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足机器人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六足仿生机器人》

《六足仿生机器人》

• 应用仿生学原理,模拟生物的运 动形式,就成为机器人领域研究 的热点之一。
编辑课件
2
随着机器人在现代化各个行业中的广泛应用,社会对机器人的要求不断提高。 由于机器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一些特殊工作环境对于机器人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但在任何环境下作业的机器人要完成特定的任务,
编辑课件
3
步行是人类及有腿动物所具有的独特的运动方式,也是自然界中最为灵活的移
编辑课件
9
特色与创新
• 一.实现了仿生动物机器人的制作, 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机器人的运动 机制
• 二.运动方向上,可以进行简单 的变化,前后,左右,上下
• 三.负载一定的载荷,并实现平 稳的运送和放置到一定的高度
编辑课件
10
• 六足机器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及具有更多的控 制性,相比较与传统的四足机器人,本机构在 完成之后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 五.九月份上半月进行电控元件和传感器元件 的嵌入组装,同时在十月份学习单片机编程控 制知识。十一月份至月末,实现零件与系统的 成功组装。
• 六.九月份下半月份进行机体整体测试,多次 实体运动测试,记录测试效果,进行改进。
• 七.十月份进行结题报告制作和答辩准备。
编辑课件
14
成员分工
• 组长:张晓强 • 分工:
编辑课件
5
基于此项的六足机器人
在救援中,很多地方人员无法进 入,本来可以拯救更多的人,如 果有一种机器人能代替人员进行 探查,那就可以弥补很多的遗憾 和损失。于是我们的课题就是从 这里而来。
编辑课件
6
作品工作原理
• 由电机带动蜗杆从来带动6个机械脚,当 遇到墙壁等障碍是,前面的导向轮触碰 到行程开关,关闭电机。

一种六足仿生机器人的研究

一种六足仿生机器人的研究

第1期(总第146期)2008年2月机械工程与自动化M ECHAN I CAL EN G I N EER I N G & AU TOM A T I ON N o 11Feb 1文章编号:167226413(2008)0120139203一种六足仿生机器人的研究申景金,李成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摘要:基于仿生学原理,应用连杆机构学中的Robert 原理,设计出一连杆轨迹能较好地近似于机器人理想足部轨迹的六杆机构。

并通过ADAM S 动力学仿真软件,对用这一连杆机构作为腿部机构的六足机器人进行了前进和转弯步态仿真。

仿真结果表明该机器人具有良好的移动性能。

关键词:Robert 原理;六连杆机构;六足机器人;步态中图分类号:T P 242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7205215;修回日期:2007209221作者简介:申景金(19842),男,山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智能机器人技术。

0 引言轮子或履带移动方式在移动机器人中已经普遍应用,但这种移动方式适应地形的能力较差,因此根据仿生学原理设计出一种具有较好适应性的移动方式已成为机器人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采用足作为移动系统的机器人和采用其它方式作为移动系统的机器人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可以穿过不规整的地形而保持机体水平,从而不破坏其稳定性;②具有跨越障碍物、壕沟和楼梯的移动能力;③能够穿过松软的地形;④具有全方位移动性;⑤相比轮子、履带移动机器人能较多地避免外部环境的破坏作用[1]。

可见,足式步行机器人已成为机器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本文根据仿生学原理,以六足机器人的足部轨迹为出发点,设计出一种能够较好符合其要求的腿部机构,并通过ADAM S 动力学仿真软件进行了分析与验证。

1 步态生成与结构设计111 仿生学原理与步态生成六足纲昆虫行走时一般不是六足同时直线前进,而是将三对足分成两组。

身体左侧的前、后足及右侧的中足为一组,右侧的前、后足和左侧的中足为另一组,分别组成两个三角形支架。

六足式步行机器人运动机理与步态分析毕业论文

六足式步行机器人运动机理与步态分析毕业论文

六足式步行机器人运动机理与步态分析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绪论 (1)1.1国外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1)1.2机器人的主要研究问题 (3)1.3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5)1.4本课题所研究的主要容 (6)2 机械机构设计 (6)2.1机构分析 (6)2.2 设计方法 (12)2.3四连杆机构的设计 (13)2.4四个钣金零件设计 (28)2.5 躯体部分机构设计 (33)2.6 机构设计总结 (34)参考文献 (35)致谢 (37)附录一 (50)附录二 (61)1 绪论1.1国外机器人的研究现状1.1.1机器人的定义机器人是上个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而从机器人的角度来讲,21世纪将是一个自治机器人的世纪。

随着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复杂化,要求机器人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可靠性、准确性、稳定性和更强的适应性。

机器人技术是研究机器人工程技术的学问。

关于机器人各国有不同的定义,其中一种定义得方法是“机器人是可通过感觉与智能进行作业的并具有与人或动物相似的外观和机能的机械”。

上述的定义是强调“可进行作业”的性质。

而机器人的感觉机能和移动即能只不过是进行作业是必要的辅助技能而已。

这里所说的作业并不是单一的简单工作,而是能够进行多种动作的作业。

即具有通用性(或柔性)工作能力。

例如,数控机床加工工件的能力虽然很强,但是它不能进行其它的作业,所以不能称它为机器人,此外数控机床的外观也很少有与生物相似之处。

按照上述的定义,机器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人类的功能,比如说作业功能、感知功能、行走功能,能完成各种动作;另一个特点是根据人的编程能自动工作,由于它通过编程才能改变它的工作、动作,工作的对象和一些要求。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机器人是计算机控制的可以编程的目前能够完成某种工作或可以移动的自动化机械。

虽然机器人的模型是动物或人,但是企图给机器人赋予人类那样的高度机能是不可能的。

例如,在需要高级的认识与判断的地方,还必须有人的帮助,就是非常高级的机器人也还必须进行人机对话才行。

六足机器人的外力辨识与应用

六足机器人的外力辨识与应用
ຫໍສະໝຸດ 足机器人。六足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探险领域
六足机器人可以在复杂地形中行走、 攀爬,进行环境探测、资源勘探等任 务。
救援领域
在灾难现场,六足机器人可以进入危 险区域,进行人员搜救、物资运输等 工作。
军事领域
六足机器人可以用于军事侦察、目标 跟踪、情报收集等方面,提高作战效 率和安全性。
教育领域
六足机器人也可以作为教学工具,帮 助学生了解六足生物的生物力学和运 动机制。
要点二
讨论
未来研究可考虑采用更高精度的力传感器和优化数据处理 算法,以提高外力辨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可拓展 六足机器人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如救援、探险和农业等。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环境适应性行走
总结词
环境适应性行走是六足机器人的另一重要应用,通过对外力进行辨识,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 地形和环境,实现稳定、高效的行走。
详细描述
六足机器人面临的环境多种多样,包括崎岖的山地、松软的沙滩、湿滑的草地等。通过对外力进行实 时辨识,机器人能够感知到地形变化和环境障碍,及时调整步态和姿态,以适应不同的地形和环境。 这有助于提高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生存率和作业效率。
复杂环境下的外力辨识难题
环境干扰
在复杂环境中,如室外、工业现场等,存在 各种干扰因素,如风、振动、温度变化等, 这些因素可能对六足机器人的外力辨识造成 干扰。
动态变化
在动态环境中,如行走、攀爬等运动过程中 ,六足机器人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力会不 断变化,对外力辨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详细描述
基于传感器的外力辨识技术实时性好、准确性高,但传感器数量多、成本高;基于机器 学习的外力辨识技术预测准确、自适应性强,但需要大量训练数据和计算资源;基于动 力学模型的外力辨识技术反推精度高、模型通用性强,但对模型精度和测量参数要求较

六足机器人开题报告

六足机器人开题报告
• 【1】韩宝玲 王秋丽 罗庆生 六足仿生步行机器人足端工 作空间和灵活 度研究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06 第4期 • 【2】闰尚彬 韩宝玲 罗庆生 仿生六足步行机器人步态轨 迹的研究与 仿真 计算机仿真》 2007 第10期 • 【3】苏军 陈学东 田文罡 六足步行机器人全方位步态的 研究《机械 与电子》 2004 第3期 • 【4】王绍治 郭伟 于海涛 李满天 基于CPG的六足步行机 器人运动 控制系统研究 《机械与电子》 2010 第8期 • 【5】 郭少晶 韩宝玲 罗庆生 六足仿生步行机器人系统节 能技术的研究 《机 械与电子》 2007 第4期
六组爬行机器人
姓名: 董福强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号 : 20092044
论文(设计)研究背景与意义
论文(设计)研究背景与意义
• 步行机器人(walking robot,legged robot)或步 行车辆(walking vehicle)简称步行机,是一种 智能型机器人,它是涉及到生物科学、仿生 学、 机构学、传感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等的一门综合 性高科技。在崎岖路面上,步行车辆优于轮式或 履带式车辆。腿式系统有很大的优越性:较好 的机 动性,崎岖路面上乘坐的舒适性,对地形的适应 能力强。所以,这类机 器人在军事运输、海底探 测、矿山开采、星球探测、残疾人的轮椅、教育 及 娱乐等众多行业,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多 足步行机器人技术一直是国内 外机器人领域的研 究热点之一。
研究历程
• 国外
• • 1990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制出用于 外星探测的六足步行机器 人AMBLER[2] 1993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发出有缆 的八足步行机器DANTE, 用 于对南极的埃 里伯斯火山进行了考察 2000年美国研制出六足仿生步行机 器人。为 了像昆虫那样在凸凹不平地面上仍能高速和 灵活步行,采 用气动人工肌肉的方式, 压缩 空气由步行机上部的管子传输,并由气动作 动 器驱动各关节,使用独特的机构来模仿肌 肉的特性。与电机驱动相比,该作 动器能提 供更大的力和更高的速度。 日本对多足步行机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 始, 并不断进行着技术创 新,随着计算机和 控制技术的发展,其主要有四足步行机、爬 壁机器人、腿轮分离型步行机器人和手脚统 一型步行机器人[5 •

六足机器人设计参考

六足机器人设计参考

摘要六足机器人有强大的运动能力,采用类似生物的爬行机构进行运动,自动化程度高,可以提供给运动学、仿生学原理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

本设计中六足机器人系统基于仿生学原理,采用六足昆虫的机械结构,通过控制18个舵机,采用三角步态和定点转弯等步态,实现六足机器人的姿态控制。

系统使用RF24L01射频模块进行遥控。

为提高响应速度和动作连贯性,六足机器人的驱动芯片采用ARM Cortex M4芯片,基于μC/OS-II操作系统,遥控器部分采用ARM9处理器S3C2440,基于Linux系统。

通过建立六足机器人的运动模型,运用正运动学和逆运动学对机器人进行分析,验证机器人步态的可靠性。

关键字:六足机器人,Linux,ARM,NRF24L01,运动学AbstractBionic hexapod walking robot has a strong ability of movement, the use of similar creatures crawling mechanism movement, high degree of automation, can be provided to the kinematics, the principle of bionics research provides powerful tool. Six feet in the design of this robot system based on bionics principle, the mechanical structure of the six-legged insect, through 18 steering gear control, use the gait, such as triangle gait and turning point to control the position ofsix-legged robot. Remote control system use RF24L01 rf modul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sponse speed and motion consistency, six-legged robot driver chip USES the ARM architecture (M4 chip, based on mu C/OS - II operation system, remote control part adopts ARM9 processorS3C2440, based on Linux system. By establishing a six-legged robot motion model, using forward kinematics and inverse kinematics analysis of robot,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robot gait.KEYWORD:Bionic hexapod walking robot;Linux,ARM,NRF24L01;Kinematics目录1. 绪论2. 六足机器人的硬件搭建3. 操作系统的搭建4. 六足机器人的步态分析与实现5. 总结与展望1. 绪论1.1 多足机器人的发展状况目前,用于在人类不宜、不便或不能进入的地域进行独立探测的机器人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由轮子驱动的轮行机器人,另一种是基于仿生学的步行机器人。

仿生蚂蚁机器人

仿生蚂蚁机器人

智能除草
02
通过识别杂草和作物,仿生蚂蚁机器人能够进行智能除草,减
少农药使用,保障食品安全。
监测作物生长
03
仿生蚂蚁机器人可以实时监测作物的生长情况,为农民提供科
学种植的依据,提高农业产量。
结论
06
对仿生蚂蚁机器人的总结评价
创新性
仿生蚂蚁机器人采用了独特的生物启发设计,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它不仅在形态上模仿了 真实蚂蚁的外形和运动方式,还在功能上实现了类似蚂蚁的协同工作能力,充分展现了仿 生机器人的潜力。
中央处理器
仿生蚂蚁机器人配备有微型中央处理器,负责处理感知系统获取 的信息,并控制机器人的运动系统。
存储器
仿生蚂蚁机器人内置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算法和数据,以便在 断电或重启后快速恢复工作状态。
无线通信模块
仿生蚂蚁机器人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外部控制器进行通信,实现远 程控制和数据传输。
仿生蚂蚁机器人的
仿生蚂蚁机器人的运动系统
微型电机驱动
自适应步态调整
仿生蚂蚁机器人的运动系统由微型电 机驱动,能够实现快速、灵活的移动 。
仿生蚂蚁机器人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 适应调整步态,以最优方式移动。
多关节结构设计
仿生蚂蚁机器人采用多关节结构设计 ,使其能够模拟蚂蚁的爬行方式,适 应各种复杂地形和环境。
仿生蚂蚁机器人的信息处理与控制系统
高度的隐蔽性和灵活性。
仿生蚂蚁机器人的
02
设计
仿生蚂蚁机器人的外观设计
外观形态
仿照真实蚂蚁的外观形态,具有 六足、身体和头部等基本结构特
征。
颜色与纹理
采用与真实蚂蚁相似的颜色和纹理 ,以提高机器人的隐蔽性和仿真度 。
尺寸比例

2018年9月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理论综合试卷(二级)

2018年9月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理论综合试卷(二级)

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考试试卷(二级)在机器人史上,提出“机器人三定律”的是?A.英格伯特B.阿西莫夫C.马文明斯基D.弗利茨答案:B题型:单选题分数:2下列哪位科学家发明了蒸汽机?A.瓦特B.牛顿C.爱因斯坦D.玻尔答案:A题型:单选题分数:2目前正在发展的智能机器人为第几代机器人?A.第一代机器人B.第二代机器人C.第三代机器人D.第四代机器人答案:C题型:单选题分数:2诸葛亮发明了一种运送军粮的机器人称为?A.木牛流马B.指南车C.记里鼓车D.运粮车答案:A题型:单选题分数:2关于“恐怖谷理论”说法错误的是?A.提出者是日本的森昌弘B.是指机器人与人过于相似,人们会对之产生恐惧心理C.是指机器人本身会有害怕人类的心理活动D.恐怖谷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答案:C题型:单选题分数:2关于机器人的发展史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代机器人为示教再现型机器人B.第二代机器人为感知型机器人C.第三代机器人为智能型机器人D.第四代机器人为家用机器人答案:A|B|C题型:多选题分数:4春秋时期公输子“削木为鹊”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空中机器人的记载。

答案:正确题型:判断题分数:2谢克机器人(Shakey)是世界首台带有人工智能的移动机器人。

答案:正确题型:判断题分数:2六足机器人中,左侧三个脚的电机转速100rpm,右侧三个脚电机转速200rpm,则机器人会?A.向前直走B.向前走并向左转C.向后退D.原地不动答案:B题型:单选题分数:2以下最适合制造公转自转模型的机械结构是?A.行星齿轮B.连杆C.曲柄摇杆D.曲柄滑块答案:A题型:单选题分数:2以下关于前轮驱动和后轮驱动说法正确的是?A.前轮驱动因省去了通往后轮的驱动轴和后差动器等零件,内部空间更大B.前轮驱动容易转向过度,后轮驱动转向不足C.前轮驱动零件更多,重量更大D.前轮驱动零件多成本更高答案:A题型:单选题分数:2中国家用电压一般为?A.110VB.220VC.50VD.10V答案:B题型:单选题分数:2下列情况产生静摩擦力的是?A.一个物体在地面上拖动,物体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B.车轮在地上滚动,车轮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C.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物体和斜面之间的摩擦力D.物体从斜面上下滑,物体和斜面之间的摩擦力答案:C题型:单选题分数:2在两张纸之间吹气,如图所示,会有怎样的效果?A. 无任何反应B. 两张纸往里合C. 两张纸往外张D. 一张纸往里合,一张纸往外张答案:B题型:单选题分数:2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其接触表面之间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尚保持相对静止时,两者之间会产生?A.静摩擦力B.滚动摩擦力C.滑动摩擦力D.推动摩擦力答案:A题型:单选题分数:2[所属分类]:理论知识(二级)/概念认知为了减小摩擦力,一般会把摩擦力转化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談到足式機器人,當然目前主流大多是聯想到和人相似、有親切感的雙足機器“人”,從某一層面來看,以雙足步行為演化上的一個極為小眾的特例,本身對達到穩定運作控制的困難度很高,從瞭解「生物出生到可以開始自行運動所需的時間」便可以窺知一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類所能自在運動的地表也侷限在某一些型態之中,若要探討如何在各式自然地形上運動的法則,勢必得回過頭來探討多足動物的運動機制。

而從物理直覺來評析,單就在崎嶇路面上運動的穩定性來探討,採用多足機器人會比較簡單且實際。

基於這一些原因,仿生多足機器人的研發便有了背後的動機,模仿經過長時間演化後動物的構造,藉由觀察牠們的運動,了解為什麼有如此的動作,再利用機構或是控制去完成。

在自然界中,我們看到體型較大、有優秀運動能力的動物像馬、獵豹、羚羊等等都是四隻腳的哺乳類動物,但考慮到穩定性卻是六足比較佔優勢,只要用簡單的三腳步態(tripod gait)即可讓重心輕易落在支撐的三角形中。

四足動物的腳可能需要比較大的力量才能表現出他的特性,但人類尚無法仿造出重要的肌肉和控制系統,以現有機構和馬達組成的系統,重量太重而無法有效運動。

這時,自由度的選擇以及機構設計便成了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這二、三十年學業界創造出了許多各式各樣的多足機器人,在後續的文章中便為各位讀者進行介紹[2, 3]。

二、學術界開發仿生多足機器人(1)Quadruped圖一 Quadruped[4]由Prof. Marc Reibert所領導的MIT Leg Lab於1984~1987年製作,重38公斤,整體長度1.05公尺,高度0.95公尺,採用長柱狀的腳,每一隻腳連接身體的關節是由兩個液壓致動器(hydraulic actuators)組成,分別控制腳的前後及左右的旋轉,腳上有一個線性致動器來提供推進力。

在控制上將腳簡易的分成兩組,不同的分組方法便產生了小跑(trot)、跑(pace)和奔馳(bound)等三種步態,奔馳可達到3.5個身體長度,有很好的穩定性和運動特性。

(2)Attila & Hannibal圖二 Hannibal[5]Micro-rover的計畫,在1990年由MIT Prof. Rodney Brooks所領導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設計和製作,35公分長、15公分高、2.8公斤,兩個機器人只有顏色上的不同,Attila是金色,Hannibal是紅色,總共19個自由度,每隻腳3個,身體的自由度用來確保腳的垂直,當爬上斜坡時讓重心更靠近斜坡表面。

因為馬達技術的進步,不需要使用力量較大的氣壓或液壓驅動,不用外接引擎或空壓機,完成了以電池驅動、馬達為致動器的自主足式機器人,設計上強調模組化的系統,並裝了超過60個感測器提供外在環境資訊,並能互相確認提高可靠度。

(3)Sprawl家族圖三 iSprawl[6]由Stanford 的Prof. Mark R. Cutkosky主導,U.C. Berkeley、Harvard、Johns Hopkins 等大學共同研究,Sprawl 1.0,建造一個每隻腳2個自由度的平台來測試運動、腳部配置和設計,Sprawl系列與其他機器人不同的地方是在腳的設計,為了接近蟑螂在行走時的狀態,讓其在行走時所受的反作用力方向通過關節處,每隻腳有一個氣動活塞(pneumatic piston)控制柱狀接頭對地面施以推力來前進,和一個RC伺服馬達控制旋轉接頭,與身體連結處裝有可鎖住的球接頭來調整腳的位置,伺服馬達的作用類似於被動的扭力彈簧,讓腳保持特定角度,相當於控制2個自由度的機器人(每一組tripod腳)[7]。

Sprawlita(Sprawl version 2),約16公分,0.27公斤,將重心置於較低和偏後的位置,增加運動時的穩定性,也是只用2個雙向閥,RC馬達固定在特定角度,主要是加上一個模仿蟑螂的被動股骨關節(Compliant trochanter-femur joint)使用黏彈性(Visco-elastic)的材料做成被動的關節讓步態更穩定,其速度較Mini-Sprawl快,可達每秒3個機身長[8]。

iSprawl,是目前的最新代,前幾代Sprawl家族中的機器人最大的限制為了力量而使用氣動活塞作為主要的動力來源,如果搭載高壓氣體儲存槽則重量太重,所以選擇外接氣體管的方式,因此而沒辦法成為完全自主的機器人,iSprawl使用了馬達作為動力來源,加上特殊能量傳送方式,用雙曲柄滑塊(double crank-slider)的機構和彈性纜線,可以儲存馬達的動能並轉換成線性推拉的能量,他最高速度可達每秒15個身體長,約2.3m/s,成為目前相對於身體長度跑最快的機器人[6]。

(4)Whegs家族圖四 Whegs II[9]由在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Prof. Roger Quinn所領導的Biologically Inspired Robotics Lab所研發製作。

Whegs I,採用3根相位差120度的鋼條作為腳,稱為wheel-legs,旋轉時類似輪子,但可碰觸大於半徑的高度,且在軸上被動機構中的扭力彈簧施以預拉力,讓Whegs在一般平坦路面的狀態下對側的腳相位差60度,而在越障時兩前腳被動的變為同相,一起施力爬上障礙,最高速達每秒3個機身長度[10]。

Whegs II,加入了身體的自由度,讓腰可以彎曲,能夠爬上更高的障礙物,也加上了感測器,能夠自主行動,使用超聲波偵測障礙物,單一發射器,一對展開的接收器,可判斷它的方向[9]。

Mini-Whegs,約8~9公分,僅4隻腳,速度可達到每秒10個機身長度,也做了跳躍、飛行和爬牆版的。

(5)RHex家族圖五 RHex[11]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出資,由在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Prof. Daniel E. Koditschek(目前在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所主導的計畫,參與的學校並有、McGill University、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Princeton University、和Cornell University。

RHex是一個可以完成非常多不同表現的自主機器人,最高速超過每秒5個機身長度,可以上下樓梯、45度斜坡、爬過大約2倍腳長的障礙物(20公分)、翻倒時可以自己彈回原狀態、跳躍30公分寬的溝槽等等,RHex每足僅具有單一旋轉自由度,配合使用半圓形且具被動彈性腳的設計,讓運動時動能和彈性位能互相轉換,配合模擬動物特性的彈性倒擺SLIP的模型,這樣的設計架構減小了機構的複雜度,增加了機體的強韌度,也達到省能的效果,直接用開迴路(open-loop)控制即可達到穩定的跑動步態,或利用感測器判斷機身狀態和環境變化來調整步態、決定腳的動作RHex有許多不同的版本,RHex 0.8是使用4桿組成的彈性腳,RHex 1.0開始使用半圓型的腳,RHex 1.2裝有攝影機作即時影像處理,另一版是在腳上裝應變計隨時測量腳的變形、受力狀況[12, 13],Rugged RHex使用堅固的鋁當外殼,適合行走於各種崎嶇不平的路面,有較大的馬達和電池,為了軍事目的而發展。

該平台也作為水下版AquaRHex的基礎,AquaRHex是將腳改成鰭狀,可在水中任意移動,而Wheel RHex 是把六隻腳改成輪子。

(6)Titan家族圖六 Titan VIII[14]圖七 Titan XI[15]由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Hirose-Fukushima Robotics Lab所製作,Titan 每代都有不同的特色和功用,例如三和四代足底裝有感測器,自動調整與地面接觸的狀態[16],六代主要是可以在平地的跑動,爬行斜度較大的樓梯[17],七代可以爬70度斜坡[18],在這裡介紹第八和第十一代。

Titan VIII,1996年開始,此代的腳部機構設計不僅考慮了運動的性能,也要求低價、輕量、簡單化,使用了金屬線作驅動、腳的模組化,馬達控制螺旋滑輪(spiral pulley)帶動金屬線拉動關節的滑輪,螺旋滑輪上的V型溝槽可增加接觸面積,即使是一般的材料也能承受很大的切線力,達到減輕重量的目的,而且徑向力很小,減少了摩擦力的耗損,金屬線鬆緊調整器(wire tensioner)的設計可以簡單的調整金屬線的鬆緊度[14, 19]。

Titan XI,2002年山坡開發需要混凝土框架(concrete frames)的建造,施工的過程很危險也很耗時,希望能有自動化的設備,現在用的履帶式機器雖然有辦法鑽洞、插入岩栓,但沒辦法行進於斜坡或是有高低差的地方,為解決此問題而發展了Titan XI,機器人有7000公斤,腳長3.7公尺,是非常大型的四足機器人,底部有履帶,在平坦路面可以使用,到靠近斜坡時改到四腳模式,使用油壓驅動腳部動作,移動較慢,運用週期性的跨越步態走過混凝土框架,再利用腳來調整鑽孔的姿勢[15, 20]。

(7)Scout家族圖八 Scout II[21]由在McGill University的Prof. Martin Buehler(目前在iRobot Inc.)所領導的Ambulatory Robotics Lab製作,Scout I是簡化的四足機器人,每隻腳只有一個自由度,可走路、轉彎、爬樓梯。

Scout II主要使用特殊的彈跳步態前進,藉由前後腳差一相位的小角度擺動前進,身體pitch方向會因相位差而擺動,從起始狀態開始經過2、3秒可達1.2 m/s 之穩態速度,利用角度調整可以使其轉彎[22]。

PAW,改良自ScoutII,腳的底部加上主動輪,在平坦路面時即可用4輪前進,較崎嶇的地形時可以鎖住輪子,改成ScoutII的步態[23]。

(8)Hyper dynamic quadruped robotic platform圖九 Hyper dynamic quadruped robotic platform[24] 由MIT的Prof. Sangbae Kim所領導的biomimetic robotics lab正在研製的平台,頭部放置多個感測器,背部有多階段控制單元,髖關節使用電傳動的無刷馬達,有可驅動的脊椎、主動平衡的尾巴,膝蓋裝有磁制動阻抗控制單元,腿部有非線性肌腱,使用碳纖維強化,為增加推進力(牽引力)腳底使用定向黏附技術,著地時可很穩的黏住地面不打滑,脫離時卻可輕易脫離[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