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文献综述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文献综述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文献综述的目的与方法 (5)2.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6)2.1 乡村旅游的概念与特点 (7)2.2 中国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8)2.3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与现状分析 (10)3. 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 (11)3.1 相关政策的演变历程 (12)3.2 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 (14)3.3 政策环境中的问题与挑战 (16)4. 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效应 (16)4.1 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18)4.2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 (19)4.3 乡村旅游经济效应的案例分析 (21)5. 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效应 (22)5.1 乡村旅游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23)5.2 乡村旅游与地方文化特色发展 (24)5.3 乡村旅游在社会融合中的作用 (26)6. 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影响 (27)6.1 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 (28)6.2 乡村旅游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29)6.3 乡村旅游的环境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 (31)7. 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与管理 (32)7.1 乡村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34)7.2 乡村旅游管理的经验与策略 (35)7.3 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36)8.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7)8.1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39)8.2 问题的原因分析 (41)8.3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42)1. 内容描述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综述,涵盖其发展背景、现状、特征、优势、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系统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政策导向下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并探讨其对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发展背景与演变:回顾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分析其受政策、市场和社会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指出其发展阶段和特点。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doc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旅游管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一)选题背景19世纪中叶起源于法国的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已发展成集观光、休闲、度假、教育和体验于一身的多元化、多功能和多层次的新的产业,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
国家旅游局把2006年定为“屮国乡村旅游年”,更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大发展。
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及现状进行分析,相对应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希望为乡柯旅游的发展尽点力。
(二)乡村旅游的概念目前,国闪外学者在乡村旅游概念领域的研究较多,但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给乡村旅游下的定义是: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乡村性” 是乡紂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的卖点。
世界旅游组织规划顾问、旅游开发规划师Insekeep认为, 乡村旅游是一种与传统乡村有关的旅游形式。
参加这种旅游的游客能学到有关乡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知识,村民可以从这种旅游中直接受益。
国内学者马波在其著作《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屮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
王兵在其论文《从屮外乡衬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为乡村旅游的未来》中指出乡紂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三)外国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是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
学者们强调,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策略,发展策略的成功与否,要看是否适合当地的具体情况。
也就是说,不同的地区和背景条件应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例如Hummel brunner等在研宂奥地利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时对3种不同的乡村背景提出3种不同的发展策略。
Embacher在研究奥地利旅游发达目的地的农业旅游的策略时,对其市场营销策略、投资策略、组织实施策略、培训策略等分别进行了阐述。
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前往乡村地区进行休闲度假、体验农村文化、参与田园活动等旅游活动的形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在我国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文将对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内容丰富多样。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乡村旅游的定义、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发展策略、市场需求、农民收入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多样化。
乡村旅游的研究方法既有定性研究方法,如实地调研、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也有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为乡村旅游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视角。
三、研究成果丰硕。
国内学者在乡村旅游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提出了一些新颖的理论观点和实用的研究结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一、多元化产品和服务。
未来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将更加多元化,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二、可持续发展。
未来乡村旅游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费,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市场化运营。
未来乡村旅游将更加注重市场化运营,建立健全的旅游市场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基础设施薄弱。
一些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限制,游客的游玩体验受到影响。
二、管理水平不高。
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存在一些管理混乱、秩序不佳的情况,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形象和品牌。
三、文化传承不足。
一些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存在丧失和流失的现象,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引言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在农村地区进行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活动的旅游形式。
近年来,乡村旅游备受关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其发展现状、问题与挑战,探讨乡村旅游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1. 乡村旅游的兴起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于欧美国家,并逐渐传入其他发展中国家。
乡村旅游携带着对自然、农耕文化、乡村生活的向往,符合现代人对于放松、亲近大自然与追求缓慢生活的需求。
2. 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乡村旅游相对于传统旅游具有独特的特点,例如远离城市喧嚣、亲近大自然、体验乡村生活、享受乡村美食等。
乡村旅游注重游客与农民、民间艺术家等乡村居民的互动和交流,强调对乡村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二、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挑战1.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平衡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乡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压力。
如何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创新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需要定位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并开发创新的旅游产品。
此外,对于乡村旅游从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到农事体验、生态旅游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如何进行差异化的市场营销,也是乡村旅游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3. 乡村旅游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不仅能够为农村地区带来经济收益,也能推动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
然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土地流转、土地利用转变等问题,也给乡村旅游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带来了挑战。
三、乡村旅游研究的发展方向1. 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整合不同乡村旅游资源,形成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 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旅游形式,其以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乡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为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兴趣。
本文将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对农村地区的影响。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乡村旅游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地纷纷推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政策,鼓励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
据统计,近年来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尤其是一些具有独特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受到了更多游客的青睐。
同时,乡村旅游不仅有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还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乡村旅游的影响因素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地理位置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独特地理环境和风貌的乡村更容易吸引游客的兴趣。
其次,乡村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也决定了其发展的潜力。
具有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将吸引更多的游客。
此外,政府的政策和投入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府的支持和投入能够为乡村旅游提供必要的经济、法律和行政支持,推动其健康发展。
三、乡村旅游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乡村旅游对农村地区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同时也推动了农业和农村产业的发展。
其次,乡村旅游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
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游客能够了解和体验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促进了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乡村旅游也有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农村地区需要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从而也惠及了农村居民。
总之,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特色的旅游形式,其发展对农村地区有着积极的影响。
然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不合理的开发和管理、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等问题。
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乡村旅游研究综述引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进行综述,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发展现状、影响、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顾名思义,是指游客到农村地区参观、观光、体验农村生活的一种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通过向游客提供原生态、淳朴的农村景观和乡土文化,使游客感受到乡村的独特魅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乡村休闲、度假需求的增加,乡村旅游不断兴起。
许多地方开始重视农村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推出各种农家乐、乡村民宿等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同时,乡村旅游也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的影响乡村旅游对农村地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乡村旅游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乡村旅游的兴起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
此外,乡村旅游还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了农村地区的文化软实力。
四、乡村旅游的挑战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乡村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其次,乡村旅游地区的管理和保护存在不足,有些地方甚至存在乱建乱开的现象,破坏了原本的生态环境和农村景观。
此外,一些地区缺乏对乡村旅游的正确指导和规划,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不够有序。
五、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地区的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对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和保护,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三是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四是加强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资源的联动,形成多样性的旅游产品。
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乡村生态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农村为载体,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实现融合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乡村生态旅游,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感受农村生活的乐趣。
一、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是研究乡村旅游的重点之一、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如精品小镇模式、民宿模式、休闲农业模式等。
其中,精品小镇模式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研究课题,它结合了农村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通过打造独特的小镇形象,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
文献中指出,精品小镇模式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和市场潜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村民收入的增加。
二、乡村生态旅游的效益研究乡村生态旅游对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文献中多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效益。
经济效益研究主要包括旅游收入、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
文献中指出,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社会效益研究主要包括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乡村环境改善、社区建设等。
环境效益研究主要关注乡村生态旅游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包括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和措施,如加强政府引导、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等的深度融合、提高村民参与度等。
文献中指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平衡游客需求与乡村资源保护的关系,同时要注重培育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旅游经营理念。
综上所述,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文献主要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综合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乡村生态旅游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议,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乡村振兴旅游文献综述

乡村振兴旅游文献综述乡村振兴旅游是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改善农村经济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的一种发展模式。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乡村振兴旅游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话题。
下面将对乡村振兴旅游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旅游研究方面,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研究者主要从农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农村旅游的影响因素、农村旅游的价值等方面开展研究。
例如,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乡村振兴旅游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传统农业旅游模式、环境生态旅游模式、文化旅游模式和特色旅游模式等。
这些不同的模式可以根据地方资源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选择。
此外,农村旅游发展还受到政府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
乡村振兴旅游的发展现状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一些具有独特资源和条件的地区,如苏州古村落、丽水乡村旅游区等。
这些地区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宣传推广,提升服务质量,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然而,乡村振兴旅游在一些地区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其次,乡村振兴旅游在一些地区存在开发过度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此外,一些地区缺乏专业人才和管理经验,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针对乡村振兴旅游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一是加强政府导向,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促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是加强资源整合,通过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有效利用农村资源,提高农民收入。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专业的旅游从业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是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乡村旅游的特色和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旅游作为一种发展模式,正逐渐受到重视。
然而,乡村振兴旅游的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旅游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一、研究概况为响应“美丽中国”号召,福建省提出打造乡村旅游的主题发展,在分析乡村旅游形成的背景下,基于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在新的发展时期福建省乡村旅游可行性发展对策。
“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的工作重点,乡村旅游以其植根于农村、依靠农民实现农业和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特性,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重要解决途径。
同时在“美丽中国”的发展背景下,追求本土性、原生性的乡村旅游极大得阻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福建省更以乡村生态旅游为背景,突出生态环境的优势,打造“美丽乡村”特色乡镇,提出一系列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乡村建设。
然而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要解决首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是针对每一部分内容乡村旅游应采取什么战略导向。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1-2016,检索时间2016年12月)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主题含“乡村旅游”检索词的文献记录共有5639条,关键词为“乡村旅游”的文献记录有1028条,篇名含“乡村旅游”检索词的文献记录共2031条。
根据2011年—2016年的文献统计发现,在2013年之前,相关研究领域基本没有提出过“乡村旅游”概念。
而“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检索记录共计78篇。
2015年以后,随着国内的旅游业盛行起来,一些学者们也对乡村旅游的相关发展研究重视起来。
二、研究热点(一)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张驾宇在(2016)《福建省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研究》一文中提到乡村旅游主要应用生态旅游发展理论,对上述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首先本文梳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总结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以及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进而引入乡村旅游的发展理论,简述了乡村旅游发展理论的历程,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旅游发展理论的研究,归纳了生态旅游发展理论的要点,并分析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及主要内容。
张显庭(2016)在《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研究》一文中以景区开发模式为例,文章从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入手,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现状及其相关理论。
进而尝试乡村旅游景区评价指标体系,为福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更有说服力依据。
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研究,通过研究得到了国内外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对区域乡村旅游的启示。
最后,以福建省乡村旅游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对福建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了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福建省开发乡村旅游的对策和措施。
纪明源在(2016)《乡村旅游线路设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文在参阅一定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由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乡村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从开发设计相关理论到实证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深入地、多层次地对乡村旅游线路设计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旅游线路设计的技术线路,并以厦门乡村旅游线路设计为例,分析了理论基础和技术线路在实践中的运用。
2、基于乡村旅游的游客满意度研究范晓庆、王成璋(2016)在《乡村旅游游客失望与后悔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提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城市居民想要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怀抱。
在这种背景下,乡村旅游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应运而生。
本文通过频数分析初步了解了我国乡村旅游游客基本特征以及游客预期、感知实绩和失望现状,并从中分析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薄弱环节。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建议乡村旅游经营者针对这些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改进,特别是公共设施便利程度、信息咨询便利程度、娱乐活动和旅游商品四个方面,以此提高我国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周杨、何军红、荣浩(2016)在《我国乡村旅游中的游客满意度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提到对乡村旅游中游客的总体满意度,乡村旅游各构成要素(乡村旅游环境、乡村旅游支持系统、乡村旅游吸引物、乡村旅游服务、投诉便利性)满意度及游客重游意愿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乡村旅游中游客满意度的因素。
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中的游客总体满意度较高,但乡村旅游各构成要素的满意度评价差距明显,个人特征层面的性别、受教育程度,旅游行为层面的游客出游方式、游客年出游次数,目的地总体评价层面的乡村旅游环境、乡村旅游支持系统等因素,显著影响乡村旅游中的游客满意度评价。
3、乡村旅游影响研究韩晶晶、曾菊新(2014)《基于居民感知视角的乡村旅游影响研究》一文中提到伴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回归乡野自然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在全球迅速发展。
国内外旅游实践表明,发展乡村旅游对乡村目的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乡村旅游地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车溪旅游对目的地经济、环境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陈乾、丁华(2015)在《陕西袁家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一文中以陕西袁家村为例,从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的视角,对袁家村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因素与感知影响关系做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本文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定义、类型划分、功能和意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
张文敏、周玲强(2011)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乡村社区旅游支持模型研究,社区(居民)支持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对“乡村社区旅游支持模型”进行了验证性研究。
(二)关于福建省乡村旅游的研究1、福建省乡村旅游承载力研究荆书芳、董建文、吴小刚(2013)在《福建省森林人家体验设计研究》以棋磐寨森林人家为例,森林人家是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旅游新模式,是福建省森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研究森林人家存在的问题、游客的属性、游客的体验偏好和类型及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与一般旅游消费的差异,充分对比出福建省乡村旅游承载力的更大化内需。
谢春山、李诚固(2011)在《旅游产业的区域效应研究》一文中指出旅游产业的区域效应是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和客观规律。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这一研究领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当前我国正处于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建设、社会文化进步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
2、福建省乡村旅游文化的研究随着旅游业日渐盛行,全民旅游将不再是梦,乡村旅游更加的贴近生活。
不同的人文环境迅速充斥每个人的神经。
由于大量游客输出,导致原著居民不断迁出,乡村文化面临严重危机。
沈宏娜、董建辉(2014)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古村落地方文化的再表达》中古村落集中体现了一个地方的社会文化,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不同层面。
但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物质文化的层面,特别是其中的特色建筑,而忽略了蕴含于物质文化背后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层面,以致所展现的地方文化缺少了内涵,只剩下了建筑的外壳。
胡小海、黄振芳(2014)《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研究》中提出文化是区域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和重要动力之一。
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文化与旅游结合,实现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耦合与互动,是旅游理论研究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区域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戴美琪、吴楚材、游碧竹(2011)《休闲农业旅游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中了解到随着休闲农业旅游活动的不断升温,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已引起学术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但是,关于休闲农业旅游对农村社区居民的旅游影响却还未得到充分的重视,缺乏深入的研究。
刘小琴、丁文辉(2014)《福建省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整合开发研究》一文中提到伴随着国内外经济迅速发展,旅游业已经逐渐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日益成为旅游产业瞄准的方向。
乡村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开发的对象,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基础。
3、福建省乡村旅游环境的研究张攀攀、刘金福、洪伟(2011)《福建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研究》中提出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耦合的产物。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有助于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建设,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有着特别的意义。
赵航、林卿(2012)《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到我国刚刚步入中等发展国家行列,背负着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包袱,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在寻求经济增长方式突破之时,处理“三农”问题己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解决“三农”问题,除了转移劳动力、借助规模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等老办法之外,还需要寻找新的途径。
何晓芳、王莉红(2015)《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提到在城市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乡村休闲旅游无疑成为普通都市人首选的旅游项目。
但从近年发展现状看,由于缺乏规划指导与管理,致使乡村旅游开发出现一系列生态与社会问题,乡村区域的生态系统稳定与安全将受到严重冲击。
针对如何解决和协调这一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1] 张驾宇.福建省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2016,(1):209-211[2] 张显庭.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研究.[J].浙江大学.2016(03)[3] 纪明源.乡村旅游线路设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2016(11)[4] 范晓庆、王成璋.乡村旅游游客失望与后悔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16,(07):213-218[5] 周杨、何军红、荣浩.我国乡村旅游中的游客满意度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J].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07)[6] 韩晶晶,曾菊新.基于居民感知视角的乡村旅游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01):93-94[7] 陈乾,丁华.陕西袁家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D].长安大学.2015(01):134-136[8] 张文敏,周玲强.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乡村社区旅游支持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1(02):178-181[9] 荆书芳,董建文,吴小刚.福建省森林人家体验设计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2013(08)[11] 谢春山.李诚固.旅游产业的区域效应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1(11)[12] 沈宏娜,董建辉.旅游开发背景下古村落地方文化的再表达.[J].厦门大学.2014(09)[13] 胡小海,黄振芳.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13(04)[14] 戴美琪,吴楚材,游碧竹《休闲农业旅游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05)[15] 刘小琴,丁文辉.福建省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整合开发研究.[J].集美大学.2014(08)[16] 张攀攀,刘金福,洪伟.福建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2011(04)[17] 赵航,林卿.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福建师范大学.2012(03)[18] 何晓芳,王莉红.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D].环境科学.2015(01):112-113[19] 郭风俊. 浅析乡村旅游品质对主城近郊区经济发展的意义[J]. 经营管理者.2013(08)[20] 蔡灵美. 肥东八斗镇乡村旅游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现状及问题建议[J]. 安徽农学通报. 2013(20)[21] 杨明才. 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研究[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1(12)[22] 晓宇. 乡村旅游不妨多增加点“野”[J]. 植物医生. 2016(10)[23] 李姗姗,朱雯. 加快特色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省乡村旅游工作会永仁落下帷幕[J]. 青年与社会. 2010(11)[24] 余兵.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互动研究[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3)[25] 余兵. 河南省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21)[26] 唐俊平. 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刍议[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1)[27] 马育倩,张峰. 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02)[28] 邓爱民. 对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 财贸经济. 2006(05)[29] 张武. 温州市龙湾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浙江海洋学院 2015[30] 葛瑞. 密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