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经典经济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分析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分析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基础课程论文题目: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生活中的经济学分析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经济学已经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了。

我们应该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

从而避开陷阱,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利益,为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有益和必要的帮助。

一、第三块三明治罗斯福曾三次连任美国总统,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让记者吃,记者吃下去,总统又拿出第二块,记者勉强吃下去,没料到总统又紧接着拿出第三块三明治,记者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笑笑说:“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吧。

”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

当我们在消费某种物品的时候,随着消费量的增加,等量的消费品,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小。

说得专业描述些,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将会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光存在于消费领域,也存在于生产领域。

例如,有一个蛋糕店,它的蛋糕是烤制的,但只有一个烤炉。

在只有一个人工作的时候,他既要烤蛋糕,又要接电话、招待顾客、清理桌子等,他每小时可以生产10个蛋糕。

如果增加第二个人,他可以专心地烤蛋糕,每个小时能增加生产15个蛋糕。

但如果再增加第三个人,烤炉前面就会出现拥挤,每个小时很难再增产15个蛋糕。

如果再继续增加工人,每增加一个工人增产的蛋糕会越来越少,直到增加到某一个人的时候,不可能再增加产出,这时候边际收益下降为零。

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其带来的满足感会不断递减;同一享乐不断重复,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获得的满足感最大。

——戈森法则二、是赚了还是亏了毕业的时候,有的同学面临着众多可供选择的道路:出国、去企业、去研究机构、去政府机关等等,而有的学友只有去路一条。

结果,只有一条去路的同学反而没有多条去路的同学那样费时和烦恼。

100个经典经济学案例分析

100个经典经济学案例分析

昭君出塞——资源短缺众所周知,西汉在汉武帝的时候已经进入一个全盛的时期,到宣帝的时候更是一个强盛的时期。

那时候的匈奴已经因为内部各利益集团的相互斗争分裂成好几个部分,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减弱。

但其中有一个名为呼韩邪的匈奴单于曾亲自带领部下来拜见汉宣帝,双方关系还不错。

宣帝后的元帝与匈奴的关系依旧缓和。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率众第三次前来长安,朝见元帝,十分恳切的要求同汉朝和亲,以巩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表示愿意娶汉女作为匈奴的阏氏。

元帝也十分愿意通过和亲的形式来巩固汉和匈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减少不必要的战乱。

但是元帝又舍不得将自家的公主出嫁到遥远的匈奴,于是就决定将宫女许配给呼韩邪为妻。

后宫佳丽虽多,但却没有人愿意去匈奴。

就在这关键时刻,有一个名为王昭君的宫女挺身而出愿意远嫁匈奴。

元帝开始的时候十分高兴,因为自家的女人不用远嫁匈奴。

元帝在长安给呼韩邪与王昭君操办亲事。

呼韩邪单于得到年轻貌美的妻子,当然很是激动。

回匈奴之前,呼韩邪携王昭君一同向汉元帝告别,汉元帝见到这样的旷世美女,心头很不是滋味,但是为时已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王昭君远走。

回宫以后,元帝很是气愤,心想为什么连自己身边的美女都发现不了呢?为了追查到底,他叫人把王昭君的画像拿出来,仔细看了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画像上的昭君与现实中的相差太远。

于是元帝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画中的王昭君会变成这个样子呢?”最后,元帝终于搞清楚了原因,原来宫女进宫时先由画工画像,然后再送给皇帝看,依据画像来决定是否入选。

当时的画工给宫女画像,只有宫女们送给画工礼物之后,画工才会把人画得很美。

但是王昭君自恃自己的美丽而不愿意贿赂画工,结果画工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导致王昭君入选不了,从而使其久居深宫,未能与元帝谋面。

得知此事之后,元帝极为恼怒,严惩画工毛延寿等人。

【故事中的经济学】在昭君出塞的故事中,为什么呼韩邪单于和亲的时候要娶公主?而元帝那样美丽的美女也是稀缺的,不然元帝也不至于恼怒,以至要惩办画工。

社会经济学经典二十六个案例分析

社会经济学经典二十六个案例分析

社会经济学经典二十六个案例分析本文档将介绍二十六个社会经济学的经典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每个案例都涉及社会经济学的某个方面,并提供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下是案例概述:1. 市场需求与价格调节这个案例探讨了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影响,并介绍了价格调节的机制。

2. 弹性与供需关系通过分析供需关系和弹性,这个案例解释了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

3. 垄断与反垄断法这个案例介绍了垄断市场的特点,并探讨了反垄断法的作用和影响。

4. 外部性通过讨论外部性的概念和影响,这个案例解释了市场失败的原因,并提供了解决方案。

5. 公共物品本案例将探讨公共物品的特点和提供机制,以及相关的决策问题。

6. 基尼系数与收入不平等通过分析基尼系数和收入不平等,这个案例帮助我们了解经济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7. 劳动市场与工资决定这个案例探讨了劳动市场的运作方式,并介绍了工资决定的因素。

8.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这个案例帮助我们了解货币市场的调节机制。

9. 经济周期本案例将解释经济周期的概念和特征,并探讨政府干预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10. 经济增长与发展这个案例介绍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原理,并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1.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通过分析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影响,这个案例帮助我们了解经济体系的国际联系。

12. 经济体制与制度这个案例探讨了不同经济体制和制度对经济运作的影响和作用。

13. 环境经济学本案例将解释环境经济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并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和平衡。

14. 关于经济增长的模型这个案例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经济增长模型,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

15. 企业战略与竞争通过分析企业战略和竞争的关系,这个案例帮助我们了解企业决策的重要性。

16. 创新与市场竞争这个案例探讨了创新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并介绍了创新的重要性。

17.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本案例将解释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探讨其在经济中的作用。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案例分析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案例分析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案例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供求关系无处不在,它影响着商品的价格、数量以及市场的运行。

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些经济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下面,让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探讨供求理论的实际应用。

案例一:苹果市场的供求波动假设在一个小镇上,苹果是当地居民喜爱的水果之一。

在某个丰收的季节,苹果的产量大幅增加。

根据供求理论,供给的增加会导致价格下降。

因为果农们收获了大量的苹果,市场上的苹果供应充足,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果农们不得不降低价格。

与此同时,由于苹果价格下降,消费者的需求会增加。

原本可能觉得苹果价格有点贵而减少购买的消费者,现在会因为价格实惠而购买更多的苹果。

这就是供求理论中的需求法则:价格下降,需求增加。

然而,如果连续几个季节苹果都丰收,导致市场上的苹果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下跌。

一些果农可能会因为利润减少而减少苹果树的种植,或者改种其他水果。

随着苹果的供给逐渐减少,价格又会开始回升,直到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案例二: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变化在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中,供求关系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当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时,对住房的需求就会增加。

如果此时房地产开发商没有及时增加住房的供应,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房价上涨。

高房价可能会让一些购房者望而却步,但对于那些有强烈购房需求和经济实力的人来说,他们仍然会购买,从而进一步推高房价。

相反,如果城市的经济发展放缓,人口流出,对住房的需求减少。

而房地产开发商在之前的繁荣期建造了过多的房屋,就会导致供大于求。

为了尽快出售房屋,开发商可能会降低价格,引发房价的下跌。

案例三:石油市场的供求冲击全球石油市场是一个复杂但又典型的供求关系案例。

当国际政治局势紧张,或者某些主要产油国的石油产量下降时,石油的供给减少。

这会导致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

例如,中东地区的战乱可能会影响石油的生产和运输,从而减少全球石油的供应。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一):失业率与宏观经济政策最近,美国失业率相对稳定,而欧洲的失业率却急剧上升并持续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

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

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

当失业率上升影响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XXX会放松银根,实行用心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防止失业率进一步上升,实际上是透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当时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XXX统一制定,由于思考到各国状况的复杂性,XXX的目标主要是持续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持续低利率和低通胀。

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1、失业问题是由失业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失业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

失业是经济问题,因为失业意味着浪费有价值的资源,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失业是个政治问题,是因为它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工作,收入减少或丧失收入,使人们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在痛苦和无奈中,会引起社会动荡。

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三种:①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各地区之间、各种工作职位之间变动所构成的失业;②结构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构成的失业;③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而产生的对劳动总体需求不足所构成的失业。

2、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相互交替的关系。

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

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往往失业率较大。

一般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表示这种变动。

经济学案例分析

经济学案例分析

经济学案例分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现象,包括人类的生产、消费和交换活动,以及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经济学并不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学科,它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我会以几个实际的案例来介绍经济学的应用。

第一个案例是有关人口增长和资源紧缺的问题。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资源的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例如,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和消费者。

然而,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量也在随之增加。

现在,中国政府正在推行可持续发展,这是为了确保未来的资源供应,而不是忽视环境的影响,仅仅为了满足当下的需求。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供求关系和价格的问题。

世界各地的商品价格都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例如,某种产品的需求量增加,而供应量保持不变时,价格必定会上涨。

相反的,如果供应量增加而需求量保持不变,价格必定会下降。

这些变化在市场经济中是可以预测的,因为市场是由买卖双方的需求和供给来决定价格的。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的问题。

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运行至关重要。

通货膨胀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会导致货币价值下降,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例如,在中国,央行会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大,央行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联邦基金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

第四个案例是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问题。

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是两种对待国际交易的不同立场。

自由贸易主张去除国家间的贸易障碍,以便商品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相反的,保护主义主张通过设置关税和其他限制物品的进口来保护国内产业。

自由贸易主张可以提高全球经济的效率,但保护主义则可能掩盖替代性成本,增加了产业成本。

最后,我想说的是,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它可以解释为何人们会做出某些决策,在政策选择和商业决策方面给出合理建议。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经济问题常常出现,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经济学来解决这些问题。

经济学案例分析

经济学案例分析

经济学案例分析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各种经济现象和案例层出不穷,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原理和规律,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有趣的经济学案例。

假设有一个小镇,名叫宁静镇。

这个小镇原本只有一家面包店,叫做“美味面包坊”。

由于没有竞争对手,美味面包坊能够以相对较高的价格出售面包,并且获得了不错的利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另一家面包店“香甜面包屋”在小镇上开业了。

这一变化立刻对市场产生了影响。

由于有了竞争对手,两家面包店都不得不考虑调整价格和服务,以吸引更多的顾客。

美味面包坊可能会选择降低价格来保持其市场份额,而香甜面包屋可能会通过提供更好的品质或者更多样化的产品来吸引顾客。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典型的市场竞争案例。

在竞争的压力下,企业会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和产品。

对于消费者来说,竞争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实惠的价格。

这体现了市场经济中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即市场机制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调节资源的配置,使资源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再来看另一个案例。

在某个城市,政府决定修建一条新的地铁线路。

这一决策不仅仅是一个交通改善的项目,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它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地铁的建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包括建筑工人、工程师、设计师等等。

这将直接促进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其次,地铁的开通会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从而缓解交通拥堵,降低交通成本。

同时,地铁沿线的房地产价格可能会上涨,因为交通便利性的提高增加了这些地区的吸引力。

然而,地铁建设也需要巨大的投资。

政府需要权衡投资成本和未来的收益。

如果地铁的运营和维护成本过高,而客流量不足以带来足够的收入,那么这可能会给政府的财政带来压力。

在国际贸易领域,也有许多值得分析的案例。

比如,中国的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迅速崛起,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之一。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 •

案例分析:
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小 于1。当粮食减产、销售量降低时,粮 食的价格会上升,农民的总收入反而会 增加。反之,粮食丰收,粮价会下降, 农民收入也下降,即 “谷贱伤农”。
案例4: Iphone 6S 热销
• 苹果公司,原称苹果电脑公司,核心业务是电子科技产品。最知名的 产品是其出品的Apple II、Macintosh电脑、iPod音乐播放器、iTunes 商店、iPhone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等。在高科技企业中以创新而闻名。 2011年2月,苹果公司打破诺基亚连续15年销售量第一的地位,成为 全球第一大手机生产商。2011年8月10日苹果公司市值超过埃克森美 孚,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 北京时间2015年9月10日发布了iPhone 6s系列。2015年9月25日发售。 iPhone 6s(按照苹果公司的手机命名规则)为苹果公司的第九代智能 手机。iPhone6s在之前金、银、深空灰三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新 的颜色版本,即玫瑰金,在之前尝到金色的甜头之后,再一次希望用 新的颜色来勾起更多用户的胃口。屏幕采用高强度的Ion-X玻璃,处理 器采用A9处理器,CPU性能比A8提升70%,图形性能提升90%,后 置摄像头12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 500万像素。摄像头对焦更加准确, CMOS 为了降噪采用“深槽隔离”技术,支持4K视频摄录。数据连接 方面,支持23个频段的LTE网络,和2倍速度的WIFI连接。
对于猪肉价格会如此上涨呢,我们的问题 是: 1. 从需求的角度看,你认为刺激猪肉价格上 涨的因素有哪些? 2. 从供给的角度看,你认为导致猪肉价格上 涨的因素有哪些? 3. 从价格弹性的角度看,猪肉的价格弹性如 何?
案例分析:
1、从需求情况看,从 2006 年底到 2007 年一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增 长较快,尤其是国有事业单位和行政机构工资上涨幅度比较大,而农 民收入增长相对平缓。因此,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猪 肉消费呈增长趋势。 2、从供给来看:第一,生产猪肉的成本上升,即养猪的主要饲料—— 玉米的价格自 2005年 6 月以来一直上涨;第二,2006 年,生猪的收 购价格一直在低价徘徊,农民养猪不挣钱,甚至大面积亏损,农民没 有养猪的积极性,减少养猪的数量。第三,2006 年南方部分省份爆发 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北方的很多生猪养殖地爆发了猪高温热,大量 的生猪因疫病死掉,导致猪的供给数量减少。最后,由于生猪的成长 期相对较长,猪肉价格的升高虽然能引致养猪数量的增加,但短期内 养殖户的生猪难以出栏。 3、一般来说,作为消费品,猪肉的价格弹性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对低 收入人群更是这样。但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猪肉成了一日三餐的 常见食物,其价格弹性也呈现下降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君出塞——资源短缺众所周知,西汉在汉武帝的时候已经进入一个全盛的时期,到宣帝的时候更是一个强盛的时期。

那时候的匈奴已经因为内部各利益集团的相互斗争分裂成好几个部分,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减弱.但其中有一个名为呼韩邪的匈奴单于曾亲自带领部下来拜见汉宣帝,双方关系还不错。

宣帝后的元帝与匈奴的关系依旧缓和。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率众第三次前来长安,朝见元帝,十分恳切的要求同汉朝和亲,以巩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表示愿意娶汉女作为匈奴的阏氏.元帝也十分愿意通过和亲的形式来巩固汉和匈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减少不必要的战乱.但是元帝又舍不得将自家的公主出嫁到遥远的匈奴,于是就决定将宫女许配给呼韩邪为妻。

后宫佳丽虽多,但却没有人愿意去匈奴。

就在这关键时刻,有一个名为王昭君的宫女挺身而出愿意远嫁匈奴。

元帝开始的时候十分高兴,因为自家的女人不用远嫁匈奴。

元帝在长安给呼韩邪与王昭君操办亲事.呼韩邪单于得到年轻貌美的妻子,当然很是激动。

回匈奴之前,呼韩邪携王昭君一同向汉元帝告别,汉元帝见到这样的旷世美女,心头很不是滋味,但是为时已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王昭君远走。

回宫以后,元帝很是气愤,心想为什么连自己身边的美女都发现不了呢?为了追查到底,他叫人把王昭君的画像拿出来,仔细看了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画像上的昭君与现实中的相差太远。

于是元帝发出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画中的王昭君会变成这个样子呢?”最后,元帝终于搞清楚了原因,原来宫女进宫时先由画工画像,然后再送给皇帝看,依据画像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给宫女画像,只有宫女们送给画工礼物之后,画工才会把人画得很美。

但是王昭君自恃自己的美丽而不愿意贿赂画工,结果画工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导致王昭君入选不了,从而使其久居深宫,未能与元帝谋面.得知此事之后,元帝极为恼怒,严惩画工毛延寿等人.【故事中的经济学】在昭君出塞的故事中,为什么呼韩邪单于和亲的时候要娶公主?而元帝那样美丽的美女也是稀缺的,不然元帝也不至于恼怒,以至要惩办画工。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如今,人们都在积极倡导营造低碳生活,尽量减少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的使用,为什么呢?这正是因为化石燃料是稀缺的,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学会节约,千万不能浪费稀缺资源,另一方面要学习经济学,只有学好了经济学,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稀缺性问题。

此外,古语有云“知足者常乐”,就是告诉我们在面对相对稀缺的资源时,要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若放任自身欲望膨胀,不仅对自然环境有害,而且自己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1.2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选择我们知道在清朝入关之前,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故事.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浩浩荡荡攻入北京城,明朝的崇祯皇帝万般无奈之下在景山选择了自缢。

但是李自成心里清楚,并不是占据了北京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此时的山海关还被明朝将领吴三桂所占据。

于是李自成决定派人去游说吴三桂投降于他,并且答应给予许多优惠条件,以此来拉拢吴三桂,并声明要犒赏吴三桂及其驻守在出海关的部队.此时的吴三桂被李自成的诚意打动,已有降意。

就在吴三桂准备投诚李自成的前夕,吴三桂先后接到来自北京城的两个消息:其一是吴三桂的父亲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抓捕追赃,并且遭到非难;其二是吴三桂最爱的小妾陈园园也被刘宗敏所强占.得此消息之后,吴三桂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拔剑斩杀一名来使,决定一要为父报仇,二要抢回爱妾陈园园,三要与李自成势不两立.吴三桂态度的180度大转变,引起大顺朝的一片非议.这时候占据北京的李自成就面临着如下选择:其一是继续招降吴三桂,但是招降吴三桂可能会影响到占有陈园园的刘宗敏,进一步影响到大顺军的团结;其二是征伐吴三桂,但毕竟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又没有人愿意去征战。

对李自成来说真的是左右为难,但最后还是决定要与吴三桂一战.吴三桂得知大顺朝前来讨伐一事之后,大为震惊。

他十分清楚,以自己的这点兵力是无法抵挡大顺军的,甚至很有可能会命丧黄泉。

吴三桂冥思苦想,到底是就这样投降于李自成呢?还是奋起力量与他们拼死一搏呢?万般无奈之下,昊三桂决定向满清多尔衮借兵抗衡李自成。

多尔衮闻讯窃喜,因为清军的志向在于问鼎中原,一直苦于没有出路,得知吴三桂借兵的消息后,当然欣喜若狂.聪明的多尔衮提出了借兵的条件,那就是吴三桂必须诚服于清军,当然清军也不会亏待吴三桂.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了,再一想自己的爱妾还在敌军之手,于是决定与多尔衮合作,共同抗击大顺军.就这样吴三桂选择了“冲冠一怒为红颜"。

【故事中的经济学】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个故事里存在着许多选择,例如,崇祯皇帝在被逼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自缢而亡;李自成在对吴三桂的立场上是战是和也左右摇摆不定,难以做出选择;同样吴三桂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是投降李白成还是为了心爱的女人与李自成为敌.在这么多的选择里,主人公们都做出各自不同的选择。

首先我们看崇祯皇帝,他因为觉得自己对不住列祖列宗给他传下来的基业,无地自容,而走上了不归路.其次是李自成,他认为自己创立的大顺军重于一切,不希望因吴三桂而影响了他与刘宗敏的关系。

最后是吴三桂在靠自己力量夺回陈园园无望的时候,选择了借兵对抗李自成,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这些历史人物的身上我们发现,他们做出的选择都是有利于自己的。

【经济学原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里曾经就提出过经济学十大原理,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说到底就是如何选择的问题,那么为什么选择能够成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之一呢?在上一节昭君出塞的故事里,我们得知资源是稀缺的.正因为稀缺才会导致我们在选择一种资源的时候就有可能会错失另一种资源,因此选择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说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科学——经济学的本质就在于选择。

在微观经济学中讲的就是个体(包括家庭、企业和单个市场)如何选择的问题,例如企业扩大产量是通过提高技术还是增加要素投入量,消费者是购买普通商品还是高档商品呢?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国家有钱了,是去消费还是投资呢?国家在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时候到底是先解决哪个问题呢?这些都说明在经济学中选择无处不在!其实生活中也处处充满了选择,比如,一个上班族是选择休假还是继续加班呢?家里来了多年未见的朋友,是在家里做饭吃还是到饭店就餐呢?面对如此多的选择,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呢?【我们身边的经济学】正如汉姆雷特的一句名言:“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汉姆雷特面临着生存和死亡的选择。

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也在面对众多的选择,有些时候我们真的是一筹莫展.例如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会面临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读研的两难选择,以及在就业的时候是选择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读研是读名校的研究生还是一般高校的研究生等。

在面对如此之多的选择时,只有在学习有关经济学知识之后,利用经济学去分析每一种选择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收益或者我们会受到哪些损失,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促进我们进步。

1.3 唐玄宗“爱江山更爱美人”——机会成本唐玄宗登基之初,国家的实力远不如武则天时期繁荣与强盛,而且还出现了生产凋零、吏治混乱、贪污腐败等许许多多的问题。

于是唐玄宗便决定选贤任能,大力发展经济,重振国威。

首先唐玄宗选拔了姚崇、宋琛等几个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宰相,而且大胆采纳他们的建议。

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姚崇向唐玄宗提出的十条建议,这十条建议对玄宗前期的繁荣是功不可没的.其次,唐玄宗还对吏治进行了严厉整治,不仅使贪污腐败现象大为减少,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官员们的办事效率。

最后,玄宗还集思广益,戒骄戒躁,不仅使社会生产得到大力发展,国库收入也大大增加,全国各地都呈现出国泰民安、四海升平的繁荣景象,从而又开创了一个新的盛世。

然而在创造出好的局面以后,唐玄宗开始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整日沉迷于享乐之中,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励精图治的动力。

在用人方面,也开始任用口蜜腹剑的奸臣——李林甫为宰相,从而导致吏治混乱,政治黑暗.最出人意料的是唐玄宗不顾封建伦理,强行将自己貌若天仙的儿媳妇杨氏占为已有。

众所周知,这个杨氏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

杨贵妃不仅精通音律,而且能歌善舞,再加上可人的面貌,很快就赢得了玄宗的欢心.由于杨贵妃备受唐玄宗的宠爱,其家族成员杨国忠也因为这层裙带关系而平步青云,官拜唐朝宰相,位极人臣.只可惜杨国忠能力有限,好事不成,坏事有余,结果使本来就已经黑暗的朝廷变得更加昏暗。

而这个时候的唐玄宗只管与杨贵妃玩乐,无心牵挂朝政,最终使得朝纲崩坏,引起一系列的麻烦。

天宝十五年,社会中的各种矛盾终于被激化了,影响最坏的当属安禄山的起兵造反了.由此爆发了持续很长时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玄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一下子没有了主意,于是决定从长安出逃。

在经过马嵬坡的时候,部队杀害了大奸臣杨国忠,并逼迫楚楚动人的杨贵妃自缢。

“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唐玄宗不仅失去了一位旷世大美女,而且也使得唐朝走上了由盛而衰的道路.可见,唐玄宗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值得后人去借鉴。

【故事中的经济学】在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里,我们已经谈论了“经济学的本质就在于选择”,正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选择了一种资源时就需要放弃另一种资源.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得到了一些,却又失去了另外一些,正如古人所说的“有得必有失”,在这里就涉及经济学中又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在本节的故事里,唐玄宗一开始为了使国家繁荣而失去了享受玩乐的机会,这个时候对于唐玄宗来说,失去的享受玩乐就是他的机会成本;同样,后来的唐玄宗“爱江山更爱美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与杨贵妃一起享乐之中,不问朝政,不理国事,终于导致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走向了衰落,这个时候对他来说,因“爱美人"而使江山衰落也是一种机会成本.【经济学原理】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指为了得到某种资源而不得不放弃另外一些资源,在放弃资源中价值最大的那部分。

当然机会成本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成本(会计成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会计成本是可以通过会计报表直接看出来的,是一种显性成本;机会成本则不能通过某种工具直接反映出来,是一种隐性成本。

有的时候利用会计成本去计算利润是正的,但用机会成本去计算,就有可能是负数.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在核算收入的时候,通常不会将污染等因素考虑进去。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只要涉及选择就必然存在机会成本, 因此机会成本会贯穿于整个经济学之中,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例如,消费者在选择是储蓄还是消费的时候,就存在为了储蓄即为了未来的消费,而不得不损害当期的消费的问题,这就是一种机会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