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形势及检测
《2024年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现状及其成因》范文

《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现状及其成因》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之一,我国在农业生产中面临土壤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本文将对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的现状进行阐述,并深入分析其成因。
二、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现状近年来,我国农业土壤污染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污染物种类多。
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物等。
其中,镉、铅、砷等重金属元素和石油、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较为常见。
2. 污染范围广。
农业土壤污染涉及全国各地,特别是工矿企业周边和交通沿线等地区更为严重。
3. 污染程度深。
由于长期的积累和不断加剧的污染源排放,部分地区的土壤污染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三、农业土壤污染成因分析农业土壤污染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工业污染排放。
部分工业企业的违规排放是造成农业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重金属和有害有机物等污染物随工业废水、废气等排放进入土壤,导致土壤污染。
2. 农业活动影响。
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以及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等农业活动,都会对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此外,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也对周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3. 交通污染。
交通干线附近的土壤受到汽车尾气、轮胎磨损等交通污染的影响,导致重金属元素等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
4. 自然因素。
部分地区因地质、气候等自然因素导致土壤自身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如某些地区的高背景值重金属元素,会在自然条件下逐渐释放进入土壤。
四、解决措施及建议针对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的现状及成因,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排放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处罚,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
2. 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
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等环保型农业生产资料,减少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的使用量。
同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灌溉方式,降低农业活动对土壤的污染。
最新农耕地受污染状况调查报告3篇

最新农耕地受污染状况调查报告3篇农耕地受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第1篇农耕地的土壤污染是农产品质量不达标,甚至成为有毒有害农产品等问题的源头,土壤环境是食品平安的核心,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生产健康的粮食,进而造就健康的人群和健康的社会。
依据贵局《关于开展农耕地受污染状况调查的通知》文件的要求,我乡主动对11个村的农耕地污染状况进行调查。
一、基本状况辖区内共有11个村,农户879户,农作物耕地面积8319亩,全乡2021年推广地膜覆盖作物播种面积约1850亩。
二、提高相识,加强领导我乡把农耕地受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为进一步完善调查体系,构建调查责任网络,确保全乡的农耕地受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落到实处,我乡健全了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各机关站所负责人、村两委干部及班子成员为成员的农耕地受污染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压实责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
三、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农耕地受污染状况调查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此,我们建立了长效机制:一是建立考核制度。
制定了《乡农耕地受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目标考核方法》,将农耕地受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年终对各村进行考核,考核成果作为村干部年终酬劳发放依据之一。
二是例会制度。
从本季度起先每季度召开一次农耕地受污染状况调查例会,并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通过会议刚好传达上级精神,探讨和部署农耕地受污染状况调查工作。
三是检查制度。
对种植大户、一般农户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发觉问题刚好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当场能订正的提出整改看法,做好巡查记录。
四是信息报送制度。
特地落实了专干负责信息报送。
五是举报投诉、处理制度。
乡上设立农耕地受污染监督站,建章立制,设立投诉电话,落实专人负责。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一)存在的主要困难我乡经过摸排初步确定无农耕地受污染的状况,但是由于我乡实力有限,对辖区内的农耕地是否受污染,无力断定。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
本报告旨在对当前土壤污染状况进行全面调查,以便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范围包括城市、农村以及工业区等不同类型的土地,涵盖了不同地域和用途的土壤。
三、调查方法。
1. 采集样品,在调查范围内选择代表性样地,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分析。
2. 实验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含量等方面的分析。
3. 调查问卷,针对农民、工业企业等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土壤污染的认知和影响。
四、调查结果。
1. 城市土壤污染状况,城市土壤中普遍存在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等。
2. 农村土壤污染状况,农村土壤中农药、化肥残留严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
3. 工业区土壤污染状况,工业区土壤中存在大量化工废料、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五、调查分析。
1. 土壤污染原因,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城市化进程等是导致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2. 污染影响,土壤污染对农作物生长、地下水质量、人体健康等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 治理建议,加强环境监测,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推广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强土壤修复技术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土壤污染。
六、结论。
土壤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七、建议。
1.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的投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
2. 企业应加强环保意识,积极采取减排措施,减少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3. 全社会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土壤环境的负面影响。
八、参考文献。
1. 李华.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2. 王明. 环境污染与土壤修复[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以上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内容,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土壤污染,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修复措施

农业资源与环境NONGYEZIYUANYUHUANJING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修复措施袁雄辉 王 乐 万里平(江西正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江西新余 338000)摘 要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会降低耕地自净能力,减少农作物产量,同时重金属离子还会通过农作物根系的富集,导致粮食作物重金属超标,最终进入人体引发疾病,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因此,及时地治理修复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保障粮食作物安全生产的现实需求。
基于此,分析了耕地土壤污染现状及来源,并系统地介绍了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修复措施,以期为耕地土壤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污染成因;修复措施1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目前,耕地污染形势严峻,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2 000万h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不同程度的受镉(Cd)、铬(Cr)、铅(Pb)、砷(As)、汞(Hg)、硒(Se)、锌(Zn)及铜(Cu)等重金属污染[1]。
据2014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耕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为19.40%,镉、镍、砷是排在前三位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以无机型重金属污染物为主。
其中,镉污染点位超标率最为严重,达7.00%,但其重度污染点位相对较少,大多仍处于中、轻度或轻微Cd污染状态[2]。
2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2.1 大气中重金属沉降 工矿企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的大量含重金属的有害气体及汽车轮胎磨损产生的粉尘等是大气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大气中重金属主要分布在工矿企业的周围和公路、铁路的两侧,在全国土壤状况调查的267条干线公路两侧的1 578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0.30%[3]。
有些较细微的含重金属粉尘颗粒可随风扩散至周边地区成条带状分布,距污染源越远重金属污染强度越弱。
大气中的重金属经过自然沉降和雨淋沉降可进入周边耕地土壤,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金属在耕地土壤中叠加累积造成污染。
三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三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第1章农产品产地环境概述 (4)1.1 农业产地环境问题分析 (4)1.2 三农产品产地环境特点 (4)第2章农业产地污染源识别与评价 (5)2.1 农业产地污染源分类 (5)2.2 农业产地污染评价方法 (5)2.3 污染源识别与评价实例 (6)第3章农田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 (6)3.1 农田土壤污染现状与问题 (6)3.1.1 污染类型与分布 (6)3.1.2 污染来源 (6)3.1.3 污染影响 (6)3.2 农田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6)3.2.1 物理修复技术 (7)3.2.2 化学修复技术 (7)3.2.3 生物修复技术 (7)3.2.4 综合修复技术 (7)3.3 农田土壤环境保护措施 (7)3.3.1 完善法律法规 (7)3.3.2 加强监测与预警 (7)3.3.3 优化农业投入品使用 (7)3.3.4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7)3.3.5 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 (7)3.3.6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7)3.3.7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7)第4章农业水资源保护与治理 (8)4.1 农业水资源污染现状与问题 (8)4.1.1 污染源分析 (8)4.1.2 污染现状 (8)4.2 农业水资源治理技术 (8)4.2.1 化学治理技术 (8)4.2.2 生物治理技术 (8)4.2.3 物理治理技术 (8)4.3 农业水资源保护措施 (8)4.3.1 政策与管理 (8)4.3.2 技术推广与应用 (9)4.3.3 生态补偿机制 (9)第5章畜禽养殖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 (9)5.1 畜禽养殖产地污染现状与问题 (9)5.1.1 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特点 (9)5.1.2 畜禽养殖对产地环境的影响 (9)5.1.3 畜禽养殖产地污染主要问题 (9)5.2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 (9)5.2.1 废弃物收集与储存技术 (9)5.2.2 生物处理技术 (9)5.2.3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9)5.2.4 资源化利用技术 (9)5.2.5 污染防治技术集成与应用 (9)5.3 畜禽养殖产地环境保护措施 (9)5.3.1 产地环境规划与管理 (9)5.3.1.1 畜禽养殖布局优化 (9)5.3.1.2 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评估 (9)5.3.1.3 生态红线与环境保护区划定 (9)5.3.2 畜禽养殖过程控制 (9)5.3.2.1 饲养管理优化 (9)5.3.2.2 饲料添加剂与配方调整 (9)5.3.2.3 粪污减量化与无害化处理 (9)5.3.3 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支持 (10)5.3.3.1 生态补偿政策制定与实施 (10)5.3.3.2 环保税收与补贴政策 (10)5.3.3.3 畜禽养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10)5.3.4 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 (10)5.3.4.1 环保意识培养与教育 (10)5.3.4.2 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 (10)5.3.4.3 畜禽养殖环保产业技术培训与推广 (10)第6章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 (10)6.1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问题 (10)6.1.1 面源污染负荷特征 (10)6.1.2 面源污染主要来源 (10)6.1.3 面源污染的影响 (10)6.2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10)6.2.1 养分管理技术 (10)6.2.2 农药减量与替代技术 (10)6.2.3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 (10)6.2.4 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 (11)6.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11)6.3.1 完善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11)6.3.2 加强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 (11)6.3.3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11)6.3.4 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 (11)6.3.5 强化农业环保宣传教育 (11)第7章农业产地生态修复技术 (11)7.1 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11)7.1.1 生态修复技术概念 (11)7.1.2 生态修复技术分类 (12)7.1.3 生态修复技术在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应用 (12)7.2 农业产地生态修复案例 (12)7.2.1 案例一:植物修复技术在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2)7.2.2 案例二: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农业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12)7.2.3 案例三:物理修复技术在农田盐碱化治理中的应用 (12)7.3 生态修复技术发展趋势 (12)7.3.1 技术集成与创新 (12)7.3.2 智能化和信息化 (13)7.3.3 绿色、环保、可持续 (13)7.3.4 社会参与和多元化投资 (13)第8章农业产地环境监测与预警 (13)8.1 农业产地环境监测技术 (13)8.1.1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13)8.1.2 遥感技术 (13)8.1.3 原位监测技术 (13)8.1.4 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13)8.2 农业产地环境预警体系 (13)8.2.1 环境预警指标体系 (13)8.2.2 预警模型与方法 (13)8.2.3 预警体系构建与优化 (14)8.3 农业产地环境监测与预警实践 (14)8.3.1 农业产地环境监测实践案例 (14)8.3.2 农业产地环境预警实践案例 (14)8.3.3 政策与措施建议 (14)8.3.4 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前景展望 (14)第9章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 (14)9.1 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4)9.1.1 法律层面 (14)9.1.2 法规层面 (14)9.1.3 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14)9.2 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14)9.2.1 农业投入品管理政策 (15)9.2.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 (15)9.2.3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政策 (15)9.3 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政策建议 (15)9.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5)9.3.2 强化政策宣传与培训 (15)9.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5)9.3.4 加强监管与执法 (15)9.3.5 促进部门协同合作 (15)第10章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措施 (15)10.1 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 (15)10.1.1 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 (15)10.1.2 污染源头防控与治理 (15)10.1.3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广 (16)10.1.4 农业环境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 (16)10.2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产地环境保护 (16)10.2.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6)10.2.2 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16)10.2.3 农业循环经济与资源利用 (16)10.2.4 农业生产方式创新与产地环境改善 (16)10.3 社会共治与公众参与 (16)10.3.1 农业环保宣传教育 (16)10.3.2 农民环境权益保障与参与 (16)10.3.3 社会组织与企业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6)10.3.4 政策引导与激励机制 (16)10.4 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未来展望 (16)10.4.1 农业生产智能化与绿色化 (16)10.4.2 农业环境治理技术突破与创新 (16)10.4.3 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16)10.4.4 国际合作与交流 (16)第1章农产品产地环境概述1.1 农业产地环境问题分析农业产地环境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基础因素,当前我国农业产地环境面临以下主要问题:(1)土壤污染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产地土壤受到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
本报告旨在对当前土壤污染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影响,为制定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范围涵盖了城市、农村以及工业区等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以全面了解土壤污染的分布情况。
三、调查方法。
1. 采样,在调查范围内,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本进行采集。
2. 实地调查,对采集的土壤样本进行实地调查,记录土壤的颜色、质地、气味等特征,并结合当地的环境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3. 实验室分析,将采集的土壤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检测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含量。
四、调查结果。
经过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城市土壤污染,城市土壤中普遍存在着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废水排放以及交通尾气等。
2. 农村土壤污染,农村地区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化肥过量使用等现象较为普遍,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3. 工业区土壤污染,工业区周边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较高,存在严重的土壤污染现象,对周边居民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五、调查分析。
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压力增加,导致化肥、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对土壤的积累和渗透。
土壤污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作物品质下降、地下水资源污染、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人体健康受到威胁等方面。
六、建议措施。
1. 加强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土壤污染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2. 加强立法和管理,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立法,建立健全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打击力度。
3. 推广绿色农业,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4. 加强污染治理,对工业废水、废气进行严格控制和治理,减少工业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七、结论。
土壤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我们的土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土壤污染调查报告

土壤污染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污染不仅对农作物生长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土壤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该地区土壤的污染程度、污染物种类及来源,为今后的土壤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的范围为某市区域内的农田、工业区、居民区等不同用地类型的土壤。
四、调查方法。
1. 采样点选择,根据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和可能的污染源等因素,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
2. 采样方法,采用三角形或网格法确定采样点位置,然后在每个采样点处采集土壤样品。
3. 采样深度,一般采集0-20cm和20-50cm深度的土壤样品,以全面了解土壤污染情况。
4. 样品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物理化学分析和有机污染物检测,确定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
五、调查结果。
根据采集的土壤样品分析结果,发现该地区存在以下几种主要的土壤污染物:1. 重金属,部分工业区土壤中镉、铬、铅等重金属超标,可能来源于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
2. 有机污染物,部分农田土壤中检测到农药、除草剂等有机污染物,可能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源。
3. 土壤酸碱度,部分土壤呈酸性,可能是工业废水排放或者酸雨导致的。
六、调查建议。
1.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减少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排放。
2. 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有机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
3. 加强土壤修复工作,对污染严重的土壤进行修复和治理,恢复土壤生态功能。
七、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该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壤污染问题,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
为了保护土壤环境和人类健康,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和修复。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土壤污染问题,加强监管和治理工作,保护好我们的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
有机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有机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有机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是指针对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环
境质量的一系列标准和规定。
这些标准主要包括土壤环境、水体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具体而言,要求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土壤pH值在6.5-7.5之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得低于2.5%,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等。
水体环境方面,要求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水源必须符合国家的饮用水标准,水质必须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于生产。
大气环境方面,要求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空气质量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不得受到污染源的影响。
生态环境方面,要求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态系统要保持健康、稳定、完整,不得发生破坏行为,如砍伐、开垦等。
此外,还要求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周边环境不能存在对有机农产品产生影响的工业企业、生产废弃物堆放点等污染源。
通过制定有机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可以保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法规标准,保障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安全。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形势及检测 2011年2月14日报道[12],重金属镉正通过污染土壤侵入稻米;学者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多地市场上约10%的大米镉超标,中国年产稻米近2亿吨,10%即2000万吨。对于65%以上人口以水稻为主食的中国来说,重金属污染问题显得尤为严峻。2002年,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曾对全国市场稻米进行安全性抽检。结果显示,稻米中超标最严重的重金属是铅,超标率达28.4%,其次是镉,超标率达10.3%。2011年8月31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3],云南陆良县铬渣污染事件受到关注,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化工公司140余车(约5222吨)非法倾倒的铬渣造成70余头牲畜死亡、约4万立方米水遭受剧毒污染。在重金属污染应急处置上,水处理技术相对简单,也容易用环境质量标准来评估。但对污染的土壤处理很难,因为重金属渗入和渗出多少是相对比较长的过程,修复很难。应对措施应该第一步控制较大风险,第二步对周边场地、土壤、水塘底泥做长期监测。2011年10月11日,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在“第九届广东省科协学术活动周”开幕式上透露[14],当前我国土地污染十分严重,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地已超过3亿亩,占我国耕地的1/6,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被重金属污染,经济损失达200亿元,而广东耕地中仅11%的土壤是好的,89%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环境污染、土壤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美国大约有超过27万个农场受到重金属污染威胁,美国政府也正在想办法检测和修复处理[14]。重金属污染事件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11年2月19日报道,《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计划未来五年政府计划投入750亿元开展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15]。从近些年国内发生的一系列重金属污染事件来看,当前重金属污染问题形势已十分严峻,随之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在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流通链中,如何运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在农产品产地源头进行重金属含量的快速、高效检测,开展调查研究,应该成为当前解决重金属污染的首要问题。检测工作的开展需要先进检测手段的有效支撑,这就要求检测技术在检测精度、可操作性、检测效率、检测成本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以下将对我国目前土壤重金属含量主要检测技术进行综述并加以比较,指出检测手段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有主要重金属含量检测支撑技术 目前重金属的定量分析和检测方法主要有光谱法、电化学方法以及新型检测技术等。光谱法是比较传统的方法,主要有原子吸收法(AAS)、原子荧光法(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法(ICP)、X荧光光谱(XRF)、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等。日本和欧盟国家部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进行标准检测,但对国内用户而言,仪器成本过高,很难推广。也有部分采用X荧光光谱(XRF)分析,优点是无损检测,可直接分析成品,但检测精度和重复性不好。电化学检测方法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检测方法,包括极谱法、电位分析法、伏安法等,检测速度较快,精度较高,但在其他离子的抗干扰测量方面有待提高。另外,一些比较新的检测技术,如酶抑制法、免疫分析法、生物传感器法和太赫兹光谱法等,相关学者也展开了探索研究。在《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16]中,国家规定了用于土壤重金属含量检测的标准方法,如表1内容所示,该方法主要是采用强酸消解后,运用光谱法进行重金属含量的定性定量检测。光谱法是比较传统的检测方法,它能以较高灵敏度对样品中的重金属离子含量进行有效分析,但大多需要大型仪器设备,分析方法成本高。样品前处理过程中需要经过消解,操作复杂,分析时间长,很难用于土壤重金属的现场快速检测。光谱法较为成熟,这里只对其原理及优、缺点做简单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AbsorptionSpectrometry,AAS)是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可见光范围的对应原子共振辐射线的吸收强度来定量被测元素含量为基础的分析方法[17-18]。具有检出限低(可达μg/cm–3级)、准确度高(相对误差小于1%),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等优点。缺点主要表现在,不能多元素同时分析,测定元素不同时必须更换光源灯。而且标准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较窄,在低含量样品测定任务中,测量精度下降。如何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和降低干扰,是今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3.1.2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AtomicEmissionSpectrometry,AES)是依据各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发射特征的电磁辐射,而进行元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19-20]。由于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在光源的激发作用下,样品中每种元素都发射自己的特征光谱,根据特征光谱的谱线强度进行定量分析。优点是分析速度快、选择性好,可同时检测一个样品中的多种元素。缺点是成套仪器设备昂贵,被测元素含量较大时,准确度较差。在经典分析中,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较多,尤其是试样组分的影响较为显著,所以对标准参比的组分要求较高。3.1.3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法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光源(InductivelyCoupledPlasma,ICP)可以产生稳定的光源,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AES光源之一[21-23]。相较于其他方法,ICP-AES分析速度快,干扰低,可同时读出多种元素的特征光谱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该方法的缺点是设备较为昂贵,操作费用也高。原子荧光光谱法(AtomicFluorescenceSpectrometry,AFS)[24-26]是介于原子发射光谱(AES)和原子吸收光谱(AAS)之间的光谱分析技术。原子蒸汽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辐射后被激发,随之发射出一定波长的光辐射,即为原子荧光,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荧光辐射强度与分析物的原子浓度成正比,根据荧光波长分布可进行定性分析。此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校正曲线线性范围宽,能进行多元素的同时测定。但许多物质,包括金属在内,本身不会产生荧光,需要加入某种试剂才能达到荧光分析的目的,所以其应用范围不够广泛。质谱法(MassSpectrometry,MS)是用电场和磁场将运动的离子按质荷比分离后进行检测的方法。测出离子准确质量即可确定离子的化合物组成[27-28]。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痕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的一项重要进展就是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的应用。ICP-MS检测限低,分析精度高,速度快,干扰少,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并获得精确的同位素信息。但仪器造价高,预处理过程繁琐,仪器自动化实现比较困难。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andvisiblespectrophotometer,UV)检测原理是:显色剂通常为有机化合物,通过特殊化学键,与重金属发生络合反应,生成有色分子团,溶液颜色深浅与浓度成正比[29-30]。在特定波长下,通过比色检测。大多数有机显色剂本身为有色化合物,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稳定的螯合物。分光光度分析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物质本身对紫外及可见光的吸收进行测定;另一种是生成有色化合物,即“显色”,然后测定。虽然不少无机离子在紫外和可见光区有吸收,但因一般强度较弱,所以直接用于定量分析的较少。加入显色剂使待测物质转化为在紫外和可见光区有吸收的化合物来进行光度测定,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测试手段。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金属检测应用前景。X射线荧光光谱法(X-rayfluorescencespectrometry,XRF)是利用样品对X射线的吸收随样品中的成分及其多少变化而变化来定性、定量测定组成成分的方法[31]。具有分析速度快、样品前处理简单、可分析元素种类广、光谱干扰少,样品测定时的非破坏性等特点。它可用于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测定,其检出限可达10-6数量级。多通道分析设备可在几分钟之内同时测出20多种元素的含量。但X射线的使用会给操作者和样品带来电离辐射危险。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aserInducedBreakdownSpectroscopy,LIBS)是利用高功率脉冲激光聚焦到待测样表面激发等离子体,通过直接观察等离子体中的原子或离子光谱来实现对样品中元素的分析[32-33]。与目前常见的X-ray,AAS、ICP-AES等检测手段相比,其优势在于无须对样品预先处理,可对多种成分并行快速分析,实现对微量污染物无接触在线探测,是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元素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法是基于物质在溶液中和电极上的电化学性质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电化学分析的测量信号是电量、电位、电流、电导等电信号,不需信号转化就能直接记录。其仪器装置比光分析、核化分析仪器装置小而且简单,便于连续分析,易于实现自动化。电化学方法应用于水环境重金属污染分析目前已有相关报道[34],但将其应用在土壤重金属快速检测中还面临着很多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从1976年电化学溶出分析法开始用于环境、临床样品的痕量检测,具有较好的灵敏度[35];Baumbach[36]于1981年将丝网印刷技术应用于电化学传感器的制作过程;JosephWang[37]于1992年采用汞膜修饰丝网印刷电极,在水环境中对重金属离子进行检测;由于汞本身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重金属成分,R.O.Kadara[38]在2005年提出采用氧化铋修饰丝网印刷电极进行重金属离子的检测;浙江大学平剑锋等[39]利用铋膜制作丝网印刷电极进行了水中的铅和镉检测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检测结果。电化学分析法在进行土壤重金属离子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研究潜力,但是土壤体系复杂,检测时采用普通浆料的电极极易受到诸如表面活性剂、有机物、大分子颗粒等污染物的影响,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电化学传感器有待于进一步研发。 近年来,一些结合生物学的检测方法也被应用于重金属的检测研究中,这些新的检测方法还在深入研究中。其工作原理是金属离子与固定在电极材料上的特异性蛋白结合后,使蛋白构象发生变化,通过灵敏的电容信号传感器定量检测这种变化。近年来,人们不断开发多种生物传感器用于测定水溶液中的毒性化合物(包括重金属络合物),如特异性蛋白生物传感器[40]等。生物传感器寿命主要取决于生物活性,受环境、时间限制较大,一般寿命很短,制约了其应用和发展。酶抑制法是重金属离子与形成酶活性中心的甲琉基或琉基结合后,改变其结构、性质,引起酶的活力下降,从而使显色剂的颜色、电导率和吸光度等发生变化,然后借助光电信号放大、显示,建立重金属浓度与酶系统变化对应数学关系。该方法可用于环境、食品、水和蔬菜中重金属的定性检测。柳畅先等[41-42]通过镉离子对醇脱氢酶的抑制作用检测Cd2+,检出限为2.00μg/L,可应用于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