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与生物循环20180512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解析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解析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解析在高考生物中,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理解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全面把握生物学的知识体系,以及应对相关的考题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简单来说,就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整体。

它就像一个复杂而精巧的机器,各个部件协同工作,维持着生命的运转。

在这个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物质循环则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过程。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先来说说水循环。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水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

从海洋蒸发的水汽,形成云,通过降水回到陆地和海洋。

在陆地上,水又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流等方式回到海洋。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也参与了水循环,这一过程对于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碳循环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也极为关键。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固定为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在生物体内传递。

当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或者死亡分解时,有机物中的碳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

此外,化石燃料的燃烧也会将大量储存的碳快速释放到大气中,这是导致当前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氮循环相对复杂一些。

氮气在大气中含量丰富,但大多数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氮气。

一些微生物通过固氮作用将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植物吸收这些含氮化合物,用于合成自身的蛋白质等物质。

动物通过食用植物获取氮,生物体内的含氮有机物在分解后,氮又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氮气回到大气中。

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和反复循环利用。

这意味着物质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不断流动和转化,没有真正的“起点”和“终点”。

在高考中,关于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的考题形式多样。

可能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比如某个环节中物质的转化方式;也可能会通过简答题,要求分析某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要应对这类考题,首先要对各个物质循环的过程有清晰的理解,记住关键的生物化学反应和参与的生物类群。

其次,要能够将物质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

安徽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试卷真题普通生态学

安徽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试卷真题普通生态学
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944
科目名称:普通生态学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
1.生物圈
2.种群最小密度
3.生态型
4.空间异质性
5.生活史对策
6.生态效率
7.限制因子
8.生态位Leabharlann 二、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
2.简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区别。
考生请注意: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上的无效!第丄页,共丄页
3.简述群落演替的控制因素。
4.为什么生态系统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5-6级?
5.年龄金字塔有几种类型,各具什么特点?
三、 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论述中度干扰假说及其在自然保护和野生动植物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2.试述全球变暖的后果及其对策。
3.试述MacArthur的岛屿生物地理学说及其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应用。

杨持生态学思考题答案

杨持生态学思考题答案

杨持生态学思考题答案【篇一:生态学期中考】因子的概念及分类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的分类1)按其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等。

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等。

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走向与坡度等。

生物因子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人为因子由于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作用。

2)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类3) 按生态因子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

4)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分为:稳定因子:指地心引力、地磁、太阳常数等恒定因子,它们决定了生物的分布。

变动因子:又可分为两类:周期性变动因子,如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等,主要影响生物分布;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如风、降雨、捕食等,主要影响生物的数量。

2、生物因子的作用特征(5点)(课本12~13)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如光照强度的变化会引起温度的改变;光照不仅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同时也会导致土壤的温度、湿度、蒸发量等的变化。

2)生态因子的非等价性: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不等于各种因子同等重要,而是有主次之分,即有主导因子、生存因子和一般生态因子之分。

如光周期中的日照长度和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就属于主导因子。

3)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都是不可缺少的,且生态因子具有互补性,如增加co2的浓度,可以补偿由于光照减弱所引起的植物光合强度降低的效应;锶元素大量存在是可减少钙元素不足对动物造成的有害影响。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如水域条件对蟾蜍幼体必不可少,但变态为成蟾后可生活于潮湿的陆地。

中考生物试题汇编: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含答案)

中考生物试题汇编: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含答案)
C.蛆与蝇是同种生物的不同称谓 D.蛆和蝇没有关系,是两种不同的生物
50.为了减少害虫对于农业产量的影响,使农作物高产,人们常通过喷洒农药的方法来消灭农田中的害虫。残留的农药通常会通过▲在人体中富集。
A.水B.空气和土壤C.食物链D.皮肤接触
,原来长满芦苇的海滩,现在基本的“互花米草”所侵占。研究后推测,过密的互花米草使以浮游植物为食的空间变窄、数量变少,从而影响杂食性鱼类和以鱼为食的鸟类生存。请据此回答:
46.构成此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生物成分及其在生态系统所属成分分别是
A.猪、消费者 B.蝇(蛆)、分解者C.人、管理者 D.农作物,生产者
47.建立此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鸡的产蛋量
B.提高农作物对于光能的利用效率
C.充分利用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并减少环境污染
D.增加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供给总量,并使之百分之百流向下一环节
答案:促进物质循环 患病 共生 青霉素
3.(丽水)27.某公园内动植物种类繁多,近几年鸟叫声不知不觉多了起来,麻雀、家燕、喜鹊、黄鹂等随处可见。
(1)公园内所有麻雀个体的总和是一个。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考虑,麻雀属于。
(3)公园动植物种类越多,该公园生态系统越。(填“稳定”、“不稳定”)
答案:(1)种群 (2)消费者 (3)稳定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 C.群落 D.种群
答案:D
5.(福州)2蘑菇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A.消费者 B.分解者 C.生产者 D.制造者
答案:B
6.(福州)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对该食物链表述正确的是
A蝉→螳螂→黄雀 B蝉→螳螂→黄雀
C柳树→蝉→螳螂→黄雀 D柳树→蝉→螳螂→黄雀
答案:C

湖北大学2024年研究生招生考大纲 206资环-836生态学

湖北大学2024年研究生招生考大纲 206资环-836生态学

湖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生态学考试科目代码:836一、考试目的本大纲为生态学专业专门编写,作为考试命题的依据。

通过学习与考试,了解考生对生态学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及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考生的从事本专业技术研究工作的基本素质。

参考书目:《生态学》,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二、考试知识点(一)生物与环境1.环境2.生态因子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二)种群生态学1.种群空间分布2.种群密度3.种群动态4.种间关系5.生活史6.种群的调节(三)群落生态学1.群落的组成与结构2.生物多样性3.群落的形成与演替4.群落的分类与排序(四)生态系统生态学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五)大尺度生态学1.景观生态学、岛屿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的基本理论2.基本应用(六)生态学热点1.可持续发展2.生物多样性保护3.全球变化4.恢复生态与环境保护5.物种入侵三、考试基本要求1.理解上述知识点的主要定义、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上述知识点涉及到的基本定律与现象(如贝格曼规律、自疏现象等)、数学模型(如种群增长模型、生物学参数及r、k对策者特征)、调查估测方法(如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测定等)、以及重要假说与理论(如竞争排斥原理、中度干扰等)。

3.在考试大纲内容的基础上,能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各类知识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如灵活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分析全球变化、生态系统管理与服务功能中的生态问题。

2018版高考生物(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含解析

2018版高考生物(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含解析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类型:(将a~j按类型入座)a.海洋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城市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e.农田生态系统f.果园生态系统g.冻原生态系统h.淡水生态系统i.荒漠生态系统j.人工林生态系统类型错误!2.生态系统的结构(1)组成成分成分范畴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消费者主要指动物等异养型生物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种子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到无机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易错提醒对生态系统生物成分认识的四个误区误区1: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含绿色植物。

误区2:植物都是生产者: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误区3:动物都是消费者: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残体或排泄物为食的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误区4: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①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后面的都是消费者,不含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这是因为能量沿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③食物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

④某一营养级生物的含义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生物种群。

(2)食物网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原因: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大量化石燃料燃烧

大量化石燃料燃烧
如果你生活在这里,你有何感受?
万晓军生物工作室
QQ:719455374 E-
1
mail:1223wxj@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 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 动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这里的物质是指? 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C_O__2 __形式进行循环。 (3)碳循环中最简单的循环途径是在__绿__色__植__物___和大气之间 的循环。
联系生活
某农户有如下经营模式:
肥料(买) 肥料(买)
饲料(买)
水稻




请你根据所学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建 立新的经营模式,使农户减少投入,从而增加收入 。
14
mail:1223wxj@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C]生__产__者_
C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传
D
递是以 ___C_O__2 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
各成分中A为 消费者 ,B为 分解者 。
A
B
(3)图中D
C过程是通过 光合 作用实现的,C D
过程是通过 呼吸 作用实现的,B
D过程是通过__分__解__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物质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特点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范围 生物群落各营养级之间
以无机物形式循环 往复循环、全球性
生物圈
联系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最新整理生态系统与生态循环讲稿.docx

最新整理生态系统与生态循环讲稿.docx

最新整理生态系统与生态循环(1)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概念。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和其生活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主要分支。

一个物种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里称为种群(population),所有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为群落(community),生物群落连同其所在的物理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

例如,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山脉或其一部分都是生态系统;农田、水库、城市则是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具有等级结构,即较小的生态系统组成较大的生态系统,简单的生态系统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 生态系统的结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两大部分组成。

阳光、氧气、二氧化碳、水、植物营养素(无机盐)是物理环境的最主要要素,生物残体(如落叶、秸杆、动物和微生物尸体)及其分解产生的有机质也物理环境的重要要素。

物理环境除了给活的生物提供能量和养分之外,还为生物提供其生命活动需要的媒质,如水、空气和土壤。

而活的生物群落是构成生态系统精密有序结构和使其充满活力的关键因素,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的生命舞台上各有角色。

生态系统的生命角色有三种,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别不同种类的生物充当。

生产者吸收太阳能并利用无机营养元素(C、H、O、N等)合成有机物,将吸收的一部分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有机物中。

生产者的主体是绿色植物,以及一些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菌类。

于这些生物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能和利用无机营养成分合成构成自身有机体的各种有机物,我们称它们是自养生物。

消费者是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作为食物和能源,而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和无机态的营养元素的生物,并最终还原为植物可以利用的营养物。

消费者和分解者都不能够直接利用太阳能和物理环境中的无机营养元素,我们称它们为异养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工橡胶林
• 天然雨林
• 植物种类多、密度大、层次性好
•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与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大气降水 (气候) 收入
森林湿度 流失 (保水能力)
地表径流 蒸发、蒸腾被风带 走(散失)
林冠:截留降水 地表植被:降低径流汇集速度—— 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 土壤:涵养水源
(2017全国3卷)43.【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 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 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与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工具类知识:地图、等值线、经纬网、读图能力
地理位置
高 中 地 理 基 础 知 识 框 架
自然地理学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动物 及植物)
主要地理原理:大气运动规律、水热平 衡规律、水运动规律、岩石圈物质循环 规律、自然整体性及差异性规律
人文地理学
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 输业、商业 人口分布规律、城市发展理论、区 位理论、工业集聚理论、影响理论、
1、 自然资源——经济价值 森林可以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产品。
森林是重要的造纸原料和化工原料。
林区有大量的动植物和珍贵的药材。 2 、森林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环境效益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净化空气、 美化环境、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 性、吸烟除尘、防风固沙【气水静美无(物)尘 沙】
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
回顾:“生物循环”过程
生产者 (绿色植物)
消费者 (动物) 分解者 (细菌和真菌)


综上所述,雨林生态系统中,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 植被成为 植物体 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______ 内,所以地上_______ 关键 的部位,而这又是最 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________ 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 淋洗而很快丧失, 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______ 使地表植被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岩石风化 释放的养分; 土壤养分有3个来源:一是_________ 枯枝落叶 分解释放的养分;三是_______ 雨水 二是__________ 带来的可溶性养分。供给养分的箭头____ 粗 ,脱离 少 ,二者是________ 不平衡 ,反映出雨 植物的养分______ 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的储存在地上的 _____ 植物 体内。
【评分标准】 ①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生命力强、生长旺盛、生长快、易成活) (任一点1分); 侵占天然林生存空间(抢占天然林土地、导致天然林 面积/数量减少、破坏天然林生态环境、导致天然林物种多样性减少) (2分); ②侧向枝条(1分); 妨碍其他天然林/植物生长(遮挡天然林光照/成 长)(2分); 森林结构变化(树种结构、天然林植被结构、天然林林 木结构)(2分); ③食物链/减少动物数量(生态链、生物链、动物减少、生态平衡、鸟 类益虫减少)(2分)
(2017全国1卷选修)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 虫害,移栽易成活,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 柳,生长良好,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 幼苗。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评分标准】 ①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生命力强、生长旺盛、生长快、易成活)(任 一点1分); 侵占天然林生存空间(抢占天然林土地、导致天然林面积/数量 减少、破坏天然林生态环境、导致天然林物种多样性减少)(2分); ②侧向枝条(1分); 妨碍其他天然林/植物生长(遮挡天然林光照/成长) (2分); 森林结构变化(树种结构、天然林植被结构、天然林林木结构) (2分); ③食物链/减少动物数量(生态链、生物链、动物减少、生态平衡、鸟类益虫 减少)(2分)
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
(1)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 洗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被很难恢复,整个 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2)原因:
有机质的迅速分解和强烈的淋洗使雨林下的 土壤很贫瘠,使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 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所以地上植物 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分, 而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人 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 雨林顷刻化为乌有。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补练:36.阅读下列材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芦苇用途很广,是造纸的优质原料,也可用来织席、帘等。 辽河三角洲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割苇人往往等到冬季大 地封冻之后前来收割。芦苇每年收割一次,过去,收割后的苇塘会在春节前 后放火“炼塘”,近年来已被明文禁止。 材料二 下面为辽河三角洲芦苇分布图和芦苇景观图
以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
三保 二设 一结合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 公民环保意识 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 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
森林选择性采伐与 更新造林相结合
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 式(如雨林观光、生 态旅游等)
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 设,减少移民和农耕 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解释迁移农业从A-B-C-D土壤肥力的变化及原因。
A--表示原始森林情况下,土壤肥力状况; B--因为森林焚烧,土壤肥力增加; C--经过几年耕作后,土壤肥力下降至最低;
D--弃耕后,土壤肥力慢慢提高
生物循环
光照 光合作用
热量
动物
植物
枯枝落叶
二氧化碳+水→有机质+氧气
微生物 分解 下游堆积 地貌土壤 来源 进入河 流(营 养盐) 水 生 植 被
降水——水分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 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叫做土壤。所谓肥力,就是指土壤能不断供应和 调节植物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农业生产,首先是绿色植物的生产,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各种作物都 是 在土壤里扎根立足,并通过根部从土壤里取得养分和水分,才能生长繁 茂。其次,人们饲养动物,也必须以植物为饲料。很明显,没有土壤,也就 没有农业。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必须重视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改良。 人们对土壤利用得合理时,会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反之,则会引起土壤肥 力减退。 土壤形成条件:1、温度:常年温度较低不利于土壤发育比如青藏高原土层 浅薄 2、水分条件:缺水不利于土壤发育,比如西北干旱地区 3、地形:地形起伏较大,坡度较陡的地区土壤缺失;平原土层深厚肥沃 4、植被:气候恶劣,植被稀少的地区不利于土壤发育,因为有机质的来源 没办法供应 5、人工培肥:水稻土、蔬菜地土壤
“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不同环境,森林植被的作用是不同的:
山地、丘陵、河流中上游、坡地—— 涵养水源、保持 水土 平原农田周围—— 保护农田、繁衍物种 干旱、荒漠地区(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吸烟除尘、净化空气、降低噪音、 城市道路两旁—— 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园林区——
• 对比这3道试题,你发现高考试题考查有什么样的特点?
启示:
• 植被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考查: • 1、生态平衡(竞争)的思想是分析此类问题的重要思想。 (生态系统中种群数目越多、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越稳定) • 2、试题往往多以人类对天然植被的干预活动为情境(破坏植被、 恢复植被、引种等),分析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环境的变化。 (渗透了人地协调的理念) • 3、抓住其考查本质仍然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故利用自然地理 相关知识建立思路,展开分析思考。 • 4、过程性问题,注意从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思考和回答。
1.说明A、B、C、D四处的森林的主要作用。
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A.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吸烟除尘、净化空气、降 D.降低风速,减小风浪,保护堤 岸 低噪音、美化环境
2.B区森林对该地河流含沙量、水质和流量有何 影响?
含沙量减少,水质得到提高,流量减小。有利于防 治洪涝灾害
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
减少危害的措施
生态系统与生物循环
(植物、土壤)
(2017全国3卷)43.【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 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 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与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 植物种群之间的竞争关系
• 生长条件的竞争(光照、 水分、养分(肥力)等) • 生存空间的竞争(侵占、 阻碍) • 外部条件:如天敌(病 虫害)
• 优势植被种群 • 劣势植被种群
• 植被结构变化(多样性的变化) • 植食性动物数量、分布变化(食物链)
• 自然环境 的变化
• 【答案】 • ①怪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 • ②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乔木林向 灌木林演化); • ③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
植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调节气候(气温、湿度、降水、风) 大气
改变空气成分 净化空气
净化水质
吸烟除尘 减低噪声 美化环境 保护农田 ……
人 文 环 境
自 然 环 境
水体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含沙量)、
地貌 保持水土(减少流水侵蚀)、
防风固沙(减少风力侵蚀)
土壤
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水)、 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
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
假如说箭头粗细反应物流量的大小,那么在 图中________ 释放的养分最多。反映出在高 岩石风化 快 ;土 温多雨的条件下,岩石风化速度较____ 壤淋溶作用流失的养分和供给生物的养分基 本______ 相当 。 枯枝落叶所提供的养分有两个去向: 一是进入 ____;二是被__________ 土壤 地表径流 带 走。在雨林生态系统中,由于有机 养分 质分解和 _______再循环旺盛, 土壤 _________ 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 这说明雨林下的土壤很______ 贫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