重合适的着装。
首先,他会根据场合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服装,既能够展现自己的个性,又能够尊重他人的间接要求。
其次,他会注重个人仪容仪表。
修养好的人会保持整洁的仪容,衣着干净整齐,发型得体,不会出现夸张或者过于随意的打扮。
此外,他也会遵守着装禁忌,尽量避免穿戴过于暴露、庸俗或者不得体的服装。
综上所述,礼仪可以从多个方面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无论是交际礼仪、餐桌礼仪还是着装礼仪,都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常见的礼仪形式。
个人礼仪修养有哪些

个人礼仪修养有哪些个人礼仪修养是指个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遵从一定的规范和仪式,展现良好的品质、形象和行为的修养。
它不仅是社会道德的表现,也是一种文明素养的体现。
下面将从外表仪态修养、言谈举止修养、待人接物修养和社交礼仪修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外表仪态修养外表仪态修养是指个人形象的塑造和外表举止的规范。
一个人的外表仪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现自己的自信和美感。
1.着装得体:适当的着装反映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要合乎场合、季节和气氛。
避免暴露、庸俗和过于随意的着装。
2.注意仪容仪表:保持整洁的面容和仪态,不要吃东西、咬指甲、打呵欠等不雅动作。
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身体洁净、牙齿洁白、指甲整齐,并保持呼吸清新。
4.保持儒雅姿态:提高站姿、坐姿和行走姿态的雅致,保持身体的优雅形态。
二、言谈举止修养言谈举止修养是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社交规范,能够用得体、得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1.言行一致:言行一致体现了一个人的诚信和责任感,遵守承诺和信用。
2.语言文明: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使用低俗、粗鲁和冒犯性的语言。
3.注意声音音量:控制声音的音量,不要太大或太小,以适应不同的场合。
4.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不随便插话或打断别人的谈话。
5.善于倾听: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关注别人的需要和感受。
三、待人接物修养待人接物修养是指与人相处,遵守社交礼仪,以和善、热情、诚实和尊重待人。
1.遵守社交礼仪:尊重场合的礼仪规范,尽量避免粗鲁、无礼、自私和狂妄的行为。
2.言行谦和:待人真诚、友善、和善,不要以压倒、傲慢和冷漠的态度对待别人。
3.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建立信任和友谊的基石,要言出必行,努力维护自己的承诺和信用。
4.尊重他人:尊重别人的人格和意见,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尊重和关心。
5.善于处理矛盾:在人际关系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要学会以平和、理智的方式解决问题。
四、社交礼仪修养社交礼仪修养是指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以适应社交环境,表达自己的尊重和礼貌。
如何提高个人的礼仪修养

如何提高个人的礼仪修养
一、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是社会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用以表示尊重他人的文
化活动。
它是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语言礼仪的综合体。
礼仪不仅涉及对
外交往中的行为,也包括家庭生活中的礼节、文明礼仪以及男女间的婚姻
家庭关系等礼仪习俗。
好的礼仪修养可以帮助您的形象在群众中拔得头筹,拥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以使你具有更好的气质和责任感,更好地去承担社
会责任,从而获得最大的社会认可。
二、如何培养礼仪
1、学会守礼。
要学会守时,礼貌待人,主动礼貌,学会带着礼仪出门,这是最最重要的,因为守礼是表达尊重,自尊自信的最直观的表现。
2、学会礼节。
不管在家里还是外出,都要学会一些礼节,如:分酒、必要的道歉、鞠躬、致谢等礼节,在外出旅行过程中,要时时礼貌,礼节
得体。
3、学会谦虚。
谦虚不是把自己放低,而是把别人抬高;不要排斥别人,应该更加关注别人,学会尊重别人,将尊重自己的尊重拓展到别人身上,更加热情友好。
4、注重关系。
文明礼仪展现个人修养与素质

文明礼仪展现个人修养与素质文明礼仪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规范,也是个人修养与素质的重要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探讨文明礼仪对个人修养与素质的影响,并提出提升文明礼仪意识与行为的途径。
一、文明礼仪代表个人修养文明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文化修养。
它不仅关乎外在的言行举止,更是内心的一种态度和品质。
一个懂得尊重他人、注重协作和沟通的人,往往能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个人修养得以彰显。
好的文明礼仪能够展现出一个人良好的教养和道德底线,提升个人的社会形象。
二、文明礼仪反映个人素质文明礼仪的表现往往与个人素质息息相关。
具备良好文明礼仪的人注重细节,能够在为人处世上更加得心应手。
例如,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尊重他人的权益;在交流中注重礼貌、言辞文雅;在处理矛盾冲突时保持冷静和理性等等。
这些都是个人素质得以展现的方面,也能够提升人际交往的质量。
三、提升文明礼仪意识与行为的途径1. 培养自我意识:意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来认识和遵守。
2. 学习典雅言行:提高自身修养,在言行举止上注重礼貌、谦和、尊重。
3. 加强沟通能力:做到待人接物时善于倾听,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尊重他人权益:在公共场合遵守规则和秩序,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益。
5.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环境整洁,不乱扔垃圾,爱护自然资源。
6. 着装得体得宜:根据场合合理选择服饰,遵守着装规范,做到穿戴整洁。
7. 多参与公益活动:积极参与志愿者工作,帮助他人,传递正能量。
通过以上途径,可以逐步提升个人对文明礼仪的意识和行为。
只有不断加强修养、注重礼仪,才能在社交场合和生活中体现出个人的文明素质。
总之,文明礼仪是个人修养与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对于每个人来说,良好的文明礼仪规范是社会共识,是人们和谐相处的基础,更是个人形象的代表。
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文明礼仪的意识,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与素质,以文明礼仪为基础,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
如何提高自身礼仪修养提高个人礼仪修养的途径

如何提高自身礼仪修养提高个人礼仪修养的途径提高自身礼仪修养是一项重要的个人发展任务,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交场合中更加自信、优雅,并与他人建立更好的关系。
下面是一些建议,可帮助提高个人礼仪修养。
1.了解礼仪知识:了解基本的礼仪知识是提高礼仪修养的基础。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礼仪培训班或上网来学习礼仪规范。
这些知识可以涵盖各种场合下的行为规范、着装要求、言谈举止等。
2.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提高自身礼仪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会倾听他人,注重细节,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清晰、有礼貌、不冲突。
通过参加演讲比赛、辩论俱乐部或与人交流的实践来提高沟通能力。
3.培养自信和积极的态度:个人礼仪修养也与自信和积极的态度密切相关。
培养自信可以通过定期锻炼、健康饮食和充足的睡眠来达到。
同时,对待自己和他人要积极乐观,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和有益的建议。
4.注重仪容仪表:仪容仪表是社交场合中给他人的第一印象。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合理打扮,选择适合场合的服装。
同时,注意姿态的优雅,站直、行走时目光前望等都能展现个人的自信和优雅。
5.尊重他人:提高礼仪修养还要学会尊重他人。
不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场所,尊重他人的意见、行为和隐私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与他人交流时要表现出礼貌、耐心和谦虚。
6.掌握社交礼节:在社交场合中,了解一些基本的社交礼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往。
例如,知道何时应该握手、行礼、微笑等。
还可以学习如何正确地使用餐具、如何为他人让座等。
7.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个人的礼仪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按时到场、守时、尊重他人的隐私、保持桌面整洁等。
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坚持和自律。
8.扩展社交圈子:与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人交往可以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并提高个人礼仪修养。
可以参加社交活动、加入兴趣小组、参加行业会议等方式,结交新朋友,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
9.持续自我反思和改进:持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并不断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仪和个人修养
香港亚州周刊报道,五一黄金假期,大批中国大陆游客出境旅游,既显示了富起来的中国人的“阔气”,也暴露了一些“富”者“不仁”。
这些有失体面的行为如“衣冠不整、乘车不排队、随地吐谈、吸烟者也不管旅游景点和某些公共场所是禁烟区,仍然一烟在手,悠然自得地吞云吐雾,引来外国游客的耻笑”等等,“真是把脸丢在国门外了”。
文章最后说:“应该说,中国旅游大军的主流是健康的,也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
但是少数人的不雅行为冲击了国际文明规范和文化氛围……。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文明,也需要精神文明,更需要公德心,仅有鼓起来的钱袋,而没有文明的礼仪,仍然是个富而不仁的穷人。
可见,礼仪修养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是多么的重要,礼仪体现一个人的修善、体现一个民族的素质、认识的拥有量,一个人的礼仪修养水平,能使其行为举止留给人们美好的印象,有助于人们获得交往活动的成功。
礼仪在实施的过程中,包含施礼者与受礼者的双向情感交流、互动、充满着人情味,这种人情味最主要体现在施礼者与受礼者之间的互相尊重。
浩浩人世,芸芸众生,都有交往的需要。
通过交往萌发感情,通过交往才有感情的交流。
形成一种持之以恒的摆脱愚昧、野蛮落后,代之以进步、开化、兴旺的标志。
但一个人应以什么面貌出现在各种场合呢?文静持重给人以信任,活泼健壮给人以青春的活力,风度翩翩则会吸引无数羡慕的目光。
社交不仅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一项活动同时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和能力。
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加强礼仪修养来完善和优化个人形象。
个人礼仪从表象上来看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个体的行为的礼仪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所涉及到礼仪的具体规定,从深层来看则是个人精神面貌和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其核心是律己敬人,表里如一。
修养即修身养性,“修身”就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不断改变自身,不断消除、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非道德的欲望。
“养性”就是对自身素质的培养、教育、发展和提高。
个人礼仪修养的结果在与使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一种持之以恒的风格。
这种教育和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礼仪修养的形成不是先天的,它既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也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实践和主观修养,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
中,通过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教育的熏陶和个人自觉的修养逐步形成和培养起来的。
飞速发展的传播途径,沟通技术和手段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尤其是人的交往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公众沟通,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
这种现代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变化,对人类社会交往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无足赤,人元完人”,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却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追求着自身的完美,寻找通向完美的道路。
争当“名牌人”、强调“外包装”者有之;注重“脸蛋靓”、在乎“身段好”者有之。
但这些均不足以使人发生美的质变。
费时费力费钱财之后,不少人依然是败絮其中。
只有将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于一身的人才称得上唯真唯美,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是实现完美的最佳方法,它可以丰富人的内涵,增加人的“含金量”,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实力,进而更充分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所以,我认为,提高个人礼仪和修养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良好修养的养成。
良好的礼仪体现的是一种修养。
日本学者松平靖彦说过:“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保持社会正常秩序所需要的一种生活规范……礼仪本身包含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予遵守的道德和公德,人们只有不拘泥于表面的形式,真正使自己具备这种应有的道德观念,正确的礼仪才得以确立”。
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具有良好的修养时,往往会从他的礼仪行为上去加以检验。
个人礼仪要求人们待人文明,举止有礼,与人为善,这些都是个人修养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生活中,一定要加强个人礼仪修养,让良好的修养为品质增色。
首先,要安分守己,不妨碍他人。
所谓“安分守己”,就是在公共场所依照公共生活要求而行事,把自己只当作普通的一员,守住自己与他人的界限,从而使每个人得以顺利进行公共活动。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他的“分”,只要社会有分工就存在每个人的“分”。
从社会公德的意义上说,“安分守己”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与他人共同遵守公共规则,必须洁身自好、不特立人群、不妨碍他人,保证公共生活持续、平稳地继续。
安分守己,不妨碍他人,是社会公德对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与要求。
个人礼仪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要言谈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等等都是安分守己,不妨碍他人的行为体现。
其次,要行为有序,遵守共同规则。
行为有序,遵守共同规则,指人们在公共生活中,个人行为和活动必须自觉维护公共道德要求。
凡是有公共生活的地方,必有相应的公共秩序与规则。
公共场所是人们相互交往、沟通、存续的载体,每个人都要借助公共活动完成他的各种社会需求。
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保持相对稳定与和谐不可缺少的因素,只有遵守共同规则,公共秩序才能井然有序。
所以,社会公德要求人们的具有较强的纪律观念,行为举止要有较高的律己自控能力,以维护正常的井然有序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
个人礼仪规范是“行为有序,遵守共同规则”的具体行为体现,是社会公德的具体践行遵循个人礼仪规范,也就是遵循于社会公德。
再次,要友善待人,促进相互沟通。
友善待人是一种待人的态度。
待人要与人为善,与人交往要有情谊,极力促成互助、互谅的社会氛围。
个人礼仪要求个人出现在公共场所时,必须衣着整齐、仪态大方、举止庄重、行为检点,待人谦和、谈吐文雅。
我国传统礼仪特别强调儒家的“谦敬”之德,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
谦敬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也是待人处世的道德要求。
礼仪是为了使得社会生活有序、和谐,为了协调人际关系。
如果破坏了这种有序、和谐,造成了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或破裂,就是违反了礼仪规范,也是不道德的。
“谦敬”是礼仪的原则,是礼仪的精神内涵和心理基础。
个人礼仪与“谦敬”之道要求是一致的,它可以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
二、遵循个人礼仪规范。
在人的一生中,会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处理多种多样的矛盾。
要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使人生更为成功,就应遵循一定的个人礼仪规范。
处理好人际关系是生活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一门较强的艺术。
要做到对所有的人都采取礼遇的态度,对于别人的失误或习惯、个性上的弱点应宽容对待,做到体谅、宽宏、尊重。
应该避免以为已之所好人亦爱之,以为已所恶人亦厌之,有意无意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与人交往应遵循以诚相待的准则,应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不即不离、信守诺言、待人以诚、宽容大度。
要善于与人沟通,不能只从自己单方面的动机出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应遵从一定的礼仪规范,达到双方交
流信息、沟通心灵的效果。
要牢记人际感情能否沟通,关键取决于人的言谈举止。
适度的言谈举止,得体的礼貌和风度能使交往双方感到轻松愉快,否则只会令人尴尬和反感。
在培养一个有教养的人的过程中,训练行为与情绪的控制能力,保持优美高雅的言谈举止,养成内外和谐的个体气质是非常重要。
社会规范作为联结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媒介因素之一,像棱镜一样折射着社会对个人的一切影响,直接引导和限制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
因为,规范来源于人们的行为实践,是对人们行为一种指导,社会规范在社会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通过不断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而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社会规范主要表现为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
法律规范具有强制性,而道德规范是依靠社会舆论的监督和人们内心的信念而产生的自觉行为规范。
礼仪属于非法律规范,是一种道德规范,如违反礼仪规范,只构成失礼,不构成犯罪,而失礼本身一般不会引起责任,只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所以,遵循礼仪规范,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自我约束的过程,它需要努力调控自己的行为与情绪,将礼仪规范化转化形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