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合集下载

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应用

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应用

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应用【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应用。

方法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153例,分为亚低温治疗组78例和常规治疗组75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两组良好率、中度致残率、重度致残率、植物状态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可以有效降低脑耗氧量、防止继发性脑损害、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亚低温;重型颅脑损;应用分析重型颅脑损伤由于发病急、病情重,伤后病理过程十分复杂,导致治疗非常困难,具有很高的病死率,维持在30%~40%。

为了能够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死率,临床尝试这多种方法,亚低温治疗能显著减轻脑损伤后形态学和功能损害,降低病死率,已经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

我们对重型颅脑损采用亚低温治疗临床效果进行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153例,其中男103例,女60例;年龄18~79岁,平均45.9岁;致伤原因:车祸伤68例,打击伤43例,高处坠落伤32例,其他原因10例。

GCS评分4~5分51例,6~8分102例。

头颅CT扫描,单纯性硬膜外血肿23例,单纯性硬膜下血肿27,脑挫裂伤合并多发血肿53,弥漫性脑肿胀40例,原发性脑干损伤10例。

1.2 方法1.2.1 分组将153例重型颅脑损分为亚低温治疗组78例和常规治疗组7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治疗方法1.2.2.1 常规治疗组急性颅内血肿或广泛脑挫裂伤有手术指征的患者立即行手术治疗,包括开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脱水降颅压、利尿、止血、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防止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和纠正酸碱失衡等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

1.2.2.2 亚低温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应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体温、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

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察组手术 时采用 半导体 降温毯 降温 , 肛温 降至 使
3 3 2— 4℃ , 续 至术后 4— 。 当颅 内压 降至正 常 持 7d 后 ,2h内将 体温 恢 复 至正 常 。对 照组 维 持正 常 体 1
温。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 13 7 l 、1 , 、 、 、4 2 天 采用
85
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有 以下几点… : ①显著降 低液压脑裂伤区细胞乳酸含量 , 降低脑组织耗氧量 , 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② 保护血脑屏 障、 减轻脑水 肿 。 显著抑制脑损伤后谷氨 酸、 ③ 甘氨 酸、 乙酰 胆
采用 s S 1 . P S 3 0软件 分析 。组 间
碱、 自由基 、 巴胺 、 甲 肾上腺 素和 5羟 色 胺 的 生 多 去 一
比较采用 t 验 检 验 。P≤0 0 为差异 有统 计学 检 .5
成释放 , 从而减轻其对脑细胞的损害。④显著 抑制
缺 氧所造成 的神 经元 钙 离 子 内流 , 降低 神 经 细胞 内 钙离 子浓度 , 断钙 对 神经 元 的 毒 性作 用 。⑤ 能 使 阻
山东 医药 2 1 0 0年第 5 O卷第 3 4期
亚低 温疗 法 在 重 型颅 脑 损伤 治 疗 中的应用 观察
张 霞
( 南 中医学 院第一 附属 医院 , 州 4 00 ) 河 郑 50 0
摘要 : 目的
观察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 损伤 治疗 中的应用 效果。方法
将 4 例重 型颅脑损 伤患者 随机分 1
循环动力学及病灶水肿情况 , 提高患者 1 内清醒 周
率 , 利于 患者 的康 复 。 有
参考 文献 :
[ ]陈荷红 , 1 只达石 , 张赛.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 温治疗 中脑 氧代 谢变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应用价值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应用价值
低温组和对照组 , 2 各 0例。对照组给予控制血压 、 脱水 、 营养脑 细胞 等常规治疗 , 亚低 温组 采用 3  ̄ 3C~3  ̄ 5C亚低温下给予控 制血压 、 脱水 、
营养脑细胞等治疗 。 果 结
亚低温组 2 例恢 复 良好 6 3.0 , 0 例(00%)死亡 6 (00%)对 照组恢 复 良好 3例(50 %)死亡 9例(5 例 3. 0 ; 1.0 , 4.
【 e od ] S — y tni e rb lt m K yw rs u h oe a ve r a a b ph n S e a r n u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因外伤和外伤后 继发 脑缺血 引起 的 死亡率及致残率一直较高 。本院 20 3月至 20 3月 03年 06年 对收治的 2 0例重型颅脑 损伤病人采用 亚低温治疗 , 现亚 发 低温能有效降低颅 内压 , 从而 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
h p t e n ad c e s s te mo tl y o e e e b an t u n mp o e h e v u c in wi ae a d o v o s e e t y oh n i e r a e h r i f v r r i a ma a d i rv st e n re f n t t sf n b iu f c . at s r o h
1 s o u h p e twee d vd d i t r u s 2 a e f o to r u e e t ae t o t e meh d .Ote 0 1 B 8o e t g go p wee te td 2 l fs c  ̄ n r i ie n o t g o p . 0 c s so nr lgo p w r r td wi r ui t o s a ̄ wo c e h n h r ae ft ai ru r r ae 2 2 r n

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将7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6例和对照组37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

结果亚低温组体温<38.5 ℃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38.5 ℃的比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亚低温组6个月后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重残以上的比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而严密监测和精心护理是保证亚低温成功实施的关键。

随着国民经济、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颅脑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重型颅脑损伤占急性颅脑损伤的13%~21%,其病死率却高达36.8%~64.3%,历来救治十分困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有学者开始探索亚低温对缺血性和外伤性脑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研究发现30 ℃~33 ℃亚低温疗法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且不产生任何严重的并发症[1]。

2008年7月~2011年6月,本科采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6例,同时加强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73例为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为伤后24 h以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为3~8分,经头颅CT检查证实有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或弥漫性损害,无其他脏器的合并症或功能衰竭。

其中,男49例,女24例,年龄15~63岁,平均(38.5±6.9)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41例,坠落伤25例,打击伤7例。

将73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6例和对照组37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损伤类型及入院时GC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或手术后入住ICU病房,均按常规给予综合治疗,包括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吸氧,给予脱水剂、抗生素、奥美拉唑及神经营养药物,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及防治并发症等。

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疗法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冬眠治疗组和常温治疗组。

前者30例,人院后24h内行亚低温冬眠治疗,输液泵持续静脉点滴冬眠合剂,将肛温控制在33-35℃,亚低治疗3-7d。

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亚低温联合冬眠治疗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预后显著改善;两组之间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亚低温冬眠疗法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临床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治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亚低温;冬眠疗法;并发症;预后;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且伤后昏迷或再昏迷>6h的颅脑损伤。

其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早期救治措施对伤者的存活、预后起决定性作用[1]。

很多研究已证实亚低温冬眠治疗能显著减轻脑缺血和脑外伤后功能损害,对脑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 。

但其临床应用目前仍存在争议。

本研究旨在对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亚低温冬眠疗法临床对照性治疗,观察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总结亚低温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为伤后24h内入院。

其中男41例,女21例;年龄21-59岁,平均32岁。

gcs评分3-5分者25例,6-8分者37例。

全部均有头部外伤史,其中交通事故伤54例,高处坠落伤7例,打击伤1例。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经头颅ct确诊,并排除临床脑死亡(gcs小于或等于3分,自主呼吸消失伴所有脑干反射消失)及合并其它脏器损伤及功能衰竭,无低血压休克等。

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冬眠治疗组和常温治疗组。

前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8-59岁,平均33岁。

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摘要:目的观察亚低温脑保护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8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亚低温组,常规组42例给予脱水、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43例除了常规治疗外,加用32℃~35℃亚低温治疗,3月后对两组的病死率、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测。

结果常规组死亡6例,病死率为14.3%,亚低温组死亡1例,病死率为2.3%,常规组生活自理10例,比例为23.8%,亚低温组22例,为51.2%,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140/90mmhg。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43例亚低温治疗组,42例常规治疗组。

亚低温治疗组gcs平均5.56分,常规组5.62分,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按重型颅脑损伤给予脱水、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

而亚低温治疗组43例行气管切开,同时采用降温毯+冬眠肌松合剂+呼吸机辅助呼吸,(冬眠肌松合剂成分:500ml生理盐水+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卡肌宁200~400mg),使直肠温度降至32℃~35℃,持续时间为2~7天,当颅内压降至正常24h,停止亚低温治疗。

复温采用自然复温的方法,先停降温毯,再停肌松冬眠合剂,最后停用呼吸机,大约每4h复温1℃,在10~20h将肛温恢复至36.3℃~37.2℃左右。

1.3监测项目所有患者均为伤后24h内入院,均行颅脑ct检查,根据颅内情况直接进入icu病房或者手术后进入icu病房,进行床旁24h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颅内压等变化,定时检查血糖、血气分析及电解质。

1.4统计学分析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测按bar-thel指数评分法,>75生活自理或轻度致残,50~75中度致残,<45重度致残。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2.1预后比较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对亚低温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预后比较,亚低温治疗组患者死亡率(2.3%)低于常规组(14.3%),而恢复良好率(51.2%)显著高于常规组(23.8%)(p<0.05),见表1。

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许丹【期刊名称】《现代临床医学》【年(卷),期】2013(039)003【总页数】3页(P167-169)【作者】许丹【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江苏,苏州,215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发病率较高,致残率和死亡率高达30% ~50%,一直是危重症医学(ICU)所面临的重大难题[1]。

亚低温是目前唯一在临床研究中证实有效的脑保护治疗措施[2],许多有条件的医院都将亚低温治疗方法列为重型颅脑损伤的措施之一,可以预见其在脑复苏治疗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将这一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亚低温脑保护的主要机理低温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分为轻度低温(32~35℃)、中度低温(28~32℃)、重度低温(17~27℃)、超重度低温(2~16℃)。

人体体温低于28℃将带来感染机会增加,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血液凝滞等并发症。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我国学者江基尧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定义28~35℃轻中度低温为亚低温,并发现亚低温范围对实验性缺血和实验性颅脑外伤具有显著的治疗保护作用[3],随后亚低温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

亚低温治疗对脑保护的机理十分复杂,可以影响脑损伤的多种因素。

目前认为亚低温的脑保护治疗效果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1.1 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颅脑创伤后血脑屏障破坏是导致患者脑水肿和颅高压的最重要病理基础,也是导致颅脑创伤患者死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迈阿密大学研究人员发现36℃常温组脑缺血动物大脑半球血脑屏障明显破坏,30~33℃低温治疗的血脑屏障则完全正常[4]。

亚低温能抑制介导血管收缩的强效因子白三烯B4的生成有关,避免了由于内皮细胞收缩与内皮间隙增加而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从而减轻脑水肿的发生,降低颅内压。

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目的探索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1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①亚低温组59例,均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32℃~35℃,维持3~8d;②常温组53例,其它治疗同亚低温组。

分别于入院后第1d 及第8d两组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GCS)疗效评估,6个月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OS)评估。

结果入院第1d,两组GCS评分结果(P>0.05),第8d亚低温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时GOS标准随访评估也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亚低温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手段之一,伤后24h内接受治疗,疗效确切,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标签:亚低温疗法;颅脑损伤;预后P>0.05△u=3.85P<0.05表2 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GOS 评分结果比较n(%)注:u=3.96 P<0.05△u=2.02P<0.053 讨论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因素很多,但起决定性因素的是脑组织结构的损伤程度及继发性损害。

由于颅脑损伤的程度是客观的,唯一能人为控制的是外伤后造成的继发性损伤[2]。

近年来,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均报道[3,4]颅脑损伤急性期发热的患者预后较差。

因此,积极有效地控制颅脑损伤后5~7d内的发热症状,具有重要意义[5]。

近几年来,亚低温(32℃~34℃)在治疗脑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6],亚低温技术具有显著地脑保护作用[7]。

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可促进GCS5-7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并改善其预后[8],本组病例探讨表明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后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6个月GOS评估恢复良好率也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而植物生存及死亡率比较,则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这表明亚低温治疗可帮助患者安全渡过脑水肿期,并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预后,大大提高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亡率和致残率,为治疗脑损伤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李少锋彭宇晓473400河南省唐河县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机制、疗效及注意事项。

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在治疗后3个月进行GOS评分,比较2组疗效。

结果: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低,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亚低温治疗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提高生存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亚低温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作用
我科自2006年1月~2009年1月对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组治疗,30例行亚低温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60例,男43例,女17例,年龄17~63岁,平均36.7岁。

其中车祸伤46例,坠落伤9例,打击伤5例。

脑挫裂伤39例,颅内血肿25例,原发性脑干伤8例,弥漫性轴索伤7例,脑疝41例,伴肢体骨折12例,肺挫伤8例,手术50例。

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在年龄、性别、GCS评分、手术指征、手术方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入院后即给予通畅呼吸道,甘露醇、呋塞米等脱颅压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应激性溃疡,抗生素防治感染,有手术指征者适时手术治疗,病情稳定后高压氧治疗等;②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立即实施亚低温治疗:采用冰帽、电脑降温毯(GAYMAR,MEDITHEM2型)实施全身降温,同时给予冬眠合剂,降温速度0.5~1.0℃/h,4~6h将核心温度(肛温)降至33℃时,在32~34℃维持5~7天,期间每2小时测肛温1次,专人负责电脑降温毯的管理,防止冻疮。

停止降温采用自然复温法,平均10~12小时体温恢复至36.5~37.0℃。

疗效判断:按GOS评分法判定疗效,结果分为恢复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状态及死亡,记录两组的GOS分值,将恢复良好和中残作为治愈者,重残和植物生存状态作为致残者,比较两组治愈率、致残率及死亡率。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处理,采用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患者治疗后3个月随访,根据GOS评分,亚低温治疗组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治愈率,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讨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临床应用研究发现亚低温(32~35℃)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且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

亚低温治疗脑损害的机制为:①降低脑代谢率;②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③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④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释放;⑤减轻自由基造成的损伤;⑥减轻细胞内钙超载;⑦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恢复;⑧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⑨抑制脑内脂质过氧化反应;⑩增加细胞内泛素合成;⑾抑制热休克蛋白的产生等[1]。

本研究治疗组病死率16.7%,对照组为43.3%,治疗组治愈率50.0%,对照组为2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确实有效。

但在实际应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应注意掌握治疗时间窗、并发症及其禁忌证,多数学者认为亚低温治疗越早越好,一般认为发病后24小时内,最好在2~3小时内实施亚低温治疗,才能有效的发挥其脑保护作用[2],亚低温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一般维持3~7天,最长不超过7天。

另一方面全身亚低温治疗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①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及各种心律失常,复温性低血压;②复温速度过快引起颅内压反跳增高;③血黏度增加和凝血功能障碍;④电解质紊乱;⑤免疫功能受抑,继发感染;⑥低温状态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和皮质激素的分泌均受到抑制;⑦胰酶活性增加及血小板降低[3]。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肯定,但有以下禁忌证:①患者已处于全身衰竭期。

②合并尚未纠正的休克。

③年老且伴有严重心血管功能不良者[4],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避免滥用。

再者亚低温治疗后复温宜缓慢,切忌过快,以免出现上述并发症。

综上所述,早期亚低温治疗可降低脑代谢率,减轻脑水肿,切断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的恶性循环,从而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临床医生操作时应注意正确的亚低温方法,掌握好治疗时间窗及治疗持续时间,治疗过程中做好全面监测,充分发挥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急诊医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6-57.
2 郑坤木,童绥君,马琪林.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
志,2009,12(10):1-3.
3 只达石.亚低温脑保护的发展和现状[J].现代神经疾病杂
志,2002,2(3):133-135.
4 王今达,王正国.通用危重病急救医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7:2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