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谈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谈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2007年11月河南社会科学Nov.2007

第15卷第6期HENANSOCIALSCIENCESVoll5No6谈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王方语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开封朱仙镇未版年画历史悠久,是中国年画的发源地,是中国民间工艺的瑰宝。在岁月的长河中,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延续了下来。当前促进朱仙镇禾版年画的发展,需要从保护传承人、加大宣传、推进创新等方面入手。一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5X(2007)06—0027—02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源流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与民俗紧密结合的生活艺术,是集体智慧与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绘画.总是表明一种寄托和向往,它在最早的古代先民生活中就有雏形,只不过那是简单的手绘。渐渐地,这种代表美好愿望的绘画.在中国最重璎的节日——春节得以发展,家家户户都要绘制,成为一种广泛的民俗文化。木版年画的雕版制作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清朗末年,俄同的阿列克塞耶夫来朱仙镇考察和搜集木版年画,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曾经说过,“中国老百姓的赤贫生活是中国本版年画得以流传的重要因素和前提条件。中国木版年同以色彩和画面,反映中国穷苦百姓对生活的强烈渴望。只有身处中国,你才能感受到这些真实淳朴的梦想是如何产生的”。“二十八,贴花花”,每年腊月二t-JL.前后,中国的百姓便开始忙着张罗年画、春联,为新一年的到来祈福。年画不仅是具有欣赏价值的装饰品,更是人仃1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寄托,这就赋予了年画更深层的含义。

说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繁盛,应该先提开封。北宋初年的开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泰民安。据盂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民众使用和欣赏木版年画已成一种风气。近岁年,市井皆印卖门神、桃板、桃符等。“朱雀门外及州桥之西,谓之果子行.纸画也在彼处.行贩不绝。”不但官家很多书馆在汴粱设场印刷.民间也有大批艺人专咀制作木版画为业。当时在开封京城为相的王安石就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嘣埴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时这种年画的大量需求。都城这种文化现象,必然会影响到全国,以至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景观。

朱仙镇位于开封西南22公里,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古镇。凭当地汴京的城域,古镇距开封比现在应该还近一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镇内有贾鲁河、运粮河,朱仙镇实际上是开封的重要商埠,在北宋时就已经相当繁荣,很多官船和商船在这里卸货,装货,有陆路通往京城,这里也就有着众多的楼馆茶社,并且也早有木版年画的制作和经营,形成一定的规模。开封城里官办的以至私营的木版年舯的店铺作坊里,不少艺师和T匠就来自朱仙镇。

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后,开封日不如前,大批商人和艺人田散而去,术版年画业南迁至朱仙镇,并渐以新的产地而得名。随朝南迁或去往他处的年画艺人,将这种术版画制作工艺也随身带去,成为独特的民间T艺的传承人。据《朱仙镇志》记载,至元朝末年,由于贾鲁河的兴修.朱仙镇已成为以纸、JP和木版年画为中心的重地。明代实施规定工匠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起了促进作用。明朝还多在墙壁、屏风绘制“耕织”一类的图案,这无形中促进了全国各地年画业的发展。清朝文化呈现卅一个向多元化、多角度发展的趋势,小说.戏剧和绘画的成果斐然.对木版年画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丰富提供了依据,为木版年画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白清初期一直到清乾隆年间,是朱仙镇术版年画最兴盛的年代,其工艺和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流传。

朱仙镇木版年画种类丰富多彩.内容大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在刻制上采用了很多中国古代人物嘲法.线条苍劲而古拙,洒脱而犀利.充满了流利的刀质感。构图饱满宏阔,人物形象健康。在色彩方面极注重民族传统习惯,喜用黑色、红色、绿色,善用紫色.同中原人民所特有的憨厚、爽直、淳朴相吻合,使人看了心情畅然,情绪飞扬,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古老的民族艺术风格。

收稿日期:2007-08—30

作者简介:王方语(1987一),女,河南鹤壁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学生。?22?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

作为民间工艺瑰宝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漫臣的历史岁月中.也必然地遇到了这样和那样的困境以至灾难.但都凭借它顽强的生命力而存续下来。特别是在20f}[纪60年代,文学艺术遭到摧残.许多流传了数百年的年俩木版被焚毁,传承艺人受到打击和迫害,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发生了变化。现如今.尽管我们仍然继承着这种流传千年的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但凝聚着我国民间文化精华的艺术品很少能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但是,文化全球化受到普遍关注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本土文化来说,这是机遇更是挑战:本土文化可以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得到升华,融台,有利于把本土文化发扬光大推出国门;文化全球化也会给本土文化带来冲击,很有可能使本土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消逝。朱仙镇术版年画自然也受到了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并且它本身缺少一种动力,并不能在这样的机遇中把自己推广出去。,

近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如果失去丁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可悲的。民间文化的处境引起了专家和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掷会主席的冯骥才一直致力于抢救中国民间文化。中国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最先启动的项目之一,因为年画与民俗的关系.冯骥才先生把年画排在所有民问艺术之首,他首先提出河南朱仙镇是中国年画的发源地。

2002年10月,世,凡瞩目的“首届中国木峨年画周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木版年画大联展”在古都开封、历史名镇朱仙镇举办。这项活动被称作“中国民问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历史性的开端。而木版年画抢救成为“中国民问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龙头工程。2004年6月,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河南省第一个民问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在开封启动。2006年年初,河南大学工艺建筑设计研究所为朱仙镇精心设计制作了《朱仙镇总体规划》和《朱仙镇旅游发展规划》.对朱仙镇的发展作了重新定位:借助郑汴一体化机遇.依托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民间传说,倾力打造郑汴都市带上的旅游休闲古镇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镇。

三,朱仙镇术版年画的发展策略

(一)保护传承人,发掘民问爱好者

民间文化传承的媒介是传承人。朱仙镇术版年画因其制作工序复杂、考究.要求工匠技能颇高,而现存具有这些手艺的工匠大都年老体衰,面临着技艺失传、徒弟来源短缺、后继乏人的境地。据了解,现存拥有制作民间工艺技能的艺人平均年龄50岁,但是他们却没有传人,一种流传了千年的民间工艺,很有可能在这一代或下一代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寻找和保护民间文化传承人.只有找到他们,我们的民问工艺才能世世代代地传下去。此外,由于资金不足,保护年画的场所以及现代科技手段落后,关注和提高老辈艺术家的待遇也应该进入有关的议事日程。

近年,在朱仙镇进行了一系列的抢救工作和多场活动,给民间艺术传承人营造出了一个有利的氛围,对于传承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只是一个方面,还耍认识到.人民大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广泛的创造者、宣传者、传承者,寻找并培养热爱传统民间艺术的专业人才,唤起大众对民族艺术的兴趣,也是抢救木版年画这一民间工艺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加太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

在保护传承人和发掘民间艺术爱好者的基础上.应对木版年画进行广泛而有效的宣传,让人们对其有新的认识。民族的才是独特的,更容易在世界范同内得到认可。近年,少林的武术走出了国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中国功夫”。现在,中周的剪纸、中国的糖人、中国的泥塑也渐渐地为世界^民所认识所喜爱,朱仙镇也应该凭借历史的影响,尽快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

木版年画恬态的生命是重要的,加强对年画木雕古版的保护工作同样也是重要的。老版子不仅仅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更是不可再生的对历史真实的再现与见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年画艺术委员会委员薄松年认为:“民间文化是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而形成的,已经浸透到民族心灵的方方面面,它对研究中国历史的发源和延续乃至未来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艾。”年画的传承与发展,无沧是纵向还是横向的,都要始终立足于传统的、原生态的基础之上。

(=)把握机遇,推进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不是说抛弃旧的传统,在当代社会中.我们要继承传统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吸收本时代的特色融人创作中,使传统工艺透出时代气息。那么,对于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来说,朱仙镇术版年画在继续发展传统制作工艺和呈现形式与内容的同时.能否有所创新呢?或可在制作T艺上结合现代科技,使木版年画及底版得到有效的保护,让木版年刨成品融人到现代生活中,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手工艺术品的商业化;或可先了解大众的喜好与现代时尚的流行趋势,在内容上有所改进。例如:在服饰上烫印或针织出传统的年画图案;在家居装饰中巧妙运用传统年画元素,复古义时尚,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年画,喜爱年画.让市场接受年画这种古老的手工艺品。例如,2008奥运指日可待,朱仙镇木版年画可根据其“线条粗犷奔放,情节概括简练,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的鲜明特色”生产出一系列的“迎奥运,树新风”年画。以此为一个基点,建立有序的生产渠道把年画文化推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年文化。

责任编辑宋淑芳

(E—mail:zwsf如02@163.corn)

?23?

谈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王方语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刊名:

河南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HENAN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7,""(6)

被引用次数:1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周东海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色彩表现-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4)

朱仙镇木版年画颜色浑厚古朴,唤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悠久历史的记忆与沉思;朱仙镇木版年画运用色彩平衡手法,保持了画面的完整性;朱仙镇木版年画运用色彩组合手法,增强了画面的活力和感召力;朱仙镇木版年画主题突出,层次分明,色彩和谐,讲究章法;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独特的色彩魅力,它长盛不衰,影响之大遍及中外。

2.期刊论文于会见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产业链的构成与现状-中州大学学报2009,26(2)

挖掘和保护民族民间艺术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民间艺术真正走进市场,并建立合理、完善的产业链.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中一颗璀璨的奇葩,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构朱仙镇木版年画产业链的意义重大.分析和研究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产业链的构成与现状,将有助于我们构建完善的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产业链体系.

3.期刊论文魏武试析朱仙镇木版年画造型的审美价值取向-开封大学学报2006,20(3)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民间情趣强烈,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是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造型线条粗犷,形象夸张,构图饱满,质朴大气.它最切合实际生活并执著于对合人意的生命价值.从中不难看出,以需要为目的的民间文化观念及衍生出的原始意味极强的审美趋向,自然地成为了朱仙镇木版年画造型中的审美特性.

4.学位论文张生英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设计意识及其现代应用2008

民间木版年画发端于远古的门神习俗,随着唐代雕版印刷术的流行而发展,至明清时代达到空前兴盛的辉煌时期,它的题材内容紧贴民俗民风。由于近年来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和研究,木版年画中的各种设计元素亦被运用于各种各样的艺术创作中。作为一名艺术设计工作者,因为对木版年画的学习与研究的兴趣,笔者选择了身边比较熟悉的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个课题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试从朱仙镇木版年画本身所具有的设计意识和朱仙镇木版年画本身所具有的设计元素方面着手,依照文献资料与图像资料相结合,运用叙述、例证、比较、推理等方法进行研究。

第一章简单介绍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发展背景和它本身所蕴含的设计意识。

第二章从朱仙镇年画整体的色彩设计特征进行论述,主要探讨其根源性色彩。

第三章主要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创作方法入手,深入的探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种种造型观念所蕴含的现代设计意识,以及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第四章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版面布局特点进行论述,运用大量的例子阐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创作手法和现代设计之间的种种相似性。

第五章则从朱仙镇木版年画比较小的元素角度进行解析。

第六章采取浮光掠影式的方式对年画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赏析。

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得出研究的结论:

1、朱仙镇年画的色彩的选择使用是沿袭着古老中国先民对色彩本质特征的认知与感知的本能的基础之上。

2、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造型特征表现出由传统文化观念衍生出意象造型到形式造型的特点,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有益价值参考。

3、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版面布局特征表现出与现代设计相通相融性。

4、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构成元素为现代设计提供了设计资源和方法。

5、朱仙镇木版年画不但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更是现代的设计的艺术。

5.期刊论文方丹朱仙镇民间木版年画的审美特征-平原大学学报2008,25(1)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的一种,具有淳朴浑厚的审美特征,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造型、构图、用线以及设色等方面来揭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6.期刊论文李晓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述略-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24(2)

中国木版年画有悠久的历史,在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据考证,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传统年画的鼻祖,有民俗文化活化石之称,但社会经济、印刷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人审美取向的变化影响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发展,只有在抢救性的发掘和整理的基础上,木版年画这种优秀的传统艺术才能传承和发展.

7.期刊论文何春霞.杨成文浅谈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和图像内涵-新西部(下半月)2009,""(4)

丰厚的民俗底蕴和灵性飘逸的中原文化,孕育出独树一帜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色彩出奇的艳丽与厚重,有浮雕之感.年画中的吉祥图案具有超现实的意蕴和浪漫色彩,寄予了人们无限美好的愿望.

8.期刊论文蒋保伟浅析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色彩形式-东京文学2009,""(9)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色彩从整体上来看具有鲜艳夺目、朴实厚重、乡土味重、装饰性强的特征.年画的颜料重在优选提炼,以矿物,金属和植物作原料,并配以多种辅料,由民间艺人使用颜色的配方,以民族传统工艺自行炮制而成.颜色表现中,蕴藏着中国古老的、独特的色彩观.年画色彩搭配遵循中国画随类赋彩的理论,重视相互间的对比和协调.这种独特的色彩形式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同时,它又在这种形式中概括表现了社会生活,而不是为色彩美而色彩美,这应该就是朱仙镇木版年画色彩形式的本质.

9.学位论文高云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2007

朱仙镇木版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由古老丰厚的中原文化孕育而生,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创造完善,自北宋至今千余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它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表现了人民大众对真、善、美的理解,是劳动人民审美情感的载体,是中国民俗、年俗文化的代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价值与内涵远远超越了其艺术本身。

河南开封朱仙镇是中国木版年画的发祥地。朱仙镇年画起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在中国四大年画中处于鼻祖地位。在表现手法上,朱仙镇年画吸取了历代传统绘画技法及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它以粗框的线条、夸张的形象,古拙的气势,显现出河南地区特有的民间美术风格。

本文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章《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朱仙镇年画的产生、发展与衰落》,主要阐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产生的历史背景,它的兴盛与衰落,以及目前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现状;第二章《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形式与工艺》,主要介绍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表现形式、种类以及古老的制作工艺;第三章《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重点从造型、色彩、构图三个方面分析朱仙镇木版年画自由质朴的民间气质及其与汉画像石、戏曲形象的内在联系;第四章《朱仙镇木版年画何去何从——新时代年画畅想》,从科学发展对民俗信仰的冲击,以及年画本身实用价值的丧失等方面阐述朱仙

10.期刊论文杨俊贺古老的东方之花——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文教资料2009,""(24)

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久远.极具特色.本文探寻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渊源,介绍了其制作工艺与艺术风格.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引证文献(1条)

1.宋广林朱仙镇木版年画考略[期刊论文]-兰台世界 2009(17)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2d3252999.html,/Periodical_hnshkx200706007.aspx

授权使用:李建中(wfhnlg),授权号:62214169-2b28-4ab7-80c2-9e14011c52c2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9日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艺术赏析》 期末论文 学校:南昌大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类姓名:肖美云学号: 5400111143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

论新时代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论新时代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星,它自出现在人类文明起便已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所具有的虚拟性、综合性、写意性都因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除了已经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和昆曲外,地方戏曲也不容忽视,它们都在孕育自己的土地上闪耀着不一样的光芒。虽然地方戏的历史都比较短,主要在20世纪初开始活跃于各地的戏曲舞台上,包括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都从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当地浓厚的乡土特色,往往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地方戏曲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正逐步下降,人民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喜欢欣赏地方戏曲了,能够接下前人戏班衣钵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然而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是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呢?又应该怎么把它们传承下去呢?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大的转型期: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从乡村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转变为城镇市民占大多数,从一元的价值观、伦理观变成了多元的价值观、伦理观。社会的转型必然给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领域的各种形态带来较大的冲击,一切不适应新的社会机制的都要被改造,甚至被淘汰。戏曲,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分子,自然不能例外,一样会受到冲击,若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型。 那么传统戏曲如何融入当代呢? 改制的本质,是打碎现有的铁饭碗体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要想在戏曲表演的行业内成为名角、红角,没有本事是不行的;想在行业内站住脚,并得到不菲的报酬,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没有自己“绝活”,也是不行的。 目前戏曲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要原封不动地保持戏曲传统的艺术特征,另一种则是鼓励大胆地吸收当代的艺术元素,让传统的戏曲融入当代的意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进行力度较大的改造。 客观地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局限性。保守派不了解戏曲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变化:元杂剧不同于宋杂剧,南戏不同于元杂剧,就连今日之京剧也是既不

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和发展京剧

姓名:苑令辉 学号:5902112048 班级:能动121班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浅析当代大学生对京剧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京剧,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种凝聚了千年来文人智慧与风雅的艺术。京剧不仅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在保存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现代大学生教育中京剧可以负起教育的使命,成为指示人们回归精神家园、安抚人们焦虑的心态的一种路径。因此,大学生对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整个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概述了京剧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列举了高校对京剧的传承活动以及如何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展京剧文化。关键词:京剧大学生传承 一、京剧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1)京剧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目前少数几个仍然延续着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度之一。现在被人们称作“国粹”的京剧,虽然形成于近代,然而其文化源头却在中国的古代,因为无论是其形式,还是其内容,均脱胎于中国古代的戏曲文化、历史片断。随着京剧的发展,人们在创作中愈加精益求精,尤其是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断充实京剧的形式和内容,京剧在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手法上日臻完善。中国京剧音乐自上世纪50年代初的“戏曲改革”到7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结束的20多年间得到了空前发展,尤其是运用西方作曲技术,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内容和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至在之后的几十年京剧音乐发展和创作中,这些经验仍然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京剧申遗成功 2010年11月16日,京剧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件大喜事,也是京剧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京剧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美学成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和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申遗倾注了心血与努力,但申遗本身并不是目的,为的是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京剧将薪火相传,它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谈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2007年11月河南社会科学Nov.2007 第15卷第6期HENANSOCIALSCIENCESVoll5No6谈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王方语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开封朱仙镇未版年画历史悠久,是中国年画的发源地,是中国民间工艺的瑰宝。在岁月的长河中,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延续了下来。当前促进朱仙镇禾版年画的发展,需要从保护传承人、加大宣传、推进创新等方面入手。一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5X(2007)06—0027—02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源流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与民俗紧密结合的生活艺术,是集体智慧与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绘画.总是表明一种寄托和向往,它在最早的古代先民生活中就有雏形,只不过那是简单的手绘。渐渐地,这种代表美好愿望的绘画.在中国最重璎的节日——春节得以发展,家家户户都要绘制,成为一种广泛的民俗文化。木版年画的雕版制作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清朗末年,俄同的阿列克塞耶夫来朱仙镇考察和搜集木版年画,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曾经说过,“中国老百姓的赤贫生活是中国本版年画得以流传的重要因素和前提条件。中国木版年同以色彩和画面,反映中国穷苦百姓对生活的强烈渴望。只有身处中国,你才能感受到这些真实淳朴的梦想是如何产生的”。“二十八,贴花花”,每年腊月二t-JL.前后,中国的百姓便开始忙着张罗年画、春联,为新一年的到来祈福。年画不仅是具有欣赏价值的装饰品,更是人仃1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寄托,这就赋予了年画更深层的含义。 说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繁盛,应该先提开封。北宋初年的开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泰民安。据盂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民众使用和欣赏木版年画已成一种风气。近岁年,市井皆印卖门神、桃板、桃符等。“朱雀门外及州桥之西,谓之果子行.纸画也在彼处.行贩不绝。”不但官家很多书馆在汴粱设场印刷.民间也有大批艺人专咀制作木版画为业。当时在开封京城为相的王安石就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嘣埴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时这种年画的大量需求。都城这种文化现象,必然会影响到全国,以至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景观。 朱仙镇位于开封西南22公里,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古镇。凭当地汴京的城域,古镇距开封比现在应该还近一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镇内有贾鲁河、运粮河,朱仙镇实际上是开封的重要商埠,在北宋时就已经相当繁荣,很多官船和商船在这里卸货,装货,有陆路通往京城,这里也就有着众多的楼馆茶社,并且也早有木版年画的制作和经营,形成一定的规模。开封城里官办的以至私营的木版年舯的店铺作坊里,不少艺师和T匠就来自朱仙镇。 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后,开封日不如前,大批商人和艺人田散而去,术版年画业南迁至朱仙镇,并渐以新的产地而得名。随朝南迁或去往他处的年画艺人,将这种术版画制作工艺也随身带去,成为独特的民间T艺的传承人。据《朱仙镇志》记载,至元朝末年,由于贾鲁河的兴修.朱仙镇已成为以纸、JP和木版年画为中心的重地。明代实施规定工匠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起了促进作用。明朝还多在墙壁、屏风绘制“耕织”一类的图案,这无形中促进了全国各地年画业的发展。清朝文化呈现卅一个向多元化、多角度发展的趋势,小说.戏剧和绘画的成果斐然.对木版年画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丰富提供了依据,为木版年画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白清初期一直到清乾隆年间,是朱仙镇术版年画最兴盛的年代,其工艺和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流传。 朱仙镇木版年画种类丰富多彩.内容大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在刻制上采用了很多中国古代人物嘲法.线条苍劲而古拙,洒脱而犀利.充满了流利的刀质感。构图饱满宏阔,人物形象健康。在色彩方面极注重民族传统习惯,喜用黑色、红色、绿色,善用紫色.同中原人民所特有的憨厚、爽直、淳朴相吻合,使人看了心情畅然,情绪飞扬,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古老的民族艺术风格。 收稿日期:2007-08—30 作者简介:王方语(1987一),女,河南鹤壁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学生。?22?

国粹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承与保护-最新教育文档

国粹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承与保护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京剧》,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昆曲之后对中华文化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又一认可。 京剧是二百多年前汉剧与徽剧“两下锅”的产物。从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至嘉庆年间汉戏来京,四大徽班与汉剧艺人“两下锅”共同演出,在相互融合中,又从昆曲、梆子腔等剧种中不断吸取营养,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1840年后京剧正式形成于北京,不仅成为京城戏曲舞台的主流,而且开始向全国传播,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京剧兴盛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戏曲的三百多个剧种里,京剧虽然诞生很晚,却后来居上,荣登“国剧”的宝座,与中医、国画并列为中国的三大国粹。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都居中国之首。由于诸多的原因,当代京剧的发展却面临着困境。1.剧团负担重,生存艰难;2.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3.耗资巨大,动辄上百万,很多剧场演不了;4.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获奖剧目得不到普及推广;5.电视及多元艺术的冲击。 2008年国家教育部规定京剧进入小学课堂。将京剧纳入学校教育非常必要,这是传承京剧的重要举措和良好开端。但学生

没有基础,只靠学唱几个名家名段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较完整地接受京剧知识比较困难。作为一名戏曲鉴赏课的教师,我颇感责任重大,思考怎样使京剧在课堂中渗透给学生,和世界同步达到保护与传承的作用。 一、京剧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由于京剧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剧形式,学生对京剧知识的理解相对缺乏,很多学生对京剧的了解只是通过电视剧知道京剧大师梅兰芳而已。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学生觉得京剧距离我们越来越远。1.念白、唱腔听不懂;2.程式化的表演看不懂;3.传统剧目内容不懂;4.行头繁杂读不懂;5.角色行当搞不懂。这样学生就有陌生感、距离感。虽然在教学规定的唱段当中,有不少是现代京剧,样板戏虽然易学易唱,但也不如流行歌曲上口。而且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光从简单的学唱入手是不够的,唱念做打是京剧艺术的核心。 二、入门要了解京剧的行当, 京剧是程式化艺术,表演、剧本、行当、音乐、化妆、服饰等方面,都有规范性的程式。尤其是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行当作为戏曲中的人物,最终形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都有若干分支,分支以下又有细目,各有其固定的程式和表演特色。行当是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划分的。 要想看懂京剧,首先要使学生能够分辨各个行当中的人物,

浅谈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当代艺术设计

浅谈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当代艺术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发展史及其艺术特征 1.发展史 朱仙镇木版年画拥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朱仙镇木版年画对中国年画的推动之力是不可小觑的。当时人们将年画悬挂或者张贴在墙上,是一种重要的风俗习惯——每当新年来临,在墙上的旧年画上,人们都会贴上一张或几张预示新年幸福吉祥的新样年画,以表达辞旧迎新的情感。老百姓没有保存旧年画的习惯,故此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收藏就几乎成了空白,至今流传下来且保存完好的年画可谓寥寥。但值得庆幸的是《东京梦华录》、《如梦录》等文人笔记,却留下了一些有关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字记载。朱仙镇木版年画对当代人而言,则是历史的见证,因为它以绘画的形式纪录了唐末宋初直至如今中国的历史人物和所发生的事件,从而方便了人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研究、探讨,方便了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系列问题的探讨、研究。 2.艺术风格

朱仙镇木版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特色体现在构图与色彩的选择与搭配上。对称性的图案特征与主色调配以辅色线条勾勒的绘画技法,为中国民间艺术增添了绚丽的光彩。朱仙镇木版年画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主次色彩搭配协调、人物动态和画面内容相得益彰等,因而提升了其审美性。可以认为,朱仙镇木版年画无疑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因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就其绘画特征而言,最为重要的有五个方面:第一,构图线条粗犷且粗细相间;第二,人物形象夸张且头大身小;第三,整体构图饱满且左右对称;第四,画面色彩艳丽且对比强烈;第五,门神种类繁多且面部表情严肃。 二、艺术精神和民俗信仰 1.艺术精神 (1)形象设计。朱仙镇最早的名称为“聚仙镇”,这当根源于镇内的72个神座。72个神座中有一个“庄王座”,也就是“神戏座”,供奉的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按:李存勖爱好戏曲,更热衷演戏)。由于当时朱仙镇的戏曲等演艺活动频繁且发展速度较快,故此戏曲的影响力也渗透到了木版年画的题材与形象设计之中。当时的年画题材大多以戏曲人物、戏曲故事为主,相应的也就带来了人物形象的生动逼真和惟妙惟肖。从那个

谈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谈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戏曲艺术的发展阶段 纵览中国戏曲的全部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宋代以前属于“因子聚集期”,各种装扮表演及演唱要素自发组合,寻找碰撞,寻找受体;宋至清中期为“旧体成熟期”,作为古代戏剧样式的中国戏曲已完全成熟,并有着极其严格的声腔规范。这一时期,实现了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元杂剧和以汤显祖、洪?N、孔尚任为代表的明清传奇的两度文学腾飞;清中期以后为“新体再造期”,京剧作为古代戏剧的集大成者,既宣告了旧体戏曲的结束,也标志了现代戏曲的开始。这一时期戏曲最终在表演艺术上完全定型,并基本体系化。它与上一时期的本质区别,在于确立了戏曲的“观众本体意识”。 前一时期的戏曲较多表现为作家本体,是作家、戏剧家自我抒发的工具,从而产生了过多的限制,使其成为一种“小众文化”。第三阶段的戏曲是在“花部”群起、乱弹纷呈的背景下形成的。它是面对着观众而重塑自己的,追求开放和多样,让戏剧“完成于演员和观众中间”,以“大众文化”的品格而扶摇于世。因之,这一形态至今依然是戏曲舞台的主体。尽管改革呼声从上个世纪初一直延续到现在,它的艺术本体却一直未受到大的冲击,新样式也一直未能建立。因为它是遵循大众的需要造就自己,对它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等待大众审美趣味的改变,并追赶这种趣味,才能实现新的再造。而这些,又都有待于文化的整体变革。

二、戏曲艺术传承“大写意”的总体风格 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的鼎盛期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京剧大师梅兰芳率团出访日本、美国、俄罗斯。其所展示的中国京剧的程式化的表演艺术风采,不仅使海外的普通观众为之倾倒,而且也使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们惊羡不已。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就觉得中国戏曲表演的写意手法与他所倡导的“间离效果”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还专门写了一篇题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的文章,把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置于世界戏剧文化的宏观视野之中。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十分赞赏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尽管他的戏剧观念和布莱希特完全不同。他以一位大戏剧家的睿智和简练的语言,称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是“一种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众所周知,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是建立在中国艺术总体的写意观念之下的。中国的诗歌、绘画、书法,都是写意观念的产物,它们追求“以点带面”“以少胜多”“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艺术效果。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仅用一个“绿”字,就把早春的江南秀色及满眼生机表达出来;在一匹疾走的骏马旁画上几只蝴蝶,就表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诗意;画上几只大虾,不着任何水迹,就给人水暖虾肥的感觉……这些都是中国艺术写意观念的奇妙魅力。 中国戏曲秉承这一观念,使其表演艺术呈现出“大写意”的总体风格。借助虚拟和假定,使舞台成为气象万千的小天地,使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可以在舞台上呈现。“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虽然针对的是人间世相,意思是说“舞台”是一个小社会,人间众生相、世

对京剧艺术的传承的若干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d3252999.html, 对京剧艺术的传承的若干思考 作者:张琳 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3期 【摘要】京剧是我国五大剧中之一,且位居五大剧种之首,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其不仅体现了我国戏剧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京剧表演内容蕴含了传统文学、器乐学、历史学等多种传统文化,自形成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京剧不仅是我国戏剧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当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文化重新结构,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趋向的变化,很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京剧也是如此。本文主要就笔者对于京剧艺术传承所形成的几点思考进行阐述。 【关键词】京剧艺术;传承;思考 京剧真正形成于晚清时期,并且由于京剧在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方面博采众长而又独树一帜,使得京剧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我国的五大剧种之一,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作为我国的国粹,京剧不仅体现了我国戏剧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京剧表演内容蕴含了传统文学、器乐学、历史学等多种传统文化,因此,京剧不仅是我国戏剧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当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日趋成熟,新兴文化的层出不穷,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审美趋向的变化,都对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因此,探讨京剧艺术在当下如何进行传承,对于京剧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就目前而言,要能够促进京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做到三点,即把握好时代发展和京剧艺术的关系,把握京剧传承和发展的关系以及将京剧艺术的普及和普通教育结合起来。 一、把握好时代发展和京剧艺术的关系 京剧作为一种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艺术,其必然也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所发展的,因此,京剧不可能脱离时代发展而独立存在,其和时代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充分把握京剧艺术和时代发展的关系,才能够使得京剧艺术得以在当下有效传承。要把握好京剧艺术和时代发展的关系,就是要使得京剧的发展能够体现时代的发展,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让京剧艺术能够和时代发展有较高的契合度。就目前而言,应当要做好如下两点: [1]要促进京剧艺术市场的发展,京剧作为一种艺术,不管是京剧表演艺术家个人的生存 发展,还是京剧艺术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都离不开物质条件的支持,而京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其物质来源又主要以观众市场为主,因此,京剧要能够积极将京剧艺术向外进行推广,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京剧、喜爱京剧,愿意支持京剧艺术的发展,而且当前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也为京剧艺术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形式来进行京剧艺术的推广,这样不仅能够吸引一部分年轻观众,同时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传统”与“现代”交融带来的独特体验。

京剧传承的文化责任

京剧传承的文化责任,不能只被梅葆玖们承担 2016-04-26 09:38:24 京剧的生存危机,在梅兰芳时代就有,所以梅兰芳才要在巨大的压力下推动京剧改革。也正是因为改革,梅兰芳所创立的“梅派”艺术,才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昨天,梅兰芳之子,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去世。在张君秋之子张学津、马连良之子马崇仁去世之后,京剧名家传人就此又少一位。人们在纪念梅葆玖的同时,不免也会有些担忧,京剧的传承,在这些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名家去世之后,究竟会往何处走? 多年以来,京剧被定义为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这使得京剧的戏剧地位,得以被很好地捍卫。但与此同时,过于强调京剧的文化属性,而淡看其娱乐价值,也使得京剧固守辉煌历史,却不得不面对市场日益冷清的尴尬。面对这种状况,京剧人作出了百般努力,但看似于事无补。 毫无疑问,对于传统戏剧的传承,要在认知上有新的角度。艺术传承的关键在于人,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当成保护传统戏剧的金规铁律。无论是直接传承人还是间接传承人,都承担了巨大的文化责任,甚至这责任会成为难以承受之重。但除了人的要素之外,艺术传承还要在纵向的时间线索上不能断裂,在横向的空间范围内有蒲公英式的广泛散播。 京剧是欣赏门槛较高的戏剧品类,这是公认的。可由于长期速食化娱乐的影响,当大量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等几乎无理解障碍的作品或产品摆在面前时,非专业观众难免会舍弃京剧、昆曲等传统戏剧,转而接受更直接的娱乐消遣。很少有人愿意去改变惰性,通过提升自己,来达到能够完整体会京剧之美的目的。于是,这样一种奇怪的状况产生了:传承人越是严肃、认真地向观众传递自己的京剧精神,观众虽然在口头上报以赞赏,但在行动上却往往敬而远之。 这不由让人反思,在京剧传承的时间线索上,究竟在哪儿出了问题。在整个社会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京剧信息的传播为何总要等到其代表人物去世时才能引起公众关注?京剧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扩大观众群重现京剧辉煌还有没有可能?传统戏剧必须要牺牲掉一些固守的形式来延续生命力有没有必要?想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显然仅把京剧的冷清归罪于“娱乐至死”是不够的。 京剧的生存危机,在梅兰芳时代就有,所以梅兰芳才要在巨大的压力下推动京剧改革。也正是因为改革,梅兰芳所创立的“梅派”艺术,才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30年在美国演出的巨大成功,也使得京剧拥有了一次流行于国际的机会。 当然,京剧那次良好的国际化开端带来的经验,并没有在后来被总结运用,因为,想真正在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演出市场上站住脚跟,京剧就必须要遵循商业演出的规律,必须要改革,甚至要大的改革,这对京剧根深蒂固的祖师规矩仍然是严峻的挑战。直到今天,京剧改革仍然是京剧人想要触碰又不敢触碰的命题——京剧改革带来的利益与改革带来的压力和伤害相比,人们更在乎后者。 媒体发达,公众对优质精神产品重拾兴趣,传统文化的时尚运作空间越来越大,京剧不是没有复兴的可能。京剧复兴的基础,当然在于对其精粹的认识,对其传承的重视,但需要做一些此前很少做的事情,比如用现代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京剧,用不违和的技术来为京剧增加魅力,用新鲜的概念、创意,在推广、制作、审美提升等方面,扭转京剧下滑的颓势。

大学生与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

大学生与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 人文学院汉语言142班彭照珺 5000214071 自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它吸收了汉调、秦腔、梆子戏等古老艺术之精华,加以融合、锤炼、升华,成为了中国的国粹艺术。而如今这门艺术也与其它传统艺术一样,面临着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冷落和忘却的挑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鼎力振兴。 梅兰芳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一句话为总,都得变,变才有进步。”虽然比较起其他的艺术形式,京剧200年的历史不算很长,但是京剧不像秦砖汉瓦可以保存在博物馆里,而是演员靠演出传承下来,如果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京剧艺术葆有青春活力,那么这门古老的艺术也不能生存到今天。近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戏曲界的专业人士做了很多创新和尝试,比如京剧的“话剧化”、“时尚化”,京剧走进中小学生课堂等等。2004年4月,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和普遍的好评。还有报道说“青春版《牡丹亭》使昆曲的观众人群年龄下降了30岁,打破了年轻人很难接受传统戏剧的习惯,提高了年轻人审美情操及艺术品位。”这些煞费苦心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让更多的观众看懂了京剧,让看戏的门槛变低,为京剧注入了年轻的血液。但如新编京剧《赤壁》这样被批为“娱乐至上、京剧成点缀”的也不在少数。有专家认为京剧的“时尚化”是一种迎合,即使是为了京剧的传播,所谓创新也应该有所保留,京剧应该有它自己的艺术规格,年轻人欣赏京剧是克服欣赏困难的一个过程,专家们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从专业的角度让京剧更加通俗、普及化,而不是把京剧改成随便谁都能看懂的东西。在改革创新的同时要加强保留传统的意识,这也是很多戏曲名家和专家们的共识,关于京剧里面是否可以加入现代元素的问题,有记者采

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_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坛_034c7665_bf

中国文化报/2010年/12月/14日/第008版 艺术 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 家论坛 12月10日,由北京市文化局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北京京剧院承办的“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坛”在北京建国前门饭店梨园剧场举行。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降巩民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谭元寿、李世济、杜近芳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主持。 11月1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和“京剧”审议通过,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此为契机,论坛以“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题展开了讨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千容首先介绍了京剧申遗的相关情况。随后,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华生、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北京京剧院原副院长陆翱先后担任论坛的嘉宾主持,京剧界的专家学者周传家、孙萍、傅谨、解玺璋、李佩伦、刘彦君、周华斌、刘连群、陈薪伊在论坛上做了主题演讲。本报对论坛内容选摘刊发。 京剧申遗倾注了心血与努力 千容(北京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11月16日,京剧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件大喜事,也是京剧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京剧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美学成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和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此次京剧申遗的成功,可谓京剧200多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论,多是困惑在一个“遗产”上,认为京剧目前并非濒危,不需要投入过多过大的精力去贴上一个世界非遗的“标签”。对此,需要做些说明。 为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促进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原来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调整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两个名录的主要区别在于文化遗产的存续状态和濒危程度。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是民族智慧结晶和情感表达的载体,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文化创造的代表作。因此,不能因一叶“遗产”而障目。并非只有濒危才能申报和入选名录。能否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主要考量的是该遗产的文化价值。 京剧的申遗之路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和努力。从2009年8月起,北京市就开始组织京剧和非遗专家对名录申报要求和申报材料进行讨论和认定。在最初做申报工作的时候,我们在两个方面实现了思路的转变,走出误区。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遗产是创造者的,只有该遗产被持有人(包括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文化遗产或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并主张申报,才是正途。因此,在进行申报时,只有站在遗产持有者的角度叙述,才不至于错位。二是,向此前对京剧一无所知或从没有接触过的外国人描述京剧,必须避免过度的技术性描述,力求用浅显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京剧的内涵。应该做建立在正确的学术结论和文化真实基础上的说明文。 2009年8月底,我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京剧申报书、申报照片、申报视频、五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全国五个传承单位的确认书(确认声明他们知晓并自愿参与京剧申报工作)、申报材料所有者所有权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声明等资料。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根据

朱仙镇木版年画教案

朱仙镇木版年画教案 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教案,一起来看看吧!朱仙镇木版年画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欣赏我国不同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了解民间版画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 2.学会民间漏版印制的方法,能独立创作一幅版画。 3.通过版画的欣赏和制作实践,建立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 教材提供了多幅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典型图例,给予学生一种视觉上的艺术感受。 教师应通过讲小故事,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木版年画的形式美感和独特的色彩搭配,加深学生对民间木版年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本课的前半部分是民间木版年画赏析,介绍民间版画的色彩搭配原理,后半部分则是介绍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由于版画的操作形式符合小学生游戏心理的需要,故学生比较喜欢。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木版年画的形式特征、色彩搭配的特点,以提问式教学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落实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木版年画的制作实践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漏版制作法和

纸版制作法,独立创作一幅版画。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制版技术。 难点:学会拓印方法。 三、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厚卡纸或纸板、宣纸、中国画颜料、油墨、线绳、布料、调色盒、水粉笔、水杯、夹子、木蘑菇、刻刀等。 (教师)课件、年画图片和文字资料、刻刀、拓印用纸、木蘑菇、常用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导入课题。 (1)教师提问:以前学过哪几种绘画表现手法?学生答:有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蜡笔画……(2)玩游戏:把一张薄一点的白纸盖在一枚硬币上,用铅笔在上面涂抹,就可以印出硬币上的文字和图案。 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年画,古称“门神画。 早在明朝的时候,中国民间就开始使用木版印刷技术来印刷年画。 木版画即凹版制作的版画。 (4)揭示课题:《木版年画》。 2.欣赏木版年画。 (1)教师提问:民间木版年画给你们什么感受?学生答:色彩鲜艳、造型复杂、内容喜庆、栩栩如生。 (2)教师介绍木版年画的发展史:年画在200多年前的清朝康熙、

京剧的传承与发展之我见

京剧的传承与发展之我见 京剧,在我孩提时的印象,总停留在人们给神明祝寿时,一些剧团来到镇上,搭起戏台,我的祖辈们会带着我们过去,带上几条长凳,听着台上的演员咿咿呀呀,伴着唱词,伴着孩提时的我,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今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京剧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向全世界展示东方的神韵,展现大中华的风采.然而在当下,中国以强者的姿态立于世界的,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京剧,更多时候带给我们的是戏终人散后的苍凉与孤寂之感,曲高和寡,日渐衰微.这是国粹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症结何在?出路何在?我想以一个年轻的双眼热切地看,以一颗青春的心去思索. 当我在象牙塔里以一个求学者的身份去接近京剧时,我才深谙京剧的魅力.一门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艺术,却吸收了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它以一种“水之就下,乃可成其大”的姿态,兼容并蓄,发展,演变而形 。 换的历史轨迹,就会更深刻地揭示生活的美。在这一方面,样板戏给出了一种思路,我们抛开那段特殊时期的政治纠葛不论,它确实为京剧的创新提供了一种可能。谈到形式,我理想中的京剧应当像一首诗,中国的水墨画以意境取胜,外化到京剧,我以为“剧中有诗”是京剧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剧诗”不仅指戏曲剧本的文学语言应该有诗意,而且需要音乐、舞美、灯光、表演共同营造出富有诗意的舞台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借鉴姐妹艺术,化用流行元素是很重要的。诚然,“化用”并不容易,而且一不小心可能会使京剧失去京味儿,但是所谓不破不立,要发展,要革新,开始一段的批评和失败是必不可少的。而作为舆论,应当给予更多的宽容和肯定。 从京剧演员的培养和受众的发展,需要看到的是,现在京剧把很多年轻演员培养成了老艺人而不是当代的年轻艺术家。原来京剧中很多荒诞的东西都保留下来,包括文学上十分滞后的东西都不敢改变,中国社会是个讲资历,论辈分的社会,但是“老调老唱,老唱老调”并不可取,尽管老一辈艺术家有其独到的功力,但是社会是发展的,我们应把更多的眼光放在青年演员身上,他们才是京剧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年春晚上的相声的青黄不接,年年都是老面孔的尴尬处境,是应当引起每个文艺工作者的思索的。从京剧受众的发展,不得不说的京剧界应当要有一种思想上的转变,艺术是需要有土壤才会有生命力的,这一点我并不否认,只不过这土壤不能只注重让艺术“壮大”,而是让京剧变得“细致”,所以扩大受众的手段不是不加取舍的妄求所有人都可以接受京剧,而应是加大对京剧本真精神的传达来吸引一批有欣赏水准的观众。这就好比意大利歌剧,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即便我们听不懂,却仍然可以为其中的旋律而陶醉,但对于大部分的农民来说,那种艺术根本就不像秧歌等热闹的形式有趣,完全就是一种无聊的事物。形成这样大反差的就是最根本的意识层面的东西,所以京剧改革,最该革的就是对京剧的认识。另一个方面,年轻人在谈不喜欢京剧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听不懂,普及是必要的,但就现今教育部推行的京剧进校园,我是持保留态度的,我认为,只要京剧还是京剧,无论过多久,它的主要观众应当还是老年人,因为他们有更丰富的阅历,更深厚的文化素养,更淡然的心境,这些都是坐下来细细品味一段唱词所必须的。所以普及不可急功近利,不要执着于大众化,虽然京剧来源于大众,但是在现代大背景下,想在短期内形成昔日的京剧氛围是不太现实的。京剧作为一种古典艺术,同世界上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有其适应的时间段。王国维曾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京剧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已深深地刻上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烙印,它很难表现现代人的生活,这种时代局限性不免将其推向尴尬的境地,特别是在历经了文革的十年浩劫和改革开放市场大潮的淘洗之后,京剧的发展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许已经很难回复到当年的盛况。 最后,我们应当看到,为什么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强调传承传统文化,为什么中国的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失去了市场。

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与起源

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 朱仙镇位于开封西南22公里,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古镇。凭当地汴京的城域,古镇 距开封比现在应该还近一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镇内有贾鲁河、运粮河,朱仙镇实际上是开封的重要商埠,在北宋时就已经相当繁荣,很多官船和商船在 这里卸货、装货,有陆路通往京城,这里也就有着众多的楼馆茶社,并且也早有木 版年画的制作和经营,形成一定的规模。开封城里官办的以至私营的木版年画的店铺作坊里,不少艺师和工匠就来自朱仙镇。 说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繁盛,应该先提开封。北宋初年的开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泰民安。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民众使用和欣赏木版年画已成一种风气。近岁年, 市井皆印卖门神、桃板、桃符等。“朱雀门外及州桥之西,谓之果子行,纸画也在彼处,行贩不绝。”不仅官家很多书馆在汴梁设场印刷,民间也有大批艺人专以制作木版画为业。当时在开封京城为相的王安石就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时这种年画的大量需求。都城这种文化现象,必然会影响到全国,以至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景观。 宋末年靖康之难后,开封日不如前,大批商人和艺人四散而去,木版年画业南迁至 朱仙镇,并渐以新的产地而得名。随朝南迁或去往他处的年画艺人,将这种木版画制作工艺也随身带去,成为独特的民间工艺的传承人。据《朱仙镇志》记载,至元朝末年,由于贾鲁河的兴修,朱仙镇已成为以纸业和木版年画为中心的重地。明代实施规定工匠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起了促进作用。明朝还多在墙壁、屏风绘制“耕织”一类的图案,这无形 中促进了全国各地年画业的发展。清朝文化呈现出一个向多元化、多角度发展的趋势,小说、戏剧和绘画的成果斐然,对木版年画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丰富提供了依据,为木版年画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自清初期一直到清乾隆年间,是朱仙镇木版年画最兴盛的年代,其工艺和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流传。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 朱仙镇木版年画种类丰富多彩,内容大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在刻制上采用了很多中国古代人物画法,线条苍劲而古拙,洒脱而犀利,充满了流 利的刀质感。构图饱满宏阔,人物形象健康。在色彩方面极注重民族传统习惯,喜用黑色、红色、绿色,善用紫色,同中原人民所特有的憨厚、爽直、淳朴相吻合,使人看了心情畅然,情绪飞扬,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古老的民族艺术风格。 作为民间工艺瑰宝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也必然地遇到了这 样和那样的困境以至灾难,但都凭借它顽强的生命力而存续下来。特别是在20 世纪60 年代,文学艺术遭到摧残,许多流传了数百年的年画木版被焚毁,传承艺 人受到打击和迫害,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发生了变化。现如今, 尽管我们仍然继承着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 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 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才能 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的理念。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国外文化开始入侵中国,随着国外文化的不断入侵,我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受到了重大的打击。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京剧或其他各种地方剧种“不感兴趣”,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不久前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据悉,师大学生在某所小学发出题为“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不到二成的小学生吃大餐会选择中餐,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节。这一些调查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脆弱性,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不能摒弃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要正确看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我们繁荣昌盛的根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二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 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

革命样板戏的传承与发展

目录 引言 (1) 一、历代戏曲的传承与改革 (1) (一)、古代的戏曲改革 (1) (二)、辛亥革命前后 (2) (三)、五十年代前后期的戏剧改革 (3) 二、样板戏对京剧的继承和发展 (3) (一)对于传统京剧的继承 (3) (二)对传统京剧的革新创造 (4) 1、出场设计 (4) 2、选择突破传统的现实题材 (4) 3、念唱的口语化念唱的口语化 (4) 4、“样板戏”语言规范化 (5) 5. 板腔体与曲牌体并用 (5) 三、“样板戏”对戏曲的创新与发展 (6) (一)、艺术形式的探索 (6) (二)、腔词音乐体系的应用 (7) (三)、西洋乐器的运用 (7) (四)、唱腔的创新 (7) 结语 (10)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1)

引言 关于京剧的改革与发展这个话题,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在社会发展史研究中、在戏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当今对于“样板戏”的研究也随着“文革”的渐渐远去而愈加丰富,但也仅限于国内,国外大概因为资料贫乏而少有研究,以往国内的理论界和文艺界人士基本上是将目光集中在对“样板戏”的政治性功能的批判和音乐唱腔的欣赏上,走入两端。戏曲危机重重的今天,这几出“样板戏”仍然魅力不减,而且还被贯以“红色经典”而常演不衰,创下了近年来戏曲舞台少有的连演百场的超强纪录。京剧自古以来历经数次改革,到了“文革”时期,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发展壮大成为“样板戏”并为全国人民所仿效。尽管在今天看来对“样板戏”做完全客观上的研究还为时过早,但是作为京剧传承发展的结果,我觉得可以用“样板戏”做一个例证。对于“样板戏”的研究我始终认为它融会了太丰厚的内容,政治、文化、历史、文学、思想、艺术、戏曲等包罗万象,其涉猎广泛,主题思想突出,加之新颖独特的唱腔,而最为重要的是革命的理想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的内涵是使它能够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基于此,我对它的产生、创作、功与过、历史地位等等进行了研究,但基本限于文学研究范畴,涉及戏曲方面的很少,兼而顾及一些无法回避的政治问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语用学、文学史、社会学、编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采用阅读法、调研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尽量坦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对于“样板戏”的历史地位有自己的认识,并且希望以“样板戏”为依据研究京剧现代化的改革成果,从而论述京剧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发展京剧现代戏,进一步弘扬我们的国粹艺术。 一、历代戏曲的传承与改革 (一)、古代的戏曲改革 戏曲流传至今并非朝夕之事,早在古代时期就经历了数次改革。汉代的“角抵戏”,南北朝的“歌舞戏”,到汉戏中开始间或有了故事因素的添加,“合歌舞而演一事者,实始于北齐”①。唐代的“参军戏”。宋代“宋杂剧”。金代“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因此说戏曲的形成过程相当漫长。这其中也出现了很多种艺术形式,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几种基本形式。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名称,是戏曲的成型时期。当在宋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详述了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之时,“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