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导论(下)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史导论精品PPT课件

中国文化史导论精品PPT课件
长期被作为经典性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泰勒(Burnet Tylor)的初创
What has been termed the classic definition of culture was provided by the 19th-century English anthropologist Edward Burnett Tylor in the first paragraph of his Primitive Culture (1871):
中国文化史
绪论
一、关于文化
• 文化的定义至少已有上千种之多。 • 换言之,也就是文化本无可能精确定义。
• 本小节参看秦晖《文化无优劣,制度 有好坏》。
• 中国古代的概念:
文: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
体——文物典籍。【书证】
化:改变、化育。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书
——(汉)刘向《说苑·指武》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西方语义系统中的“文化”
• 拉丁语和中古英语:Cultus, Cultive agrriculture, horticulture
• 1510年:Cultura mentis • 1852年:清教徒纽曼使用了"精神耕耘"(MENTAL CULTURE) • 十八世纪的法国:沃弗纳格和伏尔泰等,开始在法语中以一种完全
传播学派的定义
是若干文化特质或文化元素的集合,这种集合 体是从一个地域播散到另一地域,从一个社会传递到 e . . .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之中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讲
伏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中国人文的始祖——伏羲炎黄三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 。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 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 ,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在6000年前,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 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 伏羲也叫太昊氏,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有四点 贡献: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捕鱼用的罟和打猎用的网。 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所以叫神农氏、另一个 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又叫轩辕氏,部落的发明很多,几 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 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 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 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历史文化》PPT课件

《中国历史文化》PPT课件
南朝结束,中国统一 三省六部制 分科举士制 开皇之治 大运河 赵洲桥
思考:寻找隋、秦两王朝的相同点隋陈,精选PPT17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李渊建唐,定都长安 贞观之治 开元之治 安史之乱 唐三彩 《金刚经》 天文学、药学、史学、诗歌、绘画、书法 对外交流
精选PPT
18
七、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封建社会4)
曹植说:命题作文有何难; 晋开始了。
孔明说:我要写道动员令; 陶潜说你们累不累呀。
董卓说:我势大;
遂卷铺盖回家了。
吕布说:我人帅;
朱温说:我同花顺;
貂婵说:你们俩谁厉害。 萧道成说:我一条顺;
董卓完蛋了。
陈霸先说:重新洗牌……
曹操说:快帮我脱鞋迎老许; 杨广说:去扬州观花;
康熙说:江山好管儿子难教; 康有为说:我变;
雍正说:说我狠,我就狠给你 孙中山说:看我的。
们看;
慈禧说:木偶戏你当好演呀;
乾隆说:我爹是谁;
李连英说:有奴才伺候;
李鸿章说:九亿白银,小意思
精选PPT
35
中国简史 (搞笑版)
袁世凯说:窃国者为诸候? 蒋介石说:你看我的! 后面的不敢写了。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精选PPT
9
秦始皇
精选PPT
10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重点内容: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文景之治 汉武盛世 公元8年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公元17、18年 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都护府
精选PPT
21
元(1271年到1368年)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件

第一部分先秦文化先秦文化是指秦朝以前的文化,包括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文化。

先秦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开端,在许多方面都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先秦文化以诸子百家为内容,以百家争鸣为表现形式。

一、文化思想发展脉络主要是先秦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比如:龙的形象;诸子百家等。

1.中华文化起源的几大区域中华文化起源时期有六大区域:陕豫晋邻近地区;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湖北和邻近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以长江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这说明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是多元共存的。

2.龙的形象的意义龙的形象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龙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

最初形象各异,昭示着最初氏族文化的各异。

最终汇成角似鹿,头似龟,项似蛇,腹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完整形象,而且还被神化成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的神龙,赋予其超人的神力。

这一形象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多元文化趋于融合的过程。

最终升格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

3.殷商时期巫史的地位和作用殷商时期,巫史承担着神人交通的重任,在宗教、政治生活中处于崇高的地位,他们以天的意志的代表者自居,有权训喻君主,充当着全社会精神领袖的角色。

平时,他们是书史——对君主言行进行记录;祭祀时他们充当主角沟通神人;此外还掌握星历、教育、医药等。

他们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执掌教坛,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初期繁荣的基础,而且对后世史官文化的成熟和发展,对中华文化特色的形成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西周时期文化转向的表现殷商文化带有很浓厚的神本色彩,殷人宗天、尚鬼、嗜酒,谋求在某种迷狂状态下的与神共舞。

到西周时期,神本文化迅速地转向人本文化。

这种转变,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来:第一,从当时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第二,从卜筮之法看出;第三,从周人重“德”的社会风尚可以看出;第四,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5.春秋时期士的崛起的原因春秋时期士的崛起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国文化通论导论(精编课件).ppt

中国文化通论导论(精编课件).ppt
精品课件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本节关键词】
• 人文性 • 包容性 区域文化 境外文化 • 伦理性 道德感化 个人与整体 道德修养 内
圣与外王 • 和谐型 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 情景合一 • 务实精神 经世致用 入世精神 实用理性
精品课件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本节思考题】 1. 为何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特征? 2. 历史上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
精品课件
文化范畴中的几组关系
一、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二、文化与外显模式与内隐模式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1)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在长期的共 同地域、语言、心理等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 创造精神,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国 文化不断扬弃、更新和再生的历史。
(2)现代的中国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 土壤中,在世界文化史中,中国文化历史悠 久、绵延不绝而又不断推陈出新的现象,既 令人瞩目,又是精不品课可件 否认的历史事实。
仅是人类文化进步的最重要的源泉,而且是社会生 活各个方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举例说明你对此论 断的认识。
精品课件
一、文化的含义
【本节参考文献】
1 朱希祥著:《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第 一章和第二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方汉文著:《比较文化学》(第一章)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流中体现出什么特点? 3. 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道
德倾向? 4. 在全球关注人类生态环境的当下,天人合
一思想有无可资发掘的合理因素? 5. 知行合一观念中“知”和“行”的含义是
什么?两者之间具有什么辩证关系? 6. 何谓情景合一?举例说明情景合一在艺术
表现上的主要特点。
精品课件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史PPT word版 2

中国文化史PPT word版 2

绪论一、‚文化‛、‚文明‛界说关于文化的定义,据统计已经有260多种。

迄今为止,‚文化‛仍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问题。

1、文化概念的古义与今义《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如《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文字中‚观鸟兽之文‛,就是指观察鸟兽身上的各色交错的纹理。

有人认为:中国的‚八卦‛应该看作是逻辑数理的祖先,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计算方法借鉴了‚八卦‛的进位方法。

‚文‛:文理、文饰、文章文德、人伦‚化‛:变化、生成、造化教化‚文化‛: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是日本人对西方术语的使用过程中开始的。

日本人用‚文化‛一词来对英、法文的culture,德文的Kultur。

而以上各词均来源由Colere演化派生的拉丁字Cultura。

拉丁字Cultura具有耕种、培植、居住、练习、留心、注意、敬神等诸多意蕴。

16、17世纪欧洲在使用此Culture过程中由耕种等义引申出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从重在物质生产转向重在精神生产。

何谓‚文化‛无论中西,‚文化‛从语源和语词内涵的演变上就含有文化是自然的对立物和人类的创造物的意义。

这种意义深深植根于物质生产劳动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之中。

古代思想家‚制天命而用之‛,‚以人造天‛的认识,就是古史传说中的圣王(劳动实践活动中的英雄)总结治理自然、社会经验,并用它来教化百姓,即‚以人文化成天下‛思想的合逻辑的发展。

总之,文化是人的生存状态,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社会规范,礼乐制度等。

人类生活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不受到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文化导论》课件

《中国文化导论》课件
章节副标题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魅 力
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 地位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 的贡献
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 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歌赋:古代音乐与文学的结 合,包括歌曲、赋诗等多种 形式
代表作品:《诗经》、《楚 辞》、《唐诗宋词》等
特点: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语言优美
书法艺术
起源与发展:简要介绍书 法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各 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代表人 物和作品
特点与风格:阐述书法的 特点,如笔法、结构、章 法等,并介绍不同书法流 派和风格
《中国文化导 论》PPT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课件介绍
03
中国文化概述
04
中国古代思想Βιβλιοθήκη 化05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06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课件介绍
章节副标题
课件背景
课件的定位和目标
课件的特点和亮点
课件的内容和结构 课件的适用对象和使用方法
中国文化的定义
狭义:指中华民族所创造的 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广义:指中国历史长河中所 有文化现象的总和
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兼容并蓄
内容:思想、道德、艺术、 科技等方面的成果
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
添加标题
原始文化:包括原 始宗教、神话传说 等
添加标题

中国文化导论(第二版)-【本科课程PPT】-第二章.道家文化ppt

中国文化导论(第二版)-【本科课程PPT】-第二章.道家文化ppt
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
道无亲,常与h 善人。”(第79章) 34
1,老子:智者的睿智
心,
罪 莫 大 于 多 欲 。
发 狂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驰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骋音
畋令
猎人
令耳
人聋
2,少私寡欲、淡泊名利。劝导人们在
生活方式上朴素、自然,以充分地展开生 命自身的运动,满足生命的需求,提升生 存的境界。
式” )
h
21
(二)老子
3

3) 道家之仁,“不仁”之“仁”,顺
无 应自然,自生自行。

天地对不掺杂感情色彩;圣人对百
无 姓也是如此,没有什么仁慈可言,听 知 任百姓自在地生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
治 仁,以百姓为刍狗。

h
22
(二)老子
3

“大仁”、“大爱”,爱所有的人,不抛

弃任何人,不论亲疏、善恶.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略 论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9章)
h
24
(二)老子
4

2)辩证观念,看到了矛盾的两方面相辅
守 柔
相成,“祸今福之所倚,福今祸之所伏”, 事物的发展必然会走向其反面,“物壮则 老”。

所以,做事情要从反面着手,要保持或得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h
33
处理人与人关系,化解矛盾,走向和谐
1
。 “重生”、“尊生”,爱惜自己,不要为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协和
❖ 崇尚中庸,是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 的人群心态。
❖ 中国式智慧:“极高明而道中庸” ,“执其 两端而用其中于民”。
❖ 例如:均平思想、和同思想、兼容思想、温 良谦和、认同“圜道”(五行学说)、反对 极端,等等。
延绵坚韧
❖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精神,使中国 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双强。
❖ 中国人对神缺乏无上的尊崇和发自内心的激 情,更注重现实关怀。
❖ 但是,中国的人文传统不尊重个人价值和个 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进类群,强调 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与西方人文主义完 全不同。
伦理中心
❖ 宗法传统,重视伦常规范和道德教化。 ❖ 以“求善重德”为旨趣的“伦理型文
化”,与希腊以“求真重智”为目标的 “科学型文化”不同。 ❖ 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 ,
❖ “认同”使中国文化具有内聚力,保持自身 传统;“适应”使中国文化顺应时势变迁, 不断调节,兼容汲纳,具备延续性。
❖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如埃及、巴比伦、希腊、 哈拉巴、玛雅等),都盛极而衰,出现“断 层”、覆亡,是“突破性文化”,中国文明 是惟一的“连续性文化”。
❖ ❖


中 中 文中 中
国 文 明 对 世
❖ 第一,军事威胁:从西北游牧民族变为东南 沿海登陆的西洋人;
❖ 第二,文明冲突:文化高势位变为低势位。
❖ ❖ ❖ ❖ ❖ ❖
延中尊伦人中 绵庸君理文国
六 、
坚协重中传文 韧和民心统化

中 国
特 色 性
文 化
格特

人文传统
❖ 重人生、讲入世。“人为万物之灵” ,“人 与天地参”。中国没有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 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 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染上厚重的人 文色彩。
❖ 中原与“四夷”的关系。 “吾闻用夏变夷者, 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
❖ 中国历史上, “征服者被征服”、“进于中 国则中国之”,多次发生。
国际条件(中国与亚洲)
❖ 东亚:“汉字文化圈”、“儒学文化圈”、 “汉译佛典圈”
❖ 南亚次大陆:佛教
近代中国国际条件(中国与世界)
❖ 近代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新特点:数千 年未有之变局。
中国文明对东亚的影响
❖ “汉字文化圈”(汉字、儒学、律令制 度和中国化的佛教等几大要素)。
❖ 中国文化的辐射、传播主导了东亚各地 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
中国文化对欧洲和其他世界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封闭性)
❖ 《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 暨声教,讫于四海。”
❖ 大海、沙漠、高山等自然屏障,中国文化独 立发生、发展,削弱了异域力量的致命袭击, 维持文化的连续性。
❖ 负面作用:地理上的隔绝机制 ,滋长了文化 的封闭意识。
地理环境(广袤)
❖ 提供了较为开阔的回旋余地 ,在北方游牧民 族攻击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文化中 心具有向东南转移的广大区间,从而使中国 文化赢得了补强、复壮、再生、发展的条件。
农业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主体。
经济土壤
❖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土壤,决定了中国文化 深层次的诸多特点,例如:
❖ 注重经验理性、务实黜虚、中庸循环的 思维模式,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社会经济 结构,尊君重民、集权专制的国家体制等等。
社会结构(宗法-专制社会)
❖ 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长期 保留,氏族社会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
中国文化史
导论(下)
本章主要内容
❖ 五、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 六、中国文化特质 ❖ 七、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 八、中国文化史分期

❖ ❖ ❖ ❖ ❖
的近 国 社 经 地 态文
新代 际 会 济 理 ”化
特中 条 结 土 环 的的
点国 件 构 壤 境 内本

涵质













生 态 环 境
尊君重民
❖ 农业自然经济,少有商品交换、彼此孤立的 经济。社会分散,需要集权政治(专制君主) 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所以尊 君。
❖ 农民为主体的民众为朝廷提供赋役,保障社 会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维持农业宗法社会 的正常运转。所以重民(“民为邦本”)。
❖ “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一体两 翼。
、 中 国 文 化

文化的本质决定“文化生态”的 内涵
❖ 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生成机制当 然离不开自然环境,或曰地理环境。
❖ 文化又是一种社会的产物,其生成机制植根于社会 环境,包括经济土壤和社会结构两层面。
❖ 文化具有民族性、国度性,要受到外域因素的影响。
❖ 因此,考察中国文化的生成机制、“文化生态” , 须从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国际条件四 方面展开。
国 文 明 的 延 续
化国 之文 一化
是 世 界
国 古 人 的 “ 天
界性 几下

大”

原观

生念

世 界 地 位
、 中 国 文 化

中国人的“天下”和“世界”观
❖ “天下”:指时人视野所及的全部空间。在 文化中心主义的意识下,古人的“天下”观 不能视作全球意识。
❖ “世界”:源自佛教《楞严经》,“世”指 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迁流(时间), “界”指四维诸方 (空间)。
中国文化是世界几大原生文化之一
❖ 世界上最早的几大原生文化(或称文明形态), 学术界有不同的表述:
❖ “三大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六大 文化区”、“七大母文化”、“八个文明中 心”、“26个文明中心”等多种说法。
❖ 无论从哪一种角度来看,中国都是这些原生 文化中的重要一元。它在独立起源、发达程 度、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典型意义。
❖ 君主专制早熟,持续时间长,皇帝集政治、 神权于一身,既是政治、军事首领,也是文 化领袖。
宗法制度的表现和影响
❖ 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遵循父系的单 系世袭原则 ;
❖ 家族长盛不衰,成为超越朝代更迭的社会细 胞;❖ 族权与政权结源自 ,“家国同构”、“君父一 体”。
国际条件(中国与内部“四夷”)
地理环境(多样性)
❖ 地形及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山川走势、 降水量、温差),为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 。
经济土壤
中国文化,植根于农耕与游牧这样两种经济 生活的土壤之中。
以年降水量400毫米线为界,中国约略分为 温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
农耕经济,又分为中原定居农耕和南方山 地游耕两种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