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解读

合集下载

中国城建史 第五讲 明清

中国城建史 第五讲 明清

明中都临濠的建设
1.营建的背景
☆政治形势的新变化,要加强对北方的统治 ☆临濠前江后淮,有险可持,有水可漕 ☆临濠市朱元璋的祖籍所在,他要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洪武二年开始兴建,驱百万民工终年劳作,营建六年,最终 以劳费之由罢建 ☆营建北京城的大量石料由中都拆卸,之后成为禁锢皇室罪 犯的地方,明末被毁
二、城市规模的扩大
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工商业城市的人口构成有显著 的变化,工商业者比重增加很快;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
三、城市形态的变化
城市经济的繁荣使城市建筑更加密集;城市用地沿 对外交通干线向外扩张,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城区,称 “关厢”。
四、“市集”快速发展
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一般城市中的“市集”非常发达,并且 在城市近旁和交通干线的交叉点上的较大居民点逐渐成为新的 “集镇”。
明代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组成,皇城偏 在应天府城的东南隅,系填燕雀湖而成,避开了已建成 的区域。皇城中央为宫城,其布局即继承传统又有所发 展。应天府城即现在的南京城,城周66里,城墙从防御 要求出发修建,沿自然地形故呈不规则状,全城共设13 座城门,全城将南唐的金陵城、六朝的健康都城和东府 城全部包括在内,规模宏大。 外城主要是从防御要求出发,利用自然地形修筑,西 北至长江边,东包括钟山,南过聚宝山,在地势险要的 地段筑有16 座城门。外城与应天府城之间仍为耕地。 城内分皇城、居民市肆、驻军区三个部分,市肆区主 要集中在秦淮河两岸,形成商业中心,城西北地势较高, 设驻军军营。三区布局各成系统,三区中央交界处建钟 鼓楼。 Nhomakorabea
城市布局与建设特点
1.城市呈方形,运河从城东、城南流过,这一带成为城市 商业区,集中着大量的码头、堆栈、旅馆、饭店等商业 设施 2.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布局自由灵活,具有消费城市的特 点 3.扬州手工业发达,各种手工业按行业集中,在城市中形 成了很多专业性的手工业街坊 4.扬州城中间有很多园林,扬州的园林艺术结合了南北园 林的优点,成为城市的一大特点 5.明清时代的扬州城富户云集,因此城市中建有很多为这 些有闲阶级服务的设施,并且城市中聚集了很多封建的 知识分子,使扬州成为一个文化中心城市 6.扬州城内居住区分布较乱,房屋密集,住宅多为庭堂式, 呈长条形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课件 (一)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课件 (一)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课件 (一)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课件,是一门旨在介绍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建设的历程及其影响的课程。

明清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中一个关键的时期,它的城市建设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而且对于后来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门课程进行介绍。

一、明清的城市建设明清时期是中国城市建设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明初,随着明朝统治的建立,建德、长安等古城的遗址开始了修缮,并且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明中叶,在全国大规模修建长城的同时,也开始对各大城市进行规划和修建,如北京、南京、金陵等。

明代的城市建设,尤其是北京的城市建设,为全国城市建设打下了基础。

清朝继承了明代的建设成果,并进行了大量的城市规划。

清朝的城市建设,不仅在数量上超越了明代,而且在城市规划、修建、管理等方面也都有着显著的进步。

具体来说,清朝的城市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市规划:清代重视城市规划,制定了许多地方性和全国性城市规划,如《北京城规划图》、《杭州城市平面图》等。

这些规划从总体上规划了城市的功能区、市政公园、水系系统等。

②城市修建:清代大量修建了许多城门、城墙、城楼、园林等建筑。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专门为外国人居住修建的法租界等。

③城市管理:清代的城市管理措施比明代更为成熟,如设立街道巡捕、建立市政公园等。

这些措施有力地提高了城市生态环境和市民居住环境的质量。

二、明清城市建设对于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明清的城市建设,对中国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明清时期挖掘了水系系统,并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中,大力推广园林设计和建筑,形成了“官方规划+民间布局”的格局。

②对于城市建筑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建筑经历了从单纯实用到美学意义上的转变,如建造宫殿、园林、照壁、牌坊等建筑,从而使城市建设变得更加壮美。

③对于城市管理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城市管理措施,提高了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现代城市管理奠定了基础。

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特点总结

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特点总结

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特点总结一、秦咸阳1.规划思想和城市布局: 与周礼无关,打破了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的约束,扬弃了旧有的城廓配置观念,秦咸阳并非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城市综合区。

外围规划建设体现了“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气势宏大。

2.宫城: 在咸阳渭水北岸、南岸,直至终南山麓,东至骊山,大约有200处离宫别馆3.城市轴线: 将咸阳城的南北中轴线跨渭水、连接信宫、阿房宫直抵南山山麓的天然门阙。

东拓展轴线到骊山山麓的温泉宫、始皇陵。

两条轴线交于信宫。

4.居住: 居民居住形式按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

5.其他: 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传统的外廓功能。

秦咸阳的各宫各自为城,而城市总体不再另建设廓。

开创了封建社会京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或者说是京城的区域规划体制。

二、西汉长安西汉长安城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历经二十年逐步兴建完成。

1.规划思想和城市布局: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礼考工记》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2.宫城:宫殿占地面积大,二分之一以上3.道路系统:通城门大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与门宽度大致相同,之间为驰道4.居住: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5.市肆:汉长安有九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6.其他: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在汉长安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三、曹魏邺城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原因有二:一、有明确的分区二、把中轴对称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与整个城市1.规划思想和城市布局: 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大胆继承并改革了营国制度,从而成为中期封建社会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

总体布局为城市中间有一条通向东西主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一分为二;北半部全为统治阶级专用地区,正中为宫城;东西轴线南半部为官衙和一般的居住区2.宫城:宫城为城市主体,宫城由多宫变为单一宫城3.城市轴线:首次将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4.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网络化,道路分级明确,主要道路了呈丁字交叉5.居住:居住坊里标准化,实行严格的分区,官民不相参6.市肆:有三个市7.水系绿化:园林与宫苑相结合,重视其防御职能四、隋唐长安隋唐长安城由宇文凯主持规划,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

6 明清时代的城市

6 明清时代的城市
1)城市主体结构礼制规划手法仍占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 元朝:礼制复归 明清:更进一步的礼制复归 北京城: 《周礼》,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左祖右社,文职机构居左,武 职机构居右等。 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城门外形成关厢现象普遍,城内商业会 馆显著增多。 “溢出” 例:北京前门外大栅栏一带;苏州阊门一带; 扬州东部新城一带 城市内部,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地方性和行业性会馆建筑也显著增多,仅
5)宗教建筑:很多,灵谷寺、天宁寺等 6)街道:由于受历史及地形原因,道路多呈不规则状,也有
弧形,斜街的形式。
7)人口:明初70万人,至中叶达120万人,是当时全国人口 最多的城市。
四、明清北京城
1.建都背景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改造的方案以明南京为蓝本,并且有所发展。 2.位置范围
3.布局结构
4、明清北京城的特点: 1)城市布局的双重性
上层建筑部分,包括城制、宫殿、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按照 传统宗法礼制思想进行布局;
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灵活性。
2)强调中轴线的手法
以宫城为中心,按中轴线对称的原则进行设计,两侧有华表、桥梁、
总结:
明代的北京城是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和宫殿建筑的杰出
代表,它继承了历代都城建设的优良传统,规划严谨而整 齐,功能分区明确,以宫城为中心,按照中轴线的原则来 设计。
思考题:
1、试述明南京城总体布局的基本特征。 2、试述明清北京的总体布局及城市建设特点。
作业:
选择北京、长安、洛阳、开封、南京等任一城市,对其作为 古代都城的城市建设变迁过程进行解析,以小组为单位组
包括京城(外城、内城)、皇城和紫 禁城。
1)京城:
“凸”字形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段,这个时期不仅是政治经济的发展时期,也是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时期。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重点探讨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1. 仁宗时期的开放政策:明朝仁宗时期实行的海禁政策解除,外来贸易开始活跃,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2. 北方迁都与南方繁荣:明永乐年间将都城迁至北京,北方的城市逐渐兴起并成为政治中心;南方的城市则因驻军和商业的需求而繁荣起来。

三、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1. 城市规模扩大:明清时期,许多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尤其是北京、南京、杭州等都市,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 商业贸易繁荣:外来贸易的兴起带动了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南方的沿海城市成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节点。

同时,物流和市场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3. 手工业和工匠文化:明清时期,手工业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城市兴起了丝绸、瓷器、纸张等产业,吸引了大量工匠和技术人才。

四、明清时期社会变迁的影响1. 社会结构变革: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传统的农耕社会结构逐渐解体,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如商人、手工业者等,社会变得复杂多样。

2. 城市风貌与民居建筑变化: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许多城市的街道、民居和庙宇等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了明清独特的特色。

3. 文化交流的加深:城市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同地域的习俗、风格和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的文化。

五、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原因分析1. 政治因素:明清时期的政治稳定为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例如明仁宗放宽海禁政策,清康熙时期加强对南方的统治等。

2. 经济因素:外来贸易的兴起和手工业的发展给城市的经济带来了活力,使得城市成为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

第1章----7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

第1章----7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

1.明南京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 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 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 一功能。都城南移,跨淮 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 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 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 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 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 (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 称京师。
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形态顺应自然 ② 四重环套配置形制
清成都城图
5.明大同(军事防卫城)
正方形城,各边开一门 十字形主干道
主干道交叉处设钟楼、鼓楼
城中有住兵用地 关厢地区
6.淮安(一般府州县城)
旧城、夹城、新城 三城相联
7.扬州(工商业城)
新旧两城相并 旧城方格网道路系统
新城除干道外道路系 统呈蛛网状
扬州城图
8.景德镇
(专业工商业城市) 长条形城市形态 主要道路方格网状
明南京城由皇城、宫城、大城(应天府城)和外郭 城四重城组成。
宫城、皇城为政治区。 大城内布局又分为:手工业、商业娱乐、居民区、 军事区和文化区
外郭为防御工程设施
③宫城部分严格按礼制体系,布局规整,轴线对称。采 用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制度。
四重环套 配置形制:
明南京城
2.明清北京城
历史背景:
明朝开国时定都南京,以金陵为南京,汴梁为北京, 两京并称。又因为朱元璋出身风阳,诏建风阳中都,后 刘基以“风阳虽帝都,非建都之地”上奏,所以风阳不 再继续营建,作为禁锢皇室罪犯场所。元大都改为北平, 为燕王朱棣防卫。 到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燕王朱棣从他 侄儿手里夺取帝位,建元永乐成为明成祖,迁都北京。
七、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
(一)社会经济背景(1368~1842) 明朝 政治上,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制度极大强化中央集权制。 经济上,明前期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中国城建史-6

中国城建史-6

2、明朝中叶的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明代中叶——近代 工商业的发展——江南经济 票号、典当大量出现——晋商、徽商等 行会、会馆建筑的出现
3、明清城市的概况
城市数量的增多 城市类型的多样:手工业城市、商业城市、行政中 心、对外贸易城市、边塞海防城市 城市规模扩大 市政建设加强
4、明清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金中都、元大都、明 清北京位置关系图
北 京 城 址 变 迁 大都……经过周密的设 计,充分利用了原有条 件和地理特点,具有一 套完整的布局。
——陈高华
元大都平面 复原想象图
北 连 朔 漠 。
幽 燕 之 地 , 龙 蟠 虎 踞 , 形 势 雄 伟 , 南 控 江 南 ,
元 大 都 城 图
光熙门 崇仁门 齐化门 文明门 丽正门 顺承门 平则门 和义门 肃清门
郝 经 《 与 宋 国 两 淮 制 置 使 书 》
国 吾 民 将 膏 斧 钺 、 粪 土 野 , 其 无 孑 遗 主 也 。 士 于 此 时 而 不 自 用 , 则 中 则 , 道 之 国 中 行 能 而 , 士 之 用 能
日 兵 乱 四 十 余 年 , 而 孰 能 用 士 乎 ? 今
郝经《复与宋国丞相论本朝兵乱书》
改建要点 北京的特点 清北京的变化
明、清北京城的改造与规划定型
明北京城(1420-1644)保持元大都城市中轴线,洪武年间,废弃元大都北墙,南移五里至坝河,今德胜、安 定门一线;永乐十七年南墙亦南移二里至今前三门一线。城市中心落于元代大内,堆筑镇山(今景山)以象征压胜 前朝,在镇山的正南方新建大内紫禁城,并包筑皇城;嘉靖三十二年再加筑外城。北京城保持了元大都城的中轴线 并有所延伸,北端起自钟、鼓楼,经万岁山、皇城六大宫殿,午门、承天门、正阳门,及后建的永定门,均在一条 中轴线上贯通,从形象上强化了“面南而王”,唯我独尊帝王意识的象征性。明北京中轴线的确立和向南伸展,为全 城规划设计奠定了基准线,城市职能建筑均在中轴线两翼配置,使全城形成对称和谐的平面布局。城市重心也一改 元大都的坐南朝北而成为坐北朝南。明初北京城午来自——承天门—— 大明门 仪礼路线图

中国城市建设史-6

中国城市建设史-6

皇城
• 皇城在京城中,包括三海及宫城。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 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 方千米。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元为西御苑),中部 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开南海)。皇城有六门,“正 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 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 门变化,只是居民的居住地段上 做了较小的调整,宫殿由于种种原 因大都重建。
二、明清北京的形制
• 明清北京城具有京城、皇城和宫城三道城墙,其中京城又 包括内城和外城。 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城各有门, 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
1926年(民国十五年),北洋政府在宣武门和正阳门之间 开了和平门。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后, 为了使东郊和西郊 成为直线道路,又将东单牌楼东面的城墙和西单牌楼下面 的城墙切开,开了复兴门和建国门。
明嘉靖年间为第二阶段,原议环绕 京城四周,一律加筑外垣,后因物力所 限,只修了正南一面,进而使北京城在 平面图上构成了“凸”字形轮廓。对于 外城修建首选南墙的原因,当归于这里 比较稠密的居民和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 天坛、山川坛的存在。 在城市总体格局上仍袭元代旧制,既全 城呈现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对称形式与以 东西、南北向为主的街区规划风格。
• 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 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 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 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 (清改为神武门)。①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 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 年改为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 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②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③清代紫 禁城的建筑物多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 秦长城与明长城有什么不同之处 ?
❖ 要点 A、秦长城:东起辽东, 西至临洮。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 西至嘉峪关。 B、秦长城为土筑,而明长城东部重要地
段,多用条石和层砖砌成。
自 然
建筑
北京城 明长城

李时珍《本草纲目》(明)
学 成
科技
宋应星《天工开物》(明末) 徐光启《农政全书》(明末)

明嘉靖年间为第二阶段,原议环绕 京城四周,一律加筑外垣,后因物力所 限,只修了正南一面,进而使北京城在 平面图上构成了“凸”字形轮廓。对于 外城修建首选南墙的原因,当归于这里 比较稠密的居民和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 天坛、山川坛的存在。 在城市总体格局上仍袭元代旧制,既全 城呈现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对称形式与以 东西、南北向为主的街区规划风格。
书 董其昌(明)

徐渭(明末) 扬州八怪(清)
作品欣赏
董其昌
作品欣赏
徐渭创泼墨花卉,即把水墨 倾倒在画面上,再用笔勾画, 代表作有《墨葡萄》。
作品欣赏
竹石图
郑板桥像
兰竹图
❖明清城市建设
明清北京城也就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唯一继承首都地位的城市, 集中国都城建设之大成。
文学 文
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曹雪芹《红楼梦》(清)
艺 术 戏剧 成
汤显祖《牡丹亭》(明) 京剧(清)

《牡丹亭》 汤显祖
京剧
你知道京剧脸谱 有哪些颜色?这 些不同的颜色分 别有何寓意?
京剧脸谱有红、紫、 黑、白、蓝、绿、黄 等色,各有寓意:红色 寓赤胆忠心;紫色寓智 勇刚毅; 黑色寓忠正 耿直;白色寓奸诈狠毒, 蓝色寓刚强勇猛;绿色 寓侠骨义肠;黄色寓凶 狠残暴。此外,还有老 红、瓦灰、金、银等 色,各有寓意.
自 然
建筑
北京城 明长城

李时珍《本草纲目》(明)

科技 宋应星《天工开物》(明末)

徐光启《农政全书》(明末)

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文学 文
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 (明朝中期)

曹雪芹《红楼梦》(清)
艺 术 戏剧 成 就
书画
汤显祖《牡丹亭》(明朝后期)
京剧(清朝中后期)
3、宫城居皇城中,依从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明 南 京 轴 线
❖明清北京城
北京历史简介 两三千年前,在今天的北
京地区,曾分别在两地建立了 燕国和蓟国。后辽、金曾先后 在此定都。七百多年前元朝定 都于今北京城区,称为大都。 明清两朝均以北京城区为都城。 1949年以后,北京成为新中国 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第九讲 明清时期城市建设
❖ 明清时代文化特色 ❖ 社会经济的发展 ❖ 城市建设与发展
❖明清时代文化特色
自 然
建筑
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故宫鸟瞰
北京明代皇极门
明承天门(今天安门)
故宫太和殿
故宫中和殿
故宫保和殿
乾清宫
北京天坛
自 然
建筑
北京城 明长城




八达岭明长城
❖ 城市布局:
明代南京包括宫城、皇城、应天府城和外 郭城。皇城环绕在宫城之外,京城按山川、 江湖地理形势因地制宜而建,外郭利用丘陵 岗阜的有利地势建造,墙体以构筑土墙为主。
❖ 明南京城市建设特点:
1、利用自然(江河、山川、丘陵)作为天然屏 障,整个城市顺应自然自由布局,呈不规则形 状。
2、皇城、宫城布置完全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 又加以发展,皇城、宫城布局方正
北京、南京、洛阳、西安、开封、杭州
该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 位并有所发展(北京)
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 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 建筑显著增多
3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 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
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 水平
清代沿袭明北京城城市整体格
局无变化,只是居民的居住地段上
做了较小的调整,宫殿由于种种原
因大都重建。
❖ 一、城市布局
❖ 1、中轴线: ❖ 永定门—正阳门—中华(大清)门—天安门—端门—
向内缩进,在南面修筑外城,使北京城呈“凸” 字形状,呈现出“中轴对称,平缓开阔,轮廓丰 富,节律有序”的特点,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 规划建筑精华;
•现代北京城是以明清北京城为中心扩建而成的,
同时沿袭了明清北京城的风格。
北 京 轴 线
城墙的变迁
•明 初 为 第 一 阶 段 , 迁 建 的 主 要 对 象 为 南北城墙,迁建中首先针对大都北部的 空旷地将北城墙南移五里,然后将南城 墙作相应的调整,向南移动一里半。经 过这一阶段迁建以后的北京城被称为内 城。

曹雪芹《红楼梦》(清)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水浒传》 施耐庵
《西游记》 吴承恩
曹雪芹
谁都一满 解云把纸 其作辛荒 中者酸唐 味痴泪言
自 然
建筑
北京城 明长城
科开物》(明末)

徐光启《农政全书》(明末)

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
《本草纲目》插图
宋 应 星
《天工开物》及书中记载的提花织机
《农政全书》 徐光启
自 然
建筑
北京城 明长城

李时珍《本草纲目》(明)

科技 宋应星《天工开物》(明末)

徐光启《农政全书》(明末)

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文学 文
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明南京
明南京
❖ 概况: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年)祖籍 句容(属金陵地区),在元末农民起义的群雄逐鹿 中,成为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支力量。洪武元年 (1368年),朱元璋攻下元大都,统一了中国,下 昭“其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朱元璋用21 年时间修建了南京城, 1378年,朱元璋宣布废去北 京,改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这是南京第一 次成为全中国的政治中心,朱明王朝则是第一个立 都江南而完成统一大业的王朝。
看看最后形 成的北京旧 城,呈什么 汉字结构?
自辽代以来,北京城城址的空间变化:
•辽南京城是依水而建得近似正方形的城池; •金中都城是在辽的基础上加以扩建的,四周有护
城河,面积扩大近2倍;
•元大都城是在金的东北部新建的一座城池,城内
有河流,四周有护城河,面积是金的3倍;
•明清北京城是在元的基础上改建的,北城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