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

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
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

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

现代文明社会必须具备的四大支柱:科学、技术、管理、教育

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这两个方面的能力。

因此,一个国家管理能力的高低,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成败。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实现公共管理是我国行政发展的目标选择

(一)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的概念及其隐含的缺失

行政管理--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的管理及为此进行的行政机关内部事物的管理。它实际上是一种政府行政、政府独政的局面。

其间隐含着以下缺失:

1.政府主导,居高临下--其结果是牺牲民主

2.救世主观念,"保姆"意识--其结果是牺牲社会活力。

3.擅权专政,失去监督--其结果是导致腐败

4.全能政府,职能上的"帝国主义现象"--其结果是导致低效

(二)公共行政的概念及其包含的积极内含

公共行政的基本涵义:公共行政是指为了公益目的,由享有国家公共权力的机构或人员在公民广泛参与及其制约下对公共事物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公共行政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公共行政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公共行政主要方式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社会公共政策,综合运用各种调节手段,从宏观上间接调控社会生活;公共行政职责任务是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组织管理好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促进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公共行政概念包含的积极内含:

1.管理的目标--为了公共利益、公众利益,而非个人利益、部门利益。

2.管理的范围--公共事物,而非一切事物。

3.管理的把握--公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4.管理的过程--公民参与及其制约。

5.管理的机制--公共责任制度。

(三)公共管理的概念及其实现的变革

1.公共管理的含义

所谓公共管理是指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共同参与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规划、协调和执行的活动。

理解和把握公共管理的概念应注意三点:

(1)公共管理主体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三大主体所组成的管理体系。

三大主体中,政府是公共管理实施的"主渠道"。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非政府组织和民众参与公共管理在现代国家中呈逐步发展的趋势。

(2)公共管理客体(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

它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经济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三个方面。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发展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开展社会公共服务等。

(3)公共管理的核心是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事实上或者可能影响到全体成员的利益。公共利益是全体成员个人利益的体现,但公共利益又不是成员个人利益的加总。

实施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而非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如为全社会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市场秩序问题、贫富差距问题、通货膨胀问题、人口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等。

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和本质。

2.公共管理实现的变革

(1)管理的主体多元化--政府不再是公共事务管理的唯一主体,社会组织、非政府公共部门(中介组织)也参与到公共事物的管理中来,

出现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趋势。

(2)权力形式的分散化--过去权力集中在政府手中,现在权力散落在社会各个层面,政府更多的是服务,而非权力。

3.管理手段的市场化--政府在管理公共事物的过程中,尽量引进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用企业精神改造政府管理,使公共服务个性化。

(1)政府职能合同出租。将政府承担的大量的服务性职能,通过委托代理、合同承包这样一些市场化运作机制委托出去,让社会其他机构来承担。

(2)打破垄断,放宽公共领域对私人资本的限制。

4.管理模式的灵活性--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谈判、信息交流、交往等合作关系,不是强制关系,是一种通过互动来实现的。

5.管理过程的效率性--有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最低的消耗去实现行政目标。

二、公共管理基本职能

公共管理职能是指公共组织的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绩效与作用。

从阶段上看,公共管理的职能表现为对有关公共事物所做出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四个方面。

我国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

1.服务职能。现代公共管理理念主张管理就是服务,公共组织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公共组织应尽可能地为社会提供满意的公共产品。 "顾客"至上、"顾客导向"是公共管理的工作模式。各国政府都致力于建立一个"企业家"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满足人民的合理期待和正当要求,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标准。

(1)提供纯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

(2)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

(1)提供纯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

A.提供法律体系和公民权利保护;

B.保证分配公正和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政策

C.国防、外交、国家安全;

D.中小学义务教育、公费医疗系统等。

(2)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

A.提供自然垄断型的准公共产品:下水道系统、供水系统、铁路运输系统、公路交通系统、天然气煤气系统、电力输送系统、电话电讯系统、垃圾处理服务等等;

B.提供福利型公共产品:邮政服务系统、传染病免疫措施、必要的娱乐设施、避孕计划、统计情报等。

C.政府管理私人部门所产生的管制性公共服务。

2.经济职能。为组织或成员实现或争取到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是上述服务职能的宗旨或目标。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现阶段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宏观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等。

3.规范与约束职能。无论是广义政府组织颁布的宪法、法律,还是具体执政的行政当局公布的政策、条例,除非通过法律程序加以更改,全体民众无论各自是否赞成,在当时条件下都必须遵守、执行。

4.安全保障职能。(1)全体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经济权利;(2)国家有义务保证公民的政治、经济权利不受侵害。

三、当代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

1.公共管理理念有待深化

传统政府管理理念认为,社会公共事务只有政府才能解决好。在这种理念支配下,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大包大揽,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

现代政府管理理念认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应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吸纳非政府公共组织和公众的参与,才能广泛、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解利益矛盾。

2.政府角色需重新定位

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我国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也在发生转变,即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变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①政府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依然过多,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形成。

②规范、监管市场秩序的力度不够,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③一些政府部门出现利益集团化和非公共机构化倾向,公共服务职能弱化,易滋生体制性腐败。

④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利关系尚未完全理顺。

⑤依法行政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不高。

3.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遭遇障碍

非政府组织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自愿的公民组织,通常由利益与兴趣相同或相近的人们组成。

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①法律制度安排缺位。

②政府改革不到位。

③理论研究滞后。

④非政府组织缺乏自律。

⑤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

4.公共管理模式需要重新

公共管理模式改革的基本方向是:

(1)构建政府为主的、非政府组织广泛参与的多主体公共管理格局。

(2)培养职业化管理人员和管理团队。

(3)建立科学的绩效标准与绩效评估体系。

(4)公共服务机构的分散化和小型化,公共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5)引入公共物品供给的竞争机制。

(6)采取与更大的授权相适应的灵活激励机制。

第二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一般说来,每个公共部门拥有的资源大致有五种:物质资源、财政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公共人力资源。这五种资源是公共部门管理、实现其社会服务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而公共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提高公共生产力的关键。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1.人力资源的含义及特征

人力资源的含义:人力资源实质上就是人所拥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组织所利用,对价值的创造起贡献作用的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个性行为特征与倾向等经济资源的总和。

人力资源的特性:

能动性、时效性、增值性、非经济性、个体差异性和有限性。

2.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组织、培训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匹配",即做到人与事的匹配。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从一般意义上讲,依据组织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组织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推动组织发展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具体包括:

(1)人力资源计划与配臵。

(2)人力资源潜力的激发。

(3)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

(4)业绩评估和激励。

(5)协调劳动关系。

(6)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7)人力资源信息管理。

(8)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效益核算。

(三)人力资源管理3P模式--选人、育人和用人

1.选人要依据组织参与市场竞争获取竞争优势或完成组织使命的需要,结合组织的实力提出自身的用人标准,从社会招聘或内部现有员工中选出适宜的人员;

2.育人就是要使员工通过不断的学习实现自身能力的保值增值,满足组织当前以及未来参与市场竞争、服务社会的需要;

3.用人是指按照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人员的能力,寻求组织、员工与竞争的最佳结合,实现组织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可以认定,正确地使用正确的人以实现组织的目标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最终归属,因为资本只有使用才能带来效益。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及任务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从宏观上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了保证整个公共组织系统有效运行,实现工作性质与人力资源整体结构的相互动态匹配所进行的人力资源供需预测、规划,拟订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政策以及相应管理标准,实现公共部门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活动。

从微观上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某个具体的公共行政组织为了履行其公共管理职能,实现公共利益,而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对其所属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录用、任用、使用、保障等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

1.利益取向的公共性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

2.管理行为的政治性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具有显著的政治性色彩,而不仅仅是一项纯粹的技术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公共部门人员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公共权力等政治资源分配和调整下的结果,其本身也就是一种政治行为。

(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

1.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管理体制这是当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

2.创造一个良好的用人环境。良好的环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推动人才的成长,而恶劣的环境将压制人才的积极性,甚至扼杀人的创造性。

3.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及管理手段。

4.强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强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就是为了规范政府的人事行政管理行为,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动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

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要素有用原理

"没有无用之人,只有没有用好的人"。每个人只要能放在一个与其能力和愿望相匹配的地方,就能发挥其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本质上就是管理者怎么用好人的问题。

(二)同素异构原理

同素异构原理意思是用同样数量的人,用不同的组织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不同的权资结构和协作关系,达到正确处理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每个劳动者的技能、专长和积极性、创造性,即优化组合人力资源,可以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

(三)激励强化原理

激励可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期望行为,从而显著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是激励强化。

根据这一原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应注意对人的动机的激发。这里的关键是设臵目标:目标应该既符合组织总体目标的要求,又包含较多的个人需要;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实现的可能性。

(四)互补增值原理

人作为个体,不可能十全十美,而是各有长短,即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以通过个体间取长补短而形成整体优势,达到组织目标,这就是互补增值原理。

互补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年龄互补、关系互补和性别互补。

互补增值原理体现出组织构建团队的思想。

(五)弹性冗余原理

弹性冗余原理是指在对人力资源的使用中必须留有余地,保持合理弹性,一方面使人感觉工作紧张,有压力;另一方面又感觉还有潜

力和余力。也就是人的工作状态处于合理的"度"的状态。这个度包括体力劳动强度、脑力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强度和工作目标强度。

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公务员制度

(一)公务员的概念

1.西方国家公务员的含义和范围

在西方国家,公务员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其政府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

(1)小范围的划分方法。将公务员限定在政府系统内,并将选举产生和政治任命的官员排除在外的所有工作人员,一般称为事务官或常任文官。典型国家包括英国以及原英国的海外殖民地。

(2)中范围的划分方法。将政府行政机关中的所有工作人员统称为公务员。美国和德国就属此类型。

(3)大范围的划分方法。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系统工作人员、立法、司法、检察机关、军职人员及在公共企事业单位供职的人员统称为公务员。法国和日本属此类型。

2.中国国家公务员的含义和范围

公务员定义为"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我国公务员的范围:

中国共产党机关工作人员

各级人大机关工作人员

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各级政协机关工作人员

法官、检察官

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机关的工作人员

这比许多西方国家公务员的范围要宽泛。

(二)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1.两者的社会政治背景不同

西方的文官制度是在多党或一党多派相互竞争、轮流执政的条件下,为保证政策延续和政局稳定而建立的。我们国家公务员制度实行的背景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不存在轮流执政。它服务于党的政

治路线,这是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有着根本的区别。

2.两者的政治要求不一样

西方国家规定文官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保持"政治中立"。我国的公务员制度要求公务员必须自觉地在政治上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保持一致,有选举权,也有被选举权。

(三)公务员与政府雇员

所谓政府雇员,是指政府引进的专门人才,他们不占用行政编制,不具有行政职务,不行使行政权力,完全实行契约化管理,并且限制了雇员的就职范围,即只从事某项专业性工作。

自2002年我国吉林省率先引进这一制度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和省份都积极开展政府雇员试点。

政府雇员制与公务员制度的区别:

(1)适用的法律规范不同。公务员属终身雇用,由专门的《公务员法》进行调整、管理,而政府雇员属于合同雇用,依照《劳动法》来约束政府和雇员双方的行为。

(2)用人方式不一样。无论是选任还是委任,公务员制度都是刚性的,都是终身的。而政府雇员制的用人模式与企业一样,是市场化的。

(3)管理方式不一样。对公务员的管理,如录用、考核、奖惩等都有法律规范作为依据,而雇员则完全按照合同进行管理,是一种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4)薪酬待遇不一样。公务员制度有一套完整的工资体系,是刚性的薪酬体系。政府雇员制则是按岗定薪,具有市场化特征,因此并非意味着高薪。

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人力资源规划。

(二)公共部门工作分析--包括职位说明书及任职资格。

(三)公共部门的人员招聘选拔--公共部门的人员招聘就是不断获取组织实现其使命所需要的合格人员。

公共部门的人员招聘应该符合五大基本原则:

公开原则强调将公共部门的招人计划、进程及对象向全社会公开,广纳贤才。

竞争择优和组织考察相结合的原则讲究公开竞争,优胜劣汰。

平等原则强调对所有的报考者一视同仁,不得人为制造不平等限制条件或其他一些不平等的优先优惠政策。

以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中心的全面考核原则强调对报考者应该从德、能、勤、绩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加以考察。过硬的政治素质是公务员招聘的第一要求。

量才使用原则强调应视工作的难度和个人的能力大小,合理地量才、量能录用,不能造成人才虚臵现象,因此,招人的时候必须强调适才。盲目招聘硕士生甚至是更高学历的人,导致大量的人才虚臵。

(四)公共部门的人员培训开发

公共部门的人员培训就是指以提高成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绩效为主要目的,在成员任职期间开展的继续教育和训练活动。

相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我国公共部门现阶段的人员培训更强调政治理论和政治素质。

公共部门的人员培训与职位升迁紧密结合,强调专才和通才的结合。

(五)公共部门的人员绩效管理

所谓绩效考核,从内涵上说就是对人与事的搭配进行评价,即对人及其工作状况进行评价,对人的工作结果,要通过评价体现人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

所谓绩效管理,就是以绩效考核为主体,对员工达到何种目标和为什么要达到此种目标达成的共识与承诺,以及促进员工取得优异绩效的管理过程。

绩效考核强调的是对结果进行客观评估,而绩效管理强调如何通过过程的监督、控制和引导提升绩效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公共部门的人员进行考核,更多地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从单一的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过渡是我们实施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绩效管理更强调绩效沟通和绩效辅导而不是威胁性的考核,强调的是寻找改进的措施而不是发现哪里有错误,强调的是绩效实现以及提升的计划而不是对照指标的判断,强调的是改进

的激励而不是过去行为的惩罚。

加快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考核改革是提升公共部门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五章公共危机管理

一、公共危机及公共危机管理

(一)公共危机的含义及其特点

含义:公共危机就是专门指对社会大众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及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的状态或事件,是来自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内部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各种危机。

特点:

1.普遍存在性--公共风险与公共危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常态。政府的作用就是尽力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避免其演变成为公共危机。

2.突发性和紧急性

3.不确定性和易变性--是危机最重要的特点,一些学者甚至以此作为危机定义的基本内涵。

4.扩散性--公共危机在发展过程中还会引起一连串的相关反应,这些反应被称之为"涟漪反应"或"连锁反应",是公共危机扩散性的表现。

5.聚焦性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状态和特殊形式,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公共机构建立必要的危机预防及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的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管理过程或管理活动。

公共危机因其发生的突然性、不确定性、易变性和极强的破坏性,使得应对危机不能通过正常机制,而必须是特殊、紧急的应对机制。

危机管理并不只是处理危机,降低危机的社会危害,还包括未雨绸缪,防范危机的发生。

2.特点:相对于企业危机管理而言,公共危机管理具有目标的无

选择性、主体多元化、决策的系统化、执行的法制化等特点。

二、公共危机的类型

(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性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性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具有公共卫生的属性。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公共卫生事件中最引人瞩目且难以应对的。

(二)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引起的

具有破坏性的危机

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危机是指由于自然的因素导致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以致对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破坏性的事件,包括地震、干旱、洪水、龙卷风等。

(三)特大安全事故

一般将一次性死亡人数在10人以上的事故称为特大安全事故。特大安全事故主要包括:特大火灾事故、特大交通事故、特大建筑质量安全事故、民用爆炸物品和化学危险品特大事故、煤矿和其他矿山特大安全事故以及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特种设备特大安全事故等。

目前,发达国家的安全预防投资占GDP的3.3%,我国的安全预防投资仅占GDP的近1%,可见二者之间的差距较大。

如何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尽量减少特大安全事故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事件

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事件是指由于利益调整所涉及的利益冲突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并使得大众利益受损的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属于通常意义上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在民法范围内可以解决的事件。

世界各国发展的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处于l 000-3 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

衡、社会伦理需要重建的关键时期。中国现在已经进入此发展阶段。

三、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是建立一整套包括组织、决策和指挥,信息传输和处理,物资准备和调度,人员培训和技术储备在内的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

依据公共危机发生的过程分类,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包括危机预防机制、危机预警机制、危机反应机制、危机救治机制、检查监督机制、社会动员和参与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和评估学习机制。

(一)危机预防机制

当代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势在于从对危机的回应转为对危机的风险管理。

所谓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的确认、风险的分析、风险的评估、风险的监控等一系列活动。实行危机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预防危机。

公共危机预防机制的作用,在于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尽可能地减弱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使我们能够从容面对危机。

(二)危机预警机制

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就是对危机迹象信息的识别、评价以及危机警报的发布。

将公共危机事件分为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四级,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当某一信号达到事先定下的指标值之后,我们就用相应的颜色进行预警。

危机事件信息的监测网络就成为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核心部分。

(三)危机反应机制

公共危机的反应,是指危机发生后,相关公共部门对危机事件的紧急应对。公共危机的反应机制主要包括紧急干预和危机应对预案启动两个重要环节。

紧急干预是指危机一旦发生,各级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力,充分发挥政府的权威,对处臵危机所采取的积极干预政策,政策具有强制性。

预案启动是指危机应对方案随危机的发生而即时启动,它包括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迅速成立和及时运作,各种应急措施和紧急

处理手段即时启动;在危机期间,相关单位和个人无条件地服从指挥部的统一领导。

衡量反应机制好坏的标准包括动用资源的程度、决策的速度和执行的力度。最关键是决策的速度和执行的力度。

(四)危机救治机制

危机救治机制由危机救助与危机后治理两个要素构成。

1.危机救助,包括物理性救助和心理性救助两种基本方式。一般来说,某一公共危机发生后,首先实施的就是物理性的危机救助。从影响看,物理性救助更多地涉及眼前利益和着眼于消除危机的显性影响。心理性救助则更多地从危机对相关人员的长期影响出发。从现实各种公共危机的影响看,心理性救助难度最大,而其意义却更为重要。

2.危机后治理包括危机后对预案的治理和危机后有关危机成因的报告整理。

(五)检查监督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的检查监督机制包括对危机决策之后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还包括对危机处理过程中公共资源分配的检查监督。

强大的执行力是危机管理的保障。

对危机决策贯彻落实情况在我国多由办公厅(室)特别是其中专门从事检查督促工作的督察处(室)承担。

(六)社会动员和参与机制

社会动员和参与机制是在政府主导下,动员全社会力量有序地参与对公共危机的防范与治理。

公共危机管理特别需要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成功应对危机的决定性力量。

(七)信息披露机制

在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公共管理部门要及时发布真实信息,以争取社会了解、配合和支持。

各个部门应该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八)评估学习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的评估学习机制分为危机发生过程中的评估学习和危机发生后的评估学习。

危机发生过程中,重在评估,研究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可能发展的方向、造成危害的程度等,为有效地开展及时的危机处理做好准备。

危机发生后的评估和学习是为了总结经验,避免以后再次发生类似危机,或为以后处理类似危机积累经验。

四、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应对公共危机应当坚持把保障公民生命安全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首要任务,增强公民居安思危的意识和自救互助的能力。

以人为本原则,要求在公共危机发生之后,所采取的各项措施要最大限度地保护、挽救最大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哪怕这样做要付出较大的成本也在所不惜。

(二)速度第一原则

速度第一原则强调决策的速度和执行的速度。解决突发性危机必须坚持把速度放在第一位,其中决策速度是最重要的。

危机面前的决策很难追求最优,只能追求"次优",先快速决策,防止危机事态的扩散,减少损失。

(三)系统运行多级联动原则

系统运行多级联动,就是要求一旦某一危机发生,就能够启动危机处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从上到下迅速决策、传递和执行的系统,是一个能左右协调各个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只有多级联动,才能调动最广泛的社会公共资源,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防止危机扩大。

(四)承担责任原则

承担责任原则强调的不是在危机发生的时候追究谁导致危机发生,而是强调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面对危机敢于承担决策责任,敢于行动。

承担责任是速度原则的保障。

(五)真诚沟通原则

真诚沟通是处理危机的基本原则之一。这里的真诚指"三诚",即诚意、诚恳、诚实。

诚实是危机处理最关键也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陈振明等著《公共管理系统学(第二版)》2017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公共管理学 参考书目:《公共管理学(第二版)》,振明等,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版。 1.组织的含义。 P28: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 2.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部门化和专业化) P38: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是指一个组织成员之间受教育和培训的差异程度,专业方向和技能、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等方面的差异程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组织部部门与部门之间或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 3.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P38: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是指组织结构中纵向垂直管理的层级数及层级之间的差异程度,这就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单位或部门的数量。 4.完整制。 P45: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一位行政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完整制下的组织实行分工协作,以取得协同一致的效果。优

点:权责集中分明,组织结构简单统一,机构之间分工合作好,有利于领导机构的全局统筹和行政命令的贯彻执行,并能人尽其用,发挥专业优势。缺点:行政首长权力过分集中,属下单位缺乏自主性,容易造成因循守旧的工作作风。 5.公共组织的变革要实现的目标。 P56:一是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即公共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在提高适应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公共组织及其人员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的更新,提高工作效率。三是使公共组织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或更好地完成公共事务管理的任务。 6.组织变革的环节。 P:57:一是对违纪的感知,即组织成员意识到组织变革的必要性。二是对变革方向的确定,即通过分析环境变化,确定组织变革的目标及方案。三是变革,即变革方案的实施,对变革所影响到的成员进行沟通,推行新的组织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四是监督调整,即根据变革进程调整相关措施,并将变革成果固定下来,实现新行为模式的“在化”。 7.全球治理的概念。 P66:全球治理指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其特点主要包括:①治理主体是世界围的公共行动者。②治理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包括公益问题和公

公共管理学简答论述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四、简答 1、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2)欧洲或莱茵模式3)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2、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 答: 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3)权力过于集中; 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3、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 答: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2)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3)入世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论述题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答: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第四,就人事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的多。第五,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因此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点。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管理与其它体制不同点有哪些?答:1)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式是不同的:(1分) a,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1分)奉行三个原则: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自我负责原则(3分)b,由于爆发经济危机,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1分)c,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涨”现象,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由此兴起(1分) d,80年代以后西方的政府管理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的思路来进行的(1分)2)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也是不同的:(1分)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1分);欧洲或莱茵模式(1分);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1分) 3、案例分析: 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 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

(考研)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常考知识点及未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常考知识点及未考知识点汇总 第1章公共管理导论 1.1 公共管理的意义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学的特质 1. 公共管理是以整合性的概念。 2. 公共管理是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部门 3. 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 4. 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 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 公共管理关注政府改革和政府再造。 7. 公共管理是以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的特质以及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1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公共管理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公权力,私组织则没有。公部门的权威来自制度与法律的授予,而私部门则是来自经济性的市场力量。 2多元制衡与自主性公共管理只有有限的管理自主权但却有着复杂的政治界面,而私部门管理则由相对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3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政府具有促进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公共管理区别于私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而私营企业和组织往往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 4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对于政府而言,凡是法律未允许的便是非法的。而对于私领域的管理而言,法无禁

止即自由。 5政府与市场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的管理的一个最重要之处在于政府与市场的区别与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垄断与市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自由与依赖;利润与支出等。 6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公共部门处在社会各种力量作用的核心,承担着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的职责,所以政府理性往往是多元的,应考虑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平衡;而私部门的管理大多为工具的经济理性,往往较少顾及其他理性的考虑。 1.5 公共管理:现时代的挑战 1关于回应维持宪政秩序和政府稳定问题 2关于如何在公共管理与维系并发展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问题 3关于平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以促进政府治理的有效性问题 4关于如何平衡目前及最近未来与较长远未来的需要问题 5关于回应全球化的挑战问题6关于如何应付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问题 7如何应付越来越多的官僚腐败,重振公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 8关于重振政府的治理能力问题 9如何构建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模式问题 10重建公共管理的道德秩序 11关于如何发展有效的组织体制的问题 12公共管理如何应付复杂、不确定与变革的问题 第2章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2.3 公共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性技能术性技能主要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所需的技术与方法。这是现代公共管理日益专业化的趋势所要求的。

公共管理学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学 第一讲公共管理学概论 问题: 1.公共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之间的区别。 2.公共管理学对传统行政学的突破。 3.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条件。 4.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5.公共管理学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 一、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一)公共管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公共物品”和“公共事物”。 “公共物品”是属于大众所有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特性: 1)非竞争性。是指人个消费物品或事物在由一个人消费的时候,并不影响和减少其他人的消费。 2)非排他性。是指阻止一个人的消费享用该产品,代价是非常大的。 “公共物品”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管理的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 对管理的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 社会公众利益的职能活动。 公共管理有五个内涵。 1)公共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或其他组织。 2)公共管理对象是公共事物。公共事物的特征有:a.公共事物与公共利益有直接关系; b.公共事物管理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公共管理是永恒存在的。具体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于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并且工作 绩效不能简单以利润或效率作为标准。 5)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二、公共管理的具体类型。“三分法”。a.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定的,以便于管理。b.政府管理。 处理公共事物,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c.非政府组 织管理。是指除政府门部外其他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物,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霎时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三、公共管理学的特点。 1.公共管理学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延续了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方面的内容,以及企业管理方面 的内容。 2.公共管理学在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情况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运用于公部门。 3.公理管理重视与外界环境关系,强调以最高领导者的战略设计和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并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是意味着一种新的治理方式。 5.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价值调和与责任。“效率,效能,公平,经济。”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的是政府的改革与再造。建立服务型政府,比如电子,生态,高效及法 制等。

《公共管理学》主要知识点

《公共管理学》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财政补贴:是政府基于某些特殊的需要将部分财政收入直接分配给生产者或消费者,提供无偿补助.是政府调节微观经济的重要财政杠杆之一,也是发挥公共财政分配机制作用的特殊手段. 2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电子政务实际上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政务工作信息化.P248 3风险型决策P134 风险型决策是介于确定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之间的一种决策,即决策时存在一个确定目标,掌握了部分决策必备的信息,面对两种以上的环境和条件,有可供选择的方案,而且每个方案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但可预测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对决策结果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决策。 4改变航道原理: 计划是面向的未来的,不能一成不变.如果情况预期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就需要在必要时改变实现目标的进程,以保证公共计划的航向一直对准所要达到的目标.与灵活性原理使公共计划本身具有适应性不同,改变航道原理是使公共计划执行过程具有应变能力. 5公共财政:是国家暖和政府为满足公共利益和需要,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经济活动,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公共财政既是国家财政的一种类型或模式,同时也是政府处理与市场关系的一种管理活动,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常常将公共财政等同于公共财政管理.P198 6公共管理P8 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为解决公共问题,追求公共利益,动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地施行与监督等,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7公共管理监督P159 公共管理监督指贪污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和监察和督导活动。 8公共管理人格: 是指公共管理者与其他职业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公共管理者的伦理尊严,伦理品质,伦理境界以及所理解与实现的社会伦理价值的总和,它是公共管理者在社会活动,特别是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地位与作用的统一,是其长期的习惯性的伦理行为的升华. 9公共管理协调P152 公共管理协调指协商、调整公共组织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和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使之权责清晰,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目标和提高整体效能的行为。 1 公共决策P132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事务过程中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做出决定的过程。 1 1公共伦理P97 公共伦理是指用以实现共同价值和利益,规范全体社会公众(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各种道德规范、规 章制度等。 1 2公共选择理论:又称理性选择论,即美国经济雪茄布坎南创立的公共经济理论,主张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 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把政治决策分析与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为公共管理改革提供全心的理论平台。它的一个核心论点就是认为人是理性的,都想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因而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受自我利益支配的。 1 3公共组织P8: 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依法成立的具有公共利 益、运用公共权利来管理公共事物及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1 4公务员辞职:是指国家公务员根据本人的意愿,依照法律规定,辞去现任职务,解除或部分解除其与国家行政机关权利义务关 系即职务关系的一种行为.

公共管理学基础知识汇编

公共管理学基础知识汇编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公共行政: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公共管理:尽管公共管理也包含了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但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所以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2. 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是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已经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3.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与私人管理存在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二、 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三、 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四、 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4. 治理与善治治理概念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善治是 90 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口号,它主要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二 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该领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无论是政策分析途径还是公共管理途径,都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途径的过时或者失效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作为它的竞争或替代途径而出现的。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形成的,并在 60 年代中期以前一直居于支配地位的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是建立在科层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基础上的,它将自己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行政组织或官僚体制上,以组织的内部取向,注重机构,过程和程序以及行政原则的研究,并以行政效率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2.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公共管理途径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和商学院逐渐成长起来,几乎同时出现了出现了二种不同的公共管理途径:一种是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简称“P 途径”另一种是商学院的---商业途径简称“B 途径”。B 途径强调将工具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的管理研究中,并仍然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P 途径来自公共政策学院,它强调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重视规范研究,并关心改善管理绩效,主张从经验中学习,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深管理者的对话。经过 20 世纪七八十年的孕育和发展,公共管理的 B 途径与 P 途径逐渐融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1991 年第一次美国的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在雪城大学召开,可以说是公共管理新范式诞生的象征性标记。3. 公共管理范式新在何处凯特尔认为,公共管理运动所发展起来的公共管理途径是一种全新的途径,它既不同于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途径,也不同于政策分析

公共管理学的知识要点

公共管理学的知识要点 一、何谓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二、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异同?你认为私部门管理可以应用到公共部门的管理中吗?为什么? 1、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作为本质上属于国家的一种活动,公共管理不可避免地包括政治权威的作用,它的主体是政府,其权威的行使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而私人管理虽然也有权威,但其权威是经济的权威或市场的权威,其权威取决于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是在国家民主宪政的框架下进行的,在民主宪政国家,公共管理的权威是割裂的,政府部门虽然较重视层级节制的权威,但仍常常处于各种政治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其自主性受到很大的影响。而私人部门的管理则具有相对充分的自主权。 3、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公共管理: 政府有责任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政府所提供的是公共产品。 私人管理: 私人物品;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经济利润。 4、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 环境:由宪法规定的权力分立与联邦制为美国的公共行政营造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 运作过程:参与公共政策的指定和执行,其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并以政府的强制权力为后盾;公共行政管理者参与政策制定受到政治力量的影响,要争取不同的政治力量的支持。为了保证公共管理者的公共性,公共行政实践应遵守公共价值,即代表性和透明性,并遵守正当程序。 5、政府与市场

垄断与市场;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自由与依赖; 利润与支持。 6、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部门处于社会各种力量作用的中心,公共行政事实上也承担着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的职责。在一个变革的、多元发展的社会中,社会利益是多元的,社会的价值也是多元的,而且利益和价值之间往往也是冲突的,政府需要在多元的、甚至是冲突的利益和价值之间作出平衡和抉择。因此,政府治理中的理性往往是多元理性,应考虑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平衡,而非单一的考虑。 价值观: 宪法也确立了公共部门特有的价值观,如其对效率的追求就受到代表性、责任、透明性以及正当程序 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区别 ?萨缪尔逊:“与来自于私有物品的效益不同,来自于公共物品的效益牵涉到对一个人以上的不可分割的外部消费效果。相比之下,如果一个物品能够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够分别按竞争价格卖给不同的个人,而且对其他人没有产生外部效果的话,那么,这种物品就是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常常要求集体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提供出来。” ?斯蒂格利茨:“公共物品是这样一种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成本(它们是非排他性的)。” ?世界银行:“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货物。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这些特性使得对公共物品进行收费是不可能的,因而私人提供者就没有提供这种物品的积极性。” 四、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动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环境的变化与行政改革 经济的一体化对各国都带来的挑战和压力,推动了各国的行政改革。 1、行政体制的国际接轨与各国的行政改革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第一章 1.何谓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质 答: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 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社会性、管理性。 2.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答: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七个要点:①即时的专业管理。②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③强调产出控制。④转向部门分权。⑤转向竞争机制。⑥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⑦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新公共管理的特征:①采取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②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③改变组织结构。④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⑤改变现行的政策。⑥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⑦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以及学习的公共组织。⑧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3.公共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管理技能 答: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化技能。④诊断技能。⑤沟通技能。 4.有效公共管理者应具有哪些基本的特质 答:①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②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③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④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⑤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

的工作经验。⑥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⑦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擅长于分析与思考。 第二章 1.什么是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具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答:所谓公共组织,从广义上而言,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以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都可以成为公共组织。从狭义上来看,乃是指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①公共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②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法律的权威。③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④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⑤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⑥公共组织的政治因素的考虑。⑦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⑧公共组织的独占性。⑨公共组织行为具有强制性。 2.什么是公共组织的层级化层级化的优点是什么 答:公共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即纵向结构。它是指公共组织内部,按上下层级关系有序构成形式。公共组织结构层级化的优点:权力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利于政令统一和指挥统一;权力集中,层层节制、上下隶属关系清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监督;在层级化下,组织目标明确,分工明确,工作程序明确,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层级化是公共管理效率化的有力保证。 第三章 1.什么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公共管理学原理(简答+论述)

《公共管理学原理》考前辅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陈振明主编)简答题: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P4-5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有几个方面:(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它们的联系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2、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P20-21 第一,就其研究对象与范围来说,公共管理学并不像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那样,将自己主要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对象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 第二,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传统行政学主要建立在政治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将官僚体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为其理论基础。 第三,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 第四,公共管理学也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如公共物品、公共选择、集体行动的逻辑、管理工具等等。 第五,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这有别于传统公共行政学过多地局限于规范研究,限于普遍适用的“行政原则”的探讨。 第六,公共管理学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范式,反过来成为指导这种实践的模式。因此,与传统行政学相比,它更具有现实性。 3、公共组织的定义。P36 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拥有法定的或授予的公共权力的所有组织实体。公共组织应包括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组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个人或私人利益,其行为不会直接地或显而易见地影响其他组织或个人,如经济组织;但有一些组织其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公众,其行为对其他组织或个人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类组织就是我们所称谓的公共组织。 4、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P38-39 组织人员、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力与职权、权责划分、规章制度、团体意识、组织设计、支持硬件、技术和信息。 1.组织目标 是指组织成员进行某项活动所需达到的预期结果。目标是组织的基本要素之一。组织都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它决定着组织行为的方式和组织发展的方向,关系到组织管理活动的效果。公共组织目标是公共组织存在的基础。组织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分类,公共组织中的职能目标从时间上看,有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从空间结构上看有总目标和分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公共组织中的“目标网络”。 2.组织人员 组织人员是公共组织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也是公共组织的主体。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组织和机构,其实际的运行和效能的发挥,必须依靠具体的人来完成。公共组织的人员是受国家和公民的委托,行使公共权力,负责运用资源及指挥公务人员,达成政府施政目标的人。公共人员的素质和智能结构,是公共组织的一个重要要素。管理主体自身素质的完善、管理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合理化,对公共管理的结果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3.物质因素 任何组织的运行,都无法离开物质因素的支持。物质因素包括公共组织赖以存在的载体如场地、房屋、办公设备、用品、经费等。 4.职能范围 职能范围是根据组织目标对公共组织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职责及其作用的总体规定,它确定了公共

公共管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A )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 D )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 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 C )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 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 A ) A.公民 B.政府 C.企业 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 C )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

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D )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 A )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 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 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C ) A.经济的发展 B.政治的推动 C.公共部门的改革 D.私人部门的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A ) A.公共行政范式 B.新公共管理范式 C.公共服务范式 D.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A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

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蔡立辉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公共管理大于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

公共管理学简答论述

公共管理学简答论述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四、简答 1、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2)欧洲或莱茵模式3)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2、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 答: 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3)权力过于集中; 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3、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 答: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2)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3)入世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论述题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答: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第四,就人事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的多。第五,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因此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点。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管理与其它体制不同点有哪些? 答:1)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式是不同的:(1分) a,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1分)奉行三个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自我负责原则(3分) b,由于爆发经济危机,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1分) c,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涨”现象,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由此兴起(1分) d,80年代以后西方的政府管理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的思路来进行的(1分)2)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也是不同的:(1分)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1分);欧洲或莱茵模式(1分);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1分) 3、案例分析: 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 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如温州低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温州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温州政府。为此温州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

庄序莹版公共管理学后三章知识点

第十章 名词解释 1、绩效:是指一系列的结果,其内容是综合性的、多元化的,主要为评估相关主体提供客观依据,以使主体行为不断加以完善。就公共部门而言,绩效是衡量其满足公众需求,管理公共事务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公共部门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成绩、效果、效率等一系列能力。 2、标杆管理:是一个认识和引进最佳实践,以提高绩效的过程,标杆管理是一个过程—即一系列的行动、步骤、功能或活动造成一个结果:对最佳实践的识别和引进,以改善绩效。 3、生产效率:或称办事效率,是指生产或提供特定水平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所需投入的数量,即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平均成本。 4、分配效率:亦称配置效率,是指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或反映了社会公众的不同偏好序列。 简答题 1、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绩效预算制度、绩效采购制度、绩效人力资源制 度。(1)绩效预算制度合理的绩效预算制度应该为独立决策权的实施提供适宜的空间和环境,使公共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配置得到整合优化,并能够大大激发部门追求绩效目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绩效采购制度实行绩效采购制度关键在于制定绩效责任制和赋予采购人员一定的灵活性。(3)绩效人力资源制度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仅仅是为了控制劳动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挖掘各种人才的能力和潜力。 2、绩效管理的特征 (1)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强调结果的重要性(2)推行顾客至上理念,以服务社会和满足公众需求为最终目的(3)实行分权式管理,为各部门完成绩效目标创造条件 (4)建立责任机制,为绩效管理过程中责任落实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3、绩效管理的优越性 (1)对于公众来说,作为公共利益的享受着,实行绩效管理的公共部门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各种公共物品的期望(2)站在公共部门的角度,实行绩效管理可以使它在公 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①财政压力得到有效缓解②公职人员的数量和质 量有了明显改变(3)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绩效管理理念充分体现了公共管理 学科在理论和时间上的先进性①在理论上,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 支,缺少绩效管理的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不完整的学科②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上,如果 没有绩效管理,公共政策和项目就无法进行绩效评估,公共部门就不会从成本—收 益的角度去考虑公共资源配置的优化问题。 4、绩效管理的四大目标:4E 4E是指:经济、效率、效益和公平 (1)经济对经济的通俗说法就是指节约,即在产出质量和数量既定的情况下,追求成本的最小化(2)效率效率的定义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关系。 效率分为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两种类型。(3)效果亦称效益或效能,是指资源使 用所产生的具体结果。(4)公平就公共部门而言,从公共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整个 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 5、绩效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组织目标不易确定许多公共部门制定的目标往往不能完全达到以下三方面的要求:针对性、实践性、可行性。(2)建立绩效指标的困境有些制约因素应该 引起重视:第一,绩效指标的量化问题。第二,即便做到了量化要求,所选择 的绩效指标是否恰当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3)人员配备问题绩效量测内 容的决定和绩效评估的实施都需要配备专门的人员,但在这两方面也会引发一

《公共管理学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治理: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2.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公共物品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准公共物品和纯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3.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公共政策不只是一种孤立的决定,而且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公共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有价值之物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即涉及人们的利益关系。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为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发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发挥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量利用、开发规划及效益优先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5.管理幅度: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它是衡量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重要标志。 6.组织:指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7.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 8.第三部门:指介于政府部门和营利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 二、填空题 1.(雪城会议)(政策)(商业) 2.(有差异或不同) 3.(公共组织) 4.(结果或产出)(外部取向) 5.(公共组织)(私人组织)(第三部门组织)。 6.(共同目标)(协作愿望)(沟通)。 7.(政府失败或政府失灵)(市场失灵) 8.(等级控制)(网络) 9.(公正)(他律)(自律)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模式:综观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的实践,可以将政府的行为模式概括为以下五种角色: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外在效应的消除者;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2.试述网络治理的特征:(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

公共管理学知识重点整理

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 (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着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 (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1.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2. 公共事务 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3. 领域特点: (1)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 (2)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公平(Equality)。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公共管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P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B途径)。 P途径的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有如下特征: 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 第二,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 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B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师法企业,B途径的公共管理的特征是: 第一,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 第二,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 第三,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第四,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 )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形成一种学术思潮。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是这一理论的代

《公共管理学原理》题库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原理》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治理2.公共物品3.公共政策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 5.管理幅度 6 .组织7 .绩效管理8 .第三部门 二、填空题 1.新公共管理学诞生于1991年在美国麦克斯韦学院召开的(),其理论来源于1970年代的两种研究途径。一种是来自公共政策学院的()途径,简称P-途径,一种是来自商学院并受传统公共行政学影响的()途径,简称B-途径. 2.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沙雷说:“商业管理与公共管理在所有不重要的方面上是相似的”,这说明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是()的。 3.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如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 4.传统公共行政学关注的是过程、程序,有强烈的内部取向;而公共管理学关注的是(),它有强烈的()。 5.从组织的目标角度,可以把组织划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 6.组织学之父切斯特·巴纳德认为,任何组织都有三要素,即()、()和()。 7.第三部门的兴起在理论上来源于两种认识,一种认为政府有其不足,即有(),另一种认为市场也不能自足,即有(),因此第三部门弥补两者的不足。 8.我国政府间关系有由传统的()模式,向()模式转变的端倪,例如,在我国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发生的地方政府间的磋商和合作。 9.公共管理伦理的一般原则就是追求(),它的具体体现——公共责任又是建筑在()和()的基础上的。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模式。 2.试述网络治理的特征。 3.试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的困境。 4.如何理解自下而上的权力运行现象。 5.简述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 6.简述政府失败现象的表现和类型。 7.试述政府间关系的网络模式的特点。 8.简述公共管理伦理的基本功能。 9.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区别。 10.试比较首长制与委员会制的优劣势。 11.试述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12.试述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 13.如何理解治理与统治的区别。 14.简述网络治理面临的困境。 四、论述题 1.论述国家神话和市场乌托邦前提预设的现实片面性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试论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关系及其在公共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