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古诗诵读渔歌子鄂教版语文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教学反思《渔歌子》教学反思1《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教学这首词时,我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欣赏这首词所描绘的形象,体会这首词所蕴涵的情感。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
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准、读懂、读好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训练学生通过看注释,写画面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想象画面深入理解词内容的环节。
这一环节,主要是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
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说一说,使画面逐渐丰富,再在把心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为展开个性化的朗读做了很好的铺垫。
查了资料知道“唐诗素描”不同于对唐诗的一般意义的解释,它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用优美的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每一首唐诗描绘成一幅精致的写意画。
那么《渔歌子》简单的27个字,就可以想象成:这是江南的春季。
雨迷蒙了远天,西塞山躲藏在更深远的背景中,时隐时现。
一行白鹭充当了这幅静物画中灵动的几笔,纯洁的羽毛如雪,擦亮了人们黯淡的目光。
江面上,满河的桃花是季节写给流水的诗句吗?每一瓣,都是一个清丽动听的词语。
鳜鱼不时跃出水面,肥美的身子一抖,又掉头钻入透明的水中,只留下几圈浅浅的涟漪。
它也想读这首春天的诗么?视线的一隅,一只破烂的筏子泊在静静的江中。
小学语文全部古诗词汇总(鄂教版)

小学语文全部古诗词汇总(鄂教版)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登鹳雀楼静夜思北宋邵雍唐王之涣唐李白一去二三里,白日依山尽,床前明月光,烟村四五家。
黄河入海流。
疑是地上霜。
亭台六七座,欲穷千里目,举头望明月,八九十枝花。
更上一层楼。
低头思故乡。
画夜宿山寺梅花唐王维唐李白宋王安石远看山有色,危楼高百尺,墙角数枝梅,近听水无声。
手可摘星辰。
凌寒独自开。
春去花还在,不敢高声语,遥知不是雪,人来鸟不惊。
恐惊天上人。
为有暗香来。
一年级下册春晓咏柳悯农唐孟浩然唐贺知章唐李绅春眠不觉晓,碧玉妆成一树高,锄禾日当午,处处闻啼鸟。
万条垂下绿丝绦。
汗滴禾下土。
夜来风雨声,不知细叶谁裁出,谁知盘中餐,花落知多少。
二月春风似剪刀。
粒粒皆辛苦。
绝句春游湖小池唐杜甫宋徐俯宋杨万里迟日江山丽,双飞燕子几时回?泉眼无声惜细流,春风花草香。
夹岸桃花蘸水开。
树阴照水爱晴柔。
泥融飞燕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荷才露尖尖角,沙暖睡鸳鸯。
小舟撑出柳阴来。
早有蜻蜓立上头。
早发白帝城宿新市徐公店唐李白宋杨万里朝辞白帝彩云间,篱落疏疏一径深,千里江陵一日还。
树头花落未成荫。
两岸猿声啼不住,儿童急走追黄蝶,轻舟已过万重山。
飞入菜花无处寻。
二年级上册游子吟望庐山瀑布唐孟郊唐李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日照香炉生紫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遥看瀑布挂前川。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长歌行(节选)绝句寻隐者不遇汉乐府民歌唐杜甫唐贾岛百川东到海,两个黄鹂鸣翠柳,松下问童子,何时复西归。
一行白鹭上青天。
言师采药去。
少壮不努力,窗含西岭千秋雪,只在此山中,老大徒伤悲。
门泊东吴万里船。
云深不知处。
山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回乡偶书唐杜牧唐刘长卿唐贺知章远上寒山石径斜,日暮苍山远,少小离家老大回,白云深处有人家。
天寒白屋贫。
乡音无改鬓毛衰。
停车坐爱枫林晚,柴门闻犬吠,儿童相见不相识,霜叶红于二月花。
风雪夜归人。
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年级下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杂诗竹石唐李白唐王维清郑燮故人西辞黄鹤楼,君自故乡来,咬定青山不放松,烟花三月下扬州。
《渔歌子》微课教案与反思

《渔歌子》微课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渔歌子》的背景及作者。
2.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意境。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意境。
2.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1.领悟诗词中的意象。
2.感悟诗词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渔歌子》歌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介绍作者范仲淹及其作品背景。
2.诗词解析(1)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江水”、“白鹭”、“桃花”等,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意境。
(3)讲解诗词的韵律特点,如对仗、押韵等。
3.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词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如孤独、无奈、向往等。
4.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与《渔歌子》相关的诗词,如《渔家傲》、《浪淘沙》等。
(2)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渔歌”为主题的诗词。
五、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讲解、分析、体验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渔歌子》的内容和意境,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2.教学改进(1)在讲解诗词时,可以更多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创作中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教学感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古诗词教学的魅力。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导入1.播放《渔歌子》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介绍作者范仲淹及其作品背景。
二、诗词解析1.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白话译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江水如碧绿如天。
意境解析: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白鹭在山前飞翔,江水碧绿如天。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江水”、“白鹭”、“桃花”等,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意境。
渔歌子教案(精选11篇)

渔歌子教案(精选11篇)渔歌子篇1教学目标:1、认识“箬、笠、蓑”,会写“塞、鹭、笠”,正确读写“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会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体会作者蕴涵在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感知形象,释题入情。
1. 屏幕出示多幅图片,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用几句话来描写一下看到的景象。
2. 这些画面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很有关系,出示《渔歌子》。
3. 自由读词,指名读,教师范读(什么地方值得你借鉴?)。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字音方面重点指导“箬”;书写方面重点指导“箬”和“蓑”的写法;节奏方面重点指导“西塞山前/白鹭飞”的停顿。
)4. 释题。
你对“渔歌子”是怎么理解的?(词牌名,这首词内容刚好与词牌吻合,所以也可算是题目。
)5. 简介作者张志和。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 根据你的直觉,你觉得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2. 再读这首词, 能不能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 释疑。
(重点指导“箬笠”、“蓑衣”、“肥”、“归”的意思)。
交流读懂了多少。
4.你们读懂的是不是就是这样一幅画面?出示“垂钓图”。
用自己的话描写这幅画并结合自己的想象,说给同桌听一听,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
(初春,远山蒙上了一层绿色,白鹭在西塞山前自由地翱翔,桃花盛开了,粉红色的花瓣漂落在春水碧波之上。
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显得十分肥美。
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停舟在春江之上,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钓着鱼。
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5. 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理解的意思,我们不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要用自己的语言,还要加上自己的联想。
让我们再回到词中,出示《渔歌子》,在这幅“垂钓图”中,如果仔细地去品读,还会发现里面的色彩非常丰富,轻轻地读读这首词,找一找有哪些色彩藏在里面?(显性的:白、青、绿;隐性的:西塞山青绿色、桃花粉红……)三、品词赏句,感悟诗情。
鄂教版1-6年级目录

17.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18.山和海的书信
古诗诵读:别董大
语文乐园(六)
19.观潮
20.听泉
21.三潭印月
古诗诵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语文乐园(七)
22.女蜗补天
23.木兰从军
24.军神
古诗诵读:元日
语文乐园(八)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少年
2.小松树
3.小溪流的歌
古诗诵读:游园不值
语文乐园(一)
11.奇妙的田螺
12.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古诗诵读:观猎
语文乐园(四)
13.二泉映月
14.清明上河图
15.魅力
古诗诵读:惠崇《春江晚景》
语文乐园(五)
16.我的故乡在北京
17.美丽的晋祠
18.可爱的地球
古诗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语文乐园(六)
19.空城计
20.鲁智深行侠桃花庄
21.“诺曼底”号遇难记
古诗诵读:西江月
古诗诵读:长歌行
语文乐园(三)
识字(二)
10.篓子里的青虫
11.会上树的鱼
12.自然界的时钟
古诗诵读:绝句
语文乐园(四)
13.雨后
14.滚铁环
15.刮脸
古诗诵读:寻隐者不遇
语文乐园(五)
识字(三)
16.观察日记
17.湖
18.黄山奇石
古诗诵读:山行
语文乐园(六)
19.失物招领
20.青蛙卖泥塘(上)
21.青蛙卖泥塘(下)
20.微笑着面对一切
21.一次着名的冲刺
古诗诵读:望天门山
语文乐园(七)
22.夏天和冬天
23.雷鸟太太的时装(一)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篇6(一)教学目标: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
(三)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较为生动具体表达词中意境。
(四)教学流程:一、揭题导学,初探词意1、同学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都是写钓鱼的。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板书课题)又叫《渔父乐》。
2、读题(强调子读zǐ);①这是一首词,你们知道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吗?②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它就成了词牌名。
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0页,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展示读,师正音①请你读(刚开始学,读通了,读准了,也不错)②谁还想再读?(虽然读得不怎么流畅,但相信学了以后,会读得更棒)③下面老师和大家对对读,好吗?(老师读一句,你们对一句,好不好?)④就这样,我们跟着感觉读。
(师读题目,朝代和作者,生读整首词)二、寻找词眼,质疑细学1、读着、读着,你们在词中看到词人的身影了吗?是从哪几句看到的?2、生读3~4句(1)认识箬笠,蓑衣:是什么工具?(你怎么知道的?你能借助注释读懂词语的方法真好。
你是看插图读懂的,非常直接的一个方法。
)(2)(出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词人?(他在干什么?)(生①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手握鱼竿,在钓鱼呢?)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词人?(生②在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河边钓鱼。
生③在桃花丛中,他??生④刮小风,下小雨时,词人坐在小船上。
)(3)在怎样的日子里,词人在钓鱼呢?A起风:这是怎样的风?你从哪个词语读出风很小?这样的风,我们可以叫什么风?(和风、微风、轻风、习习凉风)B下雨:那这雨呢?(生①很细很细;生②像牛毛,像绣花;生③像发丝)让我们想起了哪些词语?春风拂面微风吹拂凉风习习清风徐徐毛毛雨毛毛细雨细雨如丝牛毛细雨蒙蒙细雨细雨绵绵绵绵小雨细雨如烟烟雨蒙蒙细雨飘零阴雨绵绵淅淅沥沥雨丝飘洒C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叫什么?(斜风细雨)D还可以叫?(微风细雨,和风细雨)F春天: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4、起风了,下雨了,词人回家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板书理解:不须归)为什么不想回家?答案就藏在词的27个字中。
古诗渔歌子教案

古诗渔歌子教案【篇一:渔歌子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学设计桂花九年制学校学校向伟【教材分析】《渔歌子》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通过学习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和三首古诗词,学生能够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天优美清新的水乡画卷。
全诗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
学习这首词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四年级的学生在本学期的第一课初步认识了“词”,对于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同时在前三个年级的学习中,对于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诗意,但是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这首词内容浅显,描写的田园风光优美恬淡,画面感强,因此教学这首诗词主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展开想象,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入诗境,悟诗情,获得审美感受。
【教学目标】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
2、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
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渔歌子》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渔歌子》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渔歌子》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渔歌子》的背景和作者掌握阅读和理解诗歌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教学准备为了有效地进行《渔歌子》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渔歌子》的诗歌和相关的资料阅读和写作的工具和材料教学步骤步骤一:了解《渔歌子》的背景和作者教师通过讲解《渔歌子》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渔歌子》的背景和作者。
步骤二:掌握阅读和理解诗歌的基本技巧教师教授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基本技巧,包括韵律、意象和情感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和解读《渔歌子》,让学生掌握阅读和理解诗歌的基本技巧。
步骤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欣赏诗歌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渔歌子》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步骤四: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表达对《渔歌子》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渔歌子》的背景和作者的理解,评估学生对诗歌的了解和表达能力阅读和理解诗歌的基本技巧的掌握程度的评估,评估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诗歌方面的表现和进步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评估,评估学生在欣赏诗歌和表达情感方面的表现和发展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的评估,评估学生在写作和表达方面的表现和进步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诗歌作品和诗人的创作,让学生拓宽对诗歌的视野和欣赏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才华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拓展阅读,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
5.通过学习这首词,进一步感知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词的意境。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诗歌特色。
关于词中描绘的画面的视频及配乐朗读的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1.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乡村四月》,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悠闲和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
板书题目《渔歌子》。
齐读课题。
2.了解词牌名:“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词牌表示词的节拍、旋律。
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读完这个题目你好像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渔夫划着小船,在江上一边钓鱼一边唱着快乐的歌。
)3.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张志和的资料。
【设计意图:板书完课题后,充分发挥想象,从字面上理解“渔歌子”是指渔夫在捕鱼时唱的歌,为“渔歌子”这个词牌名定下了快乐的基调,学生水到渠成地感受到了词人的心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了解词的知识以及作者的生平,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诗词内容,为体悟诗词打下基础。
】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1.学生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语:(课件出示)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学生行为预设:①“鳜”容易读成jué;②“箬”的读音容易出错。
这两个字的读音要重点指导。
)检查初读情况。
(此处可指名读诗词,继续纠正字音,在此基础上全班齐读。
)(修改理由:从讲课情况看,读准生字词语是朗读诗词的关键,应当予以重视,因此把认读字词这一环节独立出来。
)3.学生再读诗词,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已划出停顿的诗词。
(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因为标画出停顿,在读词时,可能会因停顿太长而把词读的断开。
)教师适时指导:在读的时候读出停顿,并不代表读的断开,要句断气不断。
教师可范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书的要求逐步提高,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
学生一步一步走入诗境,初步把握了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三、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一)释疑解难:再读诗词,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那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交流反馈。
(二)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请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想象,此时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2.学生把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喜欢的画面写下来。
3.学生写完后交流,同时带着想象有感情朗读。
4.老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学习诗词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自读自悟所得,描绘出头脑中的画面,通过全班交流,形成生生互动,自主解读词义,形成最初词境。
同时也在渗透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古诗词,要善于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才能更好的理解其意,品出韵味。
】(三)丰富画面色彩,有感情朗读。
1.师:张志和不仅是位词人,还是一位画家。
如果我们把这首词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大家看看在这幅画中有什么色彩?(白、红、青、绿等)2.师小结: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
苍翠的西塞山,白色的鹭群,鲜红的桃花,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使人在读这首词时,仿佛是在看一幅优美的水乡春汛图。
除此之外,有心的作者还给这幅画染上一层斜风细雨,使整个天地都浸在了一片烟雨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3.再次朗读:让我们有感情读一读这首词,把它美丽的色彩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通过对本首词色彩的挖掘,丰富脑中的画面,进一步体会到诗境之美,朗读的情感更上一个台阶。
】(四)“身临”画面,有感情朗读。
1.欣赏视频,“身临”画面。
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张志和,跟随他去西塞山的水边感受一下诗里的意境吧。
(播放西塞山景色录像,学生边欣赏边听老师旁白: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翱翔,忽而低旋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停落于绿树枝丫,翘首远方;忽而飞向高空,尽展优美的姿态。
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那样娇嫩。
这时正是鳜鱼最肥美的时候。
渔翁戴上青色的箬笠,穿上绿色的蓑衣,荡舟于江上,静心垂钓。
此时微风拂面,细雨如烟,眼前景象犹如仙境。
)2.配乐吟诵诗词:此时,若你就是张志和,面对此情此景,你将怎样吟诵这首词呢?(指名诵读)【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学生描绘画面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更加生动的画面,加上老师的描述,使学生深入其境,感受诗意,读来更有了情感。
让学生动笔来写,更是注重全员参与,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动脑去想去写,进入词境,感悟词韵。
】(五)换位体悟作者内心情感,有感情朗读。
1.创设情境:老师被大家的朗读深深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如若我读得好,请大家为我鼓掌好吗?(老师故意读错,把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改成“斜风细雨必须归”。
)学生指出老师读错了。
2.换位体悟:若你是张志和,你同意我的改动吗?为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到作者留恋山水,不愿归去这一情感。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陶醉田园美景)3. 延伸阅读,升华情感。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张志和,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生合作,创设情境: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
咱们也来对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学生回答预设:①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②生:哥哥啊,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③生:哥哥,这里生活那么舒服,那么悠闲自在,这正是我向往的生活啊!(修改理由:此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入诗境,走进词人的内心,学生自然而然就领悟了诗情。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留恋悠闲生活)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此时可试着让学生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学法:通过哪些方法读懂了这首词?(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可能会总结到通过查字典、看注释、了解作者、朗读、想象等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取:反复诵读想想画面(课件出示)【设计意图:教师有意的出错,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为学生创设情境,巧妙引领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悟到词蕴含的情感之美,再来朗读更是入情入境。
这样,读出韵味,体会情感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1.谈话:师:同学们,前面呢我们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乡村四月》,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悠闲和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
看课题,一起读一下课题。
生齐读:渔歌子。
2.了解词牌名: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词牌表示词的节拍、旋律。
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同学们,刚才你们看了这个题目,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啊?生1;我好像看到了一个渔夫乘着船,在唱着歌钓鱼。
生2:我看到了湖上有一个渔夫,钓着鱼,然后唱着渔歌。
很高兴。
3.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张志和的资料。
师:那么这首词的作者是唐朝的张志和那么下面啊,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张志和。
(出示课件)大家看,这边是张志和的画像。
我来给大家读一下:张志和,唐朝诗人,曾在朝廷为官,后来被贬官。
从此隐居于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并做了渔歌子五首。
据说他钓鱼从不用鱼饵,可见其志并不在鱼,而在山水之间的安逸、悠闲自得的情趣。
我们了解了作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请同学们试着读这首词,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生:全班自由读。
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1.学生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
师:这首诗中有几个词语比较难读,大家来看大屏幕。
谁想来读一读这些词语?生1: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箬笠”读的不熟)师:请把“箬笠”这个词再读一遍好吗?生2:箬笠师:谁来再读一遍?生3: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箬笠”一词读的不准确)师:谁来帮帮他?生4:箬笠师:全班一起齐读生全班:箬笠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些词语2遍。
生全班: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师:相信同学们这遍读会读的更好。
谁来读一下这首词?生: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得真好,大家一起来字正腔圆的读一读这首词。
生全班: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再读诗词,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师:你们知道吗?古诗词最讲究的是节拍和韵律。
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把这首词的节拍和韵律读出来。
(课件出示)看老师已经把这首词的停顿标画出来了,誰想来试着读一读?生: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的太好了,大家听出停顿了吗?生全班:听出来了。
师:是啊,他读的句断气不断。
我们再读的时候买也要像他这样。
来,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下。
生全班: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三、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一)释疑解难:再读诗词,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师:刚才大家吧这首词的节奏的节奏读出来了。
我们下面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请同学们借助字典或者文中的注释,说一说你都读懂了那些内容?说给你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听。
好,开始。
(学生四人一组,在小组内交流)师:同学们都交流完了。
谁来说一说,你都读懂了哪些问题?生1:我从“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一句读懂了,在西塞山前有许多白鹭在飞。
”生2:我“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一句中知道了渔夫他戴着箬笠,穿着蓑衣,钓着肥美的鳜鱼。
就算刮着风下着雨,也不想回家。
生3:我读懂了“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前有白鹭飞过,白鹭落在了西塞山旁陡峭的山峰上。
粉红色的桃花盛开了,流水静静地流淌着,有几条鳜鱼跳出水面,漾起一条条波纹。
师:你不仅读懂了内容还说得这么美。
(二)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1.师:同学们,别克这首词有短短的27个字,这里面却有着丰富的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给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