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一)分数乘法的意义1、分数乘整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得简便运算。
例如:512×6.表示: 6个512相加是多少.还表示:512的6倍是多少。
2.一个数(小数、分数、整数)乘分数: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不相同,是表示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1、整数和分数相乘:整数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分数和分数相乘: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3、注意: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再乘,得数必须是最简分数。
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三)分数大小的比较:1、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真分数,所得的积小于它本身。
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假分数,所得的积等于或大于它本身。
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带分数.所得的积大于它本身。
2、如果几个不为0的数与不同分数相乘的积相等,那么与大分数相乘的因数反而小,与小分数相乘的因数反而大。
(四)解决实际问题。
1、分数应用题一般解题步行骤。
(1)找出含有分率的关键句。
(2)找出单位“1”的量512 例如:6×512,表示:6的是多少。
的27×512.27 表示: 512 是多少。
(3)根据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
(4)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解答。
2、乘法应用题有关注意概念。
(1)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2)找单位“1”的方法:从含有分数的关键句中找.注意“的”前“比”后的规则。
当句子中的单位“1”不明显时,把原来的量看做单位“1”。
(3)甲比乙多几分之几表示甲比乙多的数占乙的几分之几,甲比乙少几分之几表示甲比乙少数占乙的几分之几。
(4)在应用题中如:小湖村去年水稻的亩产量是750千克,今年水稻的亩产量是800千克,增产几分之几?题目中的“增产”是多的意思.那么谁比谁多,应该是“多比少多”,“多”的是指800千克.“少”的是指750千克.即800千克比750千克多几分之几,结合应用题的表达方式,可以补充为“今年水稻的亩产量比去年水稻的亩产量多几分之几?”(5)“增加”、“提高”、“增产”等蕴含“多”的意思,“减少”、“下降”、“裁员”等蕴含“少”的意思,“相当于”、“占”、“是”、“等于”意思相近。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位置教材分析教材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张亮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
接着,再从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
这一从学生的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的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认知规律。
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数对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及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以本班学生的座次位置为情景设置问题:你如果向外来人员介绍自己或ⅹⅹ同学在教室里的位置。
应如何表述既简单又准确呢?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确定物体位置方法的教学(1)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确定自己或同学在教室里位置的方法。
(2)互动交流(3)共同优化形成结论在相互质疑、评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确定自己或同学位置的方法:用第几列、第几行来确定位置既简单又准确。
2、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1)自主探索请用这种方法确定ⅹⅹ同学在教室里的位置;这位同学在教室里的位置如果用符号来表示,应该怎么表示呢?(学生独立思考)(2)互动交流(3)共同优化形成结论确定一位同学的位置可以用两个数字表示即(2,3),数学上称之为“数对”。
习惯上先说列(从左往右数)后说行(从前往后数),在数对中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字表示第几行,如果是同样的数字,但顺序不一样,表示的位置就不同。
新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小数乘整数》

可以怎样计算呢?
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
二、自主尝试,感悟算理
用加法计算。 3.5×3= 3.5 3.5 + 3.5 10.5
二、自主尝试,感悟算理
用复名数计算。 3.5×3= 3.5元=3元5角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二、自主尝试,感悟算理
用化元为角计算。 3.5×3=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 3 10.5元 35角 × 3 105角
四、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2.1×4= 8.4
2.5×2= 5
1.12×3= 3.36
0.24×2= 0.48
四、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149×3=447 0.447 44.7 4.47
1.49×3
14.9×3
0.149×3
四、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3.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再计算每天从家到学
校往返要走多少千米。 一周(按5天)要走多少 千米?
每天走: 1.3×4=______(km)
一周走:____×5=______(km)
四、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4.根据第一列的积,写出其他各列的积。 因数 因数 积 32 15 480 320 15 32 150 3.2 15 32 1.5 32 0.32 0.15 15
五、课堂总结,深化新知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你是怎样学会的?
÷100
360
三、运用转化,探究算法
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①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③再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四、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教学内容: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出示复习题。
(投影片)(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3)计算:计算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
(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师:每人吃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
问:一个人吃了块,三个人吃了几个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块。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图片)(2)观察引导: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
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教师板书:。
再启发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相加的和。
(3)比较和12×5两种算式异同: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
(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第一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从第一学段用两个“第几”来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到第二学段用一个有序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再到第三学段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正好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螺旋上升的数学抽象过程。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对的含义,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会用数对表示具体物体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具有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的物体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教学难点: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的物体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例1、例2配练习1、4;第二课时:练习2、3、5、6、7、8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注意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二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突出强调分数乘法意义的两种形式,增加例2,作为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铺垫。
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不单独编排,而是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进行教学。
增加分数与小数的乘法。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单元教材分析第1单元分数乘法一、教材简析本单元包括分数的乘法、分数混合运算、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三部分内容。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分数这一抽象概念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对乘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进一步的认知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处理实际问题。
二、知识结构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二)一、教材简析本章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这十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认识了在一个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以及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基础上展开。
本章将系统地讲解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看出,“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小学的进一步渗透,难度要大于“用数对确定位置”(直角坐标在小学的初步渗透)。
学习了本章的知识能为后面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第3单元分数除法一、教材简析本单元包括倒数的认识、分数除法、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三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加、减、乘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完分数除法的计算,学生就基本完成了分数加、减、乘、除的学习任务,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四则运算。
随后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结构第4单元比一、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比的简单知识,认识比的意义,求比值,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以及解决有关比的实际问题,为后期比例的学习提供铺垫。
比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必要基础,比与分数、除法有重要的联系,把比单独设置为单元,有利于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而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去理解比。
二、知识结构第5单元圆一、教材简析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重难点突破

《分数乘法》重难点突破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突破建议:(1)正确把握学生认知基础及知识的逻辑起点,运用迁移、类推,引导学生自主列出乘法算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由此可见,正确把握学生认知基础及知识的逻辑起点,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
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整数乘法的意义的扩展,因此,在让学生学习表示“几个相同分数相加”的分数乘法时,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根据已学的分数加法进行推导。
在此基础上,引出分数乘法的第二种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此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教学。
例如讲到例2时,根据教材呈现的三幅图,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第一图列出算式12×3后进行思考:你是根据什么列式的?使学生明确列式的依据是“单位量×数量=总量”。
然后教学紧紧抓住这个学生熟悉的数量关系,不断追问:如果把单位量换成分数,是什么情形?(即例1中几个相同分数相加的情况);如果把数量换成分数,是否同样成立?引导学生根据整数乘法的数量关系列出分数乘法的算式。
(2)借助图形直观,在“量”“率”转换中实现乘法意义的建构。
根据“单位量×数量=总量”“每桶水12 L,桶水就是L”,再结合直观图强调,看到的桶水就是半桶水,即12 L水的一半,用分数的语言,就是12 L的。
至此,“可以表示12的”的教学难点就解决了。
另一方面,再结合情境强调,“12的”和“个12”含义相同,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这样,就能把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有机地统一起来,学生在迁移、类推、比较中自主地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
2. 理解与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突破建议:(1)借助动手操作,运用分数的意义、数形结合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不复杂,记忆和应用算法也不难,但是,理解为什么这样计算却不容易。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一张纸(或画一个长方形)来表示1公顷地,再利用涂色来理解求公顷的就是把公顷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一份。
小学数学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测试(含答案解析)

小学数学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测试(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工厂运来吨煤,12月份用去了,还剩多少吨?下面算式正确的是()A. B. C. D.2.养鸡场养公鸡400只,养的母鸡比公鸡的只数多.母鸡比公鸡多()只.A. 400×(1﹣)B. 400×C. 400×(1+ )3.冬天快到了,服装店进了一批衣服,如下图,男装有几件?正确的列式是()A. (200+32)×B. (200-32)÷C. 200× -32D. 200× +324.3 吨的和5 吨的相比,()。
A. 3 吨的重B. 5 吨的重C. 一样重5.一件商品原价200元,涨价后再降价,现价()原价。
A. 高于B. 低于C. 等于6.一根电线,第一次剪去,第二次剪去米。
比较两次剪去的,()。
A. 第一次剪去的长B. 第二次剪去的长C. 两次剪去的一样长D. 无法确定哪次剪去的长7.如图,设大长方形的面积为“1”,阴影部分的面积=()。
A. 3×B. ×C. ×D. 4×8.下面哪个问题可以用算式120×(1- )来解决()A. 六1班采集植物标本120件,采集的昆虫标本比植物标本多,昆虫标本有多少件?B. 淘气班级聚会,准备包120个饺子,已经包了其中,已经包了多少个?C. 四年级有120人,六年级比四年级少,六年级有多少人?D. 以上都可以9.等式24×( + )=24× +24× 符合()A. 加法交换律B. 加法结合律C. 乘法交换律D. 乘法分配律10.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用去了全长的,第二根用去了米,剩下的部分比较()A. 第一根长B. 第二根长C. 两根一样长D. 无法比较11.两根铁丝都长2米,第一根用去,第二根用去米,则剩下的()A. 第一根长B. 第二根长C. 两根一样长D. 无法判断12.如图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1
一、直接写得数。
2.5×40 = 18×6 = 1.73+2.07 = 10-0.9 = 400÷4 =
1
2+1
2=
2
3-
1
3=
1
5+
1
4=
3
4-
1
2=
1
6-
1
7=
二、想一想,填一填。
1、小军坐在教室的第3列第4行,用(3,4)表示,小红坐在第1列第6行,用(,)来表示,用(5,2)表示的同学坐在第()列第()行。
2、刘强和王兵在教室里的位置可以用点(4,1)和点(2,7)表示,(4,1)中的4表
示第4列,则1表示(),(2,7)表明王兵坐在第()列第()行。
3、如下图苹果的位置为(2,3),则梨的位置可以表示为(,),西瓜的位置记为
(,)。
4、如下图:A点用数对表示为(1,1),B点用数对表示为(,),C点用数对表示
为(,),三角形ABC是()三角形。
3题图4题图
三、对号入座。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如下图:如果点X的位置表示为(2,3),则点Y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A、(4,4)
B、(4,5)
C、(5,4)
D、(3,3)
2、如图:如果将△ABC向左平移2格,则顶点A 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
A、(5,1)
B、(1,1)
C、(7,1)
D、(3,3)
1题图2题图
3、音乐课,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
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是,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A、(5,2)
B、(4,3)
C、(3,2)
D、(4,1)
4、如果A点用数对表示为(1,5),B点用数对表示数(1,1),C点用数对表示为(3,
1),那么三角形ABC一定是()三角形。
A、锐角
B、钝角
C、直角
D、等腰
四、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请你在右面的方格图里描出下列各点,并把这几个点顺次连接成一个封闭图形,你能发
现什么?A(2,1)B(7,1)C(4,4)D(9,4)
2、如图是游乐园的一角。
(1)如果用(3,2)表示跳跳床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其他游乐设施的位置吗?
请你写出来。
(2)请你在图中标出秋千的位置,秋千在大门以东400m,再往北300m处
3、先写出三角形ABC各个顶点的位置,再画出三角形ABC向下平移4个单位后的图
形△A'B'C',然后写出所得图形顶点的位置。
A’(,)B’(,)C’(,)
4、
(1)猴山的位置用(5,2)表示,请你在图上标出金鱼湖(6,6)、盆景园(3,8)、北门(2,10)的位置。
(2)暑假,小明一家游览了公园,活动路线是(10,1)→(5,2)→(7,4)→(9,7)→(6,6)→(3,8)→(2,10)。
请你画出他们的游览路线。
五.计算下列各题,要写出主要计算过程,能用简便方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18分)
51 +31+54 1-115-11 6 72+61+65+75
1513-(1513-5 2 )89 -(29 +13 )1115 +1017 +415 +517
六.解方程或比例。
(9分)
X+13 =67 712 —x = 14 X-(716 -524 )=7 24
Ⅹ-21 =54 61+Ⅹ=21 2Ⅹ-65=6 1
0.3χ= 45 52χ+5 3χ=28 χ-54 =125
七.直接写出得数。
(4分)
0.15×0.6= 7÷40= 2-13 = 25 +45 = 12 +23 =
1.2÷
2.4= 13 -1 4 = 0.64÷8= 0.75÷0.25= 10-0.06=
512 +7 12 = 12.5×80= 58 +78 = 0.53 = 13 +16 = 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