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实验报告答案

合集下载

普通化学 赵士铎 (第三版)习题答案,DOC

普通化学  赵士铎 (第三版)习题答案,DOC

普通化学(第三版)习题答案中国农业大学1.1(1(2)(3)1.21.31.41.5b?T b=Tb?T f=Tf1.6?=cRT1.71.82.1(1)2.2(1/4??f m r m r m=(1/4)[-1107kJ?mol-1-(-1150kJ?mol-1)]=90kJ?mol-12.3(1/4)[反应式(3)-反应式(4)+3?反应式(2)-反应式(1)]得:N 2(g)+2H2(g)=N2H4(l) (5)??f H m?(N2H4,,g)=(1/4){?r H m?(3)-?r H m?(4)+3??r H m?(2)-?r H m?(1)}=(1/4){-143kJ?mol-1-(-286kJ?mol-1+3?(-317kJ?mol-1)-(-1010kJ?mol-1))=50.5kJ?mol-12?反应式(4)-反应式(5)得:N 2H4(l)+)O2(g)=N2(g)+2H2O(l)?r H m ?=2??r H m ?(4)-?r H m ?(5)=2?(-286kJ ?mol -1)-50.5kJ ?mol -1=-622.5kJ ?mol -1 2.4?r H m ?=2?f H m ?(CO 2,g)+3?f H m ?(H 2O,l)+(-1)??f H m ?(CH 3OCH 3,l)+(-3)?f H m ?(O 2,g)??f H m ?(CH 3OCH 3,l)=2?f H m ?(CO 2,g)+3?f H m ?(H 2O,l)-?r H m ?=-183kJ ?mol -1 2.5C(s)+O 2(g)?r H m ?(1)CO 2(g) ?r H m ?(2)?r H m ?(3) CO(g)+(1/2)O 2(g)由题意知,?r H m ?(1)<0,?r H m ?(2)<0,?r H m ?(3)<0 ?r H m ?(1)=?r H m ?(2)+?r H m ?(3)?r H m ?(1)-?r H m ?(3)=?r H m ?(2)<0?r H m ?r H m ?r 2.72.82.9 ?H ??G ??S ?S n (白锡)=S n (灰锡)?r H m ?(298K)=?f H m ?(灰锡)+(-1)??f H m ?(白锡)=-2.1kJ ?mol -1<0 ?r S m ?(298K)=S m ?(灰锡)-S m ?(白锡)=-7.41J ?mol -1K -1<0 ?反应在标准状态,低温自发。

化学实验报告册答案

化学实验报告册答案

实验名称: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目的:1. 熟悉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会正确使用滴定管、移液管等仪器。

3. 掌握滴定终点判断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原理:酸碱中和滴定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酸碱反应达到化学计量点,根据所消耗的酸或碱的体积,计算出待测溶液中酸或碱的浓度。

实验仪器:1. 酸式滴定管2. 碱式滴定管3. 移液管4. 容量瓶5. 烧杯6. 滴定管夹7. 滴定台8. 酸碱指示剂(如酚酞)9. 待测溶液(如NaOH溶液)10. 标准溶液(如HCl溶液)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仪器是否完好。

2. 标准溶液的配制:根据实验要求,准确称取一定量的HCl固体,用去离子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容量瓶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标准溶液。

3. 待测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一定量的NaOH固体,用去离子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容量瓶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待测溶液。

4. 滴定前的准备:用待测溶液润洗滴定管,然后用移液管准确吸取25.00mL待测溶液于烧杯中。

5. 滴定: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酸碱指示剂,用酸式滴定管逐滴加入标准溶液,边滴边搅拌,直至溶液颜色发生明显变化,此时即为滴定终点。

6. 计算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根据公式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实验数据:1. 标准溶液的浓度:0.1000 mol/L2. 待测溶液的浓度:?3. 滴定过程中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20.00 mL4. 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变化:无色变为粉红色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如下:n(NaOH) = c(HCl) × V(HCl) = 0.1000 mol/L × 20.00 mL × 10^-3 L/mL =0.00200 molc(NaOH) = n(NaOH) / V(NaOH) = 0.00200 mol / 25.00 mL × 10^-3 L/mL =0.0800 mol/L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了待测溶液的浓度,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相符,表明实验操作正确,数据可靠。

化学实验报告册答案

化学实验报告册答案

化学实验报告册答案篇一:化学实验报告册答案篇一:人教版化学必修2《实验探究报告册》答案人教版必修2《实验手册》答案(第三章)p27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1、钠的性质(1)光泽:金属光泽颜色:银白色现象:切口处可观察到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在空气中很快变暗。

方程式:4na + o2 ==2na2o结论:钠很活泼,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

(2)现象:钠先熔化后燃烧,燃烧时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的固体。

化学方程式:2na + o2 =△= na2o22、铝的性质实验现象:铝箔发红,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

实验原理分析:①al2o3的熔点远高于al的熔点,包在al的外面,所以熔化的液态al不会滴落。

②al很活泼,在空气中很快又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一、金属与水的反应1、钠与水的反应:现象: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溶液变红色。

方程式:2na+2h2o=2naoh+h2↑ 实验事实:钠的性质非常活泼,钠的密度比水小、熔点低,反应放热,钠与水反应有碱和气体。

p282、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实验现象:加热时试管内铁粉红热,蒸发皿中产生大量肥皂泡,点燃肥皂泡可听到爆鸣声,反应后试管内的固体仍呈黑色。

化学方程式:3fe+4h2o =高温=fe3o4+4h2二、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铝入盐酸中现象:铝片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点燃气体观察到蓝色火焰。

铝放入naoh溶液中现象:铝片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点燃气体观察到蓝色火焰。

三、钠与盐溶液的反应现象:①钠放入cuso4溶液中: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产生蓝色沉淀。

②钠放入fecl3溶液中: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产生红褐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2na+2h2o+cuso4 =cu2↓+na2so4+h2↑6na+6h2o+ 2fecl3 =2 fe 3↓+ 6nacl+3h2↑实验结论:钠与盐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

普通化学实验报告答案

普通化学实验报告答案

普通化学实验报告答案实验一:化学平衡常数的测定目的:通过测定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计算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Fe3+和SCN-溶液,各加入一定量的HCl调节pH值,并充分混匀。

2. 分别加入NaNO2,生成Fe(SCN)2+和NO2-,在光度计上测定两种离子的吸收光强度。

3. 根据平衡常数公式计算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c。

实验原理:Fe3+和SCN-反应生成Fe(SCN)2+和NO3-,其反应方程式为:Fe3+ + SCN- ↔ Fe(SCN)2+ ..(1)该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其平衡常数Kc可表示为:Kc=[Fe(SCN)2+]/[Fe3+][SCN-] (2)其中[Fe(SCN)2+]、[Fe3+]和[SCN-]分别代表反应物Fe(SCN)2+、Fe3+和SCN-的浓度。

在实验中,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发生化学吸收较明显的颜色反应,故可通过光度法测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并代入公式(2)中求解平衡常数Kc。

实验结果:取一定量的Fe3+和SCN-,分别加入NaNO2后,在光度计上测定Fe(SCN)2+和NO2-的吸收光强度为1.06和0.36。

计算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c为8.84×10^-6(L/mol)。

实验讨论:1. 量筒、移液管、滴管的使用应注意清洗干净,以避免实验误差的出现。

2. 在调节pH值时应根据物质的酸碱性质合理选择用酸或碱来调节pH值,且不应过度调节pH值。

3. 测定过程中吸收光强度可能会受其他因素影响,如仪器误差、环境温度等,需进行适当的校准及控制。

结论:通过光度法测定Fe(SCN)2+和NO2-的吸收光强度,计算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c为8.84×10^-6 (L/mol)。

《普通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化学第一章 习题答案1. 答案(1-)(2-)(3+)(4-)2. 答案(1c )(2d )(3a )(4d )(5abd )(6ad )(7d )(8d )3. 答案(1)燃烧前后系统的温度(2)水的质量和比热(3)弹式量热计热容4..答案:根据已知条件列式 K C g K g J g molg mol J b )35.29659.298](120918.4[5.0122100032261111-+⨯⋅⋅-=⨯⋅⋅⨯----- C b =849J.mol -15.答案:获得的肌肉活动的能量=kJ mol kJ mol g g8.17%3028201808.311=⨯⋅⨯⋅--6. 答案:设计一个循环 3× )(2)(32s Fe s O Fe →×3→)(243s O Fe )(3s FeO ×2(-58.6)+2(38.1)+6p q =3(-27.6) 17.166)1.38(2)6.58()6.27(3-⋅-=----=mol kJ q p7.答案:由已知可知 ΔH=39.2 kJ.mol -1 ΔH=ΔU+Δ(PV )=ΔU+P ΔVw ‘=-P ΔV= -1×R ×T = -8.314×351J = -2.9kJ ΔU=ΔH-P ΔV=39.2-2.9=36.3kJ8.下列以应(或过程)的q p 与q v 有区别吗? 简单说明。

(1)2.00mol NH 4HS 的分解NH 4HS(s) NH 3(g)+H 2S(g) (2)生成1.00mol 的HCl H 2(g)+Cl 2(g) 2HCl(g) (3)5.00 mol CO 2(s)(干冰)的升华CO 2(s)CO 2(g) (4)沉淀出2.00mol AgCl(s) AgNO 3(aq)+NaCl(aq) AgCl(s)+NaNO 3(aq)9.答案:ΔU-ΔH= -Δ(PV )=-Δn g RT (Δn g 为反应发生变化时气体物质的量的变化) (1)ΔU-ΔH=-2×(2-0)×8.314×298.15/1000= - 9.9kJ(2)ΔU-ΔH=-2×(2-2)×R ×T= 0(3)ΔU-ΔH=-5×(1-0)×8.314×(273.15-78)/1000= -8.11kJ (4)ΔU-ΔH=-2×(0-0)×R ×T= 010.(1)4NH 3(g)+3O 2(g) = 2N 2(g) +6H 2O(l) 答案 -1530.5kJ.mol -1(2)C 2H 2(g) + H 2(g) = C 2H 4(g) 答案 -174.47kJ.mol -1 (3)NH 3(g) +稀盐酸 答案 -86.32kJ.mol -1 写出离子反应式。

普通化学实验课本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普通化学实验课本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课本课后思考题答案实验一1 实验中测得氢气体积与等摩尔干燥氢气的体积相同,应为最后氢气的分压已经扣除了水蒸气分压。

2 反应前后空气中气体分子的总量不变,对生成氢气的PV=nRT 气体状态方程计算无影响。

3 根据公式T H n H V H P R )()()(222=进行判断: 1)V 偏大,R 偏大 2)T 偏大,V 偏大,R 偏大 3)V 偏小,R 偏小 4)V 偏小,R 偏小 5)无影响 6)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测V1还是测V2; 7) 液面水平低于量气管水平,测V1还是测v2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铝片质量偏大,R 偏大;铝片质量偏小,R 偏小实验二1由于锌粉过量,没有必要进行精确称量。

计算焓变的时候需要精确知道CuSO 4体积,采用移液管移取能够保证实验精确度要求。

2 采用反应中的最高温度Tmax 减去反应前的恒温温度点T0,造成ΔT 小于实际值,采用外推作图矫正法,可对实验中取得的最高温度进行校正。

实验三1该反应为非基元反应,不能用反应式直接得到质量作用定律方程,而应采用实验求得。

2 浓度变化不影响反应速率常数k ,而温度变化会引起反应速率常数k 的变化。

3不相同,反应时的实际浓度应为混合后的物质的浓度。

4 应该相同。

5 因为出现蓝色后表示Na2S2O3被消耗完毕,可推算出[BrO3-]的变化。

但此时反应并未停止。

6主要考虑对反应时间,反应终点判断两个方面来进行。

1) Na2S2O3提前反应,时反应时间t 偏小2) 不加入HCl ,使得[H+]减小,反应时间延长3) 慢慢加入KBrO3,减小了BrO3-的浓度,反应时间延长4) 反应不搅拌,使得反应不充分,影响终点判断7 实验中ZH K ][K +=真实实验,即K 实验包含了氢离子浓度影响一项。

实验四1原电池由正极、负极、盐桥三个部分组成。

无伏特表可根据锌片电极是否减小来判断是否有电流产生。

2根据能斯特方程,铜离子与锌离子随反应进行有所变化,与理论之差别的主要原因为外电路电压降。

普通化学第六章课后习题解答

普通化学第六章课后习题解答

第六章酸碱反应参考答案P 142综合性思考题:1、解:①稀释后)(10.0100050020.01-⋅=⨯=L mol c BOH ∵500/>θb B O H K c ∴可用最简式求算)(-OH c 即: θb K c OH c ⋅=-)( 35101010.0)(---=⨯=OH c)10lg (140.143---=-=pOH pH=14.0-3=11.0②加入NaOH 后:c[NaOH]=c[BOH]=0.20×500/1000=0.10(mol.L -1)此时可以只考虑NaOH 的解离:∴c(OH -)=c[NaOH]=0.10(mol.L -1)pH=14.0-pOH=14-(-lg0.1)=14.0-1=13.0③加入0.10mol/L500mL 弱酸后形成BOH~BA 缓冲体系:BOH+HA=BA+H 2O)(05.010005001.05002.0)(1-⋅=⨯-⨯=L mol BOH c )(05.010005001.0)(1-⋅=⨯=L mol BA c sb bc c pK pOH lg -=θ )()(l g )100.1lg(5BA c BOH c -⨯-=- 0.505.005.0lg 5=-= pH=14-pOH=14-5.0=9.0④加入0.20mol/L500mL 弱酸后形成弱酸弱碱盐体系:BOH+HA=BA+H 2O 根据θθ21)(a a K K H c ⋅=+有:87514210100.1100.1100.1)(----+=⨯⨯⨯⨯=⋅=θθθa b W K K K H c pH=-lg[H +]=-lg10-8=8⑤加入0.40mol/L500mL 弱酸后形成HA~BA 缓冲体系:反应式为:BOH+HA=BA+H 2O)(10.010005002.05004.0)(1-⋅=⨯-⨯=L mol HA c )(10.010005002.0)()(1-⋅=⨯==L mol BOH c BA c sa a c c pK pH lg -=θ )()(lg )100.1lg(7BA c HA c -⨯-=- 0.71.01.0lg 0.7=-= ⑥加入0.20mol.L -1500mLHCl 后,BOH+HCl=BCl+H 2O)(10.0100050020.0)()(1-+⋅=⨯==L mol HCl c B c 此时形成强酸弱碱盐体系:9514101010---===θθθb W a K K K ∵500/>+θa B K c ∴591010.010)()(--++=⨯=⋅=B c K H c a θpH=-lg(10-5)=5.0⑦加入0.40mol.L -1500mLHCl 后,BOH+HCl=BCl+H 2O)(10.010005002.050040.0)(1-⋅=⨯-⨯=L mol HCl c )(10.0100050020.0)()(1-+⋅=⨯==L mol BOH c B c 此时以HCl 解离为主:c (H +)=c (HCl )=0.10pH=-lg(0.1)=1.0⑧当加入大量水稀释至BOH 浓度为 1.0×10-10mol.L -1时,可以仅仅考虑水的解离,此时c(H)≈c(OH)=1.0×10-7(mol ·L -1)pH=-lg(H +)=-lg(10-7)=7.02、解:①OH HPO224+---+OH PO H 42 O H2-++OH HOH H P O224+-+-+O H PO 334 质点量的大小为--->>344224PO PO H HPO ②A 、在体系中加入等体积0.10mol/L 的NaOH ,此时可组成Na 2HPO 4~Na 3PO 4缓冲溶液B 、在体系中加入等体积德0.10 mol/L 的HCl ,此时可组成Na 2HPO 4~NaH 2PO 4缓冲溶液 ③可用酸式盐体系求算:θθ32)(a a K K H c ⋅=+111381016.31010)(---+⨯=⨯=H cpH=-lg(3.16×10-11)=10.5④等体积0.10mol/L 的NaOH ,此时可组成Na 2HPO 4~Na 3PO 4缓冲溶液A 、决定溶液pH 的关键平衡过程为:OH HPO224+-+-+O H PO 334 B 、抗酸成分:-34PO ;抗碱成分:-24HPOC 、)/(05.0210.020.0)(24L mol VV V HPO c =⨯-⨯=-)/(05.0210.0)(34L mol V V PO c =⨯=- 根据盐酸c lg c pK pH a -=θ有:13)10(lg 0.0505.0lg 133=-=-=-θa pK pH ⑤等体积加入0.10mol.L -1HCl 后,---+=+Cl PO H HCl HPO 4224此时:)/(05.0210.020.0)(24L mol VV V HPO c =⨯-⨯=-)/(05.0210.0)()(42L mol V V HCl c PO H c =⨯==- 组成H 2PO 4-~HPO 42-缓冲溶液根据盐酸c lgc pK pH a -=θ有: 8)10(lg 0.0505.0lg 82=-=-=-θa pK pH ⑥等体积加入0.10mol.L -1HCl 后,---+=+Cl PO H HCl HPO 4224完全反应生成H 2PO 42,此时可用酸式盐计算:θθ21)(a a K K H c ⋅=+6831016.31010---⨯=⨯=pH=-lg(3.16×10-6)=5.5⑦等体积加入0.20mol/LNaOH 后,反应为:O H PO OH HPO 2344+=+---此时体系为多元弱酸盐体系Na 3PO 4O H PO234+---+OH HPO 24)(10.0220.0)()(134--⋅===L mol VV NaOH c PO c 1131431101010---===θθθa Wb K K K ∵500/)(134<-θb K POc ,所以可用求根公式计算:2)(4)()(34121--⋅++-=PO c K K K OH c b b b θθθ21.0104)10(101211⨯⨯++-=--- =0.0618(mol.L -1)pH=14-pOH=14-(-lg0.0618)=14-1.21=12.79P 1232、解:方法1: ∵1mol 的任何理想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都为22.4L , ∴11.2L 气体的)(5.04.222.113mol n NH == 配成1L 溶液,浓度为:)(5.01/5.01-⋅==L mol L mol c b∵500/>θb b K c ,可用近似公式计算:即:35)(1097.25.01077.1--⨯=⨯⨯=⋅=-b b OH c K c θ ∴ 47.111097.2lg 14143=⨯-=-=-pOH pH方法2: 标态下:10011.20.458.314298PVnRT n mol ⨯=⇒==⨯ 10.45/10.45b c mol L -∴==⋅∵500/>θb bK c ,可用近似公式计算: 即:35)(1082.245.01077.1--⨯=⨯⨯=⋅=-b b OH c K cθ ∴45.111082.2lg 14143=⨯-=-=-pOH pH3、解:①未加NH 4Ac 前,HAc 浓度为0.1mol/L ∵c(HAc)/K a θ>500,可用最简式计算: 溶液的HAca c K H ⋅=+θ][ =1.33×10-3 (mol/L)pH 1=2.87 电离度%1001.01033.1%100][][31⨯⨯=⨯=-+HAc H α = 1.33%②加入NH 4Ac , NH 4Ac 溶解后).(1.0177/7.7/][1444-===L mol VM W Ac NH AcNH Ac NH 此时组成HAc~NH 4Ac 混合溶液 溶液中[HAc]=0.1mol/L ,[A c -]=[NH 4Ac]=0.1mol/L依题意有: HAc H + + Ac -平衡时: 0.1-x x 0.1+x ]1.0[]1.0[][][][x x x HAc Ac H K a -+⋅=⋅=-+θ∵c(HAc)/K a θ>500且有大量的Ac -,产生同离子效应,故离解的x 很小,∴0.1-x ≈0.1+x ≈0.1 ∴[H +]=x= K a θ.0.1/0.1=1.78×10-5(mol/L)pH 2=4.75电离度%1001.01078.1%100][][52⨯⨯=⨯=-+HAc H α =0.0178%由计算结果可看出,加入NH 4Ac 后,因为产生同离子效应,使得HAc 的解离度降低,pH 值增大。

普通化学实验报告

普通化学实验报告
平衡浓度/mol·dm-3 s 2s+0.010
∴Ksp(PbI2)=c(Pb2+).c2(I-) =s.(2s+0.010)2
=1.39×10-8
∵s很小,∴2s+0.010≈0.010∴s=1.39×10-4 mol·dm-3
(3) PbI2⇋Pb2+ + 2I-
平衡浓度/mol·dm-3 s+0.010 2s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盐类水解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及配制。
(2)掌握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及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条件。
二、实验原理
在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或难溶电解质的沉淀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与弱电解质或难溶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则平衡向左移动,产生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或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明显降低的现象,叫做同离子效应。
(3)在试管中加入3滴PbI2饱和溶液,加入2滴0.l mol·dm-3 KI溶液。观察现象,解释之。
五、实验现象及结论
(l)在小试管中加入1 cm3 0.l mol·dm-3 NH3水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再加入少许NH4Ac晶体,振荡使其溶解,因同离子效应OH-浓度降低,碱性降低,红色溶液颜色变浅或褪去,
(4)对以上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解:(1)Ksp(PbI2)=1.39×10-8
PbI2⇋Pb2++2I-
平衡浓度/mol·dm-3 s 2s∴Ksp(PbI2)=c(Pb2+).c2(I-) =s.(2s)2
=4s3
=1.39×10-8∵s=1.51×10-3 mol·dm-3
(2) PbI2⇋Pb2++2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掌握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及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条件。
二、实验原理
在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或难溶电解质的沉淀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与弱电解质或难溶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则平衡向左移动,产生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或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明显降低的现象,叫做同离子效应。
三、实验用品(仪器、药品)
试管、药匙、氨水、醋酸铵固体、酚酞。甲基橙、碘化铅。碘化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普通化学/化学原理1
实验名称:电解质溶液-同离子效应
实验形式:在线模拟+现场实践
提交形式:在线提交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年级专业层次:20春机电一体化技术高起专
学习中心:中心
提交时间:2020年4月18日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盐类水解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及配制。
四、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
(l)在小试管中加入1 cm30.l mol·dm-3NH3水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再加入少许NH4Ac晶体,振荡使其溶解,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进行解释。
(2)自己设计一实验,验证同离子效应使HAc溶液中的H+浓度降低。
(3)在试管中加入3滴PbI2饱和溶液,加入2滴0.l mol·dm-3KI溶液。观察现象,解释之。
(3)在试管中加入3滴PbI2饱和溶液,加入2滴0.l mol·dm-3KI溶液。有黄色沉淀碘化铅生成。
六、思考:
根据PbI2的溶度积,计算(298K时):
(1)PbI2在纯水中的溶解度(mol·dm-3);
(2)PbI2在0.010 mol·dm-3KI溶液中的溶解度;
(3)PbI2在0.010 mol·dm-3Pb(NO3)2纯水中的溶解度;
五、实验现象及结论
(l)在小试管中加入1 cm30.l mol·dm-3NH3水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再加入少许NH4Ac晶体,振荡使其溶解,因同离子效应OH-浓度降低,碱性降低,红色溶液颜色变浅或褪去,
(2)自己设计一实验,验证同离子效应使HAc溶液中的H+浓度降低。在小试管中用滴管加入1毫升0.1摩尔/升醋酸水溶液和1滴甲基橙指示剂,因醋酸溶液呈酸性,使甲基橙溶液有无色变为红色。再用药匙向小试管中加入少许醋酸铵晶体,振荡使其溶解,因同离子效应,氢离子浓度降低,酸性降低,橙红色溶液颜色变为橙黄色或黄色。
平衡浓度/mol·dm-3s 2s+0.010
∴Ksp(PbI2)=c(Pb2+).c2(I-)
=s.(2s+0.010)2
=1.39×10-8
∵s很小,∴2s+0.010≈0.010
∴s=1.39×10-4mol·dm-3
(3) PbI2⇋Pb2++ 2I-
平衡浓度/mol·dm-3s+0.010 2s
(4)对以上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解:(1)Ksp(PbI2)=1.39×10-8
I2⇋Pb2++2I-
平衡浓度/mol·dm-3s 2s
∴Ksp(PbI2)=c(Pb2+).c2(I-)
=s.(2s)2
=4s3
=1.39×10-8
∵s=1.51×10-3mol·dm-3
(2)PbI2⇋Pb2++2I-
∴Ksp(PbI2)=c(Pb2+).c2(I-)
=(s+0.010).(2s)2
=1.39×10-8
∵s很小,∴s+0.010≈0.010
∴s=5.89×10-4mol·dm-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