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上册小古文背诵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1.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5.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6.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7. 《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9. 《山中留客》唐·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0.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1. 《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2.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3.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4.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5. 《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6.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四年级上语文必备小古文

四年级上语文必备小古文

四年级上语文必备小古文四年级(上)必备古诗、小古文9月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读书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

其异者,能为人言。

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0月大雨午饭既毕,天气郁蒸,苍蝇纷飞庭前。

少顷,大风陡起,沙尘扑面。

黑云自西北来,电光四射,雷声隆隆,大雨骤至,沟浍皆盈。

未几,雨霁,夕阳返照墙隅,豁然开爽,暑热尽退。

程门立雪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鹬蚌相争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2月争雁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

”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

”竞斗而讼于社伯。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今世儒争异同,何以异是!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四年级上册小古文

四年级上册小古文

四年级上册小古文
四年级上册的小古文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地区而有所不同,但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常见的小古文段落作为参考。

例如:
1.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2.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3.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4.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5.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些小古文都是比较简单易懂,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

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学习古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古文的韵味和美感。

语文上册四年级必背古诗词

语文上册四年级必背古诗词

语文上册四年级必背古诗词
四年级的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词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

以下是你们语文上册需要背诵的古诗词,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 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6.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7. 苏轼《水调歌头》(节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8.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9.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0. 王勃《滕王阁序》(节选)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些古诗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希望你们能够认真背诵,理解其内涵,感受诗词的美妙。

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请教,也可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共同进步。

四年级语文必背内容上册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必背内容上册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必背内容一、古诗1.《暮江吟》唐·白居易-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深秋从傍晚到夜半的江上景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生动地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江面的色彩变化,“铺”字形象地展现出夕阳余晖的广阔和均匀。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通过比喻的手法,把露水比作真珠,月亮比作弓,细腻地刻画了秋夜的宁静与美丽。

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2.《题西林壁》宋·苏轼-解析: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描写庐山,说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点明主旨,告诉人们要想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摆脱主观成见,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

3.《雪梅》宋·卢钺-解析:诗中把梅花和雪花争春的景象写得生动有趣。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梅雪互不相让的姿态。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通过对比,揭示出事物各有长短,要取长补短的道理。

二、现代文段落《观潮》中描写潮来时的段落:-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解析:这段文字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形状和声音两个方面,生动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白线”“水墙”“白色战马”等形象的比喻,让读者对潮水的形态有了直观的感受;“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则夸张地写出了潮水的声音之大,气势之磅礴。

三、日积月累1.立了秋,把扇丢。

-解析:这句话意思是立秋之后,天气转凉,就不再需要扇子了。

反映了季节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二八月,乱穿衣。

-解析:农历二月和八月,天气变化无常,人们穿衣服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有的穿得厚,有的穿得薄。

四年级上册必背古文学

四年级上册必背古文学

四年级上册必背古文学诗歌篇
1.《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文言文篇
1.《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2.《墨子·非攻章》
墨子曰:夫非攻之国,虽有甲兵十万,必得胜攻,不可胜袭。

何则?甲兵非攻器也。

3.《楚辞·离骚》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4.《论语·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史记·管晏列传》
曰:当以小人之事,臣力有所及;以大人之事,臣力无所及也。

以上是四年级上册必背的古文学作品,学好这些古文诗歌和文言文,将对你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提升有很大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背诵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背诵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背诵
1、《满江红》
李白
满江红,照花前。

低头思故乡;流水西湖,满山旧貌。

芳草天地,雁阵新谷。

清风明月,此心未变。

故园多少,是处仍安。

2、《巫山云》
朱熹
清风玉笛远,巫山云雾绕。

淹留灵台影,几度霞光斜。

鹤泊山势微,万叠泉气低。

醉卧宿鲸帐,任嬉翩翩鸟。

3、《天净沙·秋思》
张九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苏幕遮》
高适
芳草萋萋鹦鹉洲,春江水暖鸭先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5、《清平乐·金缕衣》
白居易
金缕衣,罗带裁,腰缠十丈红缎。

覆香阁,卷添尘,埋藏旧时无声。

到来榻,复翻古,看看昔时绣。

6、《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7、《少年行》
杜甫
北固楼临江开,铜雀春深锁二乔。

中庭芳草日萋萋,游鱼空调转深潭。

8、《关山月》
苏轼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9、《题龙阳县青草湖》
李煜
青草湖畔行船客,绿水红树满湖春。

古木烟光共斜阳,更有黄鹂报晓翁。

10、《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行行重行行,落花风雨中。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四年级上册的小古文

四年级上册的小古文

四年级上册的小古文
一、原文。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二、字词解释。

1. 炎帝。

- 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2. 少女。

- 小女儿。

在古文中,“少”表示年幼、年轻,“女”指女儿。

3. 溺。

- 溺水,淹没。

4. 故。

- 所以。

5. 堙。

- 填塞。

三、句子翻译。

1.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 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2.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 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3.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常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四、文章主旨。

这篇小古文讲述了女娃溺水化为精卫鸟后,坚持衔木石填海的故事。

表现了精卫坚韧不拔、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五、拓展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山川之美》【文言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注释】①歇:消散。

②颓:坠落。

③沉鳞:水中的鱼。

④欲界:人间。

⑤与:赞许。

【课文链接】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人们就谈论它,赞美它。

那奇丽的景象啊,往上看,雪峰插云;往下看,河水清清;往两岸看,石头色彩斑斓。

往山上看,一年四季,林青青,竹绿绿。

晨光里,雾气即将散去,猿啼鸟鸣,声音交织在一起。

夜晚时分,夕阳渐渐西沉,鱼儿争相跳跃。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大诗人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异水的人了。

第二单元《鸦狐》【文言文】鸦本不善鸣。

一日,口衔食物,稳栖树上。

适有饿狐见之,欲夺其食,无以为法,乃心生一计,曰:‚闻先生有霓(ní)裳羽衣之妙,特来一聆仙曲,以清俗耳。

幸勿见却!鸦信为然,喜不自胜,遂开声张口,其食物已脱落矣。

狐则拾之,谓鸦曰:‚将来有羡先生唱者,切勿信之,必有故也。

俗云:甜言须防是饵。

——选自《意拾喻言》【注释】①适:恰巧②霓裳羽衣:唐代著名的宫廷乐舞。

传说是唐玄宗梦游仙境后所作。

③幸勿见却:有幸不被(您)推却。

这是古时候的一种谦辞。

【课文链接】狐狸在树林里找吃的。

他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片肉。

狐狸馋得直流口水。

他眼珠一转,对乌鸦说:“亲爱的乌鸦,您好吗?”乌鸦没有回答。

狐狸陪着笑脸说:“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

狐狸又摇摇尾巴说:“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

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几句吧!”乌鸦听了狐狸的话,非常得意,就唱了起来。

“哇……”她刚一开口,肉就掉了下来。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第三单元《自相矛盾》【文言文】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选自《韩非子·难一第三十六》【注释】誉:称扬,赞美。

弗:不。

【课文链接】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戳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怎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第四单元《大禹治水》【文言文】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

尧用鲧(gǔn)治水,鲧用雍(yōng)堵之法,九年而无功。

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bēi)九泽,度(duó)九山。

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选自《经典史记》【注释】雍:堵塞陂:筑坝蓄水度:测量;勘测。

【文白对读】尧、舜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家被淹,房屋被毁。

尧任用鲧来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花了很多时间也没有把洪水制伏。

后来舜用禹来治水,禹采取疏导的办法,带领老百姓疏通多条大河,筑起堤坝,建了多个蓄水池,勘测了多座大山,花了十三年的时间,终于制伏了水患。

他们两个人治水,一个成功,一个失败,那是因为采用的方法不同啊。

第五单元《豺烹羊》【文言文】盘古初,鸟兽皆能言。

一日,豺与羊同涧饮水,豺欲烹其羊,自念无以措辞,乃强责之曰:“汝混浊此水,使老夫不能饮,该杀!”羊对曰:“大王在上流,羊在下流,虽浊无碍。

”豺复责曰:“汝去年某日,出言得罪于我,亦该杀!”羊曰:“大王误矣。

去年某日,羊未出世,安能得罪大王?”豺则变羞为怒,责之曰:“汝之父母得罪于我,亦汝之罪也。

”遂烹之。

谚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即此之谓也。

——选自《意拾喻言》【注释】(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欲:要;患:忧愁,担心;辞:言辞,指借口。

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

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课文链接】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

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亲爱的狼先生,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是不是?”可怜的小羊喊道:“啊,这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出生呢!”狼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第六单元《推敲》【文言文】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注释】①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

②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③韩愈吏部权京兆:礼部侍郎韩愈代理京兆尹。

④左右拥至尹前:随从人员(拿下贾岛)带到韩愈跟前。

⑤具对:全部详细回答。

⑥权:代理……职务。

⑦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

⑧神游象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

⑨辔:驭马的缰绳,这里指马。

⑩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交往。

布衣,百姓。

【文白对读】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

(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第七单元《郑人买履》【文言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dù),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操:拿,抓在手里。

反:同“返”宁:宁可,宁愿。

【文白对读】郑国有个要买鞋子的人,他先量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来到集市,他看中了一双鞋子,却发现自己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于是就急匆匆地跑回去拿。

等他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没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那人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第八单元《鹏程万里》【文言文】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选自《庄子·逍遥游》【文白对读】远古的时候,有一种鸟,名字叫作鹏。

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

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

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

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

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

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

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第26课、三峡教案郦道元●学习目的: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学习重点: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时间:二课时●学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

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

(板书课题及作者)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略无阙处(毫无) b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c夏水襄陵(漫上)d不见曦月(阳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