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POPs污染及其治理方法概述

POPs污染及其治理方法概述一、什么是POPs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巨大的有机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具有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和潜在的迁移性、蓄积性的特点,且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主要的POPs包括多氯联苯(PCBs)、杀虫剂DDT、滴滴涕(Dieldrin)以及多溴联苯醚(PBDEs)等。
二、POPs的危害POPs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它们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长期内积累并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甚至会引发癌症等严重疾病。
对于环境而言,POPs会危害野生动植物,破坏生态平衡,对水、土壤、空气等造成污染。
三、POPs的治理方法1. 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治理POPs污染的重要途径。
不同国家间可以采取共同行动,签署国际协议来共同约束和控制POPs的排放和使用。
例如,斯德哥尔摩公约就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协议,旨在减少和消除POPs在全球的使用和排放。
2. 替代技术替代技术是治理POPs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研发和推广替代的环保产品和技术,可以减少对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从根本上减少POPs的排放。
3. 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加强对环境中POPs的监测和风险评估也是重要的一环。
只有了解POPs的分布情况和潜在风险,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措施。
4. 废物处理和回收利用正确处理和处理有毒有害废物也是降低POPs污染的有效途径。
采用科学的废物处理方法,如焚烧、填埋、回收等,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释放。
四、结语POPs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治理起来必须各个国家和政府机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广替代技术、加强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以及规范废物处理和回收利用,我们可以有效减少POPs的排放,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性质及去除技术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性质及去除技术由于持久性有机物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生物蓄积性、高毒性等特点,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加剧,该污染物也持续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持久性有机物的特性和分类,探讨该污染物的去除技术,以期更好地对其进行处理,减少污染危害,促进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性质;产生问题;去除技术引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即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一类物理和化学性质,例如半挥发性,难降解性和高脂溶性,它们可以在远距离甚至全球范围内迁移和扩散,并通过食物链集中在生物中。
累积的有机污染物会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
目前,污染已经蔓延到地球的几乎每个角落,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以及全球生态环境,并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概述1.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分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有三种类型:农药,工业化学品和制成品。
其中,农药污染物主要来自农业。
农药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尽管在许多发达国家,相关农药产品和化学含量较高的产品的使用正在减少,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热带地区,它们仍大量使用。
农药。
此外,城市垃圾焚烧,医院垃圾,废木材和家具,汽车尾气,有色金属生产,铸造和炼焦,发电,水泥,石灰,砖,陶瓷,玻璃等也是持久性有机物的重要来源。
污染物。
1.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性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持久性、长期性和生物蓄积性。
在环境中,它们对正常的生物降解,光解和化学分解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因此,一旦它们进入环境,它们就可以长期存在于大气,水,土壤和沉积物中。
同时,由于它们易于进入脂肪组织生物学,其积累浓度将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增加。
此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会损害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内分泌失调,动物和人类的生殖和免疫系统,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动物和人类的死亡。
它们不仅危害暴露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个人,而且影响其后代的健康。
环境化学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检测与控制

环境化学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检测与控制在环境化学领域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是一类对环境和生物体具有潜在风险的物质。
这些物质通常具有高度稳定性和低降解性,能够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并且可在长距离范围内迁移。
由于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检测和控制POPs已成为环境研究和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POPs的检测方法POPs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和生物监测方法两类。
1. 物理化学分析方法物理化学分析方法通过对样品中POPs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存在和浓度。
常用的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包括质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对POPs进行灵敏、准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2. 生物监测方法生物监测方法主要通过检测生物体中的POPs,评估环境中的污染程度。
生物监测方法可以通过检测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生物体中的POPs含量,来推断环境中POPs的水平。
生物监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二、POPs的控制方法为了减少POPs对环境和生物体的潜在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合作与政策制定POPs具有跨国传输的特性,因此国际合作对于POPs的控制至关重要。
各国应加强信息交流、科技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法规,共同应对POPs的挑战。
2. 精细化管理和监管为了有效控制POPs的释放和传输,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和监管体系。
包括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加强水体和土壤的保护等措施,以减少POPs的排放和迁移。
3. 替代和减少POPs的使用控制POPs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寻找替代品或减少其使用量。
在工业生产和消费领域中,应推广使用无害替代物,降低POPs的使用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研发新型清洁生产技术,减少POPs的排放。
4. 环境修复与治理对于已经受到POPs污染的环境,需要进行环境修复与治理。
浅谈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现状及其防治研究进展摘要: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特性、种类和危害,分析了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水体、大气、土壤等介质中的污染状况,阐述了对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介质进行生物修复、焚烧、物理和化学处理技术及进展,并对中国在此领域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防治1 引言早在1962年,美国的Rachel Carson[1]在《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中描述了由于农药的使用使得鸟类和其他动物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的事实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并承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严重污染及对生物体造成的极大危害。
1966年,斯德哥尔摩大学确认PCB(多氯联苯Poly chlorinated Biphenyls,简称PCBs)在白尾海雕体内的富集现象。
随后,1968年日本发生米糠油事件而导致上千人中毒;荷兰在1963~1989年期间多次发生二噁英污染事故;1972年,美国密苏里小镇发生二噁英扩散事件,造成大量鸟和动物死亡,致使十几年后该镇2万多居民被迫迁移;1976年7月,意大利伊克摩萨化工公司发生爆炸而泄露出2kg二噁英,导致附近城镇家禽大量死亡,许多孩子面颊上出现水泡,700多人被迫搬迁;1979年,中国台湾发生因食用受多氯联苯污染的米糠油而导致上千人中毒的事件;1999年,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相继发生因动物饲料被二噁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品含高浓度二噁英,致使欧洲食品行业的大崩溃[2]。
1996年,西奥科尔伯恩在《失去的未来》(Our Stolen Future)再次提到农药污染对生物激素和人类健康的影响[3-4]。
鉴于POPs对环境和人类的严重危害,从1998年以来,世界各国政府举办了一系列的谈判和协商,并于2001年5月23日达成共识,包括中国在内的90个国家的环境部长或高级官员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斯德哥尔摩公约》)。
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程

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程摘要:目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研究已成为环境化学和生态毒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回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历史,介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持久性污染对策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历史及特性1.1POPs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机化学品进入广泛应用阶段。
杀虫剂、除草剂、塑料等的大量生产,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1962年,Rachel 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描写了由于少量农药的使用使得鸟类种群大量下降的事实,为有机化学品的使用敲响了警钟。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关于有机氯农药如DDT和一些有机化学品如多氯联苯(PCBs)在环境中的积累,迁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有文献报道。
20世纪90年代初,某些具有环境持久性的化学物质对于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可引起生殖障碍和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持久性污染物(persistent pollutants),包括二噁英、PCBs、农药(毒杀芬、氯丹等)、重金属(Pb、Hg、Cd)及邻苯二甲酸盐。
这些化合物多数都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具有半挥发性,蒸气压一般为0.1~1.0×10-5 Pa,难降解,具有高度亲脂性,一旦进入生物圈,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因此被称为POPs。
1995年5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理事会通过了关于P0Ps的18/32号决议,强调了减少或消除P0Ps的必要性。
会上提出的首批12种受控制P0Ps包括艾氏剂(aldrin)、氯丹(chlordane)、滴滴涕(DDT)、狄氏剂(dieldrin)、异狄氏剂(endrin)、七氯(heptachlor)、灭蚁灵(mirex)、毒杀芬(toxaphene)等8种杀虫剂,以及多氯联苯(PCBs)、六氯代苯(HCB)、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PCDDs)、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
浅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

浅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是指具有毒性、容易在环境中残留、迁移和积累的有机化合物,该类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难度大,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较大的危害性。
目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环境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为了有效解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利用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应对措施。
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等生物资源,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加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生物降解,从而达到净化土壤、修复生态环境的目的。
该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土壤修复工程中。
在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生物降解是实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去除的主要方式。
当前,发现的生物降解菌种和酶的种类非常多,可以针对不同的污染物选择相应的菌种和酶进行修复,比如苯系类化合物可利用耐热假单胞菌、类芘化合物可适用类芘降解菌等。
同时,利用植物修复,可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等,最终实现土壤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
值得一提的是,采用土壤生物修复技术进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治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污染物性质、污染程度及污染范围,有针对性地选用生物修复剂和植物进行修复。
其次,需要选择合适的修复手段和技术,如喷洒、灌溉、堆肥等,采取适宜的修复方法可以提高修复效率。
再次,需要制订全面的修复方案,包括修复的时间、周期、方式等,进行合理的计划与安排。
最后,需要根据操作实际情况,加强修复过程中的监测和评价,以确定修复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之,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难处理污染物的治理问题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作用。
因此,更多的研究和实践都应当重视和推广土壤生物修复技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及处置技术

发达国家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就有了关于 大 气 中 PCDD/ Fs 污染水平的报道 。在德国 ,每天从空气中沉积落地 的颗粒物中 PCDD/ Fs 质量浓度 (以 TEQ 计 ,TEQ 为总毒性当 量) 5 - 36 pg/ m3[15] 。在希腊北部 , 每天沉积落地的大气颗粒 中 PCDD/ Fs 和 PCBs 的 平 均 值 分别为 0. 52 pg/ m3 和 0. 59 pg/ m3 [16 ] 。
摘 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具有持久性、半挥发性、生物蓄积性和高毒性 ,对人类的健康 和全球生态环境的巨大危害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 、来源和特征进行了介绍 。 分析了国内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污染状况以及主要的处置技术 ,并指出了今后 POPs 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特性 污染 处置技术
环境中的 POPs 来源广泛 ,主要有以下 2 个方面[7] : ①主 要来源 :指能生产和产生 POPs 的过程或物质 ; ②来源 :指的 是含有 POPs 物质的产品和物质 ,或那些能积蓄 POPs 的物体 (例如 ,土壤 、垃圾和沉积物等) 。
虽然人工合成化学品的发明和大规模使用给人类带来 极大便利 ,但同时也给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很大
持一定残留水平 。 1. 2 半挥发性
POPs 都具有半挥发性 ,这一特性使得水体或土壤中的 POPs 能够以蒸汽的形式存在 ,并进入大气环境或吸附在大 气颗粒物上 ,在大气环境中作远距离迁移 。同时 ,这一适度 的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中 ,而是能重新沉 降到 地 球 上 , 且 这 种 过 程 可 反 复 多 次 地 发 生 。正 是 由 于 POPs 的上述特性 ,使得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包括大陆 、沙 漠 、海洋和南北极地区都可检测出 POPs 的存在[5] 。 1. 3 生物蓄积性
浅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

浅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是一类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并长期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由于其在土壤中的累积性和生物蓄积性,在土壤中修复POPs污染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POPs污染的修复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等多种途径进行,其中生物修复是一种可行的经济、有效的修复手段。
生物修复可以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等生物资源,通过生物降解、生物释放等生物作用将POPs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并最终实现土壤的修复。
生物降解是生物修复的主要手段之一,是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代谢降解POPs污染物。
不同的POPs污染物需要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参与降解,如芳香族的POPs如苯并芘可以通过芳香族细菌进行降解,而多氯联苯可以通过腐生细菌进行降解。
了解微生物种类和其功能特点对于生物修复的成功非常重要。
生物释放是生物修复的另一种方式,它是通过选用适合生长于污染土壤的植物,利用植物的根系吸附和富集POPs污染物,并通过植物的生物释放作用将POPs污染物从土壤中释放出来。
植物释放的POPs污染物可以进一步被微生物利用进行降解,或者通过根际微生物的作用降解。
除了生物降解和生物释放外,还可以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来修饰POPs污染物。
生物修饰是通过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活性来降低POPs污染物的毒性。
这可以通过添加特定的微生物菌剂或添加有机质等方式实现。
添加具有降解POPs能力的菌种可以增加土壤中POPs的降解速度。
虽然生物修复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不同的POPs污染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降解能力,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修复方法。
生物修复需要长时间的作用,需要耐心和持久的投入。
生物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生物扩散和生物放大的问题,需要考虑农田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现状及其防治研究进展摘要: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特性、种类和危害,分析了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水体、大气、土壤等介质中的污染状况,阐述了对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介质进行生物修复、焚烧、物理和化学处理技术及进展,并对中国在此领域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防治1 引言早在1962年,美国的Rachel Carson[1]在《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中描述了由于农药的使用使得鸟类和其他动物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的事实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并承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严重污染及对生物体造成的极大危害。
1966年,斯德哥尔摩大学确认PCB(多氯联苯Poly chlorinated Biphenyls,简称PCBs)在白尾海雕体内的富集现象。
随后,1968年日本发生米糠油事件而导致上千人中毒;荷兰在1963~1989年期间多次发生二噁英污染事故;1972年,美国密苏里小镇发生二噁英扩散事件,造成大量鸟和动物死亡,致使十几年后该镇2万多居民被迫迁移;1976年7月,意大利伊克摩萨化工公司发生爆炸而泄露出2kg二噁英,导致附近城镇家禽大量死亡,许多孩子面颊上出现水泡,700多人被迫搬迁;1979年,中国台湾发生因食用受多氯联苯污染的米糠油而导致上千人中毒的事件;1999年,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相继发生因动物饲料被二噁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品含高浓度二噁英,致使欧洲食品行业的大崩溃[2]。
1996年,西奥科尔伯恩在《失去的未来》(Our Stolen Future)再次提到农药污染对生物激素和人类健康的影响[3-4]。
鉴于POPs对环境和人类的严重危害,从1998年以来,世界各国政府举办了一系列的谈判和协商,并于2001年5月23日达成共识,包括中国在内的90个国家的环境部长或高级官员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斯德哥尔摩公约》)。
《斯德哥尔摩公约》于2004年5月17日正式生效。
从而拉开了人类向POPs宣战的序幕[5]。
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特性、危害和种类2.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毒性,能在大气中远距离迁移并能沉积回地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合物[5]。
2.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6个重要的特性:(1)能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2)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3)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4)在相应环境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6]。
2.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POPs一般都具有毒性,包括致癌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特性等,它严重危害生物体,并且由于其持久性,这种危害一般都会持续一段时间。
更为严重的是,一方面POPs具有很强的亲脂憎水性,能够在生物器官的脂肪组织内产生生物积累,沿着食物链逐级放大,从而使在大气、水、土壤中低浓度存在的污染物经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而对处于最高营养级的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POPs具有半挥发性,能够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通过所谓的“全球蒸馏效应”和“蚱蜢跳效应”沉积到地球的偏远极地地区,从而导致全球范围的污染传播[6]。
2.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种类《斯德哥尔摩公约》中首批控制的POPs可分为3大类12种化学物质:第一类是有机氯农药,它们分别是艾氏剂(aldrine)、氯丹(chlordane)、滴滴涕(DDT)、狄氏剂(dieldrine)、异狄氏剂(endrine)、七氯(heptachlore)、灭蚁灵(mirex)、毒杀芬(toxaphene)、六氯苯(HCB)等;第二类是工业化学品,主要是多氯联苯(PCBs);第三类是副产物,主要是二噁英(PCDDs)、呋喃(PCDFs),它们是化工产品的杂质衍生物和含氯废物焚烧所产生的次生污染物。
这12种物质大多具有高急性毒性和水生生物毒性,其中1种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为人体致癌物,7种为可能人体致癌物。
1998年6月在丹麦奥尔胡斯召开的泛欧环境部长会议上,美国、加拿大和欧洲32个国家正式签署了关于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物公约,提出了16种(类)加以控制的POPs物质,除了联合国规划署(UNEP)提出的12种物质意外,还有六溴联苯、林丹(即99.5%的六六六丙体制剂)、多环芳烃和五氯酚[5]。
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污染现状3.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水体/沉积物的污染近年来,我国对一些水体的环境污染展开调查,在长江黄石段检出100多种有机物,松花江哈尔滨段检出264种,第二松花江吉林段检出的有机物近417种,珠江检出的有机物241种,太湖检出有机物74种,沱江检出有机物175种,上海市黄浦江水源中检出有机污染物400多种[6]。
这些检出的有机物多数属于POPs物质。
POPs农药已不同程度地残留于大部分河流和湖泊水体中,由于它的长距离迁移性,也导致了地下水的污染。
我国境内水体、底泥、沉积物等环境介质及农作物、家禽家畜、野生动物和人体组织、乳汁和血液中均有POPs被检出的报道[7]。
康跃惠等[8]对珠江三角洲河口及邻近海区沉积物中含氯有机污染物和PCBs进行分析,发现沉积物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其中澳门内港和广州河段的样品已经受到严重的有机氯污染。
张祖麟等[9]对福建闽江口的表层水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闽江口的表层水质PCBs含量为0.204~2.473g/L,超过了美国的评价标准(PCBs在水中的允许浓度为0.014g/L)。
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发现其足以引起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徐恒振等[10]提出沉积物中PCBs的参考评价标准为20g/kg,而闽江口沉积物中PCBs为15.13~57.93g/kg,部分已超过该标准。
吴文忠等[11]对曾受有机氯工业污水污染的鸭儿湖地区PCDD/Fs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鸭儿湖部分地区已被PCDD/Fs严重污染,污染物来源于附近某化工厂排放的化工废水,其中PCDD/Fs 主要以高氯取代的HpCDDs和OCDDs为主。
杨燕红等[12]对珠江三角洲几个城市的污水及深圳河、大沙河中的有机氯农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几种有机氯农药尽管已经停止生产多年,但污水及河水中仍有残留。
除DDT及其衍生物DDE 和六氯苯外,同时还在污水中检出了氯苯类化合物及多氯联苯。
3.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大气的污染徐殿斗等[13]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松叶,对我国的大气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估。
研究表明,松叶中HCH的含量为24.7~33.5ng/g干重,平均含量为30.2ng/g 干重,分别是瑞典和法国南部松叶的14倍和10倍以上。
HCH的含量以华东地区最高,达到35.5ng/g干重,其次为华北和华南,含量最低的是西南地区;松叶中DDT含量为6.0~12.6ng/g,平均含量为7.9ng/g干重,分别是瑞典和法国南都松叶的34倍和8倍。
由于松叶中HCH和DDT的浓度与周围大气中HCH和DDT 的含量呈线性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大气中HCH和DDT的污染程度比发达国家高。
3.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在禁用HCH和DDT20年后,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土壤中最高残留量在1mg/kg以上。
在1988年调查的中国土壤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状况,发现南方>中原>北方,南北差距较为显著[14]。
江孝绰等[15]对1991~1992年在河南、河北等省施用林丹防治小麦害虫地区跟踪监测时发现,在用三氯杀螨醇防治红蜘蛛的地区,造成了土壤中DDT高残留的后果。
王文君等[16]为了了解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对秦皇岛市所属的4个县16个采样点土壤的HCH残留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农药是在80年代以前施用的,距现在近30年,但每一块土地中都无一例外的检测出HCH的存在,部分土壤中的残留量还相当高,而且这些土地全部都是农用耕地。
4 持久性有机物在中国的治理技术进展由于中国对POPs的认识相对较晚,关于POPs污染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都比较薄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目前中国治理POPs 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4.1持久性有机物的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目前中国研究的热点。
它主要是利用植物、微生物或原生动物等的吸收、转化、清除或降解POPs。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分为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
植物修复POPs包括根际微生物降解,根表面吸附,植物吸收和代谢等。
安凤春等[17]通过比较不同植物对DDT的吸收发现丹麦产的Taya草和美国产的Ti-tan草的效果最好[]。
近来有研究表明[18]中国南方的桂花对化学烟雾有特殊的抵抗能力,对氯化氢、硫化氢、苯酚等污染物有不同程度的抵抗性。
在氯污染区种植48d后,1kg叶片可吸收氯418g,它还能吸收汞蒸气。
虽然POPs的植物修复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到目前为止,植物修复还不能达到完全修复POPs污染环境的目的。
近来已有一些前沿研究着眼于利用植物、菌类或动物的基因改良植物,以利于植物对特定POPs的修复,而国内对POPs的植物修复研究还刚刚起步,除了PAHs和DDT方面的研究外,其他方面几乎全是空白。
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把POPs转化为易降解的物质甚至矿化。
自从Ahmed等[19]采用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降解PCBs成功以来,人们已分离出多种能降解PCBs的菌株。
李国学等[20]利用高温堆肥降解六六六和DDT,他们发现当对反应条件进行一定的控制时能起到较好的降解作用,对DDT 的降解率甚至可以达到100%。
据有关报道[21],2004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获得可用于构建高效降解工业废水中氯代芳烃类化合物微生物菌株的基因资源,并有望进一步推出POPs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具有操作简便、易于就地处理等优点,但选择性较高,且耗时较长,并且许多微生物体内缺乏有效的生物降解酶[22]。
目前,中国研究大多集中于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和降解机理等方面,微生物修复技术在中国实际应用尚不多见。
动物修复是指土壤中的一些大型土生动物和小型动物种群,能吸收或富集土壤中残留POPs,并通过自身的代谢作用,把部分POPs分解为低毒或无毒产物,此方法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23]。
据报道,蚯蚓对六六六、DDT等农药的积累能力一般比外界大10倍,对DDT 的积累最高达70倍左右。
目前,中国对蚯蚓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较多,实际利用蚯蚓修复环境污染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