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齐齐哈尔历史人文
(完整版)齐齐哈尔历史人文

齐齐哈尔历史人文齐齐哈尔是中国黑龙江省省辖的地级市,是经国务院批准具有独立立法权的城市。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交界地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最西端.人口561。
1万(市区143。
9万)。
面积43000平方千米.齐齐哈尔又称鹤城,因为国内著名湿地之一扎龙自然保护区在此,并且拥有几十种鹤而闻名。
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还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商贸和交通的中心,辐射黑龙江西部地区以及吉林的西部及内蒙北部地区,全市辖七个区、一个市、八个县。
齐齐哈尔是被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十三个较大城市之一。
(1970年将嫩江县划给黑河市,1993年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林甸县划给大庆,现在总面积约为43000平方公里.)驰名中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齐齐哈尔市区东南32公里处,因此,这里又被誉为“鹤的故乡”。
“齐齐哈尔”,为达斡尔语,是“边疆”或“天然牧场"之意。
清朝的黑龙江将军府和建国初期黑龙江省省会曾设在这里。
全市辖七区九县,集聚着汉、蒙古、朝鲜、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柯尔克孜、锡伯等35个民族.齐齐哈尔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2008年8月,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丰荣古城南100多米的山顶上,发现并认证一处金长城烽燧遗址,这一发现,将齐齐哈尔建城的时间,从清代的300年提前到了金代的800年。
1674年清政府移吉林水师驻齐齐哈尔。
1683年定齐齐哈尔为水师营制。
1684年于齐齐哈尔设火器营。
1691年齐齐哈尔建城。
1698、1699年黑龙江的副都统和将军先后由墨尔根移驻齐齐哈尔。
1895年在齐齐哈尔设黑水厅。
1907年齐齐哈尔为黑龙江省省会.1936年齐齐哈尔实行市制.新中国成立后,齐齐哈尔先后为嫩江省、黑嫩省、黑龙江省的省会,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省会设在哈尔滨市,齐齐哈尔改为省辖市.齐齐哈尔是一个开发潜力巨大的新兴城市.齐齐哈尔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国家最早兴建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以重型机械、冶金工业为主体,包括化工、轻工、纺织、建材、食品、电子、医药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齐齐哈尔文化传统

齐齐哈尔文化传统齐齐哈尔,这座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城市,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还以其丰富的文化传统而备受瞩目。
齐齐哈尔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深深地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齐齐哈尔的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满洲文化。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满族的独特风情和传统习俗。
满族的传统服饰、饮食、音乐和舞蹈都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成为了齐齐哈尔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节日庆典还是日常生活中,满族的文化都贯穿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此外,齐齐哈尔还承载着丰富的草原文化。
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草原城市,齐齐哈尔以其广袤的草原而闻名。
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人们可以感受到草原牧民的勤劳和豪迈,体验到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草原上的民歌、舞蹈、传统手工艺等都是齐齐哈尔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着草原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传承着草原文化的精髓。
除此之外,齐齐哈尔还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齐齐哈尔文化传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包括了绘画、雕刻、剪纸等多种形式,每一种都展现了齐齐哈尔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民间艺术作品不仅在本地广受欢迎,还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享有盛誉,成为了齐齐哈尔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的来说,齐齐哈尔文化传统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和底蕴,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在当代社会,齐齐哈尔人民正在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魅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齐齐哈尔文化传统将会更加璀璨夺目,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闪亮名片。
齐齐哈尔民俗风情

齐齐哈尔民俗风情1、满族民俗风情(一)族源。
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
富裕县现有满族人约7000余人。
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内河黑龙江一带,康熙皇帝命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率水师由松花江上溯进讨,沙俄侵略军从呼玛尔退守雅克萨城。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萨布素将从征八旗兵马、家属移驻瑗珲、莫根和齐齐哈尔。
水师兵士计、陶、孟三家选择了距齐齐哈尔47.5公里,临近嫩江江套的地方定居下来,这地方满语叫“伊兰孛”,译成汉语为“三家子”。
同时,塔哈地区的大马岗、小马岗、大高粱等满族村落也相继建立起来。
清代,满族男子十八岁当“披甲”(战士),每“披甲”每月官银二两。
“披甲”的主要任务是捍卫北方边防,抗击沙俄侵略,有时也被清政府调往别处打仗。
大马岗村富氏家庭,出过两位副都统。
(二)文化。
满族人最早使用女真语。
清代,齐齐哈尔满族人使用萨哈拉——嫩江语区的满族语。
后来,随着满汉杂居,齐齐哈尔满族人开始学习汉语,至清末,满文、满语逐步被汉文、汉语取代。
民国年间,满语、满文已不常见了。
友谊乡三家子村是我国唯一保留满语的一个满族人聚居地,个别人尚能识满文,2005年建成了国内首创的满语小学。
(三)体育。
满族崇尚体育运动。
清代,重视具有军事性质的骑射,还有角抵、赛马、打珍珠球等传统体育项目。
塔哈乡每年都举要行“莫尔真”(体育盛会),进行赛马、摔跤、射箭、打珍珠球等比赛。
(四)姓氏。
满族人有的姓氏由满语改称为:计不出哈喇(计)、托胡鲁哈喇(陶)、摩勒吉勒哈喇(孟)、瓜拉哈喇(关)、屋鲁齐齐哈喇(吴)、夫叉哈喇(富)、爱新觉罗哈喇(赵)、拜音哈喇(白)。
(五)习俗。
1946年以前,满族人一般穿旗袍。
遇喜庆事,女人往往在脑后梳两把头,家居平日梳旗髻。
满族旧式住房多为三间、五间,中间开门,两旁为窗。
窗和门上的纸糊在外面,喷盐水酥油,籍以御雨。
屋顶用小叶樟或芦苇苫盖。
屋内里间有南、北、西三面炕(俗称圈炕)。
齐齐哈尔简介

齐齐哈尔简介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和省直辖市,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商贸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全市辖七个区、一个市、八个县,人口561.1万(市区143.9万)。
齐齐哈尔是被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十三个较大城市之一。
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平原。
东与本省绥化地区、南与吉林省白城地区、西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北与本省黑河地区接壤。
距省会哈尔滨市359公里,距绥化市328公里,距白城市282公里,距海拉尔524公里,距黑河市483公里。
地质构造属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和第三隆起带的交接处,嫩江大断裂贯通平原全境。
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和东部是小兴安岭南麓,中部和南部为嫩江冲积平原。
齐齐哈尔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1674年清政府移吉林水师驻齐齐哈尔。
1683年定齐齐哈尔为水师营制。
1684年于齐齐哈尔设火器营。
1691年齐齐哈尔建城。
1698、1699年黑龙江的副都统和将军先后由墨尔根移驻齐齐哈尔。
1895年在齐齐哈尔设黑水厅。
1907年齐齐哈尔为黑龙江省省会。
1936年齐齐哈尔实行市制。
新中国成立后,齐齐哈尔先后为嫩江省、黑嫩省、黑龙江省的省会,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省会设在哈尔滨市,齐齐哈尔改为省辖市。
齐齐哈尔是一个开发潜力巨大的新兴城市。
齐齐哈尔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国家最早兴建的老工业基地之一。
重型机械、冶金工业为主体,包括化工、轻工、纺织、建材、食品、电子、医药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既有被周总理誉为“国宝”、“掌上明珠”的第一重型机械厂、北满特殊钢厂和被列为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二机床厂,又有全国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齐哈尔车辆厂和大型化工企业黑龙江化工厂、齐齐哈尔化工总厂,还有和平、建华、华安等为共和国作出卓越贡献的三大军工生产企业。
齐齐哈尔是跨黑龙江、吉林、内蒙三省区的交通、通讯枢纽,铁路四通八达,民航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大连、黑河、海拉尔等航线。
齐齐哈尔文化流人与齐齐哈尔古迹

齐齐哈尔文化流人与齐齐哈尔古迹作为齐齐哈尔流人文化的缔造者,清代齐齐哈尔文化流人在发遣之地留下了许多历史足印。
而这些历史足印,呈现于齐齐哈尔历史建筑、古籍、遗址留存,有的至今尚在。
这些文化遗存弥足珍贵,不仅为我们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支撑,也为今后旅游开发提供了文化元素。
标签:齐齐哈尔流人;流人文化;古迹自康熙年间流人图尔泰发遣齐齐哈尔到宣统元年(1909年)流人陈宝莹自齐齐哈尔调至奉天(今沈阳),在近百年的时间里,齐齐哈尔文化流人与流放地的景观、古迹联结在了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中的一些景观本身就是文化流人所建,由此,也引出诸多历史故事。
这些景观、故事,演绎到后来则成为地方典故。
其中的一部分因有方式济《龙沙纪略》、西清《黑龙江外记》、徐宗亮《黑龙江述略》、魏毓兰《龙城旧闻》、《黑龙江志稿》等史籍和一些时人诗文的记载,为世人所知。
这些与流人相关的齐齐哈尔古迹大致有以下各处。
普恩寺。
普恩寺俗称娘娘庙,建在清代齐齐哈尔城西三里许,“地据沙阜,形如龟。
林木翳荟,西望嫩江如带”,其“宫殿崇闳,院宇轩敞”。
纵长为31丈,横宽为36丈。
寺中供奉的是碧霞元君,民间称天仙娘娘,农历四月初八为庙会之日,此日来庙里烧香祈求后嗣者极多。
“春秋游览之所,此为第一”〔1〕。
嘉庆年间这里已是齐齐哈尔重要的踏青、游览地。
据西清记载,普恩寺与乾隆七年(1742年)因“上书”得罪朝廷而被遣戍的杭州旗人华照有关:“寺中有纸本飞来大士像,殿上揭一牌,楷书《灵异记》,杭州旗人华照撰。
照自言‘乾隆壬戌,以上书得罪,来黑龙江,中途梦碧霞元君,呼为道中人有所云云。
由是医学大进,痘疹尤著效’。
又言:‘元君手授剑一、笊篱一,命与龙战,是夜果有龙骨出嫩江,见于富喇尔吉屯’”〔2〕。
西清的结论是此事“语殊荒谬,不可为训”〔3〕。
普恩寺与其他寺庙的不同,比较接近民俗、接近平民百姓。
清代,齐齐哈尔各寺庙都有庙会时间。
据说,每年四月二十一日的普恩寺庙会最为热闹。
齐齐哈尔优秀文化要素及当代价值分析

齐齐哈尔优秀文化要素及当代价值分析齐齐哈尔是中国黑龙江省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齐齐哈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要素不仅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一、文化要素1. 历史文化遗产齐齐哈尔拥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如东北抗日联军总部旧址、龙凤山古镇、恒山文化遗址等。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记录了齐齐哈尔的历史,体现了齐齐哈尔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2. 民间文化表演齐齐哈尔的民间文化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文化特色,如蒙古族的马头琴、鄂温克族的弦鼓、达斡尔族的“9弦琴”等。
这些表演艺术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精神和情感。
3. 特色美食齐齐哈尔的特色美食有火烧、小鸡炖蘑菇、啤酒鸭等,这些美食既体现了当地的饮食文化,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创作性和热情。
二、当代价值分析1. 促进文化交流齐齐哈尔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表演,为当代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这些文化元素吸引了来自全球的游客,同时也为当地的文化交流和活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2. 加强文化自信齐齐哈尔的文化要素,反映了中国东北地区的独特文化和民族风情。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加强文化自信成为当代的重要任务。
通过弘扬齐齐哈尔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艺,可以加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
3. 继承与创新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齐齐哈尔的文化要素,既需要传承,又需要创新。
在传承方面,需要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文艺,加强文化传承和教育。
在创新方面,可以通过新时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更多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总之,齐齐哈尔的文化要素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为当代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弘扬齐齐哈尔的文化精神,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齐齐哈尔之名的由来

齐齐哈尔之名的由来,是这一地区民族和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说,早在公元916年契丹建辽时,齐齐哈尔之地有济沁哨卡,“齐齐”是济沁的谐间,由济沁河而得名;“哈尔”是“哈日”,在古契丹语中有阻挡、防守之意,在军事上作为哨卡、哨所解释。
于是,形成了齐齐哈尔的名称。
金代的齐齐哈尔被称为“庞葛”,“庞葛”为女真语。
清代的齐齐哈尔是达斡尔语“奇奇嘎热”、“习气哈克”、“奇查哈里”或“喜扎嘎日”的谐音,含的边疆、边境、天然牧场之意。
17世纪中叶,南迁到嫩江流域的达斡尔人分为两支,其中的一枝在齐齐哈尔中心的嫩江中游两岸的平原地带民住。
他们以农业生产为主,称为“齐齐哈尔达斡尔”。
他们居住在雅尔塞、莽格吐、卧牛吐、齐齐哈尔、梅里斯、罕伯贷等村屯,并在齐齐哈尔地区建立了中心屯。
达斡尔人为永远纪念黑龙江古老家乡,称自己是边疆人或边疆来的人,所以把这个中心村屯称为齐齐哈尔。
也有人说,齐齐哈尔是蒙古语“里奇嘎热”或满语“哲陈嘎拉”的音转,其含量义除边疆、边城外,还有天然牧场之说。
1691年,清廷准奏在卜奎站建齐齐哈尔城,并授索伦总管玛布岱副都统衔,掌管建城事宜。
因城建在江东的卜奎屯,以齐齐哈尔为城名,所以齐齐哈尔城又俗称为“卜奎”。
卜奎又称“卜魁”,因清初达斡尔总管名为卜魁,所以在此建屯用他的名字作为屯名。
后来,在这里建立的驿站亦称卜奎站,建成以后就又有了卜奎城的称呼,并成为齐齐哈尔的别称。
此外,齐齐哈尔还有龙城、龙沙、龙江、黑水之称,取齐齐哈尔为黑龙江首府的含意。
现在“鹤城”成为齐齐哈尔崭新的、尽人皆知的又一名称。
齐齐哈尔悠久的历史,赐予它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在其所管辖的泰来县境内塔子城古城,原为辽代泰州治所。
泰州是东北路统军司驻地,是辽代北方区域的政治、军事重镇。
塔子城为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一座辽代古城。
金代的庞葛城是今齐齐哈尔境内的梅里斯区雅尔塞乡的哈拉古城遗址。
它是金朝北部地区的军事重镇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蒲峪路治所。
齐齐哈尔地名及城市沿革

齐齐哈尔地名及城市沿革齐齐哈尔金代的庞葛,元代的吉答,后升为招讨司。
金称庞葛,清称卜奎亦称齐齐哈尔,1691年由嫩江西岸迁至嫩江东岸至今。
标签:齐齐哈尔;地名;庞葛;卜奎齐齐哈尔是我国北方的历史文化名城,黑龙江历来是北方少数民族生息的地方,史料记载黑龙江有肃慎、秽貃、东胡三大族系,齐齐哈尔主要是秽貃和东胡族的活动地带,是北方民族文化的发样地之一。
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地名也镌刻着民族历史的印记。
较早的地名都是族系的泛称,《山海经·大荒北经》用“大荒”泛指东北。
北方民族以游牧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多处于游动状态,定居生活才有了较为固定的地名。
齐齐哈尔地名比较确切的记载齐齐哈尔地方,金称庞葛,元称吉答、清称卜奎亦称齐齐哈尔。
庞葛的名称,见于《金史·太宗本纪》“天会三年二月丁卯,以庞葛城地分授所徙乌虎里、迪烈底二部及契丹民”。
《金史·习古乃传》“……以庞葛城之地分赐乌虎里、迪烈底二部及契丹人,其末垦者听任力占射”。
庞葛是金代女真语名称,卜奎始于清代的卜奎驿站为满语名称。
清代也称齐齐哈尔,原始地名均在嫩江西岸,曾在现在嫩江西岸的齐齐哈设过索伦总管,管辖打牲部。
金代曾设乌古迪烈统军司,后升为招讨司驻庞葛城驻庞葛城。
齐齐哈尔源于蒙语,元代在嫩江西岸设吉答站,吉答是齐齐哈尔的快读。
吉答、齐齐哈尔,在契丹和蒙语中意为草原。
一、庞葛、卜奎,同源、同音、同意庞葛为女真语,卜奎为满语地名。
女真与满族为同一族源,同一语系。
现今的黑龙江地名除汉语外多为满语、蒙古语。
黑龙江,满语为萨哈连乌拉,萨哈连满语为“黑”、乌拉为“江”。
《龙沙纪略》记载:“诺尼江,即脑温江。
盛京通志作诺尼。
蒙古语脑温为“碧”,诺尼意同。
今呼嫩江。
”卜奎,为齐齐哈尔的满语地名,源于金代的女真语“庞葛”。
满族是金代女真后裔,语言有传承关系。
文献对卜奎多有记载。
《黑龙江志稿》大事志卷一,“庞葛即卜奎城,或作卜魁,今之齐齐哈尔”。
《黑龙江外记》卷一“齐齐哈尔屯名,在今城南十余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历史人文
齐齐哈尔是中国黑龙江省省辖的地级市,是经国务院批准具有独立立法权的城市。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交界地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最西端。
人口561.1万(市区143.9万)。
面积43000平方千米。
齐齐哈尔又称鹤城,因为国内著名湿地之一扎龙自然保护区在此,并且拥有几十种鹤而闻名。
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还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商贸和交通的中心,辐射黑龙江西部地区以及吉林的西部及内蒙北部地区,全市辖七个区、一个市、八个县。
齐齐哈尔是被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十三个较大城市之一。
(1970年将嫩江县划给黑河市,1993年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林甸县划给大庆,现在总面积约为43000平方公里。
)
驰名中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齐齐哈尔市区东南32公里处,因此,这里又被誉为“鹤的故乡”。
“齐齐哈尔”,为达斡尔语,是“边疆”或“天然牧场”之意。
清朝的黑龙江将军府和建国初期黑龙江省省会曾设在这里。
全市辖七区九县,集聚着汉、蒙古、朝鲜、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柯尔克孜、锡伯等35个民族。
齐齐哈尔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2008年8月,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丰荣古城南100多米的山顶上,发现并认证一处金长城烽燧遗址,这一发现,将齐齐哈尔建城的时间,从清代的300年提前到了金代的800年。
1674年清政府移吉林水师驻齐齐哈尔。
1683年定齐齐哈尔为水师营制。
1684年于齐齐哈尔设火器营。
1691年齐齐哈尔建城。
1698、1699年黑龙江的副都统和将军先后由墨尔根移驻齐齐哈尔。
1895年在齐齐哈尔设黑水厅。
1907年齐齐哈尔为黑龙江省省会。
1936
年齐齐哈尔实行市制。
新中国成立后,齐齐哈尔先后为嫩江省、黑嫩省、黑龙江省的省会,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省会设在哈尔滨市,齐齐哈尔改为省辖市。
齐齐哈尔是一个开发潜力巨大的新兴城市。
齐齐哈尔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国家最早兴建的老工业基地之一。
以重型机械、冶金工业为主体,包括化工、轻工、纺织、建材、食品、电子、医药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既有被周总理誉为“国宝”、“掌上明珠”的第一重型机械厂、北满特殊钢厂和被列为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二机床厂,又有全国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齐哈尔车辆厂和大型化工企业黑龙江化工厂、齐齐哈尔化工总厂,还有和平、建华、华安等为共和国作出卓越贡献的三大军工生产企业。
齐齐哈尔是跨黑龙江、吉林、内蒙三省区的交通、通讯枢纽,铁路四通八达,民航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大连、黑河、海拉尔等航线。
水上运输北通黑河、东通哈尔滨、佳木斯等地。
电话通信已进入国际直拨网。
齐齐哈尔旅游景观独特。
境内的扎龙自然保护区是驰名中外全国最大的水禽、鸟类保护区。
世界珍禽丹顶鹤就在这里休养生息。
因此齐齐哈尔被誉为鹤乡之城。
齐齐哈尔市距省会哈尔滨市359公里,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的松嫩平原,东临石油城大庆,北接边城黑河。
齐齐哈尔古称卜奎(达斡尔语“吉祥”之意)。
齐齐哈尔,一听这名儿就不是中原汉族的称谓。
不少人主观地认为是蒙古语,其实考证这个名城的根由是挺复杂的.但是还是有记载说齐齐哈尔地名的由来的。
契丹人建辽时,有济沁哨卡之名,“齐齐”是济沁的谐音,由济沁河得名,“哈尔”是“哈日”,在古契丹语中有阻挡、防守之意,在军事上作为哨卡、哨所解释。
一些文献上称金代齐齐哈尔“庞葛”(女真语),元代蒙古称“别茄尔”。
清代是达斡尔语“奇奇嘎热”、
“习气哈克”、“奇察哈喱”或“喜扎嘎日”谐音,以及满语“哲陈嘎拉”的的音转,其皆含有边疆、边境之意,或有天然牧场之说。
1691年拟建齐齐哈尔城时,原定在嫩江右岸的雅尔塞乡的齐齐哈尔屯,并请旨恩准,后来觉得其与江东驿站隔江相望,交通十分不便,实际将城改建在驿站地--卜奎屯,城名仍叫齐齐哈尔。
于是也有了齐齐哈尔的俗称--卜奎。
龙沙之称谓是源于清代流戍齐齐哈尔的文人方式济在《望见卜奎城》诗中有“一片沙昏数尺墙“的感慨,后写有《龙沙纪略》用以记述黑龙江的历史地理。
而今,齐齐哈尔有扎龙自然保护区,其内有丹顶鹤为代表的六种鹤类。
所以,齐齐哈尔又被誉为丹顶鹤的故乡,“鹤城”之名便随之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