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过后是宋词阅读答案
高中会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中会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语文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I、Ⅱ和答卷I、Ⅱ。
试卷共6页,有五大题,26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卷I、Ⅱ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铅笔将答卷I的准考证号和学科名称所对应的括号或方框涂黑,用钢笔或圆珠笔将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卷I、Ⅱ的相应位置上,然后开始答题。
试卷I一、选择题(本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误选均不给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难道难熬难友难兄难弟B.和蔼和面和谐曲高和寡c.行当行伍行情行家里手D.解送解聘解数解囊相助2.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A.小楼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淅的小屋,而是烟雾当中的空中楼阁。
B.以是我往往不恤用了屈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c.那老女人叹了一口气,无精打彩的收起饭菜;迟疑了片刻,终于慢慢地走了。
D.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
3.依次填人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我们都应静下心来好好XXX以短暂的青春韶华和感人肺腑的善举谱写的生命之歌。
2)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下呆板人即将用于我国海底矿物资源的。
3)现代化的北京城需要现代歌舞艺术,现代歌舞艺术更需要扎根于现代化的北京城,这已是无可的事实。
A.品味考查质疑B.品味考察置疑c.品尝考察质疑D.品尝考查置疑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熟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天气骤冷,为了给心爱的儿子送大衣,母亲在风雪中已经茕茕孑立等了一个小时。
B.今天,与当年红军的伟大长征相比,“重走长征路”是眇乎XXX的,但照旧能担当革命精神,磨砺人的意志。
C.就业问题时常困扰着拉美某些国家的贫困人群:没工作的人找工作,有工作的人又存在着随时被炒鱿鱼的危险。
D.7月的青藏高原铁路沿线两侧,绿意盎然,奄奄一息,展现出一幅人与天然和谐共处的动听画面。
「备战2023高考」成语填空模考题精选第二集

备战2023高考语文成语填空专项练习(第二集)(新高考和老高考地区均可用)1.【广东省多校2022-2023学年度高三上学期联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良好的视力,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为50.2%。
2020年以来,学生居家上网课的时间和频次增多,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上升到52.7%,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日益高发、低龄化、重度化,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①。
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必须破除认识误区。
据相关研究,若是用眼过度等原因导致的假性近视,及时去正规的眼科医疗机构检查并通过科学的方法介入,视力是有可能恢复的!如果真性近视已经发生,则需要通过配戴眼镜,手术等方式进行矫正,但这只能起到延缓、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作用,无法达到彻底恢复或治愈的效果。
现实中,一些机构和商家瞄准家长们的焦虑心理,推出号称恢复视力、治愈近视的产品和服务,严重误导儿童青少年及家长。
不仅如此,不恰当矫正近视还可能②。
中国消费者协会重申近视不可治愈,旨在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认识,引导儿童青少年和家长切实增强辨别能力,走出认识误区、科学防范近视。
就此,有关部门应继续③地宣传爱眼护眼常识,监管部门也需持续发挥作用,严厉打击虚假违法近视防控广告、产品、服务,在全社会树立关于近视防控的正确认知。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2.【广东省汕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影片《长津湖》以爱的视角升华英雄,鞭辟入里地诠释了“谜一样的东方精神”的深刻内涵。
影片没有将英雄“脸谱化”“超人化”,而是以情感主线将他们刻画得①_________。
连长伍千里的梦想是替弟弟把仗都打了,让他过上盖新房、耕田地、娶媳妇的好日子;七连的战士在出征的火车上惊叹于万里长城沐浴霞光、祖国山河雄伟壮丽的盛景;老排长雷睢生临死前唱起家乡的沂蒙小调……所有细节的描述呈现的是战士的爱与牵挂。
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仓下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仓下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
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
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
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
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
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
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
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
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
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宋词》的阅读答案

《宋词》的阅读答案《宋词》的阅读答案词,最早称“曲子词”,是产生于唐代民间的可和乐歌唱的新诗体,到了宋代,得到了长足发展,艺术上表现出了更多的特色和独创性。
从一代文艺作品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时代风格来看,词可以说是宋代的代表文学,所以,人们称之为“宋词”。
谈宋词,就离不开开封。
因为作为北宋的京都,特别是在宋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能使宋词空前发展、繁荣和提高,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元曲成三足鼎立之势,都与它是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直接的关系。
公元960年,时任后周检校太尉、领归德军节度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赵宋王朝,并逐渐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两百多年来的混乱局势,使农业生产不断增长,工商业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日趋繁荣。
当时,东京人口有100多万,是世界闻名的大都市之一。
这种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为宋词的兴盛提供了宽阔的舞台。
另外,赵匡胤是在掌握后周兵权之际,趁周世宗柴荣去世,幼主恭宗柴宗训刚刚即位而乘机取得政权的。
所以,他也担心自己手下的功臣拥兵自重,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采用赵普的计谋,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悲喜剧,把军权集中到中央,偃武修文。
宋朝皇帝重视科举考试,广罗文人,特别是宋太宗赵炅、仁宗赵祯,都洞晓音律,并亲自制曲,更引起士大夫和市民对词的喜爱,于是竞造新声,使词这一配乐歌唱的文学形式,发展得更加迅猛起来。
北宋的词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是从宋太祖开国到仁宗赵祯末年(960—1063),后期是从英宗赵曙初年到金兵攻陷汴京那一年(1064—1126)。
北宋前期的词,正如上述,是在“百年承平”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几乎承袭了晚唐五代的'词风。
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局限于书写离别、相思之绪,风格尽管有些清新,但仍旧是柔靡无力,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在形式上,从小令发展到慢词;在题材上,开始比五代有所扩展,其代表人物是晏殊、欧阳修、柳永等人。
唐诗过后是宋词读后感

唐诗过后是宋词读后感《唐诗过后是宋词》是一本由钱钟书先生所著的文学随笔,书中以钱钟书先生独特的文学眼光和深刻的思考,对唐诗和宋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比较。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唐诗和宋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书中,钱钟书先生首先从唐诗和宋词的历史背景入手,深入分析了唐诗和宋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
唐诗是在盛世时期诞生的,而宋词则是在一个相对衰落的时期产生的。
唐诗以其豪放奔放、气势磅礴的风格而闻名,而宋词则以其婉约柔情、含蓄内敛的特点而著称。
通过对这两种文学形式的历史渊源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和文化价值。
其次,钱钟书先生还从诗歌的形式和风格入手,对唐诗和宋词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
唐诗以其严整的韵律和雄浑的气势而著称,而宋词则以其柔美的音韵和婉约的情感而出名。
通过对这两种诗歌形式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最后,钱钟书先生还从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入手,对唐诗和宋词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解读。
唐诗以其豪放奔放、气吞山河的雄浑气势而著称,而宋词则以其婉约柔情、含蓄内敛的情感而出名。
通过对这两种诗歌形式的主题和意境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情感内涵和审美趣味。
通过阅读《唐诗过后是宋词》,我对唐诗和宋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唐诗和宋词各有千秋,各有卓越之处。
唐诗以其雄浑豪放、气吞山河的风格而著称,宋词则以其婉约柔情、含蓄内敛的特点而出名。
在欣赏唐诗和宋词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不拘泥于形式和风格,而是更多地关注诗歌的内在含义和文化价值。
唐诗和宋词都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它们各自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魅力,都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欣赏。
希望我们能够在欣赏唐诗和宋词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两种古代诗歌形式的魅力和魅力,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2025届西北狼联盟高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西北狼联盟高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驿舍①陆游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
皆馆于是。
”②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的情感。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2.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
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兜风刘心武按说职业司机对坐车兜风不会感兴趣,可“的哥”青岭却发出这样感叹:“要能跟倪叔一起兜兜风就好啦!”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倪叔到青岭他们那个村子“蹲点”,吃“派饭”轮到去青岭家。
“蹲点”指的是干部下基层工作一段时间,从“点”上取得经验,以后再往“面”上推广。
“蹲点”干部一般住在生产大队队部,吃饭呢,则由生产队干部分派到一些农户,轮流供应,以一定的“工分”作为补偿。
高考模拟作文“唐诗过后是宋词”写作导引及范文

高考模拟作文唐诗过后是宋词写作导引及范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希腊亚历山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亲征服了,自己将来再无用武之地。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对宋代诗人来说,唐诗既是丰厚的遗产,也是巨大的挑战。
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联想。
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这是一道组合式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找到两则材料的共同点。
从父王——亚历山大唐诗——宋朝诗人这两组关系来看,材料的共同话题是如何对待优秀前辈或前辈取得的成就,对这个话题的回答即文章的立意,如:(1)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舞蹈。
(2)别把前人成就当包袱范文:从亚历山大的担忧说起据传,父亲一打胜仗,亚历山大就忧心忡忡。
为什么?——怕天下都被父亲征服了,自己即位后英雄无用武之地。
面对这个理由,我先是哑然失笑,觉得这个理由真得很特别,甚至有些无厘头;可是笑过之后却陷入了深思,觉得亚历山大的担忧不仅不是无厘头,反而担忧得挺有道理,试想,当李白写出一首首气冲斗牛的诗篇的时候,与他同时代的诗人们是不是有过这种担忧?当牛顿用他的三大定律将运动奥秘揭示得淋漓尽致的时候,那些年轻的物理学家是不是也有这种担忧?当乔丹在篮球场上打破一个个纪录的时候,那些初入NBA赛场的后生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担忧?无庸置疑,他们都有过这种担忧。
看来,亚历山大的担忧反映了人们面对优秀前辈时的真实心理——既兴奋,又嫉妒,还有一点点对自己的不自信。
然而,我要提醒你,如果在优秀前辈面前,你仅有这种担忧,那是一种很不成熟的表现,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超越前辈的人,那就要在担忧之后,为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位才能超的前辈而高兴,为自己能拥有一个巨人的肩膀可以站立而高兴。
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盐城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列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昨日见他师徒几个难舍难分,姐妹几个情深意浓,,心有不忍,便一人悄悄把这事全做了。
②那老头儿坐在一边,只听到几个年轻人低声商量造一个自动采摘机器人的话儿,也不甚理解,只是,不敢说一句话。
③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一套丛书选题虽佳,编辑水准却甚差,尤其是古代系列,很多书被“搞”得,唐突古人,一至于此。
A. 款款而谈瞠目而视不堪卒读B. 侃侃而谈侧目而视不堪卒读C. 侃侃而谈瞠目而视不忍卒读D. 款款而谈侧目而视不忍卒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
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进行选择。
第一处,“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款款而谈”,款:诚恳,诚恳而从容的谈话;结合前面“难舍难分”“情深意浓”可知,此处是形容人与人之间交谈的诚恳,应使用“款款而谈”。
第二处,“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表示敬畏、憎恨等;“瞠目而视”瞪大眼睛看着,形容十分惊异或恐惧,结合“听到几个年轻人低声商量造一个自动采摘机器人的话儿,也不甚理解”可知,此处应是形容老头的震惊,应使用“瞠目而视”。
第三处,“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不堪卒读”,形容文章写得不好,结合“编辑水准却甚差”“唐突古人,一至于此”可知,此处应是形容这套丛书质量之差,应使用“不堪卒读”。
故选A。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中国,传统村落是宗法制基层组织,也是民间信仰、原始崇拜的宗教组织。
家族祠堂是祖先崇拜之地。
①凡有人居住地方,都供奉土地神。
②这里香火氤氲,更有土地庙,祈求农业丰收。
③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④土地庙,地方神祇,奉土地神的庙宇。
⑤“旧时茅店社林边”,社,土地神庙。
⑥社树,古代封土为社,各随其地所宜种植树木,称社树。
A. ④②①③⑥⑤B. ②④③⑥①⑤C. ②④①⑤③⑥D. ④②③⑥①⑤【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过后是宋词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唐诗过后是宋词
流行歌曲的歌曲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
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
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
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
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就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再爱吃甜的人也
经不起这种过于殷勤的让菜,因为心灵世界并不只是因为“甜心”而存在。
歌词里要是总
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非懂的词而没有
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账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
由附庸到蔚为大观。
说实在的,宋词能够成为一代文学样式,其实还是在文人参与创作之后。
过去我
们文学史总是说民间创作对文学有多少多少启发。
给文字注入了多少多少新鲜的养分,这
都不错。
不过,在“下贱者最聪明”、“劳动人民最懂文学”的观念中,只注意了“源”
而忽略了“流”,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想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没有文化人的参与
是不可能的。
柳永也罢,晏殊也罢,欧阳修也罢,苏轼也罢,其实都是文化人。
文化人的
参与创作,意味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对文学样式的渗透和对文学品格
的提升,就像把野生的杂花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一样。
也许有人会以引《病梅馆记》来讽刺说这是把朴素自然的文学变成雕琢做作的文学,但是
又有哪一个艺术是自生自长、原汁原味呢?画布上的山水不是真山水,再怎么推重朴素的
民间味儿也不能回到“杭呦杭呦”的时代不是?玉不琢还不成器呢,何况作为文学的歌词。
文学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内涵和精神只能流于一般情
感宣泄和浅薄的心理安慰。
流行如果是指形式与语言,自然很好,通俗如果是指情感和内涵,那就很糟。
没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随你怎么从唐诗宋词那里贩来意象和词语也只是
在花裤衩上打补丁,充其量是点缀,时时会露出那种俗气的底色。
没有对语言的真正的机智,随你怎么挖空心思乔獐作智也只是在玩狗熊掰棒子的把戏,说到底是矫情,听听就会
听出那里面口是心非的虚假。
文化品味说来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但缺少它就是让人瞧着俗气;知识储备看上去是一个无关的因素,但没有它就是让人看着浅薄。
诗歌是越来越不景气,这也难怪,一些故作深沉和故弄玄虚的诗歌好像在那儿有
意“自绝于人民”似的,在自我陶醉中画地为牢,那些除了他自己谁也看不懂的诗歌把一
点点有限的感情拧过来拧过去,痛苦得别扭,喜欢得蹊跷,意思九曲十八弯,上气不接下
气地用生硬词语拼接了又撕碎,撕碎了又拼接;流行歌曲是越唱越热闹,倒也必然,可相
当多的歌词也好像是在那里重复来重复去地唱老调,那些浅浅的笑靥和嗲嗲的娇嗔加上东
拼西凑的词语仿佛要把一滴感情化开变成一大锅浓汤灌进听众的耳朵里,常常不知所云的
歌词让没有知识的听众觉得深沉奥妙,让稍有知识的听众觉得莫名其妙。
在这个既没有了
唐诗又没有等到宋词的时代,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有点儿亲切和自然;要想
迎接宋词的时代,就要让流行歌多一些机智和内涵。
随便怎么都行,只要有让人还能感动
的东西,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太会被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感动了。
(1)第二段中“把野生的杂花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这两个比喻谈的是(不超过13个字)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既没有了唐诗又还没有等到宋词”指的是文学艺术中哪些现象?(不
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题“唐诗过后是宋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文中找出原句作答,不超过
5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文中“唐诗”喻指诗歌,“宋词”喻指优秀的流行歌曲。
B.文学创作的“源”是民间创作,由于民间创作的极大启发和有利影响,使宋词蔚
为大观。
C.流行歌曲的提高要有真正的人生体验,如果附庸风雅,终究掩盖不了浅薄和俗气。
D.全文表明了诗歌最终将被流行歌曲所取代的必然趋势。
E.作者认为诗歌和流行歌曲的创作应该是有感人的魅力,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阅读答案:
答案:解析:
(1)宋词成为一代文学样式的原因(或宋词蔚为大观的原因)。
(2)当今诗歌不景气,流行歌曲又缺乏文化内涵和语言机智。
(3)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有点亲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词的时代,就
要让流行歌曲多一些机智和内涵。
(4)B、D(B.宋词蔚为大观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的参与创作;D.文中无此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